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88篇文章
< 1 2 20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Comparative Overview of Three Gorges Project's Sediment Handling
1
作者 CHEN Ji-shengProfessor-senior Engineer, PhD, Director Emeritus, Yangtze River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010, Hubei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2年第S1期22-27,共6页
Water projects’ sediment deposition problems always cause widespread concerns. The gravity of them varies in accordance not only with reservoirs’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with their modes ... Water projects’ sediment deposition problems always cause widespread concerns. The gravity of them varies in accordance not only with reservoirs’ natural and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but also with their modes of operation.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configuration and mode of operation of Three Gorges Project (TGP) reservoir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everal existing large reservoirs in this paper. As many reservoirs are troubling environment by gradually extending coarse sediment deposition at the uppermost end of fluctuating backwater region toward upstream, Gezhouba reservoir on Yangtze and Danjiangkou reservoir on Hanjiang have shown no trace of such upstream extension of sediment deposition in relevant prototype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past 20 and more years. TGP reservoir’s in-coming flow sediment conditions and configuration in plane are almost the same as those of Gezhouba reservoir, and TGP reservoir’s mode of operation(usually keeping a very low pool level for flood control in flood season and storing up in-coming flow only thenceafter) is similar to that of Danjiangkou reservoir. New findings of sediment research and prototype flow sediment investigations as well as new agenda of large hydro projects’ construction on Jinshajiang in nearest future assure the prospects of TGP sediment hand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gorges Project SEDIMENT HANDLING reservoir’s CONFIGURATION reservoir’s mode of ope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ter Environmental Issue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Its Protective Countermeasures
2
作者 LI Xiao-kun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23,共5页
关键词 三江源地区 水环境 水污染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水淹条件下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菖蒲(Acorus calamus)和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存活及生长响应 被引量:54
3
作者 王海锋 曾波 +3 位作者 乔普 李娅 罗芳丽 叶小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571-2580,共10页
人工构建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是控制消落区水土流失、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选择能够耐受长时间完全水淹的植物物种是该措施实施的关键。为了验证香根草、菖蒲、空心莲子草能否用于消落区植被的构建,实验模拟消落区的长期完全水... 人工构建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是控制消落区水土流失、保护消落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选择能够耐受长时间完全水淹的植物物种是该措施实施的关键。为了验证香根草、菖蒲、空心莲子草能否用于消落区植被的构建,实验模拟消落区的长期完全水淹条件,设置30d、60d、90d、120d、150d和180d等6个完全水淹时间水平,研究了3种植物在完全水淹条件下生长、生物量积累及存活状况。结果发现:(1)3种植物在经受长时间的完全水淹后有较高的存活率,180d全淹处理后,香根草、菖蒲和空心莲子草的存活率分别为87.5%、100%和50%。(2)这3种植物有不同的水下生长能力。全淹条件下,香根草生长缓慢,几乎没有产生新的叶片,总叶长也没有显著变化;菖蒲能够持续产生较对照植株更为细长的叶片,空心莲子草只在水淹初期(30d内)能够快速伸长地上部分的枝条,并迅速产生新叶片,但随水淹时间的延长,总枝条长及总叶片数没有再显著增加。(3)与对照植株相比,全淹处理抑制了3种植物总生物量的增加,但对3种植物的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抑制程度不同。