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尺度调制的TC胚胎及其存活率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影响
1
作者 云星娥 余锦华 赵海坤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 大尺度环境是影响热带气旋(TC)生成数目气候特征的背景,但目前基于两者统计关系建立的TC潜在生成指数(Genesis Potential Tndex,GPI)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年循环的精确刻画有待提高。TC生成的理论框架将TC生成数目表示为TC前期扰动(TC胚胎)数和扰动发展为TC的概率的乘积。基于这一理论框架,采用国际气候管理最佳路径档案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和欧洲中期预报中心提供的ERA-5再分析资料,探究大尺度环境对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气候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提出的大尺度环境参数化的TC胚胎数与其存活率的乘积能够精细刻画西北太平洋TC生成频数的年循环特征。在整个西北太平洋区域,存活率和TC胚胎数的乘积与TC生成频数序列的相关并不显著。将西北太平洋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两者都有显著的相关,并发现中国南海及菲律宾群岛一带(西部)TC生成频数异常由TC胚胎数和存活率共同调制,垂直速度和熵亏是调控二者的主要环境因子。在西北太平洋东部的广阔洋面上,TC生成频数异常主要受TC胚胎数变化的影响,垂直速度和相对涡度控制了TC胚胎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种子-存活率框架 大尺度环境 参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融合TC-WREM模型的热带气旋大风半径估算研究
2
作者 周必高 鲁小琴 +4 位作者 吴贤笃 仇欣 谢海华 朱忠勇 郑建琴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6-744,共9页
利用2001—2020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资料数据集和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建立了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融合... 利用2001—2020年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最佳资料数据集和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建立了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Multi-Layer Perceptron,MLP)和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融合的TC大风半径估算模型(TC Wind Radii Estimation Model,TC-WREM)。该模型利用MLP和CNN分别对TC属性数据和卫星云图中与TC大风半径相关联的核心特征进行预提取,最终通过融合TC-WREM模型开展大风半径估算。融合的TC-WREM模型能实现对TC属性数据和卫星云图底层特征的深度客观挖掘,较单独的MLP和CNN模型的估算误差降低7%~24%。以TC近地面8级大风半径(R8)估算为例,针对2021年台风“烟花”的独立样本估算检验显示分象限R8估算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分别为39、33、40和51 km,均值为41 km,误差中位值约40 km,优于业务估算精度(为大风半径的25%~40%)及西北太平洋和大西洋同类研究估算结果。由于融合TC-WREM模型的输入为易获取的TC属性数据和静止气象卫星云图,因此该模型易于在业务中进行推广,从而可改善国内TC大风半径估算模型缺乏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大风半径估算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 融合tc-WREM模型 西北太平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CR模型的台风极值降雨强度预测
3
作者 王荣 黄文锋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6-410,427,共6页
近些年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与洪水灾害给沿海城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极端降雨环境多数是在台风作用下产生的,且极值降雨强度是城市防洪排涝、排水规划和工程设计的雨量计算依据。为更加合理准确地预测极值降雨,文章引入热带气... 近些年台风带来的强降雨与洪水灾害给沿海城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极端降雨环境多数是在台风作用下产生的,且极值降雨强度是城市防洪排涝、排水规划和工程设计的雨量计算依据。为更加合理准确地预测极值降雨,文章引入热带气旋降雨(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TCR)模型,利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技术模拟香港地区的极值降雨强度。对比相关规范与历史数据,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极值降雨强度,为后续台风降雨灾害危险性分析和排水工程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热带气旋降雨(tcR)模型 极值降雨强度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4
作者 余晖 陈联寿 +9 位作者 谈哲敏 端义宏 杨梦琪 陈琛 李永平 陈国民 黄伟 钱奇峰 麻素红 王新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6-797,共12页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 近百年来,中国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看云识天、天气图分析、统计预报、统计-动力预报、数值预报及其集成应用等主要阶段。随着台风预报技术的发展,中国台风路径和强度的预报能力呈现出阶梯式跃进特征,准确性和稳定性均显著提升。展望未来,台风预报已进入突破台风精细结构预报和长时效预报挑战的新阶段,加强物理规律认识深化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相融合是未来台风预报技术发展的一条希望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预报技术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与路径的次季节预报方法及其性能评估
