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7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n the Trend and Change Proces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n China
1
作者 Luo Ruofe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93-299,共7页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the current change process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s analyz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on the supply syste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the current change process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s analyzed using the historical analysis method.It is believe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supply system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in China at presen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of economics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future trend of China’s preschool education supply system is also analyz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 供给系统 发展趋势 中国 新制度经济学 供应系统 电流变化 供需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建设对洪水要素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刚 严登华 +2 位作者 任明磊 张诚 翁白莎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生态建设活动通过调控下垫面条件改变截留、入渗、地表糙度等水文参数,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过程对洪涝灾害的调控机制是坡面-河道系统协同治理中实现流域洪水风险管控的关键。笔者从生态水文作用机制角度剖析生态建... 生态建设活动通过调控下垫面条件改变截留、入渗、地表糙度等水文参数,显著影响区域生态水文过程。揭示生态水文过程对洪涝灾害的调控机制是坡面-河道系统协同治理中实现流域洪水风险管控的关键。笔者从生态水文作用机制角度剖析生态建设对洪水要素的影响过程,从水文统计、室内外试验、模型模拟分析等方面综合分析归纳土地利用/地表覆被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方法,最后总结讨论当前对植被调洪减灾作用的基本认识。结果表明:生态建设可以加速改变影响水文过程的植被状况、土壤条件和地形条件,强化对洪水要素过程的影响,但是植被削峰滞洪效果受植被-土壤系统内在生境条件和区域气候条件及流域本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同时,各类传统研究方法各有优劣,应结合研究目标和适用场景进行选取。此外,传统研究多关注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对洪水的影响,而从植被-土壤系统结构、功能的角度研究坡面生态系统韧性提升对洪水要素过程影响较少;缺少生态建设对洪水的调节能力评价和对洪涝灾害风险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对此领域的未来研究建议为:深化植被-土壤生态系统对洪水的影响机理研究;建立坡面单元韧性评价体系,量化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作用对洪水的调节阈值;发展生态调节能力.与灾害风险的多尺度定量评估方法,为流域生态防洪系统构建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水文过程 土地利用变化 水文响应 植被恢复 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冻湿法汤圆冻藏期间品质变化
3
作者 黄忠民 张钰洋 +4 位作者 艾志录 潘治利 邓智民 袁欢欢 雷萌萌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2-96,共5页
为探究速冻湿法汤圆在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将基于米浆直接制作的速冻湿法汤圆置于-18℃温度条件下冰箱冻藏0、30、60、90、120 d,以糯米粉加水制作的传统速冻干法汤圆为对比,测量其失水率、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并结合糊化特性、... 为探究速冻湿法汤圆在冻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规律,将基于米浆直接制作的速冻湿法汤圆置于-18℃温度条件下冰箱冻藏0、30、60、90、120 d,以糯米粉加水制作的传统速冻干法汤圆为对比,测量其失水率、质构特性等品质指标,并结合糊化特性、水分迁移规律揭示速冻汤圆湿法加工方式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2组汤圆失水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部分深层结合水逐渐向弱结合水转移,速冻湿法汤圆在冻结及冻藏过程中的失水率低于干法制作的汤圆,结合水含量略高于干法汤圆;在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方面,湿制汤圆略高于干制汤圆。随冻藏时间延长,速冻湿法汤圆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均呈增加趋势,汤圆品质下降,而回复性无显著性变化,与干法汤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合分析,速冻湿法汤圆在各项指标综合分析中变化较为稳定,在煮制后品质保持更佳,该结果可为速冻湿法汤圆在贮藏和流通过程中品质保持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速冻湿法汤圆 冻藏 品质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成景过程与地层、构造等稳定要素及水、空气等变化要素间关系的研究
4
作者 韦跃龙 李成展 罗劬侃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2-868,共17页
