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actors Affect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Vacuum-Insulated Panels:a Review
1
作者 RONG Xian YANG Yuqi ZHANG Jianxin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78-290,共13页
In recent years,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global demand for carbon neutra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which are expected to become long-term trends.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achieve this is to... In recent years,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global demand for carbon neutrality and energy efficiency,which are expected to become long-term trends.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an effective approach to achieve this is to reduce heat loss in buildings.Vacuum insulation panels(VIPs),a type of high-performance insulation material,have been increasingly utilised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and have played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s their performance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continue to improve.This paper provides a review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VIPs and presents a detailed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core materials,barrier films,and getters.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VIPs is summarised,including their thermal conductivity,service life,and thermal bridging effects,as well as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This review aim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for relevant practitioners on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VIPs,and based on which,measures can be taken to produce VIPs with lower thermal conductivity and longer service lif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 insulation panel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insulation energy conserv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cuum Consistent Electrochemistry in Ionic Liquid Combined with Oxide Epitaxy
2
作者 Yuji Matsumoto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37,共19页
We introduce our state-of-the art of“vacuum consistent electrochemistry”to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faces between oxides and ionic liquid(IL).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has been one of the powerful and sophisti... We introduce our state-of-the art of“vacuum consistent electrochemistry”to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interfaces between oxides and ionic liquid(IL).Pulsed laser deposition(PLD)has been one of the powerful and sophisticated techniques to realize nanoscale preparation of high-quality epitaxial oxide thin films.On the other hand,electrochemistry is a simple,very sensitive,and non-destructive analysis technique for solid-liquid interfaces.To ensure the reproducibility in experiment of the interfaces of such epitaxial oxide films,as well as bulk oxide single-crystals,with IL,we employ a home-built PLD-electrochemical(EC)system with IL as an electrolyte.The system allows one to perform all-in-vacuum experiments during the preparation of well-defined oxide electrode surfaces to their electrochemical analyses.The topics include electrochemical evaluations of the oxide’s own properties,such as carrier density and relative permittivity,and