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5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pit coal mine personnel uniqueness detec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personnel positioning and face recognition 被引量:11
1
作者 Sun Jiping Li Chenx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2013年第3期357-361,共5页
Since the coal mine in-pit personnel positioning system neither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function to detect the uniqueness of in-pit coal-mine personnel nor can identify and eliminate violations in attendance manag... Since the coal mine in-pit personnel positioning system neither can effectively achieve the function to detect the uniqueness of in-pit coal-mine personnel nor can identify and eliminate violations in attendance management such as multiple cards for one person, and swiping one's cards by others in China at pres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introduces a uniqueness det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pit coal-mine personnel integrated into the in-pit coal mine personnel positioning system, establishing a system mode based on face recognition + recognition of personnel positioning card + release by automatic detection. Aiming at the facts that the in-pit personnel are wearing helmets and faces are prone to be stained during the face recognition, the study proposes the ideas that pre-process face images using the 2D-wavelet-transformation-based Mallat algorithm and extracts three face features: miner light, eyes and mouths, using the generalized symmetry transformation-based algorithm. This research carried out test with 40 clean face images with no helmets and 40 lightly-stained face images, and then compared with results with the one using the face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grey-scale transformation and edge detec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described in the paper can detect accurately face features in the above-mentioned two cases, and the accuracy to detect face features is 97.5% in the case of wearing helmets and lightly-stained fa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mine Uniqueness detection Recognition of personnel positioning cards Face recognition Generalized symmetry trans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软煤层条带预抽底板梳状孔成孔及飞管完孔技术研究
2
作者 丁华忠 王力 +6 位作者 景慎怀 黄寒静 陈洪岩 程合玉 李明强 曾庆辉 聂超 《煤炭技术》 2025年第3期141-145,共5页
松软煤层煤质松软、透气性差,常规煤巷条带瓦斯治理采用“底板巷+穿层钻孔”治理模式存在工程量大、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随着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采用底板梳状孔进行煤巷条带瓦斯消突、预抽成为松软煤层瓦斯超前治理的新方法... 松软煤层煤质松软、透气性差,常规煤巷条带瓦斯治理采用“底板巷+穿层钻孔”治理模式存在工程量大、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随着煤矿井下定向钻进技术的发展,采用底板梳状孔进行煤巷条带瓦斯消突、预抽成为松软煤层瓦斯超前治理的新方法,但还存在煤岩层交替定向钻进施工、梳状煤层分支孔定位下筛管等关键技术问题。针对淮南张集矿底板条带梳状孔,进行了底板梳状钻孔轨迹设计分析、梳状孔成孔工艺研究、分支孔飞管完孔工艺研究及配套装置的研制,在张集矿1223(3)运顺底抽巷施工3个梳状钻孔,孔深450 m以上,9个煤层分支孔均成功下入飞管,最大飞管长度202 m。结果表明,采用气液交替定向钻进技术进行底板梳状瓦斯消突、预抽效率高,气力输送飞管护孔工艺可实现煤层分支孔飞管完孔,使煤孔段有效护孔,形成了一套底板梳状孔成孔和飞管护孔技术,为松软煤层底板梳状孔条带瓦斯治理提供了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软煤层 梳状钻孔 条带预抽 飞管完孔 硬岩开分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OSELM算法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研究
3
作者 郑小磊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22,共7页
