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etermination and evaluation on field control efficacy of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against Ostrinia furnacalis 被引量:1
1
作者 ZHAO Xiu-Mei ZHANG Shu-Quan +5 位作者 LUO Bao-Jun QU Zhong-Cheng LI Min WANG Li-Da WU Lin-Lin LI Qing-Chao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6-441,共6页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on field control efficacy of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against Ostrinia furnacalis showed that the correction rates of Ostrinia furnacalis egg mass parasitism were 71.75% and 73.57%,the average... The results of evaluation on field control efficacy of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against Ostrinia furnacalis showed that the correction rates of Ostrinia furnacalis egg mass parasitism were 71.75% and 73.57%,the average control effect were 65.85% and 70.24%,the restoration yield loss rates were 6.78% and 7.97%,input-output ratio at 1:27.8 and 1:33.5 in Longjiang coun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 2009 and 2010,respectively.The technology is a integration of advanced,practical,environmental safety,effective biocontrol measures,embodies the "public plant protection,green plant protection" fully,has significant economic,social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ichogramma dendrolimi Biological control Ostrinia furnacalis Field control efficac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几个种群间繁殖性状的杂交效果分析
2
作者 赵书红 陈德全 +1 位作者 高文仲 杨静华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438-443,共6页
应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松毛虫赤眼蜂几个种群间繁殖性状的杂交效果进行了研究。通过杂种优势率的统计检验及亲本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的分析,得出10个杂交组合中的最优组合为JNYT11×LT,JNYT11×XT。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杂交 配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olbachia感染下松毛虫赤眼蜂Atg8基因表达特征
3
作者 董晴 马跃 +4 位作者 胡杰 周金成 车午男 董辉 张欢欢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7,224,共7页
细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卵寄生蜂赤眼蜂发生孤雌产雌生殖现象。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自身稳态和抵御病原物的重要机制,是影响Wolbachia感染和增殖的重要因子。其中,ATG8/LC-3蛋白是细胞自噬的重要指示蛋白。本研究克隆了松毛虫赤眼蜂... 细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卵寄生蜂赤眼蜂发生孤雌产雌生殖现象。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自身稳态和抵御病原物的重要机制,是影响Wolbachia感染和增殖的重要因子。其中,ATG8/LC-3蛋白是细胞自噬的重要指示蛋白。本研究克隆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细胞自噬关键基因TdeAtg8,该基因编码的TdeATG8蛋白包含130个氨基酸,具有ATG8蛋白家族保守结构域,相对分子质量为15.25 kD,理论等电点为9.432。检测不同发育阶段松毛虫赤眼蜂Wolbachia感染品系和未感染品系的TdeAtg8转录水平发现,与未感染品系相比,感染品系的TdeAtg8转录水平在蛹期和成虫期显著上调,在预蛹期显著下调;两种品系的TdeAtg8转录水平在卵期和幼虫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与宿主细胞自噬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LBACHIA 细胞自噬 松毛虫赤眼蜂 生物防治 Atg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幼激素滴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繁殖力的影响
4
作者 肖晗 单莹 +2 位作者 赵晶哲 金永玲 董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17-22,共6页
