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拇趾外翻X线片观测指标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1
1
作者 龚浩 桑志成 《中国骨伤》 CAS 201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X线测量是拇外翻畸形最重要的诊断和评价依据之一,选择正确的摄片方式和测量指标对拇外翻畸形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拇外翻病因病理研究的深入,有关该病的X线测量方法和指标也日新月异。摄片的方法包括... X线测量是拇外翻畸形最重要的诊断和评价依据之一,选择正确的摄片方式和测量指标对拇外翻畸形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均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对拇外翻病因病理研究的深入,有关该病的X线测量方法和指标也日新月异。摄片的方法包括在负重与非负重状态下拍摄足的正位、侧位、斜位及籽骨轴位片。测量指标的选择也多种多样,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籽骨位置的测量等,可作为术前畸形程度及术后疗效的评估。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有关拇外翻X线测量的最新研究,对其测量方法及应用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脱位的旋转角度及X线和CT表现的试验观测 被引量:1
2
作者 何海潮 赵宝林 +4 位作者 朱庆三 马洪顺 来颖 刘景鑫 吕中文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12期925-928,共4页
目的:研究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旋转角度及影像学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4具C1-T1段甲醛浸泡成人颈椎标本,2男2女,年龄28~40岁。试验前摄X线片和行CT扫描,用自制夹具分别固定C2-C4、C5-T1,并施加屈曲和旋转暴力,使标本分别在... 目的:研究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旋转角度及影像学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4具C1-T1段甲醛浸泡成人颈椎标本,2男2女,年龄28~40岁。试验前摄X线片和行CT扫描,用自制夹具分别固定C2-C4、C5-T1,并施加屈曲和旋转暴力,使标本分别在侧屈旋转、前屈旋转下模拟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并部分模拟肌肉收缩,最后进行影像学分析。结果: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平均旋转角度为19.75°,椎体平均前方移位为3.68mm。以本试验摄片标准,0°、10°、180°、190°时损伤节段下位可见椎间孔;150°、160°、00°、-10°时损伤节段上位可见椎间孔,损伤节段关节突交锁或紊乱。交锁侧前斜位椎间孔变大,对侧前斜位椎间孔变小。CT平扫可见椎体旋转、关节突裸露征、关节突骨折等特点;冠状面三维重建可见双侧不对称;矢状面重建清晰可见关节突交锁。结论:X线和CT表现都可作为颈椎单侧关节突交锁的诊断依据,CT表现能更好地诊断单侧关节突交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关节突关节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部X线检查方法的辐射剂量控制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伟宾 张燕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12期74-76,共3页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中有效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接受胸部X线检查240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240例中接受床边计算机X线摄影(CR)40例(CR组),接受数字X线摄影(DR)... 目的探讨X线检查中有效辐射剂量的控制。方法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并接受胸部X线检查240例的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240例中接受床边计算机X线摄影(CR)40例(CR组),接受数字X线摄影(DR)100例(DR组),接受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检查(X-CT)100例(X-CT组)。CR组、DR组及X-CT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0.326 mSv、0.01387 mSv和2.971 mSv。结论应重视X线检查中辐射剂量的控制问题,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照射,尽量合理降低群体照射剂量,在为患者提供准确影像诊断的同时,将有效辐射剂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膝关节积脂血症X线及CT诊断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4
作者 叶明埕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6期412-413,共2页
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traumaticlipohemarthrosis,TLH)是指关节创伤后关节囊内形成脂-血平面,多继发关节内骨折,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以膝关节最常见。临床上约15%关节囊内骨折不能在X线片上发现,即为隐匿性骨折,而TLH与关节囊内骨折... 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traumaticlipohemarthrosis,TLH)是指关节创伤后关节囊内形成脂-血平面,多继发关节内骨折,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以膝关节最常见。临床上约15%关节囊内骨折不能在X线片上发现,即为隐匿性骨折,而TLH与关节囊内骨折有密切相关。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10月51例膝关节创伤性关节积脂血症X线、CT及临床完整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创伤和损伤 体层摄影 x线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全段食管黏膜下血肿2例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张发平 束玲玲 鲁大林 《中国医药科学》 2024年第6期190-193,共4页
