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Three Gorges Project's Sediment Handling
1
作者 CHEN Ji-shengProfessor-senior Engineer, PhD, Director Emeritus,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 Hubei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2-27,共6页
Water projects’ sediment deposition problems always cause widespread concerns. The gravity of them varies in accordance not only with reservoirs’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with their modes ... Water projects’ sediment deposition problems always cause widespread concerns. The gravity of them varies in accordance not only with reservoirs’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with their modes of operati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nfiguration and mode of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reservoir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everal existing large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As many reservoirs are troubling environment by gradually extending coarse sediment deposition at the uppermost end of fluctuating backwater region toward upstream, Gezhouba reservoir on Yangtze and Danjiangkou reservoir on Hanjiang have shown no trace of such upstream extension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relevant prototype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past 20 and more years. TGP reservoir’s in-coming flow sediment conditions and configuration in plane a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f Gezhouba reservoir, and TGP reservoir’s mode of operation(usually keeping a very low pool level for flood control in flood season and storing up in-coming flow only thenceafter) is similar to that of Danjiangkou reservoir. New findings of sediment research and prototype flow sediment investigations as well as new agenda of large hydro projects’ construction on Jinshajiang in nearest future assure the prospects of TGP sediment hand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project SEDIMENT HANDLING reservoir’s CONFIGURATION reservoir’s mode of op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洋 刘扬扬 +1 位作者 王中敏 王孟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1-170,共10页
为识别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预测情景,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引调水工程实施和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枢纽联合运行下的流量、流速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 为识别引调水工程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通过设置3种不同预测情景,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引调水工程实施和汉江中下游7个梯级枢纽联合运行下的流量、流速演变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汉济渭、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引江济汉等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径流过程减水和坦化明显,流速减小,典型平水年黄家港、皇庄、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分别减少38%、28%、18%,年均流速分别降低9%、9%、3%,典型枯水年年均流量分别减少27%、22%、1%,年均流速分别降低13%、8%、1%。叠加引江补汉工程影响后,引调水工程的不利累积影响微弱,典型平水年黄家港、黄庄、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和流速减幅基本不变,典型枯水年黄家港、皇庄断面年均流量降幅变为16%、12%,年均流速降幅变为4%、3%,仙桃断面年均流量和流速则由减少状态变为增加4%和2%;典型枯水年黄家港、皇庄、仙桃断面枯水期流量最大增幅分别由139%、97%、160%增加至201%、146%、173%,改善了枯水期水动力条件,使黄家港断面最小下泄流量满足程度由情景一的75%逐步提升至情景二的94%和情景三的98%;汉江中下游仍面临水量减少带来的部分时段最小下泄流量和敏感期生态流量难以保障、水华现象仍可能发生等生态环境风险,建议统筹考虑引调水工程对水文情势的累积影响,研究提出汉江中下游生态流量调度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调水工程 引江补汉工程 水文情势 生态流量 水量调度 汉江中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三峡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预测
3
