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圆叶乌桕的化学成分 被引量:1
1
作者 陈佳倩 崔清雅 +4 位作者 吴雷名 陈贤安 郑冰莹 黄冬 唐贵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共11页
采用硅胶柱、凝胶Sephadex LH20柱、p-HPLC等多种色谱法对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共从中获得23个化合物。运用核磁等波谱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 采用硅胶柱、凝胶Sephadex LH20柱、p-HPLC等多种色谱法对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共从中获得23个化合物。运用核磁等波谱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分析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分别确定为飞龙掌血内酯酮(1)、飞龙掌血内酯(2)、莨菪亭(3)、6,7-二甲氧基香豆素(4)、6,7,8-三甲氧基香豆素(5)、8-羟基-5,6,7-三甲氧基香豆素(6)、5,6,7,8-四甲基香豆素(7)、lup-20(29)-ene-3α,23-diol(8)、算盘子酮(9)、3β-O-trans-caffeoylbetulinic acid(10)、oleana-1,18-dien-3-one(11)、morolic acid acetate(12)、β-谷甾醇(13)、胡萝卜苷(14)、6-hydroxystigmast-4-en-3-one(15)、oleodaphnone(16)、5′-甲氧基川陈皮素(17)、trigonochinene E(18)、没食子酸乙酯(19)、瑞香毒素B(20)、(+)-3-hydroxy-1,5-diphenyl-lpentanone(21)、5-hydroxy-3,4-dimethyl-5-pentylfuran-2(5H)-one(22)和吲哚-3-甲醛(23)。已知化合物1~23均为首次从圆叶乌桕中分离得到。对分离得到的所有单体化合物进行初步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显示化合物8和18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H1975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3.97±0.40)和(26.61±1.81)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 化学成分 细胞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磺酸乙酯诱变对乌桕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2
作者 郑旭 王晓晓 +1 位作者 赵文静 刘兴满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5年第2期34-43,共10页
为探究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乌桕Triadica sebifera种子的最佳条件,研究以乌桕种子为材料,设定5个体积比浓度梯度(0、1%、2%、3%、4%)以及2个时间处理(4、8 h),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乌桕种子的发芽势、... 为探究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诱变乌桕Triadica sebifera种子的最佳条件,研究以乌桕种子为材料,设定5个体积比浓度梯度(0、1%、2%、3%、4%)以及2个时间处理(4、8 h),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下乌桕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相对发芽率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EMS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呈显著抑制趋势(P<0.05);(2)在3%EMS处理4 h下,种子相对发芽率为54.77%,接近半致死剂量;(3)共筛选出44株变异植株,包括66种变异类型,总体变异频率为16.54%;其中,2%EMS处理8 h和3%EMS处理8 h的变异频率较高,但其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较低,且幼苗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3%EMS处理4 h的变异频率可达34.71%,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小;(4)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7.165%,且特征值均大于1。建立了不同浓度EMS处理下乌桕种子生长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为F_(Z)=0.772F_(1)+0.129F_(2)+0.099F_(3),0%EMS处理8 h、0%EMS处理4 h、1%EMS处理4 h和2%EMS处理4 h处理得分较高,其次是3%EMS处理4 h和1%EMS处理8 h,4%EMS处理4 h、4%EMS处理8 h、2%EMS处理8 h和3%EMS处理8 h得分相对较低;结合诱变致死率、苗木生长情况和变异频率来看,3%EMS处理4 h为处理乌桕种子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EMS 发芽率 幼苗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桕品种秋季叶色参数和生理指标变异研究
3
作者 金月喊保 周琦 +3 位作者 方庆 舒晓娟 李因刚 胡国伟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4期69-77,共9页
