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1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一种新分型方法的设计及可信度检验和治疗探讨 被引量:1
1
作者 舒钧 许南 +11 位作者 杨雪能 寸新华 郭立民 赵刚 王志华 袁勇 张伟 陈应东 王卫东 杨子斌 刘勇 杨曙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9-469,共1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 目的:回顾性分析多中心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筛选能反映脊柱结核及临床诊疗的特征指标,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总结本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患者手术资料,评估手术疗效。方法:统计2007年1月~2022年12月间多中心诊治且资料完整的358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9例,女性169例,年龄35.5±28.9岁;活动性脊柱结核346例,静止型结核12例;颈椎37例,颈胸椎24例,胸椎126例,胸腰椎79例,腰椎63例,腰骶椎29例;病灶累及椎体数为1~12个(3.1±1.9个);临床表现包括疼痛、活动受限、发热、血沉增快、椎体和椎间盘破坏吸收、寒性脓肿、死骨等。256例合并脊柱后凸畸形,66例表现为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损害。采用专家组讨论和意见征询方法,筛选出能反映脊柱结核特征的指标,将脊柱后凸程度与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特征指标为基础设计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分型(ASM分型)并进行可重复性评估和可信度检验。同时,收集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11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脊髓神经功能检查,通过X线和CT检查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和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等,评估手术疗效。结果:论证结果,脊柱结核的病理阶段、发病部位、累及的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和脊髓神经功能损害是较为重要的特征指标,其他指标如椎体破坏程度、节段不稳、死骨的数量及大小、寒性脓肿等的特征性不强;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更具特征性的指标脊柱后凸畸形与病程、部位、节段、有无脊髓神经损害等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根据论证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脊柱结核综合指标分型:以病灶内结核活动性情况分为活动型脊柱结核(Ⅰ型)和静止型脊柱结核(Ⅱ型)两种主要类型,其中Ⅰ型又分为四种亚型:A型为早期脊柱结核;B型为进展期脊柱结核;C型和D型为特殊类型,分别为跳跃型脊柱结核和脊柱附件结核;Ⅱ型又分为畸形静止型(A型)和畸形进展型(B型)两种亚型;同时,将脊柱结核四项重要指标包括病灶部位、受累椎体数、合并的后凸畸形及程度以及有无脊髓神经功能损害作为辅助指标;可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新分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重复性。随访1年以上资料完整的117例患者中,12例颈椎结核采用了前路手术,104例颈胸交界区及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均采用了单纯经后路手术,1例胸腰椎结核在后路手术同时,采用入路对侧腹部小切口行寒性脓肿清除。随访结果显示:VAS评分为1.9±0.3分(1~3分);脊柱后凸Cobb角为15.6°±8.4°(4°~40°);脊髓神经功能异常者,末次随访时已完全恢复至正常,上述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11例患者获得临床治愈、CT影像显示达到骨性融合;6例患者结核复发,其中5例因植骨不融合,出现内固定失败,再次行手术治疗。结论:新分型(ASM)能反映脊柱结核患者的病情特点,便于临床诊疗和交流。对颈胸交界区以下的脊柱结核患者采用单纯经后路手术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手术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分型 可信度检验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作者 崔云鹏 米川 +4 位作者 燕太强 王冰 潘元星 林云飞 施学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共7页
目的:评估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4年3月因脊柱转移瘤在我科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5例,女16例,年龄63.9±1.2岁;其中24例患者接受后路微创小切... 目的:评估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接受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4年3月因脊柱转移瘤在我科行后路减压手术治疗的7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55例,女16例,年龄63.9±1.2岁;其中24例患者接受后路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47例接受传统后路减压手术。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来评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与血供、手术部位以及术前是否栓塞等基线数据上的差异,以及总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手术日异体血输入量,术后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基线数据无明显差异(P<0.001)。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日失血量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P=0.003)。微创小切口组患者手术日输血(P=0.011)、术后总引流量(P=0.000)、引流管留置时间(P=0.000)以及术后住院时间P=0.000均较传统手术组显著降低。小切口微创组患者术后第1天ALB下降程度较传统手术组显著改善(P=0.040)。两组患者在硬膜损伤发生率以及术后疼痛,功能改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微创小切口减压手术能有效减少胸腰椎转移瘤患者手术失血及异体血输注,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及术后功能改善与传统手术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小切口 微创脊柱手术 失血 输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李爽 朱锴 +5 位作者 王凯镱 张洪亮 徐宝山 张净宇 胡永成 刘艳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目的:通过与分离手术对比,探讨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42例(53.8%),女36例(46.2%),年龄61... 目的:通过与分离手术对比,探讨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复发率。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2月~2022年12月天津大学天津医院收治的78例胸腰椎脊柱转移瘤患者,其中男42例(53.8%),女36例(46.2%),年龄61.9±10.6(34~76)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分离手术组(21例)和“塌陷式”切除组(57例)。