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白垩系青山口组火山灰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
作者 刘丽娟 李军辉 +2 位作者 付秀丽 白月 郑强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5-154,共10页
通过岩心观察、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锆石U-Pb年龄测试等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白垩系青山口组含火山灰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分、分布特征及年龄进行了分析,从构造环境、火山喷发期次及全球缺氧事件3个角度... 通过岩心观察、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锆石U-Pb年龄测试等分析方法,对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白垩系青山口组含火山灰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分、分布特征及年龄进行了分析,从构造环境、火山喷发期次及全球缺氧事件3个角度对古龙页岩中的有机质富集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以灰色、灰白色凝灰岩为主,单层厚度为0.5~3.0 cm,矿物成分以黏土(伊蒙混层)为主,质量分数超过50%,其次为菱铁矿、长石和石英,部分可见黄铁矿;凝灰岩与上下岩层呈突变接触或者锯齿状接触关系。②研究区火山灰纵向上主要分布于青一段、青二段,其中青一段火山灰厚度更大,平面上,青一段火山灰厚度表现为“西厚东薄”,青二段火山灰表现为“东厚西薄”;火山灰的平均年龄为93.820±0.240 Ma。③研究区青山口组沉积初期,快速热沉降与拉张应力构造背景的双重作用为火山喷发提供了动力,火山灰的喷发为湖相藻类等生物的繁殖及有机质的富集提供了营养物质;青一段、青二段页岩层系至少发育6期火山灰沉积,代表了6期火山喷发事件,青一段Q1层系的火山灰由盆地西部周缘岩浆喷发而形成,青二段火山灰主要来源于盆地东部火山喷发物质。④研究区青山口组火山灰的形成时间与全球缺氧事件OAE2的时间(93.6~94.3 Ma)一致,火山灰带来的营养物质为随后0.04~0.08 Ma的生物勃发和有机质富集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灰 锆石U-Pb定年 全球缺氧事件 拉张构造 快速热沉降 古龙页岩 青山口组 白垩系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太白山新生代隆升冷却历史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被引量:25
2
作者 刘建辉 张培震 +2 位作者 郑德文 万景林 王伟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405-2414,共10页
伸展正断层下盘的冷却历史记录了主要伸展变形的时间及幅度.太白山位于秦岭北缘,作为伸展正断层的下盘,其新生代伸展隆升冷却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渭河盆地的伸展变形时间及其幅度.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太白山的冷却历... 伸展正断层下盘的冷却历史记录了主要伸展变形的时间及幅度.太白山位于秦岭北缘,作为伸展正断层的下盘,其新生代伸展隆升冷却历史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渭河盆地的伸展变形时间及其幅度.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方法对太白山的冷却历史进行了研究.来自太白山总计17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及热历史模拟揭示出山体经历了始于约48 Ma的小幅度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和始于约9.6 Ma的大幅度快速抬升冷却阶段;分别对应平行于秦岭北缘山脉的两阶段伸展变形.始于约48 Ma的伸展变形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在大陆内部的远场响应,而始于约9.6 Ma的快速伸展变形可能与青藏高原在该时期快速隆升和对外扩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太白山 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 热历史 伸展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及其隆升机制探讨 被引量:56
3
作者 邵济安 张履桥 +1 位作者 贾文 王佩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83-290,共8页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的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 ;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 -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 内蒙古喀喇沁地区的变质核杂岩是由韧性变形的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系组成的核 ;由脆 -韧性变形和经受了低压变质的中侏罗统地层组成的中间层 ;由少量脆性变形和未变质的上侏罗 -下白垩统地层和岩体组成盖层。变质核杂岩的组成与结构显示了它对称伸展和不对称隆升的特征 ,130~ 10 0 Ma是其快速隆升的时期。从该区长期的热演化历史以及同构造的岩浆活动来看 ,可以认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是地幔热隆及岩浆侵入引起地壳伸展的典型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岩浆底辟 热隆 伸展构造 喀喇沁 内蒙古 隆升机制 大陆 岩石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早古生代构造-热演化特征 被引量:29