全淹条件下,香根草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与水淹0d水平(水淹处理开始前一天,下同)相比无显著变化,根冠比高于对照植株;菖蒲的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水淹时间延长而降低,但却高于对照植株,地下部分生物量始终低于水淹0d水平,根冠比低于对照植株;空心莲子草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水淹0d水平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地下部分生物量与水淹0d水平相比大幅降低,根冠比低于对照植株。结果表明,这3种植物都有很强的水淹耐受能力,可应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的构建。同时,发现植物对长期完全水淹的耐受能力很大程度上与植株在水下的生长情况及植株的营养储备水平相关,剧烈的水下生长会消耗大量的营养储备,进而造成植株存活率降低。植株在全淹条件下有限的生长能力及丰富的营养储备可能是耐淹物种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根草 菖蒲 空心莲子草 三峡库区 长期水淹 生长 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木鱼包滑坡时空变形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艺梁 樊西丰 +4 位作者 申高伟 左清军 唐玄 李永奕 朱前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93,共16页
自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木鱼包滑坡持续变形,严重威胁长江航运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精准地分析滑坡地表变形信息,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MPS-MTI)技术和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结合哨兵一号数据... 自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木鱼包滑坡持续变形,严重威胁长江航运和库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精准地分析滑坡地表变形信息,采用斯坦福永久散射体-多时相InSAR(StaMPS-MTI)技术和短基线集时序InSAR(SBAS-InSAR)技术结合哨兵一号数据反演木鱼包滑坡2017-2022年的地表形变,并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2种技术的优点,点面结合对滑坡的时空变形特征进行了分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InSAR技术得到的形变信息可靠,2种时序InSAR技术各有优劣;对比各个分区的形变速率区间值,滑坡东侧坡面(-30.6~-46.2 mm/a)>主滑面东侧(-25.2~-37.8 mm/a)>主滑面西侧(-21.5~-31.5 mm/a)。在InSAR形变结果和前人研究基础上,对木鱼包滑坡变形模式进行了总结:木鱼包滑坡变形受降雨和库水影响,分为整体变形和局部变形2种。在高水位运行期,滑坡受浮托减重作用发生整体变形,库水阈值约为168 m。强降雨入渗岩体使地下水位升高,促使整体变形的同时,影响浅层土体和破碎岩体导致局部变形。在库水位下降期,滑坡受浮托减重和动水压力共同影响,其中浮托减重作用占主导地位,动水压力存在约36 d的滞后时间。在低水位运行期和库水位上升期,整体变形停止,强降雨使局部变形区发生变形。研究结果证明时序InSAR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和监测滑坡,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风险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鱼包滑坡 形变监测 SBAS-InSAR StaMPS-MTI 三峡库区 库水位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巫山段岸坡水岩劣化特征及危岩失稳破坏模式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新荣 罗新飏 +4 位作者 郭雪岩 周小涵 王浩 许彬 郑颖人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0-257,共18页
消落带干湿循环,江水、地下水的渗流、溶蚀等现象表明三峡库区长期处于频繁的水活动环境中。在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下,巫山段岸坡内形成多处危岩体,存在较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对三峡库区巫山段岸坡危岩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 消落带干湿循环,江水、地下水的渗流、溶蚀等现象表明三峡库区长期处于频繁的水活动环境中。在复杂的水文地质环境下,巫山段岸坡内形成多处危岩体,存在较大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本文主要对三峡库区巫山段岸坡危岩进行了实地调研,结合调研结果与地质资料,明确了该段内的水岩劣化特征、岸坡危岩分布及类型、危岩稳定性影响因素和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段内消落带具有明显的水岩物理、化学、应力劣化特征,且3类水岩作用共同影响着消落带的形态、强度以及岸坡的稳定性。巫山段岸坡危岩的形成主要受到地质结构因素、环境因素与时间效应的综合影响,危岩类型可概化为塔柱状、板状、楔形状、排柱状4类。岸坡危岩稳定性关键影响因素主要为消落带岩体劣化、软弱夹层、后缘深大裂隙、库水诱发地震与其他环境因素,与水岩劣化作用联系紧密。提出了4类岸坡危岩失稳破坏模式:基座溃屈型、滑移型、倾倒型(渐进倾倒)、溶蚀坠落型,并对巫山段岸坡危岩的防治措施提出一定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岸坡危岩 水岩劣化 失稳破坏 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桂亚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5,共12页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 三峡水库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已有一定基础,8月份动态控制条件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实施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能够减轻三峡水库蓄水期对湖区水生态、水环境的影响,也可提升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文从城陵矶地区防洪需求及洪水组合效应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不同水情边界条件下的莲花塘水位水动力模拟模型,分析了三峡水库8月份运行水位动态控制幅度及条件。结果表明:(1)当三峡水库和四水合成来水合计小于51 000m3/s时,城陵矶地区不会超过警戒水位;(2)8月1日以后,当实时四水合成来水流量小于15 000 m3/s,且莲花塘站水位低于29.5m、预报洞庭湖水系未来一周无中等强度以上降雨过程时,三峡水库动态运行水位可控制在145~155 m之间。研究成果可为三峡水库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尤其是可为8月份及之后出现涝旱急转不利条件时贮备抗旱水资源,实现旱涝同防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动态控制 8月份 城陵矶防洪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微塑料与悬沙的聚集特性及作用机制