煤矿井下通信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紧急救援中至关重要。目前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的定位精度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 煤矿井下通信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在紧急救援中至关重要。目前煤矿井下通信系统的定位精度不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提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并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构建的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在实验1与实验2中的丢包率中位数分别为1.7×10^(-4)与1.4×10^(-4),明显低于其他对比算法构建的通信系统。在实验1与实验2中,改进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EfficientNet算法、在线顺序超限学习机算法、超限学习机算法的定位精度分别为96.8%、83.8%、76.4%、71.0%与95.9%、82.5%、75.8%、70.4%。可见改进OSELM算法在定位精度方面表现优越,基于该算法构建出的煤矿矿井紧急救援通信系统通信质量也更高。实验数据证明,该研究为煤矿紧急救援通信系统提供了一种高效且稳定的方法,为实际应用中的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紧急救援 通信系统 定位精度 通信质量 丢包率 超限学习机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优化及测试
4
作者 马跃华 《凿岩机械气动工具》 2025年第1期4-6,共3页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煤矿开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目前的智能化水平有限。为了在提高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保障煤矿人员的安全,文章分析了煤矿人员定位技术原理及现存的信号衰减、误差大等问题,并基于现有算法,提出了协同定位优化算...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煤矿开采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目前的智能化水平有限。为了在提高智能化水平的同时保障煤矿人员的安全,文章分析了煤矿人员定位技术原理及现存的信号衰减、误差大等问题,并基于现有算法,提出了协同定位优化算法,同时验证了优化后算法的可行性;使用MATLAB对比测试了系统优化前后的定位状况,旨在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开采 人员定位系统 无线定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质保障+5G的智能透明开采技术研究
5
作者 王剑 张善兵 樊君 《能源科技》 2025年第1期10-13,共4页
随着煤矿智能化不断加速推进,智能透明开采技术已成为智能化煤矿建设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针对现有工作面地质模型数据不足,基础较差,设备的稳定性、准确性、实时性能力不足,控制系统水平、自主分析决策效果不佳等问题,以金凤煤矿为研... 随着煤矿智能化不断加速推进,智能透明开采技术已成为智能化煤矿建设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针对现有工作面地质模型数据不足,基础较差,设备的稳定性、准确性、实时性能力不足,控制系统水平、自主分析决策效果不佳等问题,以金凤煤矿为研究背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地质保障+5G的智能透明开采技术路线。结果表明:实际各项指标均优于理论考核指标,有效提升了自适应采煤工作效率,大大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采煤过程中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智能化水平,为煤矿智能开采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煤矿 精确定位 地质保障 5G 透明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SI数据LQI滤波的煤矿井下人员双向测距智能定位
6
作者 赵辉 《山东煤炭科技》 2025年第1期148-152,共5页
针对煤矿井下空间狭小且布局复杂,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障碍物和反射面,导致信号衰减,产生多径效应,严重影响测距和定位的准确性问题,提出基于RSSI数据与LQI滤波的煤矿井下人员双向测距智能定位方法,获取LQI滤波器RSSI值,... 针对煤矿井下空间狭小且布局复杂,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障碍物和反射面,导致信号衰减,产生多径效应,严重影响测距和定位的准确性问题,提出基于RSSI数据与LQI滤波的煤矿井下人员双向测距智能定位方法,获取LQI滤波器RSSI值,并结合测距信道参数得到LQI双向测距联合估计参数,将其作为构建井下测距定位模型的输入,以避免信号传播的路径损耗和多径效应导致的定位误差,根据RSSI衰减值计算此时的定位概率密度,从而完成对煤矿井下人员双向测距智能定位。实验结果表明,设计方法的水平、垂直测距定位误差低于0.1 m,能够提高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的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SSI数据 LQI滤波 煤矿井下人员 双向测距 智能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注氮条件下采空区惰化效果及注氮参数优选数值模拟研究
7
