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塌陷过程土体动态流失管-土耦合模型数值模拟
1
作者 滕振超 池林林 +4 位作者 周亚东 霍静轶 黄漪澜 刘晓燕 计静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9-7446,共8页
为深入探究塌陷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及埋地管道破坏机理,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施加位移荷载技术模拟土体塌陷过程,分别构建考虑管-土非线性效应的耦合模型,分析塌陷下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管顶管底为控制点,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 为深入探究塌陷过程中管土相互作用及埋地管道破坏机理,采用单元生死技术和施加位移荷载技术模拟土体塌陷过程,分别构建考虑管-土非线性效应的耦合模型,分析塌陷下埋地管道的破坏规律。结果表明:管顶管底为控制点,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与塌陷区中央是危险截面。施加位移荷载技术到单元生死技术,最危险截面出现位置从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过渡到塌陷区中央,Von-Mises应力峰值从4.3 MPa增加到6.09 MPa。施加位移荷载技术使得管道下部和土体始终接触,管道在非沉陷区和沉陷区交界处附近受到强剪切作用,而单元生死技术随土体流失,管土状态逐渐由接触到分离是弱剪切作用,Von-Mises应力峰值更大而径向应力更小,更能反映实际情况。根据应力和沉降量值拟合出最大Von-Mises应力预测公式,误差在7%以内。研究结果可为管道安全运行和选择塌陷模拟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体塌陷 埋地管道 单元生死 位移荷载 应力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的生死问题探源
2
作者 韩东屏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7,共7页
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 文化的生死作为既成事实,只能是指群体文化的生死。学术界专门研究过文化生死的学者,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但这二人无论是对文化之生死的指认,还是对文化生死之因的解释,都存在谬误,不能成立。文化作为人类创造力的果实,从生物性意义的现代人类算起,其生即起点是晚期智人的原始群文化,其后相继演变为氏族文化和国家文化,而其死即终点则是文化的主人不复存在之时。其生的成因是人为了满足自身需求所进行的创造,死的原因是群体文化的创造者和使用者被外部力量消灭或打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生死 群体文化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普以来中国及其分地区死亡漏报模式变迁
3
作者 李婷 闫誉腾 支雅婷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64,共16页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备受关注,尤其是不同地区的死亡漏报问题,长期以来对公共卫生政策、社会老龄化应对策略以及经济规划存在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分地区、分年龄段死亡漏报的纵向分析仍然较少,特别是在五普至七普期间... 我国历次人口普查的死亡数据质量备受关注,尤其是不同地区的死亡漏报问题,长期以来对公共卫生政策、社会老龄化应对策略以及经济规划存在深远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对分地区、分年龄段死亡漏报的纵向分析仍然较少,特别是在五普至七普期间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背景下,死亡漏报模式是否发生变化尚需深入探讨。文章基于对数二项模型和各级政府公布的死亡相关数据,修订五普至七普间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死亡数据,系统分析死亡漏报的变动模式及其背后的潜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全国婴儿死亡漏报率自五普以来呈显著上升趋势,从7.04%升至六普的70.99%以及七普的75.67%。但婴儿死亡漏报数量在七普时已显著减少,每十万人漏报从六普的931人降至七普的474人,婴儿死亡数据质量已有所改善。相比之下,成年段与老年段的死亡漏报问题持续恶化,成年段死亡漏报率从五普的5.28%升至七普的26.18%,漏报数量从每十万人674人增加至2 230人;低龄老年段(60~79岁)死亡漏报率从五普的6.21%增至七普的22.64%,漏报数量从每十万人348人增加至920人;高龄老年段(80~99岁)漏报率从1.09%升至4.84%,漏报数量从每十万人108人增加至475人。分地区观察显示各地漏报的严重程度和年龄段侧重存在显著差异。婴幼儿死亡漏报率在华北和东北地区较高;成年段死亡漏报在华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尤为严重;低龄老年段漏报以西南、华南地区最高,而高龄老年段漏报则以华南和东北地区最为显著。进一步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段的漏报机制存在显著差异。婴幼儿死亡漏报率与其死亡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即死亡率较低时漏报率反而升高,体现出低死亡水平下的统计敏感性的增强;成年段漏报与人口流动密切相关,流动人口参与度对漏报率有负向影响,表明外出人口死亡后返回原籍登记减少了漏报,流动人口能见度则对漏报率有正向影响,反映了流入地因流动人口返乡报告导致的漏报增加;老年段死亡漏报则更多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但与婴幼儿、成年段有较大不同,其漏报可能与社会经济条件、文化观念和社会支持系统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文章揭示了中国及其分地区死亡漏报模式变迁的基本图景,强调在评估死亡漏报时应结合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背景,而非仅依赖静态数理模型。未来研究需特别关注成年段和老年段死亡漏报问题,探索更具针对性的评估和干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普查 死亡漏报 数据质量 死亡水平 模型生命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卒中疾病负担与经济负担的整合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翟屹 杨帆 +2 位作者 李天琪 谢瑀婷 刘改芬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66-580,共15页
