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8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Trunk技术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李丹程 马东琳 +1 位作者 韩春燕 刘益先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35-2441,共7页
随着企业组网模式的大型化、复杂化及VLAN技术在交换层网络中的广泛应用,当前交换层拓扑发现算法在拓扑发现效率及普适性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Trunk技术特点,提出一种结合地址转发表与Trunk信息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该算法提高了网络... 随着企业组网模式的大型化、复杂化及VLAN技术在交换层网络中的广泛应用,当前交换层拓扑发现算法在拓扑发现效率及普适性上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分析Trunk技术特点,提出一种结合地址转发表与Trunk信息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该算法提高了网络拓扑发现算法运行效率及发现结果准确性,此外,算法对多厂商数据进行分析使其对当前主流的多VLAN交换网络拓扑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并能够准确给出网络逻辑拓扑连接关系,同时,给出了算法的实现方法及园区网测试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unk 二层网络拓扑发现 地址转发表 计算机网络 VL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unk和VLAN技术在大型校园网中的综合运用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世权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32,共3页
Trunk和V lan不仅可以提高网络运行的性能和效率,而且有利于网络安全、管理、升级和扩容,解决许多其他问题[1].根据多校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需求,充分发挥三层交换机的性能,采用Trunk和VLAN技术实施多校区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并... Trunk和V lan不仅可以提高网络运行的性能和效率,而且有利于网络安全、管理、升级和扩容,解决许多其他问题[1].根据多校区校园网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需求,充分发挥三层交换机的性能,采用Trunk和VLAN技术实施多校区网络建设的解决方案.并通过网络建设实例介绍Trunk和VLAN技术在校园网管理中的构建、应用和配置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校区 校园网 trunk VLAN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带接入交换机中Trunking的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4
3
作者 田妍 王中 付立政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317-1320,共4页
Trunking是将多个物理链路聚集成一个逻辑链路从而增加网络带宽 ,增强网络稳定性的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 Trunking的工作原理 ,然后提出了宽带接入交换机上 Trunking的设计方案 ,并详细阐述了具体实现过程 .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基于 Trunk... Trunking是将多个物理链路聚集成一个逻辑链路从而增加网络带宽 ,增强网络稳定性的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 Trunking的工作原理 ,然后提出了宽带接入交换机上 Trunking的设计方案 ,并详细阐述了具体实现过程 .本文还提出了一个基于 Trunking的流量均衡算法并对此算法的性能进行了测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带接入 交换机 trunking 设计 链路聚集 流量均衡 网络稳定性 工作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4
作者 茹煜 徐国鹏 +4 位作者 范高鸣 李秋洁 易永魁 丁莉 周宏平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24,共14页
【目的】为解决传统核桃人工采收方式存在的采收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根据我国核桃种植区域向标准化果园发展的趋势,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以提高核桃振动... 【目的】为解决传统核桃人工采收方式存在的采收难度大、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根据我国核桃种植区域向标准化果园发展的趋势,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并通过仿真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可行性,以提高核桃振动采收自动化水平,降低人工采收难度,提高采收效率。【方法】基于激光雷达采集树干点云,在VisualStudio2017环境下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分割出最佳点云强度处的树干信息,采用最小二乘圆拟合方法提取树干直径;应用MATLAB软件设计模糊PID控制器,利用Simulink搭建系统框图找出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提高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运用TIAPortal软件设计PLC程序,实现振动臂伸缩功能、夹持功能以及振动功能;使用组态王软件设计人机界面,通过以太网实现PLC与人机界面通讯,实现系统运行后的实时监控;通过仿真和实物试验对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的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应用MATLAB软件得出控制器的最优参数分别为Kp=7.682、Ki=5.675、Kd=1.675。