为探究保幼激素滴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繁殖力的影响,以松毛虫赤眼蜂高繁殖力品系TdHF和低繁殖力品系TdLF为试验材料,检测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品系保幼激素滴度及其繁殖力差异。结果表明:保幼激素滴度随TdHF和TdLF的发育历期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 为探究保幼激素滴度对松毛虫赤眼蜂繁殖力的影响,以松毛虫赤眼蜂高繁殖力品系TdHF和低繁殖力品系TdLF为试验材料,检测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品系保幼激素滴度及其繁殖力差异。结果表明:保幼激素滴度随TdHF和TdLF的发育历期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在幼虫期滴度最高,分别为572.86和555.54μg·mL-1,其次为成虫期,分别为496.55和532.77μg·m L-1;TdHF的保幼激素滴度在预蛹期(发育5 d)和成虫期显著低于TdLF品系;TdHF的雌蜂繁殖力、子代蜂羽化率和卵巢怀卵量显著高于TdLF;与TdLF品系相比,TdHF的卵巢更加饱满,携带的Ⅰ级卵和Ⅱ级卵数量较少,Ⅲ级卵数量较多。综上,TdLF的保幼激素滴度过高,抑制了TdLF卵巢和卵子发育,从而降低了TdLF雌蜂的繁殖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幼激素 松毛虫赤眼蜂 繁殖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蜂卵比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效果 被引量:3
5
作者 马爱红 李敏 +4 位作者 冉红凡 康振宇 李建成 杨小凡 宋凯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59-63,共5页
为了明确不同蜂卵比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效果,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蜂卵比(1∶5、1∶10、1∶15、1∶20、1∶30)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寻找效应,以及松毛虫赤眼蜂后代羽化率的影响。结... 为了明确不同蜂卵比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效果,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蜂卵比(1∶5、1∶10、1∶15、1∶20、1∶30)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寻找效应,以及松毛虫赤眼蜂后代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单蜂供卵比例的增加,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寄生率逐渐降低、寻找效应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其中,蜂卵比为1∶5时寄生率最高,蜂卵比为1∶20时寻找效应最大,且与其他处理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松毛虫赤眼蜂后代羽化率逐渐增加,其中蜂卵比为1∶(5~15)时羽化率差异不显著。对不同蜂卵比处理下的寄生率、寻找效应和羽化率进行综合,认为蜂卵比为1∶(10~15)时,松毛虫赤眼蜂对梨小食心虫卵的寻找和寄生效果较好。研究结果为松毛虫赤眼蜂的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梨小食心虫 寄生 寻找效应 羽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毒性风险评估
6
作者 熊浩 李凯龙 +4 位作者 杜桂萍 罗杰 罗香文 宋增收 陈武瑛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67-71,共5页
为明确30%乙螨唑悬浮剂、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和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等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和初级风险,采用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并预测... 为明确30%乙螨唑悬浮剂、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和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等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效应和初级风险,采用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了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急性毒性,并预测杀螨剂在农田内外的暴露量,表征毒性风险。结果表明:3种杀螨剂对松毛虫赤眼蜂急性接触毒性LR50为0.255~63.400 g a.i./hm^(2);对七星瓢虫的急性接触毒性LR_(50-48 h)和LR_(50-16 d)分别为9.30~21.70 g a.i./hm^(2)和3.72~8.36 g a.i./hm^(2)。30%乙螨唑悬浮剂和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在农田内外对松毛虫寄生蜂的危害商值HQ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在农田内外对松毛虫寄生蜂的危害商值HQ均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30%乙螨唑悬浮剂和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内危害商值HQ均大于5,风险不可接受;15%乙螨唑·唑螨酯悬浮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内危害商值HQ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3种杀螨剂对七星瓢虫的农田外危害商值HQ均小于5,风险可接受。综之,2种复配杀螨剂相比单剂的毒性增大,30%乙螨唑悬浮剂和23%阿维菌素·乙螨唑悬浮剂对非靶标节肢动物的风险均不可接受,农药施用时需采用一些风险降低措施来减轻对松毛虫赤眼蜂和七星瓢虫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螨剂 松毛虫赤眼蜂 七星瓢虫 毒性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蜂方式对松毛虫赤眼蜂田间防效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晨 马巾超 +2 位作者 刘旭东 齐振阳 王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27-33,共7页
