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 High-strength Concrete Columns 被引量:1
1
作者 贾金青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6-222,230,共8页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strength concrete columns(SRSHC) with various shear-span ratios(λ) were studied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s.The concrete compressive cube strength value of 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teel reinforced ultra-high-strength concrete columns(SRSHC) with various shear-span ratios(λ) were studied through a series of experiments.The concrete compressive cube strength value of experimental specimens ranged from 92.9 MPa to 108.1 MPa.The main experimental variables affecting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pecimens were axial load ratio and stirrup reinforcement ratio.The columns(λ=2.75) subjected to low cyclic reversed lateral loads failed mainly in the flexural-shear mode failure and columns(λ≤2.0) subjected to low cyclic reversed lateral loads failed mainly in the shear mode failure.Shear force-displacement hysteretic curves and skeleton curves were drawn.Coefficient of the specimen displacement ductility was calculated.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ductility decreases with axial pressure ratio increasing,and increases with stirrup reinforcement ratio increasing.Limit values of axial pressure ratio and minimum stirrup reinforcement ratio of columns are proposed to satisfy definite ductility requirement.The suggested valu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for the amendment of the current Chinese design code of steel reinforced concrete composite 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结构 建筑物 抗震设计 混凝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筋增强UHPC-CFST组合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郑仁亮 庄一舟 +1 位作者 张仁巍 曾武华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1,共12页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开展了高强钢筋增强UHPC-CFST组合桥墩的抗震数值建模分析,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轴压比、UHPC强度、UHPC厚度和钢管屈服强度等参数对组合桥墩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开展了高强钢筋增强UHPC-CFST组合桥墩的抗震数值建模分析,通过与已有试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轴压比、UHPC强度、UHPC厚度和钢管屈服强度等参数对组合桥墩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各参数的建议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增大轴压比和纵筋配筋率可提升组合桥墩的水平承载力和耗能能力,然而会限制试件的变形;提高UHPC强度和UHPC厚度,组合桥墩的水平承载力和位移延性系数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提升钢管屈服强度可稳步增强组合桥墩的水平承载力;增加钢管厚度可明显提升组合桥墩的抗震性能,而体积配箍率和混凝土强度对组合桥墩的抗震性能影响较小。基于分析数据样本,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得到水平峰值荷载和位移延性系数的计算方法,公式计算值与有限元分析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筋 超高性能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柱 有限元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钢冷轧过程前滑计算及影响分析
3
作者 李学通 郭子飞 +1 位作者 王俭辉 申光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3,共10页