不同移动距离、树干直径的夹持力和振动频率仿真验证结果显示,在伸缩距离为20~100cm时,误差为0.02%~0.15%;树干直径为15~20cm时,夹持力误差稳定在1.20%~2.72%;振动频率误差为0.67%~3.00%。通过实机采收验证,控制系统能够准确控制振动臂进行移动、夹持和振动,采净率均在81%以上,且采收效率达到人工采收的7倍以上。【结论】本研究提出并设计一款基于PLC的核桃振动采收控制系统,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该振动采收控制系统适用于标准果园内的核桃采收,为核桃振动采收智能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指导,有效提高了核桃采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系统 振动采收 树干识别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1-CRITIC-VIKOR模型在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王立 李智俣 +3 位作者 何瑞春 王治利 徐重岐 赵冬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6-1674,共9页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 为克服单一赋权法的局限性,结合山区干线公路交通特征及交通安全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从社会因素、驾驶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和道路因素五个维度出发,选取18个综合评价指标,运用序关系分析法(Order Relation Analysis Method,G1)-指标相关性权重确定法(Criteria Importance Through Intercriteria Correlation,CRITIC)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结合折中妥协多属性决策法(VlseKriterijumska Optimizacija I Kompromisno Resenje,VIKOR)对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了基于G1-CRITIC-VIKOR模型的山区干线公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及比选方法。以中国西部6条山区干线公路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G1-CRITIC-VIKOR模型的评价效果与传统的秩和比(Rank-Sum Ratio,RSR)综合评价法及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且评价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具有更好的辨识性,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交通安全评价 山区干线公路 组合赋权 秩和比法 加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的城市干线交通协调控制研究
6
作者 吴志强 范智博 +2 位作者 郭警醒 张希帆 王艳红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71,共10页
目的探究城市干线交通系统连续路口协调控制方案对循环性交通拥堵的影响,规避不合理交通控制对出行的干扰,开展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的城市干线交通协调控制研究。方法以3个连续路口的干线交通系统为研究场景,运用交通流元胞自动机NaSch模... 目的探究城市干线交通系统连续路口协调控制方案对循环性交通拥堵的影响,规避不合理交通控制对出行的干扰,开展基于元胞自动机模拟的城市干线交通协调控制研究。方法以3个连续路口的干线交通系统为研究场景,运用交通流元胞自动机NaSch模型,采用开放边界条件,模拟不同交通控制参数下的交通运行情况,分析交通系统入口进车概率、各路口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绿时差和各路段长度对3条连续路段交通状态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3个连续路口的干线交通系统中,进车概率增加对上游路段影响更大,将其控制在0.6以下,可减少停滞车数量与堵车概率;上游路口信号周期时长较短能减轻下游路段交通压力,而下游对上游影响较小,上游路口绿信比过大影响相邻下游路段的交通状态;信号周期时长设为90 s、绿信比设为0.6较适宜,低于0.5会大幅增加停车等待概率;上游路口的绿时差可适当缓解下游拥堵;路段长度增加会使本路段排队车辆数增多,但对其他路段影响较小。结论在3个连续路口的城市干线交通系统中,降低进车概率,合理调控信号周期时长、绿信比和绿时差等参数,能减少路口交通排队,降低拥堵,这可为城市干线交通设计和连续路口的信号配时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干线交通 连续路口 协调控制 元胞自动机 交通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幼龄澳洲坚果园树干滴灌除草剂防控树盘杂草试验
7
作者 薛进军 叶发权 +3 位作者 丁科宇 韩永彬 陈贞洁 梁观华 《中国果树》 2025年第5期99-103,共5页
为了探索幼龄果园树盘杂草防控模式,以1年生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为试材,进行了树干滴灌除草剂试验,在预试验处理中,供筛选的7种除草剂中以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防控杂草效果最好。分别设置20%草铵膦水剂150、250、350、450、550、650... 为了探索幼龄果园树盘杂草防控模式,以1年生澳洲坚果品种桂热1号为试材,进行了树干滴灌除草剂试验,在预试验处理中,供筛选的7种除草剂中以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防控杂草效果最好。分别设置20%草铵膦水剂150、250、350、450、550、650倍液树干滴灌处理,以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处理没有造成树体不良反应,其中,20%草铵膦水剂350倍液每15 d处理1次,连续处理2次,树盘杂草可控,防控树盘杂草直径在70 cm以上,单株处理成本0.48元,为高效、低成本最佳处理。20%草铵膦水剂树干滴灌处理后减少了杂草与果树养分、水分的竞争,促进了树体营养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果园 澳洲坚果 树盘杂草 草铵膦 树干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在马尾松树体内的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姜壮 宋林松 +5 位作者 李云帆 蔡伟飞 初楚 陈安良 王继栋 张绍勇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5,共9页
