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6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tithrombotic effect of a novel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from the venom of Gloydius brevicaudus viper
1
作者 Yun-luXU Li-liLIN +4 位作者 Jin-huaZHANG Jian-jiCHEN Zhi-qiangWU Guo-tuWU Jian-zhongLIN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36-36,共1页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rombolytic and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a novel plasminogen activator from the venom of Gloydius brevicaudus viper(GBV-PA)in vitro and in vivo.METHODS Thrombolytic experiments were perfo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hrombolytic and antiplatelet effects of a novel plasminogen activator from the venom of Gloydius brevicaudus viper(GBV-PA)in vitro and in vivo.METHODS Thrombolytic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in rabbit models of ear vein thrombosis and carotid artery thrombosis,and in dog model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Inhibition of thrombus formation was evaluated in rat inferior vena cava thrombosis model and ferric chloride-induced arterial thrombosis.In vitro,we assayed the antithrombotic effect of GBV-PA on rabbit blood clots,euglobulin lysis time(ELT)of rabbit plasma,and on ADP-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RESULTS GBV-PA intravenous administ ration significantly reduced vascular recanalization times of rabbit ear veins thrombosis and thrombus weight of rabbit carotid artery thrombosis.The arterial recanalization rates were dose-and time-dependently improv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GBV-PA in canine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model.Thrombus length and weight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GBV-PA both in rat inferior vena cava and ferric chloride-induced arterial thrombosis models.Thrombus formation of blood of rabbits they were administrated with GBV-PA was also inhibited.GBV-PA radically reduced plasma ELT of rabbit′s blood clots.ADP-induced platelet aggregation was inhibited by GBV-PA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with a half-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of 19.9μg·mL-1.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GBV-PA is a thrombolytic and antiplatelet agent.It has significant antithrombotic effects on various in vitro and in vivo experimental models of thrombosis.The mechanisms that underline its antithrombotic effects were related to GBV-PA′s capabilities of increasing fibrinolytic activities and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inogen activator venom Gloydius brevicaudus 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定植的分离鉴定及防控策略
2
作者 徐丹 熊键 胡志敏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02-608,共7页
目的 调查某院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该病区感染防控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2024年3月某院康复医学科病房收治1例双下肢截瘫患者,导尿管和尿培养均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患者单间隔离,暂停所在病区患者转入及... 目的 调查某院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耳念珠菌定植及环境污染情况,评价该病区感染防控措施及其效果。方法 2024年3月某院康复医学科病房收治1例双下肢截瘫患者,导尿管和尿培养均检出耳念珠菌,立即对该患者单间隔离,暂停所在病区患者转入及转出,并对病房环境及进出病房的陪护家属、医生、护士和该病区同一时间住院的患者采样进行真菌培养,使用质谱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和聚类分析。对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使用含有效氯1 000 mg/L的次氯酸钠消毒,2%氯己定去定植,以及对患者接触的物品采取终末消毒等防控措施。出院后继续执行上述防控措施并定期复查患者耳念珠菌定植情况。结果 从患者尿、导尿管、腹股沟拭子、肛周拭子和床架边缘拭子分离5株耳念珠菌。蛋白质谱聚类分析显示,5株耳念珠菌为同一来源。此分离株对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均耐药,对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病区其他人员手部、腋窝和腹股沟处皮肤拭子均未分离出耳念珠菌。经去定植及环境消毒等措施后,第2轮复查采样培养均无耳念珠菌生长。结论 非重症监护病房需根据入院患者特点,从转入初筛、接触预防、物体表面微生物学监测、消除定植、环境消毒及社区管理等多方面入手,积极采取主动防控措施。手卫生、接触隔离和终末消毒是阻断耳念珠菌传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念珠菌 定植 泌尿道 医院感染 主动筛查 去定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和地区对奶牛原料乳纤溶酶及其酶原的影响
3
作者 钱文涛 李东 +6 位作者 王鹏杰 王晓冰 杨晋辉 王孟辉 魏晓军 陈冲 李洪亮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63-69,共7页