为了解决传统前滑模型在超高强钢轧制过程中计算精度差的问题,首先,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超高强钢冷轧仿真模型,并结合某钢企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所建模型,对刚性体轧辊及弹性体轧辊在不同压下率、轧辊直径、摩... 为了解决传统前滑模型在超高强钢轧制过程中计算精度差的问题,首先,采用有限单元法建立了超高强钢冷轧仿真模型,并结合某钢企现场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次,利用所建模型,对刚性体轧辊及弹性体轧辊在不同压下率、轧辊直径、摩擦因数、屈服强度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不同轧制工艺参数对前滑的影响规律;最后,对仿真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并考虑到原有Fink模型特征,引入一个新的修正系数完成对前滑模型的修正,建立了基于超高强钢的连轧前滑修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修正后前滑计算模型与有限元模型结果之间的相对误差从200%左右下降到20%以内,因此,该模型在超高强钢轧制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适用性。随着压下率增大,轧辊直径、摩擦系数及轧件屈服强度减小,轧制变形区前滑值均有所减小。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当轧辊从刚性体转换为弹性体时,轧制变形区内前滑区长度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轧 超高强钢 前滑模型 数值模拟 摩擦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钢丝布增强UHPC约束混凝土柱轴压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邓宗才 王天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82,共11页
为掌握新型高强钢丝布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约束效应,研究高强钢丝布面密度和层数变化对约束混凝土柱轴压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利用混凝土泊松比、延性指数和韧性指数对高强钢丝布增强UHPC的约束效应进行评估;其次,考虑高强钢丝布... 为掌握新型高强钢丝布增强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约束效应,研究高强钢丝布面密度和层数变化对约束混凝土柱轴压性能的影响规律.首先,利用混凝土泊松比、延性指数和韧性指数对高强钢丝布增强UHPC的约束效应进行评估;其次,考虑高强钢丝布与UHPC提供的约束力,建立复合约束层的侧向约束力模型;最后,基于Ottosen破坏准则和有效约束指标,建立约束混凝土轴压本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约束柱受压时呈明显的延性破坏,高强钢丝布增强UHPC约束体系可有效抑制裂缝发展,减缓加载后期试件刚度退化;与未约束柱相比,约束柱极限承载力、峰值压应变和峰值应力的最大增幅分别为147.0%、104.0%和58.0%;当高强钢丝布层数从1层增加至2层,面密度增加至3.3倍时,约束柱极限承载力、峰值压应变和峰值应力分别提高了8.4%、29.3%和15.8%,延性指数和韧性指数分别提高了50.3%和44.2%.对比经典约束混凝土轴压本构模型,本文建立的模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钢丝布 轴压性能 超高性能混凝土 约束混凝土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980超高强钢与AA5052铝合金薄板预成形无铆连接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山寅 邓勃然 +3 位作者 胡寓婷 卢晓镡 仇平 肖宏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目的研究预成形无铆连接相关工艺参数对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接头形貌的影响及连接效果。方法采用预成形无铆连接方法,对钢板进行预成形,解决铆接过程中因变形抗力太大导致的接头断裂或互锁量不足问题,同时,提出带有压台结构的铆接凸模... 目的研究预成形无铆连接相关工艺参数对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接头形貌的影响及连接效果。方法采用预成形无铆连接方法,对钢板进行预成形,解决铆接过程中因变形抗力太大导致的接头断裂或互锁量不足问题,同时,提出带有压台结构的铆接凸模,以防止铝合金材料外溢,压实接头,进一步提高铆接质量。选取DP780高强钢、DP980超高强钢和AA5052铝合金薄板为研究对象,以预成形深度、凹模深度以及凸模压台高度为变量,通过各种组合方法进行无铆连接实验,对比分析各工艺参数对DP780/AA5052和DP980/AA5052接头形貌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剪切和剥离强度实验,评价DP980/AA5052预成形无铆连接的可行性与效果。结论接头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预成形深度和凹模深度的增大以及压台高度的减小,接头互锁量增大,其中预成形深度影响较大;随着预成形深度和压台高度的减小以及凹模深度的增大,接头颈厚略有增加,其中凹模深度影响较大。由剪切和剥离实验可知,进行剪切实验时,DP780/AA5052接头出现剥离和剪切失效,DP980/AA5052接头皆为剥离失效;进行剥离实验时,2种板材接头都为铝板撕裂失效;对比两者接头剪切强度得到DP980/AA5052接头连接强度高于DP780/AA5052接头的连接强度,验证了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预成形无铆连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成形 无铆连接 DP980超高强钢 AA5052铝合金 压台凸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对3D打印UHPC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赵宇 王哲 朱伶俐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23-2838,共16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具有超高的强度及出色的耐久性能,然而,UHPC的低水胶比及掺加纤维等因素,使得其流动性能欠佳,进而影响3D打印超高性能混凝土(3D printing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3DP...