为了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注干施药后的代谢产物和降解途径,研究了甲维盐在马尾松树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活性。通过超声浸提、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制备色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色谱(LC... 为了明确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以下简称甲维盐)注干施药后的代谢产物和降解途径,研究了甲维盐在马尾松树体内的代谢途径、代谢产物及其活性。通过超声浸提、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制备色谱、高效液相色谱(HPLC)、液-质联用色谱(LC-MS)、室内生测7个步骤,对甲维盐注干施药17个月后的马尾松树体内进行残留分析和代谢产物鉴定。结果表明:甲维盐保留率为50.05%~54.26%。在马尾松树体内分离到16种甲维盐代谢产物,表征了其中11种代谢产物,分别为C_(49)H_(77)NO_(14)、C_(49)H_(75)NO_(14)、C_(41)H_(60)O_(11)(MSB_(1a))、C_(42)H_(63)NO_(10)、C_(49)H_(77)NO_(14)、C_(49)H_(73)NO_(14)(FAB_(1a))、C_(48)H_(72)O_(14)(4″-S-OH-B_(1a))、C_(49)H_(75)NO_(13)、C_(50)H_(77)NO_(13)、C_(50)H_(77)NO_(13)和C_(49)H_(77)NO_(13)。10 mg/L代谢产物混合物处理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24 h的死亡率为69.12%。在树体内无光条件下,甲维盐分解代谢速度较慢,分解的代谢产物对松材线虫也具有杀虫活性。本研究解释了甲维盐注干施药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马尾松树 注干施药 代谢产物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效果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96-3005,共10页
为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效果,探索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片32年生杉木半天然林为试验林分,环剥林分内所有杉木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 为研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杉木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效果,探索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生态修复技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3片32年生杉木半天然林为试验林分,环剥林分内所有杉木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采用主要测树因子、重要值和多样性指标分析树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3片半天然林树干环剥16个月后90%杉木人工林木枯死变为枯立木。环剥后的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环剥前杉木半天然林中的乡土树种天然更新林木组成,乔木层进界木分别为128株/hm、220株/hm^(2)和85株/hm^(2),灌木层进界木分别为416株/hm^(2)、115株/hm^(2)和115株/hm^(2);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损伤或枯死较少。乔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82、77和56,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5.68、5.27和5.07,杉木人工林木重要值小于10%,天然更新乡土树种中常绿乔木树种重要值分别为69.0%、67.9%和68.3%;灌木层树种丰富度分别为169、112和99,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84、5.36和5.63,其中常绿乔木树种重要值分别为42.0%、54.8%和62.8%。杉木人工林木树干环剥16个月后,杉木半天然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转型后的天然林树种多样性极其丰富、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是海南热带雨林人工林转型为天然林的典型案例。树干环剥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将具备条件的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重要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杉木半天然林 人工林转型天然林 树种组成与多样性 生态修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抗虫分子育种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磊 周星鲁 +1 位作者 王丽娟 胡建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3,共14页
