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中小学表演艺术戏剧教学的解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张晓华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7-66,共10页
台湾地区现行学制内的戏剧教学是依《艺术教育法》(1997),在《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1998)、《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2003)中,正式纳入于国民教育"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之内;高级中学(含高职)则设于... 台湾地区现行学制内的戏剧教学是依《艺术教育法》(1997),在《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总纲纲要》(1998)、《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2003)中,正式纳入于国民教育"艺术与人文"学习领域之内;高级中学(含高职)则设于《普通高级中学艺术生活科课程纲要》(2008)"艺术生活"科内的"表演艺术"类课程中。这些法令确立了戏剧课程为新增的一门通识艺术教育。依表演艺术教学的法令规章与学理内涵的探讨可知,这种表演艺术的核心是在"表演学"(Acting)的学习。其教学以创作性戏剧、教育戏剧、教育剧场、儿童剧场、青少年剧场等方式实施,以避免表演艺术成为专业职业的训练导向之教学。在实施方面,建议对学校排课、师资、辅导员职责与奖励制度、课程系统化以及培养表演艺术高级人方面做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演艺术 表演学 创作性戏剧 教育戏剧 教育剧场 儿童剧场 青少年剧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焦菊隐与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美学形态的确立
2
作者 徐健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99,共7页
焦菊隐的演剧创造及其诗意的美学理念,对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构成和美学形态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不同类型的戏剧文本,焦菊隐善于选择适宜的戏剧符号进行舞台空间的组合,这使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出带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自足性。... 焦菊隐的演剧创造及其诗意的美学理念,对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构成和美学形态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不同类型的戏剧文本,焦菊隐善于选择适宜的戏剧符号进行舞台空间的组合,这使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出带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自足性。现实题材话剧和历史剧分别体现了焦菊隐舞台空间创造的不同追求,典型化、地域化的社会公共空间和写意性、民族性的诗化审美空间正是这两种追求的典型特征。焦菊隐对舞台空间的美学创造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基础环节,也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和艺术风格的重要特色,影响了北京人艺一代导演的舞台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人艺 焦菊隐 舞台空间 戏剧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