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具有超高的强度及出色的耐久性能,然而,UHPC的低水胶比及掺加纤维等因素,使得其流动性能欠佳,进而影响3D打印超高性能混凝土(3D printing of 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3DP-UHPC)在打印过程中的可挤出性能和可建造性能。为了制备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3DP-UHPC,本文探究了不同长度、掺量的钢纤维和不同掺量的聚丙烯纤维对3DP-UHPC流变性能、早期力学性能、硬化后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后续高温测试提供前期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钢纤维长度是影响可挤出性能的关键因素,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掺量是影响可建造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加,湿坯强度逐渐降低,和静态屈服应力发展趋势相同。3D打印工艺约束了钢纤维沿打印方向的定向排列,使打印试块抗折强度较传统浇筑试块提升较高,且孔隙分布呈现差异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超高性能混凝土 钢纤维 流变性能 湿坯强度 硬化后力学性能 三维孔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40Cr3Mn3Ni3Si2Mo超高强度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孙优 陈雄 +3 位作者 胡家锋 赵卓 王立军 刘春明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5-213,共9页
本研究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40Cr3Mn3Ni3Si2Mo,通过对实验钢热轧态直接回火、冷处理后回火及淬火态冷处理后回火试样进行组织表征和性能测试,探索组织演变规律,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强韧化机理,为高强塑性淬火-配分(Q&P... 本研究设计制备一种中碳合金钢40Cr3Mn3Ni3Si2Mo,通过对实验钢热轧态直接回火、冷处理后回火及淬火态冷处理后回火试样进行组织表征和性能测试,探索组织演变规律,建立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并分析强韧化机理,为高强塑性淬火-配分(Q&P)型超高强度钢的成分设计与工艺优化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实验钢热轧态回火可以获得回火马氏体+富碳奥氏体的复相组织,但由于残余奥氏体含量较高,钢的强度未达到超高强度钢的要求。将热轧态实验钢冷处理后低温回火,改善了组成相的比例和分布状态,使强塑性明显提高。实验钢进行紧密衔接的油淬、深冷及回火处理可以降低奥氏体稳定化的不利影响,获得更加优异的综合性能,此时钢的屈服强度为1506 MPa,抗拉强度为1895 MPa,伸长率为16.7%。同时提出一种提高1800~1900 MPa级超高强度钢强塑性的有效途径:通过成分和工艺优化控制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在马氏体组织中保留20%左右的残余奥氏体,利用回火辅助配分处理提高其稳定性,此时钢的屈服强度小幅下降,降至1400~1600 MPa,但伸长率可以达到1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度钢 强塑性 残余奥氏体 淬火-配分 回火辅助配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涟钢Q1100E高强钢冷裂纹敏感性研究
8
作者 温俊霞 林博 +4 位作者 石玗 马蓉 邓颖章 廖国锋 李旭娇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580-584,共5页
工程机械用高强钢的强度级别越来越高,最高已经达到1 100 MPa。本工作通过进行斜Y型坡口焊接冷裂纹试验,对涟钢Q1100E高强钢的裂纹敏感性、金相组织、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涟钢Q1100E高强钢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呈现以下特征:... 工程机械用高强钢的强度级别越来越高,最高已经达到1 100 MPa。本工作通过进行斜Y型坡口焊接冷裂纹试验,对涟钢Q1100E高强钢的裂纹敏感性、金相组织、显微硬度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涟钢Q1100E高强钢焊接接头显微组织呈现以下特征:焊缝区域主要由针状铁素体和贝氏体组成,而热影响区粗晶区则形成粗大的板条马氏体组织并伴有少量残余奥氏体。研究证实,增大焊接热输入可有效降低焊缝冷裂纹敏感性。在预热温度参数研究中发现,当预热温度低于130℃时,焊缝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缺陷;而将预热温度提升至150℃后,焊缝完全避免了裂纹产生,这表明适当提高预热温度是控制高强钢焊接冷裂纹的有效工艺措施。值得注意的是,最高硬度值出现在预热150℃条件下的热影响区。不同预热温度和热输入参数下的焊缝及热影响区显微组织差异不显著,由此可以推断,热影响区马氏体含量并非影响冷裂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1100E 超高强钢 冷裂纹敏感性 显微组织 氢致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T600超高强钢力学性能研究与Johnson-Cook本构参数拟合
