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4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未来土地利用与气候驱动下的北洛河流域降水与径流变化研究
1
作者 刘红英 古明兴 +1 位作者 王健 张鑫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0-88,98,共10页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的持续,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频发。准确预测和量化未来水文循环过程对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6种全球气候模式,耦合SWAT模型与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北洛河流域...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的持续,全球极端气候事件和水旱灾害频发。准确预测和量化未来水文循环过程对科学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6种全球气候模式,耦合SWAT模型与未来土地利用预测结果,评估了未来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估了2025-2100年降水和径流不同时段的空间变化率。结果表明:在SSP2-4.5情景下,21世纪后期北洛河上游较大范围的农田将转变为草地;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北洛河下游部分农田将逐渐转变为建筑用地,未来建筑用地比例均有所上升;CMIP6多模式集合(MME)和KACE-1-0-G模式在降水和气温模拟中的表现分别显著优于和劣于其他模式;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未来北洛河流域降水量和径流量总体呈增加趋势,上游地区的年均降水变化率和径流变化率普遍较高,随着未来北洛河下游建筑用地比例的上升,21世纪后期北洛河下游区域的径流变化率明显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6 土地利用 径流变化率 降水变化率 北洛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变化规律研究
2
作者 王长军 李凤霞 吴霞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26-129,共4页
以盐碱荒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生长5~7 a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 以盐碱荒地和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调查与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研究手段,研究了盐碱地不同生长年限苜蓿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苜蓿生长5~7 a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生长年限为2、3、6 a的苜蓿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盐碱荒地相比显著增加;生长年限为7 a的土壤缓性有机碳含量、微生物量碳含量与生长年限为2、3、4、6 a的相比显著提高。因此,当地通过种植苜蓿改良盐碱地以持续生长7 a以上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苜蓿 生长年限 土壤有机碳 组分 变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近20多年来植被生态环境质量季节特征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朋轩 王德应 王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4-182,共9页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 [目的]研究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其对干湿变化的响应,为黄河流域科学管理陆地生态系统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23年MODIS数据产品、降水蒸散发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多元指标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在不同季节下的RSE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SPEI的相关性。[结果](1) 2000—2023年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均呈增加趋势,夏季林地增速最快,为0.003 4/a,显著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陕西省、甘肃省和青海省。(2)黄河流域春、夏、秋季RSEI与SPEI均以正相关为主,夏季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春季和秋季RSEI与SPEI。林地对干湿变化的响应要优于草地和耕地。(3) RSEI与SPEI显著正相关区域占比最大为夏季(50.89%),显著正相关区域主要集中在陕西省、山西省和甘肃省等区域。[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春、夏、秋季生态环境质量均呈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干湿变化的内在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EI SPEI 干湿变化 土地利用类型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麒麟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及肥力评价
4
作者 肖顺枝 陈安强 +7 位作者 陈兴位 付斌 胡万里 孟国忠 吕亚媚 李艳 王炽 张勤斌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0,共11页
【目的】明确云南省麒麟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和肥力演变,进而为平衡施肥分区指导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麒麟区2007年和2021年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作物施肥量调查和土壤养分监测,借助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理统计学方... 【目的】明确云南省麒麟区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特征和肥力演变,进而为平衡施肥分区指导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麒麟区2007年和2021年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作物施肥量调查和土壤养分监测,借助模糊综合评价和地理统计学方法,明确麒麟区土壤养分和肥力时空变化特征,综合评价土壤肥力状况。【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丰富,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2007年增加6.6%、236.7%和87.7%,但碱解氮含量和pH 2021年较2007年分别下降5.7%和3.5%;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养分丰缺等级处于一级水平及以上的区域面积在2007年占比分别为56%、60%、37%和31%,在2021年的占比分别为53%、51%、45%和62%。土壤各养分含量时空变异大,2007年麒麟区土壤有机质北部较南部含量丰富,高值区(36.3~61.0 mg/kg)以斑块状出现在三宝镇、沿江乡及茨营乡等乡(镇);2021年,有机质含量普遍提高至42.0~63.8 g/kg,分布趋势与2007年相似。