5
作者 卢莹 赵海坤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0-333,共14页
基于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至季节尺度预测计划数据集中11个动力模式回算预报试验中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使用正则逻辑回归方程构建了TC生成与路径的统计预报模型,并评估了模型在次季节尺度上TC生成和路... 基于世界气象组织次季节至季节尺度预测计划数据集中11个动力模式回算预报试验中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资料,对西北太平洋海域使用正则逻辑回归方程构建了TC生成与路径的统计预报模型,并评估了模型在次季节尺度上TC生成和路径的预报技巧,分析了动力模式在气候、年际和次季节尺度上对TC活动的预报能力及其对预报技巧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 TC 活动本身的气候态预报能力对动力模式预报技巧具有关键影响,若动力模式能很好地再现气候和年际 尺度上的 TC 活动、提高大气季节内振荡对 TC 活动调控作用的预报能力,可较好地改进 TC 生成和路径的次季节预报技巧。 (2)在次季节尺度上,动力模式 TC 路径预报技巧普遍高于 TC 生成,较低的 TC 生成预报技巧反映了动力模式对 TC 强度预报能 力的不足,制约了 TC 路径预报技巧的改进。提高动力模式在气候和年际尺度上对 TC 生成的预报能力有助于路径预报技巧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次季节预报 动力模式 逻辑回归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尺度预报性能评估及订正技术 被引量:2
6
作者 郭瑞琛 徐晶 王玉清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分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2020—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尺度预报,探讨CMA-TYM初始涡旋尺度误差对热带气旋后期尺度和强度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A-TYM初始涡旋的中心位置与强度... 分析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的区域台风数值预报系统(CMA-TYM)2020—202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尺度预报,探讨CMA-TYM初始涡旋尺度误差对热带气旋后期尺度和强度预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MA-TYM初始涡旋的中心位置与强度较准确,但内核尺度误差较大,其中47%样本的最大风速半径误差较观测偏大1倍以上,26 m·s^(-1)风圈半径(R26)和33 m·s^(-1)风圈半径(R33)被高估,17 m·s^(-1)风圈半径(R17)误差较小。初始涡旋尺度误差越大,所需调整时间越长,通常6~18 h调整完毕。R17和后期预报R17的高滞后相关(大于0.6)的持续时间达48 h,表明初始尺度对后期变化影响显著。CMA-TYM初始涡旋最大风速半径(RMW)尺度过大是增强率偏弱的原因之一,初始尺度误差偏大的涡旋后期R17预报误差也偏大。利用CMA-TYM涡旋初始误差以及预报强度、尺度信息作为预测因子,利用XGBoost方法构建了R17订正模型,结果表明:订正前后的R17尺度24 h预报均方根误差从59.8 km降低至31.8 km,降低了46.8%,约79%的热带气旋预报在经过尺度调整后尺度误差得到改善,表明订正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尺度:强度 尺度变化率 强度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预报进展--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IWTC-9)综述 被引量:17
7
作者 端义宏 方娟 +6 位作者 程正泉 徐晶 李青青 占瑞芬 钱传海 陈静 任福民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7-550,共14页
2018年12月3-7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对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和预报预警业务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充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研讨。过去4年(2015-2018年),在热带波动和对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 2018年12月3-7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气象组织热带气旋国际研讨会对国际热带气旋研究和预报预警业务的近期进展进行了充分回顾,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研讨。过去4年(2015-2018年),在热带波动和对流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复杂环境影响热带气旋路径转向的机理、对流和风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强度变化的作用机制、双眼墙形成和替换机理、热带气旋变性过程对环境条件的响应、热带气旋气候变化特征、热带气旋多平台观测技术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在热带气旋生成概率预报、全球模式中热带气旋强度预报改进、热带气旋活动次季节业务预测技术发展以及热带气旋预报不确定性理论等方面也取得积极进展。在综述此次会议的相关议题后,简要讨论中国热带气旋研究和业务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研究进展 预报预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PES-TCM对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的预报及其性能评估 被引量:18
8
