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07篇文章
< 1 2 1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vestigation of clogging mechanism and hydrodynamic behavior of sediment movement in patch-type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
1
作者 ZHU Ximao YU Liming +1 位作者 LI Na WANG Dan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9-756,共8页
Sediment particles,a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rvice life of emitters and restri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Hence,two types of patch dr... Sediment particles,as one of the key components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ervice life of emitters and restrict the popularization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Hence,two types of patch drip irrigation emitters,focusing on the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experiment,were investigated.The dynamic variations in the clogging characteristics of emitters,specifically were subjected to statistical analysis.The movement mechanism of emitter clogging and discharging sediment was studied.The effects of emitter structure and position factors on emitter clogging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compensated emitter exhibits superior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with a service life that is 227.8%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labyrinth channel emitter.A single structural factor cannot completely evaluate the anti-clogging performance of emitters.All factors causing emitter clogging should be considered comprehensively.Emitters contain sensitive sediment prone to clogging,however,significant blockage occurs primarily when the sediment content is elevated.The discharge of sediment,denoted as V90,from the emitter is affected by the accumulative effect of clogged sediment.These results may offer valuable insight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drip irrig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ip irrigation EMITTER physical blockage blockage pattern sensitive sedi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cumin intercropping density on cotton growth and system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2
作者 DENG Shijie ZHANG Humei +6 位作者 SHI Feng LIU Xuan SHI Xiaojuan LI Nannan ZHAO Houxiu LUO Honghai TIAN Yu 《Journal of Cotton Research》 2025年第2期256-269,共14页
Background The mulch-free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demonstrated water-saving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mulch-based drip irrigation while also eliminating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at source.How... Background The mulch-free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system demonstrated water-saving potential as an alternative to traditional mulch-based drip irrigation while also eliminating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at source.However,delayed sowing is unavoidable in mulch-free cultivation in ecological regions with a short frost-free period.Intercropping with cumin,which has a shorter growth period,served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improve land use efficiency during the early growth stages of cotton.Therefore,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cumin at the seeding rate of 2.5(ID1),3.85(ID2),and 5.2(ID3)kg・hm−2 on cotton growth,interspecies competition,fiber quality,and water use efficiency(WUE),as well as system economic benefits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Monocropping cotton was used as the control(CK)treatment.Results At the initial flowering(IF)stage(the end of the co-growth period of cotton and cumin),cotton plant height in ID2 and ID3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5.93%–16.53%and 10.87%–31.11%,respectively,cotton stem diameter by 11.41%–14.25%and 3.37%–26.49%,respectively,and