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道自清淤水流流场及清淤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1
作者 李桐 张欣 +6 位作者 陈昱霖 董磊 陈曜辉 宁凯扬 钱尚拓 冯建刚 徐辉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98,共10页
为解决城市排水管道的泥沙淤积问题,设计了一种闸门配合流槽的管道水力自清淤结构,并对不同坡度和初始进流水位的清淤过程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始清淤时管道进口的流槽切应力和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可达清淤结束时的16倍和1... 为解决城市排水管道的泥沙淤积问题,设计了一种闸门配合流槽的管道水力自清淤结构,并对不同坡度和初始进流水位的清淤过程水力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开始清淤时管道进口的流槽切应力和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可达清淤结束时的16倍和1.55倍;当冲刷波运动至管道末端,管道进口的流槽切应力和垂线平均流速最大可达管道末端的5倍和2倍,管道上游的清淤效果更强;清淤过程中,流槽内水流的最大切应力和最大垂线平均流速分别可达平台上的104倍和1.45倍,流槽清淤效果明显优于平台;管道坡度越大、初始进流水位越高,冲刷波切应力、垂线平均流速越大,最大分别可达156Pa和3.6m/s,管道清淤效果越好;清淤过程冲刷波流速和切应力显著大于泥沙的理论扬动流速和临界切应力,证明了该水力自清淤结构清淤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排水管道 水力自清淤 切应力 垂线平均流速 扬动流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非线性KdV方程及β效应和剪切流对Rossby波影响分析
2
作者 陈利国 李琳琳 高菲菲 《应用数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7-795,共9页
采用Gardner-Morikawa(G-M)变换和小参数摄动展开法,推导了描述两层流体中Rossby波演化的耦合非线性KdV方程模型,利用Jacobi椭圆函数展开法获得耦合方程的孤立波解.基于耦合KdV方程和孤立波解,借助演化图形模拟,分析了β效应和基本剪切... 采用Gardner-Morikawa(G-M)变换和小参数摄动展开法,推导了描述两层流体中Rossby波演化的耦合非线性KdV方程模型,利用Jacobi椭圆函数展开法获得耦合方程的孤立波解.基于耦合KdV方程和孤立波解,借助演化图形模拟,分析了β效应和基本剪切流对Rossby波演化影响,揭示了Rossby波在两层流体中波-波相互作用的物理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层流体 ROSSBY波 耦合KDV方程 β效应 基本剪切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切变基流中非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 被引量:18
3
作者 张立凤 王丽琼 张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91-400,共10页
利用Boussinesq方程研究了扰动传播方向与垂直切变基流有-夹角时的不稳定问题,即斜交型不稳定问题。当Richardson数不大时,在α中尺度波段其增长率最大,此时该斜交型不稳定的性质既不同于重力惯性波的对称不稳... 利用Boussinesq方程研究了扰动传播方向与垂直切变基流有-夹角时的不稳定问题,即斜交型不稳定问题。当Richardson数不大时,在α中尺度波段其增长率最大,此时该斜交型不稳定的性质既不同于重力惯性波的对称不稳定,也与Rossby波的斜压不稳定有差异,而是非地转涡旋波的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 垂直切变基流 ROSSBY波 非地转涡旋波 稳定性 斜交 BOUSSINESQ方程 大气扰动传播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旧钢筋混凝土梁横向拼接的收缩徐变效应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温庆杰 叶见曙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96-600,共5页
为了研究旧桥横向拓宽时混凝土梁的收缩徐变效应,采用错位法对新、旧梁横向拼接后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重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不考虑重力情况下推导了拼接后新、旧梁横截面上的纵向应力及拼接处的纵向剪应力计算公式.以空心板梁为例,分析了... 为了研究旧桥横向拓宽时混凝土梁的收缩徐变效应,采用错位法对新、旧梁横向拼接后收缩徐变产生的应力重分布进行了分析,在不考虑重力情况下推导了拼接后新、旧梁横截面上的纵向应力及拼接处的纵向剪应力计算公式.以空心板梁为例,分析了由收缩徐变效应引起的新、旧梁上的纵向应力,比较了不同配筋率对板中纵向应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新梁中的纵向拉应力可能会引起新梁横向开裂,纵向配筋率对混凝土梁的受力影响较大,而新旧梁拼接处的剪应力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拓宽 收缩 徐变 纵向应力 剪力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扬程立式泵进水流道基本流态及水力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12
5
作者 陆林广 陈阿萍 +2 位作者 黄金军 刘军 徐磊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35-138,共4页