7
作者 刘洁 张智超 +2 位作者 李霞 朱丽帆 蒋晖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58,共10页
本文依据三峡库区悬沙矿物组成和泥沙级配为依据配置沙样,选择长江上游典型微塑料PMMA和PS,在自制大型水箱中开展水流剪切作用下微塑料和泥沙异质聚集实验,分析微泥絮团的形态特征和聚集机制。结果表明在水流紊动剪切作用下,相比泥沙同... 本文依据三峡库区悬沙矿物组成和泥沙级配为依据配置沙样,选择长江上游典型微塑料PMMA和PS,在自制大型水箱中开展水流剪切作用下微塑料和泥沙异质聚集实验,分析微泥絮团的形态特征和聚集机制。结果表明在水流紊动剪切作用下,相比泥沙同质聚集的絮团粒径,微泥异质聚集的絮团粒径更大,且每毫升样品中微泥絮团上的微塑料吸附数量随水流剪切率增大而迅速增加。扫描电镜和能谱分析结果表明,在水动力条件下泥沙与PMMA、PS微球发生异质聚集,聚集过程中存在电子转移和化学态的转变,并产生不饱和键(C C)。由于PMMA官能团的结合能变化比PS大,此过程失电子更多、表面电荷更大,更容易与泥沙发生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悬沙 微泥絮团形貌 聚集机制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研究
8
作者 吴凡 李云峰 +4 位作者 马宝珊 张燕 茹辉军 沈子伟 魏念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9,共9页
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丰富,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关键区域。然而,随着库区蓄水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鱼类群落已发生显著变化。基于2018年对三峡库区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木洞、涪陵、云阳和巫山4个江段的优势种组成、分布... 三峡库区鱼类资源丰富,是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关键区域。然而,随着库区蓄水和人类活动的加剧,鱼类群落已发生显著变化。基于2018年对三峡库区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木洞、涪陵、云阳和巫山4个江段的优势种组成、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旨在为后续评估禁捕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共调查到鱼类94种,隶属于9目21科,其中包括13种外来种和15种长江中上游特有种。不同江段的鱼类群落结构在空间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季节差异不显著(p>0.05)。优势种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鱼类群落具有小型化特征。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木洞、云阳和巫山的W值分别为-0.022、-0.078和-0.225,表明这些江段的群落结构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涪陵的W值为0.040,表明该江段结构较为稳定。此外,Kendall's Tau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圆筒吻鮈(Rhinogobio cylindricus)的丰度随离坝距离的增加和水深的减少而升高;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 nitid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丰度则随离坝距离的缩小和水深的增加而升高;水体透明度与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丰度呈显著负相关;水温和叶绿素a与似鳊(Pseudobrama simoni)丰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鱼类群落结构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与清江梯级水库群协同防洪优化调度研究
9
作者 赵辉 朱语欣 +3 位作者 刘园 黄斌 庞树森 黄迪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3,93,共9页
针对复杂洪水地区组成下三峡与清江梯级水库协同防洪问题,选取三峡与清江流域的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作为调度模型输入,以上游防洪安全和下游防洪安全为目标,建立了三峡和清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II算法进行... 针对复杂洪水地区组成下三峡与清江梯级水库协同防洪问题,选取三峡与清江流域的不同洪水地区组成作为调度模型输入,以上游防洪安全和下游防洪安全为目标,建立了三峡和清江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防洪优化调度模型,并采用NSGA-II算法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1969年、1981年、1998年典型年设计洪水调度结果显示,相较三峡大洪水和清江大洪水情景,流域性大洪水情景下清江防洪库容投入时机更早;与实际调度方案相比,2020典型年的协调调度方案中,三峡调洪高水位降低了5.0 m,超额洪量减少了56.2亿m^(3),枝城、城陵矶的洪峰流量分别提高了2603、1035 m^(3)/s,三峡水库末水位降低了4.2 m,协同调度的防洪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洪调度 防洪库容 多目标优化 三峡水库 清江梯级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宏条形码的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研究
10
作者 杨威 舒政博 +3 位作者 张先炳 王丽 杨胜发 李文杰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3,共12页