为探究不同色系乌桕Triadica sebifera品种的秋叶变色规律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浦红桕’‘浦大紫’和‘辉煌’3个乌桕品种的嫁接无性系为材料,对不同时期叶片的色度值、色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 为探究不同色系乌桕Triadica sebifera品种的秋叶变色规律和生理指标变化情况,以‘浦红桕’‘浦大紫’和‘辉煌’3个乌桕品种的嫁接无性系为材料,对不同时期叶片的色度值、色素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浦红桕’和‘浦大紫’叶片L^(*)(光泽明亮度)值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其a^(*)(红绿色)值和b^(*)(黄蓝色)值则呈现增加趋势;‘辉煌’叶片的色度值呈现增加趋势,且其L^(*)值和b^(*)值总体大于‘浦红桕’和‘浦大紫’。(2)在叶色变化过程中,3个乌桕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现减少趋势,而花色苷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增加趋势,且在S6(11月4日)出现显著变化(P<0.05)。(3)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呈现减少趋势,而花色素苷/叶绿素比值、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比值则呈现增加趋势。(4)相关性分析表明,色度值和叶绿素类表现出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研究结果表明,乌桕秋季叶色变化与色素含量和色素间的比值相关,当花色素苷/叶绿素、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比值较大时乌桕叶.片呈现红色(85.87、128.91)或紫色(49.33、60.09),而比值较小时其叶片则呈现黄色(12.34、14.17)。以上研究结果可为乌桕品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色度值 色素含量 可溶性糖 相关性分析 变色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桕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及评价研究
4
作者 王云琼 杨朝应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11-12,110,共3页
[目的]解决乌桕产业面临的种质资源品质不佳、产量低等问题,为乌桕产业科技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支持。[方法]从产量、油分含量和抗病性3个方面,对来自多省份不同地理区域的100份乌桕样本,采用系谱选择法进行选育,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 [目的]解决乌桕产业面临的种质资源品质不佳、产量低等问题,为乌桕产业科技创新和品种改良提供支持。[方法]从产量、油分含量和抗病性3个方面,对来自多省份不同地理区域的100份乌桕样本,采用系谱选择法进行选育,运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估。[结果]成功选育出10份乌桕优良种质资源,其产量最高达6750 kg/hm^(2),油分含量最高达50%,抗病性最高达95%,均明显优于普通乌桕品种。[结论]选育出的优质种质群兼具高产、油脂品质优良和抗病性强等特性,可提升乌桕单位产值与加工附加值,强化其生态农业价值,推动乌桕产业全链条增值,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优良种质资源 选育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桕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5
作者 孙力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3期12-14,共3页
乌桕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快速的生长速率、多样的繁殖方式以及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该文详细阐述了乌桕的观赏价值及生态与环保功能,并介绍了几个乌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 乌桕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快速的生长速率、多样的繁殖方式以及显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在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该文详细阐述了乌桕的观赏价值及生态与环保功能,并介绍了几个乌桕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的经典案例,最后总结了乌桕在设计与应用中的注意事项。乌桕是一种兼具观赏与生态价值的树种,其四季变化的叶色增添了风景的多样性,同时对土壤保护、空气净化及促进生物多样性有着积极作用。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中,乌桕的应用应更加科学、合理,既要彰显其美学价值,也要充分发挥其生态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园林景观 观赏植物 生态效益 设计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乌桕叶色相关基因的挖掘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晓晓 郑旭 +2 位作者 赵文静 缪美华 刘兴满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1-1532,共12页
乌桕(Triadica sebifera)耐盐碱能力强,叶色随季节变化显著,尤以秋季观赏性最佳,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彩叶植物。为揭示乌桕叶片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自主选育的3个乌桕品种连桕1号、云台红桕、云台金桕转色前后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 乌桕(Triadica sebifera)耐盐碱能力强,叶色随季节变化显著,尤以秋季观赏性最佳,是园林绿化中常用的彩叶植物。为揭示乌桕叶片呈色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对自主选育的3个乌桕品种连桕1号、云台红桕、云台金桕转色前后的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23.78 GB测序数据,70815个高质量单一基因序列(Unigenes),其中48367个Unigenes得到了功能注释。将3个乌桕品种转色前后的转录组数据进行两两对比,各比较组之间鉴定出共有的差异表达基因(DEG)2674个。GO分析发现,DEG主要与细胞过程、细胞、结合等生物学功能相关。通过KEGG Pathway功能分析,筛选出53个与乌桕叶色相关的DEG,包括与花青素合成有关的基因14个,与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有关的基因22个,与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有关的基因17个。其中花青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乌桕转色后相对表达量上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下降,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降解途径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上升,该结果与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本研究结果可为探究乌桕叶片呈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叶色变化 转录组 基因挖掘 分子机制 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砧木对乌桕属新品种观赏性状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7
