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为例
1
作者 杨柳 公飞 +3 位作者 姜晓宇 刘朝阳 董广涛 蔡嘉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7-982,共16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的致密砂砾岩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CO_(2)驱后封存效果的矿场试验预测面临较大困难。CO_(2)-水-砂砾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揭示CO_(2)在砂砾岩储层开发后的封存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基于CO_(2)盐水饱和实验,综合运用QEMSCAN,Micro-CT,SEM和NMR测试等实验分析数据,研究了CO_(2)-盐水-砂砾岩作用机理与矿物成分、流体赋存及孔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CO_(2)-水-砂砾岩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岩石矿物发生溶蚀作用。矿物的溶解和迁移使得岩心的孔喉平均尺寸增大,连通性也随之增强。XRD分析结果表明,CO_(2)-水-岩石相互作用下,钠长石和伊利石的含量分别增加了3.20%和2.32%,CO_(2)对石英的影响非常小。SEM分析结果表明,CO_(2)作用后粒缘缝的数量和宽度增加,产生了新的侧向裂缝。碳酸盐和长石的溶蚀作用形成了大量微小粒内孔隙和微裂缝,且裂缝沿着解理方向扩展。核磁共振测试结果显示饱和水主要以黏土矿物束缚水、毛细管束缚水和可动水的形式赋存于岩心内部。经过CO_(2)浸泡后,孔隙中饱和水的赋存含量和范围均有所增加,其中大孔中可动水变化最为明显。研究结果强调了砂砾岩储层中CO_(2)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对于指导玛湖凹陷砂砾岩储层CO_(2)驱后封存的矿场试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分形维数 孔隙结构 二氧化碳封存 砂砾岩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溶剂预处理煤在ScCO_(2)作用下的谱学差异及其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东 亢红东 +2 位作者 李冰辉 张硕 韩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57-2666,共10页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 为了探究溶剂预处理后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对煤化学结构的影响,以长治霍尔辛赫贫煤为研究对象,分别用四氢呋喃(THF)、盐酸(HCI)和氢氟酸(HF)对煤样进行预处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固体核磁共振(^(13)C-NMR)和X射线衍射(XRD)测试,探讨了ScCO_(2)对预处理煤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FITR分峰拟合谱图实验曲线基本一致,而各官能团吸收峰位置及峰强度仍出现一定的偏差,酸(HCI、HF)预处理后部分波段脂肪族峰位消失。两类酸预处理顺序不同,对煤中含氧官能团、脂肪结构及芳烃结构作用效果也不相同。HF-HCI处理后芳烃C=C结构和含氧官能团峰强度均增强,而HCI-HF处理后芳烃C=C结构强度减弱,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变化不明显。THF预处理后煤样芳烃C=C结构峰强度增强,含氧官能团结构峰强度降低。总体芳烃C=C结构峰强度远大于脂肪族结构和含氧官能团结构的峰强度。②^(13)C-NMR谱中主要官能团谱峰的化学位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移,芳香碳f_(a)^(B)化学位移向增大的方向偏移。大分子结构参数中,芳香碳含量远大于脂肪碳含量,说明煤大分子结构中芳香碳占主要组成部分。③XRD谱中002峰与101峰衍射强度明显增大,芳香微晶层网面间距d_(002)呈现升高趋势,说明THF、酸(HF、HCI)处理和ScCO_(2)对煤大分子结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改造作用,使煤的大分子网络结构变得疏松,进而使微晶结构参数d_(002)整体增大。研究认为,溶剂作用后煤的谱学特征变化不仅与溶剂性质有关,还与无机酸处理顺序有关,由此使得官能团组成和大分子结构不同程度改变,进而影响ScCO_(2)对预处理煤的萃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 溶剂预处理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固体核磁共振(^(13)C-nmr) 化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_(1)-T_(2)二维核磁共振方法研究温度对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影响
3
作者 庞锋 王琳琳 +1 位作者 张浩 张翔宇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13788-13796,共9页
一维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测量方法无法分辨驱替过程中油水弛豫信号,因此采用T_(1)-T_(2)二维核磁共振测量方法分辨岩心中流体类型及分布。通过驱替实验研究聚合物BRH-325和表面活性剂GSS-A复合体系分别在65、70、7... 一维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测量方法无法分辨驱替过程中油水弛豫信号,因此采用T_(1)-T_(2)二维核磁共振测量方法分辨岩心中流体类型及分布。通过驱替实验研究聚合物BRH-325和表面活性剂GSS-A复合体系分别在65、70、75℃条件下的驱油效果,并利用纵向弛豫-横向弛豫(T_(1)-T_(2))二维NMR测量方法对岩心内部的油水两相驱替规律及分布特征进行可视化研究,并对比实验测量结果与NMR测量结果。结果表明:70℃下,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最为明显。