分析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和地区对奶牛原料乳中纤溶酶(plasmin,PL)及纤溶酶原(plasminogen,PG)的影响规律。采集内蒙古呼和浩特某集约化牧场原料乳样本,考察季节(夏季、冬季)、泌乳周期(初期、早期、晚期)、奶牛胎次(1~4胎)、地区(安... 分析季节、胎次、泌乳阶段和地区对奶牛原料乳中纤溶酶(plasmin,PL)及纤溶酶原(plasminogen,PG)的影响规律。采集内蒙古呼和浩特某集约化牧场原料乳样本,考察季节(夏季、冬季)、泌乳周期(初期、早期、晚期)、奶牛胎次(1~4胎)、地区(安徽马鞍山、宁夏银川、黑龙江哈尔滨及新疆昌吉)对PL活性及PG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季节因素对PL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但显著调控PG激活水平(P<0.01),夏季PG衍生活性((5.98±0.25)U/L)较冬季((4.45±0.43)U/L)提升34.4%;奶牛胎次对PL、PG系统均无显著影响(P>0.05);泌乳阶段显著影响PG激活进程(P<0.01),晚期样本PG衍生活性((5.67±0.70)U/L)较初期((5.22±0.70)U/L)和早期((5.31±0.67)U/L)分别升高8.6%和6.8%;地域因素显著影响PG转化效率(P<0.05),哈尔滨样本PG衍生活性((5.62±0.88)U/L)显著高于银川样本((5.12±1.19)U/L)(P<0.05);原料乳体细胞数与PL活性(r=0.33)、PG激活水平(r=0.21)呈弱正相关性,提示乳腺炎潜在影响。本研究发现季节变化与泌乳周期通过调控PG激活通路影响乳品稳定性,而高纬度地区可能通过环境-生理互作增强纤PL系统活性,本研究为建立基于酶活调控的原料乳品质评价体系提供了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料乳 纤溶酶 纤溶酶原 活性 奶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效果研究
4
作者 黄晓韩 朱铁英 +3 位作者 彭楠 高恒波 田英平 姚冬奇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98-1902,共5页
背景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医院不具备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条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行PCI难度大,而心肺复苏(CPR)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AMI心脏骤停患者是否需要溶栓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AMI心脏骤停患者CPR后... 背景临床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医院不具备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条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行PCI难度大,而心肺复苏(CPR)是溶栓治疗的相对禁忌证。AMI心脏骤停患者是否需要溶栓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AMI心脏骤停患者CPR后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的临床应用效果、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21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河北省宁晋县医院、石家庄新乐市人民医院、唐山丰润区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收治的AMI心脏骤停行CPR患者117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非溶栓治疗组(17例)和溶栓治疗组(100例)。非溶栓治疗组给予呼吸循环支持、抗凝、扩血管、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等对症综合治疗,溶栓治疗组在非溶栓治疗组的治疗基础上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溶栓治疗均在时间窗内进行,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非溶栓治疗组中17例患者均抢救无效死亡。溶栓治疗组患者死亡15例(15.0%),存活85例(85.0%)。85例存活住院患者中,17例未行PCI治疗或行强化CT检查,药物治疗后出院;19例行PCI,经影像学检查患者冠状动脉管腔内未发现血栓或血管闭塞,故未置入支架;46例患者行PCI检查发现患者血管管腔明显狭窄,置入支架扩张血管。溶栓治疗组中出现溶栓并发症者共3例,均为牙龈出血,未见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MI患者CPR后静脉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治疗较未溶栓者预后良好,对于无开展PCI条件的医院,静脉溶栓仍是AMI心脏骤停患者CPR后的优选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肺复苏术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室常规检验数据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预测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华 董月稳 张晓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基于实验室常规检验数据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风险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52例。患者均... 目的基于实验室常规检验数据建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风险可视化模型。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邢台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S患者252例。患者均行阿替普酶溶栓,根据溶栓后24h内是否发生HT分为发生组52例和未发生组200例。分析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建立风险可视化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252例AIS患者中52例(20.63%)发生HT。发生组高血压、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尿酸、血钾水平显著低于未发生组(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TBIL是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风险的危险因素(OR=2.753,95%CI:1.399~5.417,P=0.003;OR=1.987,95%CI:1.322~2.986,P=0.001;OR=2.121,95%CI:1.392~3.230,P=0.000),尿酸、血钾是保护因素(OR=0.417,95%CI:0.202~0.860,P=0.027;OR=0.160,95%CI:0.028~0.911,P=0.039);风险可视化模型预测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风险的曲线下面积、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0.920(95%CI:0.880~0.950)、96.15%、80.50%。对可视化模型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1.888,P=0.169),说明本模型具有较好的可信度。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指数为0.921。