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检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为区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新方法。2021年8月在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5个典型江段共26个采样区域进行水样采集,应用e 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共检测分... 应用环境DNA宏条形码(eDNA metabarcoding)检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为区域鱼类多样性监测和保护提供新方法。2021年8月在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5个典型江段共26个采样区域进行水样采集,应用e DNA宏条形码标准化分析流程共检测分析出鱼类68种,隶属于8目18科56属,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鱼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3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5种,重庆市重点保护鱼类3种,外来鱼类1种,鲤(Cyprinus carpio)、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鲇(Silurus asotus)、鳙(Aristichthys nobilis)、波氏吻虾虎鱼(Rhinogobius cliffordpopei)等为优势种且具有较高的操作分类单元(OTU)序列数。5个典型江段的鱼类组成存在差异,且在平绥坝—丝瓜碛等重点淤积的江段检测出较高的鱼类丰度,库区新形成的边滩生境可能是鱼类重要的育幼场。研究结果表明eDNA宏条形码可用于快速检测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鱼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可作为关键技术组建无损伤性的鱼类资源监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宏条形码 鱼类多样性 变动回水区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旱限水位确定及运用方式
11
作者 严子奇 刘至一 +4 位作者 周祖昊 吴碧琼 周丽垚 曹辉 程雅平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9-480,共12页
三峡水库作为长江流域骨干枢纽性水利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干旱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三峡水库在抗旱调度中缺乏针对性的控制性水位指标和有效的抗旱调度规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三峡水... 三峡水库作为长江流域骨干枢纽性水利工程,在长江中下游干旱防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三峡水库在抗旱调度中缺乏针对性的控制性水位指标和有效的抗旱调度规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三峡水库旱限水位的功能定位和分期旱限水位确定思路,结合汛期水位临时抬升、枯水期逆序递推、蓄水期保障蓄满的角度进一步提出了分期旱限水位的确定方法及运用方式,以2022年为典型年计算得到三峡水库汛期旱限水位(156.6 m)以及蓄水期和枯水期逐日旱限水位。结果表明:与现行调度方案对比,采用分期旱限水位和运用方式控制三峡水位下泄流量,在汛末提前蓄水,可以有效抬升三峡水位,各方案中水位最高抬升13.01 m,发电量最高增加35亿kW·h,下游各行业用水保障天数最高增加34 d。研究成果不仅为三峡水库旱限水位设计和运用提供了技术参考,亦可为中国其他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旱限水位确定和应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限水位 抗旱调度 调度规则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入库洪峰组成变化及原因分析
12
作者 陈立 徐莎莎 +3 位作者 张为 翟少军 刘新波 杨磊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9,共11页
洪峰流量是洪水特征的重要指标,其组成变化对水库调度十分重要。三峡入库洪水组成研究多聚焦3 d及以上时间,对洪峰来水组成关注不足。本文利用1976—2020年长江上游实测雨洪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三峡入库洪峰的来源组成及变化,并从降... 洪峰流量是洪水特征的重要指标,其组成变化对水库调度十分重要。三峡入库洪水组成研究多聚焦3 d及以上时间,对洪峰来水组成关注不足。本文利用1976—2020年长江上游实测雨洪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三峡入库洪峰的来源组成及变化,并从降雨方面解释变化原因。结果表明:洪水涨落过程中越接近峰值,嘉陵江贡献越大,岷江、沱江贡献稳定,金沙江贡献越小。洪峰流量小于30 000 m3/s时,金沙江来水占主(34%);大于40 000 m3/s时,嘉陵江来水占主(42%);30 000~40 000 m3/s区间,不同时段来水占主的流域在发生调整。除金沙江流域来水受降雨和水库调蓄共同影响外,其余流域流量变化与降雨变化呈正相关。不同时段嘉陵江流域降雨变化较大,导致流量变幅较大,是引起洪峰组成发生变化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峰 面雨量 来源组成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降雨特征和作物覆盖对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影响
13
作者 李建明 丁文峰 +4 位作者 冉文建 杨贺菲 梁增芳 童晓霞 孙宝洋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7-146,共10页
为探索解决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效应,该研究基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万州付沟小流域6个标准径流小区(5个不同坡度作物覆盖小区,1个裸坡作对照)2021—2023年观测的108场自然降雨和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数据,利用K-mean聚类、Pearson相关分... 为探索解决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侵蚀效应,该研究基于三峡库区腹地重庆万州付沟小流域6个标准径流小区(5个不同坡度作物覆盖小区,1个裸坡作对照)2021—2023年观测的108场自然降雨和径流小区产流产沙数据,利用K-mean聚类、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开展研究区降雨特征和坡面产流产沙对降雨和坡度的响应。结果表明:1)根据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4个特征指标,观测期内研究区降雨可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A雨型(低频率、长历时、大雨量、小雨强)、B雨型(中频率、中历时、中雨量、中雨强)和C雨型(高频率、短历时、小雨量、大雨强),其中C雨型是研究区侵蚀性降雨的主要类型,诱发坡面侵蚀发生的临界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分别为6~21 mm、1.1~3.6 mm/h和1.2~7.6 mm/h;2)降雨量、降雨强度和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对裸坡和作物覆盖试验小区产流均有显著影响(P<0.05),但坡面产沙仅与产流呈极显著相关(P<0.01),相同产流下,C雨型产沙量达到A雨型和B雨型的1.06~20.18倍;3)不同雨型对裸坡和作物覆盖试验小区产流产沙的贡献均呈现为C雨型>B雨型>A雨型,C雨型对坡面产流和产沙的贡献均值分别为48.19%和81.82%,作物覆盖试验小区相较于裸坡的产流量和产沙量分别减少61.67%和77.15%,降雨强度越大,坡度对产流产沙影响越小,且坡面侵蚀随坡度增大可能存在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方差贡献率分析表明雨型对作物覆盖坡面产流产沙贡献均超过60%,其贡献达到坡度的2.60~5.05倍。