作者 黄伟 余晖 梁旭东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2-901,共10页
基于GRAPES-TCM对2006年登陆热带气旋的降水预报结果,对该系统的24 h和6 h降水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基于卫星降水反演的外推预报(TRaP,Tropical Rainfall Potential)和相似台风降水预报技术(Analog Prediction Technique for Typhoon.P... 基于GRAPES-TCM对2006年登陆热带气旋的降水预报结果,对该系统的24 h和6 h降水预报能力进行评估,并与基于卫星降水反演的外推预报(TRaP,Tropical Rainfall Potential)和相似台风降水预报技术(Analog Prediction Technique for Typhoon.Precipitation,TAPT)进行对比。各方法对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的综合预报能力通过分析预报和观测降水散点图、预报平均绝对误差(MAE)及均方根误差得到,降水分布型态的预报能力通过计算预报和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估计。此外,还分析了BS、POD、FAR、ETS评分等常用降水预报评估指标。结果显示,GRAPES-TCM的24 h降水预报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比TRaP和TAPT都大。但是,GRAPES-TCM的24 h降水预报与观测降水的相关系数远比TRaP和TAPT高。对其他指标的分析表明,GRAPES-TCM的漏报率远低于TRaP和TAPT,但3种方法的空报率在同一水平;对任一强度的降水,GRAPES-TCM的ETS评分总是最高,TRaP和TAPT对于大暴雨以上的强降水则几乎没有预报能力。对24小时内每6 h的降水预报,3种方法相对性能与24 h总降水相似。通过对各强度降水造成的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百分比的对比分析,发现GRAPES-TCM预报强降水占总降水量的比重与观测十分接近。总体上说,GRAPES-TCM能较好地预报出登陆热带气旋降水的分布型态,对强降水的预报能力强于外推和相似预报方法,但是预报的降水量绝对误差偏大,尤其对暴雨级别以上降水,其BS值明显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GRAPES-tcM 降水 预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GNSS反射信号台风检测及风眼位置估计
9
作者 甄佳欢 朱云龙 +2 位作者 杨东凯 张国栋 王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06-2118,共13页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反射信号主要利用时延-多普勒图(DDM)的奇异性对台风进行研究。但由于模糊函数的存在,会使得这一奇异特征被模糊从而影响检测性能。通过将DDM反卷积去除模糊函数的影响后再重构归一化散射系数(NBRCS)并将其映射...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反射信号主要利用时延-多普勒图(DDM)的奇异性对台风进行研究。但由于模糊函数的存在,会使得这一奇异特征被模糊从而影响检测性能。通过将DDM反卷积去除模糊函数的影响后再重构归一化散射系数(NBRCS)并将其映射到空间域,对台风事件检测算法及风眼位置估计算法进行研究。根据台风场内的DDM时间序列重构得到空间域NBRCS分布序列,定义台风敏感特征观测量,并基于置信区间距离半径的滑动窗口异常检测方法来检测台风事件;提出一种台风眼位置估计算法,通过模型匹配算法将重构所得空间域散射系数与模型数据集匹配以得到风眼位置。结果表明:台风检测算法的检测性能对信噪比(SNR)敏感,信噪比越高检测性能越好,当SNR为8时,台风检测性能接收机操作特性(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在4种SNR下风眼位置估计的平均误差不超过0.3°,均方根误差不超过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反射测量技术 台风检测 台风中心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金小霞 韩桂荣 +3 位作者 占瑞芬 陈圣劼 何金海 张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以及定义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群发标准,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活动的影响,研究了TC群发与季风槽的关系。结果表明... 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以及定义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群发标准,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活动的影响,研究了TC群发与季风槽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有两支主要的对流区,分别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南部。10~20 d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周期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的主要周期,大部分年份QBWO占原始序列的方差贡献达20%以上。QBWO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强度变化较大,80年代之后变化较小。根据定义的TC群发标准,发现1990年6—9月西北太平洋地区共有4次TC群发过程,都发生在低频对流活动的湿位相。分析对流活动干位相—湿位相—干位相的演变,发现TC的群发期集中在湿位相,湿位相期间大气低层为低频气旋性环流,较强的正涡度有利于初始涡旋扰动的形成和发展,为TC群发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根据定义的季风槽强度指数,发现季风槽强度与TC群发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于季风槽的活跃使得对流活动处于湿位相期,同时季风槽区提供了有利的正涡度条件,促使TC群发活动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 湿位相 热带气旋 群发 季风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TC高频源地与GMS-SST暖水区及ITCZ的匹配关系 被引量:13
11