结论中性粒细胞、D-二聚体、TBIL是AIS患者阿替普酶溶栓后HT风险的危险因素,尿酸、血钾是保护因素,据此建立的风险可视化模型经验证效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比例危险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苑兵舰 徐晨阳 +1 位作者 郭双磊 睢志向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168例,记录患者发病后90 d内功能预后情况,并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 目的探讨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168例,记录患者发病后90 d内功能预后情况,并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54例和预后不良组114例,收集2组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脑梗死体积,分析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急性期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脑梗死体积和功能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预后不良组高血压比例、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脑梗死核心体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金属基质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 9,MMP-9)、活性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脑梗死核心体积与IL-1、IL-6、IL-8、TNF-α、MMP-9、活性氧、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去除混杂(发病至入院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脑梗死核心体积)后,细胞因子IL-1(OR=1.723,95%CI:1.333~2.227,P=0.000)、IL-6(OR=1.475,95%CI:1.190~1.830,P=0.000)、TNF-α(OR=1.392,95%CI:1.167~1.661,P=0.000)、MMP-9(OR=1.062,95%CI:1.031~1.094,P=0.000)、活性氧(OR=1.020,95%CI:1.007~1.034,P=0.003)仍是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脑梗死核心体积与IL-1、IL-6、IL-8、TNF-α、MMP-9、活性氧、VEGF均存在正相关性,急性期内细胞因子IL-1、IL-6、TNF-α、MMP-9、活性氧是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细胞因子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鼻黏膜中纤维蛋白交联和降解相关调控基因表达异常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明 洪宇 +2 位作者 卜祥婷 王成硕 张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6-251,共6页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以及合并哮喘(asthma,AS)患者(CRSwNP+AS)鼻黏膜中纤维蛋白沉积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估鼻黏膜中纤维蛋白的沉积情况;... 目的研究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患者以及合并哮喘(asthma,AS)患者(CRSwNP+AS)鼻黏膜中纤维蛋白沉积及其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评估鼻黏膜中纤维蛋白的沉积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纤维蛋白交联和降解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RSwNP鼻黏膜中有显著的纤维蛋白沉积,且呈交联状态,CRSwNP+AS组有更明显的纤维蛋白沉积。基因表达检测显示,促进纤维蛋白交联的基因-凝血因子ⅩⅢA1(factorⅩⅢA chain 1,F13A 1)和抑制纤维蛋白降解的基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在CRSwNP和CRSwNP+AS组的表达均升高,并且F13A1在CRSwNP+AS组的表达较CRSwNP显著更高;促进纤维蛋白降解的基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tissue type,PLAT)在CRSwNP+AS组的表达显著低于CRSwNP和对照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plasminogen activator urokinase,PLAU)的表达在两种类型的CRSwNP中均上调。CRSwNP+AS患者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可显著下调F13A1、上调PLAT的表达。结论CRSwNP患者鼻黏膜中存在大量纤维蛋白沉积,可能与纤维蛋白交联和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失调有关,合并AS患者鼻黏膜中F13A1和PLAT的表达失调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 哮喘 纤维蛋白 凝血因子ⅩⅢA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疗效对比 被引量:6
8
作者 张笑 银锐 +3 位作者 李鹏涛 常健博 孙思帅 魏俊吉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460,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8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予以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 目的对比分析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与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8例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分别予以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钻孔组,19例),计算血肿腔厚度变化率,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和Barthel指数(BI)评估神经功能预后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记录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内镜组与钻孔组血肿腔厚度变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8,P=0.396)。内镜组和钻孔组出院时mRS评分低于入院时(Z=⁃4.116,P=0.000;Z=⁃4.195,P=0.000),BI指数较入院时无明显变化(Z=⁃1.557,P=0.119;Z=⁃0.091,P=0.928);出院时两组mRS评分(Z=⁃0.502,P=0.616)和BI指数(Z=⁃0.853,P=0.3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术后引流时间长于钻孔组(t=2.488,P=0.018),但术后住院时间短于钻孔组(t=⁃3.894,P=0.000);而两组总住院费用(t=1.175,P=0.248)和脑脊液漏发生率(Fisher确切概率法:P=0.3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隔型慢性硬膜下血肿无论采取神经内镜硬膜下血肿清除术还是钻孔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治疗均安全、有效,可清除血肿,改善神经功能;神经内镜手术具有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肿 硬膜下 慢性 神经内窥镜检查 引流术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神经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纤溶酶原激活剂 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高景芳 李莉 +1 位作者 耿学斌 马燚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5-388,共4页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患者185例... 