作者 邓泽林 王义均 闫川 《能源与环保》 2025年第2期55-61,共7页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煤炭自燃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防灭火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尤为重要。近年来,迈步式埋管注氮工艺多应用于防治采空区自燃问题且防灭火效果显著。为减少遗煤自燃事故的发生,探究合理的注氮方案,以屯... 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之一,在生产过程中煤炭自燃制约着矿井的安全生产,防灭火技术的选择及应用尤为重要。近年来,迈步式埋管注氮工艺多应用于防治采空区自燃问题且防灭火效果显著。为减少遗煤自燃事故的发生,探究合理的注氮方案,以屯宝煤矿工作面为研究对象,利用Fluent模拟分析不同注氮位置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场的分布情况,确定最佳注氮位置,同时得到了氮气扩散半径;另外讨论分析了不同注氮量对氮气扩散半径及防灭火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一定注氮量下即工作面采空区所需注氮量648 m^(3)/h时,最佳注氮位置为进风侧注氮口至工作面最小距离29 m,此时氮气扩散半径为10.26 m;随着注氮位置逐渐向采空区内深入,氮气释放口的扩散半径逐渐增大;随着注氮流量的增加,氮气扩散半径呈接近线性对数式增加,说明随着氮气注入量的增加,对采空区内惰性环境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注氮位置 注氮流量 采空区自燃“三带” 扩散半径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ED-YOLOv5s模型的煤矸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何凯 程刚 +3 位作者 王希 葛庆楠 张辉 赵东洋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6,82,共9页
由于煤矿井下高噪声、低照度、运动模糊的复杂工况和煤矸易聚集现象,导致煤矸目标检测模型特征提取困难及煤矸分类、定位不准确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ED-YOLOv5s模型的煤矸识别方法。首先,在YOLOv5s主干网络中引入坐标注意力(... 由于煤矿井下高噪声、低照度、运动模糊的复杂工况和煤矸易聚集现象,导致煤矸目标检测模型特征提取困难及煤矸分类、定位不准确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CED-YOLOv5s模型的煤矸识别方法。首先,在YOLOv5s主干网络中引入坐标注意力(CA)机制,通过将坐标信息嵌入信道关系和长程依赖关系中对特征图进行编码,充分利用通道注意力信息和空间注意力信息,使模型更加关注重要特征,抑制无用信息。其次,在YOLOv5s的检测头部引入EIoU回归损失函数,将目标框与锚框的宽高差异最小化,以增强目标的位置和边界信息,提高模型在密集目标下的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最后,在YOLOv5s的检测头部引入轻量化解耦头,解耦出单独的特征通道,分别用于分类任务和回归任务,解决了原模型中耦合头部分类任务与回归任务的相互干扰问题,进一步提升了模型的并行运算效率与检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CED-YOLOv5s模型与其他YOLO系列目标检测模型相比,综合性能最佳,平均检测精度达94.8%,相较于YOLOv5s模型提升了3.1%,检测速度达84.8帧/s,可充分满足煤矿井下煤矸实时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识别 YOLOv5s 坐标注意力 损失函数 轻量化解耦头 密集目标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应用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峰 何尚森 张志清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共6页
通过分析煤矿现场安全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员工作业规范欠缺是长期困扰煤矿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是破解煤矿现场安全规范作业难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阐述了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 通过分析煤矿现场安全管理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发现员工作业规范欠缺是长期困扰煤矿现场安全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是破解煤矿现场安全规范作业难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阐述了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的由来,并对近几年煤炭行业在推广应用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进行了介绍。提出加快流程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流程示范引领与学习共享、强化流程科技创新与总结、持续拓展完善流程体系内容等进一步推进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应用的具体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企业 岗位标准作业流程 安全生产 现场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悬顶致灾机理及切顶控制技术研究
10
作者 耿铭 孙静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141,共10页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 针对侧向厚硬悬顶下临空巷道围岩变形大、失稳风险高的问题,以大同马脊梁煤矿3810工作面运输巷为工程背景,建立了厚硬侧向悬顶力学模型,确定合理切顶位置理论值为内错煤柱3.98 m。建立UDEC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厚硬悬顶长度、断裂位置对煤柱应力分布及3810运输巷围岩变形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降低悬顶长度、在煤柱上方合理位置断裂,能够有效降低煤柱侧向应力集中程度,减少巷道围岩的破坏范围及变形。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煤柱采空区侧厚硬悬顶进行切顶卸压控制,促使厚硬顶板及时垮落,提高采空区顶板垮落带高度,从而降低煤柱承载的载荷并为煤柱提供侧向约束,提高煤柱承载性能。提出了厚硬侧向悬顶水压致裂切顶卸压控制方案并应用于现场,结果表明:3810运输巷采取水力压裂切顶措施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显著改善;切顶后巷道两帮最大值移近量为60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277 mm;相对于未采取切顶方案的区段,巷道变形量分别降低39.6%(两帮)、31.8%(顶板),巷道有效断面能够满足矿井安全高效生产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硬顶板 长壁工作面 侧向悬顶 致灾机理 煤柱应力 切顶位置 水压致裂 切顶卸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卸压速度对构造煤突出过程中瓦斯膨胀能的控制作用