作者 何丽萍 王元 马辛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7,共8页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 利用GMS高精度遥感海表温度(SST)反演资料、外逸长波辐射(OLR)反演资料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源地及频数数据,分析了GMS-SST、赤道辐合带(ITCZ)、TC源地及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TC源地、发生频数以及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均具有趋暖性。GMS-SST大于等于28℃的阈值条件为西北太平洋TC发生和维持的必要条件。并且存在10°N高频收缩轴,其与由GMS-SST大于等于28℃所定义的西北太平洋暖水区,GMS-OLR小于等于240 W.m-2定义的ITCZ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即存在TC高频源地—GMS-SST暖水区—ITCZ三者间的匹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 热带气旋 卫星遥感 海表温度 赤道辐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ITCZ异常变化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可能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小燕 管兆勇 +1 位作者 何洁琳 何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 利用美国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上海台风所提供的热带气旋(TC)资料等,通过定义一个描写南海范围内(5°N^20°N,105°E^120°E)的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强度指数,研究了南海ITCZ年际和年代际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非移入性南海TC[South China Sea–generated tropical cyclone(SCS-G TC)]活动的可能影响,并从异常强、弱南海ITCZ年份的大气环流背景和海表温度等变化特征来尝试揭示南海TC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南海ITCZ强度指数与南海TC的生成频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长期趋势变化间的关系存在不同。南海ITCZ的强、弱显著地影响到南海TC的生成频数。强南海ITCZ年,南海TC频数偏多;弱南海ITCZ年,南海ITCZ频数偏少。强、弱南海ITCZ年对于南海TC的生成源地、TC的维持时间以及路径和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动力和环境条件方面,强、弱南海ITCZ年可能差异较大。异常偏强年,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环流,上层出现反气旋性环流;季风槽在南海区域偏强、位置偏南。与OLR表示的深对流区相配合,存在暖的海表温度和低层强烈的正涡度和强辐合,在高层存在相应的强的气流辐散,形成了极有利于南海TC发生发展的条件。弱南海ITCZ年则相反。另外,ITCZ强年,太平洋异常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出现为La Ni?a特征,南海ITCZ区对流活跃,强度偏强。反之,ITCZ弱年则表现为El Ni?o特征,南海ITCZ关键区的对流强度偏弱。这些结果可为深刻认识南海TC的生成规律以及对南海TC的预报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辐合带 热带气旋 年际变化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准双周振荡对TC生成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金小霞 何金海 +1 位作者 占瑞芬 温敏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1-460,共10页
通过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将TC分为强热带风暴及以下级别(TS)和台风及以上级别(TY),并将QBWO分为干湿位相,发现南海... 通过对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QBWO)不同位相的划分(A~D),研究了QBWO对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热带气旋(TC)生成的调节作用。将TC分为强热带风暴及以下级别(TS)和台风及以上级别(TY),并将QBWO分为干湿位相,发现南海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与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TS(TY)在干湿位相的比相等,这表明QBWO对TS(TY)生成的调节作用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可能相同。从A位相到C位相,南海和西北太平洋地区TC的生成频数均逐渐增多,D位相时期,TC生成最少,多数TC发生在QBWO的对流活动湿位相,少数TC发生在干位相。南海-西北太平洋海域TC的生成受到QBWO的明显调制。从位相A到位相C,低频对流和低频风场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低频对流强度持续加强,低频风场逐渐由异常西风-东风-西风转为异常东风-西风-东风配置,西北太平洋地区季风槽加强,使得TC生成频数逐渐增多。此外,在QBWO活跃位相,非绝热加热增强和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弱也有利于TC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双周振荡(QBWO) 热带气旋 季风槽 位相 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科学气象气候类虚拟仿真实验开发与思考——以“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为例
14
