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ansiv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and its sensitive analysis 被引量:5
1
作者 肖宏彬 张春顺 +1 位作者 何杰 范臻辉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425-430,共6页
Several groups of direct shear tests of Nanning expansive soil samples were carded out by improved direct shear apparatus. The resul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ltimate shear stress and residual shear stress at t... Several groups of direct shear tests of Nanning expansive soil samples were carded out by improved direct shear apparatus. The result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ltimate shear stress and residual shear stress at the interface of expansive soil-structure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linear relation can approximately reflect changes between the both shear stress and the three factors: vertical load, water content and dry density, just different degrees from each other; increasing the vertical load from 25 kPa to 100 kPa (up by 300%) can cause the average increase of ultimate shear stress from 58% (for samples with 1.61 g/cm^3) to 80% (for samples with 1.76 g/cm^3), and an close average increase of 180% for the residual shear stress; increasing the water content from 14.1% to 20.8% (up by 47.5%) can cause the average decrease of the ultimate shear stress from 40% (for samples with 25 kPa) to 80% (for samples with 100 kPa), and the average decrease from 25% (for samples with 25 kPa) to 30% (for samples with 100 kPa) for the residual shear stress; increasing the dry density from 1.61 g/cm^3 to 1.76 g/cm^3 (up by 9.3%) can cause the average increase of ultimate shear stress from 92% (for samples with 25 kPa) to 138% (for samples with 100 kPa), and an average increase of 4% for the residual shear stress. Sensitive analysis was further made to explain reasons causing the differences of the both shear stress induced by the thre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pansive soils interface direct shear friction test ultimate shear stress residual shear stre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stitutive model of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within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被引量:1
2
作者 CHANG Hong XIA Jun-w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676-1683,共8页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the disturbed soil within its mining subsidence area using direct shear tests.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variation regularities of the disturbed soil within its mining subsidence area using direct shear tests.The effects of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 of the soil-structure interfaces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hesion of the interface initially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as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In addition,the friction angle of the interface decreased as the initial moisture content increased.A constitutive model of the disturbed soil-structure interface,a rigid-plastic model based on the initial void ratio and saturability(VSRP) model,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sults.In order to validate this model,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DRS-1 direct shear tests was conducted.