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3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TELLITE GRAVITY SURVEYING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OF EARTH’S GRAVITY FIELD 被引量:1
1
作者 Ning Jinsheng (The Key Laboratory of Geo Space Environment and Geodes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B12期1-7,共7页
This is a summarized paper. Two topics are discussed: Firstly,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our kinds of satellite gravity survey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some problems of theory and met... This is a summarized paper. Two topics are discussed: Firstly, the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our kinds of satellite gravity survey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Secondly, some problems of theory and method, which must be considered in the study of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based on satellite gravity data, are expound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重力测量技术 地球重力场 卫星轨道 技术概念 技术进展 技术应用 空中重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力场变化与重力异常关系的探讨
2
作者 孙鸿博 梁霄 +7 位作者 王季雨 肖伟鹏 陆元超 孙伯乐 严吉 周志 徐如刚 储飞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4-593,共10页
使用经典平差和贝叶斯平差法对2013年上下半年、2020年上下半年以及2024年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重力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获得了2013—2024年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结果显示,该研究区的重力场呈现东升西降的变化趋势,郯庐断裂带对重力变化控... 使用经典平差和贝叶斯平差法对2013年上下半年、2020年上下半年以及2024年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重力数据进行平差处理,获得了2013—2024年研究区的重力场变化。结果显示,该研究区的重力场呈现东升西降的变化趋势,郯庐断裂带对重力变化控制明显。结合对重力场变化的小波分解结果和2013—2022年研究区发生的M S≥3.5地震,发现地震易发生在重力场变化的正负交界过渡带上。采用EGM2008模型,经小波多尺度分解,获得去除了莫霍面起伏影响的布格重力异常,根据Airy均衡模型计算得到均衡重力异常。结果表明,总体上重力场的变化与重力异常在空间形态上较为一致,但变化趋势可能有所不同,需重点关注重力异常的边界与重力场变化的边界一致的地方,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变化 贝叶斯平差 郯庐断裂带 布格重力异常 小波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平差方法分析山西地区重力场的变化特征
3
作者 李勇江 冯建林 +3 位作者 何辛 刘冬阳 姬计法 董磊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0-657,共8页
为研究山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贝叶斯平差和经典平差法,分析2015—2020年山西地震重力监测网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山西断陷带内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并对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①2种平差方... 为研究山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特征,利用贝叶斯平差和经典平差法,分析2015—2020年山西地震重力监测网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得到山西断陷带内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并对2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误差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①2种平差方法在点值精度上整体相当,但贝叶斯平差法的段差序列具备更好的随机分布特征,可以更好地消除由仪器的非线性漂移对结果带来的影响;②2种方法得到的重力场变化形态一致,但变化量有所差异;③山西断陷带内重力场变化相对稳定,累积重力场变化显示,区内变化趋势具备连续性,但不同部位重力场变化特征有所差异,位于中部和中南部的太原盆地、临汾盆地重力场变化量小,南北两端的变化量较大,且变化态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断陷带 贝叶斯平差 经典平差 时变重力场 流动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重力场协同NaOH净化CS_(2)废气的研究
4
作者 苏峰 李汉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6,共6页