采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低扬程立式泵装置常用的肘形、钟形和簸箕形等三种形式进水流道的基本流态,给出了表达这三种形式进水流道水力性能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三种形式进水流道都可为水泵叶轮室进口提供良好的进水流... 采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分别研究了低扬程立式泵装置常用的肘形、钟形和簸箕形等三种形式进水流道的基本流态,给出了表达这三种形式进水流道水力性能的主要指标。结果表明:三种形式进水流道都可为水泵叶轮室进口提供良好的进水流态,但流道水力损失差别较大;肘形进水流道流态简单、水力损失小,钟形和簸箕形进水流道的流态较复杂、水力损失较大;对于年运行时数较多的大型泵站,宜优先选用水力性能最好的肘形进水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扬程 立式泵 进水流道 基本流态 水力性能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界面剪切力对蒸汽垂直下流膜状凝结传热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俊霞 王立 +1 位作者 李运刚 黄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733-2739,共7页
界面剪切力对小径管中的蒸汽垂直下流凝结传热有重要影响。采用VOF模型数值模拟了蒸汽垂直下流凝结传热,分析了界面剪切力对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影响。模拟中冷凝管壁面温度采用耦合计算冷却水的对流换热获得。计算得到了速度、界面剪切... 界面剪切力对小径管中的蒸汽垂直下流凝结传热有重要影响。采用VOF模型数值模拟了蒸汽垂直下流凝结传热,分析了界面剪切力对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影响。模拟中冷凝管壁面温度采用耦合计算冷却水的对流换热获得。计算得到了速度、界面剪切力和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界面剪切力沿蒸汽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它对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强化作用集中在垂直管前段,而在垂直管后段,液膜重力是影响局部凝结传热系数的重要因素。将VOF模型算得的局部凝结传热系数与Nusselt解析解进行了比较。在垂直管前段,由于汽-液界面剪切力的强化作用,VOF模型的计算结果大于Nusselt解析解;而在垂直管后段,汽-液界面剪切力逐渐减弱,VOF模型的计算结果接近Nusselt解析解。将VOF模型算得的局部凝结传热系数与Goodykoontz等的实验数据做了比较,在0.2~0.6 m的垂直管段,VOF模型算得的局部凝结传热系数与Goodykoontz等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误差在±35%的范围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结 传热 界面剪切力 垂直下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扬程立式轴流泵出水流道基本流态及水力性能的比较 被引量:5
7
作者 陆林广 陈阿萍 +2 位作者 黄金军 徐磊 刘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7年第2期72-74,共3页
采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低扬程立式轴流泵虹吸式和直管式2种不同形式的出水流道进行了比较,揭示了这2种出水流道的基本流态,测试了这2种形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结果表明:在低扬程的条件下,虹吸式出水流道内的水流转向更为有... 采用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低扬程立式轴流泵虹吸式和直管式2种不同形式的出水流道进行了比较,揭示了这2种出水流道的基本流态,测试了这2种形式出水流道的水力损失。结果表明:在低扬程的条件下,虹吸式出水流道内的水流转向更为有序、扩散更为平缓、水力损失更小,对于年运行时数较多的大型低扬程泵站,在上游水位变幅允许的条件下,应优先选用水力性能较好的虹吸式出水流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扬程 立式轴流泵 出水流道 水力性能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雨锋对引发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5
8
作者 赵玉春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1-94,共14页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 针对梅雨锋(湿度锋)上或附近偏南暖湿气流一侧中尺度对流系统不断发生发展和长时间维持而引发长江流域暴雨的观测事实,利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V3.1.1)设计了一系列三维理想数值试验,研究了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效应,探讨了基本气流和风垂直切变对梅雨锋上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梅雨锋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作用。