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旱排控盐模型的沿黄灌区不同地类间水盐运移与平衡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闫妍 史海滨 +3 位作者 苗庆丰 王国帅 苏永德 杨舒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6-359,共14页
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荒地分布较为分散破碎,旱排控盐是减轻土壤盐渍化的重要管理手段。旱排控盐使不灌溉的盐荒地成为蒸发盐汇区域,接收邻近灌溉农田的水分和盐分。本研究以河套灌区一个典型的旱排单元(盐荒地和相邻的... 在地下水埋深较浅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耕荒地分布较为分散破碎,旱排控盐是减轻土壤盐渍化的重要管理手段。旱排控盐使不灌溉的盐荒地成为蒸发盐汇区域,接收邻近灌溉农田的水分和盐分。本研究以河套灌区一个典型的旱排单元(盐荒地和相邻的不同作物农田)为例,利用Darcy定律计算并揭示了盐荒地与相邻农田之间的水盐分布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农田类型腾发量(ET)存在较大差异,玉米农田平均ET比葵花农田和盐荒地分别高23.47%和88.97%,葵花农田ET较盐荒地高53.06%;不同作物根区土壤(0~100 cm)盐分存在明显差异,葵花农田含盐量为玉米农田的2.10~2.47倍,盐荒地平均土壤含盐量为耕地的2.81~6.95倍。此外,在春灌和作物生长阶段,灌溉和降水使农田地下水埋深最大上升157 cm,从而促使水盐从农田向未灌溉的盐荒地迁移,减轻了耕地作物根系的盐分,维持了作物生长;在春灌时期,葵花地灌溉水渗漏并快速排泄到未灌溉地类,导致水盐通量达到最大值,水分迁移量平均为0.045 cm/d,盐分迁移量为0.013 mg/(d·cm^(2))。盐荒地作为耕地的排泄区域,具有维持水盐平衡的功能,该研究量化分析了耕荒地间水盐的迁移规律,可为干旱区水盐平衡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运移 耕地 盐荒地 地下水 侧向流动 旱排控盐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实践典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振华 郑坤亮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17,共7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屯垦思想。毛泽东屯垦思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前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 ,认真总结中国古代屯垦戍边的历史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 ,创立了毛泽东屯垦思想。毛泽东屯垦思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生的前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实践毛泽东屯垦思想的成功典范。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兵团的地位和作用。兵团是中央支援地方 ,内地支援边疆 ,兄弟民族互相支援 ,推动新疆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有效形式 ,具有保卫和建设边疆的特殊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屯垦思想 中国革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学科建设的内涵、策略与措施 被引量:25
3
作者 伍百洲 秦大同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34-137,共4页
学科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文环境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分步实施,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加强学术梯队和科... 学科建设的内涵主要包括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文环境建设等。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问题。分步实施,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策略之一。加强学术梯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基地建设 科学研究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耕、荒地水盐动态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袁成福 冯绍元 +1 位作者 庄旭东 钱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5,共10页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在实施节水灌溉下的水盐平衡机制,在河套灌区永济灌域选择1个典型研究区,通过观测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及矿化度,分析耕、荒地水盐动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盐荒地对耕地的“旱排”作用... 为了探究河套灌区在实施节水灌溉下的水盐平衡机制,在河套灌区永济灌域选择1个典型研究区,通过观测耕地和盐荒地土壤含水率及含盐量、地下水位埋深及矿化度,分析耕、荒地水盐动态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盐荒地对耕地的“旱排”作用。结果表明:在灌溉和降雨的影响下,耕地土壤含水率比盐荒地土壤含水率变化更剧烈,耕地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及降雨、作物生长、地下水位埋深和土壤质地,盐荒地土壤含水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耕地灌溉和地下水位埋深;耕地土壤含盐量在3.5 g·kg^(-1)以下,为轻度盐碱化土壤,盐荒地土壤含盐量较高,其中心区域的土壤含盐量在4.0~10.0 g·kg^(-1),为重度盐碱化土壤,耕地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灌溉和作物生长,盐荒地土壤含盐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貌和地下水位埋深;盐荒地地下水位埋深低于耕地地下水位埋深,耕地地下水矿化度在3.0 g·L^(-1)以下,为微咸水,盐荒地中心区域地下水矿化度平均在8.5 g·L^(-1)左右,为重度咸水。在无地表排水措施条件下,分布于耕地之间的盐荒地是耕地水盐的排泄区域,为河套灌区“旱排盐”聚集的主要场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盐荒地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盐量 地下水位 土壤水盐动态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代新疆屯垦的经济意义 被引量:9