作者 吴贞晖 王孟 +3 位作者 刘扬扬 吴比 肖洋 张可可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 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将引起三峡库区水文情势和水质变化。为预测引江补汉工程运行对水源区水环境的影响,构建水源区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分析丰、平、枯、特枯水年情景下水源区水文情势、水动力变化和化学需氧量(COD)、氨氮、总磷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措施。结果表明: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龙潭溪取水口水域水动力条件显著增强,各月流速增幅达0~0.04 m/s;工程实施后取水口水质受引水拖拽作用趋向于主库区,不同典型年下该断面COD、氨氮、总磷年均变化幅度分别介于-2.31%~0.41%、4.18%~8.20%、0.77%~1.82%,非引水时段有发生富营养化风险。研究成果可为引江补汉工程水源区水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江补汉工程 三峡水源区 水环境影响预测 数值模拟 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 水环境保护与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刷及整治工程叠加作用下武汉河段滩槽调整特征与成因
4
作者 章广越 谈广鸣 +2 位作者 张为 尹志 王静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9-644,共16页
大型水库的修建引起了坝下游的滩槽调整,进而对河势、航运、防洪及生态等产生显著影响。为探究滩槽调整的驱动机制,采用1952—2022年水沙和1959—2021年地形观测资料,以长江武汉河段为例,分析了床沙组成、来水来沙及整治工程等因素的影... 大型水库的修建引起了坝下游的滩槽调整,进而对河势、航运、防洪及生态等产生显著影响。为探究滩槽调整的驱动机制,采用1952—2022年水沙和1959—2021年地形观测资料,以长江武汉河段为例,分析了床沙组成、来水来沙及整治工程等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①武汉河段枯水河槽冲刷量占全河槽冲刷量的90.4%,断面趋向窄深化,河相系数减小。不同江心洲及汊道冲淤出现差异性调整,2001—2021年,铁板洲和白沙洲洲体面积分别减少了63.1%和61.5%,潜洲和天兴洲洲体面积分别增大了212.3%和14.5%;2013年后,铁板洲左右汊均冲,天兴洲汊道左淤右冲。②来沙量锐减,河床以0.125 mm≤d<0.25 mm的细沙居多,抗冲性较弱,是冲刷加剧的先决条件;三峡水库的削峰补枯作用加剧了枯水倾向汊河的冲刷幅度;整治工程改变了滩槽冲淤的横向分布,是江心洲差异性调整的主导因素,也是天兴洲保持左淤右冲的重要原因。③三峡水库蓄水前,洲滩之间演变联动性强;三峡水库蓄水后,来沙减少和中水期时间延长导致洲滩冲刷萎缩,洲滩之间演变联动性变弱;整治工程实施后,工程保持了心滩稳定且其缓流滞沙效应提高了抗冲性,心滩淤长的同时限制了边滩发育,叠加来沙进一步减少,边滩之间、心滩之间演变联动性进一步变弱,边滩与心滩之间演变联动性再次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槽调整 水沙变化 整治工程 洲滩联动 武汉河段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江补汉工程控制枢纽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 被引量:1
5
作者 刘运佳 游万敏 +1 位作者 张磊 潘天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1-109,123,共10页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 石花控制闸是引江补汉工程的控制枢纽,采用品字型双层闸门布置解决了引江补汉工程高水头、超长有压输水水力控制关键技术难题。为了探究石花控制闸品字型双层闸门水力控制技术,采用数值计算和水工模型试验的方法开展研究:①采用一维、三维耦合数学模型计算控制闸启闭引起的系统水力过渡过程,为工程设计提供边界条件;②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分析控制闸体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系统沿线最大、最小压力均满足相关规程要求;控制闸内水流流态、压力分布等指标正常,控制闸体型合理。石花控制闸总体设计方案合理,布置方式和研究方法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字型双层闸门 长距离输水 水力过渡过程 水力控制 石花控制闸 引江补汉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
6
作者 任实 高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1-1625,共15页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关系到三峡工程设计成败和安全高效运行。在三峡工程论证、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各个阶段,针对重大的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与研究,为三峡工程成功建成与运行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本... 泥沙问题是三峡工程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关系到三峡工程设计成败和安全高效运行。在三峡工程论证、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各个阶段,针对重大的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系统和持续的监测与研究,为三峡工程成功建成与运行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本文系统阐述了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的研究历程与解决途径,对三峡水库蓄水运用以来入库水沙变化、水库淤积、坝下游冲刷、泥沙优化调度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成果表明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及其影响基本未超出论证与初步设计的预测,处于安全可控状态。本文还根据新需求对今后泥沙问题研究提出了建议,包括梯级水库泥沙联合调度、泥沙变化的生态效益、泥沙监测技术提升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泥沙淤积 优化调度 坝下游河道冲刷 江湖关系 水库长期使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干流总磷浓度比较 被引量:13
7
作者 娄保锋 印士勇 +1 位作者 穆宏强 张翔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63-867,共5页
为认识三峡工程蓄水对水库总磷浓度的影响,于蓄水前(1998-2002年)和蓄水后(2004-2009年)每月对三峡水库干流5个断面总磷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蓄水前相比,蓄水后水库近坝水体总磷浓度显著降低,至2009年,巴东官渡口... 为认识三峡工程蓄水对水库总磷浓度的影响,于蓄水前(1998-2002年)和蓄水后(2004-2009年)每月对三峡水库干流5个断面总磷浓度进行监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蓄水前相比,蓄水后水库近坝水体总磷浓度显著降低,至2009年,巴东官渡口断面和坝上太平溪断面总磷浓度比蓄水前分别下降了42.8%和54.9%;蓄水后年内总磷浓度虽然仍是丰水期>平、枯水期,但是越近大坝,这种水期差别越小;蓄水后,库区干流总磷浓度整体上表现为从库尾至库首沿程下降,从涪陵下游的清溪场断面至坝上太平溪断面,总磷浓度下降幅度约61%-65%,尤以丰水期沿程下降最为突出.总磷浓度以上变化特征主要是由于库区水位抬高后,流速减小导致的泥沙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电工程 三峡水库 总磷 蓄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和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洪水分类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董前进 王先甲 +1 位作者 艾学山 张艳敏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0-14,共5页
