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4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ving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of multi-legged walking robots with semi-round rigid feet by closed-loop control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刚 金波 陈鹰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133-4141,共9页
The semi-round rigid feet would cause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because the actual foothold position is hardly known due to the rolling effect of the semi-round rigid feet during the robot walking. The positi... The semi-round rigid feet would cause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because the actual foothold position is hardly known due to the rolling effect of the semi-round rigid feet during the robot walking. The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may harm to the stability and the harmony of the robot, or even makes the robot tip over and fail to walk forward. Focused on the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of multi-legged walking robots with semi-round rigid feet, a new method of position-posture closed-loop control is proposed to solve the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caused by semi-round rigid feet, based on the inverse velocity kinematics of the multi-legged walking robots. The position-posture closed-loop control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position closed-loop control and the posture closed-loop control. Thus, the position-posture control for the robot which is a tight coupling and nonlinear system is decoupled. Co-simulations of position-posture open-loop control and position-posture closed-loop control by MATLAB and ADAMS are implemented, respectively. The co-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position-posture closed-loop control performs well in solving the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problem caused by semi-round rigid f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ition-posture deviation semi-round rigid feet closed-loop control multi-legged walking robo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and Simulation of Navigation Control System for Agricultural Unmanned Rotation Rotorcraft
2
作者 Ma Chen-ming Su Zhong-bin Zhang Zong-xi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9年第3期87-96,共10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eld operations, such as pesticide spraying and pest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s become the main goa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s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eld operations, such as pesticide spraying and pest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gricultural machinery has become the main goa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small area pesticide spraying, but they still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big field operations. The rotation rotorcraf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speed, good safety, super stol, strong endurance, strong wind resistance and simple mechanism, so it is very suitable for farmland operation.