为提高赤眼蜂田间防治效果,降低释放成本,通过测定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两种放蜂方式[蛹后期释放、混合生育期释放(即预蛹期、蛹中期和蛹后期)],6个时间段(释放后1~6 d),5个距离点(0,5,10,15,20和25 m)下的实际防效... 为提高赤眼蜂田间防治效果,降低释放成本,通过测定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在两种放蜂方式[蛹后期释放、混合生育期释放(即预蛹期、蛹中期和蛹后期)],6个时间段(释放后1~6 d),5个距离点(0,5,10,15,20和25 m)下的实际防效,明确放蜂方式对松毛虫赤眼蜂田间寄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Td)蛹后期时,Td仅可在放蜂后3 d内对田间不同距离的玉米螟卵块进行寄生,各距离点寄生率均随放蜂时间增加而降低。在相同放蜂时间,随着距离的增加,寄生率均呈下降趋势。而混合释放预蛹期、蛹中期和蛹后期释放Td,可以在6 d内对田间玉米螟卵块进行寄生。比较两种放蜂方式发现,在释放Td 3 d后,混合释放的Td表现出更好的扩散能力。由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适合采用混合释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蜂方式 松毛虫赤眼蜂 玉米螟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田间释放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8
作者 刘珠珠 贺亚红 +3 位作者 罗振坚 张俊侠 张聪合 石彩云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61-64,共4页
为明确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更适宜于临渭区的优势蜂种,为玉米螟生物防治提供可行性的技术指导,临渭区植保站于2023年选择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赤眼蜂通过植保无人机2次释放... 为明确不同种类赤眼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筛选出更适宜于临渭区的优势蜂种,为玉米螟生物防治提供可行性的技术指导,临渭区植保站于2023年选择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3种生产上广泛应用的赤眼蜂通过植保无人机2次释放防治玉米螟,调查统计了松毛虫赤眼蜂单独释放、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1∶1比例混合释放、不释放赤眼蜂3个不同处理对玉米螟的寄生情况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单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防效最高,为77.02%,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1∶1比例混合释放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为68.42%,低于单独释放松毛虫赤眼蜂。试验为赤眼蜂在夏玉米田中防治玉米螟提供了依据,但由于田间环境开放,温度、湿度、风雨等影响因素较多,进行田间大面积应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玉米螟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玉米螟 防治效果 寄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源对松毛虫赤眼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张晨 曹文润 王宇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39-43,共5页
为更好地开展松毛虫赤眼蜂生物防治工作,设置喂食1次20%蜂蜜水、持续喂食20%蜂蜜水、喂食1次20%蔗糖水、持续喂食20%蔗糖水4个糖源供给方式和1个持续喂食清水对照,研究糖源对松毛虫赤眼蜂寿命、寄生能力和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喂食... 为更好地开展松毛虫赤眼蜂生物防治工作,设置喂食1次20%蜂蜜水、持续喂食20%蜂蜜水、喂食1次20%蔗糖水、持续喂食20%蔗糖水4个糖源供给方式和1个持续喂食清水对照,研究糖源对松毛虫赤眼蜂寿命、寄生能力和飞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喂食20%蜂蜜水或20%蔗糖水,会显著提升松毛虫赤眼蜂的寿命、寄生能力和飞行能力,且持续喂食糖源要优于喂食1次糖源。通过喂食糖源,松毛虫赤眼蜂寿命会提升2.2~22.0 d,寄生卵粒数增加5.9~9.9粒,在持续喂食20%蜂蜜水时寿命和寄生能力最佳,分别为23.0 d和81.1粒;通过喂食20%蜂蜜水或20%蔗糖水,松毛虫赤眼蜂种群中无飞行能力比例会下降6.0%~7.3%,飞行能力2级比例会提升10.9%~12.4%。因此,糖源供给有利于进一步开发松毛虫赤眼蜂生防潜能,提升其对玉米螟等虫害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糖源 寿命 寄生能力 飞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放赤眼蜂防治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效果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许建军 冯宏祖 +5 位作者 李翠梅 吐尔逊 王兰 李志刚 何江 郭文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0-695,共6页
采用室内胁迫寄生和田间自然寄生相结合的办法,以筛选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环境条件下对苹果蠹蛾有效的赤眼蜂蜂种,明确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经过高温驯化的耐旱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有较好的寄生效果,室内外... 采用室内胁迫寄生和田间自然寄生相结合的办法,以筛选新疆南部荒漠绿洲生态区果园环境条件下对苹果蠹蛾有效的赤眼蜂蜂种,明确赤眼蜂对苹果蠹蛾的防控效果。结果显示经过高温驯化的耐旱松毛虫赤眼蜂对苹果蠹蛾有较好的寄生效果,室内外试验对苹果蠹蛾卵寄生率最高分别达到79.92%和30.16%,田间罩笼试验释放赤眼蜂最高防效可达83.48%。田间多点示范表明,采用释放赤眼蜂结合喷施生物源农药等为重点的果树主要害虫生物防治配套技术对果园苹果蠹蛾、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较好,蛀果减退率最高达74.34%,平均为56.58%,释放赤眼蜂配合双向迷向丝蛀果减退率达85.93%,化学防治为89.06%,连续释放赤眼蜂持续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荒漠绿洲生态区 螟黄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苹果蠹蛾 梨小食心虫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省玉米螟生物防治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9