食管黏膜下血肿(ESH)是临床少见的疾病,首发症状多为胸痛,与其他胸痛疾病易混淆。本文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收治的2例自发性全段ESH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及胸部CT资料。2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均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痛、吞咽困难... 食管黏膜下血肿(ESH)是临床少见的疾病,首发症状多为胸痛,与其他胸痛疾病易混淆。本文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皖南康复医院收治的2例自发性全段ESH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及胸部CT资料。2例患者均为老年女性,均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胸痛、吞咽困难,经过胃镜及胸部CT确诊。入院行禁食、抑酸、护胃、解痉、抗炎及补液等保守治疗,1例患者在入院第3天出现呕血,另1例患者在入院第2天便血,同时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分别于第11天和第15天顺利出院,1个月后复查ESH消失,均无复发。2例ESH保守治疗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血肿减压(呕血和便血)的情况下,有助于患者的症状改善。本文对ESH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转归进行文献复习,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黏膜下血肿 胃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胸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lon骨折的CT分型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被引量:30
6
作者 贾斌 张勇 +2 位作者 李郑林 曹国庆 刘彦勋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6期470-473,共4页
目的:介绍一种Pilon骨折的三柱分型方法及其分柱固定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三柱分型"及分柱固定治疗Pilon骨折27例29踝,男26例,女1例;年龄23~59岁,平均33.1岁。根据三柱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内... 目的:介绍一种Pilon骨折的三柱分型方法及其分柱固定治疗,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采用"三柱分型"及分柱固定治疗Pilon骨折27例29踝,男26例,女1例;年龄23~59岁,平均33.1岁。根据三柱分型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法,采用前内侧、前侧、后外侧、后内侧等入路进行显露,以1/3半管形钢板或螺钉分柱固定,术后随访评价临床效果。结果:随访时间5~33个月,平均17.5个月。按Mazur标准:优20踝,良4踝,可5踝。2踝部分皮缘坏死切口延迟愈合,经清洁换药后愈合,无创口裂开、深部感染、骨髓炎、骨不连、关节僵硬及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无因创伤性关节炎而行关节融合术。结论:基于三柱理论进行Pilon骨折的分型及分柱固定,使Pilon骨折的治疗更具条理性,治疗方法的选择更为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ON骨折 骨折固定术 骨科手术方法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一氧化氮在慢性鼻-鼻窦炎伴或不伴鼻息肉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刘承耀 王向东 +4 位作者 李琴 郑凯莉 郑铭 刘仲燕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9年第6期315-320,共6页
目的评价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在鉴别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和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鼻呼出气一氧化氮(nasal nitric oxide,nNO)在鉴别慢性鼻-鼻窦炎不伴鼻息肉(chronicrhinosinusitis without nasal polyps,CRSsNP)和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chronic rhinosinusitis with nasal polyps,CRSwNP)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与鼻窦CT的相关关系。方法本研究收集连续88例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和20名健康志愿者。使用NIOX设备测量呼出的nNO水平。鼻内镜检查和鼻窦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受试者的鼻腔及鼻窦炎症状态,皮肤点刺试验用于确认特应性状态。结果CRSsNP患者的nNO水平高于CRSwNP患者[(591±153)ppbvs(360±181)ppb,P<0.001],而CRS患者的nNO水平低于对照组[(449±204)ppbvs(881±161)ppb,P<0.001].在特应性和非特应性CRS患者中,nNO水平与Lund-Mackay评分呈负相关(r=-0.45,P=0.016;r=-0.600,P<0.001).与特应性患者相比,伴或不伴鼻息肉的非特应性患者表现出较低的nNO水平[非特应性CRSsNPvs特应性CRSsNP,(503±92)ppbvs(734±120)ppb,P<0.001;非特应性CRSwNPvs特异性CRSwNP,(299±150)ppbvs(518±161)ppb,P<0.001].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RSwNP、CRSsNP和健康对照以及特应性和非特应性亚组中的患者,具有可接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超过70%-90%).结论nNO水平可用于区分CRSwNP和CRSsNP,且和鼻窦CT评分呈负相关。然而,作为CRS的诊断或监测生物标志物,nNO受患者特应性状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呼气 鼻窦炎 鼻息肉 超敏反应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被引量:6
8