术后2~3周,待伤口愈合后根据原发肿瘤类型予以放疗、化疗或靶向药物等综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量、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局部复发率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塌陷式”切除组(328.7±89.2min,782.5±89.2mL)显著性高于分离手术组(243.2±89.2min,585.7±89.2mL)(P<0.05)。术后引流量“塌陷式”切除组(698.2±230.2mL)与分离手术组(674.7±180.7m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分离手术组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塌陷式”切除组患者中10例(21.2%)进行了放疗,其余47例(78.8%)患者未进行放疗,但进行了靶向、免疫、化疗等综合治疗。分离手术组患者复发率为9.5%(2/21)。“塌陷式”切除+放疗组患者局部复发1例,复发率约10%(1/10);“塌陷式”切除+未放疗组患者局部复发3例,复发率为6.4%(3/47)。“塌陷式”切除组患者总体复发率7.0%(4/57)。两种手术术后复发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708)。分离手术组术后伤口感染1例,1例患者术后放疗后伤口2个月后裂开,1例患者出现硬膜外血肿压迫;“塌陷式”切除组患者脑脊液漏继发感染1例,伤口浅表感染1例。两组患者术后7d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7d和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两组患者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除5例Frankle A~D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明显改善外,其余7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神经功能均呈现好转,且存在不同程度恢复(至少1个等级),改善率为93.6%(73/78例)。结论: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无须术后放疗,其肿瘤复发率与接受分离手术+放疗患者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分离手术 手术治疗 椎体“塌陷式”病灶切除术 微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4
作者 张霞 吴莹 +3 位作者 张梦丽 梁衡渝 李瑞杰 曾玉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9-1234,共6页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该类手术患者提供压力性损伤的筛查工具。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级... 目的:分析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Intraoperative Acquired Pressure Injury,IAPI)的影响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该类手术患者提供压力性损伤的筛查工具。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江西省南昌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骨科行脊柱后路手术的435名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结果:共有66名患者发生IAPI,发生率为15.1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52)、糖尿病(OR=3.310)、BMI(OR=2.977)、脊髓损伤(OR=3.106)、手术时长(OR=1.027)、血清白蛋白(OR=0.874)是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IAPI的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64(95%CI:0.820~0.908),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为χ^(2)=3.004,P=0.934,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程度;校准曲线图显示发生IAPI的预测概率与实际的观测概率之间存在良好的校准度。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脊柱后路手术患者IAPI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良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路手术 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及临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 被引量:1
5
作者 李西瑞 王得志 +3 位作者 杨晓楠 李杰 郝大鹏 崔久法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7,共6页
目的评价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DL)及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9例脊柱结核、66例化脓性脊柱炎,筛选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以logi... 目的评价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深度学习(DL)及临床特征建立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9例脊柱结核、66例化脓性脊柱炎,筛选可用于鉴别脊柱结核和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以logistic回归基于最优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并联合以上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可视化模型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效能。结果列线图鉴别训练集和测试集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的曲线下面积(AUC)均最高,分别为0.997和0.920。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与临床模型在测试集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而与其他模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列线图模型可为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提供最高的总净获益,且其校准度良好。结论基于增强MRI影像组学、DL及临床特征构建的列线图模型用于鉴别脊柱结核与化脓性脊柱炎具有较高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脊柱炎 磁共振成像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第2版)
6
作者 《脊柱结核并发/患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防痨协会骨关节结核专业分会 +7 位作者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艾滋病外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西部骨结核联盟 中国华北骨结核联盟 范俊 何敏 秦世炳 蒲育 张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共11页