11
作者 蒋静宇 史孝宁 +2 位作者 王成浩 程远平 黄一鸣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73-4485,共13页
煤与瓦斯突出(简称“突出”)多发生在构造煤层。瓦斯膨胀能是参与突出的重要能量之一。构造煤体在突出连续发展阶段中将经历连续复杂的卸压过程,为了明确卸压速度在突出连续发展过程中对瓦斯膨胀能的控制作用机理,选取地质构造复杂、突... 煤与瓦斯突出(简称“突出”)多发生在构造煤层。瓦斯膨胀能是参与突出的重要能量之一。构造煤体在突出连续发展阶段中将经历连续复杂的卸压过程,为了明确卸压速度在突出连续发展过程中对瓦斯膨胀能的控制作用机理,选取地质构造复杂、突出灾害治理难度较大的平煤十三矿突出煤层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卸压速度条件下的构造煤型煤三轴加载试验、筛分试验和煤粒瓦斯解吸扩散动力学试验。基于试验结果揭示了不同卸压速度条件下构造煤体的粉化特征和瓦斯解吸规律,反算了不同卸压速度条件下破碎煤体的瓦斯解吸量和瓦斯膨胀能,提出了一种突出连续发展过程中的正反馈模型。结果表明:卸压对煤样强度和抵抗变形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弱化作用,卸压速度越大,弱化作用越强,越容易发生破坏。随着卸压速度的提高,煤样破碎后的粉化程度增强,瓦斯解吸量亦随之增高,导致瓦斯膨胀能增大。卸压速度从0.01 MPa/s增大至0.1 MPa/s时,破碎煤样的瓦斯膨胀能增加了21.05%~40.00%。卸压速度的增大,使得构造煤样的破碎程度、气体流动通道和煤体内能增加,初始瓦斯解吸量也随之增加,最终导致瓦斯膨胀能的增加。研究表明卸压速度对诱导突出连续发展有着关键作用,其控制瓦斯膨胀能的正反馈过程不断循环是影响构造煤层突出连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突出 卸压速度 粉化作用 瓦斯膨胀能 正反馈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应用探讨
12
作者 王海军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12,共6页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升,生产力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针对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如何支撑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应用将面临智能矿山建设、职业安全健康、机器人替代、新兴岗位... 随着我国煤炭工业智能化水平的逐步提升,生产力水平也随之发生变化。针对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如何支撑煤炭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应用将面临智能矿山建设、职业安全健康、机器人替代、新兴岗位出现、多岗位协同作业等方面的挑战,提出了数字化应用、智能化装备落地、系统化培训等发展路径;总结了煤矿岗位标准作业流程在保障安全生产和推动智能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提出未来优化和创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岗位 标准作业流程 安全生产 智能矿山 数字化 无人化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BM盾构管片台柱型定位销设计制备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13
作者 尹新龙 《广东水利水电》 2024年第4期89-93,共5页
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TBM)施工过程中同一断面内的相邻两个衬砌管片之间需要进行连接,若拼接施工存在问题或定位销出现变形,会引起盾构管片的上浮和错台。文章分析了传统定位销存在的缺点及施工方面的不便,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定位销,对管... 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TBM)施工过程中同一断面内的相邻两个衬砌管片之间需要进行连接,若拼接施工存在问题或定位销出现变形,会引起盾构管片的上浮和错台。文章分析了传统定位销存在的缺点及施工方面的不便,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定位销,对管片模具及预埋方式进行了修改,并对定位销的承载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原来的纺锤形结构改为台柱结构,设置有多圈凸纹,可以有效增大定位销与定位销孔之间的摩擦力,方便施工和便捷安装。控制注塑材料的抗拉强度不低于80 MPa,制备而成的台柱定位销剪切强度达到了420.0 MPa以上,具有很高的力学性能。所制备的定位销在某引水隧洞工程中进行了工程应用,降低了TBM管片的制作难度及定位销的安装难度,取得了良好的工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管片 台柱型定位销 剪切强度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机滚筒齿座焊接定位机器人系统的设计
14
作者 王永清 史振国 梁宝英 《晋控科学技术》 2024年第5期9-13,共5页
