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DMS/PVDF复合膜分离VOC/N_2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韩秋 周浩力 +1 位作者 刘公平 金万勤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5-81,共7页
采用涂布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偏氟乙烯(PDMS/PVDF)复合膜,并用于VOC/N2体系(正己烷/N2、环己烷/N2、正庚烷/N2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系统地考察了原料气浓度、原料气流速、操作温度对PDMS/PVDF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 采用涂布法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聚偏氟乙烯(PDMS/PVDF)复合膜,并用于VOC/N2体系(正己烷/N2、环己烷/N2、正庚烷/N2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系统地考察了原料气浓度、原料气流速、操作温度对PDMS/PVDF复合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原料气浓度的升高、流速的增大,VOC的渗透率及选择性均增大,而随着操作温度的升高,VOC的渗透率和选择性有所降低.连续运行三个月,膜分离性能稳定,正庚烷的渗透率为1.2×10-6 mol/(s·m2·Pa),选择性可达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MS/PVDF复合膜 voc/N2分离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空碳纳米球的制备及VOCs吸附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红宁 黄丽 +4 位作者 宋夫交 朱婷 黄维秋 钟璟 陈若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04-1715,共12页
首先,在碱性条件下,不使用表面活性剂,采用St?ber小球法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正硅酸四丙酯(TPOS)为硅源,生成初级氧化硅球形颗粒;然后,使酚醛树脂(间苯二酚和甲醛)与球形氧化硅的羟基共缩合形成酚醛树脂-氧化硅复合材料;最后,经高温... 首先,在碱性条件下,不使用表面活性剂,采用St?ber小球法以正硅酸四乙酯(TEOS)和正硅酸四丙酯(TPOS)为硅源,生成初级氧化硅球形颗粒;然后,使酚醛树脂(间苯二酚和甲醛)与球形氧化硅的羟基共缩合形成酚醛树脂-氧化硅复合材料;最后,经高温碳化和酸蚀获得了空心碳纳米球(HCNSs).通过调节TEOS/TPOS的摩尔比获得了一系列具有良好的单分散性且粒径、壁厚可调节的HCNSs,其粒径和壁厚分别在280-430 nm和15-63 nm的范围内.仅以TPOS为硅源时合成的HCNS-0/4具有较大的粒径(426 nm)和壁厚(63 nm)、较高的比表面积(1216 m^(2)/g)和孔容(0.508 cm^(3)/g),并且具有较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附性能,其正己烷、甲苯和油气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2.02,1.42和0.926 g/g,正己烷和甲苯的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2.01 g/g和1.37 g/g,均远高于商业化活性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碳球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吸附 解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蒲基生物炭的活化及对VOCs吸附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王红宁 黄丽 +4 位作者 清江 马腾洲 蒋伟 黄维秋 陈若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23,共10页
以香蒲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iochar),并用不同试剂进行活化.活化前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很小,分别为1.71 m^(2)/g和0.00421 cm^(3)/g,而活化后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增大,其中经碳酸钠(Na_(2)CO_(3))活化后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 以香蒲为原料制备生物炭(Biochar),并用不同试剂进行活化.活化前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很小,分别为1.71 m^(2)/g和0.00421 cm^(3)/g,而活化后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增大,其中经碳酸钠(Na_(2)CO_(3))活化后的Biochar比表面积和孔容最大.研究了Na_(2)CO_(3)与Biochar的质量比对其活化的影响,确定了Na_(2)CO_(3)/Biochar最佳质量比为3∶1条件下,得到的样品Biochar-Na_(2)CO_(3)-3具有最优的表面积和孔容,分别为624 m^(2)/g和0.211 cm^(3)/g,并具有优异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吸附性能,其正己烷、甲苯和92号汽油的静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03,0.814和0.751 g/g,正己烷和甲苯的动态吸附容量分别为1.00和0.796 g/g,且吸附稳定性相对较高,优于商业用活性炭(AC)和硅胶(S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活化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吸附-脱吸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氧化硅空心球的合成及VOCs吸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红宁 黄丽 +3 位作者 清江 马腾洲 黄维秋 陈若愚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91-1000,I0001-I0004,共14页