2007年碱解氮含量(133.8~231.7 mg/kg)在三宝镇、东山镇及珠街乡分布较为集中,而2021年碱解氮含量(24.8~144.2 mg/kg)在越州镇和廖廓街道附近以斑块状出现,两个时期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土壤有效磷含量在2007年呈现高值区(17.0~36.5 mg/kg)且集中在三宝镇周边,而低值区(2.8~13.9 mg/kg)在东山镇,2021年,高值区(30.1~433.0 mg/kg)主要分布在茨营乡东部,低值区(20.67~30.1 mg/kg)在西部。至于速效钾含量,2007年,高值区(185.5~316.9 mg/kg)多分布在廖廓街道以南的乡(镇),低值区(80.1~125.2 mg/kg)在东山镇出现。2021年,土壤速效钾含量普遍增高(274.1~589.5 mg/kg),分布更加均匀。2007年和2021年的土壤pH整体呈中性偏酸,均表现为中部高四周低。2007年和2021年土壤肥力水平基本维持在Ⅲ级(中等)水平,2021年研究区土壤肥力Ⅰ级(高)和Ⅱ级(较高)面积较2007年增加5.3%和6.3%,同时,土壤肥力质量也提升9.1%。【结论】麒麟区耕地土壤整体养分含量均处于较丰富状态,且部分地区存在养分过剩现象,土壤肥力有较大提升,施肥结构和耕作方式是研究区14年间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的最主要驱动因素。应结合土壤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种植作物,做到精准施肥,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土壤供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 土壤肥力评价 时空变化 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obeLand30数据的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0
5
作者 王佳月 辛良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8,共8页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 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产量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为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耕地与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响应,该文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30 m分辨率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 Land30),借助统计分析手段对2000-2010年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粮食生产对耕地面积的依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研究时段内,耕地与林地、草地和人工表面之间的转换最多,耕地变化的特点是"西增东减,总量减少",面积净减少了104.03万hm2,年均减少10.4万hm2。2)中国的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南方地区。粮食产量变化的特点是"北增南减,总量增加"。3)中国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会影响粮食生产的集中程度,且粮食生产分布的集中程度普遍高于耕地。中国耕地分布重心和粮食生产分布重心的移动方向相反,耕地面积的分布表现出了"南退西移"的趋势,粮食生产的重心则是"北上东移",中国的粮食生产格局已转变为"北粮南调"。4)全国有32.24%县(市)的粮食生产都表现出了对耕地数量的依赖,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部、长城沿线、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对耕地变化敏感性高的地区,应该加强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和农户种粮积极性的提高,更要重视不敏感地区耕地地力的保护和单产水平的提高,以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 粮食安全 Globeland30数据集 耕地变化 粮食生产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信息技术赋能福建省长时序地表温度数据集构建与分析
6
作者 黎文娥 赖晓龙 +1 位作者 孙华 黄连英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0-184,共5页
陆地表面温度(LST)是全球和区域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关键参数,维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交换平衡。本文基于GIS/RS技术,结合MODIS 8 d LST遥感数据产品(MOD11A2),利用分裂窗算法,通过月合成和年合成构建出福建省2000-2016年长时... 陆地表面温度(LST)是全球和区域尺度地表物理过程的关键参数,维持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中物质与能量交换平衡。本文基于GIS/RS技术,结合MODIS 8 d LST遥感数据产品(MOD11A2),利用分裂窗算法,通过月合成和年合成构建出福建省2000-2016年长时序地表温度数据集。然后对月合成和年合成的长时间序列LST数据进行分析并探讨了LST的分布及其反演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的LST约在7月达到最高,约在1月为最低。自2000-2016年福建省的LST呈周期性变化(似于正弦曲线)。空间分布上,福建省的LST空间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西低东高、南暖北冷。随着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不断发展,沿海城市地区的LST明显高于山区农村地区。LST分布可能受到气候、地形和土地覆盖类型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分析LST的时空分布特征可以为福建省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及农作物科学合理区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最终构建一套较完整的、效果较好的LST时间序列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地表温度 MODIS 时空变化 地理信息技术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农业流域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时空变异
7
作者 穆涛敏 马凯月 +5 位作者 阮鹏 谈欣睿 邬建红 张方方 何圣嘉 姜培坤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35-3943,共9页
于2023年10月~2024年9月在临安南苕溪上游流域定期开展常规水质及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监测,定量研究该地区河流水体、地下水CO_(2)浓度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流水体和地下水CO_(2)浓度均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在月尺度上,两者的峰... 于2023年10月~2024年9月在临安南苕溪上游流域定期开展常规水质及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监测,定量研究该地区河流水体、地下水CO_(2)浓度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河流水体和地下水CO_(2)浓度均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在月尺度上,两者的峰值均出现于7月,但其最小值并不同步,分别出现在12月和1月;就季节尺度而言,河流水体和地下水CO_(2)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整体来看,地下水CO_(2)浓度均值高达(152.04±35.15)μmol/L,是河流浓度均值(33.24±6.19)μmol/L的4.57倍,表明地下水是该地区水体CO_(2)排放一个重要的潜在“源”.