vegetative biomass by 14.46%–30.65%and 22.59%–49.91%,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With the increase in cumin density,the crop growth rate(CGR)and compensation effect in cotton tended to significantly decrease at the IF stage regardless of organs considered.For the non-co-growth period(after harvesting cumin),cotton reproductive organ biomass in ID2 and ID3 treatments increased by 4.09%‒14.61%at the boll opening stage,crop growth rate in reproductive organs by 20.74%and 74.26%from peak boll to boll opening stages compared with CK treatment,due to an enhancement of 19.09%and 49.30%in the compensation effect.Compared with ID1,the aggressivity treated by ID2 and ID3 decreased by 12.82%–46.34%and 17.95%–31.71%,respectively.However,owing to a greater number of green bolls in the upper canopy at the harvest stages in the ID3 treatment,the system production value(closely related to yield)treated by ID2 was 11.69%–16.89%,6.56%–20.02%,and 16.48%–59.83%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ID1,ID3,and CK treatments,respectively.This also led to the highest WUE and net profit under the ID2 treatment.Conclusion Intercropping cumin with medium density improved the cotton biomass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creased resources such as land and wat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a stronger compensation effect after harvesting cumin under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without mulch.This study not only provides alternatives to residual film pollution in arid cotton fields but also establishes a sustainable agro-ecological-economic planting paradigm by reducing plastic use and enhancing 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holding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advancing resource-efficient agricultural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tton intercropping with cumin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BIOMASS 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 Economic efficiency Resource compet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drip irrigation modes on growth and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rabica coffee under different N levels 被引量:3
3
作者 HAO Kun LIU Xiaogang +4 位作者 HAN Zhihui WU Helin YU Ning LIU Yanwei YANG Qiliang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2-920,共9页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water-saving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mode of Arabica coffee. The effects of three drip irrigation modes,conventional drip irrigation( CDI),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AD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obtain the water-saving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mode of Arabica coffee. The effects of three drip irrigation modes,conventional drip irrigation( CDI),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ADI) and fixed drip irrigation( FDI) on growth,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biomass accumulation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of Arabica coffe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three nitrogen levels,high nitrogen( NH),middle nitrogen( NM) and low nitrogen( N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ogistic curve between the plant height,the stem diameter of Arabica coffee and growth days. Compared with CDI,ADI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instantaneous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biomass accumulation above ground of Arabica coffee,while FDI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DI and FDI increase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50. 59% and 32. 85%,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NH,with the reduction of N application rate,net photosynthetic rate,stomatal conductance,biomass accumulation above ground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decreased by 6. 