洪水分类实际上是洪水强度大小辨别的优化问题。洪水分类不仅影响着水库的实时调度,而且也影响着洪水灾害危险评估。对利用降水预报进行洪水资源利用的水库来说,洪水分类对水库实时调度规则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洪水分类是一个... 洪水分类实际上是洪水强度大小辨别的优化问题。洪水分类不仅影响着水库的实时调度,而且也影响着洪水灾害危险评估。对利用降水预报进行洪水资源利用的水库来说,洪水分类对水库实时调度规则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洪水分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长江三峡水库代表性水文站——宜昌站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影寻踪方法建立了洪水分类的优化模型,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了投影寻踪方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洪水分类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分类 投影寻踪 粒子群优化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河道泥沙输移变化规律 被引量:23
9
作者 郭小虎 渠庚 +1 位作者 刘亚 刘心愿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64-572,共9页
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坝下游河段将会长期处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将会引起坝下游长距离冲刷,本文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坝下游河道泥沙输移变化规律,探索不同粒径组沙量沿程恢复对河床冲刷的影... 三峡工程蓄水后“清水”下泄,坝下游河段将会长期处于严重不饱和状态,水流含沙量沿程恢复将会引起坝下游长距离冲刷,本文根据三峡工程蓄水前、后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坝下游河道泥沙输移变化规律,探索不同粒径组沙量沿程恢复对河床冲刷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在蓄水初期d≤0.031 mm沙量恢复主要受河床补给与江湖入汇共同的影响,随着水库下泄该粒径组沙量递减,使得各站该粒径组年均输沙量均远小于蓄水前的水平,沙量恢复仍主要受河床补给与江湖入汇的影响,这是造成坝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蓄水初期0.031 mm<d≤0.125 mm沙量恢复主要受河床补给的影响,但江湖入汇的影响较大,随着河床补给量逐渐减少,各站该粒径组年均输沙量均小于蓄水前的水平,沙量恢复仍主要受河床补给的影响,江湖入汇的影响逐渐减小,这也是坝下游河道发生长距离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d>0.125 mm沙量恢复主要受河床补给的影响,蓄水初期该粒径组沙量在宜昌监利河段沿程恢复速率较快,且在监利站达到蓄水前的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在宜昌监利河段沿程恢复且速率仍较快,在监利站达到最大值,其数值逐渐小于蓄水前的水平,这是造成坝下游河道冲刷重点集中在宜昌监利河段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库下游 不同粒径组 泥沙输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库区干流泥沙淤积初步分析 被引量:30
10
作者 胡江 杨胜发 王兴奎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9-44,共6页
基于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至2010年间的实测资料,对库区干流的泥沙淤积量、淤积分布及断面淤积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干流河道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常年库区内,平面上呈不连续分布,其断面淤积形态主要有三种。三峡库区干流... 基于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至2010年间的实测资料,对库区干流的泥沙淤积量、淤积分布及断面淤积方式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水库干流河道泥沙淤积主要发生在常年库区内,平面上呈不连续分布,其断面淤积形态主要有三种。三峡库区干流泥沙淤积分布与河道的平面形态以及断面的平均水深和平均流速等参数关系密切,本文统计分析得出了发生泥沙淤积时断面平均流速与水深间的经验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库区干流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塌岸预测新方法——岸坡结构法 被引量:41
11
作者 许强 刘天翔 +1 位作者 汤明高 黄润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5,共6页
水库塌岸是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之一。通过三峡库区数百段库岸的塌岸地质现场调查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类似三峡这种山区河道型水库的塌岸预测新方法——岸坡结构法(RBSM),并给出了详细的图解方法和预测步骤。同时,开展了二滩、... 水库塌岸是三峡库区重大地质灾害之一。通过三峡库区数百段库岸的塌岸地质现场调查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类似三峡这种山区河道型水库的塌岸预测新方法——岸坡结构法(RBSM),并给出了详细的图解方法和预测步骤。同时,开展了二滩、宝珠寺和龚咀三个运行中的类比水库和三峡水库(139m蓄水)的塌岸预测检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宜于三峡水库以及类似的山区河道型水库塌岸预测,从而为水库塌岸预测与防治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塌岸 三峡 预测方法 岸坡结构法 山区河谷型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工程对库区水流水质影响预测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锦秀 廖文根 黄真理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2-25,共4页