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researches on the unmanned rotation rotorcraft at domestic and abroad, and there is no mature control theory system of unmanned rotation rotorcraft. Therefore,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navigation control system of unmanned rotation rotorcraft, the navigation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rotation rotorcraft was studi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flight control strategy of the rotation rotorcraft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linear control and the turn control. The lateral correction strategy was used to control the rotorcraft, so as to complete the track guidance of the rotation rotorcraft. Using the matrix laboratory(MATLAB) modeling to simulate the circular trajectory and the serpentine trajectory, the maximum deviation of circular path offset was 1.1 m. The variance between the path angle and the given path angle was 6°. The maximum deviation of serpentine path offset was 0.6 m. The variance between the path angle and the given path angle was 8°.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otorcraft could accomplish the scheduled trajectory task based on this control strate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TATION ROTORCRAFT TURN control deviation ANGLE contro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靠指标负偏调控的路基边坡分项系数标定
3
作者 张文生 罗强 +2 位作者 于基宁 蒋良潍 覃李兵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51,共10页
针对铁路路基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分项系数标定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难以控制边坡实际可靠指标与目标可靠指标之间不利负偏差的难题。首先,采用传统方法标定路基边坡分项系数,分析极限状态下边坡实际可靠指标与目标可... 针对铁路路基土质边坡稳定性分析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分项系数标定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难以控制边坡实际可靠指标与目标可靠指标之间不利负偏差的难题。首先,采用传统方法标定路基边坡分项系数,分析极限状态下边坡实际可靠指标与目标可靠指标之间负偏差的分布特征,提出以负偏设限与残差趋低为原则的分项系数标定改进方法;然后,针对路基边坡,运用校准法确定目标可靠指标,采用改进方法开展路堤与路堑边坡分项系数标定;最后,针对路堤、路堑分项系数不一致导致分项系数法工程易用性低的局限性,提出边坡分项系数统一化取值方法。研究表明:按传统方法标定所得分项系数进行边坡设计,在构造的路堤和路堑边坡算例空间中,边坡实际可靠指标低于目标可靠指标0.5及以上的危险状况占比高达20%~33%,提出的负偏设限、残差趋低原则可准确控制边坡实际可靠指标与目标值之间负偏差不超过指定的容许范围;对土性参数呈小至中变异的铁路工程常遇情形,以边坡安全系数1.15~1.25为限定域校准得到的目标可靠指标约为2.2,路基边坡极限状态表达式中黏聚力、内摩擦角、列车荷载3个抗力分量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25,1.20和1.05,土体重力与列车荷载2个下滑力分量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03和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边坡 可靠指标 分项系数 负偏调控 残差趋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资持股与企业ESG表现
4
作者 陈少克 贾帅帅 《金融发展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9,共10页
本文以我国2009—2022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外资持股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并且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 本文以我国2009—2022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外资持股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以及作用途径。结果表明,外资持股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并且该结论在进行了一系列内生性检验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外资持股主要通过资金融通渠道、内部治理渠道、信息关注渠道提升企业ESG表现。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外资持股对非国有企业、高管具有海外背景企业、审计公司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外资持股对ESG的不同维度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并通过促进ESG表现的提升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丰富了有关外资持股和企业ESG表现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对于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资持股 ESG表现 融资约束 内部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超螺旋与扩张观测器的多PMSM同步控制
5
作者 李小松 杜鹏 +2 位作者 吴浪 陈睿 陈磊磊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55,共6页