81%-12. 30%,13. 70%-22. 69%,9. 61%-16. 67% and 9. 78%-15. 64%,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DINH,ADINHdecreased net photosynthesis rate and the stomatal conductance not significantly,other treatments decreased by 9. 16%-19. 22%,14. 49%-32. 91%,and decreased biomass accumulation above ground by 8. 26%-27. 34% except ADINH,and increase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16. 46%-60. 95% except CDINMand CDINL. Therefore,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under high N level( ADINH) is the best water and nitrogen coupling mode of young Arabica coffee tree for water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abica coffee drip irrigation modes nitrogen fertilizer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biomass accumulation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水肥一体化对潮土氨挥发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高翠民 王小非 +5 位作者 党静 何方 杨永辉 张运红 韩伟锋 武继承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 基于潮土区不同灌溉方式实施4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探讨灌溉方式对潮土氨挥发和小麦产量的影响。采用传统灌溉(TI)、喷灌(SI)和滴灌水肥一体化(DI)3种灌溉方式,以不施肥、灌水处理为对照(CK),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1)小麦基肥和追肥期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速率峰值分别出现在施肥后的第3 d和第1 d,氨挥发排放速率较高时期内(施肥后前4 d)DI处理氨挥发速率显著低于TI处理。(2)不同灌溉方式各处理氨挥发总量、氨挥发损失率、氨排放系数和单位产量氨挥发强度均以TI最高,分别为3.61 kg/hm^(2)、1.72%、1.07%和0.63 kg/t,以DI处理最低,分别为2.98 kg/hm^(2)、1.42%、0.77%和0.43 kg/t,其较TI处理分别降低17.6%、17.6%、28.2%和30.7%。(3)灌溉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较CK增产32.0%~51.7%,其中以DI处理产量最高,达到6.85 t/hm^(2),较CK、TI和SI处理分别增产57.1%、19.0%和10.7%。(4)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肥和追肥期土壤含水量、铵态氮含量与氨挥发速率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平均风速仅与追肥期氨挥发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滴灌水肥一体化是提高小麦产量同时减少农田氨挥发损失的最佳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水肥一体化 潮土 氨挥发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下肥料管理对小麦产量和碳氮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邢素丽 王敬霞 +8 位作者 杨军芳 黄少辉 聂浩亮 张静 杨慧敏 杨文方 杨云马 王磊 贾良良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3-111,共9页
为解决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及灌溉不合理问题,提出华北平原小麦绿色高产生产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该试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滴灌不施肥(D-0)、滴灌不施氮肥(D-N0)、畦灌常规施肥(Q-FP)、滴灌优化施肥(D-NPK)、滴灌... 为解决小麦生产中氮肥投入过量及灌溉不合理问题,提出华北平原小麦绿色高产生产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该试验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滴灌不施肥(D-0)、滴灌不施氮肥(D-N0)、畦灌常规施肥(Q-FP)、滴灌优化施肥(D-NPK)、滴灌有机无机配施(D-NPKM)处理,研究不同措施对小麦产量、碳氮足迹及农田净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灌溉方式是小麦产量的关键制约因素,与Q-FP处理相比,同时优化施肥及灌溉方式(D-NPK),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平均分别显著提高12.3%和13.2%,D-NPKM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收获指数16.8%和13.1%。相比于畦灌农户常规施肥,滴灌条件下优化施肥量(D-NPK)及有机无机配施(D-NPKM)是小麦生产系统碳氮排放及环境足迹降低的有效措施,氮足迹分别降低61.7%和59.8%,碳足迹分别降低44.5%和25.3%。滴灌模式下,有机无机配施(D-NPKM)处理氮足迹和碳足迹均高于单施化肥(D-NPK)处理,分别高4.9%和34.6%,而净生态经济效益降低于D-NPK处理24.3%。因此,从小麦生产力角度来看,滴灌结合有机无机配施是最优化措施,但结合生态环境角度,建议D-NPK处理为最优化措施。整体来看,在该研究试验条件下,推荐滴灌结合肥料减量措施作为小麦生产的最优化措施,但相比于农户常规灌溉施肥,滴灌下有机无机配施仍是提高小麦生产力,降低小麦生产碳氮足迹的有效措施,未来可结合不同地区有机肥资源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可进一步降低碳足迹的有机肥类型及施用方式,以最大化资源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滴灌 有机肥 产量 碳氮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莴笋膜下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6
作者 张玉鑫 蒯佳琳 +3 位作者 王晓巍 马彦霞 康恩祥 王萍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0-198,共9页