农业活动密集区水体CO_(2)浓度(河流68.47μmol/L,地下水306.09μmol/L)与林地区域(河流20.64μmol/L,地下水73.93μmol/L)相比普遍较高,且河流和地下水CO_(2)浓度与农业相关水质指标(如TN、TP、DO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DO、pH值和WT呈显著负相关(P<0.01).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得到南苕溪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类型组合(面积占比)对该地区河流水体、地下水CO_(2)浓度的最佳影响半径分别为750m(R^(2)=0.88)和1250m(R^(2)=0.5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在最佳影响半径内河流水体CO_(2)浓度与人居地相关性最强(r=0.90,P<0.01),但地下水CO_(2)浓度变化更易受耕地占比的影响(r=0.83,P<0.05).由此推断集约化农业生产可能是导致农业流域地下水CO_(2)的“富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CO_(2)浓度较高的地下水将成为临安南苕溪上游流域水体CO_(2)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 地下水 CO_(2)溶存浓度 时空变异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峡谷地区InSAR相干性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机制
8
作者 施皓译 左小清 +2 位作者 张荐铭 李勇发 黄成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4,共9页
在我国西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和高植被覆盖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相干性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对开展InSAR研究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基于Sentinel-1卫星影像和SBAS-InSAR技术,分析了云南省镇雄县2020—2023年间不同地物类型的地表... 在我国西南山区,复杂的地形和高植被覆盖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相干性产生了显著影响,这对开展InSAR研究带来了不利影响。文章基于Sentinel-1卫星影像和SBAS-InSAR技术,分析了云南省镇雄县2020—2023年间不同地物类型的地表相干性时空变化规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XGBoost、决策树、随机森林和LASSO),探讨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坡度和降水量等因素对相干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相干性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雨季(4—8月)相干性显著下降;不同地物类型(如城镇、裸草地、耕地和林地)的相干性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其中NDVI对相干性变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二者之间表现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并且存在时间滞后效应,另外坡度和降水量也对相干性产生影响,坡度增大导致相干性下降,降水量增加则进一步降低相干性;机器学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NDVI是影响相干性变化的关键因素,重要性远大于坡度与降水。该研究结果为提升InSAR技术在复杂地形地区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尤其在滑坡监测、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 相干性 时空变化规律 不同地物类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曾钲 佘济云 陈彩虹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180-187,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和对区域内碳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植被NPP,分析了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 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影响和对区域内碳循环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ASA模型,估算了湖南省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植被NPP,分析了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湖南省植被NPP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呈增加趋势,平均值为599.03gC/(m^(2)·a);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长株潭都市圈、洞庭湖等区域植被NPP的值较低;②湖南省土地利用变化明显,林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③湖南省林地中的植被NPP总量占比最大;其次是草地和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总量最小,变化不明显;④林地、草地面积增加,促进植被NPP增长;耕地面积减少,抑制植被NPP增长。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促进湖南省植被NPP的增长。研究结果有利于湖南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为湖南省提升固碳能力提供支撑,为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贡献及其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龙高 林莹 +4 位作者 杨小艳 徐伟义 曲子文 潘怡莎 杜漩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 研究目的:以江苏为实证区域,揭示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排放/吸收效应贡献及其多因素影响空间分异。研究方法:基于细分活动的碳排放测算、几何重心转移分析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30年间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苏中苏北高、苏南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且相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要素投入地均碳排放30年间持续增强;作物产出地均碳汇与要素投入地均碳排呈相似的空间格局,且整体呈降低趋势。(2)30年间各县区要素投入碳排放量均小于作物生长碳吸收量,耕地呈典型碳汇效应;空间上各市辖区的年均投入产出比值普遍较高,大部分农业比重相对较高的县区比值相对较低。(3)在全省大部分区域,高程是抑制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地均碳排放/吸收的最重要因素;GDP则是促进两者增长的主要正向因素;坡度、水体、人口、距城镇距离、距高速公路出入口与政府距离等因素指标对两类碳效应均整体呈负向贡献,其他因素指标则相反,且这种贡献在不同地区显示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研究结论:应依据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特点,以及耕地利用中要素投入与作物产出的碳效应贡献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减碳增汇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碳排放 要素投入 作物产出 多因素影响时空分异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定位监测下浙江省耕地质量主要性状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连正华 陈一定 +1 位作者 孔海民 陈红金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2002-2007,共6页