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治疗的难度成倍增加。为规范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的诊疗流程,使更多同行了解此类疾病治疗细节,并在治疗时有据可依,中国防痨协会骨关节结核专业分会、中国西部骨结核联盟、中国华北骨结核... 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因免疫功能低下,治疗的难度成倍增加。为规范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的诊疗流程,使更多同行了解此类疾病治疗细节,并在治疗时有据可依,中国防痨协会骨关节结核专业分会、中国西部骨结核联盟、中国华北骨结核联盟、《中国防痨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20年5月共同制定并发布了《脊柱结核并发HIV感染/AIDS患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该共识从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的流行病学背景开始论述,对其常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药物及手术治疗方法、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和注意事项,以及研究方向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与讨论。在第1版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诊断及治疗的经验和方法,以及国外诊断和治疗相关研究成果,本共识编写组共同拟定了《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第2版)》,重点介绍近5年来脊柱结核合并HIV/AIDS的流行病学特征、患者术前抗病毒治疗的新进展、耐药结核病的抗结核治疗方案、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合并HIV/AIDS的进展,以及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诊治中的应用前景,以供临床医师对脊柱结核并发HIV/AIDS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合理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HIV感染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共病现象 总结性报告(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型臂导航下后路截骨与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7
作者 王灿锋 章永权 +4 位作者 楼宇梁 李长明 洪锋 李伟 全仁夫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4-621,共8页
目的:探讨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术和前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3年6月期间,本院... 目的:探讨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术和前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23年6月期间,本院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患者5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组(A组,20例)和前路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组(B组,25例)。A组男8例,女12例;年龄47~81岁(66.4±7.4岁);B组男8例,女17例;年龄52~81岁(67.4±8.2岁)。记录患者围术期数据,于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填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拍摄脊柱全长站立位X线片,测量冠状位侧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椎体融合率等数据,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A组18~38个月(26.5±5.3个月);B组20~36个月(24.3±4.2个月),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起床时间、输血人次分别为219.0±25.7min、1087.5±353.1mL、364.7±22.9mL、11.0±3.4d、18次;B组为169.4±25.6min、672.5±308.6mL、109.3±25.3mL、6.3±1.8d、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A组为6.2±0.9分、1.8±0.8分;B组为4.4±0.9分、1.3±0.5分,B组均低于A组(P<0.05)。术后A组ODI为(22.8±4.8)%,B组为(19.9±2.9)%,B组低于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末次随访时矢状面SVA为47.0±11.5mm、43.9±19.7mm;B组为35.2±19.9mm、30.9±19.9mm,A组矢状面矫正均优于B组(P<0.05)。术后、末次随访两组冠状面Cobb角、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为48.1±8.2mm、46.1±8.5mm;B组为57.4±5.4mm、56.3±5.6mm,B组优于A组(P<0.05)。A组患者术后脑脊液漏2例,切口愈合延迟2例,钉棒断裂1例,螺钉松动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6/20);B组患者2例术后出现左大腿前内侧疼痛,2例患者出现短暂的左侧屈髋无力,均在随访时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为16%(4/25),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高于B组(P<0.05),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脊髓损伤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植骨及融合器均骨性融合。结论: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截骨矫形术和前路OLIF+后路“O”型臂导航内固定术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凸均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前者矢状面矫形效果更好,但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术后卧床时间久、并发症多等问题,后者冠状面侧弯矫形效果不亚于前者,同时具有微创、创伤小、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的微创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疾病 脊柱侧凸 外科手术 计算机辅助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腰综合征患者一期行颈椎减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的影像学预测因素分析
8
作者 金翼飞 钱智恒 +3 位作者 杨宗衡 张宇 张鹏 沈忆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68-578,共11页