某一岩溶区的成景过程与地层、构造等稳定要素及水、空气、气候等变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动态、多期循环、彼此相似却又差异明显的岩溶成景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成景过程(即成景响应子系统)分别形成既表现出共同的区域、时期... 某一岩溶区的成景过程与地层、构造等稳定要素及水、空气、气候等变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动态、多期循环、彼此相似却又差异明显的岩溶成景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成景过程(即成景响应子系统)分别形成既表现出共同的区域、时期、类型等特征,又具有不同发育特征的各种景观单体(即输出子系统)。其中:(1)地层和构造要素分别构成了成景系统的物质和内动力子系统,共同从宏观上控制着成景过程的格局、特征(包括方式、强度、幅度等)、极限等。(2)水、空气、气候、生物、土壤等是成景系统相对活跃的外驱动要素,分别直接或间接为成景过程提供不同的外动力条件,共同构成成景系统的外部输入和外动力子系统,对系统的运行、演变起着关键的引导和调节作用,直接或间接控制着成景过程和特征。(3)以某一次区域地壳隆升影响程度由强渐弱为时间界限和主线,将某一成景周期划分为“可溶岩出露和分割(一期区域间歇性构造运动时期)→雏形(区域构造平稳前期)→重要发育和成型(区域构造平稳中期)→继承性改造和发育(区域构造平稳后期)”4个阶段,分别对应着差异明显的成景特征。(4)区域岩溶作用继续按这4个阶段进行多期周期性循环发育,期间岩溶区的不同部位(即地表、地下及地表与地下之间)分别进行着不同的成景过程,并分别形成对应三大类景观,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则由各向分散、彼此独立→彼此制约、协同共生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景观 稳定要素 变化要素 岩溶成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混匀矿智能化换堆的解决方案
5
作者 喻波 李保俊 +2 位作者 闫龙飞 陈晓霞 杜胜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09,148,共8页
混匀矿作为烧结工序的核心原料,其前后两堆之间质量差异的有效识别和换堆管理对烧结矿的质量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本研究针对传统混匀矿换堆操作中存在的质量波动和操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化换堆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整合原料... 混匀矿作为烧结工序的核心原料,其前后两堆之间质量差异的有效识别和换堆管理对烧结矿的质量稳定性有着直接影响。本研究针对传统混匀矿换堆操作中存在的质量波动和操作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智能化换堆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整合原料场和烧结工序的数据通信,建立混匀矿造堆配比和质量化验数据的线上传输处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换堆计划编制、换堆操作、换堆质量调整与日常质量调整并行控制等智能控制模型,大幅降低了换堆操作的难度,提高了换堆控制的准确性。实施该方案后,换堆计划的编制时间从3 h以上缩短至0.5 h以内,操作员仅需通过简单的一键操作即可自动完成整个换堆过程;换堆当天的碱度稳定率平均提升了11.3%,FeO稳定率平均上升了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匀矿 一键换堆 智能烧结 数据处理模型 混匀矿换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截面变化率铝合金异形管整体液力成形工艺设计与优化
6
作者 陈明 刘鑫 +5 位作者 徐勇 解文龙 黄新越 王晟诚 赵长坚 张士宏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针对某大截面变化率空心构件成形难的问题,采用液力成形的方法进行成形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首先针对目标零件,通过压扁截面处对称及圆截面处对称2种不同的对称方式设计了A型结构和B型结构,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了同一加载路... 目的针对某大截面变化率空心构件成形难的问题,采用液力成形的方法进行成形并对其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首先针对目标零件,通过压扁截面处对称及圆截面处对称2种不同的对称方式设计了A型结构和B型结构,通过有限元模拟对比了同一加载路径下2种不同结构的成形特点,选取了成形效果较好的A型结构进行成形工艺研究,建立了A型结构的成形分区图,继而根据成形分区图进行了正交试验设计。结果在同一种加载路径下,A型结构成形的目标零件最大减薄率明显小于B型结构成形的目标零件最大减薄率,且在成形过程中,B型结构压扁特征处易出现褶皱或起皱趋势,而A型结构压扁特征处壁厚分布更加均匀,A型结构成形效果优于B型结构成形效果。优化后的工艺参数如下:压制压力为2 MPa、初始压力为7 MPa、成形压力为15 MPa、轴向进给为13 mm,成形零件最大减薄率为15.9%。结论经成形分区图指导设计的正交成形试验结果均符合设计要求,成形分区图的设立对成形试验的设计具有指导作用;采用优化后的工艺参数获得了较好的试验效果,可为工业生产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截面变化率 管材液力成形 结构设计 正交试验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肉脯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
7
作者 方莉 耿发家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0-123,共4页
牛肉脯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不同的加工工艺使其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牛肉脯加工工艺多样,品质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牛肉脯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研究基于此,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电子鼻和衰减全... 牛肉脯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成分,不同的加工工艺使其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然而,牛肉脯加工工艺多样,品质参差不齐,严重阻碍了牛肉脯产业的健康发展。该研究基于此,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电子鼻和衰减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对牛肉脯不同加工阶段样品(原料肉、拌料肉、半成品肉和成品肉)香气成分和蛋白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牛肉脯加工过程中,醛类、酮类、酸类和烷烃类化合物的含量均持续增加,牛肉脯半成品加工阶段是其香气成分形成的关键阶段;牛肉脯在加热过程中,蛋白质二级结构会从有序结构变为无序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肉脯 不同加工阶段 品质变化 蛋白质二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10段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8