介孔有机–无机复合氧化硅空心球(MOSs)在碱性条件下以反向胶束为模板经过正硅酸乙酯(TEOS)和1,2-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BTSE)共缩合被成功合成,并通过不同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MOSs用于去除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其... 介孔有机–无机复合氧化硅空心球(MOSs)在碱性条件下以反向胶束为模板经过正硅酸乙酯(TEOS)和1,2-双(三乙氧基甲硅烷基)乙烷(BTSE)共缩合被成功合成,并通过不同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MOSs用于去除挥发性有机物(VOCs),研究其对水蒸气、正己烷、甲苯和92#汽油的静态吸附性能,并以商业硅胶(SG)和活性炭(AC)为参考。实验结果发现,初始BTSE/(BTSE+TEOS)摩尔比为10%时,(MOS-10%)的样品具有均匀的中空介观结构和最大的VOCs吸附容量(1.28g·g^(–1)正己烷,1.25g·g^(–1)甲苯和1.14g·g^(–1) 92#汽油),静态水蒸气吸附量最小(0.630 g·g^(–1))。通过穿透曲线评估单一组分VOC(正己烷或甲苯)在MOS-10%上的动态吸附行为,动态正己烷和甲苯吸附结果以及高湿度条件下的正己烷吸附性能表明,与商业吸附剂相比,MOS-10%具有最佳的穿透时间、吸附能力和疏水性。对于二元组分同时吸附(正己烷和甲苯),MOS-10%的正己烷吸附性能优于甲苯。介孔有机–无机复合氧化硅空心球的动态VOCs吸附容量较大归因于有机基团、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共同作用。MOSs的VOCs去除能力强和可回收性优良,显示出巨大的VOCs捕获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孔有机–无机氧化硅空心球 vocs吸附 稳定性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用于测定环境中VOCs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学辉 李亚飞 +2 位作者 于志强 马俊刚 陈希尧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2期102-108,共7页
针对环境空气中VOCs成分较复杂,现场采样后在实验室用大型仪器分析费时且成本高,同时也为满足环境监测系统对VOCs能实时监测的要求;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52种VOCs混合标气,从定性准确性、定量重复性、灵敏度、线性相关... 针对环境空气中VOCs成分较复杂,现场采样后在实验室用大型仪器分析费时且成本高,同时也为满足环境监测系统对VOCs能实时监测的要求;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52种VOCs混合标气,从定性准确性、定量重复性、灵敏度、线性相关性、色谱柱的温度控制稳定性、色谱柱程序升温重复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的技术指标满足国家相关计量法规中的要求,能很好地用于分析环境中不同浓度VOCs;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可用于对环境中VOCs实时监测,为政府监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携式 定性准确性 定量重复性 灵敏度 线性 稳定性 vo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在气体采样罐中的存储稳定性 被引量:6
6
作者 邵霞 李国傲 +2 位作者 任培芳 李烨 卢建杭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6-120,共5页
选取了6种有代表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异丙醇、二氯甲烷、乙酸乙烯酯、正己烷、苯和四氯化碳,实测了这些VOCs在气体采样罐(SUMMA罐)中的存储稳定性。结果表明:苯、正己烷和二氯甲烷在采样罐中均较稳定,其含量在84 d的存储期内基... 选取了6种有代表性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异丙醇、二氯甲烷、乙酸乙烯酯、正己烷、苯和四氯化碳,实测了这些VOCs在气体采样罐(SUMMA罐)中的存储稳定性。结果表明:苯、正己烷和二氯甲烷在采样罐中均较稳定,其含量在84 d的存储期内基本无变化;乙酸乙烯酯在6个VOCs中最不稳定,在普通和惰性采样罐中含量均明显下降;异丙醇和四氯化碳的稳定性与采样罐的类型有关,在普通采样罐内含量下降明显,而在惰性采样罐内则相对稳定。实际监测工作中,为提高VOCs分析的准确性,如目标分析物有含氧类(醇,酮,酯等)或含卤素类VOCs,则采样后需尽快分析,同时尽量选择惰性采样罐为采样容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气体采样罐(SUMMA罐) 存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标准物质使用的短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1
7
作者 刘玉龙 夏凡 张洪志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7-652,共6页