目的:观察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腰综合征(tandem spinal stenosis,TSS)患者先行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情况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探讨相关的影像学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一期行颈椎减压... 目的:观察以脊髓型颈椎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颈腰综合征(tandem spinal stenosis,TSS)患者先行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情况与影像学参数的关系,探讨相关的影像学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院一期行颈椎减压手术的69例TS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41~86岁(64.3±10.5岁),随访24~48个月(33.8±5.5个月)。记录并统计所有患者术前的症状、体征、Nurick步态分级和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腰椎JOA评分;根据末次随访时腰椎JOA评分相对于术前的改善情况将患者分为改善组(n=37)和未改善组(n=32),在影像学资料上测量两组患者的脊髓压缩比和颈髓最狭窄处硬膜囊横截面积、C3~C7椎管与椎体的比值和椎管实际宽度、L1~L5的椎管实际宽度,按Lee等提出的颈椎和腰椎椎管狭窄评分标准评估椎管狭窄情况,统计颈椎椎管狭窄评分≥1的颈椎个数、颈椎椎管最狭窄处评分和颈椎椎管狭窄总评分,腰椎椎管狭窄评分≥1的腰椎椎管狭窄个数、腰椎椎管最狭窄处评分和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曼-惠特尼U检验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对两组有统计学差异的计量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参数的最佳阈值,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及其相应的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TSS患者一期行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未改善的影像学预测因素。结果:未改善组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显著性高于改善组(5.00±1.68 vs 2.68±1.23,P<0.001),椎管狭窄评分≥1的腰椎个数显著性多于改善组(2.47±0.84个vs 1.86±0.95个,P=0.004),马尾神经冗余征阳性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改善组(14/18 vs 6/13,P=0.017)。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的AUC为0.864(P<0.001,95%CI 0.779~0.950),诊断效能最佳阈值为3.5 (灵敏度81.3%,特异性75.7%);椎管狭窄评分≥1的腰椎个数AUC为0.691 (P=0.007,95%CI0.565~0.817),诊断效能最佳阈值为1.5(灵敏度87.5%,特异性56.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腰椎椎管狭窄个数>1.5与腰椎症状改善无显著相关性(OR=1.493,95%CI 0.392~5.686,P=0.557);马尾神经冗余征阳性与腰椎症状改善无显著相关性(OR=2.815,95%CI 0.740~10.711,P=0.129);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3.5与腰椎症状改善有显著相关性(OR=10.983,95%CI 3.261~36.994,P<0.001),为TSS患者一期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不改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腰椎椎管狭窄总评分>3.5的TSS患者一期颈椎减压手术后腰椎症状改善的可能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腰综合征 颈椎手术 影像学参数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脊柱矫形围手术期治疗药物管理
9
作者 幸小东 刘艳 +2 位作者 刘昕竹 蒋文高 张健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命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脊柱矫形手术作为改善脊柱畸形的常用手段,其风险较高,可能会引发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鉴于这些风险,合理的围手术期用药对于控制合...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致命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罕见病,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畸形。脊柱矫形手术作为改善脊柱畸形的常用手段,其风险较高,可能会引发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鉴于这些风险,合理的围手术期用药对于控制合并症以及促进患者康复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特殊的生理病理状态且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SMA患者脊柱矫形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管理面临诸多挑战。现本文对SMA患者脊柱矫形围手术期的药物治疗管理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和合理用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性肌萎缩症 脊柱矫形术 围手术期 治疗药物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刘玥 江光前(综述) +1 位作者 万兵 李红(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44-550,共7页
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后果。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序列为脊柱提供了无创且多角度、多平面、高分辨率图像,对两者的鉴别有较大价值,但两者的MRI表现存在重叠,且常规形态学MRI序列在提供组织... 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和不良后果。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序列为脊柱提供了无创且多角度、多平面、高分辨率图像,对两者的鉴别有较大价值,但两者的MRI表现存在重叠,且常规形态学MRI序列在提供组织微观结构和疾病病理生理定量信息方面作用有限。功能MRI技术通过分析椎体内脂肪含量、水分子弥散、微循环灌注、组织异质性等微观量化指标,敏感反映两种疾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差异,基于人工智能的MRI影像组学通过高效挖掘图像多元化、深层次特征,精确评估病灶微环境的异质性,相较于传统形态学和统计学,均对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效能具有极大的潜能。联合应用功能MRI技术与基于人工智能的MRI影像组学在提高两者诊断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方面已展现出巨大的前景。文章主要就常规MRI、功能MRI与基于人工智能的MRI影像组学在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协同应用及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转移瘤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植骨材料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李亚仑 董钊 +1 位作者 浦飞飞 夏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0-297,共8页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是一种以溶骨性破坏为特点的感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当出现严重骨质破坏导致脊柱不稳,进而出现严重神经功能损害时,手术植骨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植骨材料的选择与手术效果息息相关,...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STB)是一种以溶骨性破坏为特点的感染性疾病,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当出现严重骨质破坏导致脊柱不稳,进而出现严重神经功能损害时,手术植骨成为必要的治疗手段。植骨材料的选择与手术效果息息相关,不同植骨材料各有其优缺点,直接决定了术后疗效和临床预后。随着植骨材料的产品迭代,复合型植骨材料的出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并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临床预后。综合患者临床背景,个体化选择植骨材料对于STB患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植骨材料的分类(骨性材料、金属材料和生物活性材料等)、优缺点及目前发展情况,以期为临床植骨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植骨材料 骨性材料 金属材料 生物活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针灸干预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分及苏醒时间的影响