11
作者 陈立玲 张庆贺 +4 位作者 薛争 白洪玉 张振铎 吕跃星 鲁新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1-567,共7页
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中的最重要虫害,常年玉米为害损失率达1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就积极探索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生物防螟经验。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现状、生物... 玉米螟是吉林省玉米生产中的最重要虫害,常年玉米为害损失率达10%以上。自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省就积极探索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技术,积累了一定的生物防螟经验。本文就吉林省玉米螟研究中的几个主要热点问题:玉米螟的发生及危害现状、生物防治的主要技术、取得的经验和效益等进行综述,同时对今后开展玉米螟生物防控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植保工作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螟 生物防治 赤眼蜂 白僵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柞蚕卵繁殖的松毛虫赤眼蜂的适宜冷贮虫期和温度 被引量:30
12
作者 耿金虎 沈佐锐 +1 位作者 李正西 张帆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3-909,共7页
我国普遍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大量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对赤眼蜂进行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 我国普遍利用柞蚕Antheraea pernyi卵大量繁殖和释放赤眼蜂防治多种农林害虫。对赤眼蜂进行冷贮有助于其商品化生产、运输和释放应用。为了全面评价冷贮对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影响,作者采用柞蚕卵为寄主,以贮存温度(4℃、7℃、10℃和13℃)、贮存虫期(卵、幼虫、预蛹和蛹期)和贮存时间(2周、4周、6周和8周)为参试因子,研究了冷贮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羽化出蜂率、单卵出蜂数、单卵雌蜂比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均可单独或互作显著影响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尤以贮存虫期的影响更为明显;但3个因素对单卵出蜂性比影响不大。综合各冷贮虫期对低温的反应,松毛虫赤眼蜂对10℃反应最敏感,各虫期羽化出蜂率和单卵出蜂数明显降低,不适宜长期冷贮;对7℃反应相对较不敏感,最适宜长期贮存。在适宜长期冷贮温度(4℃和7℃)条件下,适宜贮存虫期有所不同,4℃下为幼虫期和蛹期,7℃下为卵期和蛹期,在这些虫期和贮存温度条件组合下羽化出峰率和单卵出蜂数相对于其他虫期受冷贮的不利影响较小。从对羽化出蜂率的影响来看,于卵期7℃下冷贮为最适宜;从对单卵出蜂数的影响来看,于蛹期在4℃和7℃冷贮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卵 松毛虫赤眼蜂 冷贮 出蜂率 平均出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张海燕 丛斌 +2 位作者 田秋 付海滨 董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33-437,共5页
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 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观察了温度对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发育、存活和繁殖的影响,组建了相应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5个温度下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世代的发育历期分别为23.2、17.8、13.2、11.1和7.8天,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40℃和212.69日·度,内禀增长率(rm)和净生殖力(R0)分别介于0.2448~0.4584和28.00~84.03之间.结果提示温度24℃~28℃为繁殖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松毛虫赤眼蜂的理想温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沃尔巴克氏体 温度 生命表参数 发育历期 有效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赤眼蜂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的田间扩散能力评价 被引量:15
14
作者 田俊策 王子辰 +3 位作者 王国荣 郑许松 臧连生 吕仲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1,共6页