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calculations coincid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DRS-1 direct shear tests.The proposed model also reflected the nonlinear features of the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ng SUBSIDENCE areas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RIGID-PLASTIC model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界面反应对安溪县典型花岗岩崩岗砂壤红土层渗压特性的影响
3
作者 吴云博 章智 +5 位作者 李晓非 毛晓花 张越 蒋芳市 黄炎和 林金石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1-421,共11页
降雨会改变崩壁土壤中水分的运移进而影响土壤颗粒表面的离子界面反应,同时大量雨水积累对下覆土层产生的极高渗透压力会导致土壤侵蚀。本研究以安溪县典型崩岗的崩壁红土层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价态和浓度的离子溶液来调控土壤颗粒表面... 降雨会改变崩壁土壤中水分的运移进而影响土壤颗粒表面的离子界面反应,同时大量雨水积累对下覆土层产生的极高渗透压力会导致土壤侵蚀。本研究以安溪县典型崩岗的崩壁红土层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价态和浓度的离子溶液来调控土壤颗粒表面的离子界面反应,分析其对崩壁红土层渗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离子界面反应下土壤的渗压过程受土壤中离子价态和浓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改变土壤内力进而影响土壤孔隙状况。K^(+)和Mg^(2+)分别降低和提高土壤的渗透系数和孔隙比,土壤渗透系数与电解质浓度间存在良好的单指数递增关系,各级固结压力下的拟合方程均可表达为:k=ae^(-x/t)+b,R^(2)>0.845,P<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岗 离子界面反应 渗压 土壤结构 土壤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堤建筑物与分散土界面渗透稳定性研究
4
作者 文纪翔 樊恒辉 +2 位作者 贾琼瑜 刘宇芊 孙增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8-967,共10页
分散土具有遇水分散流失的特性,位于分散土体中的建筑物在土-水-建筑物耦合作用下往往会出现界面处的渗透变形而发生破坏,常导致水利工程出现险情。采用人工配制的不同程度的分散土,开展分散性试验与抗渗试验,同时考虑穿堤建筑物因不均... 分散土具有遇水分散流失的特性,位于分散土体中的建筑物在土-水-建筑物耦合作用下往往会出现界面处的渗透变形而发生破坏,常导致水利工程出现险情。采用人工配制的不同程度的分散土,开展分散性试验与抗渗试验,同时考虑穿堤建筑物因不均匀沉降和振动等因素导致的与接触位置填土的分离脱空,对非分散土与分散土开展脱空区在管道上侧和下侧两种位置的裂缝冲刷试验。结果表明:①随着碳酸钠掺量的增加,土样逐渐从非分散向分散转化,临界坡降从120.0降低到12.9,14.7,抗渗性能显著下降。②分散土与非分散土的自身裂缝(无建筑物)均可在反滤料的保护下逐渐愈合,裂缝段试验末分别能承担大于59.0,51.2的坡降,抗渗性能显著提高。③在相同干密度的条件下,与非分散土相比,分散土中的裂缝愈合更快,在较低速的流动水的条件下即可迅速填充堵塞渗流通道。④建筑物-土界面存在裂缝,当裂缝位于建筑物上部时,裂缝可以在反滤料的保护下逐渐愈合,非分散土和分散土分别能承担大于87.4,63.1的坡降,具有一定的抗渗性能;当裂缝位于建筑物下部时,裂缝段基本不承担坡降,在反滤料的保护下裂缝也难以愈合且在高水头下易发生反滤料的管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散土 土-结构接触面 裂缝 渗透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含水率花岗岩残积土-格栅界面的循环剪切特性
5
作者 周卫东 陈舒祺 +1 位作者 刘飞禹 刘洪波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共8页
含水率对土工格栅加筋花岗岩残积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为研究不同含水率下花岗岩残积土-格栅界面的循环剪切特性,利用室内大型直剪仪开展循环剪切试验,分析4种含水率(13%、19%、25%、32%)、3种竖向应力(50、100、150 kPa)、4种剪切频率... 含水率对土工格栅加筋花岗岩残积土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为研究不同含水率下花岗岩残积土-格栅界面的循环剪切特性,利用室内大型直剪仪开展循环剪切试验,分析4种含水率(13%、19%、25%、32%)、3种竖向应力(50、100、150 kPa)、4种剪切频率(0.2、0.5、1.0、2.0 Hz)和4种剪切幅值(5、10、15、20 mm)下筋土界面的剪应力-剪切位移曲线、抗剪强度、剪切刚度、体积应变。结果表明:含水率为32%时,土体饱和,筋土界面峰值剪应力和剪切刚度在循环剪切过程中先增加后降低,50、100、150 kPa竖向应力作用下峰值剪应力初始增幅分别为6.2%、22.3%、33.0%,表明竖向应力越大筋土界面初期增幅越大,而非饱和含水率下筋土界面呈现剪切软化的特征;不同竖向应力下筋土界面循环抗剪强度与含水率均呈负相关;筋土界面在循环剪切作用下发生剪缩,含水率为13%、19%、25%、32%时,筋土界面最终剪缩量分别为4.6、7.7、8.6、7.2 mm,表明剪缩量随着含水率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各含水率下,筋土界面最大剪切刚度随剪切频率的升高先减小后增大,随剪切幅值的增大而减小,0.5 Hz的剪切频率对筋土界面剪切刚度的弱化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土界面 含水率 花岗岩残积土 循环剪切 剪切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研究进展
6
