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铁矿物协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介导的钒(V(Ⅴ))还原及其作用机制
1
作者 周雅琪 陈钱砚语 +1 位作者 张杰 司友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99-5512,共14页
矿物协同微生物可以将高毒性的V(Ⅴ)还原为毒性及流动性较低的V(Ⅳ),从而达到治理钒污染的目的.以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试验菌株,采用黄铁矿、菱铁矿、马基诺矿3种铁矿物作为受试矿物,考察铁矿物协同微生物对V(Ⅴ)的还... 矿物协同微生物可以将高毒性的V(Ⅴ)还原为毒性及流动性较低的V(Ⅳ),从而达到治理钒污染的目的.以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为试验菌株,采用黄铁矿、菱铁矿、马基诺矿3种铁矿物作为受试矿物,考察铁矿物协同微生物对V(Ⅴ)的还原特性,探讨影响V(Ⅴ)还原的因素,并研究马基诺矿协同S.oneidensis MR-1还原V(Ⅴ)对胞内酶活性、胞外聚合物(EPS)及电子传递的影响,解析铁矿物协同微生物介导的V(Ⅴ)还原机制.结果表明,3种铁矿物均能促进S.oneidensis MR-1对V(Ⅴ)的还原,其中马基诺矿的效果最佳,V(Ⅴ)还原率由对照组的80.84%提高到95.54%.马基诺矿协同S.oneidensis MR-1还原V(Ⅴ)的还原率与初始V(Ⅴ)浓度及pH值成反比,与矿物添加量及接菌量成正比.添加马基诺矿后,胞内的硝酸盐还原酶(NAR)、亚硝酸盐还原酶(NIR)、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及AT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EPS中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的含量增加,电子传递能力增强,从而促进V(Ⅴ)生物还原.扫描电镜-能量散射X射线谱(SEM-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显示,马基诺矿促进S.oneidensis MR-1将V(Ⅴ)还原为不溶性V(Ⅳ),形成沉淀聚集在菌体周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 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 马基诺矿 亚硝酸还原酶 胞外聚合物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的制备工艺研究
2
作者 唐鑫 金永中 +4 位作者 吴翔 苏伟 蒋武 汪俊豪 谢瑞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以TiO_(2)、Cr_(2)O_(3)、V_(2)O_(5)、Nb_(2)O_(5)、MoO_(3)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碳热还原氮化法制备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Ti,Cr,V,Nb,Mo)(C,N),并借助XRD、SEM等表征手段对反应产物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组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热还原氮化温度1600℃、球磨转速600 r/min和球磨时间120 min下,产物为平均粒径约3μm、元素分布均匀且具有单一相成分的高品质(Ti,Cr,V,Nb,Mo)(C,N)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碳热还原氮化温度是影响高熵陶瓷固溶体粉末合成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球磨转速,而球磨时间影响最小。增加碳热还原氮化温度、球磨转速和球磨时间在不同程度上均有利于元素固溶,但对抑制晶粒长大有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 Cr v Nb Mo)(C N) 高熵陶瓷固溶体 机械合金化 球磨 碳热还原氮化 物相组成 微观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黄可龙 谭宁 +2 位作者 刘素琴 李晓刚 常志峰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34-738,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三种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其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理...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三种电化学实验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其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理论计算得到了电化学步骤和后置化学转化过程分别为控制步骤时的Tafel斜率值为0.12和0.06,实验得到的Tafel斜率值为0.124,表明电极氧化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图谱拟合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阻抗值远大于其他阻抗值,说明电化学反应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电池 石墨毡 v(Ⅳ)/v() 速度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Ⅵ)-V(Ⅴ)-H_2O体系钨钒分离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家靓 赵中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56-1662,共7页