9
作者 王鑫博 姚文进 +3 位作者 岳东旭 朱炜 张庆 杜江军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0-88,共9页
DT600超高强度合金钢作为一种新研发的钢材,由于其具备超高强度及高韧性等特点,可应用于动能侵彻弹体。为了研究DT600超高强度钢的动态力学性能,开展了准静态压缩试验、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及高温压缩试验,得到了DT600钢的动、静态力学性能... DT600超高强度合金钢作为一种新研发的钢材,由于其具备超高强度及高韧性等特点,可应用于动能侵彻弹体。为了研究DT600超高强度钢的动态力学性能,开展了准静态压缩试验、霍普金森压杆试验及高温压缩试验,得到了DT600钢的动、静态力学性能,并通过实验数据拟合得到Johnson-Cook本构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DT600钢弹体侵彻混凝土靶试验,获得了弹体侵彻深度和磨蚀情况,并结合数值模拟对拟合参数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DT600钢的准静态屈服强度达到了1943 MPa,动态压缩条件下,具有较为明显的应变率强化、应变硬化和温度软化效应,从室温到400℃,屈服强度下降20.54%;拟合的DT600钢本构参数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弹体侵彻深度仿真结果与试验值偏差仅3.04%。研究成果可为DT600超高强钢的工程化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彻弹体 超高强度钢 Johnson-Cook本构模型 力学性能 混凝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速度对变厚度超高强钢管件感应热辊弯成形的影响
10
作者 李宗芳 柳一鸣 +2 位作者 雷呈喜 陈洪月 陈航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10-219,共10页
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推进速度对变厚度超高强钢管件感应热辊弯成形温度场、应力应变场、成形精度、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推进速度的提高和管件厚度的增加,管件电磁感应加热温度显著下降,600和700 mm·min^(-1)为... 采用有限元模拟方法研究了推进速度对变厚度超高强钢管件感应热辊弯成形温度场、应力应变场、成形精度、微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推进速度的提高和管件厚度的增加,管件电磁感应加热温度显著下降,600和700 mm·min^(-1)为1.4 mm厚管件的合理推进速度,500和600 mm·min^(-1)为2.2 mm厚管件的合理推进速度;2.2和1.4 mm厚管段分别采用500和700 mm·min^(-1)推进速度的变速热辊弯成形管件比600 mm·min^(-1)等速热辊弯管件具有更优的温度、组织和性能一致性及更高的成形精度;变速热辊弯管件2.2和1.4 mm管段的最高温度分别为1217和1196℃,成形温度差值仅为600 mm·min^(-1)等速热辊弯管件的11.0%,弯曲成形后不同厚度处马氏体组织尺寸和数量基本相同,2.2和1.4 mm处硬度和抗拉强度分别为52.3和54.2 HRC、1674和1690 MPa,差值仅为等速辊弯的19.2%和13.9%;弯曲半径和弯曲角度误差分别比等速热辊弯管件下降33.3%和62.5%。采用变速度热辊弯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优异尺寸精度和组织性能一致性的变厚度梯度性能超高强钢弯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管件 感应热辊弯 推进速度 成形精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拘束和拘束位置对超高强钢T型接头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的影响
11
作者 王重阳 尼军杰 +3 位作者 张海燕 高站起 黄智泉 邓德安 《中国表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1-254,共14页
21世纪以来,超高强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焊接时会产生更高的残余应力和更显著的焊接变形,这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一个难题。随着仿真理论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已成为确定焊接接头甚至大型焊接结构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的一种可靠有效... 21世纪以来,超高强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其在焊接时会产生更高的残余应力和更显著的焊接变形,这成为制约其应用的一个难题。随着仿真理论的发展,数值模拟技术已成为确定焊接接头甚至大型焊接结构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的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针对某特种车辆用1600 MPa级超高强钢,采用拉伸试验和热膨胀试验获得其常温及高温屈服强度、相变温度点和热膨胀系数等性能参数,建立超高强钢材料模型和相变模型。以SYSWELD焊接有限元软件为平台,开发考虑超高强钢固态相变的“热-冶金-力学”多场耦合的有限元计算方法。采用该方法模拟超高强钢T型接头在自由状态和不同拘束位置下的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基于数值模拟结果,讨论结构拘束及其拘束位置对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结构拘束会增大T型接头的纵向拉伸和压缩应力峰值,减小横向拉伸应力峰值,同时减小压缩塑性应变、横向收缩和角变形,而这一影响在拘束位置距离焊缝更近时会更显著。对于拘束和拘束位置的数值模拟研究,将为超高强钢残余应力和焊接变形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拘束 T型接头 残余应力 焊接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冲压成形历史的超高强钢零件失效行为研究