铜矿浮选药剂添加时产生的CS_(2)废气影响了周边环境。采用超重力场技术协同NaOH净化CS_(2)废气,研究了转速、液体流量、气体流量、吸收液NaOH浓度等因素对CS_(2)净化效率以及传质系数(KG)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转速1680... 铜矿浮选药剂添加时产生的CS_(2)废气影响了周边环境。采用超重力场技术协同NaOH净化CS_(2)废气,研究了转速、液体流量、气体流量、吸收液NaOH浓度等因素对CS_(2)净化效率以及传质系数(KG)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最佳试验条件为:转速1680 r/min、液体流量6.5 L/min、气体流量90 m^(3)/h、吸收液浓度0.4%NaOH,CS_(2)废气净化效率为95.90%。研究结果为工业CS_(2)异味气体净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S_(2) 超重力场技术 净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数据处理与评估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佳喜 边少锋 +1 位作者 韦宏玮 纪兵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5,共15页
本文从FALCON AGG水平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的测量原理出发,推导了伞状全张量重力梯度仪FTG/eFTG (Full Tensor Gradiometer,FTG;Enhanced Full Tensor Gradiometer,eFTG)的解析测量方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FALCON AGG和FTG/eFTG的噪声... 本文从FALCON AGG水平旋转加速度计重力梯度仪的测量原理出发,推导了伞状全张量重力梯度仪FTG/eFTG (Full Tensor Gradiometer,FTG;Enhanced Full Tensor Gradiometer,eFTG)的解析测量方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FALCON AGG和FTG/eFTG的噪声评估方法和基于多分量位场转换的降噪方法,梳理了航空重力梯度测量精度与分辨率的综合评定方法.结合国外实测数据分析了航空重力梯度测量数据的噪声统计特征.基于重力场统计特征模型模拟了三种重力梯度仪的原始观测量,并验证了多分量位场转换的降噪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全张量位场转换能有效抑制测量噪声,部分分量的降噪幅度达到50%以上.本文相关结论可为后续开展航空重力梯度测量任务设计、数据处理与模拟仿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梯度测量 空间分辨率 系统噪声 数据处理 位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四川泸定M_(S)6.8地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其孕震机理分析
6
作者 隗寿春 祝意青 +4 位作者 赵云峰 刘芳 姜永涛 刘金钊 郑兵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2-583,共12页
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grav.img.23.1和全球DEM模型topo_18.1.img研究了川西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异常信号进行分离,研究了该地区的深部物质迁移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并基于2017—2022年的区域流动重力观测... 利用全球重力场模型grav.img.23.1和全球DEM模型topo_18.1.img研究了川西地区的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重力异常信号进行分离,研究了该地区的深部物质迁移特征和强震孕育背景;并基于2017—2022年的区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研究了2022年9月5日泸定M S6.8地震前的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小波多尺度分解得到的不同深度重力异常特征图像,均在三岔口—石棉一带存在显著的重力异常梯度带和四象限分布特征,表明了该地区深部强烈的物质迁移和密度变化,泸定M S6.8地震震源区处于不同密度地质体的交会区域,具备发生强震的孕震背景;②地震前出现了较好的中期前兆性重力变化图像,前期沿鲜水河断裂及玉龙希断裂形成了重力变化高梯度带,泸定M S6.8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的拐弯处附近,临震前重力场出现了反向变化,并在三岔口地区出现重力异常四象限变化特征,地震发生在重力场反向变化过程中;③依据震质源和震质中模型,分析认为震中南侧的九龙、石棉、冕宁一带的正重力变化可能是导致此次地震发生的主要诱因,引起该重力变化的深部场源可能是主导此次地震的孕震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 S6.8地震 重力场变化 布格重力异常 深部孕震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预处理方法的时变重力场反演精度分析
7
