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前陆盆地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砾岩特征与构造演化关系 被引量:10
1
作者 李小陪 高志勇 +3 位作者 李书凯 冯佳睿 赵雪松 郭美丽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0-993,共14页
库车前陆盆地充填有上侏罗统喀拉扎组砾岩、下白垩统底部亚格列木组砾岩和下白垩统上部巴什基奇克组砾岩,通过对这三套砾岩区域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砾态特征、厚度变化特征的详细描述与此三套砾岩沉积古环境的差异对比研究,认为库车... 库车前陆盆地充填有上侏罗统喀拉扎组砾岩、下白垩统底部亚格列木组砾岩和下白垩统上部巴什基奇克组砾岩,通过对这三套砾岩区域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砾态特征、厚度变化特征的详细描述与此三套砾岩沉积古环境的差异对比研究,认为库车前陆盆地中部库车河地区及西部卡普沙良河地区这三套砾岩成份复杂多样,具低成份与结构成熟度;所代表的气候演化特征由早到晚依次为:干旱、半干旱→温暖、湿润→干旱、炎热气候;所反映的沉积相为冲积扇、浊积扇和季节性辫状河沉积。砾岩与构造关系的结果分析表明,喀拉扎组砾岩是晚侏罗世构造活动的标志,亚格列木组砾岩为早白垩世初逆冲推覆活动的开始,巴什基奇克组砾岩则是早白垩世末构造宁静期的沉积响应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前陆盆地 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 砾岩特征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风成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胡俊杰 马寅生 +5 位作者 吴祎 王宗秀 柳永清 高万里 李宗星 魏小洁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6-786,共11页
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 本次研究在柴达木盆地旺尕秀地区上侏罗统红水沟组上覆地层中,首次发现了风成沉积。地层主体为一套棕黄色细—中砂岩,由分选、磨圆好的石英砂组成;扫描电镜下可见风成砂特有的碟形撞击坑和新月形撞击坑等特征;层内普遍发育风成大型高角度板状交错层理,层系厚度巨大,风成沙丘前积层特征明显;发育液化作用产生的牵引褶曲、倒转褶曲等常见的风成沙丘同沉积变形构造。根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共在地层中识别出4种沉积亚相:沙丘亚相、丘间亚相、旱谷亚相和沙漠湖亚相,其中沙丘亚相以风成大型交错层理为显著特征,丘间、旱谷和沙漠湖亚相则以水成沉积为主。风成砂沉积的存在丰富了柴达木盆地中生代的沉积类型,为区域地层对比及西北地区晚中生代古气候和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风成砂 显微特征 沉积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早白垩世沉积特征与地层问题 被引量:47
3
作者 谭富文 王剑 +2 位作者 李永铁 杜佰伟 朱忠发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4期400-405,共6页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地层包括扎窝茸组、雪山组、白龙冰河组和索瓦组上段,目前对它们的划分、对比和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一。笔者根据各组的含义和时代依据,指出各地层组为岩石地层单元,目前资料尚不足以作进一步年代学划分。通... 羌塘盆地侏罗纪末至早白垩世地层包括扎窝茸组、雪山组、白龙冰河组和索瓦组上段,目前对它们的划分、对比和相互间关系的认识不一。笔者根据各组的含义和时代依据,指出各地层组为岩石地层单元,目前资料尚不足以作进一步年代学划分。通过全面统计各组的分布情况,分析各组的沉积特征,发现白龙冰河组为陆棚相,仅见于盆地北西部;索瓦组上段为海湾泻湖相,见于盆地中部;雪山组和扎窝茸组为河流—三角洲相,见于北东部。为此,认为各地层组是盆地内同期异相沉积,作为上下关系处理是不妥的,据此又提出了新的地层对比方案,认为盆内最高海相层位应该跨入了下白垩统,海水最终是向北西方向逐步退出盆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沉积特征 侏罗纪 地层对比 早白垩世 下白垩统 年代学 冰河 全面统计 退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西北票孔子鸟Confuciusornis的层位及年代 被引量:43
4
作者 李佩贤 程政武 庞其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13,T001,共14页
北票—义县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和大北沟组,火山岩^(40)Ar-^(39)Ar年龄143.9 Ma;重新厘定的义县组下部玄武岩段,年龄137~129 Ma,上部安山岩段,年龄126~120 Ma;并确证四合屯一带孔子鸟Confuciusornis化石层就是金刚山组,年龄为123~120 M... 北票—义县上侏罗统张家口组和大北沟组,火山岩^(40)Ar-^(39)Ar年龄143.9 Ma;重新厘定的义县组下部玄武岩段,年龄137~129 Ma,上部安山岩段,年龄126~120 Ma;并确证四合屯一带孔子鸟Confuciusornis化石层就是金刚山组,年龄为123~120 Ma。综合燕辽地区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和层位,Confuciusornis应归属早白垩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同位素年代学 孔子鸟化石 氩同位素 灿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尚义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后城组恐龙足迹新发现及生物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3
5
作者 柳永清 旷红伟 +5 位作者 彭楠 许欢 陈军 徐加林 刘海 章朋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7-627,共11页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后城组 恐龙足迹 古地理 尚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潜力与展望 被引量:89
6
作者 杨跃明 陈玉龙 +6 位作者 刘燊阳 邓宾 徐浩 陈丽清 黎丁源 殷樱子 李怡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58,共17页