5
作者 樊根耀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23,共5页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迄今为止,新疆屯垦已历经两千余年,尤以西汉、唐、清三代为最盛。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军队就地屯田,...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迄今为止,新疆屯垦已历经两千余年,尤以西汉、唐、清三代为最盛。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屯垦 屯垦戍边 新疆 经济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栽培方法初步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生荣 张海 相建业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0-52,共3页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种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葎草是工程措施后的优良先锋草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密度是提高葎草种植利用的关键。适播期为冬末初春,密度平台埂上1-2株m,隔坡带埂下1株m,鱼鳞坑每坑1株为宜。葎草生长快,... 对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葎草种植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葎草是工程措施后的优良先锋草种。适宜播期和合理的密度是提高葎草种植利用的关键。适播期为冬末初春,密度平台埂上1-2株m,隔坡带埂下1株m,鱼鳞坑每坑1株为宜。葎草生长快,产草量高,病虫害少,是优质兼用型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 荒坡治理 Lu草 种植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屯垦政策在川边藏区的实施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刘祥秀 郭平若 《西藏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16-22,共7页
文章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为切入点,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及档案资料,分析了清末中央政府在川边藏区实行的屯垦政策。根据分析,认为此次屯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边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限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清政府对此次屯... 文章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国家政策为切入点,利用大量历史文献及档案资料,分析了清末中央政府在川边藏区实行的屯垦政策。根据分析,认为此次屯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川边藏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限于自然环境的制约,清政府对此次屯垦活动持较为理性的态度,开垦力度有限,使之总体上未超出当地自然环境的承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川边藏区 屯垦政策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边疆治理之移民实边——以新疆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洁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5-131,共7页
自西汉至清代,历代中央政权在经营西域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由于各朝国力及主政集团边疆经营理念的区别,使得移民实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却处于不断深化中。本文主要从移民实边的治理理念与实施两方... 自西汉至清代,历代中央政权在经营西域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屯田为主要形式的移民实边政策。由于各朝国力及主政集团边疆经营理念的区别,使得移民实边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差异,却处于不断深化中。本文主要从移民实边的治理理念与实施两方面,探讨历史上中央政权经营西域的进程及不同阶段的特点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疆治理 移民实边 新疆 屯田 开发西域 隔离与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伊犁驻防索伦营始末 被引量:4
9
作者 佟克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8-72,共5页
乾隆年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天山南北,为戍边,自东北调遣驻防军携眷进驻伊犁,组成“伊犁四营”。其中的索伦营由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组成。他们在今霍尔果斯河两岸屯垦游牧,驻守台站和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巡查边界,御外侮,... 乾隆年间,清政府重新统一新疆天山南北,为戍边,自东北调遣驻防军携眷进驻伊犁,组成“伊犁四营”。其中的索伦营由达斡尔族和鄂温克族组成。他们在今霍尔果斯河两岸屯垦游牧,驻守台站和卡伦,换防塔尔巴哈台和喀什噶尔,巡查边界,御外侮,平内乱,又遭农民起义的冲击。新疆建省后,又恢复其驻防军功能,直至辛亥革命解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 驻防军 索伦营 达斡尔 鄂温克 屯垦戍边 锡伯索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光斗的屯田思想
10
作者 杨修菊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378-18379,共2页