杨树因速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作为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固碳载体,但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影响了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因此,解析杨树抗虫分子机制、培育抗虫高产杨树新... 杨树因速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作为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固碳载体,但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影响了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因此,解析杨树抗虫分子机制、培育抗虫高产杨树新品种是杨树人工林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首先概述了杨树通过形成叶片毛状体、提升木材硬度等物理防御以及内在酚苷、挥发性物质等次生代谢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等大分子物质快速响应以降低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然后归纳了杨树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多组学联合分析在杨树抗虫新品种培育和关键抗性位点和基因挖掘上的主要应用,并分析了抗虫转基因杨树生物安全评价方法和进展;最后提出未来应着重解析抗蛀干害虫分子机制,并围绕育种目标进一步融合传统杂交育种和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现抗虫、优质、高产多性状聚合育种。同时建立健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杨树生物安全评价方法、法规,为杨树抗虫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食叶害虫 蛀干害虫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三维重建腋动脉及其分支分型的临床应用研究
11
作者 魏钰 张乐 +5 位作者 吴鹏翱 毛耀可 龚佳艺 陈伟 周启良 张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9-256,263,共9页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收集腋动脉及其分支影像资料,补充腋动脉分支分型、变异情况,为临床腋窝结构及腋动脉损伤建立新供血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随机收集100例... 目的通过结合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收集腋动脉及其分支影像资料,补充腋动脉分支分型、变异情况,为临床腋窝结构及腋动脉损伤建立新供血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随机收集100例行左上肢、腋窝CTA的患者影像数据,通过GE AW4.6工作站对图像三维重建处理后,观察100例腋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型、变异情况,测量全段、分段长度及各段起始点处内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腋动脉分型根据主干发出的支数划分为7型:I型占7%,Ⅱ型占24%,Ⅲ型占18%,Ⅳ型占29%,Ⅴ型占11%,Ⅵ型占9%,Ⅶ型占2%;根据血管起源位置不同分为5型:I型占1.8%,Ⅱ型占2.9%,Ⅲ型占2.4%,Ⅳ型占6%,Ⅴ型占0.5%,无起源变异占86.4%;根据1级分支由共干发出分为7型:I型占16%,Ⅱ型占5%,Ⅲ型占2%,Ⅳ型占2%,Ⅴ型占1%,Ⅵ型占1%,Ⅶ型占12%,无共干变异占61%。结论腋动脉分支变异类型众多,通过CTA图像清晰直观反映腋动脉走行、分支分型及变异,补充完善腋动脉分支、变异影像资料,为临床腋窝处血管损伤建立新供血途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腋动脉 CTA 共干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YOLOv5s的核桃树干共振频率检测方法
12
作者 段春旭 许燕 +3 位作者 周建平 秦春雨 张惠琪 代桂鑫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1-137,共7页
为提高核桃摇振采收设备在果园环境中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核桃树干共振频率检测方法。为高效精准获取核桃树干上特征点在各激振频率下的运动信息,通过改进YOLOv5网络模型来实现在果园环境中轻量化集成的目标,并开展消融实验和... 为提高核桃摇振采收设备在果园环境中的工作效率,提出一种非接触式核桃树干共振频率检测方法。为高效精准获取核桃树干上特征点在各激振频率下的运动信息,通过改进YOLOv5网络模型来实现在果园环境中轻量化集成的目标,并开展消融实验和不同模型对比实验验证改进策略的可行性。改进后的YOLOv5s模型平均精度mAP提高2.09%,模型参数量降低72.4%,单幅图像平均检测速度可达9.2 ms。将高帧相机搭载在核桃振动设备上,在两棵样本树上开展田间核桃树干共振频率检测试验,与位移传感器测得的树干振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传感器检测方式相比,所提出的非接触式检测方法更加省时省力,两棵样本树激振频率范围在10~25 Hz的均值误差分别为0.434 mm、0.24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树干 摇振采收 非接触式检测 共振频率 YOLOv5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
13
作者 常乐 杜晓晨 +2 位作者 冯海林 李颜娥 黄坚钦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32,共13页