为探究甘肃河西走廊莴笋膜下滴灌最优灌溉制度,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滴灌频率(D1:4 d、D2:6 d、D3:8 d)与灌水定额(W1:75 m^(3)·hm^(-2)·次^(-1)、W2:105 m^(3)·hm^(-2)·次^(-1)、W3:135 m^(3)·hm^(-2)... 为探究甘肃河西走廊莴笋膜下滴灌最优灌溉制度,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滴灌频率(D1:4 d、D2:6 d、D3:8 d)与灌水定额(W1:75 m^(3)·hm^(-2)·次^(-1)、W2:105 m^(3)·hm^(-2)·次^(-1)、W3:135 m^(3)·hm^(-2)·次^(-1))组合的9种处理,系统解析二者对莴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产量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协同效应。基于CRITIC法量化外观品质与营养品质指标,采用变异系数法对莴笋外观品质、营养品质、产量和IWUE四个指标进行赋权,运用TOPSIS模型进行多目标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高中频灌溉(D1、D2)配合高灌溉定额(W3)可显著提高莴笋茎粗、茎长、单株质量及产量,D2W3处理产量达78.15 t·hm^(-2),较D3W1显著增产62.9%。与D1W3处理相比,D3W1处理莴笋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显著增加,分别显著增加了50.8%、7.5%、18.8%,其硝酸盐含量也显著增加了122.8%,达251.1 mg·kg^(-1)。D2W1处理莴笋的IWUE最高(55.31 kg·m^(-3)),较D1W3提高了67.8%。TOPSIS综合评价结果显示,D2W3处理(6 d滴灌频率+135 m^(3)·hm^(-2)·次^(-1)灌水定额)综合贴近度最高(C_(i)=0.7842),兼顾高产、优质与节水,推荐为甘肃河西走廊莴笋膜下滴灌最优灌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莴笋 膜下滴灌 滴灌频率 灌水定额 CRITIC-TOPSIS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溶肥种类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张海燕 解备涛 +2 位作者 董顺旭 张立明 段文学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485-2500,共16页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省平阴县和泗水县,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6和烟薯2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1)基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450 kg hm^(–2)(CK);(2)栽后20 d、50 d... 为探讨滴灌条件下氮磷钾不同配比对鲜食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在山东省平阴县和泗水县,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济薯26和烟薯2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处理:(1)基施复合肥(N∶P_(2)O_(5)∶K_(2)O=15∶15∶15)450 kg hm^(–2)(CK);(2)栽后20 d、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16∶6∶36)150 kg hm^(–2)(F1);(3)栽后20 d、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8∶12∶35)150 kg hm^(–2)(F2);(4)栽后20 d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16∶6∶36)150 kg hm^(–2)+栽后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8∶12∶35)150 kg hm^(–2)(F3),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溶肥处理对鲜食甘薯植株干重、块根产量、块根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肥处理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水溶肥处理的产量和商品薯率均为F2>F3>F1。济薯26在平阴试验点F1、F2和F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10.04%、28.60%和19.23%,在泗水试验点分别比对照增产10.88%、29.55%和21.29%;烟薯25在平阴试验点F1、F2和F3处理的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7.62%、27.79%和20.12%,在泗水试验点分别比对照增产8.52%、29.17%和19.90%。甘薯生长中后期,F2处理的蔓长、叶片数、地上部干重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块根干重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F2处理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速效氮含量≤80 mg kg–1),栽后20 d、50 d和80 d各滴施水溶肥(N︰P_(2)O_(5)︰K_(2)O=8︰12︰35,腐植酸≥3%)150 kg hm^(–2)(F2处理)为最优施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滴灌 水溶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量及种植密度对河西灌区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
8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3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灌水量与种植密度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能够协同提升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灌水量与种植密度组合。采用裂区设计方法,主处理为灌水量,设750.00 mm(W1)、975.00 mm(W2)、1200.00 mm(W3)3个水平;副处理为种植密度,设36.40万穴/hm^(2)(D1)、44.40万穴/hm^(2)(D2)、57.10万穴/hm^(2)(D3)3个水平。研究结果显示,水稻的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受到灌溉水平、种植密度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在产量方面,W2和W3处理的产量相近,其比W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35.66%和36.86%。与D1和D2处理相比,D3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60.54%和12.79%。高密度种植与中高灌水量结合(W2D3和W3D3处理)能够使水稻获得更高的产量。在耗水量方面,W2处理比W1处理显著增加26.69%,但比W3处理显著降低17.13%。尽管D3处理的耗水量最高,但仅比D1和D2处理分别增加1.63%和1.47%。W3D1、W3D2、W3D3处理的耗水量较高,表明灌水量是影响水稻耗水量的主要因素。在水分利用效率方面,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2 kg/(hm^(2)·mm),比W1和W3处理分别提高6.91%和20.00%;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31 kg/(hm^(2)·mm),比D1和D2处理分别提高52.30%和8.02%。在各处理组合中,W1D2、W2D3、W3D3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分别为4.45、4.87和4.41 kg/(hm^(2)·mm)。综合考虑水稻的增产和节水效果,灌水量为975.00 mm、种植密度为57.10万穴/hm^(2)时,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达到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种植密度 灌水量 耗水量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肥随水滴施对新疆绿洲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9