作者 王甜甜 周琦 +3 位作者 诸葛菲 金月喊保 林明 李因刚 《林草资源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55,共9页
乌桕叶色变化丰富,山乌桕生长快、抗逆性强。为探究乌桕、山乌桕两种砧木对乌桕属新品种观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筛选出更适宜各新品种无性扩繁的砧木,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红紫佳人”“灿烂”“浦大紫”“漫山红遍”4个乌桕属... 乌桕叶色变化丰富,山乌桕生长快、抗逆性强。为探究乌桕、山乌桕两种砧木对乌桕属新品种观赏和生理指标的影响,并筛选出更适宜各新品种无性扩繁的砧木,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以“红紫佳人”“灿烂”“浦大紫”“漫山红遍”4个乌桕属新品种穂条为试验材料,将其嫁接在两种砧木上,测定其生长指标、观赏性状和叶片变色过程中的生理指标变化。结果表明:1)砧木对各品种株高和直径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对观赏期、苗冠大小、叶片数等观赏性状,以及叶色参数(L^(*)、a^(*)、b^(*))和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等生理指标的影响显著。2)“灿烂”“漫山红遍”“浦大紫”3个品种以山乌桕为砧木的T2、T6、T8处理的观赏性状、叶色参数和生理指标变化优于以乌桕为砧木的T1、T5、T7处理;“红紫佳人”以乌桕为砧木的T3处理更好,其变色期提早14 d。3)所有处理中,乌桕/红紫佳人(T3)表现较好,最早进入叶全变色期,观赏期长达24.33 d。以山乌桕为砧木有利于提升乌桕属新品种的观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砧木 乌桕属 新品种 生理指标 观赏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乌桕种子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何陈鑫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6期41-44,47,共5页
为了探讨山乌桕种子轻基质网袋最佳育苗方法,对山乌桕种子进行播前预处理和不同基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碳酸钠可有效去除种子表层蜡质,提高种子发芽率,浸泡种子的温度和时间对种子萌发影响不大;不同基质种类配比对山乌桕苗木的生长影响... 为了探讨山乌桕种子轻基质网袋最佳育苗方法,对山乌桕种子进行播前预处理和不同基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碳酸钠可有效去除种子表层蜡质,提高种子发芽率,浸泡种子的温度和时间对种子萌发影响不大;不同基质种类配比对山乌桕苗木的生长影响显著,其中3黄心土∶2稻谷壳的基质利于苗木各指标的生长发育;播种深度因影响苗木生长的土壤温度值及种子的萌芽力而进一步影响了苗木的生长,以1.5 cm的播种深度最佳;微生物菌剂在苗木生长过程通过叶面喷洒的形式可以提高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发育,以1000 mg·L^(-1)的浓度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乌桕 种子 轻基质网袋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乌桕幼苗不同育苗方式下荒山造林效果分析
9
作者 孙迎春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3期1-4,共4页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试验地点,分别采用条播、散播和容器育苗3种方式培育乌桕幼苗,比较不同育苗方式对乌桕幼苗成活率、生长特性以及根部发育的影响,旨在提高徐州市贾汪区荒山造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条播、散播和容器育苗3种不同育苗方式... 以徐州市贾汪区为试验地点,分别采用条播、散播和容器育苗3种方式培育乌桕幼苗,比较不同育苗方式对乌桕幼苗成活率、生长特性以及根部发育的影响,旨在提高徐州市贾汪区荒山造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条播、散播和容器育苗3种不同育苗方式下,对乌桕幼苗生长有显著影响,容器育苗效果最佳,利于荒山造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条播 散播 容器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乌桕属植物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秦新生 林丽静 何科稣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73-276,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法(GC-MS)分析圆叶乌桕、乌桕和山乌桕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三者根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圆叶乌桕中化学成分多样性相对较高,富含萜烯类化合物;乌桕以吡喃环类化合物为主;而山乌桕中β-谷甾醇的含量较高.三者根的化...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法(GC-MS)分析圆叶乌桕、乌桕和山乌桕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三者根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圆叶乌桕中化学成分多样性相对较高,富含萜烯类化合物;乌桕以吡喃环类化合物为主;而山乌桕中β-谷甾醇的含量较高.三者根的化学成分差异与其生长基质和环境适应性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乌桕 乌桕 山乌桕 化学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土壤与叶片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锡辉 秦新生 +1 位作者 梁同军 林森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195-1200,共6页