作者 谢辉 吴昊 +2 位作者 帅海乐 郑龙 左迎峰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对常见的农林剩余物和无机胶黏剂及其特性进行概述,分析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孔结构构筑方法和界面相容性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农林剩余物... 目的对常见的农林剩余物和无机胶黏剂及其特性进行概述,分析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孔结构构筑方法和界面相容性的调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从农林剩余物/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原材料与制作出发,介绍了孔结构物理构筑、化学构筑的成孔原理和性能对比,并提出通过农林剩余物预处理和无机胶黏剂预处理来提高两相界面相容性,进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结果不同构筑方法对无机轻质多孔材料孔结构的形成、形态、分布等的影响不同,合理的预处理方法对无机轻质多孔材料的力学性质、耐水性能的提升有着显著效果。结论目前对轻质复合材料制备和改性技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多局限于理论实验阶段,应加强其产业化研究与应用,以创造更多社会与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林剩余物 无机胶黏剂 轻质多孔材料 孔结构 界面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化夹层场地中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
7
作者 会驳疑 闫冠宇 许成顺 《震灾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9,共13页
为研究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基于已开展的局部液化夹层场地地下结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模型采用了3种不同的土-结构接触形式,分别是捆绑接触、无厚度的摩擦接触单元和有厚度的薄层接触... 为研究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地下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本文基于已开展的局部液化夹层场地地下结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建立计算模型,计算模型采用了3种不同的土-结构接触形式,分别是捆绑接触、无厚度的摩擦接触单元和有厚度的薄层接触单元。通过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3种不同接触形式对场地、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得出最合理的土-结构接触形式。结果表明,在液化夹层场地中,不同土-结构接触模型对场地地震响应不产生显著影响,而对结构地震响应产生明显的影响,土-结构捆绑接触会明显放大结构的地震响应,无厚度的摩擦接触会减弱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有厚度的薄层接触单元会放大地下结构的地震响应。模型试验结果相比与采用有厚度的薄层单元的结构地震响应更加接近,能够更好地还原地下结构在液化夹层场地中的地震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场地 土-结构接触模型 离心机振动台试验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花岗岩残积土结构性与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8
作者 贺斌 周小文 李泽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6-101,共6页
花岗岩残积土是华南沿海及其他多雨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典型土壤,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兼具较高强度和较大孔隙比的特点,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通过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在不同土样状态(原状样、重塑样、饱和样)下的动... 花岗岩残积土是华南沿海及其他多雨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典型土壤,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兼具较高强度和较大孔隙比的特点,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通过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在不同土样状态(原状样、重塑样、饱和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的动态响应显著受其结构性和外部荷载条件影响。在小振次和低动应力幅值条件下,原状样因其天然结构性表现出较强的抗变形能力,但在高动应力幅值和高振次作用下,其结构性逐渐破坏,动应变显著增大并可能超过重塑样。此外,动应变0.25%可作为花岗岩残积土刚度变化的临界值,在此值以下试样刚度较高,超出该值后刚度显著衰减。动剪切模量与动应变的关系曲线表现出非线性特性,滞回圈和动骨干曲线可通过Hardin-Drnevich动本构模型较好拟合,但在低动应力原状样的拟合效果略显不足。研究成果可为复杂工程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的性能预测与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结构性 动三轴试验 动态响应 动剪切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mechanism on joint of clay core-wall and concrete cut-off wall 被引量:3
9
作者 罗玉龙 詹美礼 +1 位作者 盛金昌 吴强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2578-2585,共8页