作者 李全胜 高志建 +2 位作者 于航 王国栋 刘瑜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8-1317,共10页
【目的】研究随水滴施锌肥对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指导锌肥随水滴灌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在棉花生育期设置随水滴施不同用量锌肥处理,分别为0 kg/hm^(2)(CK)、7.5 kg/hm^(2)(Zn1)、15 kg/hm^(2)(Zn2)、22.5 kg/... 【目的】研究随水滴施锌肥对棉田土壤养分的影响,为指导锌肥随水滴灌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田间小区试验,在棉花生育期设置随水滴施不同用量锌肥处理,分别为0 kg/hm^(2)(CK)、7.5 kg/hm^(2)(Zn1)、15 kg/hm^(2)(Zn2)、22.5 kg/hm^(2)(Zn3)、30 kg/hm^(2)(Zn4)、37.5 kg/hm^(2)(Zn5)、45 kg/hm^(2)(Zn6),分析不同锌肥滴施用量条件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主要养分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随着锌肥施用量的增加,0~20 cm土层有效锌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20~40 cm土层呈波动变化;同不施锌肥相比,锌肥施用降低了0~20 cm和20~40 cm棉田土壤pH值,并提高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其中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在Zn3处理时含量最高,分别为84.16和84.68 g/kg、31.93和30.40 g/kg;0~20 cm和20~40 cm棉田土壤速效钾、有效铁含量随着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均在Zn4处理时含量最高,为548.33和552.00 g/kg、10.35和10.55 mg/kg;0~20 cm和20~40 cm棉田土壤有效锰和交换性镁随着锌肥施用量的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并且均在Zn6处理时含量最高,分别为5.0和5.0 mg/kg、4.48和4.48 mg/kg。【结论】不同锌肥用量试验,当硫酸锌滴施量为22.5~30.0 kg/hm^(2)时,土壤pH值下降,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铁含量均处于较高值,有效锰、交换性镁则在锌滴施量为45 kg/hm^(2)时,含量最高,滴施锌肥对提升新疆绿洲棉田灌耕灰漠土的土壤肥力有正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肥 随水滴施 棉花 土壤养分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根系的建成
10
作者 宋晋辉 韩云杰 +3 位作者 张继宗 王志辉 张立峰 李会彬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34,共17页
水土资源匮乏背景下的农田精准水肥管理,需要以作物根系时空建成规律为基础。本研究结合分层挖掘与扫描成像分析技术,对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和直径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栗... 水土资源匮乏背景下的农田精准水肥管理,需要以作物根系时空建成规律为基础。本研究结合分层挖掘与扫描成像分析技术,对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和直径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根系生物量的建成规律一致,大致分为缓慢增长、线性增长和缓慢下降3个时期,线性增长期为初花期~结荚盛期,此阶段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鲜重与干重的日增长速率分别为2.46与0.24 g·2株^(-1),沙壤质栗钙土田分别为1.79与0.20 g·2株^(-1);芸豆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与根系鲜干重间呈正相关增长。从垂直分布上看,沙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分布较浅,82.68%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内;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在结荚初期之后86.24%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60 cm土层。从侧向分布上看,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全生育期内77%以上的根系分布在植株两侧30 cm范围内,而沙壤质栗钙土田该范围内根系占比随生育期推移呈下降趋势,至结荚末期降至66%以上。根系的等值线图表明,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的总体分布呈“瘦长型”,沙壤质栗钙土田呈“扁宽型”。本研究为坝上地区菜用架芸豆依根创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层挖掘 滴灌 菜用架芸豆 根系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1
作者 刘杨 周静 +1 位作者 梁晴 张鑫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50,共13页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 华北作为典型的集约化农田区,秸秆不合理利用和地下水过度消耗是限制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明确节水灌溉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和水氮利用效率的交互作用,对制定适宜的灌溉方式尤为必要。试验于2020—2022年进行,以秸秆还田(S1)和不还田(S0)为主区,4种灌溉方式为副区:地表滴灌(DI)、地下滴灌(SDI)、地下滴灌下的根系交替灌溉(PRI)和漫灌(FP)。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均会显著影响地上部生物量、氮素累积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率。与S0相比,S1条件下的小麦穗数提高了0.66%~25.55%,其中,SDI处理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最高,分别达8346.3和167.6 kg/hm^(2)(2020—2021年)、8759.3和168.5 kg/hm^(2)(2021—2022年)。秸秆还田具有提高水氮利用效率的潜力,且S1条件下,SDI处理较FP处理显著提高了平均水分利用效率(57.35%)、灌溉水利用效率(97.35%)、氮素利用率(48.75%)、氮素偏生产力(8.75%)。DI、SDI、PRI处理的两年平均氮素偏生产力较FP处理分别增加4.8%、8.8%、0.6%。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水量的增加会增加土壤含水量,却会显著降低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综上所述,灌溉方式和秸秆还田均影响小麦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其中秸秆还田能提高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及土壤表层含水量和无机氮含量。选择秸秆还田下的地下滴灌处理,有利于实现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滴灌 秸秆还田 产量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河西灌区滴灌西瓜NH_(3)和N_(2)O排放的影响