目的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进行整合分析。方法基于已发表文献和公共数据库,包括2013年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GBD研究等数据信息,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发病、死... 目的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进行整合分析。方法基于已发表文献和公共数据库,包括2013年中国卒中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GBD研究等数据信息,对中国各类型卒中的发病、死亡、患病和DALYs、出院人次、次均住院费用和住院总费用等反映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现状:2021—202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卒中年龄标化发病率为338.6/10万。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城市居民卒中粗死亡率为140.02/10万,占城市总死亡人数的21.71%,农村居民卒中粗死亡率为175.58/10万,占农村总死亡人数的23.62%。2021年GBD研究显示,2021年中国卒中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301.4/10万,其中缺血性卒中为1018.8/10万,脑出血为222.1/10万,蛛网膜下腔出血为68.9/10万,卒中年龄标化DALYs率为2648.0/10万。(2)变化趋势:2021年GBD研究显示,与1990年相比,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下降了9.8%,年龄标化死亡率下降了43.0%,年龄标化患病率上升了11.5%,年龄标化DALYs率下降了45.2%。但其中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性别分析发现,女性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男性这些指标的下降趋势无统计学意义。(3)经济负担:2020年,中国的缺血性卒中住院总费用为747.7亿元,脑出血为309.1亿元,次均住院费用分别为9824.9元和20397.6元。校正物价影响,2004年以来,缺血性卒中、脑出血的住院总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8%和12.8%,次均住院费用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1%和4.4%。结论1990—2021年,中国的卒中总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和DALYs率呈现下降趋势。但缺血性卒中的年龄标化发病率和患病率仍呈现上升趋势。2004—2020年,中国的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次均住院费用均明显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进程,未来卒中造成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仍将继续攀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疾病负担 发病率 死亡率 患病率 伤残调整生命年 经济负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行战场的智能无人系统动态试验与测试架构
5
作者 刘大勇 董志明 +2 位作者 郭齐胜 张文军 高建成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3-1950,共18页
针对传统试验鉴定体系不足,为满足智能无人系统试验与测试新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平行战场(物理战场-虚拟战场-认知战场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动态试验与测试总体架构,包括虚实战场高保真映射,红蓝对抗推演与模型优化,虚实迁移(Sim2Real),人机... 针对传统试验鉴定体系不足,为满足智能无人系统试验与测试新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平行战场(物理战场-虚拟战场-认知战场融合)的全生命周期动态试验与测试总体架构,包括虚实战场高保真映射,红蓝对抗推演与模型优化,虚实迁移(Sim2Real),人机协同、云端一体操控,多维评估与置信度分析。以“虚实互驱、动态闭环、人机协同、战试一体”机制为核心,可较好满足智能无人系统螺旋式评估与升级需求。论证了架构实现所需关键支撑技术。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推进架构实现的措施建议。该架构可为构建智能无人系统试验与测试体系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行战场 智能无人系统 动态试验与测试 全生命周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养生理论中生命观的异化和启示
6
作者 王旭东 李欣宁 郑钦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生命观不断发生变化,一些内涵极具生态价值的优秀思想和方法技术,在科技进步的冲刷下,已经或正在被异化,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日渐淡化,简便易行的技术方法被西方价值观扭曲。为使中医养生知识体系真正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厘正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明确养生内涵与外延的界定,设定养生规则的哲学前提,审视生死观念的价值和意义,解决这些理论基本要素,才能充分发挥中医生命哲学对人类健康的引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生命观 养生理论 养老事业 生命价值 死亡观 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7
作者 帕孜来提·赛登 张旋 +2 位作者 李慧 刘爽 张译友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6-90,共5页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焦虑量表、自尊量表、Herth希望指数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0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焦虑总分(7.20±...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焦虑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焦虑量表、自尊量表、Herth希望指数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30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焦虑总分(7.20±1.87)分,其中高死亡焦虑者62.7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心功能分级、自尊、希望和领悟社会支持是死亡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可预测55.3%的死亡焦虑总变异。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焦虑水平较高;医护人员应特别关注女性、年轻和心功能分级高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高患者自尊、希望和领悟社会支持水平,从而降低其死亡焦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死亡焦虑 自尊 希望 社会支持 心理护理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Analysis of Hamlet’s “To be,or not to be”
8
作者 袁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S1期173-174,共2页