th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of oxides in contact with IL,such as flat band potential and electric double layer(EDL)capacitance,ending with future perspectives in all-solid-state electrochemi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cuum electrochemistry Oxide epitaxy Electric double layer Ionic liquids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lation behaviour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ZrB_(2)-ZrC-SiC modifi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prepared by vacuum in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3
作者 ZHANG Jia-ping SU Xiao-xuan +2 位作者 LI Xin-gang WANG Run-ning FU Qian-ga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44,共12页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aircraft relies on high performance thermal-structural materials,an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C/C)composited with ultrahigh-temperature ceramics are ideal candidates.However,the traditiona...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aircraft relies on high performance thermal-structural materials,an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C/C)composited with ultrahigh-temperature ceramics are ideal candidates.However,the traditional routes of compositing are either inefficient and expensive or lead to 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ceramics in the matrix.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C-Zr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the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of ZrSi_(2),C/C-ZrB_(2)-Zr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the vacuum infiltration of ZrB_(2) combined with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have the higher content and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introduced ceramic phases.The mass and linear ablation rates of the C/C-ZrB_(2)-ZrC-SiC composites were respectively 68.9%and 29.7%lower than those of C/C-Zr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The ablation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 because the volatilization of B_(2)O_(3),removes some of the heat,and the mo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ZrO_(2),that helps produce a ZrO2-SiO2 continu-ous protective layer,hinders oxygen infiltration and decreases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 composites ZrB_(2)-ZrC-SiC vacuum filtration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Ab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流体密封原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曾群锋 邓作炜 +1 位作者 张俊锋 贾谦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磁流体密封技术已在气体和真空条件下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对液体密封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磁流体密封具有众多优点,如“零”泄漏、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和可靠稳定等。综述磁流体在真空、气体、液体和防尘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密封特性、... 磁流体密封技术已在气体和真空条件下获得广泛应用,并且对液体密封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磁流体密封具有众多优点,如“零”泄漏、绿色环保、使用寿命长和可靠稳定等。综述磁流体在真空、气体、液体和防尘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密封特性、液-液界面稳定性、仿真分析和结构设计等。分析磁流体密封技术研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展望磁流体密封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磁流体密封技术有望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例如高性能磁流体材料研究、智能磁控系统设计、集成模块化设计等,为密封领域带来更多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流体密封 密封结构设计 磁性颗粒 真空密封 防尘密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退火对1Cr11Ni2W2MoV钢渗氮层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新宇 刘艳梅 +3 位作者 刘刚 魏廷光 杨立新 颜廷宇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72,81,共5页