为了解决多PMSM同步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慢和同步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快速超螺旋滑模和扩张观测器的多PMSM同步控制。首先,设计了基于改进快速超螺旋滑模的速度控制器,优化系统的动态调节性能,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其次,... 为了解决多PMSM同步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慢和同步控制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快速超螺旋滑模和扩张观测器的多PMSM同步控制。首先,设计了基于改进快速超螺旋滑模的速度控制器,优化系统的动态调节性能,提升系统的响应速度;其次,引入超螺旋扩张观测器对电机负载扰动进行监测,并将获取的反馈信息传递至滑模控制器,实现更精准的控制调节;同时,改进了偏差耦合控制结构,减少了负载扰动下的转速波动和系统同步误差。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PI控制方法,所提出的改进方法显著提高系统约68%的跟踪性能和约75.3%的同步性能,为实现多电机的精密协同控制提供了新颖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电机同步控制 超螺旋算法 滑模控制 扩张观测器 偏差耦合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舰船自动驾驶控制系统
6
作者 李尚富 陈大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81-184,共4页
为增强舰船面对大风、海浪等外界干扰时的航向控制能力,设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舰船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构建具备非线性特征的船舶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将其转换成状态空间形式进行描述,以此为基础,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糊神经网络(... 为增强舰船面对大风、海浪等外界干扰时的航向控制能力,设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舰船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构建具备非线性特征的船舶航向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并将其转换成状态空间形式进行描述,以此为基础,采用人工智能技术中的模糊神经网络(FNN)与Bang-Bang控制相结合的方式搭建舰船自动控制系统结构,其中Bang-Bang控制器以航向偏差和偏差变化率为输入,实现快速消除较大航向偏差,模糊神经控制器同样以此为输入,负责在偏差较小时进行精细调控,二者协同实现舰船自动驾驶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应对外界干扰,稳定跟踪航向,减少频繁操舵与超调,可快速将航向稳定在目标值,实现更优的舰船自动驾驶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模糊神经网络 航向偏差 自动驾驶 舰船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群电动汽车与电解铝参与电网调频协同控制策略
7
作者 骆钊 聂灵峰 +3 位作者 张志远 赵伟杰 田肖 沈鑫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31,共11页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导致的电网调频需求难以满足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新型电力系统中各类调频资源,电动汽车与电解铝作为典型的柔性负荷具有巨大的调频潜力。为此,提出一种集群电动汽车与电解铝参与电网调频的协同...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导致的电网调频需求难以满足问题,为了充分利用新型电力系统中各类调频资源,电动汽车与电解铝作为典型的柔性负荷具有巨大的调频潜力。为此,提出一种集群电动汽车与电解铝参与电网调频的协同控制策略。首先,考虑电动汽车的有功-频率特性曲线建立电动汽车参与电网的调频模型;其次,基于饱和电抗器的调节方法,采用模型预测控制对电解铝负荷进行控制,建立电解铝的电压-有功频率响应模型;最后,根据频差变化提出一种集群电动汽车与电解铝的电网调频协同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策略参与不同扰动场景的频率控制时,满足短期功率调节、中长周期能量平衡及突发灾害下的灵活性应急等需求,有效地缩短调频时间、降低最大频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集群电动汽车 频率偏差 频率控制 模型预测控制 电解铝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四轮转向过程稳定控制方法
8
作者 黄志杰 韦相福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5,71,共7页
在高速行驶或紧急避障时,四轮转向(4WS)车辆相较于前轮转向(FWS)车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其后轮转向在提高车辆操稳性的同时转向阻力矩也发生变化,使得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策略与四轮转向车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控制权重不匹配,... 在高速行驶或紧急避障时,四轮转向(4WS)车辆相较于前轮转向(FWS)车辆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其后轮转向在提高车辆操稳性的同时转向阻力矩也发生变化,使得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策略与四轮转向车辆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控制权重不匹配,发生侧滑或失稳现象。提出一种自动驾驶汽车四轮转向稳定控制方法。以车辆附着系数作为约束条件建立汽车四轮转向的控制目标函数。在此基础上通过角速度反馈技术,结合β-Method理论分配自动驾驶汽车的横摆角速度和质心侧偏角的控制权重。结合权重与目标函数,并通过零质心侧偏角控制和动态轮胎侧偏角边界控制,进一步提升汽车四轮转向控制的稳定性,实现自动驾驶汽车四轮转向稳定控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将前轮转向角、横摆角速度和车身侧偏角控制在期望值附近,并将后轮转角与质心侧偏角控制在0附近,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速度反馈 四轮转向控制 综合反馈控制器 零质心侧偏角控制 稳定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虚拟阻抗的微电网二次补偿控制策略研究
9
作者 章宝歌 吕雄 +2 位作者 田浩 任勇全 崔福红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9-1186,共8页