Some experts think Hamlet’s soliloquy "To be,or not to be..." shows Hamlet was thinking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mitting suicide. Analyzing the soliloquy itself and the whole play,this e... Some experts think Hamlet’s soliloquy "To be,or not to be..." shows Hamlet was thinking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ommitting suicide. Analyzing the soliloquy itself and the whole play,this essay will prove this famous soliloquy was discussing the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MLET commit suicide life and deat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社会技术理性主义下的生命教育探析
9
作者 吕东方 丁晓宇 杜萍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6-351,共6页
针对当前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渐由“健康安全”的行为规范转变为对生命本质、生死问题的思考,借用生命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发现,可能是由于这种生命的“内在化”导致了“倦怠感”和抑郁症的发生,面对当代社会... 针对当前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渐由“健康安全”的行为规范转变为对生命本质、生死问题的思考,借用生命政治哲学的理论资源可以发现,可能是由于这种生命的“内在化”导致了“倦怠感”和抑郁症的发生,面对当代社会的技术理性主义,如何应对外在的技术干预应是生命教育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对生命教育而言,即需要研究如何重新突出实践维度,将“健康安全”这一主题由简单的行为规范拓展为与现代社会打交道的方式以及生命形态的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教育 抑郁症 死亡本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严死的伦理问题及应对
10
作者 陈龙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5-273,共9页
尊严死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命观,涉及到支配个人生命利益的行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职业伦理、政策法律、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尊严死的社会实施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为防止尊严死的社会实施会不当侵害到公民的生命权和人格尊... 尊严死作为一种崭新的生命观,涉及到支配个人生命利益的行为。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职业伦理、政策法律、医疗服务供给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尊严死的社会实施带来了诸多伦理问题。为防止尊严死的社会实施会不当侵害到公民的生命权和人格尊严,在尊严死的制度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公民的生命观、死亡观教育,完善尊严死具体操作程序,提高安宁疗护服务的供给能力,以更好地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尊严死 生命权 人格尊严 医疗自主权 安宁疗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优逝期望现状
11
作者 张静敏 陶慧 +2 位作者 孙娅娇 鲍石存 吴倩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01-1006,共6页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优逝期望现状。方法:于2022年5月—12月便利抽取云南省某老年病医院就诊的282例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优逝期望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目的抽样法从量性研究对象中抽取12例... 目的:了解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优逝期望现状。方法:于2022年5月—12月便利抽取云南省某老年病医院就诊的282例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人优逝期望问卷进行调查。采用目的抽样法从量性研究对象中抽取12例病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结果: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优逝期望总分为(127.66±14.88)分,其中生理舒适维度条目均分最高[(4.35±0.51)分],之后依次为尊重维度[(4.23±0.55)分]、心理精神支持维度[(4.06±0.57)分]、医疗系统支持维度[(4.03±0.57)分]、社会关系支持维度[(4.01±0.54)分]、自主权维度[(3.97±0.69)分]。将质性和量性研究结果相关联,整理提炼出6个一级主题及15个二级主题。结论: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有着较高的优逝期望,建议从改善生理状态、维持尊严、心理精神支持、沟通交流、完善安宁疗护服务和临终准备方面实施干预,帮助老年慢性病共病病人实现优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慢性病共病 优逝 期望 终末期护理 人文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居老人临终期的居住安排变化对死亡质量的影响——基于CLHLS 2011、2014、2018三期数据的实证分析
12
作者 袁妙彧 程琳 向楠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1,共10页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4、2018三期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得分匹配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独居老人临终期的居住安排变化对死亡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于一直独居,临终期由独居转变为...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2011、2014、2018三期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倾向得分匹配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独居老人临终期的居住安排变化对死亡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相比于一直独居,临终期由独居转变为与家人同住能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死亡质量,其中由独居转变为与子女同住促进效应更强,而由独居转变为住养老院不能显著提升死亡质量,重度失能独居老人只有转变为与子女同住才能提高死亡质量。临终期由独居转变为与家人同住会通过增加照料时间和降低直接照料费用两个路径来提升老年人的死亡质量。据此建议,可通过独居老人临终期“再家庭化”政策激励、智能化监测和重度失能独居老人专项补贴等措施提高中国独居老人的死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居老人 临终期 居住安排变化 死亡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学生“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被引量:6
