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10
1
作者 蒲婷 吕聪伟 +4 位作者 颜滨 薛清华 彭凡 廖振华 刘伟强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12具人体颈椎标本,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及位移控制方式,测试原始状态(in... 目的分析颈前路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与颈椎间盘置换术(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后颈椎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采用12具人体颈椎标本,通过三维非接触式光电测量系统及位移控制方式,测试原始状态(intact)、TDR及ACDF术后各节段在前屈与后伸、左侧弯与右侧弯、左旋转与右旋转6种独立工况的运动和载荷分布,并探讨颈椎正常生理运动规律及植入器械特点。结果 TDR术后,颈椎各节段运动保留效果明显,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运动,并以屈伸、旋转工况为优;同等工况下ACDF术后手术节段运动丢失达73.41%,其他节段运动也存在明显改变。侧弯工况两者均存在较大运动改变,TDR达45.92%,ACDF达108.06%。试验发现,颈椎正常生理运动为空间三轴耦合运动,以侧弯工况耦合程度最大,绕X轴运动分量达35%,TDR术后,颈椎能恢复接近正常的耦合运动规律。结论 TDR术能使颈椎恢复更接近正常的生理运动,在屈伸、旋转工况效果最好,侧弯次之。本研究为TDR与ACDF的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和定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植骨融合术 力学特性 活动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或前路融合内固定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改变 被引量:9
2
作者 徐波 张忠民 +3 位作者 赵卫东 朱青安 周荣平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6-410,共5页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 目的:通过测量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或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的变化,探讨两种手术对颈椎手术节段后部结构的力学影响。方法:6具成年男性新鲜尸体颈椎标本(C2~C7)作为测试对象,分为完整颈椎组、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及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在完整颈椎测试后,所有标本先后行C4/5节段Prestige-LP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C4/5节段植骨融合固定术后进行测试。将预制的压敏片置于C4/5左侧关节突关节内,标本先给予75N跟随载荷,再持续加载纯力偶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屈伸和侧屈最大运动载荷为2.0N·m、旋转最大运动载荷为4.0N·m,测量加载后的运动范围和零运动载荷、最大运动载荷时的关节突间压力。结果:与零运动载荷时相比,在运动加载后完整颈椎组和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均表现出左侧关节突间压力明显增大(P<0.05);但前屈、右侧屈和左旋时左侧关节突间压力变化没有差异;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各运动加载后关节突间压力与零运动载荷下压力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三个测试组间比较,完整颈椎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在各运动载荷下的关节突间压力最为接近;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虽然在后伸、左侧屈和右旋时关节突间压力都有减小,但与其他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成形术后关节突间压力与正常颈椎相比没有明显改变,可以有效地维持关节突间正常生理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人工椎间盘 内固定 压敏片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与椎间盘切除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比较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帅 朱震奇 +4 位作者 钱亚龙 王凯丰 刘辰君 段硕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6-304,共9页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发生的影响。方法 :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通过Pub 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检索2002年1月~2016年6月之间关于TDR和ACDF术后出现ASDeg、ASDis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由两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文章。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偏倚风险通过Cochrane系统评价指南进行评价,提取数据包括ASDeg、ASDis以及再手术率的相关信息,研究结果以ASDeg和ASDis的发生作为直接结果,以邻近节段再手术率作为间接结果评估邻近节段病变的发生,并根据随访时间和研究地点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最终对整篇Meta分析通过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the grades of recommendation,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了11篇RCTs,包括2632名研究对象。对于整体的ASD(包括直接和间接结果),TDR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CDF(OR=0.6;95%CI[0.38,0.73];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TDR相对于ACDF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为OR=0.58,95%CI[0.46,0.72],P<0.00001和OR=0.52,95%CI[0.30,0.87],P=0.01)。以随访时间5年为分界点,不论随访<5年还是≥5年,在ASDeg发生率上,TDR的优势都比ACDF显著(分别为OR=0.63,P=0.001;OR=0.49,P=0.0002),并且这种优势可能随时间延长有扩大趋势。以研究地点分层,不论在美国(7篇RCTs)还是中国(4篇RCTs),TDR在邻近节段退变(ASDeg)发生率上均有优势(P<0.0001,P=0.03)。根据GRADE评分,该Meta分析的质量级别为中等质量。结论:与ACDF相比,TDR在降低ASDeg和再手术率方面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邻近节段退变 邻近节段病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宇 孔超 +4 位作者 鲁世保海 涌王 庆一 藏磊 孟祥龙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64-269,共6页