12
作者 王苗级 徐国亭 李新茂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35-238,共4页
目的研究术后针灸干预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下... 目的研究术后针灸干预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及苏醒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2例,对照组腰硬联合麻醉下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术后针灸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时间、MMSE评分、血液流变学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 d体温、心率、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MMSE评分显著下降、观察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高切及低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以上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下降,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85%(2/52)、15.38%(8/52),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后针灸干预对老年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效果满意,能够促进患者苏醒,保护其认知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科 下肢手术 老年 针灸 腰硬联合麻醉 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13
作者 梁长宁 陈小萍 +2 位作者 魏静静 葛亚丽 高巨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4,共5页
目的探讨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2例,均为安排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依据研究对象接受单次细针腰麻后于仰卧位状态下15 ... 目的探讨微容量负荷试验对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严格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的老年患者72例,均为安排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择期手术患者。依据研究对象接受单次细针腰麻后于仰卧位状态下15 min内血压改变进行分组,参考既往文献低血压定义标准分为血压降低组(H组)和血压正常组(N组)共两组。实施细针腰麻前进行微容量负荷试验,采用无创心排血量监测仪测量每搏量指数变异度(variation of stroke volume index,ΔSVI)并记录血压及心率等循环数据的基线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接受腰麻下行骨科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绘制ΔSV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ΔSVI的预测价值。结果腰麻后有29例(40.27%)患者发生低血压。与N组相比,仰卧位状态下15 min内发生低血压的H组患者年龄更大,ASAⅢ级、合并高血压比例更高。分析结果显示ΔSVI是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ΔSVI在≥0.805%时,预测腰麻后低血压的敏感度为82.8%,特异度为81.4%,曲线下面积为0.868。ΔSVI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正相关(r=0.562,P<0.01)。结论微容量负荷试验是一种有效预测老年骨科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髋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后低血压 微容量负荷试验 蛛网膜下腔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CT值在脊柱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作者 万江 刘达 +1 位作者 张映波 周科 《解放军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1-916,共6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急剧攀升。目前O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密度(BMD),故BMD的精确测量在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近年来,CT检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受到广泛关注。椎体CT值不仅可提高OP的诊断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急剧攀升。目前OP的诊断主要依赖于骨密度(BMD),故BMD的精确测量在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治中至关重要。近年来,CT检查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临床诊疗中受到广泛关注。椎体CT值不仅可提高OP的诊断率,还可有效预测相邻椎体骨折、融合器沉降、椎弓根螺钉松动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总结椎体CT值在脊柱外科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其指导脊柱手术的可行性,以及与脊柱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同时就CT结合人工智能(AI)辅助疾病诊疗的进展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促进椎体CT值的相关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CT值 骨密度 脊柱术后并发症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生理监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的手术效果及预后随访研究
15
