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破裂过程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冀战波 赵翠萍 +2 位作者 王琼 李志海 王海涛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9-349,531,共11页
利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30°—90°的长周期P波记录,反演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破裂过程,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时空图像,并初步分析了余震分布与主震断层滑动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个破裂尺度长100km、... 利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30°—90°的长周期P波记录,反演了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破裂过程,得到了此次地震的破裂时空图像,并初步分析了余震分布与主震断层滑动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是一个破裂尺度长100km、宽20km的破裂过程;破裂持续时间约为40s,在第13s时地震矩释放速率达到峰值,断层面上一次大的破裂行为几乎构成了整个地震的破裂过程.地震所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23×1019 N·m,其矩震级为MW7.02.由主震断层静态滑动量分布图可以看出,整个破裂区以正断左旋走滑为主,显示出双侧破裂特征,最大滑动量为151cm,位于初始破裂点沿断层出露地表处.精定位后的余震在断层面上的投影结果显示,80%以上ML4.0—4.9余震和全部ML≥5.0余震均发生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区域及其南西方向,位于主震破裂滑动位移量迅速减小的区域,反映了震源区介质强度的不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M7 3地震 震源破裂过程 矩张量反演 余震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于田M_S 7.3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讨论 被引量:90
2
作者 徐锡伟 谭锡斌 +4 位作者 吴国栋 陈建波 沈军 方伟 宋和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62-471,共10页
新疆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块体与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阿尔金断裂西南端NE向张剪切段邻近区域,也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昆仑断裂带西端玛尔盖茶卡断裂等交会部位,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 新疆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西昆仑块体与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之间的阿尔金断裂西南端NE向张剪切段邻近区域,也是阿尔金断裂、康西瓦断裂和昆仑断裂带西端玛尔盖茶卡断裂等交会部位,对理解青藏高原的变形及其动力学演化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考察表明,于田地震在阿什库勒火山群南部玉龙喀什河源头近SN向雪山西麓断裂上形成了由不同走向、不同滑动性质的地表破裂组合而成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呈NS—NNE向展布,全长约31km。在地表破裂带测量到的最大左旋走滑位移1.8m,最大垂直位移约2.0m,发震断层应归属到阿尔金断裂西南尾端的张性区构造,符合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与西昆仑块体向东滑移在其与西昆仑块体之间的张剪切边界力学性质,显示出昆仑-柴达木-祁连块体存在向东滑移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ms7.3地震 地震地表破裂带 同震位移 康西瓦断裂 阿尔金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新疆于田M_S7.3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状态特征初步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王琼 聂晓红 温和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35-244,共10页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 从区域地震活动和中等地震震源机制特征的角度,初步研究了2008年新疆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和应力场的应力状态特征.结果表明,于田7.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存在中短期异常特征.一方面,该地震前1年其震区500km范围内中强震以及西昆仑地震带和阿尔金地震带3.5级以上地震出现了增强活动;另一方面,该地震前出现了4级地震孕震空区和近乎共扼分布的3.5级地震密集条带异常图象.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区及其附近局部应力场的应力状态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拉张作用力相对挤压作用力有所加强.这可能是于田7.3级地震前新疆和于田震区及其附近具有正断层性质的中等地震增多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新疆于田地震 区域地震活动 应力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新疆于田M_S7.3强震构造背景及其与2008年M_S7.3地震之间的关系讨论 被引量:10
4
作者 程佳 刘杰 +2 位作者 盛书中 姚琪 刘代芹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3-150,共8页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 首先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地震的区域构造背景与断裂活动情况;然后分析了此次MS7.3地震震中位置以及周边历史地震震源机制特征,认为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发生在阿什库勒断裂东支上,2014年MS7.3地震和2008年MS7.3地震是阿尔金断裂带南端尾部向西南方向延伸,由左旋走滑为主逐渐转变为拉张作用为主的过程中,在阿什库勒断裂带不同位置发生的2次地震,它们存在着相同的力源作用,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最后利用分层地壳模型计算了2008年MS7.3地震对2014年MS7.3地震的库仑应力作用,结果同样显示2008年MS7.3地震促进了2014年MS7.3地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ms7.3地震 构造背景 发震断层 2008年于田ms7.3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及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地震之间关系的讨论 被引量:1
5
作者 陈亚男 蒋海昆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26,共16页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 在前人关于于田地区地壳水平分层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于田台GPS连续观测资料粗略确定各层的粘滞系数。基于粘弹水平分层模型,分别计算了2008、2014年2次于田7.3级地震的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基于粘弹库仑应力变化,采用"直接"余震频次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区域范围内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理论地震频次。提出了基于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对比以及理论与实际地震频次-距离衰减曲线拟合残差对比估计与主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后续最大地震震级的方法。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显示,与2008年于田7.3级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直接相关的最大后续地震震级为MS7.2~7.5,而2014年于田7.3级地震的最大后续震级估计为MS6.3。前者与2014年于田地震7.3的震级非常接近。