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叶片及其生长地土壤化学元素进行测定,比较三者化学成分特征,分析了圆叶乌桕在广东石灰岩地区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生长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均高于乌桕、山乌桕生长地,... 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叶片及其生长地土壤化学元素进行测定,比较三者化学成分特征,分析了圆叶乌桕在广东石灰岩地区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生长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均高于乌桕、山乌桕生长地,N素和P素有效率较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6.88%,速效P仅占全P的4.77%,全K含量偏低,但圆叶乌桕生长地速效K含量(151.8 mg.kg-1)达到土壤速效K含量对应的适量K(125~155 mg.kg-1)水平等级,属适量K型土壤,交换性Ca及交换性Mg含量均高于乌桕、山乌桕生长地,微量元素含量排序为Mn>Pb>Cr>Zn>Ni>Fe>Cd>Cu,全Pb、全Zn及全Cu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3级标准。圆叶乌桕叶片Ca含量(25.24 g.kg–1)、Cd含量(0.45 mg.kg-1)高于乌桕、山乌桕。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较低的元素如K、Fe和Cu在圆叶乌桕叶片中的生物吸收系数较高,而土壤中含量较高的元素如N、Ca、P、Mg、Mn和Zn在其叶片中生物吸收系数较低。在高温干旱的胁迫下,圆叶乌桕叶片会吸收一定量的Ca,提高抗逆性。圆叶乌桕的化学元素特征反映了它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岩 圆叶乌桕 乌桕 山乌桕 化学元素 土壤 叶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漠化树种圆叶乌桕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15
12
作者 刘珊 何茜 +2 位作者 李吉跃 苏艳 吴俊文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100,共5页
【目的】探讨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深入研究圆叶乌桕的抗旱性能提供基础依据,并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及造林树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年生圆叶乌桕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连续监测... 【目的】探讨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机制,为深入研究圆叶乌桕的抗旱性能提供基础依据,并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及造林树种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2年生圆叶乌桕幼苗为试材,通过盆栽试验连续监测其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各项生理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圆叶乌桕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上升,干旱末期分别达到峰值37.42%和197.18μg·g-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活性、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分别在干旱第18、21和21天达到峰值159.19 U、31.89 nmol·g-1和2.31 mg·g-1。【结论】在不同干旱胁迫时期圆叶乌桕的生理响应机制不同,在轻度与中度干旱时期,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积极防御与渗透调节能力的提高协同作用,以增强抗旱能力,在重度干旱时期,主要以渗透调节为主。总体而言,圆叶乌桕幼苗具有一定的耐旱潜能,是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理想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地区 干旱胁迫 圆叶乌桕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圆叶乌桕和毛果巴豆幼苗生长、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洪文君 徐瑞晶 +2 位作者 魏依娜 何妙坤 庄雪影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为华南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的树种选择及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温室盆栽生长法,通过不同浇水频度控制干旱条件,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和结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和毛果巴豆C... 【目的】为华南石灰岩地区植被恢复的树种选择及人工造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温室盆栽生长法,通过不同浇水频度控制干旱条件,并用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和结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和毛果巴豆Croton lachnocarpus的苗高净生长量分别比对照减少2%-5%和8%-10%,基径净生长量增加17%-35%和10%-30%;随着干旱胁迫的加剧,2种植物幼苗的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圆叶乌桕苗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均低于毛果巴豆;2种植物苗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活性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比较敏感,但SOD活性和MDA含量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变化不明显.