针对航空不锈钢1Cr11Ni2W2MoV氮碳共渗后心部与表面间存在明显硬度差,易造成零件渗层脱落剥离的问题,采取真空退火工艺形成氮碳共渗扩散层,增强零件表层韧性,显著提高试样质量。借助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1Cr11Ni2... 针对航空不锈钢1Cr11Ni2W2MoV氮碳共渗后心部与表面间存在明显硬度差,易造成零件渗层脱落剥离的问题,采取真空退火工艺形成氮碳共渗扩散层,增强零件表层韧性,显著提高试样质量。借助金相显微镜、显微硬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1Cr11Ni2W2MoV钢的微观组织、性能以及表面质量进行观察分析,通过电子探针分析测定表层至心部方向上的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渗层与基体之间能够形成约18μm的化合物层,真空退火处理使N、C元素分布梯度更平缓,减缓表层与基体之间的硬度差异。1Cr11Ni2W2MoV在590℃下退火处理90 min,可使渗层过渡更为均匀,组织稳定性及表面质量更佳,起到降脆增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退火 氮碳共渗 马氏体不锈钢 过渡层 表面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频光导开关绝缘冷却液的免气泡精确温控系统
6
作者 肖金水 黄宇鹏 +3 位作者 栾崇彪 李洪涛 袁建强 马勋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1,共5页
光导开关连续工作在长脉宽、高重频工况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导通电阻,开关内部热沉积现象较严重,容易导致光导开关的热损伤和热击穿,严重影响光导开关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高功率光导开关进行有效散热。常规冷却循环系统采用循环泵泵出... 光导开关连续工作在长脉宽、高重频工况时,由于存在一定的导通电阻,开关内部热沉积现象较严重,容易导致光导开关的热损伤和热击穿,严重影响光导开关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对高功率光导开关进行有效散热。常规冷却循环系统采用循环泵泵出方式对物体进行冷却,存在冷却介质在循环过程中压力过高或过低的问题,使物体冷却不均匀,极易导致物体损坏;此外,循环泵的桨叶循环过程中会产生气泡,使光导开关绝缘强度下降,导致沿面闪络击穿。针对此问题,研制了一套基于负压吸引机制消除气泡、双回路系统实现精确控温的冷却系统,大幅度提高了光导开关寿命:光导开关的良好散热,实现了光导开关在工作电压11 kV、输出电流560 A、脉宽55 ns、重复频率1 kHz条件下寿命达到10~6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导开关 双回路系统 负压吸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掺杂MoS_(2)基复合薄膜的微观结构与真空摩擦学性能研究
7
作者 郑玉刚 苟世宁 +5 位作者 冯兴国 汪科良 赵蒙 张凯锋 周晖 李林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42-48,共7页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Si片和9Cr18钢表面分别沉积了纯MoS_(2)、MoS_(2)-Ag、MoS_(2)-Ti和MoS_(2)-(Ti+Ag)四种不同类型的薄膜,并对这四种薄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薄膜的表面形貌为颗粒状,断面形貌为柱状晶,掺杂Ti和A... 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Si片和9Cr18钢表面分别沉积了纯MoS_(2)、MoS_(2)-Ag、MoS_(2)-Ti和MoS_(2)-(Ti+Ag)四种不同类型的薄膜,并对这四种薄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薄膜的表面形貌为颗粒状,断面形貌为柱状晶,掺杂Ti和Ag能显著提升薄膜的致密性,掺杂Ti还产生衍射峰宽化和晶粒细化。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掺杂Ti和(Ti+Ag)共掺杂能大幅度提升薄膜的硬度和附着力,硬度相较纯MoS_(2)薄膜分别提升了5.9倍和5.1倍,附着力分别增大了3.5倍和3.2倍。真空摩擦学性能实验分析发现,与磨损率为1.63×10^(-15)m^(3)/(N·m)的纯MoS_(2)薄膜相比,Ti掺杂及(Ti+Ag)共掺杂均能显著提高耐磨性能,MoS_(2)-(Ti+Ag)磨损率仅为0.9×10^(-17)m^(3)/(N·m),降低了2个数量级,表现出优异的摩擦学性能。本研究为改善金属掺杂MoS_(2)基复合薄膜的真空摩擦学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薄膜 金属掺杂 硬度 真空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对真空包装鲜黄芪组织结构的影响
8
作者 冯毓琴 范国忠 +7 位作者 师希雄 薛华丽 黄玉龙 魏丽娟 于嘉文 吴小华 陈柏 李明泽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5,共7页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真空包装鲜黄芪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新鲜黄芪为试材,设定5个贮藏温度(-2、0、2、4、6℃),贮藏120 d,每20 d测定真空包装鲜黄芪组织结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贮藏120 d时,-2℃贮藏组鲜黄芪组织的多聚半乳糖醛酸... 为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真空包装鲜黄芪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以新鲜黄芪为试材,设定5个贮藏温度(-2、0、2、4、6℃),贮藏120 d,每20 d测定真空包装鲜黄芪组织结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在贮藏120 d时,-2℃贮藏组鲜黄芪组织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纤维素酶、果胶甲酯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以及可溶性果胶含量最低,原果胶含量、硬度、内聚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贮藏组(P<0.05);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发现,-2℃贮藏组的黄芪组织结构致密、排列整齐。