作者 刘龙奇 史良 +1 位作者 王科大 苏亦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1,共5页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脊髓髓内肿瘤患者92例,其中48例采用传统显微手术(对照组),44例采用...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手术效果及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显微手术切除治疗的脊髓髓内肿瘤患者92例,其中48例采用传统显微手术(对照组),44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联合组),对比两组肿瘤切除率、手术前后脊髓功能、临床症状改善及3年随访情况。结果肿瘤完全切除率联合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感觉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疼痛发生率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6月感觉功能障碍发生率、术后3月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脊髓功能McCormick分级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联合组患者脊髓McCormick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年肿瘤复发率,联合组6.82%,对照组12.5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髓髓内肿瘤切除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更有利于减轻手术引起的脊髓损伤,促进术后患者的运动及感觉功能恢复及脊髓功能恢复,但是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髓内肿瘤 显微镜手术 神经电生理监测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下交叉过顶减压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16
作者 白杰 丁宇 +3 位作者 张晗硕 崔洪鹏 朱凯 卢正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交叉过顶减压(cross-overtop decompression,Cross-overtop)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endoscopic unilateral laminotomy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7月~2... 目的:探讨内镜下交叉过顶减压(cross-overtop decompression,Cross-overtop)与单侧入路双侧减压(endoscopic unilateral laminotomy bilateral decompression,Endo-ULBD)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7月~2022年12月于我科住院的单节段重度腰椎管狭窄症病例,采用Cross-overtop减压或Endo-ULBD减压,每组各30例患者;男37例,女23例,Cross-overtop组年龄66.2±8.8岁,Endo-ULBD组年龄71.4±8.7岁。对所有患者行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及不少于12个月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进行术后疗效评价;测量责任节段椎管矢状径评价术后中央椎管扩大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量表评价术后优良率。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数据,随访时间12~25个月;两组患者各随访时间点腰腿痛VAS评分及腰椎ODI评分均较前次随访改善,Cross-overtop组术后责任节段中央椎管矢状径扩大率(5.08%)大于Endo-ULBD组(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进行MacNab评估,其中Cross-overtop组优良率90.0%,Endo-ULBD组优良率83%。结论:Cross-overtop减压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症微创脊柱内镜手术方法之一,其安全有效,优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交叉过顶技术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手术 单侧入路双侧减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17
作者 张霞 曾玉 +2 位作者 吴莹 黄淑珍 张梦丽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0-236,共7页
目的: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收集有关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由2名研... 目的:对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提供依据。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31日,收集有关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的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共6402名患者,结果显示,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为13%。BMI≥28 kg/m^(2)[OR=1.91,95%CI(1.06~3.41)]、合并糖尿病[OR=2.48,95%CI(1.56~3.95)]、麻醉持续时间≥4 h[OR=13.60,95%CI(6.30~29.34)]、手术时间≥4 h[OR=2.96,95%CI(1.97~4.45)]是脊柱后路手术患者发生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脊柱后路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高,但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仍较局限,需要针对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调查,为今后采取预防措施提供干预靶点,以纠正可控影响因素,做好医生、护士和麻醉师三方协同配合,以减少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手术 压力性损伤 发生率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T-SPOT.TB在区分脊柱结核与其他脊柱感染中的诊断效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莹 胡小江 +5 位作者 江仲景 陈俊宝 张广 张宏其 李艳冰 高琪乐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4,共7页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STB)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优化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5月某院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T-SPOT.TB检测结果、白细胞... 目的 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脊柱结核(STB)鉴别诊断中的效能,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最佳截断值优化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9年5月某院脊柱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术前T-SPOT.TB检测结果、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沉、降钙素原和结核抗体等相关数据,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分析T-SPOT.TB在术前诊断STB与其他脊柱感染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评价优化后的T-SPOT.TB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纳入132例患者,其中78例(59.09%)为STB,54例(40.91%)为非结核脊柱感染。T-SPOT.TB在鉴别诊断STB方面的灵敏度为67.68%,特异度为66.67%。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非结核脊柱感染比较,T-SPOT.TB检测诊断STB的OR值为4.188(95%CI:1.847~9.974,P<0.001)。