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研究区开展农业耕作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短历时、高强度降雨导致的侵蚀问题,结论可为研究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型 作物覆盖 坡度 产流产沙 水沙效益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对支流库湾水华的三峡水库生态调度试验效果研究
14
作者 辛小康 陈浩 +2 位作者 尹炜 杨霞 黄宇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24,共6页
为系统梳理2019年以来应对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水华的生态调度试验成效,进一步支撑三峡水库科学实施生态调度,通过综述三峡水库水华生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复演了2019、2021、2022年和2024年实施的水华生态调度试验情景,分析了水库出、入库... 为系统梳理2019年以来应对三峡水库支流库湾水华的生态调度试验成效,进一步支撑三峡水库科学实施生态调度,通过综述三峡水库水华生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复演了2019、2021、2022年和2024年实施的水华生态调度试验情景,分析了水库出、入库流量和水位变动等指标,评估了香溪河、小江叶绿素a变化及水华消退情况。结果表明:三峡水库水位波动幅度超过±1 m/d时,抑制水华的效果较好;4次生态调度实验中,除2022年生态调度试验入库流量较小,未达到±1 m/d的理想水位波动幅度,后期水华出现反弹以外,其余3次生态调度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生态调度之后,水华基本消退。后续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生态调度期间气象因素、水环境因素对水华生消的耦合作用,同时,还需进一步研究在消落期、蓄水期实施生态调度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调度 支流库湾 水华 水位波动 三峡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库调度效应的洪灾风险链式传递机理研究
15
作者 周婷 林腾 +2 位作者 金菊良 章启兵 胡勇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4,共9页
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传递问题是定量表征洪灾风险形成发展机理、科学防御洪灾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前沿问题,对于认识和管理洪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性地阐述了由危险性、脆弱性... 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传递问题是定量表征洪灾风险形成发展机理、科学防御洪灾风险的重要基础性前沿问题,对于认识和管理洪灾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在分析水库调度下的洪灾风险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并系统性地阐述了由危险性、脆弱性、损失风险构成的水库洪灾风险链式传递系统,构建了基于天然洪水危险性-经水库调度后的风险损失脆弱性-洪灾损失风险的洪灾风险链式传递过程计算模型。以淮河重要支流淠河上的“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混联水库群为例,分别探求单库、并联水库群和混联水库群三种组合结构下的洪灾风险传递过程及机理。结果表明,基于“危险性-脆弱性-损失风险”的洪灾风险链式传递过程可定量表征、科学解析洪灾风险传递过程,为水库提供全局视角下可追溯、可解释、可调控的洪灾风险管理决策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灾风险 危险性 脆弱性 损失函数 风险传递 水库调度 淠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6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理论视角的我国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研究
17
作者 黄德春 朱宇昂 +2 位作者 张修忠 杨俊 方肖晨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3,共10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水工作被赋予了更高要求,水库在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优化水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效益和可持续性等多重挑战,亟须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基于多理论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化水库运...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水工作被赋予了更高要求,水库在保障水资源安全和优化水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着安全、效益和可持续性等多重挑战,亟须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基于多理论视角深入剖析了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全过程,包括顶层设计、目标保障、管理基础、核心内容以及目标实现。以山东省为试点省份,分析了其在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中的创新实践,总结了其在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结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手段6个方面的创新点。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建设应以国家治理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水库安全运行、效益充分发挥为核心目标,基于水库工程标准化管理和矩阵管理,全面提升水库运行管理精准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水库 运行管理矩阵 多理论融合框架 创新实践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井人工智能压裂参数优化