根据2009—2022年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数据,分析浙江省耕地质量现状,研究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监测点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有效磷含量为高水平,速效钾含量为中水平。其中,水田监测点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 根据2009—2022年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数据,分析浙江省耕地质量现状,研究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监测点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有效磷含量为高水平,速效钾含量为中水平。其中,水田监测点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平均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速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旱地监测点耕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平均含量均处于较高水平,有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处于高水平。此外,连续14 a的监测结果表明,浙江省水田土壤肥力指标总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变化趋势,但是缺磷、缺钾现象仍较为普遍。旱地田土壤肥力增幅较大,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明显,土壤磷、钾含量富集,但旱地酸化程度要高于水田,且有加剧趋势。因此,要继续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定额制等工作,以使土壤养分达到平衡。同时要开展酸化耕地治理,遏制耕地酸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江省 耕地质量 长期定位监测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9—2021年南极洲飞机可起降率的气候态及其年际变化趋势研究
12
作者 卢嘉杰 程灵巧 +8 位作者 于乐江 肖恩照 张建军 陈望春 倪洪波 霍海峰 张波 张体军 孙波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基于1979—2021年的气象再分析数据,本文研究了南极洲的近地面气象要素满足航空起降要求的概率分布(即可起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极洲飞机可起降率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差异等时空变化特征:西南极飞机可起降率总是高于东南极高原区... 基于1979—2021年的气象再分析数据,本文研究了南极洲的近地面气象要素满足航空起降要求的概率分布(即可起降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南极洲飞机可起降率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空间差异等时空变化特征:西南极飞机可起降率总是高于东南极高原区域,如西南极的夏季可起降率气候态平均高达57.0%,而东南极的高原区域只达到49.4%;夏季最高,然后依次为春季、秋季和冬季。从长期变化趋势角度来看,夏季大部分内陆地区飞机的可起降率呈现显著降低趋势,多数沿海地区可起降率呈上升趋势;在春季,大部分高原地区和威德尔海内侧地区等飞机可起降率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考虑日照时间的前提下,各个子区域的大部分季节里近地面风速、温度和能见度的影响各异。沿海地区飞机可起降率更易受风速影响,高纬地区(包括东南极高原和整个西南极)更易受降雨(含降雪)情况控制的能见度影响。此外,南极几个主要冰架区域升温严重,因此,在机场选址时还应考虑冰架或内部冰盖崩塌的潜在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起降率 气象要素 时空变化 航空 南极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演变及其耦合协调特征
13
作者 付梦雨 邱孟龙 +1 位作者 符绍武 李逍遥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299,共9页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 [目的]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景观生态风险的重要因素,厘清二者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可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陕西段为例,分析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时空分异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陕西段土地利用强度呈逐年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4.55%,空间上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景观生态风险总体处于中生态风险等级,2000—2020年生态风险指数由0.19下降到0.17,呈轻微下降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减趋势,平均85.5%的高生态风险区分布在北部的长城沿线风沙区和渭北黄土旱塬区;(3)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协调度由2000年的0.40上升到2020年的0.46,呈逐年上升趋势,由北向南呈递增趋势;当土地利用强度大于0.13时,土地利用强度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关系由相互抑制的低耦合协调转变为相互促进的高耦合协调。[结论]黄河流域陕西段的土地利用强度、景观生态风险以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均呈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特征,且耦合协调度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强度 景观生态风险 时空演变 耦合协调 黄河流域陕西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兴趣点数据与Landsat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场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韩善锐 韦胜 +5 位作者 周文 张明娟 陶婷婷 邱廉 刘茂松 徐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5305-5312,共8页