13
作者 岳鹏 许丽杰 +8 位作者 高丽 徐海红 王凌云 郭巧红 顾思愉 唐倩倩 李朝煜 肖瑶 阚吟诗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基于医学生的需求设计并开展了“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课程,初步评价其效果,以期为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课程提供参考。方法:以“围死亡期”为时间框架,课程主线贯穿理论内容及实践主题活动,通过“行走的课堂”体验式实践... 目的:基于医学生的需求设计并开展了“生命关怀与死亡教育”课程,初步评价其效果,以期为国内其他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课程提供参考。方法:以“围死亡期”为时间框架,课程主线贯穿理论内容及实践主题活动,通过“行走的课堂”体验式实践教学方式带领医学生直面生死真实场景,提高照护理念和产生照护行动。结果:课程内容包括“生命与关怀”和“死亡与告别”两大理论授课主题及“生命之旅”“照护力量”“自我关怀”“死亡之思”“告别之日”五大实践授课主题。课程初步实践效果好,多方相关利益人群给予课程高度评价。结论:该课程设计合理,实施方案明确、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医学生对生死教育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医学生对生死问题在思想上的自知和照护行动上的自觉,可推广性强,能够为各医学院校开展生死教育课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生 生命关怀 死亡教育 课程设计 教学实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善生与善终:中国生命文化的安宁追求 被引量:7
14
作者 何仁富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立足于生死一体,有一整套对临终“安宁”的文化叙事。在根本理念上,强调“送死”是比“养生”更重要的人生大事,而能够“善终”则是人的幸福追求。在行为决策上,强调个人自主与家庭协商相结合的家庭自主模式;在策略路径... 中国传统生命文化立足于生死一体,有一整套对临终“安宁”的文化叙事。在根本理念上,强调“送死”是比“养生”更重要的人生大事,而能够“善终”则是人的幸福追求。在行为决策上,强调个人自主与家庭协商相结合的家庭自主模式;在策略路径上,主张遵守“礼制”,特别设计出一套临终礼仪,帮助人们走向“善终”;在目标价值上,强调“知生”以“知死”,活得好便可以死得好,由此可以实现生命价值的不朽;在精神信念上,则强调对“生死有命”的接纳,同时将“命限”转化为“使命”,从而升华对“天命”的体悟与认知,并在“生生不息”的信仰中接受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死 善终 家庭协商 缓和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缓和医疗理念和实践后终末期患者死亡状况变化 被引量:2
15
作者 戴晓艳 闫静 +1 位作者 王友培 宁晓红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于2016年开始逐步推行缓和医疗理念和实践,本研究旨在对该理念推广前后终末期患者死亡状况进行分析,以评估缓和医疗对终末期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2013年和2019年死亡... 目的 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于2016年开始逐步推行缓和医疗理念和实践,本研究旨在对该理念推广前后终末期患者死亡状况进行分析,以评估缓和医疗对终末期患者死亡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2013年和2019年死亡的终末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终前诊疗细节进行比较。结果 共入选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2013年终末期患者36例、2019年终末期患者37例。2013年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72.1±14.0)岁,晚期肿瘤19例。2019年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70.8±15.3)岁,晚期肿瘤27例。相较于2013年患者,2019年患者临终前转入ICU(0比22.2%,P=0.008)、接受心肺复苏(0比16.7%,P=0.011)、气管插管(5.4%比36.1%,P=0.001)、有创机械通气(2.7%比33.3%,P=0.001)、全肠外营养(32.4%比61.1%,P=0.014)的比例均降低,接受缓和医疗会诊(29.7%比0,P<0.001)、得到人文关怀(40.5%比16.7%,P=0.024)的比例均升高。2019年患者中,相较于未接受缓和医疗会诊患者,接受缓和医疗会诊者得到人文关怀的比例更高(90.9%比19.2%,P<0.001)。结论缓和医疗理念推广和实践后北京协和医院国际医疗部终末期患者死亡前接受有创治疗的比例明显降低,得到人文关怀的比例显著提高,死亡质量得到一定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终末期 缓和医疗 理念推广 会诊 死亡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奕敏 祁丽萍 +1 位作者 赵琴琴 颜君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712,共6页
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及死亡应对能力现状,探讨肿瘤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8月选取广州市某2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19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 目的:调查肿瘤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及死亡应对能力现状,探讨肿瘤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与死亡应对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7月—8月选取广州市某2家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19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工作生活质量量表(第2版)、死亡应对能力量表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工作生活质量总分为(106.89±16.46)分,处于中等水平。死亡应对能力总分为(128.29±27.83)分。工作生活质量总分与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呈正相关(r=0.161,P<0.05)。结论:肿瘤科护士工作生活质量及死亡应对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死亡应对能力是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管理者可通过加强临终护理培训、心理辅导等措施提高护士死亡应对能力,以改善护士工作生活质量,稳定护理队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 工作生活质量 死亡应对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search on Cultural Connotation of"Folk Literature"