目的比较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使用Charite SBⅢ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6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共有48个患者获得平均8.3年(5.... 目的比较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不同适应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自1999年12月至200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使用Charite SBⅢ假体进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65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共有48个患者获得平均8.3年(5.2至11.1年)的随访,根据患者的术前诊断,把患者分为3组:①椎间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 pain)的患者9例;②椎间盘退变(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DDD)合并腰椎间盘突出(nucleuse pulposus prolapse,NPP)的患者35例;③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post-disctomy)的患者4例。分别在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0~100分)和Oswestry功能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并拍腰椎正侧位、动力位片,测量术前及随访期间手术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结果:在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都有明显改善,与术前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得到很好的保持,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术前评分较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各组之间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的评分缓解率好于其他两组(P<0.05);术前及各随访时间段,3组患者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盘源性腰痛、椎间盘退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髓核单纯摘除术后复发都是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较好的适应证,对于椎间盘变性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临床疗效 适应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孔超 鲁世保 +5 位作者 海涌 王庆一 康南 藏磊 王宇 袁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93-198,共6页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 目的:探讨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3月~2012年3月,应用Activ L假体对32例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患者进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其中30例患者共36个假体获得12~46个月(平均28.8个月)的随访,随访2年以上者20例(其中随访3年以上15例)。均在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进行腰、腿痛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同时测量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对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评分,手术节段和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分别以每例患者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和ODI评分为应变量,以末次随访时的活动度、椎间隙高度以及腰椎前凸角为自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末次随访时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001)。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而下位相邻节段活动度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节段及其上、下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腰椎前凸角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与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r<0.2138,P>0.05)。结论:腰椎Activ L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退变性疾患的近中期疗效满意,近中期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和椎间隙高度与临床疗效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临床疗效 影像学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brid手术对颈椎力传导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莫中军 都承斐 樊瑜波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1-117,130,共8页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合并融合的Hybrid手术后颈椎的力传导模式,从生物力学角度加深对Hybrid手术的认识。方法建立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INTACT模型),模拟C4~6节段退变的3种手术方案:上置换+下融合(... 目的研究人工椎间盘置换(total disc replacement,TDR)合并融合的Hybrid手术后颈椎的力传导模式,从生物力学角度加深对Hybrid手术的认识。方法建立正常颈椎有限元模型(INTACT模型),模拟C4~6节段退变的3种手术方案:上置换+下融合(TDR45模型)、上融合+下置换(TDR56模型)、双节段融合(Fusion456模型)。结果所有手术模型中,融合节段的活动能力完全丧失,置换节段的活动能力有所增加。在160 N轴向力作用下,INTACT模型整个节段后伸4°,而TDR45与TDR56模型的颈椎节段分别后伸8.2°与8.9°。在TDR56模型中,经过C5椎体的力减少20%,经过置换节段小关节的力增加3.8倍。在TDR45模型中,经过置换节段小关节的力增加50%。INTACT模型的最大关节应力为0.8 MPa,而TDR45与TDR56模型置换节段的小关节应力均高达正常颈椎的2倍。结论由于置换节段活动范围的增加,Hybrid术后颈椎曲度在轴向力作用下发生较大改变(后伸)。这种改变将导致经过置换节段椎体的力有所减少,而经过小关节的力有所增加,从而增加置换节段小关节的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手术 人工椎间盘置换 融合 力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双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佳鸿 杨旭辉 +1 位作者 吴永乐 姚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 目的 :系统评价颈椎间盘置换术(TDR)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等数据库,筛选应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前瞻性临床对照研究;各研究中观察组术式为TDR(TDR组),对照组术式为ACDF(ACDF组);两组病例数均不少于10例;随访时间均不少于2年;术后疗效评价指标至少包括以下指标中的一项:颈痛及上肢痛VAS评分(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SF-36),术后不良事件(AE)等指标。采用Doowns-Black评分及NOS评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结果:共纳入5篇英文文献,2篇为随机对照研究(RCT),3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质量Doowns-Black评分均在18分及以上,NOS评价前瞻性队列研究质量均为6星。共纳入593例患者,其中TDR组314例,ACDF组279例。经Meta分析合并效应指标,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及不良事件发生相对危险度(RR)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TDR组上肢痛VAS评分、NDI评分、邻近上节段和下节段屈伸ROM、邻近节段退变低于ACDF组(P<0.05),SF36-PCS躯体健康评分及手术节段屈伸ROM SMD高于ACDF组(P<0.05)。结论 :相邻两个节段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行TDR的疗效较ACDF具有优势,安全性较高,但需要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以及更长时间的随访结果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间盘置换术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 双节段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