【目的】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 【目的】针对传统测量立木胸径过程中费时耗力、易受人为因素影响、设备价格昂贵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智能手机和深度学习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方法。【方法】首先,为达到低成本的立木胸径自动测量需求,采用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RGB图像;然后,为精准提取立木轮廓,提出一种基于GC-U-Net模型的立木图像分割算法,在传统U-Net分割模型基础上,集成VGG16和CBAM增强模型对立木树干特征的识别能力;最后,基于摄影测量原理,构建立木胸径测量模型,利用分割后的树干图像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立木胸径。【结果】相较传统U-Net模型,GC-U-Net模型的平均交并比(mIoU)提升4.38%,平均像素准确率(mPA)提升6.08%,召回率(Recall)提升4.85%;相比Deeplabv3+、PSPNet、SegNet分割模型,GC-U-Net模型可取得更好的树干分割结果,mIoU分别提升6.04%、6.52%、11.0%,mPA分别提升7.93%、7.36%、12.31%,Recall分别提升6.88%、7.83%、11.08%;树干直径测量平均相对误差仅2.37%,拟合度达0.91。【结论】与传统立木胸径测量方法相比,本研究方法仅通过智能手机获取立木单目图像即可自动获取胸径,全程无需昂贵的专业设备;图像采集过程中也不需要参照物,简化了现场测量的复杂性,提高了测量效率;同时,GC-U-Net模型还可确保立木胸径测量的准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U-Net 树干分割 胸径测量 智能手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营养素输液滴干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14
作者 张腾飞 王冀蒙 +4 位作者 李文龙 张京政 于立洋 张海娥 曹飞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51-56,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管道输液滴干施肥技术在板栗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其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3年生板栗主栽品种‘燕紫’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施肥时期和3个施肥浓度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计10个... 本研究旨在探究管道输液滴干施肥技术在板栗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特别是其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选用3年生板栗主栽品种‘燕紫’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施肥时期和3个施肥浓度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CK),共计10个处理。结果表明,滴干施肥的枝条生长指标较CK处理显著增加,5月上旬(T_(1))施肥显著影响枝条长度、粗度、节间长,6月上中旬(T_(2))施肥显著影响枝条粗度;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滴干施肥对板栗叶片光合特性的促进效果增强。通过熵权-TOPSIS法综合评价,T_(1)、T_(2)、T_(3)均施水溶肥N_(4)浓度(35.55 g MS粉+2.775 g尿素+8.025 g磷酸二氢钾+5 L水)的C_(9)处理施肥效果最佳。综上,管道输液滴干施肥技术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C_(9)处理对板栗营养生长及光合特性最为有利。研究结论为该技术在板栗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输液滴干施肥 板栗 枝条生长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干高度对瑞雪/青砧1号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作者 赵月 许娟 +6 位作者 冯贝贝 吴文渊 王君宇 赵长钦 马佳瑶 耿文娟 闫鹏 《中国果树》 2025年第5期11-15,27,共6页
研究了不同定干高度对瑞雪/青砧1号组合单干苗生长发育的影响。2024年春季,将刚定植的48株生长一致的幼树随机分为4组,进行不定干、130 cm定干、110 cm定干和90 cm定干处理,4月后,各处理每30 d调查1次生长发育指标,10月(秋梢停长后)结... 研究了不同定干高度对瑞雪/青砧1号组合单干苗生长发育的影响。2024年春季,将刚定植的48株生长一致的幼树随机分为4组,进行不定干、130 cm定干、110 cm定干和90 cm定干处理,4月后,各处理每30 d调查1次生长发育指标,10月(秋梢停长后)结束。结果表明,定干高度显著影响树高、干径、枝类组成、中心干延长枝长度和粗度以及萌芽率和成枝率。130 cm定干处理在多数指标上表现最优,不定干处理次之,110 cm定干处理第三,90 cm定干处理第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矮砧密植 定干高度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脂肪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16
作者 齐衍濛 李丹丹 +2 位作者 陈安琪 杨涵 李炎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3-709,共7页
目的探讨人体脂肪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西单院区)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成年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Inbody人体成分分析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人体脂肪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2020年1月—2023年1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西单院区)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成年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Inbody人体成分分析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及人体成分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人体成分的相关性。