地图用户兴趣点(POI)数据能够反映微观尺度上城市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利用2015年夏季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了南京市地表温度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利用空间与非空间多元回归模型在2、5、10 km 3个尺度上研究了地表温度与同期POI密度及植... 地图用户兴趣点(POI)数据能够反映微观尺度上城市系统中的人类活动。利用2015年夏季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了南京市地表温度和主要土地覆盖类型,利用空间与非空间多元回归模型在2、5、10 km 3个尺度上研究了地表温度与同期POI密度及植被和水体盖度的相关性,并利用方差分解技术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因子(POI密度)及生态基础设施(植被和水体盖度)对城市热场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在3个观测尺度上,POI密度与地表温度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01),且相关性随观测尺度的增大而升高。植被和水体均具有显著的降温效应,水体盖度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仅在2 km尺度上显著,在5 km和10km尺度上其降温效应不再显著。方差分解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因子和生态基础设施对地表温度的独立解释率为1.6%—15%,而二者共同解释率达到了40%—70%。研究表明POI作为城市功能节点可以综合反映城市中人类活动的热源强度,在城市热场空间格局研究中是一种可与遥感数据互补的有用数据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用户兴趣点 空间分析 方差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服务功能:以洞头列岛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评价为例
15
作者 常乐欣 朱伯仲 +4 位作者 郭毛 李腾 龚芳 朱乾坤 白雁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57,共11页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资源特殊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对海岛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洞头列岛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经历了填海造陆等开发利用和蓝色海湾建设等保护修... 海岛生态系统具有资源特殊性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科学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岛生态系统固碳等服务功能的影响,对海岛可持续发展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洞头列岛具有典型的海岛生态系统,经历了填海造陆等开发利用和蓝色海湾建设等保护修复的改造,可作为构建土地利用变化对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等服务功能影响评估方法及探讨管理措施成效的良好样本。本研究以洞头列岛为例,构建了基于XGBoost算法的土地利用分类模型,获得了1988—2023年共12期(每3年1期)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精度91.52%)。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洞头列岛林地、盐沼和滩涂等主要生态系统固碳量变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构建了洞头列岛“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固碳功能”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洞头列岛30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和生态耦合协调度。研究结果显示,1988—2023年间,由于自然淤长以及人为围垦造陆等作用,洞头列岛陆域总面积增加了34.97%;主要生态系统总固碳量和净固碳量累计总量分别为49.45万t和46.13万t,基本呈现震荡上升趋势;固碳主要源于林地和滨海湿地(滩涂和盐沼),累计固碳量分别为25.44万t和24.01万t。洞头列岛的“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固碳功能”在2006—2023年间耦合协调程度处于协调状态。整体上耦合协调度受到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较大,生态修复工程可以提高土地利用和固碳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进而提高整体的耦合协调度。本研究可为海岛海岸带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卫星遥感 长时序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耦合协调度模型 洞头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对缓解热岛效应的启示——以青岛市为例
16
作者 童陆亿 陈赞 +2 位作者 罗素 杨剩富 蔡超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9,共11页
系统认知下垫面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的关系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一典型区域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探测了LST与归一化植... 系统认知下垫面与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之间的关系是应对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基础。以山东省青岛市一典型区域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地理加权回归(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等方法探测了LST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MNDWI)、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NDBI)、裸土指数(bare soil index,BSI)之间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识别了LST与下垫面之间关系的典型场景,并据此分析了除下垫面外影响LST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学校、停车场、广场等场所易形成“热岛”,而“冷岛”多分布于高档住宅区以及大型水体、山地等区域;LST与NDVI、MNDWI总体呈负相关关系,与NDBI、BSI总体呈正相关关系;LST与下垫面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季节性变动,植被、水体对LST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影响;热排放和洒水等特殊的人类活动、建筑阴影、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物候学特征、特殊建筑材质及地形和风等因素通过改变局部LST,来塑造具备时空分异特性的LST与下垫面关系。建议进一步推进LST与下垫面之间微观关系的系统研究,全面查清影响LST的因素,揭示其对LST的影响过程与机理,从城市开发强度控制、建筑材料选用、统筹人工降温活动和激活自然要素降温作用等方面完善城市热岛效应的应对机制与措施,助力宜居城市和韧性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LST) 下垫面特征指数 城市热岛效应 时空分异 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甘南藏族自治州景观生态风险评估
17
作者 张强 陆荫 +1 位作者 郭翔 吴玮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1312,共12页