结果发现:梅雨锋两侧自身水汽差异造成的质量不平衡可在梅雨锋附近激发出小振幅重力波,在梅雨锋暖湿气流一侧对流层低层产生上升运动,并与非绝热加热过程耦合激发出对流形成一条平行于梅雨锋的对流降雨带,对流系统的尺度一般为20~60km,对流雨带形成后逐渐向南传播,其中对流扰动形成后激发出振幅更大的重力波向南传播以及对流雨带北侧干下沉气流支的低层回流对新对流系统的触发可能在对流雨带的南移中起到重要作用。梅雨锋对其附近的对流有一定的组织作用,对流扰动在梅雨锋附近可发展成尺度为100~200km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扰动受到湿度锋在低层组织的偏北气流作用后,它在低层出现辐合,流场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发生倾斜,这有利于对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基本气流的平流效应使梅雨锋移动,有利于抵消梅雨锋对流雨带南移效应,它对水汽和能量的输送在梅雨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风的方向变化引起的风垂直切变有利于梅雨锋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并影响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方向;而风的大小形成的风垂直切变似乎并不利于梅雨锋上对流的启动和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长时间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对流 暴雨 基本气流 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渠非恒定流流速分布及推移质运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9
作者 马爱兴 陆彦 +1 位作者 陆永军 曹民雄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4-142,共9页
明渠非恒定流流速分布及非恒定流作用下推移质运动分别是水力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些领域做过很多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存在较多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述了明渠非恒定... 明渠非恒定流流速分布及非恒定流作用下推移质运动分别是水力学和泥沙运动力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在这些领域做过很多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也存在较多问题。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简述了明渠非恒定流试验方法、流速分布、床面切应力、非恒定流输沙与水流运动不同步现象、产生原因、以及非恒定流推移质输沙公式等方面的成果,指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应用先进的量测仪器,研究非恒定流作用下非均匀沙运动输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渠非恒定流 非恒定参数 流速分布 床面切应力 推移质运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翼式防冲板对圆端形桥墩局部冲刷试验及水力特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牟献友 王丹 +2 位作者 冀鸿兰 李春江 乔春林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6-155,共10页
由于传统桥墩冲刷防护措施的局限性,引入新型防冲装置-环翼式防冲板,对圆端形桥墩冲刷进行防护,通过减小下降水流改变桥墩周围水流结构,主动降低了下降水流对桥墩的冲刷。为探究环翼式防冲板对圆端形桥墩局部冲刷的防护作用,采用3种比... 由于传统桥墩冲刷防护措施的局限性,引入新型防冲装置-环翼式防冲板,对圆端形桥墩冲刷进行防护,通过减小下降水流改变桥墩周围水流结构,主动降低了下降水流对桥墩的冲刷。为探究环翼式防冲板对圆端形桥墩局部冲刷的防护作用,采用3种比例圆端形桥墩、3种环翼式防冲板安装位置进行物理模型试验,对圆端形桥墩周围的冲坑特征、垂向流速、垂向紊动强度、紊动切应力等水力要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装环翼式防冲板后,3种圆端形桥墩冲刷程度均减小,中圆端形桥墩冲刷减小幅度最大,冲坑体积减小率为30.0%;中圆端形桥墩安装环翼式防冲板后,墩前垂向流速减小为0.039m/s、垂向紊动强度减小为0.025m/s;防冲板上垂面紊动切应力增大,板下垂面紊动切应力减小。试验结果表明环翼式防冲板能够减小桥墩的局部冲刷,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端形桥墩 环翼式防冲板 冲坑特征 垂向时均流速 垂向紊动强度 紊动切应力 垂向紊动强度等值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切变基流对赤道大气波动稳定性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沈新勇 赵南 +1 位作者 何金海 宇婧婧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62-469,共8页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 在赤道β平面近似条件下,使用纬向切变基流下线性化Boussinesq方程组,分析了在纬向切变基流下几种赤道大气波动的稳定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赤道大气波动起到不稳定的作用,但是对赤道大气Kelvin波的频率、稳定性以及传播的相速度并不起作用。