因此,T_(1)-T_(2)二维核磁共振能够直接、直观区分驱替过程中油水的弛豫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表复合驱 T_(1)-T_(2)二维 核磁共振(nmr)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水作用下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林魂 梅晶 +2 位作者 贾赛楠 黄俊和 董明达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为明确注CO_(2)提高页岩气开采过程中CO_(2)与水作用后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_(2)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原始页岩及纯盐水、注入压力为6和12 MPa的CO_(2)水溶液浸泡后页岩的矿物组成、孔径分布... 为明确注CO_(2)提高页岩气开采过程中CO_(2)与水作用后对页岩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低温N_(2)吸附和低场核磁共振等实验方法,研究了原始页岩及纯盐水、注入压力为6和12 MPa的CO_(2)水溶液浸泡后页岩的矿物组成、孔径分布和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并结合分形理论,获取了孔表面和孔体积的分形特征,明确了页岩中吸附孔隙和渗流孔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CO_(2)水溶液浸泡后,页岩中石英含量增大,黏土矿物和碳酸盐含量降低;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微孔比表面积和总比表面积减小,平均孔径、核磁孔隙度和大孔孔体积比例增大,表明在CO_(2)水溶液的溶解作用下微孔和介孔逐渐向大孔转化;低温N2吸附和核磁共振(NMR)获得的分形维数均随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逐渐降低,表明页岩在CO_(2)水溶液浸泡后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降低;孔表面分形维数DL1、DN1和孔体积分形维数DL2、DN2与总比表面积和总孔质量体积呈正相关性,这2个指标可分别用于表征页岩中的吸附孔隙和渗流孔隙特征,能够有效评价页岩气体吸附与渗流能力。研究成果为注CO_(2)高效开发页岩气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孔隙结构 CO_(2) 分形维数 核磁共振 N_(2)吸附 孔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醚辅助CO_(2)驱提高页岩油采收率可行性实验——以四川盆地长宁地区奥陶系五峰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卢子建 钟陵 +2 位作者 段晓苗 王新星 吕占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5,共9页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 为实现CO_(2)驱替过程中CO_(2)性能最大化,进一步提高CO_(2)驱替页岩油的采收率。提出了采用二甲醚(DME)辅助CO_(2)驱油方法,基于核磁共振(NMR)技术,通过开展助溶剂辅助CO_(2)驱替岩心实验,对比了丙烷、正己烷和DME辅助CO_(2)的驱油效果,明确了DME作用下CO_(2)对不同孔径孔隙原油的动用特征。结果表明:相比纯CO_(2),摩尔分数为20%的DME−CO_(2)混合溶剂能够将CO_(2)-原油的界面张力降低45百分点,混相压力降低33百分点,原油黏度降低80百分点,可动用孔隙孔径下限由7.7 nm降至3.2 nm,页岩油采收率提高35.9百分点;并可显著提高CO_(2)动用小孔隙(0.9 nm<r<101.0 nm)和大孔隙(101.0 nm≤r<7088.0 nm)的能力,动用程度分别提高了3.3倍和1.9倍;CO_(2)混合溶剂中DME最佳摩尔分数为20%,最大不超过30%。研究成果为探索页岩油藏新的开发方式和新策略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二甲醚(dME) 核磁共振(nmr) CO_(2)驱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散射实验极化靶的2.5T/1.3K的动态核极化(DNP)系统的开发
6
作者 王力 宫地羲之 +1 位作者 岩田高広 三浦大輔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110,共7页
动态核极化法(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DNP)是利用热平衡下的电子在磁场中的高自旋极化率转移到原子核自旋的技术,从而极大的提高原子核自旋极化率.多种动态极化靶材料已广泛的用于自旋物理散射实验.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共同开... 动态核极化法(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DNP)是利用热平衡下的电子在磁场中的高自旋极化率转移到原子核自旋的技术,从而极大的提高原子核自旋极化率.多种动态极化靶材料已广泛的用于自旋物理散射实验.本文介绍一种简单实用,共同开发的日本山形大学DNP系统,包括超导磁场,氦4蒸发恒冷器,微波系统以及NMR核磁共振检测系统,测得中子靶材料氘带丁醇(D-butanol)中氘核的极化率在2.5 T/1.3 K达到+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极化法 氘核 氘带丁醇 核磁共振 极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CO_(2)提高页岩吸附气采收率实验——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页岩气为例 被引量:24
7
作者 贾连超 刘鹏飞 +3 位作者 袁丹 雷甜 冉婧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3-159,共7页