利用开发的三峡水库整体一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建成前后的水流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重点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流条件巨大变化对污染物输移转化特性和水质分布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后,三斗坪水位175m条... 利用开发的三峡水库整体一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对三峡水库建成前后的水流水质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重点介绍三峡工程建成后,库区水流条件巨大变化对污染物输移转化特性和水质分布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三峡工程建成后,三斗坪水位175m条件下,回水区断面平均流速比建库前减小4倍左右,平均有机污染物自净降解速率和大气复氧速率比天然河道状况减小1倍.由于污染物在库区滞留时间成倍延长,有机污染物排入水库后的自净降解总量较天然河道状况增大,因而,建库后回水区内断面平均有机污染物浓度较天然河道状况明显下降,但是,断面平均溶解氧浓度与天然河道状况相比也明显降低,对于守恒类污染物,建库前后水质变化不大.因此,三峡工程对库区水质影响有利也有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库 水流 水质 影响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危岩支撑及支撑-锚固联合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洪凯 唐红梅 +2 位作者 刘光华 胡明 吴四飞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83-388,共6页
危岩是三峡库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根据失稳类型本文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三类。其中坠落式危岩和滑塌式危岩的破坏机理主要属于危岩体沿着主控裂隙面剪切破坏 ,而倾倒式危岩则主要属于危岩体围绕基部倾... 危岩是三峡库区典型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 ,根据失稳类型本文将危岩分为坠落式危岩、滑塌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三类。其中坠落式危岩和滑塌式危岩的破坏机理主要属于危岩体沿着主控裂隙面剪切破坏 ,而倾倒式危岩则主要属于危岩体围绕基部倾覆点拉裂转动破坏。实践表明 ,具有支撑条件时 ,支撑是极其有效的技术类型 ,尤其对坠落式危岩和倾倒式危岩更为适用。作用在危岩体上的荷载主要有自重、裂隙水压力和地震力 ,可构成三种荷载组合。基于支撑体的容许承载力及危岩体的极限平衡理论 ,本文建立了坠落式危岩的支撑计算方法 ,建立了倾倒式危岩的支撑 -锚固联合计算方法 ,量化了支撑体尺寸 ,获得了倾倒式危岩所需的锚杆 (索 )数量。文中所提出的危岩支撑计算方法两年来已经在三峡库区的数百个危岩体治理中得到成功应用 ,并被录入《重庆市(三峡库区 )滑坡、塌岸、危岩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规范》中 ,用于指导三峡库区重庆境内的危岩防治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岩支撑 地质灾害 支撑一锚固联合 荷载 地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千将坪滑坡失稳探讨 被引量:62
14
作者 殷跃平 彭轩明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54,共4页
千将坪滑坡是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到139m高程水位期间发生的特大型滑坡,也是三峡库区近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滑坡,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滑体物质组成包括上部为残坡积粘土夹碎石和老滑坡堆积体、下部为沙镇溪组泥质粉砂岩两部分,沿基岩软... 千将坪滑坡是三峡水库二期蓄水到139m高程水位期间发生的特大型滑坡,也是三峡库区近年来发生的规模较大的滑坡,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滑体物质组成包括上部为残坡积粘土夹碎石和老滑坡堆积体、下部为沙镇溪组泥质粉砂岩两部分,沿基岩软层顺层下滑。根据滑动特征,可划分为顺层滑动、切层剪出以及滑覆堵江和过江反冲区三个区。本文重点研究了降雨、水库蓄水以及组合因素下滑坡稳定性变化特征。在蓄水前自然状态下,整体稳定系数K=1.18。未蓄水时暴雨状态下,稳定系数K=0.97,与蓄水前自然状态下比较,稳定系数降低20.9%;仅考虑蓄水而未降雨时,滑坡的稳定系数K=0.99,与蓄水前自然状态下比较,稳定系数降低18.3%;在蓄水到134m+强暴雨状态下,稳定系数K=0.93,与蓄水前自然状态下比较,稳定系数降低24.8%。反映了蓄水和降雨二者的组合对滑坡失稳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三峡工程 水库蓄水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巴东组(T_2b)紫红色泥岩工程地质特征研究 被引量:94
15
作者 殷跃平 胡瑞林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在三峡工程库区广泛分布一种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的紫红色泥岩 ,在库区常被称为“易滑地层”。这种岩土体还具有一定膨胀性 ,致使一些边坡防护工程发生变形破坏。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区巴东、巫山、奉节等新城址出现的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往往与... 在三峡工程库区广泛分布一种三叠系中统巴东组的紫红色泥岩 ,在库区常被称为“易滑地层”。这种岩土体还具有一定膨胀性 ,致使一些边坡防护工程发生变形破坏。三峡工程库区移民区巴东、巫山、奉节等新城址出现的许多工程地质问题往往与此有关。本文在对巴东、巫山、奉节等地紫红色泥岩的基本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 ,对该地层的膨胀性、风化规律、水-岩相互作用等进行系统试验研究 ,为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防治和移民迁建工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 :该地层粘土矿物含量一般为 1 7.9%左右 ,其中 ,有效蒙脱石含量一般在 1 .2 7~ 6 .0 1 %之间 ,混层矿物占粘土矿物的一半以上 ,具中 -强胶结 ,有弱膨胀性。岩石的风化以机械风化为主 ,沿剖面化学成分变化不大。沿剖面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除受风化作用制约外 ,受岩石颗粒组成的影响更为明显 ,因此可能出现深度异常现象。水对该地层岩石力学性质影响比较显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滑坡 库岸稳定 泥岩 工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典型滑坡滑带土微结构和物质组分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严春杰 唐辉明 +1 位作者 陈洁渝 孙云志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3-26,共4页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和 X 射线荧光光谱(XRF)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库区万州和巴东两个地区6个典型滑坡滑带土的微结构和物质组分。