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东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而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重力惯性内波的相速度加快,却造成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Rossby波相速度减慢。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对于对赤道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纬向波数k值的范围大小。当纬向波数k值较小时,基流的水平切变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加快;而当纬向波数k值较大时,则使得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相速度减慢。在半地转近似下,风速水平切变的存在,会使得波长较大(纬向波数k→0)的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而风速垂直切变的存在,必然会引起这种波长较大(k→0)的Rossby波出现不稳定增长,同样也会造成赤道Rossby波相对于基本气流向西传播的相速度减慢。最后通过扰动发展能量方程,说明了基本气流的水平切变和垂直切变可以为扰动的发展提供能量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变基流 赤道Rossby波 混合Rossby-重力惯性内波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V加筋土性状的颗粒流细观模拟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孟喜 张石磊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25-631,共7页
正交水平-竖向(H-V)加筋是一种新型的土工加筋技术,在H-V加筋土中除了有传统的水平筋条外,还在水平筋条上设置了竖向齿筋。结合已完成的加筋土三轴试验,采用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流软件(PFC2D)对试验进行了仿真模拟,较好地拟合了H-V加... 正交水平-竖向(H-V)加筋是一种新型的土工加筋技术,在H-V加筋土中除了有传统的水平筋条外,还在水平筋条上设置了竖向齿筋。结合已完成的加筋土三轴试验,采用基于离散元理论的颗粒流软件(PFC2D)对试验进行了仿真模拟,较好地拟合了H-V加筋砂土三轴试验的应力–应变曲线,并通过观测颗粒的受力情况分析了H-V加筋砂土的受力机理。通过引入颗粒流理论,对H-V加筋砂土试样的剪切带形成进行了细观数值模拟,揭示了H-V加筋土中剪切带产生、扩展的渐进破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V加筋 三轴试验 颗粒流 离散元 剪切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特征波动 Ⅱ:谱函数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立凤 张铭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3-156,共14页
“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特征波动 :谱点分布”一文中分析了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谱点分布 ,这里又对其谱函数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 :当基流在垂直方向存在切变时 ,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的谱函数在垂直方向上均可出现临界... “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特征波动 :谱点分布”一文中分析了斜压切变基流中横波型扰动的谱点分布 ,这里又对其谱函数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 :当基流在垂直方向存在切变时 ,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的谱函数在垂直方向上均可出现临界层 ,临界层的高度随频率σ而变化 ,即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都存在连续谱 ,但涡旋波与重力惯性波连续谱的结构却不同 ;对天气尺度扰动 ,两支重力惯性波和 1支涡旋波的连续谱不重叠 ,此时每支波动仅有 1个临界层 ;而对次天气尺度的扰动 ,重力惯性波与涡旋波的连续谱区会发生重叠 ,在连续谱的重叠区 ,重力惯性波仍只有 1个临界层 ,但涡旋波则可以有 2个或 3个临界层。无论是涡旋波还是重力惯性波其连续谱的波包随时间都是衰减的 ,但涡旋波波包比重力惯性波波包衰减得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压切变基流 连续谱 谱函数 横波型扰动 重力惯性波 涡旋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准地转模型中副热带环流对潜热加热的定常响应 Ⅱ.边界约束及风场与层结稳定度的自适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亚妮 刘屹岷 吴国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91-902,共12页