目的探讨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尿激酶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EMI急诊PCI术患者1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2例和试验组93例,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10μg/kg,3 min内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完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重组人尿激酶原10 mg,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观察并比较2组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肌损伤标志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TIMI血流3级显著高于对照组(79.57%vs 59.78%),CTFC[(28.94±3.93)帧vs(35.12±5.20)帧]、PCI术后MACE总发生率(8.60%vs 26.09%)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CI术后7 d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出血事件以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牙龈出血、鼻黏膜出血为主,对照组和试验组总出血发生率分别为6.52%、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联合注射膜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和重组人尿激酶原对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无复流现象有积极影响,且有利于预后改善,同时未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预后 无复流现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FR型支架取栓术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鹏 文洪波 +5 位作者 黄健康 邹荣成 丁洁 汪捷 舒永伟 丁朋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0,共4页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FR型支架取栓术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 目的探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FR型支架取栓术对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神经功能的影响及预后分析。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3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86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FR型支架取栓术治疗。比较2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脑血流灌注和不良事件情况,随访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预后。结果2组成功再通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完全再通率高于对照组(68.60%vs 50.00%,P<0.05)。治疗后7 d、14 d,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研究组脑血容量、脑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平均通过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组治疗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90 d,研究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对照组(80.23%vs 63.95%,P<0.05)。结论静脉溶栓联合Solitaire FR型支架取栓术在急性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效果较好,血管再通效果理想,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栓子清除术 纤维蛋白溶解药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Solitaire FR型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黄斑下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薛晓阳 刘勃实 李筱荣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治疗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研究方法,纳入2022年2—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确诊的SMH患者12例12眼,其中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11例11眼,视网膜大动脉瘤1例1眼;男5例,女7例;年龄为56~78岁,平均(65.67±8.09)岁;人工晶状体眼2眼,合并白内障10眼;高血压9例,糖尿病2例。SMH持续时间为2~25 d,平均(14.67±8.03)d。患眼均行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前和术后1、3、6个月,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以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检查。采用OCT测量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观察患者手术后眼部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BCVA(LogMAR)分别为1.58±0.63、1.12±0.49、1.07±0.44和0.59±0.19,不同时间点患眼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435,P<0.001),其中术后6个月患眼BCVA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眼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平均CRT分别为(606.25±204.67)、(379.83±92.05)、(313.75±60.87)和(267.75±73.07)μm,不同时间点患眼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720,P<0.001),其中术后1、3、6个月患眼CRT较术前均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1眼于术后3个月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随访期间6眼因PCV复发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共注射给药16次。术后1、3、6个月内平均抗VEGF注射次数分别为(0.3±0.5)、(1.3±1.4)和(2.7±2.0)次。结论在SMH的治疗中,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可提高患眼BCVA,降低CRT,减轻血凝块对视网膜的损伤,促进患眼术后早期视力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割 黄斑下出血 视网膜下注射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干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娉 吕世盟 +2 位作者 毕德众 高明周 马月香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05-1509,共5页
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对近年来针刺通过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介导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来干预抑郁的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针刺主要通过调节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组织纤溶酶激活因子(tPA)/BDNF信号通路,调控突触可塑性、... 通过检索相关数据库,对近年来针刺通过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介导的信号通路及作用机制来干预抑郁的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发现针刺主要通过调节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组织纤溶酶激活因子(tPA)/BDNF信号通路,调控突触可塑性、BDNF表观遗传等发挥抗抑郁作用。但当前大部分研究缺乏对BDNF通路进行反向验证,并且对通路或作用机制的研究仅限于经典的上下游靶点,同时局部的穴位与BDNF通路和疾病靶器官之间的特异性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针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酪氨酸激酶受体B 组织纤溶酶激活因子 突触可塑性 表观遗传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例川崎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患儿行极低剂量tPA溶栓的护理