18
作者 刘子雄 钦伟 +3 位作者 贺卫东 徐延涛 李新发 李啸南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4-112,共9页
压裂设计时,如何准确为不同储层条件井匹配最优施工程序,以便最大程度释放低渗储层潜力,一直是困扰压裂工艺设计的难题。为了构建压裂施工曲线与无阻流量的关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某致密气田676个压裂层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曲线... 压裂设计时,如何准确为不同储层条件井匹配最优施工程序,以便最大程度释放低渗储层潜力,一直是困扰压裂工艺设计的难题。为了构建压裂施工曲线与无阻流量的关联关系,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的某致密气田676个压裂层测井曲线和压裂施工曲线提取了232项特征值,并进行特征参数的提取和降维,构建了压裂井的人工智能样本库,并优选了机器学习模型,采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了测井曲线、压裂施工曲线与压裂产能之间的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对给定的测井曲线准确计算出不同压裂方式对应的无阻流量,进而实现了压裂施工参数的优化。研究表明:采用测井和施工曲线的特征值提取方法构建的人工智能样本库,消除了人为解释的干扰,数据质量较高,模型拟合精度达到了93.3%以上;对给定压裂曲线进行定性产能预测的准确率达到86.7%以上。应用该模型能够直接为测井曲线匹配不同的压裂施工方式,并获得对应的无阻流量,减少了压裂井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和压裂施工设计等中间过程,为压裂施工参数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储层 测井曲线 施工曲线 人工智能 无阻流量预测 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悬沙颗粒磷的粒径变化和滞留特征
19
作者 陈晴空 陈治君 +3 位作者 王殿常 兰峰 高千红 李姗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92,共12页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 【目的】磷是长江的主要污染物和生源要素,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大量携带磷的悬沙(颗粒磷)被拦截而影响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粒径(D)是悬沙的重要物理特性,但目前对长江颗粒磷的研究缺乏粒径方面的信息。【方法】2021年在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嘉陵江、乌江的8个水文断面逐月开展了悬沙粒径级配分析和各粒径段悬沙含磷量(PP′)的监测,获得了各断面不同时间、不同粒径段悬沙的PP′值,输沙率和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以及总磷(TP)、溶解态磷(DP)、颗粒磷(PP)的浓度,总结了库区悬沙粒度特征和含磷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库区中主导颗粒磷输移的主要悬沙成分,估算了库区对不同悬沙成分的拦截作用。【结果】结果显示:(1)库区悬沙以D≤0.062 mm的细颗粒为主,从上游到下游有细化趋势;粉砂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通量的77%,粉砂颗粒磷通量最大可占全年D≤0.062 mm悬沙颗粒磷通量的82%,粉砂是库区颗粒磷的主要载体。(2)非汛期库区长江干流各粒径段的悬沙平均含磷量大于汛期,且粒径越小PP′值越大,但汛期却是0.002<D<0.004 mm的黏粒含磷最多,输沙率决定悬沙通量的多少,是影响颗粒磷输移的主要因素。(3)库区水体中的磷在非汛期以DP为主,汛期以PP为主,全年都有悬沙和PP滞留,尤以汛期为主,汛期悬沙和颗粒磷滞留量分别约占全年滞留量的94.5%和97.1%;粉砂颗粒磷在库区的滞留率>80%,黏粒颗粒磷的滞留率>60%。【结论】结果表明:悬沙粒径级配与土壤测磷相结合的监测方法能明确库区不同粒径悬沙的含磷量,为库区磷监测提供新的技术参考;库区悬沙成分占比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大于悬沙粒径,悬沙成分占比越大,对颗粒磷输移的影响越大,因此长江上游控磷更应侧重对悬沙成分占比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悬沙 粒径 颗粒磷 滞留率 时空变化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20
作者 张建伟 李毅男 +3 位作者 张龑 刘兰勤 张多新 王子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进入新阶段,水库大坝的智能化监测与长效运维逐渐成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之一。鉴于传统的监测手段难以解译水库大坝复杂的变化特征,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数字孪生工程,重点讨论了数据采集与传感、虚拟建模与...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进入新阶段,水库大坝的智能化监测与长效运维逐渐成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之一。鉴于传统的监测手段难以解译水库大坝复杂的变化特征,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数字孪生工程,重点讨论了数据采集与传感、虚拟建模与数值仿真、数字化分析与预测、精准化预警与决策等关键技术。基于“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数据孪生平台提取动态监测数据;以BIM和GIS技术建立高精度三维仿真模型,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库;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全天候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建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专业模型,保障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同时,对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构建的水利数字孪生平台可为同类型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大坝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 “四预”系统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