注CO_(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_(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 注CO_(2)提高页岩储层中吸附气采收率对页岩气井稳产及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常规实验方法无法定量表征吸附气和游离气的变化规律,导致CO_(2)与吸附气作用机理尚不明确。基于页岩核磁共振T2谱测试技术,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页岩开展了注CO_(2)解吸实验,从微观孔隙尺度研究了注CO_(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机理,通过引入解吸效率与解吸速率2个指标,定量评价了注CO_(2)提高吸附态甲烷采收率。结果表明:页岩气中注入CO_(2)后吸附态甲烷的解吸效率为82.12%,解吸速率为13.69%/h;CO_(2)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页岩中吸附态甲烷的总体解吸效率,还能大幅提升其单位时间内的解吸速率;在CO_(2)注入后0~1.5 h内,CO_(2)能够快速、大量置换吸附态甲烷,造成吸附态甲烷物质的量快速下降,解吸后的大部分吸附态甲烷转变成了自由态,仅很小一部分变成了游离态。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方法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CO2 吸附气 核磁共振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矿物类型对致密油藏CO_(2)驱替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吕利刚 张涛 +3 位作者 李杰 孙建伟 郑海亮 王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9-168,共10页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 为明确致密砂岩储层中石英、伊利石和绿泥石对CO_(2)驱油效率及孔隙动用特征的影响,分别选取以石英、伊利石、绿泥石为主要矿物类型的3种岩心,开展核磁共振扫描分析下的CO_(2)驱替实验,定量评价每种类型岩心在不同CO_(2)注入压力下小孔隙、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并分析了产出水中离子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目标储层以石英型和黏土矿物型为主,其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石英型岩心的CO_(2)驱替过程中,当CO_(2)注入压力小于等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大于小孔隙,当CO_(2)注入压力大于最小混相压力时,小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增加,而大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下降;伊利石型岩心大、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最大,驱油效果最好,绿泥石型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很高,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非常低,整体驱油效果最差;随着CO_(2)注入压力的增加,石英型岩心产出水中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大幅增加,伊利石型、绿泥石型岩心溶蚀后的钙、镁等离子产生沉淀,且绿泥石型岩心沉淀量最大,最易堵塞小孔隙。研究成果为致密砂岩油藏CO_(2)驱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CO_(2)驱替 矿物 孔喉结构 核磁共振 注入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常高压致密油藏CO_(2)吞吐参数优化及微观孔隙动用特征--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闫方平 郭永伟 +4 位作者 曹梦菁 陈颖超 褚会丽 王晶 张笑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8-166,共9页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 为改善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藏在衰竭开发中产量递减快、采收率低的现象,提高储层动用程度,选取3种不同孔隙类型岩心,开展一系列CO_(2)吞吐岩心实验,在明确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对吞吐效果影响的基础上,引入核磁共振分析技术,定量评价了不同孔隙结构岩心中不同孔径孔隙的原油动用程度。研究表明:目标储层3类孔隙结构岩心的吞吐采收率随生产压力、吞吐次数和闷井时间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最佳生产压力为21 MPa,最佳吞吐次数控制在5次以内,最佳闷井时间为12 h;吞吐过程中岩心孔隙结构差异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动用特征,储层物性较好的岩心,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始终高于小孔隙,是总采收率的主要“贡献者”,而储层物性差的岩心在吞吐初期大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高于小孔隙,但在后续吞吐中小孔隙的原油采出程度迅速增加,在累计吞吐采收率中占比达到53%以上。研究成果为吉木萨尔凹陷异常高压致密油藏顺利开展CO_(2)吞吐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藏 核磁共振 CO_(2)吞吐 孔隙结构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小波阈值算法对岩土核磁共振信号降噪处理
10
作者 翁瀚尧 田慧会 杨文洲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4-1041,共8页
核磁共振(NMR)探测技术能够测得岩土微观结构和孔隙流体分布(T_(2)谱),但快速扫描采集的信号夹杂着噪声。本文为提高信号质量和反演精度,改进小波阈值算法对NMR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基于tanh(x)构造出新的阈值函数,在小波变化时阈值位置... 核磁共振(NMR)探测技术能够测得岩土微观结构和孔隙流体分布(T_(2)谱),但快速扫描采集的信号夹杂着噪声。本文为提高信号质量和反演精度,改进小波阈值算法对NMR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基于tanh(x)构造出新的阈值函数,在小波变化时阈值位置更加平滑和连续,缓解梯度消失问题。同时在阈值中引入收缩因子,根据小波分解层数自适应调整,准确分辨信号或噪声对应小波系数,提升降噪效果。处理模拟及实验信号验证了本文改进算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快速扫描测得的低信噪比NMR信号,反演出高质量谱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nmr信号 降噪处理 小波阈值算法 T_(2)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π-A星型分子的合成及非线性光学性质