本文着重研究了线性模型中副热带环流对潜热加热的响应过程中影响高、低压系统中心位置的因子,剖析出边界层中基本流的垂直切变影响低层环流的根本原因,并且探讨了线性模式中基本流和静力稳定度自调整过程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在β效应... 本文着重研究了线性模型中副热带环流对潜热加热的响应过程中影响高、低压系统中心位置的因子,剖析出边界层中基本流的垂直切变影响低层环流的根本原因,并且探讨了线性模式中基本流和静力稳定度自调整过程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在β效应和f效应、基本流在经向和垂直方向的二阶切变、以及东、西风基本流作用的非对称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高、低压中心位于热源北侧。结果还表明,当近地面基本流的垂直切变为零或者当风速随高度减小时,低层气旋和反气旋中心位于地面上,当风速随高度增大具有类似亚洲季风区的结构时,低层气旋和反气旋中心抬升离开地面;进一步考虑热源区附近静力稳定度和基本流自调整过程的作用后,反气旋中心继续抬升至中层,证明对流降水对其东侧对流层中低层副高的形成有重要贡献。指出基于传统线性准地转模式来研究副热带高压形成的缺陷在于应用不适当的下边界条件以及缺乏静力稳定度的自调整机制和基本流对热源的反馈机制,从而得到"潜热加热激发的低层反气旋中心位于洋面上"的不切实际的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热加热 副热带高压 β效应和f效应 基本流切变 静力稳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上中基性基性熔岩流单元剖面结构相模式初探 被引量:3
15
作者 董冬 杨申镳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9-16,T001,共9页
熔岩是地层剖面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在我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坳型含油气盆地中,通常形成良好的油气储层。本文在详细研究山东昌潍坳陷下第三系厚层中基性熔岩流复合体岩心基础上,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陆上熔岩流单元在剖面上通常具备“五段... 熔岩是地层剖面中常见的岩石类型,在我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坳型含油气盆地中,通常形成良好的油气储层。本文在详细研究山东昌潍坳陷下第三系厚层中基性熔岩流复合体岩心基础上,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陆上熔岩流单元在剖面上通常具备“五段式”结构,即由下向上依次由A、B、C、D、E岩相段组成。分别建立了原生、风化及沉降3种熔岩流单元相模式,并提出通过绘制气孔含量曲线识别熔岩流复合体中熔岩流单元及单元中各岩相带的方法。从而不仅与传统的“三带”、“四带”认识相比更加先进,而且对火山岩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垂向模式建立以及测井资料地质解释等具新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岩 熔岩流 剖面结构 相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波动的波谱分析和尺度划分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翔 邓冰 张铭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8,共7页
对垂直切变基本流中刚盖海洋的大、中尺度波动作了波谱分析。发现随着基本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在于临界波长与扰动波长的... 对垂直切变基本流中刚盖海洋的大、中尺度波动作了波谱分析。发现随着基本流切变的增大和扰动波长的减小,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的连续谱区会互相靠拢,最后发生重叠,这时已不能区分为快波、慢波;而能否重叠的关键在于临界波长与扰动波长的相对大小;基本流切变越大,扰动波长越短,重叠现象就越严重。这可用作尺度划分的客观标准。当波动尺度大于临界波长时,属大尺度,这时涡旋波和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互相不重叠,涡旋波是准地转的;当波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而大于临界波长一半时,出现了涡旋波与重力惯性波连续谱区重叠的现象,并出现了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而涡旋波是非地转的,此时运动属α中尺度。当波动尺度小于临界波长一半时,则已无纯粹的涡旋波,只有涡旋-重力惯性混合波和纯粹的重力惯性波,此时所有的运动均是非平衡的,该运动属β中尺度。采用这一方法划分的尺度标准与通常的标准在量级上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波动 波谱分析 尺度划分 垂直切变基本流 连续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状对流中EF3级强龙卷的多尺度机理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楠 杨晓君 +2 位作者 林晓萌 李彩玲 王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73-884,共12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FY-4A卫星资料、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输出的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2018年8月13日17:30发生在天津静海地区的EF3级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发生在线...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风廓线雷达资料、FY-4A卫星资料、雷达变分同化分析系统输出的高分辨率分析场资料对2018年8月13日17:30发生在天津静海地区的EF3级强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为发生在线状对流中的强龙卷,且引发龙卷的对流风暴不具备超级单体风暴典型特征,龙卷形成后,在涡旋不断加强的基础上,旋转中心不断下降,且TVS的伸展厚度不断增大。