历经1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中浅层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阶段,综合评价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关乎四川盆地能否建成"天然气大庆"的关键。为了给下一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 历经10余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南方地区已全面进入中浅层海相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阶段,综合评价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是关乎四川盆地能否建成"天然气大庆"的关键。为了给下一步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支持,通过系统总结四川盆地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成效,分析了中国南方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与潜力,预判了未来的发展前景。研究结果表明:①川南地区4 500 m以浅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页岩气资源量为3.7×10^12m^3,其中可采储量超过2×10^12m^3,具备建成1 000×10^8m~3页岩气年产规模并稳产10年以上的开发潜力,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迄今已累计提交页岩气探明地质储量1.061×10^12m^3,并建成百亿立方米年产量页岩气大气区;②渝东北—鄂西地区、川西南—滇东北复杂构造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较好,亦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③四川盆地及其周缘具有三套后备页岩气层系,即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海相页岩、上二叠统龙潭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和下侏罗统自流井组陆相页岩,其中筇竹寺组海相页岩在绵阳—长宁拉张槽内优质页岩厚度较大、压力较高、孔隙较发育,是下一步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而川中—川东北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陆相页岩也具有一定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 页岩气 后备层系 下寒武统 上二叠统 下侏罗统 勘探开发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滦平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岩石地层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4
7
作者 李佩贤 柳永清 田树刚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757-765,共9页
冀北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剖面,是至今找到的出露良好、沉积连续和古生物丰富的好剖面。依据滦平盆地研究新成果及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原义的大北沟组划分为狭义的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阐明正常沉... 冀北滦平盆地火斗山乡张家沟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剖面,是至今找到的出露良好、沉积连续和古生物丰富的好剖面。依据滦平盆地研究新成果及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的区域分布特征,将原义的大北沟组划分为狭义的大北沟组和大店子组。阐明正常沉积岩层的出现并取代凝灰岩成为主要的岩层,是划分大北沟组与张家口组界线的标志;以“蜂窝梁砾岩”或与之相当的粗碎屑岩层之底界为大北沟组与大店子组的界线更为合理,并便于实际操作;大店子组的顶界,也就是西瓜园组的底界,应划在上营剖面第35层——“拉海梁砾岩”层的底面,将铃铛木沟和李营—西台子一带玄武安山岩层之上保留的残积砾岩划归西瓜园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北部 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 大北沟组 大店子组 岩石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古错地区上侏罗统上部和下白垩统沉积相 被引量:7
8
作者 胡修棉 王成善 +1 位作者 李祥辉 陈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5-186,共12页
基于野外剖面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对古错地区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地层进行详细描述和修订,识别出6种主要岩相类型红褐色(风化色)石英砾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砾岩,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砂岩,灰色—黄绿色长石岩屑砂岩,灰色、深... 基于野外剖面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对古错地区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地层进行详细描述和修订,识别出6种主要岩相类型红褐色(风化色)石英砾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砾岩,灰白色石英砂岩,灰色—黄绿色岩屑砂岩,灰色—黄绿色长石岩屑砂岩,灰色、深灰色、黑色页岩。发现粒序层理、水平层理、平行层理、板状交错层理、丘状交错层理等层理构造、波痕和槽模层面构造、重荷模和砂岩岩墙变形构造以及侵蚀面构造、叠瓦状构造、硬底、结核等沉积构造和生物遗迹。识别出三角洲(包括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和陆棚(包括受风暴影响的陆棚相亚相和深水陆棚相亚相)两类沉积相,其中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和远砂坝等微相。建立了侏罗纪末期—早白垩世沉积相序及其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环境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古错 沉积相 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滑拉分盆地层序构成特征——以胶莱盆地莱阳群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唐华风 程日辉 +1 位作者 王璞珺 刘万洙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3期31-36,共6页