作者 蒲伦 游为 +1 位作者 余彪 范东明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2-79,共8页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 针对GRACE Level1B观测数据中存在缺失数据及含有粗差的问题,提出补全SCA1B缺失数据的优化方法,同时对KBR1B和运动学轨道数据采用优化策略剔除粗差,用于时变重力场模型反演。此外,还分别基于合成数据和实测数据分析ACC1B数据在Y轴方向的误差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校正策略。利用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恢复SCA1B的缺失数据,且充分考虑了观测数据在整个弧段的变化特征。采用优化策略校正后的ACC1B数据计算结果显示,其精度比未校正的数据计算结果提高3.7 mm。从结果可知,由优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解算的重力场模型与三大官方机构解算结果相比,总体精度相当,但不同机构的解算结果在局部区域的细节信号表现有差异,表明优化的数据预处理策略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数据预处理 时变重力场 时间序列分解 精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特征探索的重力适配区选择算法
8
作者 张勇刚 张硕 +2 位作者 李宁 张嗣卿 那磊鑫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46-558,共13页
高质量、特征丰富的匹配区域可以提高重力匹配导航的成功率。现有的匹配区域选择算法仍然存在区域遗漏和区域不连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特征探索的重力适配区选择算法。首先,对重力场重新建模并构建新的重力场特征... 高质量、特征丰富的匹配区域可以提高重力匹配导航的成功率。现有的匹配区域选择算法仍然存在区域遗漏和区域不连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深度特征探索的重力适配区选择算法。首先,对重力场重新建模并构建新的重力场特征。然后,利用深度特征探索的方法扩展重力场特征矩阵,并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去除重力场特征矩阵的信息冗余。最后,利用高斯混合模型(GMM)对新的重力场特征矩阵进行划分。在匹配区域选择算法仿真实验中,所提算法相比于现有阈值法和Delaunay三角剖分法展现出显著优势,其中重力异常背景图1:所选重力强适配区面积分别增加34.19%和27.25%,重力异常背景图2:所选重力强适配区面积分别增加22.40%和16.04%。在惯导/重力匹配导航定位仿真实验中,采用所提算法选择出的强适配区,所有轨迹的匹配率都优于90%,导航精度优于1个网格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模型 特征构建 数据增强 高斯混合模型 重力匹配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短弧边值法的GRACE Level-1B全球Mascon时变重力场反演
9
作者 郭美杉 陈秋杰 +3 位作者 沈云中 张兴福 肖云 王微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69-3084,共16页
本文提出了利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Level-1B卫星数据解算全球Mascon时变重力场模型的优化短弧边值积分法.借助Mascon质量变化格网与球谐系数之间的变换关系,构建基于GRACE Level-1B级数据的空域Mascon待估... 本文提出了利用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Level-1B卫星数据解算全球Mascon时变重力场模型的优化短弧边值积分法.借助Mascon质量变化格网与球谐系数之间的变换关系,构建基于GRACE Level-1B级数据的空域Mascon待估参数无约束解法方程.进一步引入空间约束与Tikhonov正则化,利用2002年4月至2016年12月的GRACE Level-1B级卫星数据,解算了一套1°×1°等面积Mascon模型,有效削弱了南北条带噪声与泄漏误差.31个不同尺度河流流域的陆地水总储量变化和格陵兰冰盖质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本文Mascon模型与官方Mascon模型(CSR Mascon、JPL Mascon和GSFC Mascon)信号水平相当,格陵兰冰盖的质量变化估计结果相关系数达到0.96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卫星 时变重力场模型 优化短弧边值法 Masc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全张量航空重力梯度数据的区域重力场快速建模方法
10
作者 吴怿昊 罗志才 +2 位作者 汪海洪 何秀凤 杨萌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9-787,共19页
本文研究了基于径向基函数融合航空重力梯度张量数据重建高分辨率区域重力场模型的方法.针对传统勒让德级数展开方法存在求解复杂度高、计算效率低的局限性,以泊松小波基函数为例构建了基函数及其一阶、二阶偏导数快速递推计算的封闭解... 本文研究了基于径向基函数融合航空重力梯度张量数据重建高分辨率区域重力场模型的方法.针对传统勒让德级数展开方法存在求解复杂度高、计算效率低的局限性,以泊松小波基函数为例构建了基函数及其一阶、二阶偏导数快速递推计算的封闭解析表达式,建立了融合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的快速建模方法.以加拿大圣乔治海湾为例,采用全张量航空重力梯度数据恢复了格网分辨率约为0.5 km的陆海统一重力场模型,量化了采用不同重力梯度分量对于建模的贡献,并利用实测地面重力数据检核了采用航空重力梯度恢复的重力场模型.数值分析表明,仅采用单一重力梯度分量建模时,利用垂直分量建模对于重力场重建的贡献较大,且基于垂直分量求解模型的精度较高.此外,相比于仅采用单一重力梯度分量建模的结果,联合多个梯度分量建模能提升重力场模型的精度.较之于已有全球高阶重力场模型和测高重力异常数据,联合航空重力梯度数据求解的局部重力场模型在短波段的精度有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重力梯度测量 全张量重力梯度数据 高分辨率重力场建模 泊松小波基函数 快速建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FO重力卫星激光干涉测距原始数据预处理
11
作者 尹恒 朱紫彤 +5 位作者 闫易浩 王长青 钟敏 冯伟 朱炬波 谷德峰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15-1632,共18页