11
作者 王娟 刘志洋 +3 位作者 左红文 赵贵哲 葛子义 刘亚青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37-1741,1761,共6页
以苯基为中心,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引入两个电子给体(D)单元三苯胺和电子受体(A)单元菲并咪唑,合成了新的D-π-A星型分子(Y),其结构通过NMR、ESI-MS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理论计算以及Z... 以苯基为中心,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引入两个电子给体(D)单元三苯胺和电子受体(A)单元菲并咪唑,合成了新的D-π-A星型分子(Y),其结构通过NMR、ESI-MS及元素分析进行了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荧光量子产率、理论计算以及Z扫描测试技术对该分子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子Y的荧光量子产率(φ)可达0.77,双光子吸收截面(σ2)为120GM,三阶非线性折射率(n2)为9.0×10-7cm2/GW,可见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为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分子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π-A 分子合成 核磁共振 计算化学 非线性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里地区煤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CO_(2)封存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吕文玉 吕超 +3 位作者 张文忠 孙强 贾海梁 汤理安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9,共10页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G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以水合物形式将CO_(2)封存在废弃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能够在CGS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基于青海木里地区煤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基本物性特征,研制水合物储层...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CGS)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缓解气候变化最有前景的技术之一,以水合物形式将CO_(2)封存在废弃的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能够在CGS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基于青海木里地区煤系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基本物性特征,研制水合物储层人造岩心,分析岩心密度、孔隙率及渗透率随石英砂粒径的变化特征。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岩心中CO_(2)水合物饱和度演化特征,阐明水合物生成期间岩心孔隙结构特性。结果表明:随石英砂粒径减小,岩心孔隙率与渗透率呈先上升后下降变化特征;岩心孔径主体分布在0.004~0.050μm,主要为小孔与微孔孔隙。CO_(2)水合物核磁饱和度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初始期、诱导期、合成期及稳定期,合成期内核磁信号强度降低,岩心中水合物饱和度快速增大。水合物生成期间,岩心孔隙体积比例曲线逐渐由两边向中间靠拢,孔隙分布范围逐渐减小,岩心中超大孔孔隙随水合物生成逐渐消失,微孔孔隙对水合物的生成起决定作用。岩心孔隙率越大,水合物生成效率及饱和度相对较高。研究成果为掌握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中CO_(2)封存机理与封存效率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地质封存 水合物 核磁共振 孔隙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_(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 被引量:9
13
作者 余玥 孙一迪 +3 位作者 高睿 达丽娜 侯竞薇 杨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2-349,共8页
确定致密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的最常用方法是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但平均值法结合了压汞测试,会对岩心造成永久伤害。提出了一种基于T_(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的无损新方法。首先,使用该方法确定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之后,将计... 确定致密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的最常用方法是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但平均值法结合了压汞测试,会对岩心造成永久伤害。提出了一种基于T_(2)截止值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的无损新方法。首先,使用该方法确定岩心样品表面弛豫率;之后,将计算结果与平均值法和比表面积法进行对比,并通过选择合适的表面弛豫率将核磁共振T_(2)谱转化为孔隙直径分布;最后,获取样品残余油分布。结果表明,四块岩心样品最终表面弛豫率分别为5.85,2.98,4.66,2.17μm/s;结合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可获取中孔和大孔的孔隙直径分布;残余油主要分布在微孔和中孔。该方法是一种无损测试方法,有助于快速有效确定致密岩心表面弛豫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_(2)截止值 核磁共振 孔隙直径分布 表面弛豫率 致密岩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油藏CO2驱替沥青质沉积及储层伤害特征 被引量:13