为进一步探究脂肪分布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根据四分位数(Q1~Q4)将躯干脂肪与四肢脂肪的比值(躯干脂肪/四肢脂肪)、内脏脂肪面积、腰臀比进一步分为Q1组、Q2组、Q3组和Q4组(以Q1组为参照)。绘制森林图分析各亚组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221名受试者,其中男性1194名(53.76%),女性1027名(46.24%),平均年龄(50.28±10.93)岁。颈动脉粥样硬化组1049名,对照组1172名。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男性占比高于对照组(P均<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组体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臀比、体脂肪量、躯干脂肪、躯干脂肪/四肢脂肪、内脏脂肪面积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尿酸等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吸烟史和饮酒史后,躯干脂肪/四肢脂肪、腰臀比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显著相关(P均<0.05)。与Q1组比较,Q4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显著增加(OR=1.81,95%CI:1.26~2.61,P<0.05);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躯干脂肪/四肢脂肪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具有显著相关性。未来应扩大样本量并采用更精确的脂肪分布测量方法以验证本研究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分布 颈动脉粥样硬化 躯干脂肪/四肢脂肪 腰臀比 内脏脂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注射2%甲维盐乳油对马尾松林多光谱特征的影响
17
作者 董玉光 郭芷晴 +4 位作者 蔡守平 曾丽琼 黄丹泠 陈志云 苏军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于2022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马尾松纯林(2代种子园)开展树干高压注射2%甲维盐(EB)乳油试验(以不注射作为对照),选用大疆精灵4RTK作为飞行平台,首先提取注射前不同马尾松植株的健康度相关光谱特征,综合人工智能模... 于2022年在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马尾松纯林(2代种子园)开展树干高压注射2%甲维盐(EB)乳油试验(以不注射作为对照),选用大疆精灵4RTK作为飞行平台,首先提取注射前不同马尾松植株的健康度相关光谱特征,综合人工智能模型,将样地中所有单株分成3类:健康、(线虫)轻度感染与(线虫)重度感染类群;同时以与健康度高度正相关的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值、以及与松树感病程度负相关的NIR、Red Edge为核心,研究注射2%EB乳油90、120、180 d后3个类群健康度和松树感病程度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注射2%EB乳油后马尾松林分枯死率比对照组下降80%。②与对照相比,注射2%EB乳油180 d后,马尾松植株的整体健康度显著提升,表现为NDVI和简单比率值指数(MSR)值比对照均有极显著的提升(P<0.01)。NIR、RedEdge、NDVI值与注射前相比,重度感染类群植株有显著提升,分别为1.18、1.36、1.55倍(P<0.05);健康类群和轻度感染类群植株也有不同程度提升,分别为1.42、1.20、1.24倍(P<0.05)和1.08、1.09、1.22倍(P<0.05);与对照相比,健康、(线虫)轻度感染与(线虫)重度感染类群植株显著提升1.17、1.34、1.39倍(P<0.05)。③时间尺度上,对照组的NIR、Red Edge、NDVI值均无显著变化或稍有下降。说明树干高压注射2%EB乳油能够有效改善马尾松林的健康状况,并有效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林间马尾松植株枯死情况观察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松材线虫病 甲维盐 树干高压注射 无人机近地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马占相思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研究初报
18
作者 王少杰 严铭海 +4 位作者 黄清麟 彭文成 廖立国 黄士绮 宋磊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3,共11页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 [目的]探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27年生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技术措施及其实施效果,为国家公园人工林快速转型天然林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选择有代表性的马占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取环剥技术对马占相思人工林木(除对照样地外)进行树干环剥,设置3块监测样地,对人工林木致死和天然林木更新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林分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1)树干环剥16个月后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并以枯立木方式直立在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上层,枯立木的密度分别为152、272和288株·hm^(-2);(2)转型后的天然林郁闭度均在0.85以上,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公顷株数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6cm、11.8m、2264株·hm^(-2)、115.1m^(3)·hm^(-2),9.1cm、10.7m、1424株·hm^(-2)、48.5m^(3)·hm^(-2)和11.5cm、13.2m、1344株·hm^(-2)、86.5 m^(3)·hm^(-2),林木径级结构呈异龄林分布特征;(3)转型后的天然林乔木层和灌木层活立木主体均由转型前马占相思人工林中天然更新定居的乡土树种组成,胸径≥5 cm的乔木层进界木密度分别为144、224和152株·hm^(-2),树高≥150 cm的灌木层(含乔木幼树)进界木密度分别为728、1128和960株·hm^(-2);(4)树干环剥作业未造成乔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造成灌木层天然林木的损伤或枯死的分别为16、12和160株·hm^(-2)。