作者 方必东 周胜法 +3 位作者 邹爱国 卓高豹 高伟阳 许崇永 《中国骨伤》 CAS 2008年第12期913-915,共3页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病例资料。男16例,女19例;年龄7~66岁,平均39.4岁。所有病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结果:病变位于膝关节2例,踝关节6例... 目的:探讨腱鞘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腱鞘巨细胞瘤病例资料。男16例,女19例;年龄7~66岁,平均39.4岁。所有病例行X线检查,8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结果:病变位于膝关节2例,踝关节6例,桡骨小头1例,腕关节2例,14例手部,10例足部。病变呈弥漫型10例,局灶型25例。X线:32例表现为骨旁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3例正常。相应骨质受压侵蚀或小囊样破坏9例,明显骨质破坏5例。CT:能清晰显示软组织肿块及骨质破坏。MRI:在T1WI上接近于骨骼肌信号9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7例,在T2WI上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斑片状等高信号,6例可见少量积液改变。结论:X线可初步发现病灶及骨质破坏,CT观察骨质破坏较好,MRI特征性长T1短T2低信号,能清晰显示病灶范围及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骨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段少银 叶锋 康江河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3期162-165,共4页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探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寰枢关节三维成像,其中21例加旋转位。三维重建方法以表面遮盖法(surfaee shade display,SSD)为... 目的:利用CT三维成像观察正常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探讨解剖学基础。方法:对53例正常志愿者进行中立位寰枢关节三维成像,其中21例加旋转位。三维重建方法以表面遮盖法(surfaee shade display,SSD)为主,辅以多层面重建法(mutiplanar reformatting,MPR)、最大强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iect,MIP)、容积重建法(volume rendering,VR)。分析、比较其图像表现及解剖学特点。结果:53例中立位三维图像显示寰枢外侧上、下关节面基本对齐,寰齿关节问隙为1.0~3.3mm;齿突侧距不对称24例,占45.28%。21例旋转位显示寰枢外侧上、下关节面呈旋转性关节面移位,移位宽度为5.76~8.18mm,关节面吻合面积缩小约1/2~2/3,寰齿关节间隙大小无变化。齿突侧距对称者齿突偏向旋转侧,不对称者齿突偏移程度减轻或无改变。结论:CT三维成像能清楚显示寰枢关节功能位的解剖结构。观察到的功能位寰枢关节变化规律,为诊断及治疗寰枢关节不全脱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解剖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徐荣明 刘观燚 +5 位作者 赵红勇 马维虎 孙韶华 朱彦召 许楠健 林华杰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3期218-221,共4页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取20具胸椎标本,男12具,女8具,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7mm... 目的:明确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固定的解剖学可行性和技术参数,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取20具胸椎标本,男12具,女8具,仔细解剖颈部的后侧和前侧方,以清楚地暴露胸椎椎板和椎弓根。以椎板下缘向上,外缘向内各7mm为进钉点,在T1,2,T5,6,T9,10直视下置入经关节螺钉,通过CT重建,测量经关节螺钉内固定进钉角度和钉道长度。结果: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均成功置入,螺钉固定方向在矢状面呈尾倾,冠状面呈外倾。经关节螺钉固定的平均角度在矢状面尾倾(52.6±5.9)°,在冠状面外倾(12.4±2.9)°。螺钉钉道长度(22.5±1.9)mm,各固定节段间角度略有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上、中、下不同胸椎节段之间的钉道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胸椎后路经关节螺钉具有解剖学可行性,可以作为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一种补充内固定方法,但置钉时要求较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内固定器 解剖学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临床表现特点和CT、MRI诊断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李绍林 张雪林 +1 位作者 周杰 肖斌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第5期338-342,共5页
目的 探讨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 (IHPC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影像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IHPCC病人30例 ,男 16例 ,女 14例 ,年龄 39~ 78岁 (平均 5 6岁 ) ,2 7例行 CT平扫和增强扫描 ,5例作了 MRI检查 ,手术治疗 2 4例 ,6例行肝穿... 目的 探讨肝内外周型胆管细胞癌 (IHPCC)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影像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IHPCC病人30例 ,男 16例 ,女 14例 ,年龄 39~ 78岁 (平均 5 6岁 ) ,2 7例行 CT平扫和增强扫描 ,5例作了 MRI检查 ,手术治疗 2 4例 ,6例行肝穿活检 ,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结果 合并肝内胆管结石 5例 ;有胆囊切除、胆道探查病史 4例 ;先天性胆管囊肿者 2例 ;7例无任何黄疸表现 ;11例病史中有体重减轻。