The joint of clay core-wall and concrete cut-off wall is one of the weakest parts in high earth and rockftll dams.A kind of highly plastic clay is always fixed on the joint to fit the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between c... The joint of clay core-wall and concrete cut-off wall is one of the weakest parts in high earth and rockftll dams.A kind of highly plastic clay is always fixed on the joint to fit the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between clay core-wall and concrete cut-offwall,so the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mechanisms on the joint under high stress,high hydraulic gradient,and large shear deformation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the evaluation of dam safety.The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int of the highly plastic clay and the concrete cut-off wall in a high earth and rockfill dam in China were studied by using a newly designed soil-structure contact erosion apparatu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1) Shear failure on the joint is due to the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effect of stress and seepage failure.The seepage failure will induce the final shear failure when the ratio of deviatoric stress to confining pressure is within 1.0-1.2; 2) A negative exponential permeability empirical model for the joint denoted by a newly defined principal stress function,which considers the coupling effect of confining pressure and axial pressure on the permeability,is established based on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experiments.3) The variation of the settlement before and after seepage failure is very different.The settlement before seepage failure changes very slowly,while it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seepage failure.4) The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is of a strain softening type.5) Flow along the joint still follows Darcian flow rule.The results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evaluation on the safety of the high earth and rockfill d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 earth and rockfill dam soil/structure interface hydro-mechanical coupling mechanism seepage failure shear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非饱和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雪强 王坤 +2 位作者 刘攀 朱海平 林楷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6,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和微观结构等,借助变水头试验研究原状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性,结合非饱和三轴固结排水试验与原状土的微观试验,解释微观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对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崩解及基质吸力等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土体土水特征曲线差异的原因。【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花岗岩残积土为残积黏性土,主要由高岭土、石英和云母等组成,土体内部孔隙大小不均匀且相互贯通。饱和状态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有效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为29.17 kPa和20.99°。【结论】结果表明,非饱和状态下,随饱和度的减小,基质吸力对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均有着明显的影响;Khalili给出的非饱和抗剪强度方程式对花岗岩残积土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强度参数 饱和度 土水特征曲线 微观结构 基质吸力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循环下花岗岩残积土胶结物溶蚀-微结构演化规律与力学行为 被引量:3
11
作者 康馨 赵士成 刘鹏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9-169,共11页