微电网中逆变器输出线路阻抗的差异会影响传统下垂控制的效果,导致负荷分配精度降低和电压跌落增大。针对目前传统下垂控制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的二次补偿控制策略。利用逆变器无功功率输出作为失配项,设计了自适应... 微电网中逆变器输出线路阻抗的差异会影响传统下垂控制的效果,导致负荷分配精度降低和电压跌落增大。针对目前传统下垂控制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的二次补偿控制策略。利用逆变器无功功率输出作为失配项,设计了自适应调整虚拟阻抗,可在逆变器输出线路阻抗不匹配的状况下,实现无功功率精准校正。对于由功率均分所造成的频率偏移和电压跌落现象,利用各分布式电源之间输出的频率和电压调整量作为下垂控制电压和频率的补偿量,设计了二次频率和电压恢复的补偿控制策略,实现频率和电压与原设定值同步,弥补在系统稳定运行时的频率偏移和电压跌落,提高了微电网的电能质量。在Matlab/Simulink中搭建孤岛微电网多台逆变器并联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分析验证了本文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可拓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电源 下垂控制 自适应虚拟阻抗 功率校正 频率偏移 电压跌落 二次补偿控制 电能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伏集群控制的主动配电网电压优化策略
10
作者 蒋春容 朱博汶 +2 位作者 周旭峰 陆佳妮 曾艾东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200,共13页
对于因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主动配电网引发的电压越限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光伏集群控制的主动配电网电压优化策略。首先,在日前阶段以经济性为目标,确定日内阶段的可平移负荷量、有载调压变压器挡位以及离散无功补偿设备出力... 对于因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主动配电网引发的电压越限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光伏集群控制的主动配电网电压优化策略。首先,在日前阶段以经济性为目标,确定日内阶段的可平移负荷量、有载调压变压器挡位以及离散无功补偿设备出力。然后,基于日前阶段调控结果计算近似电压灵敏度,并采用K-means算法,依据集群综合指标划分集群。最后,日内阶段按照集群调节特性,以集群内部网损最小或节点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进行滚动集群自律优化,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进行集群间协同优化。在IEEE 33节点系统上实施该策略,考虑多种天气及不同调控策略进行电压调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日前集中优化后节点电压处在限值范围内且不越限,日内集群滚动优化后电压偏移量进一步降低,晴天情况下电压偏移量不超过3%。算例结果验证了所提优化策略可以有效保证电压质量,并提高配电网运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集群控制 集群自律 群间协同 电压偏差 主动配电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增益偏差耦合和自适应反推滑模的多电机同步控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磊 赵希梅 金鸿雁 《控制理论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8-1256,共9页
针对多电机系统存在跟踪性能差、同步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变增益偏差耦合(VGDC)和自适应反推滑模(ABSM)的同步控制方法.首先,由于受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负载改变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导致单电机跟踪性能差的问题,设计ABSM控制... 针对多电机系统存在跟踪性能差、同步精度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变增益偏差耦合(VGDC)和自适应反推滑模(ABSM)的同步控制方法.首先,由于受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负载改变等不确定因素影响而导致单电机跟踪性能差的问题,设计ABSM控制算法,并构建李雅普诺夫函数验证该方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然后,为了克服固定耦合增益不能随负载或扰动发生改变,从而降低多电机同步控制性能的缺点,利用模型参考辨识法(MRIM)获得电机的实时转动惯量,将其发送到速度补偿器获得可变耦合增益,以此改进偏差耦合控制结构提高多电机系统同步性能.最后,根据实验验证所提出方法可以改善控制系统的跟踪性能,且可以提高多电机同步控制精度,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电机同步控制 偏差耦合 变增益 速度补偿 自适应反推滑模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越所有权边界: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双刃剑效应
12
作者 罗映宇 朱国玮 +2 位作者 杨智 吴月燕 姜含笑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24,共15页
用户数据是企业刻画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营销的重要决策基础。本文关注心理所有权背景下的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提出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双刃剑效应”:在不同的隐私披露情境(利益交换或隐私控制)下,心理所有权... 用户数据是企业刻画用户画像,开展个性化营销的重要决策基础。本文关注心理所有权背景下的用户隐私披露行为。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研究提出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双刃剑效应”:在不同的隐私披露情境(利益交换或隐私控制)下,心理所有权对隐私披露的影响效果不同,其发生作用的机制也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在利益交换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减少了隐私披露行为。这种效应可以由隐私计算来解释,即在利益交换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提升了隐私价值感知,个体预期隐私披露的损失增加,导致其减少隐私披露。在隐私控制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增加了隐私披露行为。这种效应可以由隐私控制感知来解释,即在隐私控制情境下,强化隐私心理所有权提升了隐私控制感知,个体的控制需求得到满足,导致其增加隐私披露行为。本文是较早连接心理所有权与隐私披露两个重要研究领域的研究。研究结果为企业采取合适的策略以增加用户的隐私授权与信息分享提供重要的管理启示,也有利于帮助消费者了解自己在不同情境下的隐私披露过程,从而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隐私披露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所有权 隐私披露 隐私计算 控制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限功率运行模式的双馈风电机组自适应频率控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莫中华 王德林 +2 位作者 杨映海 张鹏 周家响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7,共12页