GRACE-FO重力卫星激光干涉测距(LRI)具有以纳米级精度测量双星星间距离变化的能力,在高精度刻画中长空间尺度的地球重力场变化、地表物质迁移与分布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原始LRI测量相位中存在的时标误差、相位跳跃和测距系统误差等误... GRACE-FO重力卫星激光干涉测距(LRI)具有以纳米级精度测量双星星间距离变化的能力,在高精度刻画中长空间尺度的地球重力场变化、地表物质迁移与分布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由于原始LRI测量相位中存在的时标误差、相位跳跃和测距系统误差等误差源会直接影响相位转换到测距的精度,进而传播至后续的重力场解算及其科学应用中,因此需要对LRI测量相位进行精细的数据预处理.本文基于GRACE-FO卫星实测数据,深入研究了LRI测量数据特征、原始数据预处理流程以及相应的关键技术,生成了自主研发的激光干涉测距产品(LRI1B SYSU S10).针对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现有相位跳跃处理算法存在不能精确处理相位跳跃的不足,本文验证了相位跳跃模板法与相位跳跃平滑法结合可有效消除不同类型的相位跳跃.研究结果显示,本文LRI1B产品的有偏距离变率在0.1 Hz处的精度可达到1 nm·s^(-1)·Hz^(−1/2),优于JPL的RL04(Release 04)版本产品(5~10 nm·s^(-1)·Hz^(−1/2)),与德国爱因斯坦研究所(AEI)的同类产品相当;基于本文产品反演的大地水准面阶方差在30阶以上优于JPL产品的结果,与AEI结果一致性较好.本文开发的LRI数据预处理方法有效消除了原始测量相位中的各类误差,对未来采用LRI的GRACE类重力卫星任务(如天琴二号)的数据预处理、重力场反演和地表物质迁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FO 激光干涉测距 数据预处理 相位跳跃 重力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重力段差指标量分析及场源特征反演
12
作者 郑秋月 黄江培 +3 位作者 吴宇琴 陈政宇 刘东 王青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1,共10页
基于2016-2021年云南地区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利用流动重力段差变化可视化方法及重力场变化显著性程度指标量G和C值研究了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并反演了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场源分布特征,开展了对研究区重力变化及场源... 基于2016-2021年云南地区流动重力重复观测资料,利用流动重力段差变化可视化方法及重力场变化显著性程度指标量G和C值研究了2021年漾濞M_(S)6.4地震前的重力变化,并反演了其与地震孕育相关的场源分布特征,开展了对研究区重力变化及场源特征的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段差表示法的大小和方向对地下物质的运移方向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震前重力指标量呈显著上升,震后又迅速回落,重力变化指标量G和C值可作为评价测网区域重力变化显著性程度的定量依据;②反演得到的重力变化场源位置主要集中在红河断裂带北段至滇西北一带,且表现出与维西-乔后断裂及红河断裂带走向较为一致的分布特征,这可能与地震前中上地壳的深部物质运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段差 定量分析 重力变化指数 场源反演 漾濞M_(S)6.4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强震前时变重力水平梯度时空趋势分析
13
作者 于飞 吴桂桔 郝洪涛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2-622,共11页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强震频发区之一,分析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趋势对理解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二维水平梯度分析方法,基于2016年9月—2021年9月所获取的5期时变重力数据,计算南北地震带时变水平梯度值,结合研究区地震信... 南北地震带是中国强震频发区之一,分析该区域重力场时空变化趋势对理解强震机理、构造变形具有重要意义。引入二维水平梯度分析方法,基于2016年9月—2021年9月所获取的5期时变重力数据,计算南北地震带时变水平梯度值,结合研究区地震信息和地质构造资料,分析2017年以来研究区M S≥5.0震中区域地震震前时变水平梯度与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M S≥5.3地震震中区域震前时变水平梯度特征与震级呈正相关;M S≥6.0地震震中区域震前时变水平梯度高值带逐渐沿块体边界、大型断裂展布,极大值大于1.7μGal/km,区域标准差大于0.4μGal/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震带 时变重力场 二维水平梯度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东部海域重力场及断裂构造特征
14
作者 刘洪波 王润生 +7 位作者 胡雪平 勇晓宇 吴治国 贺春艳 孟庆发 李嘉 王恩强 张宁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3,共12页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揭示了莱州湾东部海域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利用最新1/20万陆海域高精度重力资料,对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陆... 莱州市三山岛北部海域超大型金矿的发现,揭示了莱州湾东部海域金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为进一步推进海域金矿勘查工作,利用最新1/20万陆海域高精度重力资料,对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东部陆海域重力场总体表现为强烈波动性和等值线带状展布特征;通过布格重力异常场源分离,对昌邑—大店断裂以东海域的断裂构造体系进行了划分,共推断断裂17条,可划分为NE、NW和EW向3组断裂,其中NE向断裂为区内主要控矿断裂。研究结果为区内基础地质研究、矿产地质调查和金矿资源勘查工作提供了高精度重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东部 海底重力 布格异常 重力场特征 断裂构造 金矿勘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度扇近海盆地重磁场融合与油气盆地构造解析