针对目前采煤机螺旋滚筒齿座焊接定位精度和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采用机器人系统进行齿座焊接定位,该系统主要由四台机器人、一台变位机和一套智能控制系统等组成,利用PQArt仿真软件编写齿座焊接定位工作程序,使机器人和变位机协同工... 针对目前采煤机螺旋滚筒齿座焊接定位精度和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提出采用机器人系统进行齿座焊接定位,该系统主要由四台机器人、一台变位机和一套智能控制系统等组成,利用PQArt仿真软件编写齿座焊接定位工作程序,使机器人和变位机协同工作,从而完成齿座焊接定位的智能化作业,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提高了齿座焊接定位的智能化程度,提高了齿座焊接定位的精度和工作效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机 齿座 焊接定位 机器人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移动机器人同步定位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亚东 马腾飞 +1 位作者 思旺斗 王猛 《煤矿机械》 2024年第2期48-51,共4页
同步定位是实现智能矿山设备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然而由于煤矿复杂的工况环境使得激光雷达的同步定位容易退化,导致移动机器人定位和测绘失败。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鲁棒的激光雷达同步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集成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 同步定位是实现智能矿山设备自动化的关键技术,然而由于煤矿复杂的工况环境使得激光雷达的同步定位容易退化,导致移动机器人定位和测绘失败。基于此,提出了一种鲁棒的激光雷达同步定位方法。该方法通过集成激光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IMU)数据来检测和补偿退化的场景。利用扰动模型检测由于线、面特征约束不足而导致退化的方向和程度,从而获得退化的因子和矢量。将IMU预积分得到的位姿投影到平面特征上,用于局部地图匹配,实现两步退化补偿。最后通过因子图优化实现了全局一致的激光雷达同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机器人 同步定位 激光雷达 惯性测量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井下移动机器人多传感器自适应融合SLAM方法 被引量:3
16
作者 马艾强 姚顽强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7,共11页
基于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的移动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自动化地采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智能感知和环境地图构建,是实现煤矿智能化和无人化的关键。针对目前煤矿井下多传感器融合SLAM方法存在机器人前端位姿估计退化失效和后端融合... 基于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的移动机器人能够快速、准确、自动化地采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智能感知和环境地图构建,是实现煤矿智能化和无人化的关键。针对目前煤矿井下多传感器融合SLAM方法存在机器人前端位姿估计退化失效和后端融合精度不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煤矿井下移动机器人激光雷达(LiDAR)−视觉−惯性(IMU)自适应融合SLAM方法。对LiDAR点云数据进行聚类分割,提取线面特征,利用IMU预积分状态进行畸变校正,采用基于自适应Gamma校正和对比度受限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CLAHE)的图像增强算法处理低照度图像,再提取视觉点线特征。用IMU预积分状态为LiDAR特征匹配与视觉特征跟踪提供位姿初始值。根据LiDAR相邻帧的线面特征匹配得到移动机器人位姿,之后进行视觉点线特征跟踪,分别计算LiDAR、视觉、IMU位姿变化值,通过设定动态阈值来检测前端里程计的稳定性,自适应选取最优位姿。对不同传感器构建残差项,包括点云匹配残差、IMU预积分残差、视觉点线残差、边缘化残差。为了兼顾精度与实时性,基于滑动窗口实现激光点云特征、视觉特征、IMU测量的多源数据联合非线性优化,实现煤矿井下连续可用、精确可靠的SLAM。对图像增强前后效果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Gamma校正和CLAHE的图像增强算法能显著提升背光区和光照区的亮度和对比度,增加图像中的特征信息,大幅提升特征点提取数量和匹配质量,匹配成功率达90.7%。为验证所提方法的性能,在狭长走廊和煤矿巷道场景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狭长走廊场景的定位均方根误差为0.15 m,构建的点云地图一致性较高;在煤矿巷道场景中的定位均方根误差为0.19 m,构建的点云地图可真实地反映煤矿井下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井下移动机器人 同时定位与建图 激光雷达−视觉−惯性自适应融合 图像增强 位姿估计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滑动窗口紧耦合优化 SL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煤及顶底板不同射孔位置条件下的压裂模拟——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气田8号深部煤层为例
17
作者 熊冬 贺甲元 +3 位作者 马新仿 曲兆亮 郭天魁 马诗语 《煤炭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897-4914,共18页
鄂尔多斯8号深部煤层埋深超过2000 m,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煤层的顶部与底部分别存在灰岩层与泥岩层,现场采用水平井压裂作为8号深部煤层气的开发手段。为明确8号深部煤及顶底板不同射孔位置条件下的水力裂缝扩展路径规律,综合考虑储层地... 鄂尔多斯8号深部煤层埋深超过2000 m,地质结构复杂,目标煤层的顶部与底部分别存在灰岩层与泥岩层,现场采用水平井压裂作为8号深部煤层气的开发手段。为明确8号深部煤及顶底板不同射孔位置条件下的水力裂缝扩展路径规律,综合考虑储层地质结构、井眼轨迹以及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形成了深部煤层水力压裂有限元模拟实现流程。