15
作者 赵仕国 楼晓芳 +6 位作者 周红琴 吴小花 何玮梅 夏姗姗 单佳妮 石玉沄 张晨美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16,共4页
总结1例川崎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血栓行极低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选择tPA输注静脉方案、确定基线凝血状态及是否符合tPA输注标准、被动减少tPA输注剂量,促... 总结1例川崎病多发冠状动脉瘤合并冠状动脉血栓行极低剂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溶栓的护理体会。护理重点为选择tPA输注静脉方案、确定基线凝血状态及是否符合tPA输注标准、被动减少tPA输注剂量,促使局部出血减缓(或停止)、加强心脏及心外并发症观察及处理、制订个体化tPA撤离方案,保证抗凝连续性。经过16 d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救治成功,顺利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阿替普酶 急症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和预后与血生化常见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9
16
作者 姜波涛 陈婵娟 +3 位作者 谭红 张丹 彭旭 刘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预后与血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神经功能、预后与血清尿酸、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监护室收治的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0例,根据溶栓后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不良组91例(mRS评分>2分)和预后良好组129例(mRS评分≤2分)。比较2组血清尿酸、Hcy及LDL-C水平,分析其与患者溶栓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相关性、对溶栓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与溶栓前比较,2组溶栓后1、3 d血清尿酸、Hcy、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溶栓后3 d血清尿酸、Hcy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溶栓后1、3 d血清尿酸、Hcy、LDL-C水平及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e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溶栓后1、3 d血清尿酸、Hcy、LDL-C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溶栓后1 d血清尿酸、Hcy、LDL-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95%CI:0.639~0.776)、0.800(95%CI:0.739~0.860)、0.624(95%CI:0.550~0.698),溶栓后3 d血清尿酸、Hcy、LDL-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5(95%CI:0.583~0.726)、0.730(95%CI:0.664~0.795)、0.573(95%CI:0.497~0.649)。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预后不良患者血清尿酸、Hcy及LDL-C水平呈升高趋势,还与神经损伤程度存在关系,溶栓后1 d指标水平对溶栓后不良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预后 尿酸 高半胱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和标准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分层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谷亚伟 楚旭 +7 位作者 赵路静 洪波 罗芝宽 林展增 高静珍 董银华 王利军 陈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68-1573,共6页
目的探讨小剂量和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天津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救治的201例高龄(≥80岁)AIS患者,随机分入小... 目的探讨小剂量和标准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3年2月于天津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救治的201例高龄(≥80岁)AIS患者,随机分入小剂量组(n=93,接受0.6 mg/kg剂量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和标准剂量组(n=108,rt-PA剂量为0.9 mg/kg),比较两组患者间安全性评价指标(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致死性颅内出血发生率、7 d神经功能恶化率和90 d病死率)及有效性评价指标(7 d神经功能改善率和90 d预后良好率)的差异,并进行卒中严重程度和年龄的分层研究。结果小剂量组的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7 d致死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标准剂量组(P<0.05);余安全性评价指标和治疗有效性评价指标,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型卒中和≥90岁年龄组中,小剂量组的90 d预后良好率均优于标准剂量组(P<0.05)。结论对于中型卒中和年龄≥90岁的AIS患者,推荐rt-PA 0.6 mg/kg方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高龄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静脉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并发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的效果
18