通过热力学计算绘制25℃时W(Ⅵ)-V(Ⅴ)-H_2O系中存在的离子随pH、钨、钒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并总结其变化规律。通过热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寻找到钨、钒在混合溶液中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并据此提出钨钒分离的技术路线。钒形成聚合离子... 通过热力学计算绘制25℃时W(Ⅵ)-V(Ⅴ)-H_2O系中存在的离子随pH、钨、钒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并总结其变化规律。通过热力学分析,从理论上寻找到钨、钒在混合溶液中存在形式上的差异,并据此提出钨钒分离的技术路线。钒形成聚合离子的能力强于钨。在pH约为8.5~9.0的条件下,溶液中绝大部分的钒以聚合离子形式存在,而钨则几乎全部为单核离子,利用该差异通过合理的分离手段即可实现二者的有效分离;而在钨、钒浓度均较低时,体系会在pH较低的条件下形成VO_2^+离子,而此时钨的存在形式全部为阴离子,因而,采用阳离子萃取剂或阳离子树脂可望选择性地将VO_2^+从溶液中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Ⅵ)-v()-H2O系 分离 热力学平衡 钨钒杂多酸根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笼状同多钒酸盐[Ni(1,10′-phen)_3]_2·[V_2~ⅣV_8~ⅤO_(26)]的水热合成和晶体结构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阳光 栾国有 +4 位作者 王恩波 王树涛 胡长文 胡宁海 贾恒庆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4-36,共3页
A new isopolyoxovanadate [Ni(1,10′-phen) 3] 2 [V Ⅳ 2V Ⅴ 8O 26] wa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ompound crystallizes in orthorhombic system... A new isopolyoxovanadate [Ni(1,10′-phen) 3] 2 [V Ⅳ 2V Ⅴ 8O 26] was hydr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structur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The compound crystallizes in orthorhombic system, space group Pbcn with a=1.362 9(3) nm, b=2.215 6(4) nm, c= 2.571 2(4) nm, V=7.764(2) nm 3, Z=4, R=0.040 3, wR 2=0.044 6. The compound exhibits an unusual empty ellipsoidal cage, which is constructed by eight {V ⅤO 4} tetrahedra and two {V ⅣO 5} square pyramids via corner-sharing modes. The chiral [Ni(1,10′-phen) 3] 2+ complexes act as the counter 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笼状 同多钒酸盐 混合价 水热合成 晶体结构 [Ni(1 10′-phen)3]2·[v2^Ⅳv8^O2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V(Ⅴ)对厌氧水稻土中Fe(Ⅲ)还原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婉玉 樊虎玲 +1 位作者 邱梅 曲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9-194,共6页
采用厌氧恒温培养体系,研究添加氧化铁、葡萄糖和V(Ⅴ)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同时测定土壤中V(Ⅴ)质量分数的变化,探讨Fe(Ⅲ)与V(Ⅴ)还原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能有效促进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Fe(Ⅲ)还原与V(Ⅴ)还原;添加氧... 采用厌氧恒温培养体系,研究添加氧化铁、葡萄糖和V(Ⅴ)对水稻土中铁还原的影响,同时测定土壤中V(Ⅴ)质量分数的变化,探讨Fe(Ⅲ)与V(Ⅴ)还原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添加碳源能有效促进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的Fe(Ⅲ)还原与V(Ⅴ)还原;添加氧化铁后,体系的铁还原潜势显著提高,但被铁悬液和土壤吸附的V(Ⅴ)释放受到抑制,还原量降低,Fe(Ⅲ)与V(Ⅴ)还原的进程均被延长;添加V(Ⅴ)可加快微生物Fe(Ⅲ)还原过程,但不会改变其最终还原量。V(Ⅴ)还原量的大小与土壤中异化铁还原体系的建立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异化铁还原 钒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Ⅴ)-I^--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体系共振散射光谱及分析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侯明 那佳 汪菊玲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3-206,共4页