首先,加工了井下实际岩心试样,基于三轴压缩试验明确了岩石力学特性,并利用CT扫描表征了基质孔隙与裂隙结构特征;然后,采用带孔隙压力节点的黏聚力模型等效表征了深部煤层中的弱面与孔裂隙对流体渗流的影响,并建立了考虑渗流−应力−损伤耦合的深部煤层水力压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基于现场压裂测试施工工艺进行了有限元模型的参数反演与验证;最终,进行了深部煤及顶底板不同射孔位置条件下的压裂测试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与顶底板岩石相比,煤岩弹性模量低、泊松比高、孔裂隙发育;煤层中射孔时水力裂缝被完全限制在煤层中扩展,水力裂缝难以穿过煤层与顶底板界面进入灰岩层与泥岩层中,水力裂缝在达到峰值排量前完全闭合;灰岩层中射孔时水力裂缝穿过灰岩层与煤层界面,进入煤层中扩展,煤层中的水力裂缝长度大于灰岩层中的水力裂缝长度;泥岩层中射孔时水力裂缝穿过泥岩层与煤层界面,进入煤层中扩展,泥岩层与煤层中水力裂缝长度均得到了扩展;顶板灰岩层与底板泥岩层中射孔时的起裂压力大于煤层中射孔时的起裂压力;由于大量压裂液在煤层中滤失,在顶板灰岩层与底板泥岩层中射孔时,煤层中的水力裂缝最先发生闭合。研究成果可以为深部煤层的水力裂缝扩展建模提供思路,并指导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 CT扫描 孔裂隙结构 压裂测试 射孔位置 有限元 渗流−应力−损伤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市场化业务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
18
作者 温波 孙建峰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31,共6页
做好市场化业务是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从内、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面临国内国际煤炭市场竞争加剧、煤炭生产及消费量保持扩增、煤炭库存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和国有... 做好市场化业务是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从内、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面临国内国际煤炭市场竞争加剧、煤炭生产及消费量保持扩增、煤炭库存结构不平衡问题突出和国有企业转型改革加速等挑战和机遇,并指出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的优势。重点阐述了市场化业务开拓策略需要综合考虑业务战略定位、业务模式选择、市场开拓及客户挖掘、品牌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等因素。以浙江浙能富兴燃料有限公司为例,介绍了该公司在市场化业务实践中的战略定位选择、“富动”品牌建设、市场化制度建设以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型国有煤炭贸易企业 市场化业务 煤炭贸易 战略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留煤柱下沿空掘巷巷道合理位置布设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忠德 钟会军 +2 位作者 林光志 何云龙 任浩男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72-77,共6页
为研究上覆遗留煤柱下沿空掘巷巷道布置的合理位置,以色连二矿12411工作面回风巷道布设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当上覆遗留煤柱宽度过大时,其中的弹性区会对下伏煤层的... 为研究上覆遗留煤柱下沿空掘巷巷道布置的合理位置,以色连二矿12411工作面回风巷道布设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工程实践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表明:当上覆遗留煤柱宽度过大时,其中的弹性区会对下伏煤层的应力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垂直应力会以“应力泡”的形式向下方传导,与下伏煤层采空区一侧所产生的支承压力进行叠加,使得下伏煤层保护煤柱塑性区变宽,应力峰值增大。基于此,通过极限平衡理论确定了保护煤柱合理宽度为9.84~12.42 m,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还原了工作面开采后的应力分布状态,综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最终确定将巷道布置在距离煤柱边缘12 m处。根据现场实测反馈,在距离12412工作面运输顺槽12 m处布置巷道,回风巷道两帮最大变形量为272 mm,顶底板最大变形量为119 mm,巷道围岩变形稳定,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为类似煤层群条件下巷道位置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留煤柱 煤柱留设 合理位置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负荷下660MW塔式锅炉低氧工况下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20
作者 马达夫 刘欢 +3 位作者 何翔 关心 张守玉 泮浩翔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1,共9页
针对锅炉在超低负荷下运行时通常过量空气系数较高,导致NO_(x)浓度较高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锅炉在低氧工况下不同给煤位置的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特性.结果表明:50%与30%汽轮机热耗率验收(THA)工况下采用相同磨煤机组合运行时... 针对锅炉在超低负荷下运行时通常过量空气系数较高,导致NO_(x)浓度较高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锅炉在低氧工况下不同给煤位置的燃烧特性和NO_(x)排放特性.结果表明:50%与30%汽轮机热耗率验收(THA)工况下采用相同磨煤机组合运行时,速度、烟气组分、温度分布规律类似,进粉位置上移导致主燃区上部温度升高且分布更均匀,切圆半径逐渐减小,燃尽风消旋作用使混合增强,因此有利于燃烧的稳定.2台磨煤机运行相比3台局部煤粉浓度更大,主燃区的燃烧温度更高,导致更多NO_(x)生成;30%THA工况下,当下层磨煤机运行时冷灰斗附近温度较高;低氧工况下,NO_(x)质量浓度最高值低于360mg/m^(3),当负荷从50%THA降低至30%THA,炉膛出口NO_(x)浓度降低20.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负荷 塔式炉 低氧工况 不同给粉位置 燃烧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