15
作者 张菲菲 韩波 +2 位作者 朱莹洁 廖晶 王万银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印度扇近海盆地是巴基斯坦海域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但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受限于勘探资料的数量和品质,对盆地内部结构认识不够清晰,制约了该地区油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新一代卫星测高重力异常数据(V29.1)和EMGA2地磁网格数据(... 印度扇近海盆地是巴基斯坦海域重要的油气勘探目标区,但盆地尚处于勘探早期,受限于勘探资料的数量和品质,对盆地内部结构认识不够清晰,制约了该地区油气调查工作的进一步深入。以新一代卫星测高重力异常数据(V29.1)和EMGA2地磁网格数据(V2)为基础,利用重、磁场融合技术得到印度扇近海盆地及邻区重磁场融合结果,并对该研究区盆地内部油气构造格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表明,重磁场融合结果能够很好刻画印度扇近海盆地内部结构:低磁低重对应盆地沉积坳陷区,高磁低重对应有岩浆岩侵入的坳陷区,高磁高重对应盆地隆起区,低磁高重对应碳酸盐岩台地区;结合钻井和二维地震资料,推断印度扇近海盆地呈现“三坳两隆”的构造格架,且受不同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东西分块”特征明显。本次新划定盆地西南部的西部坳陷、西部隆起,南部坳陷面积增大,盆地南缘位于帕拉蒂纳脊附近。该研究成果为印度扇近海盆地及邻区基础地质、油气勘探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磁场融合 构造格架 油气勘探 印度扇近海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潮模型误差对GRACE-FO卫星激光观测数据反演时变重力场的影响分析
16
作者 郑李均 周浩 +3 位作者 李耀宗 夏明阳 郑舒允 罗志才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47-1659,共13页
海潮模型作为时变重力场反演中重要力模型之一,研究其模型噪声对激光测距数据模式下的时变重力场反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不同的海潮模型EOT11a、EOT20、FES2014b,结合2019—2022年间共44个月的GRACEFO重力卫星激光测距观测数据LRI(La... 海潮模型作为时变重力场反演中重要力模型之一,研究其模型噪声对激光测距数据模式下的时变重力场反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不同的海潮模型EOT11a、EOT20、FES2014b,结合2019—2022年间共44个月的GRACEFO重力卫星激光测距观测数据LRI(Laser Ranging Instrument),分析了海潮模型噪声对LRI验后残差及时变信号获取能力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海潮模型误差对LRI验后残差的影响量级为3~6 nm·s^(−1),海潮模型误差对LRI验后残差影响不显著;(2)海潮模型误差对重力场模型不同低阶位系数估计影响并不相同,影响最大的是位系数C_(21)和S_(21);不同海潮模型反演得到的C_(20)序列与SLR产品的相关性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最高的为FES2014b,达到0.48,而EOT11a的相关性最低,达到0.46;(3)本文使用的海潮模型误差对时变重力场获取流域尺度时变信号能力影响有限,不同海潮模型反演流域尺度时变信号的等效水高周年振幅差异小于1 cm,年际趋势差异小于1 cm·a^(−1);(4)削弱海潮模型误差对减弱长周期海潮混频误差具有促进作用,进而提高时变重力场反演精度.S2潮汐混频误差空间分布类似“南北”条纹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潮模型误差 时变重力场 卫星激光测距 卫星重力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6年丽江M_(S)7.0地震前后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重力场时空演化特征
17
作者 王斌 黄江培 +6 位作者 杨雄 祝意青 隗寿春 李岩 徐佰翔 刘蜀 苏晓明 《地震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30,共8页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 利用1989—1996年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采用逐年差分和多年累积的方法,分析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内部不同时间尺度的重力场演变特征及其与丽江地震在时空上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2年以前,研究区内部重力场变化平稳,1993年出现局部变化,1995年变化急剧加大,震后快速反向调整,变化量值基本与震前多年累积相当,重力场演化特征与丽江地震存在高度时空对应关系,表明该时段重力场变化为丽江地震的孕震特征。②研究区差分及累积重力场动态演化过程中,在川滇菱形块体与滇西块体边界产生重力变化梯度带,表明这2个块体构造活动剧烈。③沿红河断裂带出现(-60~90)×10-8 m/s 2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其走向与红河断裂构造高度一致,反映区域重力场变化受主要活动构造控制,是地下深部壳幔物质运移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 丽江M S7.0地震 重力场 时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重力场模型下低轨卫星的简化动力学定轨与轨道外推