(5)转型后天然林乔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51、41和34,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4.96、3.95和3.63,均匀度分别为0.87、0.74和0.71;常绿乔木树种均占绝对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78.1%、84.4%和78.9%,林木株数占比分别为80.6%、85.4%和86.9%;灌木层树种(包括乔木和灌木树种)丰富度分别为73、86和93,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3.59、4.53和3.90,均匀度分别为0.58、0.71和0.60;常绿乔木种均占优势,其重要值分别为49.2%、49.9%和41.2%,株数占比分别为33.4%、42.3%和32.5%。[结论]树干环剥16个月后,27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木全部枯死,马占相思人工林已成功转型为地带性植被类型的天然林,其物种多样性丰富,具有特征明显的异龄林结构,且林分中含有相当数量珍贵或高价值树种。树干环剥技术是促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人工林快速转型为天然林的可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干环剥 马占相思人工林 乡土树种 天然林转型 树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FYOLO:一种面向复杂森林场景的树干检测算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灿 范习健 张九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142,共11页
【目的】因为在复杂环境下树干目标尺寸差距大且易受遮挡,所以树干检测容易出现漏检、错检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阶段目标检测框架的树干检测算法SSFYOLO。【方法】首先,设计了空间感知网络模块SAM。SAM模块能够高... 【目的】因为在复杂环境下树干目标尺寸差距大且易受遮挡,所以树干检测容易出现漏检、错检等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单阶段目标检测框架的树干检测算法SSFYOLO。【方法】首先,设计了空间感知网络模块SAM。SAM模块能够高效处理多尺度和多分辨率的特征信息,在保证计算效能的同时,实现对各类特征的充分整合与精确提取,提高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其次,设计多尺度特征增强自适应网FastScaleNet,用于替代YOLO模型中的C2f结构。FastScaleNet通过更为精细的多尺度特征融合与优化,并且利用跳跃连接和特征融合策略,有效保留不同层次的特征信息,增强模型对不同尺度目标的表达能力,提升模型的稳健性和广泛适用性。最后,引入加权IoU(WIoU)机制,实现对小目标损失权重的动态优化。WIoU机制根据目标尺寸的不同,动态调整损失权重,使模型在面对小尺寸目标时,能够灵活调整参数,从而灵活适应不同尺寸目标的检测需求,进一步提高小目标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结果】对复杂场景下树干数据集进行检测实验,与主流检测算法YOLOv8相比,SSFYOLO算法在缩小参数量的同时,具有更好的检测精度,其参数量减少了20%,平均精度均值(mAP)和召回率分别提升了1.6和0.7个百分点。【结论】本研究设计了面向复杂森林场景的树干检测算法SSFYOLO。SSFYOLO算法在复杂环境树干检测中表现出色,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检测 深度学习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特征提取 计算机视觉 树干检测 复杂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山市池杉人工林单木生长规律与模型研究
20
作者 周细斌 李春燕 +3 位作者 李秀梅 杨繁 唐志强 荀继刚 《安徽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31-36,56,共7页
为研究池杉人工林单木生长规律与优化模型构建方法,以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仙女林场52 a生池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随机抽取8株均等木进行树干解析,选取Logistic、Gompertz、Richards等6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对生长过程进行拟合... 为研究池杉人工林单木生长规律与优化模型构建方法,以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仙女林场52 a生池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样地内随机抽取8株均等木进行树干解析,选取Logistic、Gompertz、Richards等6种树木生长理论方程对生长过程进行拟合建模。结果表明:52 a生池杉林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分别为32.35 cm、24.20 m和0.59710 m~3;速生期在10~15 a,胸径、树高两次生长高峰均为10~15 a与20~25 a,树高和材积的最佳拟合生长方程为Gompertz方程,胸径的最佳拟合生长方程为mitscherlich方程。根据最佳拟合模型测算结果,建议在池杉生长快速期10~15a时进行适度间伐和人工培育,以优化林分结构和提高生产力,助力池杉人工林科学管理和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杉 树干解析 生长规律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