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三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 胶莱盆地莱阳群有4个层序界面和3个三级层序,其中SB1、SB2和SB4是区域性不整合面,而SB3是平行不整合面。根据水进体系域中泥质含量和水进体系域(TST)与高水位体系域(HST)的厚度比值,将层序类型划分为浅水型和深水型,将冲积型层序直接判定为浅水层序,将TST中含有深湖相沉积的层序直接判定为深水型。层序Ⅰ,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滨浅湖相沉积为主;诸城地区缺失TST和HST,层序类型不能确定,低水位体系域(LST)以冲积扇相沉积为主。层序Ⅱ,莱阳地区为深水型层序,以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半深湖泥岩;诸城、高密和莒县地区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层序Ⅲ,莱阳和诸城两地为深水型层序,以浅湖—半深湖相沉积为主,发育了厚层暗色泥岩;高密和莒县两地为浅水型层序,以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为主。胶莱走滑拉分盆地层序特征表现为:(1)靠近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浅水型层序,而远离走滑断层的区域发育深水型层序;(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叠瓦状扇体;(3)低水位体系域下部单个扇体厚度小,上部单个扇体厚度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莱盆地 上侏罗-下白垩统 莱阳群 走滑拉分盆地 层序 山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北羌塘盆地上侏罗—下白垩统胜利河油页岩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被引量:21
10
作者 李忠雄 何江林 +2 位作者 熊兴国 吴涛 白培荣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64-272,共9页
胜利河油页岩位于北羌塘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的过渡带上,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长约30km,赋矿地层为上侏罗—下白垩统海相碳酸盐岩,其上被厚层膏岩盐覆盖。油页岩有3—7层,薄者0.1m,厚者2.37 m,一般为0.4~1.2 m。工业分析数据表明油... 胜利河油页岩位于北羌塘盆地与中央隆起之间的过渡带上,呈北西西—南东东向展布,长约30km,赋矿地层为上侏罗—下白垩统海相碳酸盐岩,其上被厚层膏岩盐覆盖。油页岩有3—7层,薄者0.1m,厚者2.37 m,一般为0.4~1.2 m。工业分析数据表明油页岩属低灰分、中低含油率、低发热量型。油页岩有机碳质量分数为4.31%~21.37%,平均值为9.76%,丰度较高;生烃潜量w(S1+S2)为5.66~111.1mg/g,均值为40.17 mg/g,生烃潜力较好。镜检显示油页岩有机质类型为腐殖腐泥型(Ⅱ1)和腐泥腐殖型(Ⅱ2),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0.37%~0.9%,均值为0.58%,说明油页岩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在稳定的构造背景和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油页岩形成于碳酸盐局限台地泻湖相还原和具有盐度分层特征的水体中,之后,气候变得炎热干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页岩 上侏罗—下白垩统 含油率 泻湖 局限台地 羌塘盆地 石油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地块西南缘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海相地层的发现 被引量:5
11
作者 毕志伟 李志敏 +3 位作者 李强 王艳凯 孙肖 张涛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块西南缘鸡夯地区原划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一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本文根据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以及古生物面貌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对其中发育的玄...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青藏高原羌塘地块西南缘鸡夯地区原划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群中新识别出一套上侏罗统—下白垩统地层。本文根据该套地层的岩石组合以及古生物面貌特征,初步探讨了该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特征,对其中发育的玄武岩夹层采用锆石U-Pb(LA-ICP-MS)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其年龄为118.3±2.1Ma。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夹层中采集了珊瑚、双壳类、腕足、腹足类化石,化石资料显示该套地层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这是首次在南羌塘地块发现该时期海相地层,这一发现证明南羌塘地块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海水并未完全退出,而是局部发育海相三角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 鸡夯 雪山组 上侏罗统—下白垩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下白垩统生物礁相碳酸盐岩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评估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伟 陈明 +1 位作者 何江林 曹竣锋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3年第2期52-58,共7页