花岗岩残积土中的游离氧化铁粒间胶结作用使其具有高结构性和水敏性.因此,在干湿循环过程中,粒间胶结氧化物被溶蚀,残积土表现出结构崩解重组和复杂的剪切变形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干湿循环过程中花岗岩残积土中游离氧化铁溶蚀造成的土体... 花岗岩残积土中的游离氧化铁粒间胶结作用使其具有高结构性和水敏性.因此,在干湿循环过程中,粒间胶结氧化物被溶蚀,残积土表现出结构崩解重组和复杂的剪切变形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干湿循环过程中花岗岩残积土中游离氧化铁溶蚀造成的土体组构变化及其对力学性能弱化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宏微观试验以揭示不同干湿循环次数(0、1、2、4)下残积土的复杂力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花岗岩残积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将由弱应变硬化型逐渐转变为应变软化状态.微观分析表明游离氧化铁会促使黏土颗粒胶结形成团聚体,随着干湿循环的进行其含量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此外,原状残积土粒度分布(PSD)曲线呈现明显的双峰,然后在干湿循环或去除氧化铁后转变为单峰曲线.反复干湿循环会削弱残积土的胶结结构特性,进而导致土体出现明显的软化特征.在剪切过程中,残积土首先表现出剪切收缩特性,随后出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干湿循环次数增加,残积土的有效黏聚力逐渐减小,但有效内摩擦角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干湿循环过程中花岗岩残积土复杂的力学性能特点是不可逆的体积收缩和胶粒含量的变化以及微裂缝发展之间的耦合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干湿循环 结构特性 游离氧化铁 剪切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膨胀土及其纤维改良土的剪切强度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段君义 吴俊江 +3 位作者 粟雨 吕志涛 林宇亮 杨果林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7-556,569,共11页
与膨胀土工程灾害密切相关的浅层膨胀土受到的围压通常较低,其力学特性有别于高围压下的情形.通过三轴剪切试验比较高、低围压下膨胀土的剪切行为及剪切强度的非线性特征,探讨聚丙烯纤维改良浅层膨胀土的剪切特性及加固机理.结果表明,... 与膨胀土工程灾害密切相关的浅层膨胀土受到的围压通常较低,其力学特性有别于高围压下的情形.通过三轴剪切试验比较高、低围压下膨胀土的剪切行为及剪切强度的非线性特征,探讨聚丙烯纤维改良浅层膨胀土的剪切特性及加固机理.结果表明,浅层膨胀土剪切强度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可用幂函数表征.随着土体中水的质量分数增大和围压减小,膨胀土剪切强度非线性更加明显.采用高围压下的抗剪强度参数试验结果会导致浅层饱和膨胀土的黏聚力被高估225.7%、内摩擦角被低估42.5%.掺入纤维后膨胀土的剪切强度明显提高,提升幅度与土体中的三维纤维网状结构的形成度有关.增大纤维长度可以有效降低剪切强度衰减率,继而消弱膨胀土的应变软化效应;过长的纤维在膨胀土内容易弯曲和扭折,会导致纤维-膨胀土界面作用随着土体变形而逐渐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围压 膨胀土 剪切强度 纤维网状结构 应变软化 纤维-土体界面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损伤耦合演化过程的黏土-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2 位作者 石玉玲 余柄学 梅颢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60-2272,共13页
为了评估粗糙度对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特性的影响,首先,开展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黏土和不同粗糙度黏土-结构物界面强度的直剪试验,分析了土体剪切面强度和界面强度的相互关系;其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黏土-结构物界面的剪切机理,提出了... 为了评估粗糙度对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特性的影响,首先,开展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黏土和不同粗糙度黏土-结构物界面强度的直剪试验,分析了土体剪切面强度和界面强度的相互关系;其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黏土-结构物界面的剪切机理,提出了考虑结构物表面粗糙度影响的界面损伤耦合演化过程;第三,引入考虑界面粗糙度影响的等效初始损伤因子,基于连续损伤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建立了考虑界面损伤耦合演化过程的黏土-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最后,结合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界面粗糙度越大,界面强度越接近土体强度;界面强度与结构物表面粗糙度呈幂函数关系增加,其增长速率随结构物表面粗糙度增加而降低;黏土-结构物界面剪切全过程的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等效初始损伤阶段和加载损伤阶段,其中,等效初始损伤阶段受界面粗糙度影响,加载损伤包括受荷损伤和耦合损伤。本文模型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黏土与结构物界面损伤本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与结构物界面 粗糙度 等效初始损伤因子 损伤耦合演化 统计损伤理论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损伤的土与结构物界面损伤强度模型
14
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3 位作者 谢家乐 孙巍锋 石玉玲 贾卓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84,共11页