综上所述,-2℃贮藏条件延缓了真空包装鲜黄芪细胞壁代谢酶活性的升高,减少了原果胶的分解,延缓了鲜黄芪内聚性的下降,有利于保持鲜黄芪较好的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藏温度 真空包装 鲜黄芪 组织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中温度对柔性环滚动载流摩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宋晨飞 王炳辉 +2 位作者 刘自立 侯欣宾 张永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32,共8页
由内滚道、外滚道和柔性环构成的载流摩擦副是空间旋转电传输机构的导电核心部件。为研究真空温度对柔性环传输性能的影响,在1×10^(-3)Pa真空、-30℃~120℃温度范围内开展了柔性环滚动载流摩擦磨损试验。随着温度由-30℃增加至120... 由内滚道、外滚道和柔性环构成的载流摩擦副是空间旋转电传输机构的导电核心部件。为研究真空温度对柔性环传输性能的影响,在1×10^(-3)Pa真空、-30℃~120℃温度范围内开展了柔性环滚动载流摩擦磨损试验。随着温度由-30℃增加至120℃,稳态平均摩擦力从3.96 N降低到1.48 N,预紧力从6.8 N下降至5.9 N,平均接触电阻和磨损量并无明显变化。微观形貌显示磨痕宽度从47.37μm增加至66.71μm,磨损区域粗糙度从0.45μm下降至0.25μm。材料高温软化引起的摩擦区域挤压变形是磨痕宽化的主要原因,材料软化及其诱导的磨痕宽化导致柔性环预紧力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磨损宽度 滚动载流摩擦 软化 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齿轮副微重力模拟技术研究
10
作者 孙立臣 王莉娜 +4 位作者 綦磊 郭崇武 刘招贤 郭琦 齐飞飞 《载人航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8-514,共7页
针对高/低温交变、真空、微重力等复杂空间环境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性能及寿命影响问题,开展复杂空间环境综合作用下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尤为重要。采用磁悬浮轴承悬浮齿轮副的设计思路,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对设计的磁悬浮轴承结构的磁场... 针对高/低温交变、真空、微重力等复杂空间环境对在轨运行的航天器性能及寿命影响问题,开展复杂空间环境综合作用下航天器地面模拟试验尤为重要。采用磁悬浮轴承悬浮齿轮副的设计思路,通过有限元仿真方法对设计的磁悬浮轴承结构的磁场分布、磁力线进行分析,确保磁悬浮轴承满足齿轮-轴悬浮的要求;提出采用轮系实现齿轮-轴两端自由,并采用径向磁悬浮轴承与轴向磁悬浮轴承组合的方式抵消齿轮啮合造成的偏载,建立磁悬浮轴承电流与磁浮力间的关联关系,实现空间齿轮副的微重力模拟。结果表明:真空度、转速及温度对空间齿轮副微重力模拟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小,而动态负载对其性能影响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机械臂 齿轮副 微重力模拟 热真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石与无氧铜钎焊接头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分析
11
作者 李玉龙 宋子明 +4 位作者 武齐 林伟 张琳 潘攀 雷敏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26,60,共8页
采用AgCuTi钎料真空钎焊多晶金刚石与无氧铜,研究了钎焊温度(830、870、910、950℃)和保温时间(1、10、30、60 min)对接头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解明了接头界面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钎焊接头的典型界面结构为金刚石/TiC/Cu(s,s)、Ag(s... 采用AgCuTi钎料真空钎焊多晶金刚石与无氧铜,研究了钎焊温度(830、870、910、950℃)和保温时间(1、10、30、60 min)对接头界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解明了接头界面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钎焊接头的典型界面结构为金刚石/TiC/Cu(s,s)、Ag(s,s)/无氧铜,钎焊温度对钎焊接头微观结构有显著影响,当温度在910℃以上时,AgCuTi钎料与无氧铜基板的互溶与扩散现象明显,剪切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先提高后降低,870℃保温10 min的钎焊接头剪切强度最高,为223.6 MPa,最后讨论了钎焊接头的断口位置和断口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 无氧铜 真空钎焊 界面组织与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温电镜负染技术的生物安全评估
12
作者 李红梅 卢溱泓 +4 位作者 李锶铎 李茵茵 张佳敏 张勤奋 何键 《电子显微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3-340,共8页
负染技术在微生物的透射电镜观察中至关重要,但其伴随的生物安全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关于负染制样过程中样品泄露的具体环节及其潜在风险,现有研究尚缺乏明确界定。本研究针对细菌与病毒样品,全面系统地评估了负染制样流程中可能... 负染技术在微生物的透射电镜观察中至关重要,但其伴随的生物安全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关于负染制样过程中样品泄露的具体环节及其潜在风险,现有研究尚缺乏明确界定。本研究针对细菌与病毒样品,全面系统地评估了负染制样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泄露风险点及其对生物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接触样品的器具构成了污染的主要来源,需特别加强防护与管理;透射电镜的真空环境及高能电子束的辐照作用均展现出了显著的样品灭活效果,尤其是当二者协同作用时,效果更为显著,从而有效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本研究不仅加深了对微生物样品负染技术生物安全性的认知,还为构建更加科学、严谨且安全的微生物样品负染操作规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染技术 生物安全 细菌 病毒 电子束辐照 真空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低温环境下碳泡沫吸波材料电磁性能测试研究