4
作者 何丽娟 黄方 +2 位作者 刘琼颖 李春荣 汪集旸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10-17,共8页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处于裂陷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利用地球动力学理论在岩石圈尺度探讨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恢复早古生代热历史,为盆地生烃状态、生烃期次等研究提供重要热...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板块西缘,是中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在震旦纪—早奥陶世处于裂陷特征的被动大陆边缘阶段。利用地球动力学理论在岩石圈尺度探讨盆地构造-热演化特征,恢复早古生代热历史,为盆地生烃状态、生烃期次等研究提供重要热参数。首先,利用回剥技术得到盆地构造沉降史,并作为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目标函数;然后,基于二维多期拉张模型,分别与晚震旦世、寒武纪和奥陶纪等3个时期构造沉降量拟合得到3期拉张系数,揭示岩石圈底界和温度场的演化以及基底热流随时间的演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在岩石圈拉张作用下,软流圈上涌形成热扰动,震旦纪时期基底热流值略有升高,其中高值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与西南,而川东北受到的影响最小;热扰动在寒武纪有所减弱,至奥陶纪时期基本消失,盆地热流值呈缓慢下降趋势;盆地基底热流在早古生代始终在52~59mW·m-2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热演化 多期拉张模型 早古生代 基底热流 岩石圈尺度 数值模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的类型和构造演化 被引量:249
5
作者 蔡忠贤 陈发景 贾振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31-440,共10页
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 ,存在意见分歧 ;晚二叠世—老第三纪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 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 准噶尔盆地的早二叠世属于裂谷还是前陆盆地 ,存在意见分歧 ;晚二叠世—老第三纪盆地的性质也不确定。文中通过对盆地构造几何学、沉降史、热史及火山岩的综合分析研究 ,对盆地类型和构造演化获得了一些新的认识 :( 1)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 ,晚二叠世为热冷却伸展坳陷 ,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 ,新第三纪至今 ,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才形成陆内前陆盆地。 ( 2 )对石炭纪—早二叠世的岩浆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资料的研究表明 ,准噶尔地区古生代的板块运动和造山作用具软碰撞特点 ,早二叠世的裂谷盆地是在软碰撞背景下造山带伸展塌陷的产物。 ( 3)地幔热对流作用可能是软碰撞造山后伸展塌陷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盆地类型 构造演化 软碰撞 伸展塌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3
6
作者 宋鸿林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93-197,共5页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 核杂岩顶部代表深处韧性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其实是温度敏感型的,在异常高的古地温梯度或同构造岩浆活动的情况下,不一定代表中地壳变形的产物。伸展的剥离断层造成相当厚的地壳柱的切失,但在长期受剥蚀的古老岩系出露处,年轻岩层(如白垩系或第三系)直接覆盖于太古宇之上,究竟是沉积缺失还是构造切失,必须加以具体分析。核杂岩隆升至地面,难以单纯用地壳变薄的重力均衡作用来解释。与变质核杂岩密切相关的局部的古地热异常、同构造岩浆岩的强力侵位等,揭示出热隆和岩浆作用在核杂岩隆升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质核杂岩和岩浆核杂岩的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晚造山的伸展不一定是变质核杂岩所反映的伸展作用的唯一起因。一个地区可以有多次伸缩交替的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糜棱岩 伸展构造 热隆 岩浆核杂岩 隆升机制 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何丽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9-55,共7页