为探究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切面积土体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强度特性,且基于土体剪切面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构建土与结构物界面的等效损伤因子,提出基于等效损伤... 为探究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切面积土体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强度特性,且基于土体剪切面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构建土与结构物界面的等效损伤因子,提出基于等效损伤的土与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关系,并结合试验结果对模型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土体剪切面积比对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影响明显,相同法向应力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抗剪强度随着土体剪切面积比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的发展趋势;相对土体剪切面而言,土与结构物界面在剪切过程中孔隙和微裂纹发生剧烈变化,宏观表现为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低于土体剪切面强度;试样加载过程中,土与结构物界面总损伤为等效初始损伤、受荷损伤、等效初始损伤和受荷损伤相互作用产生的耦合损伤;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拟合度较高,能反映土与结构物界面应变硬化或应变软化型曲线特征。研究成果可为边坡桩–土界面分析及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与结构物界面 抗剪强度 等效损伤 统计损伤理论 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筋保土柔性污染阻隔管控技术在历史遗留废渣堆治理中的应用
15
作者 郭智 刘玉强 +2 位作者 齐长青 刘胜 郑中华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74-184,共11页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 历史遗留废渣堆的治理是目前环保治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特别是对于堆存场地受限、边坡陡的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与生态恢复的协同治理技术是当下历史遗留废渣堆污染防治的难题之一。以某关停矿山生态恢复项目渣堆管控项目为例,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历史遗留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及生态恢复技术,即废渣堆加筋—保土—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治理方案,简称“加筋保土柔性阻隔生态恢复技术”,该技术对废渣堆采用土工袋+格栅加筋的方式稳固边坡,堆体表面设置HDPE膜为主防渗的阻隔层,并挂设土工格室进行保土绿化,并在渣堆四周设置柔性垂直污染防控阻隔墙,将废渣堆进行三维立体阻隔,有效防控废渣堆对周边地下水及土壤的污染。同时废渣堆表层阻隔采用的是HDPE膜,其渗透系数小于1×10^(-13) cm/s,四周采用的柔性垂直阻隔墙整体渗透系数小于1×10^(-7) cm/s,HDPE膜表层通过钢制花管HDPE管靴固定土工格室,钢制花管HDPE管靴可与HDPE膜实现热熔焊接,渗透系数满足1×10^(-7) cm/s,最终实现污染阻隔与生态绿化相互协同,达到废渣堆原位污染防控和生态恢复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遗留污染废渣 重金属污染 加筋保土结构 水平与垂直柔性阻隔 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粗糙度影响的残积土-混凝土界面剪切特性研究
16
作者 付冬平 王迪 刘飞禹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411-10418,共8页
为探究不同粗糙度系数影响下残积土-混凝土界面的直剪特性,将烘干残积土样在不同含水率(13%、19%、25%)下配置成重塑土样,利用气动直剪仪在法向应力30、60、90 kPa条件下与不同粗糙度系数的3D打印混凝土块进行了一系列单调直剪试验,研... 为探究不同粗糙度系数影响下残积土-混凝土界面的直剪特性,将烘干残积土样在不同含水率(13%、19%、25%)下配置成重塑土样,利用气动直剪仪在法向应力30、60、90 kPa条件下与不同粗糙度系数的3D打印混凝土块进行了一系列单调直剪试验,研究不同因素影响下残积土-混凝土界面剪应力-剪切位移,竖向位移-剪切位移规律及强度指标。试验结果表明:界面抗剪强度随着接触面粗糙度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含水率19%附近达到峰值;接触面摩擦角随粗糙度系数增大变化不明显,随含水率增大均呈现先增长后减小的趋势;接触面黏聚力随着粗糙度系数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趋于平稳的趋势,随含水率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粗糙度系数,含水率,剪切强度三者拟合结果显示含水率位于15%~20%,接触面粗糙系数位于16~18时,接触面剪切强度达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土 混凝土 界面直剪 粗糙度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屈服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9
17
作者 周小文 刘攀 +2 位作者 胡黎明 何勇彬 赵仕威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2期157-163,共7页