多数病灶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增强扫描早期表现边缘强化 ,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或均匀性强化 ,3例未见明确肿块者和 4例肿块周围无扩张胆管者术前影像误诊。结论  IHPCC临床表现多样 ,结石、胆道手术史和先天性胆管囊肿是重要发病诱因 ,体重减轻、黄疸和肿瘤标记物升高提示患病可能。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有不均匀片状、分隔状强化是其影像诊断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细胞 诊断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扫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窦CT评分联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和白细胞介素6预测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胡焱 陈剑波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3年第8期529-532,共4页
目的探讨鼻窦CT评分联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西溪医院收治的ECRSwNP患者92例,均行... 目的探讨鼻窦CT评分联合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嗜酸粒细胞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ECRSwNP)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西溪医院收治的ECRSwNP患者92例,均行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根据术后1年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29)和未复发组(n=63)。比较两组鼻窦CT评分,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os)及组织Eos百分比(Eos%)与鼻窦CT评分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探究鼻窦CT评分、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IL-6对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鼻窦CT评分及筛窦与上颌窦评分比值(E/M比)均大于未复发组(P<0.05);组织Eos%与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及E/M比均呈正相关(r=0.305、0.381、0.642,P均<0.05),外周血Eos%与前组筛窦评分、后组筛窦评分及E/M比亦呈正相关(r=0.272、0.346、0.525,P均<0.05)。复发组哮喘患者占比、鼻塞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组织Eos%、外周血Eos%及sIgE、IL-6水平均高于未复发组(P<0.05),组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外周血Neu%则低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水平血清sIgE、IL-6及高E/M比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sIgE、IL-6、E/M比及三者联合预测ECRSwNP患者术后复发风险的AUC分别为0.818、0.758、0.696、0.915,三项指标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单项检测(P<0.05)。结论高水平血清sIgE、IL-6及高E/M比是ECRSwNP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三者联合预测患者鼻内镜术后复发风险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窦炎(Sinusitis) 鼻息肉(Nasal Polyps) 嗜酸细胞(Eosinophils) 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复发(Recidivism) CT Lund-Mackay score(Lund-Mackay CT评分) 特异性免疫球蛋白(specific immunoglobulin E)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tomography scanners x-ray compute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扩大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翟文亮 李德 练克俭 《中国骨伤》 CAS 2010年第6期414-416,共3页
目的:观察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变化。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对18例(18膝)接受自体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本组男14... 目的:观察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发生及变化。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7月对18例(18膝)接受自体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病例进行了12个月的随访。本组男14例,女4例;年龄21~47岁,平均35.5岁;右膝12例,左膝6例。于术后1周及3、6、12个月分别进行患肢CT检查,测量股骨隧道和胫骨隧道的直径并与术后1周数值进行比较,增宽≥2mm为隧道扩大。记录骨隧道扩大出现的时间及不同时间段隧道宽度的改变。结果:18例(18膝)均未出现骨隧道扩大,股骨隧道平均扩大(1.10±0.42)mm,胫骨隧道平均扩大(1.00±0.51)mm。18例股骨隧道:术后1周、3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胫骨隧道:术后1周、3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12个月骨隧道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腓骨长肌腱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和异体骨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明显减少骨隧道扩大的发生,骨隧道明显增宽出现在术后3个月内,并在随后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胫骨 股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骨形态发生蛋白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月经前期发作的鼻源性头痛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长清 张友骥 +3 位作者 张明欣 唐少松 王风祥 孙焕平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484-485,共2页