采用粘弹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影响 .模拟研究发现 ,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与盆、缘岩石圈强度对比相关 ,盆地岩石圈强度相对外缘岩石圈强度越弱 ,盆地沉降量越大 ,且在拉张结束与热沉降之间出现较... 采用粘弹性动力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岩石圈流变性对拉张盆地构造热演化的影响 .模拟研究发现 ,盆地的构造热演化特征与盆、缘岩石圈强度对比相关 ,盆地岩石圈强度相对外缘岩石圈强度越弱 ,盆地沉降量越大 ,且在拉张结束与热沉降之间出现较大的基底抬升、热流持续高值 ;无论是初始岩石圈力学厚度、泊松比 ,还是下伏流体软流圈的负密度差 ,都是影响盆地构造热演化历史的因素 ;同时 ,拉张前断层的存在也是影响盆地基底形态的重要因素 ,其存在不仅会产生较大的基底落差 ,还会加深盆地中心的沉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张盆地 岩石圈 流变性 构造热演化模拟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 被引量:9
8
作者 张健 石耀霖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家提出“陆缘构造扩张”观点,较好的解释了亚洲东部大陆边缘于新生代发生扩张离散运动的原因。本文基于“陆缘构造扩张”观点,探讨东亚陆缘带构造扩张的深部热力学机制。东亚陆缘带是具有强烈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的扩张带,此构造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征是频繁的地震活动和明显的地热异常。东亚陆缘扩张带地震层析成像显示,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到欧亚板块之下并平卧于670km相变界面之上。这种图像可能是俯冲后撤导致陆缘扩张的结果。热模拟及地球动力学计算表明:俯冲后撤时间距今约76Ma,海沟带后撤为陆缘壳体的生长留下空间,并形成东亚陆缘壳体增生扩展的前沿带,陆缘扩张量约70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陆缘扩张 深部构造热模拟 俯冲带后撤 陆缘壳体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伸展盆地地表热流值的模拟计算——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史卜庆 田在艺 +2 位作者 周瑶琪 王纪祥 兰素清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伸展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可以认为是由地幔热流、地壳内部和盆地沉积物生热效应以及岩石圈和沉积物导热性质等多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本文根据传热学理论,分析了纯剪切模式条件下伸展盆地内的地表热流值贡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伸展因子的... 伸展盆地的大地热流值可以认为是由地幔热流、地壳内部和盆地沉积物生热效应以及岩石圈和沉积物导热性质等多个因素综合叠加的结果。本文根据传热学理论,分析了纯剪切模式条件下伸展盆地内的地表热流值贡献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伸展因子的理想关系,认为深部热源的能量、伸展因子大小、地壳浅层的生热性质以及盆地构造位置是控制盆地热流高低和展布的关键因素。结合沉积地层的导热性质、放射性元素的生热效应、岩浆底侵和火山作用等因素对大地热流的影响,对纯剪切模型进行了改进,并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为例,计算了研究区的现今地表热流分布,得到了与正演模拟相接近的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思路的有效性。同时对该地区幕式伸展裂陷过程中的地表热流值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认为在不同的伸展裂陷幕地表热流值表现为阶段式的升高,在末期达到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伸展盆地 傅立叶定律 地幔热流 地表热流 济阳坳陷 纯剪切模型 幕式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地伸展系数求取方法与评价——以苏北盆地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包汉勇 郭战峰 +1 位作者 张罗磊 黄亚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1-338,346,共9页
伸展系数是张性盆地运动学分析的关键参数之一,对其计算可采用定义法、平衡剖面法和构造热演化模拟法。该文介绍了用这3种方法求取伸展系数的原理,并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伸展拉张以来的伸展系数进行了计算,综合分析后认为:定义法在获取... 伸展系数是张性盆地运动学分析的关键参数之一,对其计算可采用定义法、平衡剖面法和构造热演化模拟法。该文介绍了用这3种方法求取伸展系数的原理,并对苏北盆地晚白垩世伸展拉张以来的伸展系数进行了计算,综合分析后认为:定义法在获取了区域地壳厚度的基础上便能勾画出平面上的伸展系数分布图,便于区域比较,但对多期拉张的盆地而言,难以准确计算各期次具体的伸展系数;平衡剖面法能够恢复多期拉张的伸展系数,但因其自身难以做到真正的平衡,且没有考虑到地壳下部的热沉降,因而计算结果常需辅以其他手段加以对比分析;构造热演化模拟法在研究盆地构造形变的同时,综合考虑了深部构造热沉降,并且能读取不同时期任一点的地壳厚度,因而较定义法和平衡剖面法更为精确和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伸展盆地 伸展系数 定义法 平衡剖面 构造热模拟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