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V(Ⅴ)-I--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离子缔合物的共振散射光谱。实验发现,当有V(Ⅴ)存在时,V(Ⅴ)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I3-,I3-与CTMAB形成离子缔合物微粒(CTMAB+.I3-)n,使I--CTMAB溶液的共振光散射强度显著增加。... 研究了在盐酸介质中,V(Ⅴ)-I--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离子缔合物的共振散射光谱。实验发现,当有V(Ⅴ)存在时,V(Ⅴ)与过量的I-反应生成I3-,I3-与CTMAB形成离子缔合物微粒(CTMAB+.I3-)n,使I--CTMAB溶液的共振光散射强度显著增加。在波长563nm处,共振散射光强度最大且光散射强度与钒浓度在2~60ng/mL范围内呈正比,据此建立了测定环境样品中痕量钒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新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66ng/mL。用拟定的方法测定环境样品中微量钒,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5%,回收率在97.8%~10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 I-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共振光散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与导电塑料复合电极上的反应机理(英文)
8
作者 李晓刚 黄可龙 +2 位作者 刘素琴 谭宁 陈立泉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8-372,共5页
应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复合电极上反应的速控步骤.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该过程Tafel斜率的实验值为0.1... 应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复合电极上反应的速控步骤.结果表明,V(Ⅳ)/V(Ⅴ)电对在石墨毡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该过程Tafel斜率的实验值为0.124,而理论计算的,以电化学步骤作为控制步骤的Tafel斜率约0.12,两者吻合很好,表明该氧化过程受电化学步骤控制;以等效电路拟合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得出该电化学反应阻抗远大于其他阻抗,意味着电化学过程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毡 控制步骤 钒电池 v(Ⅳ)/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铁铝类水滑石的合成及去除V(Ⅴ)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宇淋 张佩聪 +9 位作者 倪师军 黄艺 邱克辉 张文涛 李峻峰 张敏 邓小波 周敬修 高庆 满青青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22-1627,共6页
采用稳态共沉淀法合成了碳酸根插层的镁铁铝三元类水滑石,结合XRD、SEM等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重点研究了吸附时间、V(Ⅴ)初始浓度、污染液初始p H值等因素对水滑石去除V(Ⅴ)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Mg_(5.216)Fe_(1.456... 采用稳态共沉淀法合成了碳酸根插层的镁铁铝三元类水滑石,结合XRD、SEM等对合成样品进行了表征,重点研究了吸附时间、V(Ⅴ)初始浓度、污染液初始p H值等因素对水滑石去除V(Ⅴ)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成的样品为Mg_(5.216)Fe_(1.456)Al_(1.400)(OH)_(16)(CO_3)_(1.424)·6.40H_2O(即MgFeAl-CO_3LDHs),片状晶体,片长50 nm^400 nm,片厚为15 nm^45 nm;1 g MgFeAl-CO_3LDHs对50m L浓度为45.15 mg/L的V(Ⅴ)污染液去除率为99.84%,且处理后V(Ⅴ)浓度为0.074 mg/L,远远低于钒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最低浓度限0.3 mg/L;对V(Ⅴ)的吸附在热力学上更符合Langmuir方程,计算得饱和吸附量为18.56 mg/g;MgFeAl-CO_3LDHs不适宜在强碱性环境下去除V(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铁铝三元类水滑石 v() Langmuir方程吸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煤含氟酸浸液中V(Ⅴ)-Fe(Ⅲ)-F-H_(2)O系钒铁分离热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赖永传 杨鑫龙 +3 位作者 孙建之 尚鹤 莫晓兰 温建康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03-1712,共10页
针对石煤含氟酸浸液中钒铁分离问题,计算并绘制298.15 K下V(Ⅴ)-Fe(Ⅲ)-F-H_(2)O系热力学平衡图,分析含钒离子、含铁离子随总钒浓度、总铁浓度、总氟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由0升高至3.00,由于氟离子与VO_(2)^(+)、Fe^(3+... 针对石煤含氟酸浸液中钒铁分离问题,计算并绘制298.15 K下V(Ⅴ)-Fe(Ⅲ)-F-H_(2)O系热力学平衡图,分析含钒离子、含铁离子随总钒浓度、总铁浓度、总氟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由0升高至3.00,由于氟离子与VO_(2)^(+)、Fe^(3+)的配位作用,含钒物种由阳离子转变为阴离子,含铁物种由阳离子转变为中性分子,此时可实现钒铁有效分离。定义pH_(50%)为含钒阴离子摩尔分数50%时的pH,溶液中总钒浓度升高、总铁浓度升高,均导致pH50%升高,总氟浓度升高,pH_(50%)则降低。采用N235阴离子萃取剂分离含氟溶液中的钒铁,当溶液中总钒浓度为0.05 mol/L、总铁浓度为0.05 mol/L、总氟浓度为0.50 mol/L时,溶液萃取pH升高,钒铁分离系数βV/Fe增加,当pH为1.97时,钒铁分离系数β_(V/Fe)可达122.86,钒铁达到有效分离,与热力学分析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煤 v()-Fe(Ⅲ)-F-H_(2)O系 热力学平衡 pH_(50%) 阴离子萃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Ⅴ)-Fe(Ⅲ)-S(Ⅵ)-H2O系热力学研究与钒铁分离方法理论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景文 阳征斐 +1 位作者 周鹏 李飞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2-919,共8页