并指出:通过滑带土中的植物化石和石英的微结构可以判断滑坡的相...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和 X 射线荧光光谱(XRF)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库区万州和巴东两个地区6个典型滑坡滑带土的微结构和物质组分。并指出:通过滑带土中的植物化石和石英的微结构可以判断滑坡的相对滑动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库区 滑带土 微结构 物质组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后泥沙冲淤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戴会超 何文社 +1 位作者 袁杰 曹叔尤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91-695,共5页
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及其运行情况和河段特性进行了介绍。分析认为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前后的入库水沙特性基本一致。探讨了库区冲淤变化特点、淤积量及其分布,冲淤过程及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对坝下游河床的冲淤过程、冲淤量、达到冲淤平... 对葛洲坝水利枢纽及其运行情况和河段特性进行了介绍。分析认为葛洲坝水利枢纽运行前后的入库水沙特性基本一致。探讨了库区冲淤变化特点、淤积量及其分布,冲淤过程及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对坝下游河床的冲淤过程、冲淤量、达到冲淤平衡的时间以及河床粗化,河底高程历年变化及同流量水位降低的原因、降低量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三峡水利枢纽与葛洲坝水利枢纽联合调度运用后水库泥沙淤积变化规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 理论分析 冲淤 泥沙 葛洲坝 三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治理工程中钢筋混凝土格构梁设计理论研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唐辉明 许英姿 程新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683-1687,共5页
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固是滑坡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在三峡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中应用广泛。在钢筋混凝土格构梁与预应力锚索复合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格构锚固的力学模型,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并按无限长梁和有... 钢筋混凝土格构锚固是滑坡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在三峡工程地质灾害治理中应用广泛。在钢筋混凝土格构梁与预应力锚索复合结构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格构锚固的力学模型,将格构梁简化为受集中力作用的弹性地基上的梁,并按无限长梁和有限长梁上受一个集中力和多个集中力作用,分别推导出变形和内力分布表达式,讨论了格构梁工程设计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格构梁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以三峡工程库区巴东县太矶头滑坡为例,系统介绍了该滑坡治理设计的实施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构锚固结构 Winkler弹性地基梁 滑坡治理 三峡工程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淤积形态成因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假冬冬 邵学军 +1 位作者 张幸农 周建银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39-545,共7页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泥沙淤积将显著增加。基于三维水沙数值模型及实测资料分析,对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泥沙淤积形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坝前淤积形态的成因既与坝前水流流态的三维特性有关,又与水库蓄水初期坝前淤... 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库区泥沙淤积将显著增加。基于三维水沙数值模型及实测资料分析,对水库蓄水初期近坝区泥沙淤积形态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坝前淤积形态的成因既与坝前水流流态的三维特性有关,又与水库蓄水初期坝前淤积物颗粒特性有关。水库蓄水初期沉积在近坝区的泥沙颗粒较细,初始干容重较低,使得淤积物表现出一定的浮泥特性。坝前淤积总量较大主要是宽谷河段水流特性造成的;而基底深槽处淤积物厚度较大、淤积面呈水平状的主要原因则是浮泥状淤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河底运动、并沿深泓线在基底深槽中汇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水库淤积 浮泥 三维数值模拟 泥沙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措施体系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超 郧文聚 +2 位作者 王秀茹 范金梅 于亚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5-50,81,共7页
研究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提出了三峡库区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体系。研究结论: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应按生态保育型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和... 研究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的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研究方法:归纳分析法。研究结果:提出了三峡库区土地整理的工程措施体系。研究结论:三峡库区土地开发整理应按生态保育型土地整理模式进行,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工程 三峡库区 土地整理 措施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