17
作者 Cheng 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6-322,共7页
For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 ost special and prom inent literary phenom ena in C 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 ith ordinary people as protagonists,the literature w ould lay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know ledge of or... Fork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 ost special and prom inent literary phenom ena in C hinese narrative literature. W ith ordinary people as protagonists,the literature w ould lay out the experiences and know ledge of ordinary people,w idely reflecting the various aspects of social life,especially the scenes of life at the edge of the society. T he article w ants to explain fork literature's deeply cultural connotation from the follow ing aspects:aesthetic value of language; life consciousness; death consciousness and hum anity concep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文学 民间 社会生活 审美价值 生命意识 人文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死亡素养现状及当代生死教育初探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明霞 谢淑玲 +1 位作者 黎想 伍慧儿 《中国医学伦理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目的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现状,探讨提升社会大众死亡素养的教育途径。方法采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包括实践、经验、事实、社区四个维度共29项,对粤港澳大湾区2002位居民进行了死亡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死亡素养平均... 目的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现状,探讨提升社会大众死亡素养的教育途径。方法采用死亡素养指数量表,包括实践、经验、事实、社区四个维度共29项,对粤港澳大湾区2002位居民进行了死亡素养问卷调查。结果受访者死亡素养平均得分中等(6.70分),其中实践与经验知识得分(7.32分、7.50分)高于事实及社区知识方面(6.20分、6.10分);最薄弱的内容有与刚失去亲人的人谈论丧亲(5.07分)、在家死亡相关法律条例(5.35分)以及对临终者及家属在社区获得支持等。结论粤港澳大湾区华人居民的死亡素养为中等状态,其中社区知识较弱,包括对临终者及照顾者的关注与支持不足。由此提出社区健康教育策略,加强大众生死教育,提升居民死亡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素养 粤港澳大湾区 生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元生死技术的埋地管道塌陷过程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滕振超 周亚东 +3 位作者 池林林 刘晓燕 李正巍 刘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81,共9页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 为解决埋地管道塌陷发育过程中管周土动态流失的非线性问题,首先,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构建穿越塌陷区的管-土非线性耦合模型,并应用单元生死技术模拟土体流失过程;其次,依托试验实测数据及规范验证模型,分析不同塌陷阶段埋地管道的应力变形特征;然后,研究埋地管道遭受土体塌陷作用下的破坏机制,确定埋地管道的控制应力及危险截面;最后,通过分析管土接触,探讨管土相互作用揭示埋地管道塌陷动态演化过程及力学特征。结果表明:轴向应力为控制应力,跨中管底为控制点,跨中截面为危险截面,过度的拉应力是埋地管道失效的主要原因;证实管土分离现象的存在,且在塌陷深度达到48 mm时管土分离;随着塌陷过程的进展,管-土结构从开始变形到埋地管道受拉破坏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顶部受压阶段、过渡阶段和底部受拉阶段,塌陷深度80与160 mm为分界点;塌陷深度达到59 mm时,管顶应力在跨中位置处实现谷值到峰值的转变;塌陷深度达到80 mm时,摩擦应力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生死技术 埋地管道 塌陷过程 管土分离 土体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给予或撤除生命维持干预与安乐死、消极安乐死的概念辨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迪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7,共6页
不给予或撤除生命维持干预是临床实践中常见且棘手的伦理学问题。该问题的讨论应建立在清晰的概念之上,但不给予或撤除生命维持干预常与安乐死、消极安乐死和尊严死等概念混淆,引发误解。重新定义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紧... 不给予或撤除生命维持干预是临床实践中常见且棘手的伦理学问题。该问题的讨论应建立在清晰的概念之上,但不给予或撤除生命维持干预常与安乐死、消极安乐死和尊严死等概念混淆,引发误解。重新定义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紧迫性。基于汤姆•比彻姆和阿诺德•戴维森提出的安乐死定义,提出消极安乐死的定义。基于该定义,认为不给予或撤除生命维持干预与消极安乐死为交叉关系。鉴于安乐死概念的争议及其富含的感情色彩,强调讨论生命维持干预的使用时应区分事实与价值,并建议慎用或弃用安乐死与消极安乐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维持干预 安乐死 消极安乐死 尊严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