针对酸浸液钒铁分离的难题,绘制298 K时V(Ⅴ)-Fe(Ⅲ)-S(Ⅵ)-H2O系中存在的各种离子随pH以及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全面分析钒、铁物种随pH和钒、铁、硫浓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钒铁分离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强... 针对酸浸液钒铁分离的难题,绘制298 K时V(Ⅴ)-Fe(Ⅲ)-S(Ⅵ)-H2O系中存在的各种离子随pH以及浓度变化的热力学平衡图,全面分析钒、铁物种随pH和钒、铁、硫浓度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钒铁分离方法并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强酸条件(?1<pH<0.5)时铁和钒分别以Fe3+和VO2+2阳离子的形式存在;弱酸条件(0.5<pH)时由于硫酸根的配位作用,铁逐渐由Fe^3+转变为FeSO+4及Fe(SO4)2-阴离子,而钒由VO2+2逐步转变为VO2SO4-及各种聚合阴离子。定义pH50%为含钒或铁阴离子的摩尔分数为50%时的pH值。溶液中钒浓度越高,pH50%,V越小;铁浓度越高,pH50%,Fe越大;硫浓度增高,pH50%,Fe减小。在pH50%,V^pH50%,Fe的酸度范围内,鉴于钒和铁赋存离子电性的差异,选择碱性萃取剂或离子交换树脂优先吸附钒聚合阴离子,或选择酸性萃取剂或离子交换树脂优先吸附铁,均可达到钒和铁的有效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Fe(Ⅲ)-S(Ⅵ)-H2O系 热力学 pH50% 溶剂萃取 离子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台电厂双V型均流收尘电除尘技术提效改造试验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海宝 侯正炜 +5 位作者 钱水军 任池银 方雁惠 刘永华 梁东方 魏星华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6-359,共4页
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是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节能减排是火电厂今后的重点工作。对凤台电厂某660 MW机组电除尘器进行了性能测试分析,发现电除尘器出口A通道、B通道烟尘浓度偏高导致整体烟尘浓度偏高,电除尘器进口A通道、D通道流场... 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是新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节能减排是火电厂今后的重点工作。对凤台电厂某660 MW机组电除尘器进行了性能测试分析,发现电除尘器出口A通道、B通道烟尘浓度偏高导致整体烟尘浓度偏高,电除尘器进口A通道、D通道流场不均匀,部分供电分区已退出工作,电除尘器出口烟尘平均质量浓度为81 mg/m^(3)超过了设计要求。在此背景下,开发了双V型均流收尘电除尘技术并进行了改造,对高压电源和烟道导流板进行了恢复性检修,改造后电除尘器出口粉尘浓度降至20 mg/m^(3)以下。对比试验得出:均流收尘电除尘技术具有显著的均流和收尘提效作用,可作为燃煤电厂老机组和非电领域电除尘器改造的选择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除尘改造 v型均流收尘电除尘 节能减排 烟尘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V2C催化剂的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催化机理研究
13
作者 生健平 喻明富 +1 位作者 李洁 孙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共7页
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催化活性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的性能。二维材料V2C(MXenes)具有丰富的组成、高比表面积和强稳定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V2C的... 氧还原反应(ORR)和析氧反应(OER)催化活性的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的性能。二维材料V2C(MXenes)具有丰富的组成、高比表面积和强稳定性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本工作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V2C的电子性质、碱性条件下氧气在V2C表面的最佳吸附位点和氧气在V2C表面的氧化还原过程,计算了V2C的自由能和过电势,最后将其与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常用的MnO2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V2C作为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催化剂时,比常用的MnO2催化剂的过电势更小,说明该催化剂可以提高电极的催化性能,是一种前景良好的ORR和OER双功能催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电解质锂空气电池 碳化钒 第一性原理 氧气吸附 氧还原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钒液流电池高浓度下V(IV)/V(V)的电极过程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文越华 张华民 +3 位作者 钱鹏 赵平 周汉涛 衣宝廉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03-408,共6页