为充分挖掘双馈风电机组在调频领域的潜能,抑制其退出调频时转子转速恢复导致的频率二次跌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功率运行模式的双馈风电机组自适应频率控制方法。首先,定义启桨风速,在此基础上,优化双馈风电机组的限功率运行模式,提... 为充分挖掘双馈风电机组在调频领域的潜能,抑制其退出调频时转子转速恢复导致的频率二次跌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限功率运行模式的双馈风电机组自适应频率控制方法。首先,定义启桨风速,在此基础上,优化双馈风电机组的限功率运行模式,提高机组减载备用的稳定度与可信度。其次,在机组频率支撑阶段,为适应不同扰动情况,将下垂控制系数与电网频率偏差值以及系统负荷扰动量耦合,根据扰动功率大小以及频率变化值对系数进行实时自适应调整,降低系统最大频率偏差;在转速恢复阶段,为抑制系统频率的二次跌落,借助Sigmoid函数定义双馈风电机组的调频参与系数,使其平缓切换至限功率运行模式,实现转子转速的平稳恢复。最后,通过算例仿真对比,验证了本文所提自适应频率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馈风电机组 限功率运行 自适应控制系数 最大频率偏差 频率二次跌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的研制及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峰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37,共6页
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中高陡构造、大倾角等地层的防斜打快,海上油气开发中高密度丛式井的防碰打直,干热岩开发中的耐高温防斜打直等工程技术难题,依据“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的设计原则,研制了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该工具为... 针对深层超深层油气开发中高陡构造、大倾角等地层的防斜打快,海上油气开发中高密度丛式井的防碰打直,干热岩开发中的耐高温防斜打直等工程技术难题,依据“低成本、耐高温、高可靠”的设计原则,研制了静态推靠机械式垂钻工具。该工具为纯机械式结构,由重力偏重稳定平台、双层互锁静态推靠机构、动力心轴和PDC复合轴承组成。对工具的关键结构及功能进行了介绍,并建立立式试验台架对工具的性能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工具进行了现场试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工具实时闭环响应井斜变化,动态响应精度控制在1°以内;地面转盘扭矩均匀间隔变化,反映了工具推靠高边的工作压力变化;工具外径、推靠翼肋及活动部件均表现正常,满足现场使用要求。所得结论可为高陡构造等易斜地区提供低成本的防斜打快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钻工具 机械式 静态推靠 井斜 防斜纠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井溢流气体运移特征及对井控参数的影响研究
15
作者 王鹏程 孙宝江 +4 位作者 邵长春 高永海 刘学青 孙小辉 辛桂振 《钻采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6,共10页
水平井可以有效提升油气开发效率,但其井控难度相对直井更高。文章结合塔里木油田地质特性和井控工艺,考虑天然气相变和酸性气体在钻井液中溶解建立了超深水平井非稳态多相流动模型,探究了水平井井筒溢流运移特征及其对井控设计的影响... 水平井可以有效提升油气开发效率,但其井控难度相对直井更高。文章结合塔里木油田地质特性和井控工艺,考虑天然气相变和酸性气体在钻井液中溶解建立了超深水平井非稳态多相流动模型,探究了水平井井筒溢流运移特征及其对井控设计的影响。该模型能准确预测溢流运移及压井过程中的流动参数变化,关井套压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套压相比,误差在2.8%左右。研究表明气体在水平段运移缓慢,水平井溢流初期不易被发现,而气体一旦运移至造斜点附近,运移速度加快,溢流呈现隐蔽性和突发性;在相同垂深、地层压力、产气指数和产层条件下,水平井达到相同的钻井液池增量所需的时间多于直井,如1 m3钻井液池增量在水平井中用时约为直井中用时的1.8倍;在相同生产压差的条件下,随着产气段长度的增加,水平井达到相同钻井液池增量所需时间逐渐缩短;在采用工程师法压井时,水平井所需压井时间长于直井压井时间,当压井排量为25 L/s时,水平井压井成功需要190 min,直井则只需要150 min;气体排出过程中,水平井套压峰值略高于直井;压井液排量对成功压井时间影响显著。文章研究结果可以为水平井井控参数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斜度井 水平井 多相流模型 溢流运移规律 压井模拟 井控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OFDM接收机的一种自适应自动增益控制策略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晓琴 黑勇 周璇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642-1645,共4页
针对大动态范围、高峰均比的OFDM信号,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自动增益控制(AGC)策略.本策略采用具有混合增益补偿系数的平均绝对误差自动增益控制结构,并增加了可编程的绝对能量误差参考门限,实现了灵活的多步长增益补偿机制.同时,考虑... 针对大动态范围、高峰均比的OFDM信号,提出了一种新的自适应自动增益控制(AGC)策略.本策略采用具有混合增益补偿系数的平均绝对误差自动增益控制结构,并增加了可编程的绝对能量误差参考门限,实现了灵活的多步长增益补偿机制.同时,考虑到低功耗设计的要求,AGC电路可以给出增益调整成功标志信号.此外,该算法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自动增益控制 ofDM接收机 混合增益补偿系数 绝对能量误差参考门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轨道平顺性的无砟轨道斜拉桥成桥线形控制
17