随着鼻窦CT诊断和鼻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大量鼻部疾病导致的头痛得以治愈。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分类,鼻源性头痛的第二种类型——黏膜接触点性头痛(mucosa contact point headache),因为缺少典型的鼻部症状,而分散就诊于其... 随着鼻窦CT诊断和鼻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大量鼻部疾病导致的头痛得以治愈。根据2004年国际头痛协会的分类,鼻源性头痛的第二种类型——黏膜接触点性头痛(mucosa contact point headache),因为缺少典型的鼻部症状,而分散就诊于其他学科,长期得不到合理诊疗。我们近期总结了多例临床上没有典型的鼻部症状,而是以各种类型的头痛为主诉就诊于神经内科等专科的患者,经过会诊筛查,确诊为鼻源性黏膜接触点性头痛,通过鼻内镜手术治愈。其中包括1组女性患者,长期被误认为是月经前期头痛,通过治疗证明是黏膜接触点性头痛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撰文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痛(Headache) 月经(Menstruation) 鼻内镜检查(Endoscopy)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鼻源性头痛(rhinogenic headac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乙酰唑胺负荷试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早期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芷萍 刘新通 +1 位作者 乔穗宪 唐安戊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2期96-98,共3页
为评价口服乙酰唑胺 (ACZ)血管激活试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名正常志愿者和 30例TIA患者进行静息和口服ACZ血管激活试验的SPECT显像 ,并进行断层图像的视觉及半定量分... 为评价口服乙酰唑胺 (ACZ)血管激活试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SPECT)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10名正常志愿者和 30例TIA患者进行静息和口服ACZ血管激活试验的SPECT显像 ,并进行断层图像的视觉及半定量分析。观察口服ACZ前后血气分析变化。结果 正常ACZ激活试验后 ,99mTc ECD在大脑两侧对应部位呈对称性分布 ,脑血流量普遍增加 ,TIA组ACZ血管激活试验后 ,血pH值降低 ,二氧化碳分压 (PCO2 )增高。发作期TIA患者SPECT显像呈现局部低灌注的患者由 5例 (5 6 )增加至 6例 (6 6 ) ,静止期患者的SPECT阳性率由 6 0 %提高至 92 % ,ACZ激活试验后总阳性率为 93%。结论 口服ACZ血管激活试验方法简单可靠 ,对TIA患者早期的影像学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暂时性 单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乙酰唑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CT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义星 池永龙 +1 位作者 何家维 章华真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9期685-687,共3页
目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鲜见文献报道,并且其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CT影像定位分析的方法,研究上胸椎前方不同血管间隙所能暴露的椎体范围,为制定上胸椎前路手术的术前计划提供参考。方法:自2008年10月... 目的:上胸椎前方手术入路的相关研究鲜见文献报道,并且其研究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研究利用CT影像定位分析的方法,研究上胸椎前方不同血管间隙所能暴露的椎体范围,为制定上胸椎前路手术的术前计划提供参考。方法:自2008年10月至12月,随机选取120例正常胸部CT片,男58例,女62例;年龄16~75岁,平均(40.3±12.3)岁。利用胸部CT片的X线定位图像,定位左头臂静脉上缘与正中矢状面交点、左右头臂静脉汇合点上缘、气管分叉上缘所平对的椎体水平;在垂直视野下且不向尾侧牵拉重要解剖结构的情况下,上述各点分别代表前方入路间隙E1(气管食管鞘与两侧血管鞘之间的间隙)、E2(右头臂静脉、头臂干与左头臂静脉根部之间的间隙)、E3(升主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的间隙)尾侧暴露的椎体水平。结果:在120例样本中,有105例T2椎体可通过E1显露(87.5%),有82例T3椎体可通过E2显露(68.3%),有89例T4椎体可通过E3显露(74.2%)。结论:3种上胸椎前方入路间隙所能暴露的椎体范围存在差异,术前可根据患者的胸部CT片选择恰当的入路间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临床方案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和MRI在椎体缺血性坏死病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圣 芦健民 +3 位作者 赵德伟 周丹阳 李新路 邱兴 《中国骨伤》 CAS 2011年第6期496-499,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vertebral body,ANV)诊断中CT和MRI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至2009年诊治的12例ANV的病史、临床表现、CT和MR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12例ANV椎体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 目的:探讨椎体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vertebral body,ANV)诊断中CT和MRI的价值。