18
作者 罗振宇 蒋春华 +1 位作者 范海怡 祝会忠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4-499,共6页
分析在不同重力场模型下的定轨精度与轨道外推精度发现,重力场模型阶数为100与150时的定轨精度和轨道外推精度均高于50阶重力场模型的结果。在GRACE-C和GRACE-D简化动力学定轨中,EGM2008与Tongji-Grace02k的3D方向定轨精度最高可达22.6... 分析在不同重力场模型下的定轨精度与轨道外推精度发现,重力场模型阶数为100与150时的定轨精度和轨道外推精度均高于50阶重力场模型的结果。在GRACE-C和GRACE-D简化动力学定轨中,EGM2008与Tongji-Grace02k的3D方向定轨精度最高可达22.6 mm和24.0 mm,这2种重力场模型定轨精度均优于ITG-Grace03。在轨道外推中,Tongji-Grace02k精度最高,能达到亚dm级别;其次是EGM2008,ITG-Grace03精度最低,二者均在dm级。通过优化随机脉冲参数,可以提升3种重力场的轨道外推精度,模型阶数为100与150时的优化效果比阶数为50时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场模型 低轨卫星 简化动力学定轨 轨道外推 随机脉冲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ACE降尺度重构数据分析2002-2022年中国大陆干旱
19
作者 张东 李琼 +1 位作者 苏勇 安章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共11页
GRACE及其后继卫星GRACE Follow-On提供的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限制了其在高分辨率长期干旱监测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结合多种水文气象数据,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对中国大陆2002-2022年陆地水储量变化进行降... GRACE及其后继卫星GRACE Follow-On提供的时变重力场模型数据空间分辨率较低,限制了其在高分辨率长期干旱监测中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结合多种水文气象数据,利用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对中国大陆2002-2022年陆地水储量变化进行降尺度重构,生成中国九大流域0.1°分辨率的GRACE TWSA,并对比了不同流域的建模效果,然后利用基于GRACE数据的干旱指数GRACE-DSI与传统干旱指数scPDSI和SPEI进行比较,分析了中国九大流域不同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监测了中国九大流域干旱事件以及2022年干旱空间分布。结果表明:除内陆河外,其余八大流域降尺度重构模型性能较好,降尺度重构后GRACE TWSA与NOAH TWSA一致性进一步提高。降尺度重构后的GRACE-DSI与scPDSI和SPEI干旱指数的相关性也显著增强;黄河流域中下游、海河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干旱频率较高且主要为轻旱,相似的松辽河流域南部干旱频率也较高,但主要表现为中旱和轻旱;此外,九大流域轻旱、中旱的占比接近,重旱和特旱存在差异,淮河流域和松辽河流域的重旱占比最高,分别为14%和13.4%,长江流域特旱占比最高为16.5%,而海河流域的特旱比例最低仅6.1%;2002-2022年间,严重干旱事件大多发生在北方流域,严重程度排名前6的干旱事件中有3次发生于松辽河流域;相比scPDSI和SPEI,GRACE-DSI监测到的干旱空间变化与实际情况更加一致,但由于GRACE数据代表了所有水分的变动,冰川融水可能导致对GRACE-DSI的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时变重力场模型 陆地水储量变化 中国九大流域干旱 机器学习降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碾压混凝土坝溢流段温控仿真分析
20
作者 闫博 杨军严 李虎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1,共7页
针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温度控制问题,采用有限元法对工程溢流坝段进行了稳定温度场、非稳定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仿真分析。研究了自然入仓、通水冷却和控制浇筑温度3种温度控制方案,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案下坝体温度场与... 针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温度控制问题,采用有限元法对工程溢流坝段进行了稳定温度场、非稳定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的仿真分析。研究了自然入仓、通水冷却和控制浇筑温度3种温度控制方案,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案下坝体温度场与温度应力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自然入仓相比,采取控制浇筑温度(≤18℃)与通水冷却措施后,弱约束区碾压混凝土的最大温差由23.1℃降至16.5℃,温度应力由1.37 MPa降低至1.12 MPa,满足规范要求;综合采用控制浇筑温度和通水冷却措施后,施工期结束时坝体内部非稳定温度场的最高温度由30℃降至28℃,坝体内部温度场分布得到显著改善,高温区域显著减少,混凝土内部温差降低,温度应力降至允许范围内,坝体产生温度裂缝的风险减小。研究成果可为解决高寒与高温交替地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难题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 温度控制 有限元仿真 温度场 温度应力 自然入仓 通水冷却 控制浇筑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