基于甘南州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甘南州时空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30年草地和林地是甘南州主要用地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在96%以上,草地是发生用地类型转移和变化最大的用地类型... 基于甘南州1990-2020年4期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甘南州时空特征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在过去的30年草地和林地是甘南州主要用地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比例在96%以上,草地是发生用地类型转移和变化最大的用地类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阶段特征,2010年之前土地利用变化较为活跃,2010年后受各项政策保护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稳。2)1990-2020年甘南州景观生态风险状况略有改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由0.3942降低至0.3915,高生态风险面积持续下降。耕地高生态风险面积占比由60.64%降低到57.96%。3)1990-2020年甘南州景观生态风险呈正相关,Moran’sI指数持续降低表明其空间聚集关联程度在减弱,根据局部自相关分析结果在州域尺度下划定生态风险空间线,不同区域应开展不同的生态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变化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保护 空间自相关 生态风险空间线 甘南藏族自治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模型的延安市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18
作者 赵思锐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57-62,97,共7页
基于InVEST模型中“Annual Water Yield”板块,计算2002、2012和2022年延安市产水量,并结合地形指数等关键参数对特定区域的产水量进行修正,从而确定水源涵养量,划分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等级,进而对延安市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性进行... 基于InVEST模型中“Annual Water Yield”板块,计算2002、2012和2022年延安市产水量,并结合地形指数等关键参数对特定区域的产水量进行修正,从而确定水源涵养量,划分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等级,进而对延安市水源涵养量的时空变化特性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2002—2022年延安市除耕地面积减少外,其他各类用地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主要反映在草地与林地之间、耕地与草地之间的转入与转出。延安市水源涵养量高值主要分布在延安市中部和南部地区,水源涵养量低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延安市西北地区和洛河东岸部分地区。2002—2022年水源涵养量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方式主要借助调整地表覆盖特性来调控水源涵养量的高低,延安市林地的年均水源涵养能力最高。延安市2002—2022年水源涵养功能较低重要区与低度重要区的面积呈现出缩减的趋势,而中度重要区、较高重要区、高度重要区的面积则呈现出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水源涵养量 时空变化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49—2021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历史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孟凡昌 李本霞 王娟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0-89,共10页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按照相应规则筛选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及登陆位置,分析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时间等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具体分析沿海各地区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49—2021年登...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最佳热带气旋路径数据,按照相应规则筛选出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及登陆位置,分析研究登陆热带气旋的数量、强度、时间等特征和变化规律,并具体分析沿海各地区登陆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49—2021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呈略微减小趋势,有明显的高峰、低谷期,2018年后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热带气旋登陆时的强度主要集中于强热带风暴、台风级别,登陆月份主要集中于7—9月;1949—2021年登陆我国的低强度热带气旋有减小趋势,而高强度热带气旋有增大趋势,说明登陆的高强度热带气旋将会越来越多,这可能与全球变暖以及热带扩展有关;1949—2021年登陆热带气旋位置在纬向上有轻微的南落,经向上无明显变化,这和前人的研究结论不一致,可能是由于选取的数据源以及时间跨度不一致造成的;我国沿海各地区热带气旋登陆频次最高的是广东地区,其次是台湾地区、海南、福建地区,大体上从南到北逐渐减少;台湾地区高强度登陆热带气旋占比最多,其次为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地区;长期来看,广东、台湾地区年热带气旋登陆频次呈现减小趋势,浙江、福建地区呈现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热带气旋 历史变化规律 登陆位置 沿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UCC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演变——以祁连山区域为例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鑫 李广 李杰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92-1505,共14页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 分析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特征,可为该区土地高效开发利用、生态恢复与保护机制的构建提供数据支撑。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改进的当量因子定量评估祁连山区域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合空间自相关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究研究区不同乡镇的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0-2020年,研究区主要土地类型为未利用地、草地、林地、耕地,总覆盖率在93%以上。其中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动态度变化最大。2)1980-2020年,祁连山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了170.8285×10^(8)元,其中草地、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占78%,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价值占60.14%。3)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空间正相关性较明显,空间集聚程度较高。高值聚集区有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趋势,低值聚集区逐年增加。4)1980-2010年,祁连山区域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于北部,北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2010年后有增加趋势,但研究区南北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还未达到均衡和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当量因子 动态度 时空变化 空间自相关 聚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