为对挥发性有机物标准物质的短期稳定性进行评价,选取美国ChemService公司生产的LVOC-1RPM(甲醇中54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混合标准物质)和SS-524RPM(甲醇中4-溴氟苯和1,2-二氯苯-d4混合标准物质),将其开封后转移至2 mL带聚四氟乙烯衬盖的... 为对挥发性有机物标准物质的短期稳定性进行评价,选取美国ChemService公司生产的LVOC-1RPM(甲醇中54种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混合标准物质)和SS-524RPM(甲醇中4-溴氟苯和1,2-二氯苯-d4混合标准物质),将其开封后转移至2 mL带聚四氟乙烯衬盖的棕色螺口样品瓶中再密封,于-18℃避光贮存,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试各组分量值随贮存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在65 d内,两种标准物质各组分量值测量的标准偏差在12~60 mg/L范围内,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2.97%(n=5),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小于5.39%。在置信度为95%时,χ2-检验和不确定度评定结果表明,评价方法满足标准物质稳定性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要求;标准物质各组分量值在(2000±128)mg/L范围内时,测量的偏差不显著。在不超过标准物质的有效期内,开封后再密封的LVOC-1RPM标准物质至多可保存65 d,而SS-524RPM标准物质至少可保存6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性有机物 标准物质 保存时限 短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状液膜吸收有机废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王勇 金一中 赵青宁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0-174,共5页
为提高水吸收乙酸丁酯的净化效率,以石油醚作膜相,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作乳化剂,制备水相/油相(W/O)型乳状液,作为分散相加入水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W/O/W)型乳状液膜,进行了吸收含乙酸丁酯模拟废... 为提高水吸收乙酸丁酯的净化效率,以石油醚作膜相,聚异丁烯单丁二酰亚胺(T151)、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T155)作乳化剂,制备水相/油相(W/O)型乳状液,作为分散相加入水中形成水相/油相/水相(W/O/W)型乳状液膜,进行了吸收含乙酸丁酯模拟废气的研究.主要考察了制乳速度、乳水比、表面活性剂用量、废气中乙酸丁酯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液膜吸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乳状液膜体系对乙酸丁酯的吸收效率较高,在搅拌转速为400 r/min,V(石油醚)∶V(水)为1∶1,w(T151)和w(T155)分别为6%和4%,V(乳化剂)∶V(水)为1∶4条件下制备的乳状液膜稳定性较好,且对乙酸丁酯废气吸收效率最高,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膜 稳定性 有机废气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高温Pt@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燃烧丙烷、丙烯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马静 方子昂 +4 位作者 林静 马子然 王红妍 王宝冬 刘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0-124,共5页
采用三聚氰胺诱导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工艺合成了具有Pt@TiO_(x)包覆结构的新型铂催化剂(Pt@TiO_(2)),并利用XRD、TEM、XPS和EPR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t@TiO_(2)催化剂表现出强于传统Pt/TiO_(2)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采用三聚氰胺诱导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工艺合成了具有Pt@TiO_(x)包覆结构的新型铂催化剂(Pt@TiO_(2)),并利用XRD、TEM、XPS和EPR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Pt@TiO_(2)催化剂表现出强于传统Pt/TiO_(2)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和丙烷、丙烯氧化活性。即使经过800℃高温处理,Pt@TiO_(2)仍能在较低温度实现丙烷(T_(50)=312℃)、丙烯(T_(50)=237℃)的催化燃烧,在煤化工尾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净化领域展现出较强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催化剂 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 vocs催化燃烧 热稳定性 铂位点电子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钛矿型催化剂对VOCs催化燃烧的抗毒性和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5
10
作者 沈柳倩 翁芳蕾 +1 位作者 袁鹏军 黄海凤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0-324,共5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钙钛矿型La0.8Cu0.2MnO3和La0.8Sr0.2MnO3催化剂,考察了两种催化剂对含硫、含氯VOCs气体催化燃烧的抗毒性和稳定性.结果发现,两种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氯性,但在SO2存在下会出现中毒失活现象,相比较而言,La0.8Sr0.2MnO3...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钙钛矿型La0.8Cu0.2MnO3和La0.8Sr0.2MnO3催化剂,考察了两种催化剂对含硫、含氯VOCs气体催化燃烧的抗毒性和稳定性.结果发现,两种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氯性,但在SO2存在下会出现中毒失活现象,相比较而言,La0.8Sr0.2MnO3比La0.8Cu0.2MnO3具有更好的抗硫性和结构稳定性;采用XRD和XPS分析方法研究催化剂硫中毒机理,发现其失活原因在于催化剂表面生成CuSO4和SrSO4,形成屏蔽效应导致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cS 催化燃烧 钙钛矿型 抗毒性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