飞行和扩散能力是赤眼蜂能否成功在田间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室内飞行测试装置和田间赤眼蜂回收的方法,考察了以米蛾卵繁殖的4种赤眼蜂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在水稻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的起飞... 飞行和扩散能力是赤眼蜂能否成功在田间应用的关键指标。本文采用室内飞行测试装置和田间赤眼蜂回收的方法,考察了以米蛾卵繁殖的4种赤眼蜂在室内不同温度下的飞行能力和稻螟赤眼蜂在水稻田间的有效扩散距离。结果表明,4种赤眼蜂的起飞比例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温度达到34℃时,飞行能力明显被抑制;稻螟赤眼蜂的起飞比例要显著高于螟黄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和玉米螟赤眼蜂。田间的扩散试验显示,稻螟赤眼蜂当日即可扩散至16 m,但有效扩散距离为8 m。稻螟赤眼蜂具有良好的飞行能力,是稻田释放赤眼蜂的首选,其有效扩散距离在日温19~27℃、微风的条件下为8 m,但在其他气候条件下的扩散距离还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稻螟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松毛虫赤眼蜂 飞行能力 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下松毛虫赤眼蜂孤雌产雌品系和两性生殖品系对米蛾卵的寄生功能反应 被引量:10
15
作者 谢丽娜 董辉 +2 位作者 钱海涛 闫京京 丛斌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3-269,共7页
赤眼蜂部分蜂种或品系受Wolbachia侵染营孤雌产雌生殖。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在4个恒温(20,25,30和35℃)下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对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功能反应,旨在比较不同温度... 赤眼蜂部分蜂种或品系受Wolbachia侵染营孤雌产雌生殖。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在4个恒温(20,25,30和35℃)下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两性生殖品系和孤雌产雌品系对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功能反应,旨在比较不同温度两品系的寄生功能反应差异,评价孤雌产雌品系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两个品系对米蛾卵寄生作用均随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松毛虫赤眼蜂两品系的功能反应类型由Ⅲ型改变为Ⅱ型。孤雌产雌品系以30℃的处置时间最短(0.0207d),最大日寄生量为48.31粒卵,其次是25℃,35℃最小;两性生殖品系以25℃的处置时间最短(0.0188d),最大日寄生量为53.08粒卵,其次是30℃,20℃最小;松毛虫赤眼蜂两品系的寄生功能反应存在显著差异,30℃下孤雌产雌品系为Ⅱ型功能反应而两性生殖品系为Ⅲ型。从处置时间来看,20℃时两品系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25℃和35℃孤雌产雌品系寄生米蛾卵时花费的时间显著长于两性生殖品系(P<0.05),而30℃却相反。可见,寄主密度、温度和Wolbachia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功能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WOLBACHIA 功能反应 Holling圆盘方程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毒性分析及敏感性比较 被引量:15
16
作者 金啸 尹晓辉 +1 位作者 朱国念 徐志宏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49-652,共4页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95%三唑酮、99.5%肟菌酯、96.2%咪鲜胺和95%申嗪霉素4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供试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直接接... 采用药膜法分别测定了95%三唑酮、99.5%肟菌酯、96.2%咪鲜胺和95%申嗪霉素4种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 Matsumura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供试杀菌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直接接触毒性LC50值分别为0.822 0、48.70、12.94和24.25 mg/L,对松毛虫赤眼蜂的LC50值分别为10.55、180.3、218.1和240.3 mg/L。即4种杀菌剂对两种赤眼蜂的风险性存在差异,供试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相对较为安全。由于玉米螟赤眼蜂比松毛虫赤眼蜂对供试杀菌剂更为敏感,因此以玉米螟赤眼蜂作为评价农药对赤眼蜂风险的供试生物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玉米螟赤眼蜂 杀菌剂 毒性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眼蜂在田间环境下的存活时间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0
17
作者 董杰 许长新 +5 位作者 吴晓云 张青文 金晓华 丁建云 刘素凤 王永祥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69-975,共7页
