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地震活动状态与地震形势——以甘肃、山西两个区域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石特临 杨立明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5-233,共9页
以甘肃和山西2 个区域的历史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时序分析方法,研究了这2 个区域地震活动状态与地震形势.结果表明:(1) 区域7 级强震在不同层次上活跃与平静交替发生;(2) 中强震在7 级强震活跃期内伴随7 级强震发... 以甘肃和山西2 个区域的历史地震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时序分析方法,研究了这2 个区域地震活动状态与地震形势.结果表明:(1) 区域7 级强震在不同层次上活跃与平静交替发生;(2) 中强震在7 级强震活跃期内伴随7 级强震发生,在7级强震平静期内或围绕6 级地震活动或5 级以上地震丛集发生;(3) 甘肃目前可能正处于7 级强震平静期以及中强地震平静期内,今后一百年或数百年内发生7 级强震的可能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震活动状态 地震形势 区域地震 甘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倒塌现象中结构动态响应特性的分析 被引量:18
2
作者 王铁成 刘传卿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9-73,共5页
局部破坏引起的动力响应是影响建筑物发生连续倒塌的重要因素。基于改变传力路径法建立了连续倒塌动力分析模型,对结构遭受局部破坏后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失效时间及材料特性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固有振型... 局部破坏引起的动力响应是影响建筑物发生连续倒塌的重要因素。基于改变传力路径法建立了连续倒塌动力分析模型,对结构遭受局部破坏后的振动特性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失效时间及材料特性对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竖向固有振型是连续倒塌中动力响应的主要参与振型;失效时间越短,结构最大竖向位移及惯性力越大;且失效时间小于竖向固有振型对应的自振周期时,动力响应受失效时间的影响最为显著;较高的材料屈服强度可有效降低结构的竖向振动位移,但也会引发底层柱承受较大的竖向惯性力;强化模量的改变对结构动力效应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倒塌 改变传力路径法 失效时间 固有振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enchmark模型的拆除构件法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玉银 徐嫚 +1 位作者 张素梅 刘龙飞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1-538,共8页
为确定结构最不利失效柱位置,以9层Benchmark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拆除构件法进行模型底层各柱分别失效影响的动力分析,并与静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柱失效时间越短,结构失效点的位移响应越大;结构的最不利失效柱位置为... 为确定结构最不利失效柱位置,以9层Benchmark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拆除构件法进行模型底层各柱分别失效影响的动力分析,并与静力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框架柱失效时间越短,结构失效点的位移响应越大;结构的最不利失效柱位置为结构的边柱;柱的失效使梁的传力模式发生改变,梁由受弯传力变为悬链线式受拉传力;柱的失效同时使与之相连的节点受力状态发生了改变,节点由承受支座负弯矩变为承受拉弯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倒塌 拆除构件法 失效时间 节点 动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国能源回弹效应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高辉 冯梦黎 甘雨婕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2-95,共4页
能源回弹效应系数反映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新的能源需求的大小。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运用IPAT方程,把能源消费的变化量分解成由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与由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引起的能源... 能源回弹效应系数反映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而产生新的能源需求的大小。基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环境负荷分解模型,运用IPAT方程,把能源消费的变化量分解成由经济增长引起的能源消费增加量与由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引起的能源节约量,利用中国2001—2011年宏观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出能源回弹效应系数。结果表明,在研究的样本区间中,11个年度均属于逆反回弹效应,且能源回弹效应系数与能源消费回弹量呈同势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时间序列 IPAT方程 索洛余值法 能源回弹效应 经济增长 能源使用效率 能源消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算盘构造的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解读
5
作者 罗明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1期65-68,共4页
针对工程管理人员应用网络计划技术管理工程进度的实际需要 ,提出了一种不通过或只通过少量计算即可从网络图上直接读取时间参数的方法。
关键词 进度管理 网络计划 时间参数 解读方法 工程进度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法的长江下游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被引量:13
6
作者 宋帆 杨晓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4-32,58,共10页
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克服人为主观排序的影响以及评分结果偏高的问题,提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改进突变级数法,并将其应用于长江下游。建立了由水资源供... 随着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峻,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克服人为主观排序的影响以及评分结果偏高的问题,提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改进突变级数法,并将其应用于长江下游。建立了由水资源供需、生态、经济、社会四个方面的17项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并对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五省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改进突变级数法可较为客观地对指标进行排序,且评价结果准确、分级明显。(2)时间上,五省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均呈上升趋势,在个别年份有较大波动,且与旱灾年份相一致。(3)空间上,2005-2015年五省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排序为浙江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4)从子系统要素来看,长江下游水资源供需要素波动较大,生态、经济要素稳定增长,社会要素几乎不变且评分最低,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提高用水效率以及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增强应对灾害年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承载力 长江下游地区 改进突变级数法 时间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超临界锅炉流动不稳定性的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7
作者 朱超 吴鹏举 +3 位作者 王永庆 郁翔 欧阳诗洁 杨冬 《洁净煤技术》 CAS 2020年第1期32-40,共9页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火电机组,尤其是煤电机组持续低负荷运行或深度调峰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常态。在深度调峰过程中,机组负荷多数偏离设计工况,很有可能产生流动不稳定问题。笔者主要研究了现代机组运行的流动不稳定性形成机理及影响因...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火电机组,尤其是煤电机组持续低负荷运行或深度调峰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常态。在深度调峰过程中,机组负荷多数偏离设计工况,很有可能产生流动不稳定问题。笔者主要研究了现代机组运行的流动不稳定性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超超临界机组的流动不稳定性的研究方法。按发生特性归类,流动不稳定性可分为静态不稳定性和动态不稳定性。而在超超临界锅炉系统变负荷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密度波型流动不稳定性、压力降型流动不稳定性和热力型流动不稳定性,几种不稳定现象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流动不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热负荷分布、管道结构及系统流动参数等。由于分析和计算工具的发展,流动不稳定性的发生条件及其变化规律能较准确预测,大量试验及数值研究表明,热流密度越小,系统压力越大,进口节流系数越大,出口节流系数越小,则系统越趋于稳定。从管道结构上来看,加热长度越短,管道内径越大,则系统越稳定,且具有交叉连接的系统比没有交叉连接的系统和单通道系统更稳定。针对超超临界水流动不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有试验和数值模拟2种方法。试验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有针对性地以实际物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为相应的数值模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考虑到水在超超临界压力和温度下的流动不稳定试验系统极为复杂,所需费用庞大,数值模拟就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其可以借鉴成熟的两相沸腾研究成果,能够方便分析各种参数对流动不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针对超超临界流体系统的流动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其分析方法通常可分为频域法和时域法。频域分析方法的缺点在于不能很好地解决非线性问题,为有效解决频域分析方法非线性效应消失的问题,可通过Hopf分岔技术来确定极限环的振幅。时域法作为用于分析诸如振荡周期和混沌等非线性效应的最常用方法,结合一系列无量纲数,能在保留动态变化的同时,有效地描述亚临界及超超临界流体的流动不稳定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临界锅炉 形成机理 时域法 数值模拟 流动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子直线加速器的温度瞬态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光裕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29-37,共9页
文章运用逐步逼近法求出了电子直线加速器在升温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较精确的解析解,并对一种U型水冷系统的加速器作了详细分析,从瞬态变化的角度讨论了这种水冷系统的性能,研讨了电子束能量变化及时间常数。结果与实验吻合。
关键词 温度瞬态 水冷系统 电子 直线加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