优化T-SPOT.TB评价指标,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ESAT-6、CFP-10、CFP-10+ESAT-6在STB和非结核脊柱感染鉴别诊断中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5、19.5、36,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765 6、0.741 5、0.778 6,均具有较好的诊断性能,其中以CFP-10+ESAT-6的AUC最高。CFP-10+ESAT-6特异性斑点数在脊柱结核诊断中性能更佳,其诊断准确度为75.56%,较优化前T-SPOT.TB的67.42%高。结论 T-SPOT.TB检测在区分STB与非结核脊柱感染方面显示出较高的诊断效能,T-SPOT.TB检测呈阳性,尤其是当CFP-10+ESAT-6的斑点数超过36时,提示脊柱结核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脊柱感染 化脓性脊柱炎 T-SPOT.TB 结核感染T细胞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诊断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杨 韩永正 +9 位作者 李娇 王明亚 曲音音 房景超 金辉 李民 王军 徐懋 王圣林 郭向阳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8-1064,共7页
目的:探讨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因颈椎病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SEH的患者作为SEH组... 目的:探讨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后脊髓硬膜外血肿(spinal epidural hematoma,SEH)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2年2月因颈椎病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择期行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出现SEH的患者作为SEH组,将术后未出现SEH的患者以4∶1的比例随机纳入非SEH组,匹配条件为相同术者、相同性别、相同手术年份和相似年龄(±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状况、术前合并症、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术前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颈椎病分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和颈部残障指数评分、手术方式、手术节段、手术节段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与术后苏醒期间平均动脉压、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等,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术后发生SEH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指标的准确性。结果:共有85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SEH组共17例,非SEH组68例。17例SEH患者均接受了血肿清除术,所有患者均成功治疗并出院。椎体次全切除术(OR=7.247;95%CI:1.962~26.766;P=0.003)和术后苏醒期间最高平均动脉压增高(OR=1.056;95%CI:1.002~1.113;P=0.043)是导致SEH的危险因素,其AUC分别为0.713(95%CI:0.578~0.848)和0.665(95%CI:0.51~0.82)。SEH患者的住院时间更长(P<0.001),住院费用更高(P=0.035)。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术和术后苏醒期间最高平均动脉压增高是颈椎前路手术患者出现术后SEH的危险因素,应在围术期对高风险患者进行密切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 脊髓硬膜外血肿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手术联合射频消融、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转移瘤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宗强 马龙 +4 位作者 施建党 顾占贵 刘强 牛宁奎 郑建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51-1259,共9页
目的:探讨分离手术联合射频消融、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93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59.... 目的:探讨分离手术联合射频消融、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6月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的93例胸腰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A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59.8±10.0岁,采用分离手术联合射频消融及骨水泥强化术治疗)、B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60.5±70.7岁,采用分离手术联合骨水泥强化术治疗)、C组(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57.5±14.5岁,采用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行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分级系统(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改良Tokuhashi评分、Tomita评分、脊柱肿瘤不稳定评分系统(spinal instability neoplastic score,SINS)评分、硬膜外脊髓压迫分级(epidural spinal cord compression,ESCC)评分,比较不同组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前,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系统(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评估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6.1±5.1个月(6~27个月)。1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生存时间为14.1±4.6个月(7~24个月)。A、B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时VAS评分明显降低,与C组VAS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术前与术后1周VAS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组与B组神经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分别与C组比较神经功能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KPS评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治疗后1周、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KPS评分明显升高,A组较B组更明显,与C组KPS评分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离手术联合射频消融、骨水泥强化术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神经功能、显著增强行为能力,明显改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转移瘤 胸腰椎 分离手术 射频消融 骨水泥强化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