方法:对2005年至2009年诊治的12例ANV的病史、临床表现、CT和MRI扫描结果进行分析。12例ANV椎体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治疗前后疼痛状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结果:本组ANV均发生在胸腰段脊柱。CT和MRI检查发现椎体内有真空区,内部可积气或积液,早期ANV真空区内积液时MRI在T1加权像上为低信号且T2加权像上则为高信号,晚期ANV的CT扫描可见真空区边缘硬化带。VAS评分从术前的平均(9.08±0.76)分降为术后的平均(2.33±1.43)分。结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后内出现真空区时应警惕本病,CT和MRI在椎体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PVP是一种治疗ANV的有效方法,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坏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老年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濮欣 窦瑞雨 +5 位作者 黄小勇 晏子旭 赵轶轲 张卫华 王玲娜 张丽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74-976,共3页
目的探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层CT单容积扫描模式对75例年龄>60岁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分析扫描数据。结果本... 目的探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20层CT单容积扫描模式对75例年龄>60岁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行肺动脉CT成像,采用容积再现技术、多平面重建及曲面重建等方法分析扫描数据。结果本组75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扫描,图像质量均可满足诊断,41例诊断为肺栓塞,其中段级肺栓塞12例,余34例除外肺栓塞。全部病例最终诊断均经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及临床溶栓治疗有效所证实。应用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扫描时间1 s,平均射线剂量为(2.73±0.47)mSv,造影剂总量45 ml。结论 320层CT单容积肺动脉成像诊断肺栓塞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检查手段,其具有低射线损伤、低对比剂用量、成像速度快等优势,尤其适用于临床急重症及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肺动脉 血管造影术 x线影像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9
作者 费军 许樟荣 +3 位作者 刘瑛琪 张朝利 王晓非 刘军华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9年第5期417-419,424,共4页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特征,探讨CTCA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0例糖尿病患者及481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CTCA检查,其中111例患者(糖尿病41例,非糖尿病7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的特征,探讨CTCA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0例糖尿病患者及481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CTCA检查,其中111例患者(糖尿病41例,非糖尿病70例)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CTCA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相关性,并比较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结果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中CTCA检查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均相关良好,糖尿病患者血管狭窄发病率较非糖尿病患者显著增高(45.8%vs24.5%;P<0.05),多支病变发病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复杂,CTCA在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筛查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血管病变与轻度认知功能损伤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谭纪萍 王鲁宁 刘克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41-243,共3页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nnent,MCI)与颅脑CT所发现的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关系。方法 MCI患者70例(MCI组),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认知正常老年人84例(对照组),两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轻度认知功能损伤(mild cognitive impainnent,MCI)与颅脑CT所发现的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关系。方法 MCI患者70例(MCI组),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认知正常老年人84例(对照组),两组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变、双侧额区白质病变评分及脑室指数在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去除了年龄、白质病变和脑萎缩的影响后,证实脑血管病变与MCI有关,OR=6.63.95%CI:3.16~13.96;白质病变、脑室指数与MCI无显著相关。结论 颅脑CT所显示的脑血管病变可能是MCI的危险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障碍 认知障碍 体层摄影扫描仪 x线计算机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