作者 郑国丽 王楠 +3 位作者 雷文博 徐瑶 夏晓波 熊思齐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31-1439,共9页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 目的: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是全球中老年人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人中较为常见。当其由于动脉瘤样扩张的血管或管径增宽的小静脉/小动脉破裂时,将导致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submacular hemorrhage,SMH),并随着时间的延长造成视力不可逆的损伤。本研究探讨经平坦部玻璃体切除(pars-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术中视网膜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及术后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治疗对PCV并发SMH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收治的PCV合并SMH的13例(13只眼)患者。纳入的患者术中均接受PPV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术后进行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治疗,分析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视网膜下出血吸收、原发病灶进展,手术并发症及术后疗效相关因素。结果:13例患者均完成术后6个月的随访,随访截止时全部患者的视网膜下积血均完全清除;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BCVA较术前及术后1周均明显提升(均P<0.05);年龄大于60岁及小于60岁,病灶位于中心凹下及中心凹外的患者最终视力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45和P=0.006);病程、出血范围、术前合并或不合并玻璃体积血(vitreoushemorrhage,VH)与术后6个月视力的恢复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10例椭圆体带完整,5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整,微结构完整与不完整之间术前、术后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最终复查时存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水肿的有2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脱离的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1例黄斑裂孔,1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撕裂,结论:PPV联合视网膜下t-PA注射,术后玻璃体腔抗VEGF注射能有效清除继发于PCV的SMH,手术并发症较少,在6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视功能可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黄斑区视网膜下出血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玻璃体切除术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动脉溶栓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列君 赵丽丽 李晓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16-920,共5页
目的分析老年后循环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s,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 目的分析老年后循环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s,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于武威市凉州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溶栓组和联合组,每组各34例,溶栓组使用rt-PA动脉溶栓治疗,联合组在溶栓组的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情况、氧化应激反应、炎性反应、日常生活功能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2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14 d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治疗14 d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9、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β、丙二醛、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水平、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组(P<0.05,P<0.01);联合组治疗90 d后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6.15±0.92)分vs(7.48±0.83)分,P<0.01]。2组治疗14 d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联合组治疗14 d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高于溶栓组(P<0.01)。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后循环穿支动脉型脑梗死患者在接受rt-PA动脉溶栓治疗的同时联合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的临床疗效较好,可以降低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脑组织损伤情况及神经功能状况,同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栓溶解疗法 纤溶酶原激活剂 依达拉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肛门括约肌临检的多系统萎缩病症分析
20
作者 孟萌 徐晓彤 +3 位作者 万志荣 李秀花 徐长波 靳冬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10726-10730,共5页
分析了多系统萎缩患者临床特点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特征,探讨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多系统萎缩患者26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以是否出现卫星电位、... 分析了多系统萎缩患者临床特点和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特征,探讨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对多系统萎缩早期临床诊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多系统萎缩患者26例,采集患者一般资料、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以是否出现卫星电位、是否存在尿便障碍、是否有体位性低血压分别进行分组比较,比较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肛门括约肌肌电图结果。同时分析病程、肛门括约肌肌电图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和病程的相关性。26例多系统萎缩患者中最常见症状依次为尿便障碍、走路不稳及睡眠障碍;最常见体征依次为肌张力障碍、体位性低血压及共济失调;26例患者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为11.6 ms(范围为10.1~14.5 ms),平均波幅为876.5μV(范围为740.8~1135.8μV),多相波百分比为27.4%(范围为13.3%~53.6%);卫星电位组比无卫星电位组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长、多相波百分比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低(P<0.05);体位性低血压组比无体位性低血压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低(P<0.05);多系统萎缩患者的病程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95,P=0.000),病程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无明显相关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运动单位动作电位平均时限无明显相关性。多系统萎缩患者病程越长,病情越重,出现卫星电位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病情更重,肛门括约肌肌电图有利于无尿便障碍多系统萎缩患者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系统萎缩 肛门括约肌肌电图 尿便障碍 体位性性低血压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