12
作者 薛亮 马忠明 +3 位作者 赵安宇 罗双龙 薛莲 Muhammad Ali RAZA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1-811,共11页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 NH_(3)和N_(2)O排放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途径,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水氮供应量对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对于河西灌区西瓜生产中水氮管理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按田间持水量的80%(I80)、65%(I65)和50%(I50)设3个灌水下限,灌水上限设为田间持水量的95%,副处理设0(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和300 kg·hm^(-2)(N300)4个施氮水平。试验采用通气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NH_(3)和N_(2)O排放动态变化以及西瓜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1)土壤氮素气态排放受水氮共同影响,NH_(3)、N_(2)O排放在施用基肥后1~2 d达到高峰,持续5~7 d,累积排放量在苗期最大,分别占全生育期的33.33%和47.22%;全生育期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为3.05~15.39 kg·hm^(-2)和0.51~2.00 kg·hm^(-2)。(2)提高水氮供应量均会促使NH_(3)、N_(2)O排放,氮素的作用大于灌水,I80条件下增施氮肥,NH_(3)、N_(2)O累积排放量分别增加了63.86%~285.48%和120.41%~308.82%。(3)处理I65N200的氮素利用率达到32.62%,显著高于处理I80N300,产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70159 kg·hm^(-2)和11.39%,与处理I80N300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在河西灌区西瓜膜下滴灌种植中,将土壤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95%之间,施氮量优化至200 kg·hm^(-2)时,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并有利于控制NH_(3)和N_(2)O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滴灌 水氮耦合 NH_(3)排放 N_(2)O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黄灌区玉米滴灌水氮调控效应及优化研究
13
作者 闫建文 苗世龙 +1 位作者 李仙岳 王栋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6,105,共8页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农田水肥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开展了膜下滴灌玉米试验,设置3种不同的灌水水平:低水W1(1200 m^(3)/hm^(2))、中水W2(1800 m^(3)/hm^(2))、高水W3(2400 m^(3)/hm^(2)),3种施氮水平:低肥N1(1... 为进一步提高黄河南岸灌区农田水肥利用效率,实现农田水肥节约的目标,于2023年开展了膜下滴灌玉米试验,设置3种不同的灌水水平:低水W1(1200 m^(3)/hm^(2))、中水W2(1800 m^(3)/hm^(2))、高水W3(2400 m^(3)/hm^(2)),3种施氮水平:低肥N1(140 kg/hm^(2))、中肥N2(210 kg/hm^(2))、高肥N3(280 kg/hm^(2)),并设一组不灌水不施肥对照处理(CK)。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玉米生长性状、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施肥量的增加,玉米叶面积指数与株高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表现为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玉米在播种40 d后,各处理间干物质积累量无明显差异,出苗60 d后,处于玉米抽雄期,各处理干物质积累速率显著增加。且在相同灌水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的投入而增加,中肥处理较高肥处理增加10%,中肥处理较低肥处理增加22.4%。在同一施肥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灌水也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中高水处理与中水处理差异不明显。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水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在2.5 kg/m^(3)左右,而高水水分利用效率在2 kg/m^(3)左右。高水低氮处理下的氮肥偏差生产力最高,为74 kg/kg,低水高氮处理下的氮肥偏差生产力最小,为36.6 kg/kg,当施氮量相同时,氮肥偏差生产力与灌水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建立灌水量、施肥量与产量回归模型,之后通过寻优过程,得出产量最大时的灌水区间为1800~2160 m^(3)/hm^(2),施肥区间为210~250 kg/hm^(2)。综合分析结果:①在研究中,W2N2(1800 m^(3)/hm^(2)、210 kg/hm^(2))处理条件下,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产量等指标均达到理想状态,但并非最优灌水、施肥区间。②经寻优之后,W2N2处理灌水、施肥量仅保持在最优区间的左边界,可适当增加灌水施肥量。③寻优后的灌水施肥区间(1800~2160 m^(3)/hm^(2)、210~250 kg/hm^(2))比W3N3(2400 m^(3)/hm^(2)、280 kg/hm^(2))处理灌水施肥量较少,该区间可满足产量较理想的状态的同时保证水分、肥料具有较高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玉米 水氮调控 调控效应 水氮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技术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4