明朝末期左光斗在天津开展了兴修水利、开垦屯田的经济实践,梳理了水利和屯田的关系,提出了"三因"、"十四议"的举措,为辅助屯田开设了"屯学"并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 左光斗 屯田 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开荒扩种的区域分异及侵蚀效应
11
作者 王斌科 唐克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3年第S1期56-62,共7页
通过对河口镇—龙门区间黄土高原的开荒扩种进行综合分区,并估算其侵蚀产沙增加量,从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开荒扩种的区域分异特征及其与侵蚀分布的对应关系,为确切评价人类活动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新的依据。
关键词 开荒扩种 侵蚀效应 区域分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尼洋河区域宜垦荒地资源开发研究
12
作者 钱成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1期60-63,共4页
尼洋河区域在藏东南社会、经济总格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中心地位,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开发区域之一。针对区域宜垦荒地资源总量较大、总体质量较高、开发难度较低的突出特点,并结合农村经济薄弱、资源严重闲置等实际,提出了宜垦荒地资源... 尼洋河区域在藏东南社会、经济总格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中心地位,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开发区域之一。针对区域宜垦荒地资源总量较大、总体质量较高、开发难度较低的突出特点,并结合农村经济薄弱、资源严重闲置等实际,提出了宜垦荒地资源开发原则、开发构想和以商品畜牧业及果品业为主的开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洋河区域 宜垦荒地资源 开发利用 分期开发 水土保持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票制度试析
13
作者 田富强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34,共3页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所用耕地的占用及开发上,借鉴地票制度,将矿产开发与耕地保护结合起来。建立矿票交易平台和交易中心,设计严密的矿票交易制度,使矿产开发后的荒废弃地地开垦具有较强激励,占用耕地和开垦荒废矿用地成为矿票制度下具有... 在矿产资源开发中所用耕地的占用及开发上,借鉴地票制度,将矿产开发与耕地保护结合起来。建立矿票交易平台和交易中心,设计严密的矿票交易制度,使矿产开发后的荒废弃地地开垦具有较强激励,占用耕地和开垦荒废矿用地成为矿票制度下具有制度保证的良性循坏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产开发 耕地占用 荒地开垦 激励制度 矿票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述两汉时期青海社会历史的特点
14
作者 胡廷 《青海民族研究》 2004年第1期88-92,共5页
两汉时期是青海社会历史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青海历史主要特征的时期,本文通过留存的史料来探讨两汉时期,青海社会历史的特点。
关键词 两汉 河湟 羌人 屯田 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耕地-荒地-海子系统间不同类型水分运移转化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国帅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仙岳 闫建文 郭珈玮 李正中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32-842,共11页
为了探明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不同类型水分的运移转化规律,在2018—2019年典型时期对系统内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分析了不同时期内不同水体的δ18O变化特征,并利用二端元混合模型和土壤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不同类型水分转化... 为了探明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不同类型水分的运移转化规律,在2018—2019年典型时期对系统内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水样采集,分析了不同时期内不同水体的δ18O变化特征,并利用二端元混合模型和土壤水动力学方法计算了不同类型水分转化贡献率。结果发现:(1)在灌溉期,82%的灌溉水储存于1 m土体中,18%的灌溉水通过渗漏补给了耕地地下水,渠系灌溉水通过地下侧向径流给耕地地下水贡献了76%。(2)灌溉水和降雨对耕地地下水平均贡献率为94%和6%;耕地地下水和降雨对荒地地下水的平均贡献率为71%和29%;荒地地下水和降雨对海子的平均贡献率为43%和57%。(3)渠系灌溉水通过侧向径流贡献给耕地地下水的水量基本全部迁移给了荒地地下水,地下水迁移转化是由渠系水侧向径流触发的。(4)灌后5 d,耕荒地交界土层0~40 cm存在饱和-非饱和侧向补给;灌后15 d和30 d,耕地和耕荒地交界处的地下水向根区40~60 cm、土层80 cm以及100 cm补给水分;灌后30 d,耕地中的灌溉水水分消失。(5)在非灌溉期,荒地地下水和海子耗水较多,应给海子补给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荒地-海子系统 稳定氢氧同位素 不同类型水分 运移转化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套灌区不同地类盐分迁移估算及与地下水埋深的关系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国帅 史海滨 +3 位作者 李仙岳 郭珈玮 王维刚 吴迪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55-269,共15页