12
作者 张骥超 连昌伟 韩非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32,共7页
以QP1180-EL超高强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方法完成材料硬化、断裂特性测试,并完成GISSMO损伤模型参数标定;针对防撞梁零件开展冲压全流程仿真分析,根据GISSMO损伤模型完成成形过程损伤累积计算;结合防撞梁零件三点弯曲试验,对比研究了... 以QP1180-EL超高强钢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方法完成材料硬化、断裂特性测试,并完成GISSMO损伤模型参数标定;针对防撞梁零件开展冲压全流程仿真分析,根据GISSMO损伤模型完成成形过程损伤累积计算;结合防撞梁零件三点弯曲试验,对比研究了不考虑冲压成形过程;考虑冲压成形过程厚度减薄及应力、应变且不考虑损伤;考虑冲压成形过程厚度减薄及应力、应变及损伤3种条件下零件结构性能的差异性。结果显示,考虑成形过程中的厚度减薄及应变、应力可以提高结构峰值力预测精度,考虑冲压损伤可以进一步提高结构失效行为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冲压成形历史 GISSMO 失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超高强钢激光焊接接头组织与性能研究
13
作者 周冷成 王莹 +3 位作者 李冬晓 刘瑞涛 王重阳 赵津 《激光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1-748,共8页
为了研究2.2mm新型超高强度钢的激光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采用激光对接焊接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仿真,设计了高功率、高速度和低功率、低速度两套方案,以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力学性... 为了研究2.2mm新型超高强度钢的激光焊接接头的组织与性能,采用激光对接焊接方法,结合有限元模拟仿真,设计了高功率、高速度和低功率、低速度两套方案,以优化焊接工艺参数;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下,系统分析了焊接接头的宏观形貌、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并通过力学性能测试与显微组织分析,获得了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及硬度等关键数据。结果表明,在激光功率和焊接速率分别为1000W、10mm/s及2000W、22.5mm/s的条件下,焊接接头实现了完全焊透,其抗拉强度分别为母材的80%和90%以上,伸长率均达到14%;硬度分布呈现M形,焊缝金属区的硬度明显高于母材,而热影响区则出现显著的软化现象;焊接接头力学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在于显微组织的非均匀性,焊接接头硬度差异主要由组织相变引起。此研究为超高强度钢领域的激光焊接技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技术 超高强度钢 激光焊接 优化工艺参数 力学性能 软化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钢分步冷却激光焊接头强韧性分析
14
作者 张志勇 李若愚 +4 位作者 郭轩铭 石如星 禹兴胜 徐济进 李志敏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119,共8页
为解决超高强钢焊后接头强韧性失配的问题,文中研究借鉴淬火配分工艺(quenchingandpartitioning,Q&P)原理提出一种分步冷却工艺,研究分步冷却焊接工艺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焊接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了分步冷却系统,并与现有... 为解决超高强钢焊后接头强韧性失配的问题,文中研究借鉴淬火配分工艺(quenchingandpartitioning,Q&P)原理提出一种分步冷却工艺,研究分步冷却焊接工艺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焊接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了分步冷却系统,并与现有激光焊系统集成,开展了超高强钢分步冷却焊接试验,对比分析了分步冷却焊接工艺对焊接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分步冷却激光焊接头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相较于激光焊,分步冷却激光焊使得焊接接头各区域的宽度均有所下降,焊接接头的屈服强度提高5.8%,抗拉强度提高4.9%,韧性值提高约6.8%.这是由于分步冷却导致冷却速率较高,原奥晶粒尺寸减小,从而形成更细、更窄的板条马氏体,提升了接头的强度;同时由于自配分的作用,残余奥氏体含量增加,引发相变诱导塑性效应(transformation-inducedplasticity,TRIP)导致韧性提高.创新点:(1)基于焊接数值模拟,设计了分步冷却激光焊系统.(2)分步冷却激光焊解决了超高强钢焊接接头强韧性失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分布冷却 强韧性 激光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线端铣削加工工艺参数对A-100钢切削性能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曹轩 张昌明 盖展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5,共9页