有关海相碳酸盐成岩蚀变性及其对海水信息保存性的研究是一个未曾被人们重视的领域,从而限制了古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生物礁相碳酸盐... 有关海相碳酸盐成岩蚀变性及其对海水信息保存性的研究是一个未曾被人们重视的领域,从而限制了古海洋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水平。近年来,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对羌塘盆地半岛湖地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生物礁相碳酸盐岩样品的微观组构观察、阴极发光分析、化学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研究表明,大部分样品都具有较低的Mn含量和较高的Sr含量,所有样品均具有较低的Mn/Sr比值,样品δ13C值和δ18O值分布范围波动较小。不同类型岩性对海水信息的保存性按含生屑泥晶灰岩→泥晶粒屑灰岩→粒屑泥晶灰岩→礁灰岩围岩部分→礁灰岩生物骨架部分的顺序依次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信息 成岩蚀变 礁相碳酸盐岩 上侏罗-下白垩统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藏北嘎色地区沙木罗组的新认识 被引量:7
13
作者 廖六根 李晓勇 +1 位作者 邹爱建 肖业斌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2-15,共4页
笔者在西藏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缘嘎色地区的一套缺少化石依据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Mesorbitolinasp.等化石,地层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层位应归属沙木罗组上部。该套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沙木罗组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 笔者在西藏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缘嘎色地区的一套缺少化石依据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Mesorbitolinasp.等化石,地层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层位应归属沙木罗组上部。该套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沙木罗组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嘎色 上侏罗-下白垩统 沙木罗组 生物 藏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提斯喜马拉雅雏蛤生物地层研究
14
作者 夏遵义 白志强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3-529,共7页
通过藏南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至古措地区6个剖面中雏蛤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除前人发现的晚侏罗世雏蛤外,还含有Buchiasubokensis,(在世界其他产地都出现于早白垩世地层),并研究识别出BuchiaconcentricaBuchiaspitiensis;BuchiamosquensisBu... 通过藏南喜马拉雅地区聂拉木至古措地区6个剖面中雏蛤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除前人发现的晚侏罗世雏蛤外,还含有Buchiasubokensis,(在世界其他产地都出现于早白垩世地层),并研究识别出BuchiaconcentricaBuchiaspitiensis;BuchiamosquensisBuchiarugosa;BuchiafischianaBuchiablanfordiana;Buchiasubokensis4个雏蛤组合。首次记述了该区最高层位的雏蛤组合,同时,新发现的Buchiasubokensis雏蛤生物组合为藏南存在下白垩统提供了新的生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提斯喜马拉雅 雏蛤 上侏罗统 下白垩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南部上、下白垩统界线研究:以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科3井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高航 王璞珺 +4 位作者 高有峰 万晓樵 杨光 户景松 吴怀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25-440,共16页
国际上公认的上、下白垩统界线绝对年龄为100.5 Ma,该界线的“金钉子”位于海相地层中,而陆相层序中有关该地层界线的“金钉子”迄今尚无报道。陆相上、下白垩统界线的研究对于了解白垩纪中期温室条件下陆地上所经历的古地理、古环境、... 国际上公认的上、下白垩统界线绝对年龄为100.5 Ma,该界线的“金钉子”位于海相地层中,而陆相层序中有关该地层界线的“金钉子”迄今尚无报道。陆相上、下白垩统界线的研究对于了解白垩纪中期温室条件下陆地上所经历的古地理、古环境、古气候的演化过程具有重要价值。我国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发育完整的白垩纪陆相地层,可能为陆相的上、下白垩统地层界线的研究提供连续的地质记录。本文基于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辽盆地南部松科3井全取心资料,通过对岩石类型、岩性序列和沉积相研究,于井深1191.6 m处的泉头组二段上部滨浅湖相沉积序列中发现灰色、灰绿色流纹质岩屑晶屑沉凝灰岩。通过同沉积期岩浆锆石U-Pb测年获得年龄(96.8±2.9)Ma,时代属于塞诺曼中期。结合前人资料得到研究区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速率为90.54~110 m/Ma,由此确定出上、下白垩统界线位于松科3井泉一段中部(井段1526.6~1598.6 m)。本文在考虑测年结果误差的情况下,另外计算出松科3井上、下白垩统界线介于泉二段中部至登四段上部(井段1279.6~1917.6 m)。其他学者基于松辽盆地北部松科1井和松科2井年代学研究结果,推测该界线应位于登娄库组内部。松科3井连续取心结果揭示的登娄库组和泉头组为连续发育的河流相和湖泊相沉积序列。地震反射层位对比结果显示,在整个松辽盆地内普遍发育登娄库组—泉头组的地层和连续沉积记录,因此在松辽盆地其他地区的登娄库组—泉头组地层中也应存在上、下白垩统界线的连续沉积的地质记录。本文为在松辽盆地及邻区探寻上、下白垩统陆相地层界线的全球“金钉子”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探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国际大陆科学钻探松科3井 上、下白垩统地层界线 陆相地层界线潜在金钉子 白垩系登娄库组—泉头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