作者 杨慧莹 王宇先 +5 位作者 高盼 徐莹莹 张巩亮 闫锋 董扬 申惠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18-24,共7页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 为了有效提高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半干旱区大豆产量,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设置常规喷灌和浅埋滴灌两个灌溉处理,选用两个大豆主栽品种,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优化大豆全生育期水分利用效率并提升产量。结果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满足大豆关键生育时期的水分需求。浅埋滴灌通过水分分次供给,能够增加大豆群体效应。对比常规喷灌,浅埋滴灌能够使大豆齐农7号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分别提高27.71%、34.87%和25.30%,使黑农531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分别提高25.09%、38.04%、52.97%、11.45%和24.68%;浅埋滴灌对比常规喷灌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02%~26.87%,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7.30%~27.93%。浅埋滴灌通过多次少量水分供应,优化大豆植株群体性状,提升产量性状,进而提升了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浅埋滴灌 大豆 水分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oRa的高标准农田滴灌终端系统设计与实现
15
作者 王正家 姚海峰 +2 位作者 熊聪 丁聪 夏辉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5-100,共6页
针对新疆高标准农田面积广阔,自动化滴灌过程中因输水距离过长导致管道压力不稳定及滴灌不均匀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滴灌终端系统。系统以STM32WLE5CBU6单片机为核心控制,采用太阳能供电,利用LoRa星型组网技术实现农田内信息... 针对新疆高标准农田面积广阔,自动化滴灌过程中因输水距离过长导致管道压力不稳定及滴灌不均匀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LoRa通信的滴灌终端系统。系统以STM32WLE5CBU6单片机为核心控制,采用太阳能供电,利用LoRa星型组网技术实现农田内信息通信。滴灌终端通过采集太阳能电池电量与阀门开度信息反馈运行状态,并结合电动阀门与压力反馈,通过阀门开度无极调节的方式稳定滴灌终端出口压力。此外,系统设计了远程控制平台以实现终端的管理与远程控制。实地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备高可靠的通信性能与压力调节能力,能够满足高标准农田对滴灌均匀性和稳定性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Ra 高标准农田 滴灌终端 无极调节 远程控制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熟牛粪氮不同比例替代化肥氮对膜下滴灌水稻产量、品质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6
作者 唐文雪 马忠明 +4 位作者 薛亮 连彩云 王智琦 罗双龙 段誉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3期47-56,共10页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 探索膜下滴灌水稻栽培适宜的有机氮替代化肥氮水平,为河西绿洲灌区水稻的高产优质施肥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在张掖市甘州区张掖节水农业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不施氮肥对照(CK)、单施化肥(0%ON)和有机肥氮替代化肥氮25%(25%ON)、50%(50%ON)、75%(75%ON)、100%(100%ON)6个处理,研究有机氮配施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25 kg/hm^(2)施氮水平下,有机氮配施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对稻米品质的提升效果尤为显著。有机肥配施处理幼苗成活率比单施化肥显著提高6.36%~17.76%,产量比不施肥处理显著提高17.30%~34.21%。与单施化肥相比,25%ON、50%ON处理产量仅分别降低1.45%、5.74%,并且25%ON处理氮肥利用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有机氮配施处理显著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0.74%~5.93%、直链淀粉含量1.14%~5.14%,提高水稻的整精米率1.92%~4.22%、食味值0.61%~1.83%。25%ON、50%ON处理垩白粒率分别显著降低5.26%、13.16%、垩白度分别显著降低11.76%、17.65%。兼顾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米食味品质等综合品质,确定有机氮替代化肥氮25%~50%比例是河西绿洲灌区实现水稻高产、品质提升的最佳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下滴灌水稻 有机无机氮肥配施 产量 品质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澳洲坚果园树干滴灌除草剂防控树盘杂草试验
17
作者 薛进军 叶发权 +3 位作者 丁科宇 韩永彬 陈贞洁 梁观华 《中国果树》 2025年第5期99-103,共5页
为了探索幼龄果园树盘杂草防控模式,以1年生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为试材,进行了树干滴灌除草剂试验,在预试验处理中,供筛选的7种除草剂中以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防控杂草效果最好。分别设置20%草铵膦水剂150、250、350、450、550、650... 为了探索幼龄果园树盘杂草防控模式,以1年生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为试材,进行了树干滴灌除草剂试验,在预试验处理中,供筛选的7种除草剂中以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防控杂草效果最好。分别设置20%草铵膦水剂150、250、350、450、550、650倍液树干滴灌处理,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处理没有造成树体不良反应,其中,20%草铵膦水剂350倍液每15 d处理1次,连续处理2次,树盘杂草可控,防控树盘杂草直径在70 cm以上,单株处理成本0.48元,为高效、低成本最佳处理。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处理后减少了杂草与果树养分、水分的竞争,促进了树体营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果园 澳洲坚果 树盘杂草 草铵膦 树干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盐碱地垦殖对土壤盐度和肥力影响的长期观测 被引量:2
18
作者 霍伟歌 彭懿 +3 位作者 张少民 刘盛林 白灯沙·买买提艾力 冯固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9-80,共12页