作者 庞志强 高芒芒 +4 位作者 李国龙 杨静静 杨飞 李秋义 王东方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为保证大跨斜拉桥上轨道平顺性,以主跨300~1100 m的三座大跨度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度变形和施工偏差对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基于轨道平顺性提出了利用轨道结构可调整量的无砟轨道分层精调方案。考虑验收时轨道和桥梁成桥线形差异,通... 为保证大跨斜拉桥上轨道平顺性,以主跨300~1100 m的三座大跨度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分析温度变形和施工偏差对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基于轨道平顺性提出了利用轨道结构可调整量的无砟轨道分层精调方案。考虑验收时轨道和桥梁成桥线形差异,通过对三座斜拉桥成桥线形进行无砟轨道分层精调,得到铺设无砟轨道大跨度斜拉桥成桥线形验收建议限值。结果表明:温度变形与桥梁施工偏差引起的60 m弦测大值位于桥塔等刚度突变位置。主跨300~1100 m大跨度斜拉桥温度变形和施工偏差60 m弦测值最大值分别为4.63、36.63 mm。以多组合弦平顺性和各层最大可调整量为约束条件,总调整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利用无砟轨道各层可调整量对成桥偏差逐点调整。充分利用无砟轨道可调整量,三座大跨度斜拉桥成桥线形60 m弦测值分别为29.75、27.21、33.10 mm。偏安全考虑,建议主跨300~700 m大跨度斜拉桥在施工偏差下的桥梁线形验收值采用60 m弦2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桥线形控制 大跨度斜拉桥 无砟轨道精调 中点弦测法 施工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oCoF下垂控制的直驱式风电系统惯量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毅力 李丁 +2 位作者 李明贤 张东辉 查雨欣 《电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4-104,共11页
微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有效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电力系统,由电力电子装置主导的微电网系统,在外界扰动时更容易引起电网频率偏差和频率变化率RoCoF(rate of change of frequency)过大。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LPF的RoCoF... 微电网作为新能源消纳的有效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相比于传统电力系统,由电力电子装置主导的微电网系统,在外界扰动时更容易引起电网频率偏差和频率变化率RoCoF(rate of change of frequency)过大。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LPF的RoCoF下垂控制策略,通过耦合RoCoF和母线电容电压,使得在扰动产生时快速释放电容能量来补偿系统不平衡功率,从而提高频率响应的执行速度,能够有效改善RoCoF暂态过程的稳定性。其次,类比传统同步机在机电时间尺度下的动态分析理论,建立了风电系统在直流电压时间尺度DVT(DC-voltage timescale)下的动态模型,基于经典的电气转矩分析方法,揭示了所提模型控制环节对风电系统惯性的影响规律。然后,在同等电容裕量下对不同控制策略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电容能量释放的快慢,能够直接影响RoCoF的抑制效果,且随着下垂系数Kh的增加和LPF截止频率ωc的减少,网侧逆变器的有功响应速度相应增加。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和分析结论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式风电系统 下垂控制 频率偏移 惯量阻尼 频率变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多主体综合能源系统电压偏差异步协调控制方法
19
作者 鲁斌 王伊晓 +3 位作者 濮川苘 陈云辉 陈波波 樊飞龙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767,I0004,共11页
针对电、热、气多能源主体网络耦合的城市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多维用能需求和电压/无功控制需求,提出一种考虑电压偏差控制的分布式协调优化方法.首先建立电力-燃气-热力网络各能源主体设备运行模型和潮流耦合模型,然后以全系统运行成本... 针对电、热、气多能源主体网络耦合的城市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多维用能需求和电压/无功控制需求,提出一种考虑电压偏差控制的分布式协调优化方法.首先建立电力-燃气-热力网络各能源主体设备运行模型和潮流耦合模型,然后以全系统运行成本最小和平均电压偏差最小为目标,构建全系统多目标日前调度模型和各主体本地调度模型,并结合基于偏好先验的多目标规划法与异步协调的交替方向乘子法实现了本地计算-全局协调的综合能源系统分布式调度.搭建14节点电网、14节点热网和15节点燃气网构成的综合能源系统仿真试验,通过与现有多目标解法对比,并分析所提方法的帕累托前沿坐标,验证了所提多目标规划方法的准确性与实用性.同时,在相同计算量分布的情况下,与同步分布式协调方法对比,异步协调方法的计算效率提高了16.6%,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主体综合能源系统 电压偏差控制 异步协调优化 交替方向乘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虚拟编组安全防护的等效轨迹时间偏差方法
20
作者 常鸣 王维旸 +1 位作者 欧冬秀 崔科 《计算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40-350,共11页
列车虚拟编组技术通过灵活的编队运行方式实现运能与客流的匹配,其原理是基于相对制动距离原则缩短编队内列车的运行间隔。线路坡度使得列车制动过程为变减速度运动,导致安全间隔防护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既有方法处理该过程存在过于简... 列车虚拟编组技术通过灵活的编队运行方式实现运能与客流的匹配,其原理是基于相对制动距离原则缩短编队内列车的运行间隔。线路坡度使得列车制动过程为变减速度运动,导致安全间隔防护计算过程较为复杂,而既有方法处理该过程存在过于简化、缺乏工程可实施性的问题,针对此,提出一种基于等效轨迹时间偏差的安全防护方法。该方法将编队内列车的实际运行轨迹转换为恒定坡度加速度运行的等效轨迹,并推导出转换前后两种轨迹的时间偏差上下界。基于对等效轨迹时间偏差的分析,将虚拟编组列车的安全防护转换为对领航列车通过某位置的最晚时间是否早于跟随列车通过该位置的最早时间的判断,从而既简化了运算,又能够处理前后列车的变减速度运动过程。选取某实际线路数据,通过仿真计算不同位置、不同速度时列车的等效坡度减速度和时间偏差,结果表明采用等效轨迹时间偏差的计算方法能够监控虚拟编组列车的安全运行间隔,能够处理线路坡度、列车运行阻力、制动力特性,以及前后车性能差异造成的减速度变化,具备工程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编组 虚拟编组 等效轨迹 时间偏差 安全制动模型 列车自动控制 列车自动防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