目前,淹没式释放是赤眼蜂田间应用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释放方式下成虫羽化后在田间的存活时间是影响其防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雌成虫为材料,将赤眼蜂引入固定在桃树上的透气的塑料管中,研究了田间不同地面植被(紫... 目前,淹没式释放是赤眼蜂田间应用的主要方式,在这种释放方式下成虫羽化后在田间的存活时间是影响其防治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松毛虫赤眼蜂雌成虫为材料,将赤眼蜂引入固定在桃树上的透气的塑料管中,研究了田间不同地面植被(紫花苜蓿和自然生杂草)和不同试验日期(5月31日、6月5日、7月17日、7月24日、8月24日和8月30日)温度、湿度、食物和叶片等因子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面植被和不同试验日期松毛虫赤眼蜂成虫的存活时间差异显著,成虫的存活时间紫花苜蓿区明显长于自然生杂草区;5月31日和6月5日试验日期的成虫存活时间最长,7月17日和7月24日试验日期成虫的存活时间最短。成虫的存活时间与温度和湿度都呈显著负相关,但温度对成虫存活时间的影响更为显著。松毛虫赤眼蜂羽化后补充营养可以显著延长成虫的存活时间;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桃叶的存在使成虫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结论认为,在田间环境下温度和食物是影响赤眼蜂成虫存活时间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存活时间 田间环境 温度 湿度 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松毛虫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寄生潜能及种群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莹 董辉 +4 位作者 丛斌 钱海涛 杨海霞 张柱亭 孙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16,共6页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目前我国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赤眼蜂。本文利用生命表比较了松毛虫赤眼蜂5个地理种群(辽宁朝阳、河北丰宁、安徽休宁、福建泰宁、广东广州)在3个温度条件下(20℃、25℃和30℃)寄生潜能及种群... 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是目前我国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赤眼蜂。本文利用生命表比较了松毛虫赤眼蜂5个地理种群(辽宁朝阳、河北丰宁、安徽休宁、福建泰宁、广东广州)在3个温度条件下(20℃、25℃和30℃)寄生潜能及种群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地理种群在3个温度条件下的平均单雌寄生卵量、后代数、后代雌雄比不存在显著差异;但雌蜂寿命、有效产卵量和羽化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以30℃条件下丰宁种群的有效产卵量最高,羽化率最低;净生殖力(R0)及内禀增长率(rm)分别介于129.0~192.1和0.2697~0.4466之间,周限增长率(λ)和平均世代历期分别在1.309~1.545和11.2~18.99 d范围内。本研究结果为室内大量繁殖松毛虫赤眼蜂各地理种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筛选适合不同生态区应用的地理蜂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地理种群 生命表 有效产卵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铃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耀发 赵玉敬 +4 位作者 安静杰 党志红 潘文亮 宋健 高占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6-361,共6页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 为进一步优化赤眼蜂田间释放技术,提高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本文开展了棉龄虫卵龄和密度对松毛虫赤眼蜂寄生效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1~2日龄卵偏好性明显高于0~1日龄和2~3日龄卵。不同“蜂−卵”比结果表明,随着“蜂−卵”比值增加,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逐渐下降,从14.33粒/蜂降至0.73粒/蜂,而棉铃虫卵被寄生率逐渐上升,从17.92%上升至73.33%。综合两者的关系,发现在“蜂−卵”比为1∶20时,两者出现了交汇,此时,赤眼蜂单蜂寄生效能约7.50粒/蜂,棉铃虫卵被寄生率约为37%。基于此,得出松毛虫赤眼蜂对棉铃虫的田间防治应综合“蜂−卵”比、田间棉铃虫种群密度及落卵量等指标来确定田间释放赤眼蜂数量,以达到棉铃虫田间最佳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棉铃虫 寄生效能 卵寄生蜂 天敌昆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毛虫赤眼蜂两性生殖品系与孤雌产雌品系生物学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0
20
作者 王翠敏 丛斌 +2 位作者 崔宝玉 戴秋慧 张兆琳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6-100,共5页
于不同温度与不同相对湿度组合条件下,比较了两性生殖品系及人工转染含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寿命、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以及高温和滞育贮藏对其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与RH45%、78%、92%,以及25℃... 于不同温度与不同相对湿度组合条件下,比较了两性生殖品系及人工转染含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寿命、繁殖力等生物学特性,以及高温和滞育贮藏对其生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与RH45%、78%、92%,以及25℃与RH45%、92%的组合下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羽化率高于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在20℃与RH45%及30℃与RH92%的组合下两性生殖品系松毛虫赤眼蜂的寿命高于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其余温湿度组合下羽化率、寿命和繁殖力二者均无显著差异。高温和滞育贮藏均会使已获及沃尔巴克氏体的孤雌产雌品系松毛虫赤眼蜂在第二代中出现少量雄性个体,但继续培养仍会恢复为完全孤雌产雌生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毛虫赤眼蜂 沃尔巴克氏体 温度 湿度 生物学特性 孤雌产雌生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