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内陆干旱区盐碱地垦殖后理化性状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土壤盐分和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新疆硫酸盐灰漠土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开展研究。在新疆玛纳斯县选择了始于1996年的不同年份开荒... 膜下滴灌种植模式下内陆干旱区盐碱地垦殖后理化性状的演变过程,尤其是土壤盐分和有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新疆硫酸盐灰漠土为对象,采用长期定位观测的方法开展研究。在新疆玛纳斯县选择了始于1996年的不同年份开荒样地,于2010—2020年间开展了四次定位调查,定点监测了垦荒后膜下滴灌条件下土壤盐度和肥力性状指标的动态变化,比较了不同种植年限样地的差别。主要结果如下:荒地开垦植棉后耕层(0~20 cm)土壤盐分显著降低,垦种6~10年后达到轻度盐渍化水平,各地块的盐分含量平均下降至3.71 g·kg^(-1),年均下降速率为1.41 g·kg^(-1)·a^(-1),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垦种11~25年),耕层土壤盐分基本维持在2.1 g·kg^(-1),达到非盐化水平。不同开垦年限地块的土壤pH在垦种后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随着开垦年限增加(垦种11~25年),土壤pH维持在8.2~8.5之间。土壤有效磷含量随垦种年限延长而显著增加,磷素肥力明显提升,垦种11~25年后平均有效磷水平在13~20 mg·kg^(-1)之间。不同垦种年份土壤有效磷变化速率不同,近年开垦地块土壤有效磷上升幅度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垦种6~10年开始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垦种1~5年显著降低,垦种6~10年开始缓慢增加,垦种11~16年能够增加至初始水平,然后维持稳定。土壤无机氮含量在垦种6~15年处于显著增加阶段,垦种16~25年基本维持稳定。综上,盐化灰漠土荒地开垦后采用膜下滴灌模式种植棉花25年能有效降低土壤盐度并将耕层盐分含量控制在轻度盐渍化水平以下,荒地开垦后需要6~10年时间可变为良田。本研究可为内陆干旱区盐碱地节水种植对土壤剖面盐分含量控制和肥力培育的长效机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灰漠土 种植年限 滴灌 土壤肥力 盐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半干旱地区滴灌玉米的磷肥用量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博 吴振洋 +4 位作者 秦裕波 李前 赵胤凯 刘志全 王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4-182,共9页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问题,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磷吸收转运的影响,为覆膜滴灌模式下的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7-2018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5个磷肥用量处... 为解决吉林省半干旱区磷肥施用量大问题,探究覆膜滴灌条件下不同磷肥用量对玉米产量及植株磷吸收转运的影响,为覆膜滴灌模式下的磷肥高效利用提供最佳策略。2017-2018年在吉林省半干旱区开展了玉米膜下滴灌田间试验,共设5个磷肥用量处理(0、30、60、90、120 kg·hm^(-2)),并测定了不同处理玉米产量、植株磷素积累量,分析磷素积累比例、转运特征及磷肥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施磷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在0~90 kg·hm^(-2)施磷范围内,玉米产量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磷量达到120 kg·hm^(-2)时,玉米产量开始下降;施磷量在90 kg·hm^(-2)时,玉米对磷肥的利用率较高,玉米植株总磷积累量达到最高,较不施磷处理平均提高42%;玉米茎秆和叶片的磷积累量在成熟期达到最低值,籽粒的磷积累量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施磷提高了玉米吐丝至成熟期磷素积累比例和转运量,较不施磷处理分别提高7.35%~35.45%和1.63%~15.29%,但不同施磷处理间吐丝前后积累比例和转运量不显著。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植株磷积累量及磷转运特征,吉林省半干旱区膜下滴灌玉米的施磷量为90 kg·hm^(-2)时可提高产量、促进植株磷素积累转运和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膜下滴灌 玉米 产量 磷素吸收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的苜蓿最适灌溉方式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麦合穆提·拜合提 丁峰 +1 位作者 李彦 党龙鑫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9-256,共8页
为探求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的影响并优选最适宜该地区的灌溉方式,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探讨新疆乌昌地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W1浅埋式滴灌、W2地表滴灌和W3平移式喷灌)对苜蓿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 为探求不同灌溉方式对苜蓿的影响并优选最适宜该地区的灌溉方式,本研究以紫花苜蓿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对比试验,探讨新疆乌昌地区3种主要灌溉方式(W1浅埋式滴灌、W2地表滴灌和W3平移式喷灌)对苜蓿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法,优选适宜于该地区苜蓿生产的节水灌溉方式。结果表明,W1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在苜蓿生长期内0~60 cm土壤含水量都显著高于W2和W3处理(P<0.05)。W1处理苜蓿三茬总产量最高,为14379.4 kg·hm^(-2),较W2和W3三茬平均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11.76%、46.15%。W1处理和W2处理三茬相对饲喂价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W1处理三茬平均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为121.3,其营养品质最好。利用熵权-TOPSIS法加权计算相对贴近度Si,最终得出W1处理贴近度最大,为0.522,是本试验中最优的方案,该处理既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品质,又能提高水分生产效能。研究表明,浅埋滴灌可以明显提高苜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水资源短缺的干旱地区可选用浅埋滴灌作为苜蓿适宜的节水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式滴灌 紫花苜蓿 营养品质 熵权-TOPSIS 灌溉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