针对AerMet100超高强度钢(A-100钢)的难加工性以及传统铣削方式在飞机起落架型腔加工中的局限性,对A-100钢的摆线端铣削加工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基于五因素五水平的单因素试验,分析干式条件下不同摆线端铣削加工工艺参数(摆线步距、主轴... 针对AerMet100超高强度钢(A-100钢)的难加工性以及传统铣削方式在飞机起落架型腔加工中的局限性,对A-100钢的摆线端铣削加工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基于五因素五水平的单因素试验,分析干式条件下不同摆线端铣削加工工艺参数(摆线步距、主轴转速、进给速度、铣削深度和摆线半径)对A-100钢的铣削力、铣削温度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及原因。结果表明:在设定的参数范围内,铣削力随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其他参数的增大则导致铣削力不同程度的上升;铣削温度随主轴转速的增大先上升后降低,其他参数的增大导致铣削温度同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表面粗糙度随主轴转速的增大而减小,随其他参数的增大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erMet100超高强度钢 摆线端铣削 铣削力 铣削温度 表面粗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相变温度焊材对Q1100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氢扩散行为和冷裂敏感性的影响
16
作者 利成宁 邢玉翔 +2 位作者 王佳骥 杨兆庆 邸新杰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440,共7页
针对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易产生冷裂纹的问题,选用低相变温度(LTT)焊材和传统ER140S-G超高强钢焊材作为对比,研究了扩散氢调控对Q1100超高强钢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焊接接头临界断裂应力和断口形貌特征分析不同焊接接头的冷裂倾向,... 针对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易产生冷裂纹的问题,选用低相变温度(LTT)焊材和传统ER140S-G超高强钢焊材作为对比,研究了扩散氢调控对Q1100超高强钢焊接冷裂纹敏感性的影响.通过焊接接头临界断裂应力和断口形貌特征分析不同焊接接头的冷裂倾向,并通过焊态氢微印试验,将氢在不同焊接接头中的宏观扩散行为进行可视化表征,进一步分析焊态下不同焊材对于焊接过程中扩散氢抑制作用的差别.Q1100超高强钢碳含量较高,其粗晶热影响区组织为粗化的马氏体板条加少量贝氏体,冷裂倾向明显.插销冷裂纹试验结果表明,LTT焊材能够降低超高强钢焊接接头的冷裂倾向.在焊接参数相同的条件下,LTT-Q1100接头的临界断裂应力达到520 MPa,而ER140S-GQ1100接头的临界断裂应力只有460 MPa.LTT-Q1100接头的断口呈现准解理断裂形貌,ER140S-G-Q1100接头断口韧性恶化明显,多为沿晶断裂形貌,属于脆性断裂,使用LTT焊材提高了超高强钢热影响区的抗冷裂能力.焊态氢微印试验表明:在LTT-Q1100焊接接头中,大量Ag颗粒聚集在焊缝区,热影响区的Ag颗粒很少;而ER140S-GQ1100接头中焊缝区和热影响区均有大量Ag颗粒聚集.使用LTT焊材能够降低焊缝金属的相变温度,在焊接过程中抑制焊接接头中的氢向热影响扩散,从而降低焊接热影响区中的扩散氢含量,降低焊接热影响区的冷裂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钢 焊接冷裂纹 LTT焊材 ER140S-G焊材 氢微印试验 扩散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强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提升研究
17
作者 赵健 杨鼎宜 +4 位作者 陆世敏 杨凯璐 毛翔 陈龙祥 王彤章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5-801,共17页
混凝土强度增加时,延展性会降低,此时混凝土表面易产生裂缝并影响耐久性,因此研究超高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将超高强混凝土与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相结合,使用聚乙烯(PE)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制备超... 混凝土强度增加时,延展性会降低,此时混凝土表面易产生裂缝并影响耐久性,因此研究超高强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将超高强混凝土与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设计理论相结合,使用聚乙烯(PE)纤维作为增强材料制备超高强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UHP-SHCC)。通过层次分析法-基于指标相关性的权重确定方法(AHP-CRITIC)混合加权法对UHP-SHCC的力学性能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最佳配合比:硅灰质量掺量为25%,矿粉质量掺量为20%,砂胶比为0.1,PE纤维体积掺量为2.00%,水胶比为0.18。进一步采用波纹型钢纤维、端钩型钢纤维与PE纤维混掺,探究PE纤维与钢纤维的协同效应。研究发现,掺入钢纤维能够大幅度提高UHP-SHCC的初裂抗拉强度,同时在PE纤维失效后钢纤维能够更好地发挥桥联作用,延缓UHP-SHCC试件的破坏,增加UHP-SHCC的极限拉伸应变同时减小裂缝的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强 超高韧性 应变硬化 PE纤维 钢纤维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素体含量及分布对马氏体基超高强度双相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钱亚军 刘文鉴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1,共6页