两个线状对流之间新单体的形成发展促使了线状对流的合并,新生对流单体强回波接地时间与龙卷的发生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在龙卷发生前20 min,分别位于两条边界层辐合线北侧和西侧的偏北风和前方入流的偏东风构成了中低压的辐合旋转流场,当雷暴出流与龙卷发生地的局地风垂直切变中心(在180 m高度可达90×10-3 s^-1)相遇,辐合线上水平分布极不均匀的上升运动迫使水平涡管倾斜,加强了垂直涡度,涡管在垂直方向上被拉伸,根据角动量守恒,旋转加强形成龙卷母体涡旋,因此,发生在线状对流中的强龙卷虽然在对流模态上与超级单体龙卷不同,但龙卷母体涡旋形成的物理机理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母体涡旋 辐合旋转流场 冷池 垂直切变 角动量守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27
18
作者 梁俊平 张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28-1340,共1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加密自动站、NCEP/NCAR逐6 h 1°×1°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13年8月河南三次西南气流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条件、回波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三次强对流天气均发生在中纬度低槽和副热带高压相互作用,河南高、中、低层受一致西南气流影响的环流背景下,地面存在温度和露点温度梯度及辐合线,大范围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槽动力作用和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作用下,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而引起。(2)三次强对流天气对流层中下层有比较深厚的暖湿层结,热力和水汽条件充分,对流层中上层有明显干层,从而形成了低层暖湿、上层比较干冷的对流不稳定大气层结。强的垂直风切变位于对流层中下层,对流有效位能非常大,配合一定的动力抬升条件,有利于超级单体和飑线的发生和发展。综合来看,8月1日不稳定、水汽、垂直切变和动力条件最强,1 1日次之,7日相对较弱。强对流形成条件的强弱对对流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一定影响。(3)雷达和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显示,强天气过程初始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单体回波结构,初始对流都在河南西南部和西部到山西南部的辐合线、干线附近生成,随后逐渐加强,形成多单体回波群(其中部分发展成为非典型超级单体)。成熟阶段,都发展成为线状对流系统,8月7日在河南北部形成由强对流单体组成的不连续的东北西南向线状对流回波,8月1和¨日在河南黄淮平原和华北平原高温高湿环境中形成了有组织的飑线。飑线东移过程中其前侧不断有暖湿空气辐合上升、后侧冷空气下沉辐散,互为对峙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作用是飑线得以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原因。(4)对流层中低层相对深厚的暖湿层结及其以上的干层是盛夏西南气流形势下河南强对流天气预报值得关注的内容,CAPE、△θ_(se(850-500))、△T_(850-500)、K指数、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等对西南气流超级单体、飑线等强风暴的形成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气流 低层垂直风切变 高温高湿 对流有效位能 线状对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814“黑格比”和9615“莎莉”移动和强度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段朝霞 苏百兴 黄莉莉 《海洋预报》 2010年第3期30-34,共5页
通过对0814强台风"黑格比"和9615台风"莎莉"的移动路径及强度特点分析,结果得出台风受到500 hPa不断加强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移速不断加快,而且与台风同向移动增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台风的移速更快。... 通过对0814强台风"黑格比"和9615台风"莎莉"的移动路径及强度特点分析,结果得出台风受到500 hPa不断加强的大陆副热带高压南侧偏东气流的引导,移速不断加快,而且与台风同向移动增强的副热带高压使台风的移速更快。强劲、持续的越赤道气流输送、对流层高层持续的强辐散以及弱水平风垂直切变都有利于台风显著加强和维持。台风螺旋云带的变化对台风移动趋势有预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越赤道气流 弱水平风垂直切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纬向切变基流中的非线性Rossby波 被引量:1
20
作者 何建中 郭品文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61-366,共6页
本文在半地转近似下讨论了纬向切变基流中的非线性正压Rossby波,给出了存在波解的切变基流条件和初始扰动条件。
关键词 半地转近似 纬向切变基流 行星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