作者 程健 张益菡 +3 位作者 方建 程波 陈实 谢双玉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满足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在多尺度时空过程理解和综合场景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是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目标和内容构成,设计了3个模块... 为满足气象与气候学实验在多尺度时空过程理解和综合场景分析等方面的需求,提出基于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热带气旋及灾害应对”是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实验目标和内容构成,设计了3个模块和8个场景的实验内容,构建实验交互和考核体系。针对实际建设和应用中存在问题,提出搭建以评促改的虚拟实验完善机制等建议。实验强化了学生对热带气旋基础知识理解,提升极端灾害认知与防范能力。这有助于高等地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地理创新拔尖人才以及优化气象气候类实验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地理科学 气象气候实验 热带气旋 防灾减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热带气旋快速增强的两种判别指标对比
15
作者 彭思越 姚秀萍 赵大军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6,共9页
近海快速增强的热带气旋(TC)具有猝不及防的破坏性,其研究和业务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判别TC快速增强(RI)的主流指标有两类,即TC中心最低气压变化值和最大风速变化值。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分别以12 h中心最... 近海快速增强的热带气旋(TC)具有猝不及防的破坏性,其研究和业务预报一直备受关注。判别TC快速增强(RI)的主流指标有两类,即TC中心最低气压变化值和最大风速变化值。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资料,分别以12 h中心最低气压变化值和最大风速变化值作为判别指标,对1980—2019年中国近海快速增强的热带气旋(RITC)进行判别,并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两种判别指标得到的RITC的数量差异较小,但RITC个例的重合率并不高,其中,RITC个例的重合率在本世纪00年代差异最大,10年代差异最小。(2)12 h最大风速判别指标对统计资料时间跨度的变化表现出更高的敏感度,所对应的RI阈值的波动更大。(3)两种判别指标得到的RI样本的最大差异值在年际上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月际上出现在9月,日变化上出现在06时(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UTC)。(4)在区域分布上,以12 h最大风速变化为判别指标在中国台湾北部、东海南部以及广西西部近海区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而以12 h最低气压变化为判别指标则在广西东部近海区域的敏感度更高。研究结论对遴选(判别)我国近海RITC样本(个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快速增强 近海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谱仪观测和再分析数据的热带气旋海浪有效波高数据重构研究
16
作者 任宇恒 高源 +1 位作者 王运华 孙建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55,共8页
有效波高数据是研究热带气旋海浪预测方法和反演技术的前提,文章利用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波谱仪(surface wav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SWIM)高精度有效波高观测数据,校正欧洲中期天气预... 有效波高数据是研究热带气旋海浪预测方法和反演技术的前提,文章利用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波谱仪(surface waves investigation and monitoring,SWIM)高精度有效波高观测数据,校正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第5代再分析资料(the fifth generation ECMWF reanalysis,ERA5)在高海况下低估有效波高的误差,为构建高精度、大样本量的热带气旋海浪有效波高数据集提供了一种可靠方法。首先,由于ERA5与SWIM数据存在时空分辨率差异,文章利用经纬度变换和反距离加权法空间插值对两种数据进行时空匹配。然后,通过数据对比得到了ERA5误差随SWIM有效波高增大而增大的相关关系,进而使用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从ERA5到SWIM的有效波高重构方程。最后,使用两处美国国家数据浮标中心(National Data Buoy Center,NDBC)浮标数据对重构方程进行了验证,对于5m以上海浪,ERA5有效波高数据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从重构前的1.65m和1.08m降低到重构后的1.18m和0.71m,证明了重构方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谱仪 ERA5 有效波高 热带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沿海城市极端复合洪涝灾害危险性预估——以海口市为例
17
作者 刘青 吴国凤 +5 位作者 姚前 许瀚卿 牛怡莹 魏旭辰 王军 李梦雅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7-539,共13页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 以海口市为例,基于高分辨率气候模式数据,利用热带气旋路径数据集模拟1960-2099年热带气旋风暴潮位,并结合降雨和河流流量,利用超阈值法和极值分布,分析海口市复合洪涝致灾因子变化特征。基于此,构建复合洪涝情景,对极端复合洪涝灾害进行危险性模拟并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最高风暴潮位、累积降雨量和上游最大流量的极值分布拟合结果显示,气候变化下未来海口市最高风暴潮位和上游最大流量有所上升,累积降雨量有所减少;2)海口市复合洪涝灾害致灾因子统计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海口市发生多致灾因子碰头事件概率增加,降雨峰值与风暴潮峰值同时发生的概率较大,与上游流量峰值碰头概率较低,但存在同天发生的可能性,因此需全面考虑多致灾因子的耦合作用,否则将会低估极端洪涝灾害的影响;3)模拟结果表明,在50 a一遇情景下,未来阶段(2015-2099年)总淹没面积达371.01 km^(2),相较历史阶段(1960-2014年)的396.96 km^(2)有所减少,但深度>3 m的淹没区域面积和体积大幅增加,分别从50.13扩展至78.45 km^(2),从529.29×10^(6)增加至637.08×10^(6) m^(3),尤其是南渡江沿岸及北部滨海区的洪涝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洪涝 高分辨率气候模式 热带气旋 危险性评估 气候变化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东海海域台风浪特征分析