针对河套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输入灌区的盐分无法有效排出、仅能在灌区内部重新分配的现状,以河套灌区耕地-荒地-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基于地质统计学、溶质动力学理论,研究了耕地-荒地-海子系统土壤剖面... 针对河套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输入灌区的盐分无法有效排出、仅能在灌区内部重新分配的现状,以河套灌区耕地-荒地-海子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基于地质统计学、溶质动力学理论,研究了耕地-荒地-海子系统土壤剖面、不同土层盐分和地下水盐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定量估算了不同时期的盐分变化,揭示了系统盐分的表观平衡,分析了地下水埋深对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地-荒地-海子系统中,灌溉期,耕地大量盐分随地下水迁移到荒地,秋浇前荒地含盐量是耕地的2倍,秋浇后荒地脱盐量是耕地的3倍。整个生育期耕地1 m土体盐分通过灌溉期淋洗,积盐率仍为56%,秋浇后盐分没有完全排出,脱盐率为44%,土壤深层有轻微积盐现象;荒地1 m土体积盐率为63%,秋浇后脱盐率为62%,荒地盐分全年基本保持平衡。地下水和海子盐分时空分布呈条带状,存在较强的空间相似性,海子是系统的储盐区。应采取有效措施将灌区目前地下水埋深降低0.2 m,研究区地下水埋深控制在1.7~2.3 m之间更佳。在生育期(5月15日—9月15日),荒地1 m土体积盐量为377705 kg/hm^2。地下水补给荒地20~100 cm土壤盐量为17985 kg/hm^2,占积盐量的5%;0~20 cm土壤盐量增加202395 kg/hm^2,占积盐量的54%;耕地地下水迁移给荒地深层土壤盐量为114015 kg/hm^2,占积盐量的30%;耕地水平渗透给荒地的盐量为43305 kg/hm^2,占积盐量11%。本研究可为灌区水盐运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套灌区 耕地-荒地-海子典型区 水盐迁移特征 地下水埋深 盐分迁移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土地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7
作者 尚凯丽 闫弘文 陈霄 《山西农业科学》 2017年第2期271-276,共6页
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弹性评价因子与刚性评价因子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耕... 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是加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途径。通过层次分析法选取弹性评价因子与刚性评价因子构建自然、经济和社会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耕地适宜性与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依据邻域分析原理,运用ArcGIS空间分析与编程的方法对耕地与建设用地均宜的图斑进行适宜性方向的优化选择,为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阳市低丘缓坡荒滩适宜性呈现宜耕区北部优于南部,宜建区南部优于北部趋势;均宜区面积共7 759.45 hm^2,其中,优先选择为耕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6 835.78 hm^2,优先选择为建设用地的低丘缓坡荒滩面积923.67 hm^2;宜耕区面积共20 066.33 hm^2,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宜建区面积共5 515.24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沿海、中心城区和乡镇驻地周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丘缓坡荒滩 适宜性评价 耕地 建设用地 海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大同镇屯田发展研究
18
作者 白玉萍 孟万忠 《农业考古》 2020年第6期113-119,共7页
大同镇是明代建设的军事重镇,在保卫京师、山西等内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代为解决“九边”军镇的粮食供给问题,开展屯田建设活动。洪武二十五年,大同镇开始大规模的屯田建设,洪武永乐时期发展兴盛,屯粮收益较好,是粮饷的重要来源。宣... 大同镇是明代建设的军事重镇,在保卫京师、山西等内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明代为解决“九边”军镇的粮食供给问题,开展屯田建设活动。洪武二十五年,大同镇开始大规模的屯田建设,洪武永乐时期发展兴盛,屯粮收益较好,是粮饷的重要来源。宣德年间开始,大同镇的屯田建设开始衰落,屯地被侵占、屯丁逃亡、屯粮减少等情况不断出现。明代政策制度的不合理性、明蒙关系变化、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三者共同作用导致大同镇屯田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大同镇 屯田 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光绪朝札萨克图王旗招垦开办蒙荒中的移民问题及蒙汉关系
19
作者 孙玉龙 范立君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124,共5页
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随着清初顺治年间官方招募移民以及为谋求生计汉族的自发移入,汉族人口的数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冲击,蒙汉关系也发生变化。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 清代对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属地内实施封禁和蒙汉分治。随着清初顺治年间官方招募移民以及为谋求生计汉族的自发移入,汉族人口的数量不多增多,封禁政策受到冲击,蒙汉关系也发生变化。嘉庆五年(1800年)下旨可"接地养民""以资蒙古生计",将处理郭尔罗斯前旗蒙荒开垦的原则和办法,载入《大清会典事例》等文献中,并通告各蒙旗,宣告蒙地开始弛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又宣布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即彻底废弃原有对蒙封禁、禁垦蒙地的政策。光绪朝有组织地把大批汉民移入蒙旗,大量拍卖蒙荒,使得蒙地发生社会变革。自此蒙地封禁和蒙汉分治政策最终瓦解。汉族人口的迁入过程中出现了土地私垦,在光绪朝最终被迫招垦开办蒙荒,在札萨克图王旗夹杂着蒙、民矛盾与纠纷。但是随着蒙汉之间相互学习、和睦相处,客观上促进了蒙地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加强了多民族生活区域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办蒙荒 移民 蒙汉关系 光绪朝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西魏文书残卷研究
20
作者 张萍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71-74,共4页
本文概述了敦煌西魏文书残卷的研究情况 ,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文书作了进一步的剖析 ,在文书的名称、性质以及涉及的西魏赋税等方面 。
关键词 敦煌 西魏 文书残卷 计帐户籍 均田规格 垦田令 府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