通过热处理制备出不同铁素体含量和分布的马氏体基超高强度钢,结合微观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铁素体含量及分布对屈服强度超过1100 MPa的马氏体基超高强度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微观组织演变和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少量铁... 通过热处理制备出不同铁素体含量和分布的马氏体基超高强度钢,结合微观组织表征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铁素体含量及分布对屈服强度超过1100 MPa的马氏体基超高强度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微观组织演变和强韧化机理。结果表明:少量铁素体在马氏体基体中均匀分布时,实验钢不仅拥有超高的屈服强度(1245.44 MPa)和抗拉强度(1411.96 MPa),还拥有较高的低温冲击功(80 J),表现出极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少量铁素体在局部区域沿轧向连续分布能略微提高拉伸强度,但不均匀分布的铁素体会增加应力集中程度,降低韧性;连续分布的铁素体含量增加时,拉伸强度提高,但形成的条带状马氏体和增加的应力集中使得实验钢韧性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素体 马氏体 超高强度钢 双相钢 组织演变机理 强韧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T磁场下不同回火时间对25CrMo48V钢碳化物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杨赛玄 董治中 +4 位作者 杨晓斌 孙伟 张慧星 潘慧 董纪 《材料科学与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62,共12页
为了探究1T磁场作用下600℃时不同回火时间对25CrMo48V超高强度钢碳化物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将25CrMo48V实验用钢1000℃奥氏体化30min后置于强磁场高温箱式炉中进行回火热处理,保温温度为600℃,保温时间分别为0、10、30.60、180、... 为了探究1T磁场作用下600℃时不同回火时间对25CrMo48V超高强度钢碳化物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将25CrMo48V实验用钢1000℃奥氏体化30min后置于强磁场高温箱式炉中进行回火热处理,保温温度为600℃,保温时间分别为0、10、30.60、180、240min,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磁场热处理后的试样进行显微组织观察,采用维氏硬度计和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其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未回火试样析出M3C和两种MC型碳化物,回火后试样主要有M_(3)C、M_(2)C、M_(7)C_(3)、M_(23)C_(6)。型4种碳化物析出,其演变规律为:M_(3)C→M_(2)C→M_(7)C_(3)→M_(23)C_(6)。回火30min时基体中M_(3)C几乎消失,并有M_(2)C、M_(7)C_(3)、M_(23)C_(6)析出。长时间的回火工艺会使部分M,C型碳化物转变为更稳定的M23C型碳化物,其余M_(3)C会重新溶解于回火马氏体基体中。短棒状M,C型碳化物呈链状排列,部分连成长线状M_(2)C型碳化物。回火过程中析出具有二次硬化作用的Mo_(2)C,使得试样硬度值升高。回火时间过长,则M_(7)C_(3)和M_(23)C_(6)碳化物尺寸粗化,基体内部碳含量降低,硬度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热处理 25CrMo48V 超高强度钢 碳化物演变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13超高强钢热冲压模具同质化激光熔覆修复工艺研究
20
作者 姜波 孙福臻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38-44,共7页
为修复强化表面磨损失效的超高强钢热冲压模具,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淬火态H13钢表面熔覆同质化Fe基合金粉末。通过调整激光功率和送粉量,制备出致密度高、无明显冶金缺陷的同质化激光熔覆合金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万能试验机分别对熔覆... 为修复强化表面磨损失效的超高强钢热冲压模具,采用激光熔覆技术在淬火态H13钢表面熔覆同质化Fe基合金粉末。通过调整激光功率和送粉量,制备出致密度高、无明显冶金缺陷的同质化激光熔覆合金层。通过光学显微镜和万能试验机分别对熔覆层的截面组织和熔覆层的抗剪切强度进行了检测分析,并通过硬度测试和高温摩擦磨损试验,分别测试了熔覆层的硬度和耐高温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为1600 W、送粉量为13.8 g/min、搭接率为50%和扫描速度为10 mm/s时,在H13表面制备出无裂纹、无气孔等冶金缺陷的激光熔覆层,熔覆试样密度为7.58 g/cm^(3),致密性最好。激光熔覆层与基体为冶金结合,其显微组织以柱状晶和等轴晶为主。激光熔覆层的抗剪强度大于710 MPa,优于H13基体与熔覆层界面的抗剪强度。激光熔覆层的硬度(56~58 HRC)高于H13基体的硬度。不同温度下,激光熔覆层的耐磨性均优于基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基体的磨损量逐渐增大,而熔覆层的磨损量先增大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3超高强钢 热冲压模具 激光熔覆 剪切强度 耐磨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