茎部解剖结构比较结果表明,2种植物在茎部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部比例存在较大的差异,干旱胁迫会导致其木质部与髓部厚度比值增加,反映了2个树种可通过增加木质部与髓部结构来适应干旱胁迫.模糊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轻度干旱,还是中度和重度干旱,圆叶乌桕的耐旱能力均强于毛果巴豆,其生理指标和茎部结构对干旱胁迫响应的不同反映了其耐干旱胁迫机制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胁迫 幼苗生长 形态解剖 生理响应 圆叶乌桕 毛果巴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新和阳山县圆叶乌桕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群动态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徐瑞晶 黄川腾 +3 位作者 周雪刚 邹龙海 唐光大 庄雪影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6-504,共9页
为了解亚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群落的变化规律,应用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省清新县和阳山县两片石灰岩山区圆叶乌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总面积为4800 m2的样方中,共有维... 为了解亚热带地区石灰岩山地圆叶乌桕(Triadica rotundifolia)群落的变化规律,应用样方调查法,对广东省清新县和阳山县两片石灰岩山区圆叶乌桕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两个总面积为4800 m2的样方中,共有维管植物140种,隶属于65科118属。群落均以大戟科、茜草科、芸香科、桑科和木犀科为优势科;其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占总属数的79.6%,温带分布型属占18.3%。除草本层均匀度外,清新群落的各层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比阳山群落的高。清新的圆叶乌桕种群缺乏小苗,为不稳定种群;而阳山的圆叶乌桕种群相对年轻,为稳定种群。随着群落的演替发展,群落中圆叶乌桕的优势地位终将被其它耐荫型树种所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乌桕 种群结构 物种多样性 石灰岩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乌桕优良种质资源种子品质性状评价 被引量:7
15
作者 向珊珊 杜洋文 +5 位作者 程军勇 李军章 陈凤苹 唐岚 刘应斌 邓先珍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7,共8页
【目的】掌握长江流域乌桕种子的含油特性并筛选优良油用种质,为乌桕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的来自5省份的82份乌桕优良种质资源的种子进行千粒质量、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梓油含量以及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含量等品质性状的... 【目的】掌握长江流域乌桕种子的含油特性并筛选优良油用种质,为乌桕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对采集的来自5省份的82份乌桕优良种质资源的种子进行千粒质量、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梓油含量以及油脂主要脂肪酸组分含量等品质性状的检测和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筛选优良油用种质。【结果】乌桕种子平均千粒质量为142.6 g,平均全籽含油量为39.5%,品质性状变异系数为7%~26%,其中千粒质量变异系数最大,皮油棕榈酸含量、皮油油酸含量和梓油含量的变异系数较低。千粒质量、梓油含量和皮油棕榈酸含量与经纬度和海拔显著相关,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以及油脂中的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含量均与经纬度和海拔无显著相关性。千粒质量与全籽含油量、皮油含量、皮油棕榈酸含量、皮油油酸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与梓油含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共筛选出10个优良油用种质,其平均全籽含油量达47.6%。【结论】乌桕全籽含油量主要受遗传特性影响,受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影响较小。千粒质量、梓油含量和皮油棕榈酸含量等性状受经纬度和海拔的影响显著,在进行原料林建设选址时要考虑这些因素。选育优良油用种质时,可采用千粒质量为初步筛选指标。筛选出的优良油用种质,可作为高油遗传资源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乌桕 品质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叶表皮形态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何敏宜 袁锡强 秦新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09-715,共7页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3个种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生长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叶下表皮细胞小且呈无规则型,细胞...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对石灰岩特有植物圆叶乌桕与同属的乌桕、山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3个种的叶表皮形态特征,分析圆叶乌桕在石灰岩地区生长的环境适应特点。结果表明:圆叶乌桕叶下表皮细胞小且呈无规则型,细胞排列紧密;气孔集中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密度和气孔指数相对最小;气孔类型是无规则型,无副卫细胞;圆叶乌桕上下叶表皮有厚角质层和蜡质层,蜡被呈片状和网状。圆叶乌桕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反映了它对石灰岩生境的适应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乌桕 石灰岩 叶表皮 气孔参数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光合菌和菌根菌对圆叶乌桕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洪文君 莫惠芝 +4 位作者 方素琴 刘强 吴永彬 许建新 庄雪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9-133,共5页