由于震级相同、空间距离较近、时间间隔较短、区域外力作用相同、2次地震构造关联性较强且具有较明确的应力相互作用等,因而认为2008、2014年2次7.3级地震构成一对广义的双震型地震,这与该区域以往序列类型特点相吻合。对震级下限及G-R关系b值对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显示,当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确定之后,震级下限对后续最大地震震级估计影响不大,但G-R关系b值对结果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于田7.3级地震 2014年于田7.3级地震 粘弹水平分层结构模型 粘滞系数 粘弹同震库仑应力变化 后续最大地震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在于田7.3级地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3 位作者 兰陵 陈述新 李亚芳 古丽孜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4期915-920,共6页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背景及当前灾情获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以及客户端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服务器端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灾情报送、存储上传及获取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级地震的背景及当前灾情获取的主要途径,分析了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的架构与设计,以及客户端各个模块的功能和服务器端的业务处理流程,并对灾情报送、存储上传及获取的实现方法进行了阐述,同时将该系统成功地应用在于田7.3级地震的灾情快速报送和获取中。实践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Android平台的灾情速报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7.3级地震 ANDROID 地震应急 灾情速报 手机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两次于田M_s7.3地震宏观异常对比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高小其 向阳 +8 位作者 杨晓芳 宋立军 孙甲宁 谭明 聂晓红 高丽娟 张涛 颜龙 梁卉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8,205,共9页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距110 km.根据大震现场考察的结果,两次地震的宏观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发震构造、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角度,结合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 2008年3月21日和2014年2月12日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后发生两次Ms7.3地震,两次地震震中相距110 km.根据大震现场考察的结果,两次地震的宏观异常表现有较大差异.本文从发震构造、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的角度,结合发震时间和空间分布等,分析了两次于田地震宏观异常异同点的可能原因,初步总结了新疆地区地震宏观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物理特征和时间特征,并结合哈萨克斯坦地震生物观测的研究现状,对我国现阶段的地震宏观观测给出一些建议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ms7.3地震 宏观异常 震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hakeMap在2014年于田7.3级地震快速损失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军 宋立军 +2 位作者 温和平 谭明 古丽孜帕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4年第1期83-89,共7页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将改进的ShakeMap烈度图成功地运用到了于田7.3级地震的快速损失评估中。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效应的ShakeMap烈度图明显优于当前"十五"应急指挥系统的衰减关系模型的... 本文介绍了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的震害特征,将改进的ShakeMap烈度图成功地运用到了于田7.3级地震的快速损失评估中。结果表明,考虑了场地效应的ShakeMap烈度图明显优于当前"十五"应急指挥系统的衰减关系模型的烈度图,能更好地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服务,其快速评估的结果更接近官方公布的数据。因此,应用ShakeMap技术在震害损失快速评估中,能显著地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4年于田7 3级地震 ShakeMap 烈度图 场地效应 快速损失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及其邻区4次M≥7强震预测总结与未来7级强震预测研究——基于有序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门可佩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6期567-576,共10页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 1800年以来,新疆及其邻区M≥7强震具有显著的可公度性和有序性,其主要有序值为(30a)×k(k=1,2,3)、11~12a、41~43a、18~19a与5~6a等.利用翁文波信息预测理论,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将有序网络结构分析与复杂网络技术相结合,补充新信息,不断总结优化和构建该研究区M≥7强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有序网络结构,充分揭示该区210多年来M≥7强震的活动规律,并据此较为成功地预测了1996年以来该区所发生的4次M≥7强震,即从1996年喀拉昆仑山7.1级强震,到2003年俄、蒙、中边境7.9级强震,再到2008、2014年于田2次7.3级强震.同时还提出新的预测意见:该研究区未来2次M≥7强震将可能发生在2019—2020、2025—2026年前后.研究结果表明:强震是可以预测的.有序网络结构分析方法对于强震的中长期跨越式预测具有独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及其邻区 信息有序网络结构 2008年于田7.3级强震 2014年于田7.3级强震 M≥7强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两次新疆于田M_S7.3地震对图像信息方法可预测性的检验
10
作者 夏彩韵 张永仙 +1 位作者 张小涛 吴永加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2-322,共11页
以青藏构造块体为研究区域,采用以往利用图像信息方法预测M7.0地震得到的较好的计算参数(网格尺度为1平方度,预测时间窗口为8年),系统计算了青藏构造块体1993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特别研究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后的图像... 以青藏构造块体为研究区域,采用以往利用图像信息方法预测M7.0地震得到的较好的计算参数(网格尺度为1平方度,预测时间窗口为8年),系统计算了青藏构造块体1993年以来的"地震热点"图像,特别研究了两次于田MS7.3地震前后的图像信息演化过程,并通过ROC方法和R值评分方法检验,对图像信息方法在该地区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 2008年3月21日于田MS7.3地震和2014年2月12日于田MS7.3地震均发生在地震热点上,且发生在平均发震概率随时间变化的峰值点年份.2在回溯性检验的时间段内青藏构造块体共发生9次M≥7.0地震,其中6次地震前震中附近均有稳定的地震热点出现,包括两次于田MS7.3地震.1996年喀喇昆仑山口MS7.1地震及2008年汶川MS8.0地震只在个别预测时间窗内出现地震热点,并没有出现稳定的地震热点演化过程,而1996年丽江地震发生前震中附近则没有出现地震热点.该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3 ROC检验和R值评分结果均显示图像信息方法在本文采用的模型参数下对大地震具有较好的中长期预测效果.本文还根据目前存在的地震热点给出了青藏高原块体2014年以后M7.0地震发生概率高的3个可能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信息方法 地震热点 新疆于田ms7.3地震 青藏构造块体 地震可预测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