采用循环伏安、低速线性扫描和阻抗技术,以石墨为电极,研究了V(IV)/V(V)在较高浓度下的电极过程.结果表明,采用2.0mol·L-1的V(IV)溶液时,H2SO4浓度低于2mol·L-1,V(IV)/V(V)反应极化大,可逆性差,表现为电化学和扩散混合控制;H2... 采用循环伏安、低速线性扫描和阻抗技术,以石墨为电极,研究了V(IV)/V(V)在较高浓度下的电极过程.结果表明,采用2.0mol·L-1的V(IV)溶液时,H2SO4浓度低于2mol·L-1,V(IV)/V(V)反应极化大,可逆性差,表现为电化学和扩散混合控制;H2SO4浓度增至2mol·L-1以上,V(IV)/V(V)反应的可逆性提高,转为扩散控制,且增加H2SO4浓度有利于阻抗的降低;但H2SO4浓度超过3mol·L-1,溶液的粘度和传质阻力大,阻抗反而增大.在3mol·L-1的H2SO4中,随着V(IV)浓度的增加,体系的可逆性和动力学改善,阻抗减小;但V(IV)浓度超过2.0mol·L-1,较高的溶液粘度导致溶液的传质阻力迅速增加,V(IV)/V(V)的电化学性能衰减,阻抗增大.因此,综合考虑电极反应动力学和电池的能量密度两因素,V(IV)溶液的最佳浓度为1.5~2.0mol·L-1,H2SO4浓度为3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v(Ⅳ)/v() 高浓度 电极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铁矿晶格相五价铀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
15
作者 夏庆银 牛玉清 +5 位作者 原渊 于宝民 刘康 陈梅芳 贾秀敏 苏学斌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2期435-443,共9页
U(Ⅴ)因极易发生氧化或歧化作用,长久以来未能受到充分关注。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U(Ⅴ)在特定矿物晶格中可以稳定赋存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为了揭示U(Ⅴ)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规律,本研究通过Fe^(2+)诱导水铁矿相变过程,探讨了U(Ⅴ)在... U(Ⅴ)因极易发生氧化或歧化作用,长久以来未能受到充分关注。然而,近年来研究表明,U(Ⅴ)在特定矿物晶格中可以稳定赋存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为了揭示U(Ⅴ)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规律,本研究通过Fe^(2+)诱导水铁矿相变过程,探讨了U(Ⅴ)在针铁矿晶格中的嵌入行为及其地球化学性质。实验结果表明,在水铁矿相变为针铁矿过程中,铀酰根中的U(Ⅵ)被部分还原为U(Ⅴ),通过晶格替代的方式占据针铁矿八面体位点,并以铀酸盐形式稳定赋存。通过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XANES)分析,确认了U(Ⅴ)为针铁矿晶格相主要铀赋存形态,并揭示了铀氧化还原转化过程中显著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其分馏趋势表现为δ(238U_(u(Ⅵ)))<δ(238U_(u(Ⅴ)))<δ(238U_(u(Ⅳ)))符合同位素核场位移理论。此外,环境稳定性实验表明,针铁矿晶格相U(Ⅴ)在强氧化或强还原条件下均未发生明显价态变化,体现出高度的化学稳定性。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对U(Ⅴ)地球化学性质的认知,也为铀矿资源勘探开发、放射性废料安全处置及铀污染防治修复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 铀还原 水铁矿 针铁矿 地球化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钒(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素琴 史小虎 +3 位作者 黄可龙 李晓刚 李亚娟 吴雄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17-421,共5页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在0.8mol·L-1VOSO4+3.0mol·L-1H2SO4中,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 采用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技术研究了在0.8mol·L-1VOSO4+3.0mol·L-1H2SO4中,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机理及可能的速度控制步骤。研究结果表明:V(Ⅳ/Ⅴ)电对在碳纸电极上的反应属准可逆过程,且氧化过程包含有后置化学转化步骤,计算得到VO2+的扩散系数为4.5×10-5cm2·s-1。理论计算得到了电化学步骤和后置化学转化过程分别为控制步骤时的Tafel斜率值为0.12和0.06,实验得到的Tafel斜率值为0.127,交换电流密度为6.7×10-4mA·cm-2。表明电极氧化过程受电化学过程控制,不同极化电位下的交流阻抗图谱拟合结果表明,电化学反应阻抗值远大于其他阻抗值,说明电化学反应可能是电极反应的控制步骤,与实验得到的极化曲线分析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液流电池 碳纸 钒(Ⅳ/)电对 控制步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n-V-Ce/TiO_2低温催化还原NO性能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郑足红 童华 +2 位作者 童志权 黄妍 罗晶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3-351,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新型催化剂Mn-V-Ce/TiO2,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通过NO、O2、NH3的暂态响应实验分析了在该催化剂上进行SCR反应的机理;对催化剂进行了FT-IR和TG分析,探讨了H2O、SO2对其活性的影响。...