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与信仰的冲突与调和——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科学与信仰之谜题 被引量:1
1
作者 汤黎 李跃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119,共7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科学观念和信仰危机的重述,从科学与信仰、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身这几个方面剖析了维多利亚人的困惑与希冀。小说反映了进化论和唯灵论这两大维多利亚思潮的冲突... 当代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科学观念和信仰危机的重述,从科学与信仰、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身这几个方面剖析了维多利亚人的困惑与希冀。小说反映了进化论和唯灵论这两大维多利亚思潮的冲突,也再现了维多利亚人试图调和科学和信仰这两者所作出的尝试。唯灵论的流行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面具之下的唯心主义和直觉主义倾向。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科学主义和传统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一种折衷方式,通灵术盛行的背后是对物质和精神之间关系的探寻,也是对灵魂与肉身关系的追问。维多利亚人对人类主体性的思索,对揭示世界本质的渴望,都可以在拜厄特的"新维多利亚小说"中得以窥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拜厄特 “新维多利亚小说” 科学 信仰 唯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族作家书写西藏几个问题的反思——以新世纪小说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5
2
作者 雷鸣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0-110,共11页
"西藏"①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空间,持久地吸引着汉族作家进行各自的表述书写。就以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为例,对西藏书写呈现集约式的"井喷"。但由于依赖奇观化的展示,导致西藏日常生活的遮蔽;同时对西藏... "西藏"①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想象和诗性建构空间,持久地吸引着汉族作家进行各自的表述书写。就以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为例,对西藏书写呈现集约式的"井喷"。但由于依赖奇观化的展示,导致西藏日常生活的遮蔽;同时对西藏全面的诗意化,也显示书写主体的理性批判精神的明显缺失。对西藏抱持"原生态"的理解和期待,是一种西方中心观的"东方主义"的话语在中国的复制。惯以一种"探险寻宝"悬疑小说模式表现西藏,亦遮蔽了西藏丰盈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向度,是一种大众文化的消费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作家 新世纪小说 西藏 奇观 诗意 原生态 悬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当代小说研究综述 被引量:4
3
作者 马小燕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107-115,共9页
西藏当代小说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兴盛期,并在21世纪后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态势。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逐渐形成了"西藏新小说"研究、概述性研究、女性小说研究、藏文小说研究等学术传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 西藏当代小说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兴盛期,并在21世纪后出现了多元化发展态势。在不断的学术争鸣中逐渐形成了"西藏新小说"研究、概述性研究、女性小说研究、藏文小说研究等学术传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文章分析了西藏当代小说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针对目前存在的研究者视野有待于拓宽、跨越语言边界的学术成果较少、研究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提出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实践新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文学 西藏新小说 女性小说 人物形象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浅探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新刚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5-157,共3页
1990年代以来,在消费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表现出反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倾向。新都市小说的身体叙事具有四个悖论性的特征:(一)主体化与客体化;(二)资本化与审美化;(三)意志化与肉欲化;(四)批判性与媚俗化。
关键词 1990年代 新都市小说 身体叙事 悖论性 文学评论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蓝钟花属一新变型——白花裂叶蓝钟花 被引量:1
5
作者 罗建 汪书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704-1705,共2页
描述了桔梗科蓝钟花属裂叶蓝钟花(Cyananthus lobatus Wall.ex Benth.)的一个新变型——白花裂叶蓝钟花(Cyananthus lobatus Wall.ex Benth.f.albiflorus J.Luo et S.L.Wang)。原变型的花冠为紫蓝色至淡蓝色,而新变型花冠为白色。
关键词 桔梗科 蓝钟花属 白花裂叶蓝钟花 新变型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史”纷纭说浩然——以1960年代和《艳阳天》为中心
6
作者 王再兴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6-112,118,共8页
迄今为止,有关浩然的研究仍然基本集中在他的命运和行止上,而不是集中在他的作品与文学思潮、社会历史之间互文关系的具体分析上。这是很不够的。以《艳阳天》为例,萧长春这样的"新英雄人物",不仅确实存在着许多内涵上的暧昧... 迄今为止,有关浩然的研究仍然基本集中在他的命运和行止上,而不是集中在他的作品与文学思潮、社会历史之间互文关系的具体分析上。这是很不够的。以《艳阳天》为例,萧长春这样的"新英雄人物",不仅确实存在着许多内涵上的暧昧,并且也的确逊色于原型人物的丰富品质。1963至1965年大规模出现的"新英雄人物",与以前跃进时期的"新人"和现实主义深化时期的"中间人物"之间,其实已经有了刻意的区别。《艳阳天》里的农民生活,实际上体现了另一种与历史"记忆"之间的纠结关系。这一切,与浩然本人对历史的特殊理解和"改造"颇有关系。小说实际上隐喻着,作家可能遭遇了严峻的阐释困境。这些正是浩然的问题,也是当年集体主义文学的严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英雄人物” 农民小说 1960年代 “解放”想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