14
作者 苗万春 何善斌 +3 位作者 张兴 陈海兵 郭绍忠 邓宝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3-581,共9页
CO 2注入原油后产生的沥青质沉积会引发储层伤害并严重影响致密油藏开发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HQ油田B153区块为例,通过开展不同注气压力下的岩心驱替在线核磁扫描实验,在排除矿物沉积的影响下,分别从CO 2驱替前后沥青质沉积量、渗透率... CO 2注入原油后产生的沥青质沉积会引发储层伤害并严重影响致密油藏开发效果。以鄂尔多斯盆地HQ油田B153区块为例,通过开展不同注气压力下的岩心驱替在线核磁扫描实验,在排除矿物沉积的影响下,分别从CO 2驱替前后沥青质沉积量、渗透率伤害率和孔喉堵塞率三个方面研究沥青质在岩心中的沉积特征,评价不同注气压力下沥青质沉积对储层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随着CO 2注入压力上升,CO 2溶解和抽提萃取能力增强,CO 2突破时间延迟,原油采收率大幅度提高。但当注气压力高于最小混相压力(MMP)时,原油采收率增加幅度减小。沥青质沉淀量和渗透率伤害率随注入压力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但当驱替方式由近混相(20 MPa)向混相(24 MPa)过渡时,沥青质沉淀量和渗透率伤害率增加幅度最大,且小孔喉(0.68×10-3μm<r≤0.068μm)堵塞率也大幅度上升,大孔喉(0.068μm<r≤8.5μm)堵塞率则缓慢增加,沥青质沉积对小孔喉的伤害程度明显高于大孔喉。现场实施中CO 2最佳注入压力应控制在近混相压力(略低于MMP)附近,这样不但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采收率,还能有效减缓沥青质沉积对储层造成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 核磁共振 沥青质沉积 储层伤害 CO 2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层理高阶煤孔隙特征的核磁共振试验 被引量:7
15
作者 刘佳佳 胡建敏 +2 位作者 杨明 方迎香 贾改妮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3-89,共7页
为探究不同层理高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开展饱水煤样不同离心力条件下的核磁共振(NMR)试验。首先,分别选择3个平行和垂直层理的高阶煤样;然后,用低场NMR系统测试饱水煤样不同离心力下的T_(2)图谱、核磁孔隙度等。结果表明:高阶煤以吸附... 为探究不同层理高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开展饱水煤样不同离心力条件下的核磁共振(NMR)试验。首先,分别选择3个平行和垂直层理的高阶煤样;然后,用低场NMR系统测试饱水煤样不同离心力下的T_(2)图谱、核磁孔隙度等。结果表明:高阶煤以吸附孔最为发育,其次是渗流孔和裂隙,煤样大孔和裂隙中的水分最先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分离,但微小孔中的水分很难被分离;平行和垂直层理煤样随着离心力的增加,T_(2)图谱峰值、峰面积和核磁孔隙度均呈逐步减小的趋势,平行和垂直层理煤样的核磁孔隙度和离心力之间符合指数函数关系;垂直层理煤样T_(2C)(T_(2)截止值)是平行层理煤样的1.44倍,垂直层理煤样的T_(2C)随着离心力增加而增大,平行层理煤样的T_(2C)随离心力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层理 高阶煤 孔隙度 核磁共振(nmr) 离心力 T_(2)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Z5原位分解小麦秸秆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炫清 苗嘉曦 +3 位作者 陈兴 孔志坚 刘东阳 沈其荣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71-680,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Z5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并以小麦秸秆为材料解析其分解过程。[方法]以小麦秸秆为唯一碳源,研究接种菌株Z5后小麦秸秆物理、化学特性及胞外水解酶活力,并结合扫描电镜...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高效木质纤维素分解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Z5分解木质纤维素的能力,并以小麦秸秆为材料解析其分解过程。[方法]以小麦秸秆为唯一碳源,研究接种菌株Z5后小麦秸秆物理、化学特性及胞外水解酶活力,并结合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和二维核磁共振等方法,原位分析菌株Z5对小麦秸秆的分解过程。[结果]与对照相比,接种28 d后小麦秸秆的总碳相对含量减少了22.05%,总氮相对含量却增加了76.77%,而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下降了36.97%和39.77%。电子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表面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变化,28 d后表面出现孔洞,而且表面粗糙度由0.97%上升到43.83%。X-ray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降解时间的增加,小麦秸秆的结晶度由43.8%减小到28.3%,小麦秸秆中大部分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被菌株Z5分解。二维核磁共振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秸秆中的多糖类、脂肪族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都发生了分解,其中多糖类化合物最容易被降解,特别是β-D-木二糖和α-L-阿拉伯糖类化合物。