为研究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屈服特性,对未扰动和重塑花岗岩残积土及作比较的掺水泥的重塑土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围压下的三轴排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未扰动花岗岩残积土与掺水泥重塑土在剪切过程中的屈服点可以从归一化的剪切切向刚... 为研究结构性花岗岩残积土的剪切屈服特性,对未扰动和重塑花岗岩残积土及作比较的掺水泥的重塑土进行了一系列不同围压下的三轴排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未扰动花岗岩残积土与掺水泥重塑土在剪切过程中的屈服点可以从归一化的剪切切向刚度tanE p′与轴向应变aε在双对数坐标下的关系曲线中确定;固结压力0P′对未扰动残积土与掺水泥重塑土的屈服特性都有显著影响,0P′越大,等向固结作用对土体结构的破坏越严重,剪切开始阶段的初始归一化刚度会相应地越小,屈服时的轴向应变也越小;当固结压力达到足够大时,土体结构被等向固结作用完全破坏,剪切过程中没有结构性屈服现象发生,tan aE p′-ε曲线与重塑土的tan aE p′-ε曲线重合;重塑土在不同固结压力下的tan aE p′-ε曲线重叠,不随固结压力而变化,剪切过程中没有结构性屈服现象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屈服应力 颗粒联结 结构性土 力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膜残留对土壤水动力参数及土壤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13
18
作者 王志超 李仙岳 +3 位作者 史海滨 孙敏 丁涛 王成刚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1-106,140,共7页
随着地膜的大规模连续使用,农膜残留随之剧增,从而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能,严重阻碍了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饱和导水率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表征水分入渗性能及进行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参数,为了定量化和可... 随着地膜的大规模连续使用,农膜残留随之剧增,从而破坏了原有土壤结构,改变了土壤水分入渗及持水性能,严重阻碍了土壤水分和溶质运移。饱和导水率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表征水分入渗性能及进行水分和溶质运移的重要参数,为了定量化和可视化残膜对水力特性及土壤结构的影响规律,通过设置5个残膜量处理(0、5、100、200、400 kg/hm2),利用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残膜量对水分入渗及土壤持水性能的影响,并基于CT扫描技术分析残膜对土壤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随着残膜量增加,饱和导水率呈显著指数下降趋势(p<0.05),当残膜量达到200 kg/hm2时,饱和导水率仅为无膜处理的12%。在高吸力阶段(>100 k Pa),残膜量增加土壤反而越易脱水,持水性能反而变差,即特征曲线左移;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和Gardner模型对不同残膜量处理的吸力和土壤含水率进行拟合,精度均较高,模型中经验参数随残膜量增加均呈明显规律变化。当残膜量增加后,二值化后的CT图像显示片状黑斑面积明显增加,并与残膜量呈比例关系,其中400 kg/hm2处理黑斑面积是无膜处理的1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膜 饱和导水率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土壤结构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黏土-混凝土结构接触面残余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成浩 陈晓斌 +2 位作者 张家生 李键 张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458-2464,共7页
进行红黏土与混凝土结构接触面大型直剪试验,研究粗糙度对接触面残余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混凝土结构接触面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特征为应变软化型,结构面粗糙度增加能够明显提高接触面残余剪切强度,但这种影响随法向应力... 进行红黏土与混凝土结构接触面大型直剪试验,研究粗糙度对接触面残余强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红黏土-混凝土结构接触面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特征为应变软化型,结构面粗糙度增加能够明显提高接触面残余剪切强度,但这种影响随法向应力的增大而逐渐弱化;接触面残余摩擦因数(即残余强度与法向应力比值)随粗糙度增大而增大,最终接近或者超过土体内部残余摩擦因数,此时,接触面的剪切破坏发生在土体内部;结构面粗糙度对接触面的残余黏聚力的影响较大,而对残余摩擦角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度 结构接触面 大型直剪试验 残余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与结构物接触面物理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07
20
作者 胡黎明 濮家骝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1-435,共5页
利用改进的直剪仪进行了砂土与结构物的接触面剪切试验 ,研究了不同接触面相对粗糙度对接触面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并通过数字照相技术记录了接触面附近砂土颗粒的位移情况 ,分析了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切破坏的变形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 利用改进的直剪仪进行了砂土与结构物的接触面剪切试验 ,研究了不同接触面相对粗糙度对接触面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 ;并通过数字照相技术记录了接触面附近砂土颗粒的位移情况 ,分析了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剪切破坏的变形机理。试验结果表明 ,存在接触面临界相对粗糙度Rcr,土与结构物接触面可依据Rcr 分为光滑接触面和粗糙接触面。光滑接触面剪切变形时沿土与结构物接触表面产生滑动破坏 ,接触面附近体积变化很小 ,剪切破坏时无明显的剪应力峰值 ,为理想弹塑性模式 ;粗糙接触面剪切破坏时在接触面附近产生应变局部化 ,形成剪切带 ,并伴有应变软化和剪胀现象。剪切带厚度约为 5D5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物接触面 临界相对粗糙度 剪切带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