本文研究了可促进圆叶乌桕生长的共生细菌或真菌及其共生效应,为华南石灰岩地区乡土树种壮苗培育提供理论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法,以不施菌为对照组(CK),比较研究光合菌(Rubrivivax gelatinosus,RG)2个稀释浓度(RG50,RG100)和2种AM菌... 本文研究了可促进圆叶乌桕生长的共生细菌或真菌及其共生效应,为华南石灰岩地区乡土树种壮苗培育提供理论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法,以不施菌为对照组(CK),比较研究光合菌(Rubrivivax gelatinosus,RG)2个稀释浓度(RG50,RG100)和2种AM菌根菌[疣状无梗囊霉Acaulospora tuberculata(AT),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及其混合菌剂(Mix)对圆叶乌桕幼苗菌根侵染率、生长及根系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光合菌可显著提高圆叶乌桕幼苗生长及生物量,以RG50对幼苗的促进效果最佳;接种菌根菌也可提高圆叶乌桕幼苗生长及生物量积累,但与对照组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光合菌比菌根菌能更大比例地提高地上部生物量和叶绿素a含量。综上分析可知,不同菌剂促进圆叶乌桕幼苗生长效果从大到小排序为:RG50>RG100>AT>Mix>GM>CK;2种菌根菌AT和GM均能促进宿主植物生长,但对促进圆叶乌桕生长的促进作用不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叶乌桕 光合菌 AMF 生长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和氮沉降对不同种源地乌桕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18
作者 郑翔 江亮波 +6 位作者 邓邦良 刘倩 刘喜帅 郑利亚 郭晓敏 刘苑秋 张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以来源于入侵地美国和中国本地的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UV-B辐射增强、氮沉降加剧,研究两者对不同种源地乌桕种群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和氮沉降在乌桕株高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和种源... 以来源于入侵地美国和中国本地的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UV-B辐射增强、氮沉降加剧,研究两者对不同种源地乌桕种群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和氮沉降在乌桕株高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和种源在F_v/F_m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显著增加乌桕SPAD;氮沉降显著增加乌桕SPAD,降低Y(Ⅱ)、ETR_(max);氮沉降能减缓UV-B辐射对乌桕株高生长的胁迫作用;来源于入侵地美国的乌桕种群相比于中国本地乌桕种群,具有较高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和株高生长速度,较低的SPAD,并对UV-B辐射胁迫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入侵 乌桕 UV-B辐射 氮沉降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桕在美国的引种适应性综述 被引量:3
19
作者 向珊珊 邓先珍 刘星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15年第5期153-158,共6页
约200年前乌桕被引入美国后,迅速适应并入侵美国南部地区。本文对乌桕在美国的分布、进化特性和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与中国原产地乌桕种群相比,美国乌桕纬度分布范围和中国相似,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强,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 约200年前乌桕被引入美国后,迅速适应并入侵美国南部地区。本文对乌桕在美国的分布、进化特性和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与中国原产地乌桕种群相比,美国乌桕纬度分布范围和中国相似,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强,表现出很强的竞争能力。美国对乌桕的科研更多地关注在入侵机理和生物修复方面,乌桕成功入侵美国可能是由于资源在防御和生长发育之间的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美国 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乌桕家系苗期变异和初步选择 被引量:8
20
作者 向珊珊 邓先珍 王文超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为了丰富我国乌桕遗传资源,选育乌桕新品种,从美国7个州采集18个乌桕家系种子在武汉市九峰试验林场开展苗期观测试验,初步筛选出了2个优良家系。结果表明:美国乌桕种子样品中有86.7%的家系属于中粒乌桕,55.6%的家系其种子含油率达到40.... 为了丰富我国乌桕遗传资源,选育乌桕新品种,从美国7个州采集18个乌桕家系种子在武汉市九峰试验林场开展苗期观测试验,初步筛选出了2个优良家系。结果表明:美国乌桕种子样品中有86.7%的家系属于中粒乌桕,55.6%的家系其种子含油率达到40.0%,整体品质较好;美国乌桕家系并没有表现出比我国良种家系更强的繁殖能力和更快的生长速度;美国乌桕不同家系1年生苗木的高径生长和高径比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家系的苗高、地径和高径比的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到了37.33%、38.38%和28.62%,家系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引进家系的良种选育空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桕 苗期 良种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