13
作者 杜春林 秦家勇 +1 位作者 王宇辰 申彬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6-331,共6页
随着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的兴起和卫星天线技术的发展,开展热真空环境下卫星与天线联合无线测试成为新的试验模式,以增加测试覆盖性。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具备高真空、低温、低微波反射率的综合热试验环境。文章通过分析确定了吸波材料应... 随着低轨互联网卫星星座的兴起和卫星天线技术的发展,开展热真空环境下卫星与天线联合无线测试成为新的试验模式,以增加测试覆盖性。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具备高真空、低温、低微波反射率的综合热试验环境。文章通过分析确定了吸波材料应用于真空低温环境下需要关注的关键参数,并给出了参考指标;提出了基于碳泡沫吸波材料的低微波反射率和低无源互调(Passive Intermodulation,PIM)指标的吸波热沉的研制技术流程、测试内容及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真空试验 碳泡沫 无源互调 吸波热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
14
作者 吴文龙 林东晖 +9 位作者 牛龙飞 熊迁 王振国 刘建国 陈文棋 吴悦 刘勇 王琳 姚轲 陈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共7页
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 在高通量激光装置真空系统运行过程中,泵组润滑油在真空环境下产生的分子污染可能扩散沉积在光学系统元件表面,在高通量激光辐照下诱导损伤,降低光学元件负载能力。针对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开展研究,构建了包括真空泵组优化、增加低温冷阱吸附、增加冷阱在线加热再生工艺的真空系统洁净度控制方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真空系统经过120 h连续运行后,平均24 h非挥发性残留物表面沉积量维持在2.86×10^(-9)g/cm^(2)洁净水平,熔石英光学试片考核组和对照组在350 nm处的透过率以及12.3 J/cm^(2)通量以下的损伤密度曲线基本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激光装置 真空系统 洁净度 光学元件 透过率 损伤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脱酸剂清洁高效脱除减二线馏分油中环烷酸
15
作者 赵强 汪鹏飞 +3 位作者 杨帅康 张浩哲 乔英云 田原宇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一种复合脱酸剂对减二线馏分油进行脱酸及回收环烷酸。利用酸值测定、黏度测试和FTIR等方法考察了反应工艺条件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剂油体积比0.50,反应时间15 min,相分离温度25℃,... 采用一种复合脱酸剂对减二线馏分油进行脱酸及回收环烷酸。利用酸值测定、黏度测试和FTIR等方法考察了反应工艺条件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脱酸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0℃,剂油体积比0.50,反应时间15 min,相分离温度25℃,相分离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脱酸率达到92.70%,精制油酸值降为0.33 mg/g,满足了工业上设备耐腐蚀的要求(酸值小于0.50 mg/g),环烷酸在该复合脱酸剂相和油相的表观分配比达到了24.79。与一级萃取相比,达到酸值小于0.50 mg/g的标准时,三级萃取比一级萃取脱酸剂用量减少了40%以上。回收的环烷酸副产物品质较好,酸值为177.03 mg/g,达到了石油酸一级品55号酸值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二线馏分油 复合脱酸剂 萃取分离 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压环境中气体超声速射流数值研究
16
作者 李艳霞 王振强 +2 位作者 胡云雷 李宾 刘中良 《核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8,共10页
超音速射流可为激光光谱法分离同位素(SILARC)过程提供深度冷却,由于SILARC过程射流环境接近真空,低压射流环境会对超音速射流的射程、扩展角等物理场产生很大影响。构建微型喷管射流物理模型,对流体在喷管内跨音速流动及离开喷管后的... 超音速射流可为激光光谱法分离同位素(SILARC)过程提供深度冷却,由于SILARC过程射流环境接近真空,低压射流环境会对超音速射流的射程、扩展角等物理场产生很大影响。构建微型喷管射流物理模型,对流体在喷管内跨音速流动及离开喷管后的真空环境射流现象开展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各物理参数及物理场分布及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在射流时长τ≤200μs时,初始条件对非稳态射流的影响非常大,超音速射流形成的低温气体前沿(T<50 K气流层)不断向流动下游移动。但τ>200μs后,气流移动的速率越来越小,温度和压力最低值的变化也越来越小,但受边界条件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下游抽气管道对气流的压缩作用致使激波位置和物理参数出现前后震荡。至τ=250μs时,超音速流体在喷管出口下游10 mm的轴向范围内形成伞状的低温区域,气流温度在70~120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流动 超音速射流制冷 数值模拟 真空环境 瞬时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步法真空蒸馏制备4N5高纯锰研究
17