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NH3选择性催化还原(SCR)NO新型催化剂Mn-V-Ce/TiO2,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其活性的影响;通过NO、O2、NH3的暂态响应实验分析了在该催化剂上进行SCR反应的机理;对催化剂进行了FT-IR和TG分析,探讨了H2O、SO2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好的低温SCR活性,空速5 000 h-1、150℃下的NO转化率达99.2%。170℃下同时通硫、水后的350 min内,活性始终保持在98%;单独通入SO2时,中毒速率较快,但体积分数为8%的H2O对该催化剂的活性没有影响,转化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该催化剂能应用于不含SO2的燃气锅炉烟气和不含SO2的硝酸尾气等NOx工业废气的低温脱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Mn-v-Ce/TiO2 催化还原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食品中的V(_K_1) 被引量:9
18
作者 铁晓威 黄棣华 +1 位作者 黄百芬 任一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34-37,共4页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K1,样品经过均质、酶解后 ,用正己烷萃取 ,再经水洗涤、浓缩、过滤 ,以 10 0mL二氯甲烷 +90 0mL甲醇 (包含 10mmol氯化锌 ,5mmol冰醋酸 ,5mmol无水乙酸钠 )做流动相 ,利用锌粉柱进行柱后衍...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测定食品中的维生素K1,样品经过均质、酶解后 ,用正己烷萃取 ,再经水洗涤、浓缩、过滤 ,以 10 0mL二氯甲烷 +90 0mL甲醇 (包含 10mmol氯化锌 ,5mmol冰醋酸 ,5mmol无水乙酸钠 )做流动相 ,利用锌粉柱进行柱后衍生 ,在Ex =2 43nm ,Em =430nm下进行荧光检测 ,外标法定量。该方法比国家标准中紫外检测灵敏度提高了 10 0倍 ,在 0 1~ 10 μg/mL的浓度范围内 ,线性相关系数达到 0 999,相对标准偏差为 4 1% ,回收率为10 0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 测定 食品 维生素K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_2对Pu(Ⅴ)的还原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章英杰 范显华 +1 位作者 曾继述 苏锡光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2-79,共8页
在0.1 mol/L NaClO4溶液中研究了Pu(Ⅴ)与H2O2反应的动力学。测定了Pu(Ⅴ)与H2O2的反应速率。探讨了温度以及Fe2+,SO42-,HCO3-,F-等无机离子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对Pu(Ⅴ)与H2O2呈一级,对溶液中H+呈-1级;速率方程可表... 在0.1 mol/L NaClO4溶液中研究了Pu(Ⅴ)与H2O2反应的动力学。测定了Pu(Ⅴ)与H2O2的反应速率。探讨了温度以及Fe2+,SO42-,HCO3-,F-等无机离子的存在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对Pu(Ⅴ)与H2O2呈一级,对溶液中H+呈-1级;速率方程可表示为:-dc(Pu(Ⅴ))dt=(3.93±1.93)×10-9c(Pu(Ⅴ))c(H2O2)c(H+)。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明显加快,根据Arrhenius规律,计算出了反应的活化能为Ea=84 kJ/mol。地下水中Fe2+,SO42-,HCO3-,F-等离子的存在,有利于Pu(Ⅴ)的还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v) H2O2 还原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络合物极谱波研究(Ⅰ)——钒(V)-PAR-NaClO_(3)体系的极谱催化波 被引量:5
20
作者 宋俊峰 刘龙斌 胡荫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1984年第6期781-786,共6页
钒(V)-PAR络合物在NaClO_(3)存在下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峰电位为-0.1V(SCE).该催化波具有吸附和动力波的特征.它的总电极反应可表示为:[VO_(2)、-HPAR]+2H++e→[VO-HPAR]++H_(2)O↑NaClO_(3)|在1×10^(-4)MPAR-0.8MNaClO_(3)-0.... 钒(V)-PAR络合物在NaClO_(3)存在下产生一灵敏的极谱催化波.峰电位为-0.1V(SCE).该催化波具有吸附和动力波的特征.它的总电极反应可表示为:[VO_(2)、-HPAR]+2H++e→[VO-HPAR]++H_(2)O↑NaClO_(3)|在1×10^(-4)MPAR-0.8MNaClO_(3)-0.004MH2SO4(pH2.1±0.1)支持电解质中,催化波波高与1ppb—400ppb的钒(Ⅴ)有线性关系.应用该体系催化波测定了地质化探试样中的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谱催化波 钒(v) 钒() 电极反应 极谱波 支持电解质 PAR NACL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