18
作者 邱梓欣 程天宇 +2 位作者 高郭平 陈洁 龙逢鑫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3-504,共12页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 紧邻长江口的黄东海海域航线密集,航运繁忙,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产生的极端海浪显著威胁船舶航行安全。本研究利用1949—2022年影响黄东海海域的TC最佳路径数据集提取风场数据,并驱动SWAN(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海浪模式,获得TC影响下的海浪数据,分析历史台风浪的发生强度、频次和空间分布等特征,探讨不同TC移动速度下的海浪不对称分布特征及危险性海浪的主要可能成因。结果表明,TC影响下,研究海域的海浪强度和出现频率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性,海浪危险等级呈现由东南向西北海域递减的分布特征,极端台风浪的主导波向为SE向。研究海域内,东南部外海海域属于海浪高危险区,30°N以南近海海域的海浪危险等级相对高于30°N以北的近海海域。台风浪呈现明显的不对称分布,右前侧象限的有效波高值更大、波长更长、波周期更长,同时,移动速度介于>3.0~7.0 m/s的中速移动TC引起的海浪场不对称性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SWAN海浪模式 极端海浪 波要素不对称分布 黄东海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ITC活跃年份的气候特征及个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小花 周群 +1 位作者 张润宇 黄焕卿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6,共12页
利用1981—2010年期间的热带气旋实况数据、ERA-Interim逐月和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及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月数据,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及天气学方法,对强度快速增强气旋活跃年份及不活跃年份的海温条件、向外长波辐射、垂直风切变、100 hPa... 利用1981—2010年期间的热带气旋实况数据、ERA-Interim逐月和逐日的再分析资料及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月数据,采用合成分析方法及天气学方法,对强度快速增强气旋活跃年份及不活跃年份的海温条件、向外长波辐射、垂直风切变、100 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及季风槽进行了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RITC活跃年份-不活跃年份的海温距平场多表现为厄尔尼诺特征,即活跃年份的整个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不活跃年份明显偏高;(2)RITC活跃年份所对应的赤道大部分地区(140°E以东)向外长波辐射值更低,表明对流活动明显东移;(3)RITC活跃年份的垂直风切变较小区域较不活跃年份总体偏东10~15个经度;(4)RITC活跃年份的南亚高压主体东端出现明显的扩展;(5)RITC活跃年份的季风槽为偏东型,不活跃年份的季风槽则为西北型。同时,对具有代表性的1983年第10号热带气旋"Forrest"的物理量场进行分析后发现:在该气旋强度快速增长阶段,气旋的整个中低层增暖增湿效果明显;表征积云对流发展的大范围的对流有效位温高值区存在于气旋及其周围,尤其是前进方向上;该阶段仍存在较强的垂直风切变,但强度及范围明显变弱、变小;各通道的水汽条件充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tc 活跃年份 不活跃年份 合成分析 物理量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西南季风背景下台风“暹芭”强降水成因分析
20
作者 肖婷 程正泉 +2 位作者 刘子杰 焦玚 沈晓钿 《热带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9,共12页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地面自动站雨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203号台风“暹芭”给华南造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1)“暹芭”与2022年最强盛的西南季风长时间联结,在与季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 基于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地面自动站雨量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203号台风“暹芭”给华南造成大范围持续性强降水的成因。结果表明:(1)“暹芭”与2022年最强盛的西南季风长时间联结,在与季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了持续不断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供应。(2)异常加强的高层出流叠加在异常加强的低空的西南急流之上,形成强烈的耦合和抽吸作用,造成低层强烈的辐合和上升运动。(3)低空西南急流穿越大陆暖气团获得增温,向广东输送强暖平流;强烈的上升运动将低层的对流不稳定向上层输送,导致对流不稳定层增厚,同时假相当位温平流随高度减弱也使得局地对流不稳定性增强,二者共同导致了广东地区大气不稳定层结长时间维持。(4)“暹芭”登陆后,低层气流受山脉引导和阻挡而迅速辐合抬升,产生的次级环流有利于局地涡度增长和暴雨发生。另外,较小的环境风垂直切变使得“暹芭”登陆后高层暖心结构仍不消失,使高空形成辐散流场,也有利于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季风 高层出流 对流不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