作者 孙院军 赵永喆 +2 位作者 杨双平 丁向东 孙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随着高新领域的发展,金属锰高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工作以电解锰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蒸馏炉,结合分区冷凝,采用在冷凝区设置恒温冷凝段的方式,延长主金属冷凝区长度,达到提高金属收得率的目的,并一步制备出纯度4N5以上... 随着高新领域的发展,金属锰高纯化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工作以电解锰为原料,通过自主研发的高效蒸馏炉,结合分区冷凝,采用在冷凝区设置恒温冷凝段的方式,延长主金属冷凝区长度,达到提高金属收得率的目的,并一步制备出纯度4N5以上的高纯锰。通过对电解锰真空蒸馏理论进行分析,并研究了不同蒸馏温度、时间对挥发率和恒温冷凝段温度(冷凝温度)对金属收得率的影响,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检测不同蒸馏温度下冷凝锰中的杂质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定的蒸馏温度下主金属Mn易与杂质金属分离,但温度越高分离能力越弱。随蒸馏温度的升高和保温时间的延长,挥发率均呈上升趋势。设置主金属恒温冷凝段可大幅度提升金属收得率,随冷凝温度的升高,金属收得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蒸馏温度的上升,冷凝锰中Cd、K、Na、Zn的含量基本不变,Mg、Ca、Pb、Cu、Cr、Ni、Fe、Co的含量整体呈增大趋势。综合考虑,在体系压强10^(-3)~10^(-2)Pa、冷凝温度1100℃、保温时间90 min、蒸馏温度1400℃条件下,可得纯度4N5的高纯锰,此时挥发率为86.94%,收得率可达94.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纯锰 真空蒸馏 电解锰 一步法 分区冷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盐碱化影响的注浆絮凝-真空预压法加固疏浚淤泥试验研究
18
作者 王军 张凯宇 +2 位作者 倪俊峰 符洪涛 彭怡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1-810,共10页
为了解决疏浚淤泥渗透性差和排水固结时间长等难题,常常采用絮凝-真空预压法处理,针对既有地基,本研究提出注浆絮凝-真空预压的地基处理方法。针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土体,设计并开展了不同石灰掺量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其对疏浚淤泥的加... 为了解决疏浚淤泥渗透性差和排水固结时间长等难题,常常采用絮凝-真空预压法处理,针对既有地基,本研究提出注浆絮凝-真空预压的地基处理方法。针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土体,设计并开展了不同石灰掺量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其对疏浚淤泥的加固效果。试验过程中监测了孔隙水压力、排水量、沉降量的变化,试验结束后检测了土体的pH值、含盐量、含水率及十字板剪切强度等指标。在考虑强度增长和土体盐碱化影响的基础,研究得出了注浆絮凝-真空预压法的最优石灰掺量。然后通过龙湾二期滨海湿地修复工程的现场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注浆絮凝-真空预压法的有效性。研究结论可为类似疏浚淤泥处理工程提供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淤泥 石灰改性 淤堵 注浆絮凝-真空预压法 土体盐碱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脉冲高产额中子发生器驱动电源研制
19
作者 董攀 王韬 +3 位作者 李杰 刘平 何佳龙 叶龙建 《强激光与粒子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7,共5页
真空弧中子发生器是一种短脉冲高产额的中子源,被广泛应用在石油测井、元素活化分析等领域。真空弧中子发生器的典型特点是放电弧流大、脉宽短,为此研制了一套大电流的真空弧放电及其引出电源,包含触发模块、主弧模块和引出模块等。触... 真空弧中子发生器是一种短脉冲高产额的中子源,被广泛应用在石油测井、元素活化分析等领域。真空弧中子发生器的典型特点是放电弧流大、脉宽短,为此研制了一套大电流的真空弧放电及其引出电源,包含触发模块、主弧模块和引出模块等。触发模块为LRC放电,输出电压峰值大于5kV。主弧模块采用LRCD半周期放电方式产生主弧电流,电流峰值大于600A,半高宽大于0.5μs。引出模块使用多倍压整流电路,将交流高压整流成所需的高压直流,输出电压峰值大于120kV,负载电流大于2A。根据设计方案建立了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电源能很好地输出设定的电参数。最后制备了一套大电流真空弧放电及引出电源,测试结果表明该电源输出参数和设计值一致,可用来作为真空弧中子发生器驱动电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弧放电 大电流 LRC脉冲放电 LRCD放电 倍压电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强化铜泡沫对SiC_(f)/SiC复合材料与高温合金钎焊接头组织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张瑜 张宏强 +4 位作者 梅寒 龙伟民 张雷 赵伟 郭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57,共9页
目的通过石墨烯强化铜泡沫结合AgCuTi钎料实现SiC_(f)/SiC复合材料与Nb521合金的可靠钎焊连接,并系统研究石墨烯强化铜泡沫对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AgCuTi钎料结合石墨烯强化铜泡沫中间层的方法实现了SiC_(f)/SiC与Nb... 目的通过石墨烯强化铜泡沫结合AgCuTi钎料实现SiC_(f)/SiC复合材料与Nb521合金的可靠钎焊连接,并系统研究石墨烯强化铜泡沫对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AgCuTi钎料结合石墨烯强化铜泡沫中间层的方法实现了SiC_(f)/SiC与Nb521合金的可靠钎焊连接。通过显微组织观察、能谱分析和剪切强度测试,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强化铜泡沫对钎焊接头的影响。结果引入石墨烯强化铜泡沫后,焊缝中的Cu(s,s)从针状转变为块状,同时Ti_(2)Cu均匀弥散分布在Cu(s,s)周围,形成互锁效应与复合强化效应。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提升至85 MPa,块状Cu(s,s)的形成和Ti_(2)Cu的均匀分布改善了焊缝的韧性。结论石墨烯强化泡沫铜作为中间层有效改善了钎焊接头的微观组织,促进了块状Cu(s,s)的形成,优化了Ti_(2)Cu的分布,从而显著提高了接头的剪切强度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钎焊 SiC_(f)/SiC复合材料 中间层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