[结论]菌株A.fumigatus Z5通过分泌多种胞外水解酶,从小麦秸秆的表面逐渐将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多糖类化合物分解,在农业废弃物处理及木质纤维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方面将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 木质纤维素 结晶度 原子力显微镜(AFM) 二维核磁共振(2d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二维核磁响应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覃莹瑶 张宫 +2 位作者 罗超 张金风 王振林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87-3400,共14页
为研究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二维核磁响应特征,对不同饱和状态下的页岩油储层岩心进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得到孔隙度和弛豫特性,进而构建T_(2)−T_(1)核磁流体识别图版,并改进得到适用于核磁共振测井的流体解释图版,总结不同岩性储层核磁响... 为研究吉木萨尔页岩油储层二维核磁响应特征,对不同饱和状态下的页岩油储层岩心进行二维核磁共振实验,得到孔隙度和弛豫特性,进而构建T_(2)−T_(1)核磁流体识别图版,并改进得到适用于核磁共振测井的流体解释图版,总结不同岩性储层核磁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减去干样信号的核磁孔隙度与气测孔隙度相一致,核磁共振能准确表征页岩储层的孔隙流体信息;页岩油储层T_(2)−T_(1)二维谱中,黏土矿物会导致在T_(2)=0.10 ms、T_(1)/T_(2)<100的区域显示黏土吸附水响应,泥岩在T_(2)<1.00 ms、T_(1)/T_(2)>100固体有机质区域的信号占比最高,白云质粉砂岩在1.00 ms<T_(2)<10.00 ms束缚流体区域所占比例最大,泥质粉砂岩以可动流体响应为主、弛豫特征T_(2)>100.00 ms,表明大孔隙较为发育。将流体识别图版应用于二维核磁测井流体饱和度评价,发现芦草沟组页岩油下甜点可动油饱和度高、可采性好,相应水平井含水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核磁共振 吉木萨尔 芦草沟组 T_(2)−T_(1) 流体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武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彩蓉 唐书恒 魏建光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5-161,共7页
以宁武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页岩微观孔隙特征,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和低温氮吸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宁武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矿物晶间孔、铸模... 以宁武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为研究对象,借助扫描电镜观察了页岩微观孔隙特征,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和低温氮吸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了孔隙结构。结果表明:宁武盆地太原组海陆过渡相页岩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矿物晶间孔、铸模孔和微裂隙四类孔隙;页岩样品T2谱特征相似,形态上表现为双峰,峰值分别介于0.8~1ms,20~50ms之间,根据左峰高低可划分为高峰T2谱和低峰T2谱两类,高峰T2谱样品成熟度偏低,有机碳含量较高,低峰T2谱样品成熟度高,有机碳含量低,表明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可能会影响孔隙的发育;低温氮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样品具有Ⅳ型等温吸附线,滞后环类型以H3型为主,部分兼有H2特征,反映孔隙主要为平行板状孔。FHH方程计算的页岩孔隙分形维数D值在2.66~2.71之间,数值接近3,表明页岩孔隙结构较为复杂,其非均质性较强,而微小孔发育是造成页岩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过渡相 页岩孔隙 核磁共振 低温液氮吸附 分形维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测井黏土束缚水计算新方法 被引量:8
19
作者 陆云龙 崔云江 +1 位作者 朱猛 赵书铮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13-718,I0009,共7页
黏土束缚水是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扩散双电层理论推导出黏土束缚水孔隙度(φ_(cw))与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理论公式,通过岩心阳离子交换实验测定φ_(cw)。依据核磁共振—阳离子交换联测实验,对比分析了传统3ms黏土束缚水T_(2... 黏土束缚水是储层测井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扩散双电层理论推导出黏土束缚水孔隙度(φ_(cw))与阳离子交换量之间的理论公式,通过岩心阳离子交换实验测定φ_(cw)。依据核磁共振—阳离子交换联测实验,对比分析了传统3ms黏土束缚水T_(2)截止值测定φ_(cw)的误差,明确了黏土束缚水T_(2)截止值与核磁共振不同截止值计算的φ_(cw)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变黏土束缚水T_(2)截止值计算模型,从而实现核磁共振测井精细计算φ_(cw)的方法并给出具体计算步骤。应用效果表明,相比传统3ms核磁共振测井计算的φ_(cw),所提新方法计算结果更合理,与岩心分析结论更匹配,是黏土束缚水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黏土束缚水孔隙度 黏土束缚水T_(2)截止值 阳离子交换能力 孔隙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