作者 吴悠 陈一博 +2 位作者 胥中义 席明利 罗顺社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60,I0003,I0004,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 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油气资源丰富,深层延长组10段(长10段)油气勘探取得突破,但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根据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显微荧光观察、显微荧光光谱分析、显微测温分析及油包裹体最小捕获压力恢复结果等,结合单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生排烃过程和油气运移特征,明确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油气充注期次及成藏时间,恢复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时的古温压条件,分析研究区油气成藏过程。结果表明:志靖—安塞地区长10段发育三期油气充注,分别为151.8~139.0、129.5~123.8和120.0~100.1 Ma,成藏时间主要处于白垩世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志靖—安塞地区长9段烃源岩开始生排烃,地层发育弱超压,油气自上而下运移至长10段,形成第一期油充注;早白垩世中期,长7、长9段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地层发育超压—强超压,在异常高压的驱动下,油气通过叠置砂体和裂缝持续自上而下向长10段充注;在研究区东、西部异常压力差和构造高差的控制下,油气自西向东于构造高部位及有利砂体区聚集成藏。该结果对志靖—安塞地区延长组拓展深层油气勘探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气充注 成藏过程 长10段 延长组 志靖—安塞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风功率异常数据贝叶斯变点-Thompson tau清洗方法
9
作者 王智明 陈小国 +1 位作者 王领军 鲁文彬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696,共10页
根据风功率异常数据分布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一种改进贝叶斯变点-Thompson tau异常数据清洗方法。首先,对小于切入风速的非零功率值进行剔除;接着基于改进贝叶斯变点-Thompson tau法剔除功率曲线底部堆积和周围离散型异常值,得到清洗... 根据风功率异常数据分布特点及其产生原因提出一种改进贝叶斯变点-Thompson tau异常数据清洗方法。首先,对小于切入风速的非零功率值进行剔除;接着基于改进贝叶斯变点-Thompson tau法剔除功率曲线底部堆积和周围离散型异常值,得到清洗后的正常数据;最后,应用该文所提方法,对某风场6台机组的实际功率风速数据进行清洗,用清洗时间、数据删除率、均方根误差及决定系数等评价指标对所提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显示:与四分位-k-均值聚类算法、最优组内方差算法、贝叶斯变点-四分位法及Thompson tau-四分位法比较,该文方法能有效识别和剔除各类功率风速异常值,所建功率曲线精度高,且清洗时间短,清洗效果好,通用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功率 风电机组 数据处理 功率曲线建模 改进贝叶斯变点-Thompson t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点处数据处理的剩余寿命预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晏年 李小波 +2 位作者 杨志豪 刘心怡 史尚贤 《电子测量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4,共7页
针对两阶段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变点后初始时刻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点处数据处理的剩余寿命预测算法。首先利用维纳过程构建退化模型,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与贝叶斯方法相结合实现参数更新;接着对退化数据进行变点识别,确定... 针对两阶段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变点后初始时刻预测精度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变点处数据处理的剩余寿命预测算法。首先利用维纳过程构建退化模型,采用期望最大化算法与贝叶斯方法相结合实现参数更新;接着对退化数据进行变点识别,确定变点前的部分退化数据用于变点后初始时刻的寿命预测,最后进行了分别用仿真数据与NASA试验数据进行了算法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进一步提高了剩余寿命的预测精度。通过NASA试验数据的预测结果看,相较于单一阶段寿命预测模型和两阶段寿命预测模型,本文算法的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了10.76和1.78,对产品的剩余寿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寿命预测 维纳过程 两阶段模型 变点处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序贯检测的快速马尔可夫决策:理论、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祖旭 陈巍 +1 位作者 李长坤 韩宇星 《信号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8-471,共24页
本文立足存在突变状态与检测噪声复杂环境,针对控制后效性与动作迟滞性问题,探索提升决策与控制时效性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检测的快速马尔可夫决策框架,并应用于智能电网、疾控、水利等若干典型场景。具体的,本文发掘了统计信号... 本文立足存在突变状态与检测噪声复杂环境,针对控制后效性与动作迟滞性问题,探索提升决策与控制时效性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序贯检测的快速马尔可夫决策框架,并应用于智能电网、疾控、水利等若干典型场景。具体的,本文发掘了统计信号处理中的变化点最速检测与随机最优控制中的马尔可夫决策之间的关联,建立了一种包含四维状态的受约束马尔可夫决策框架。该框架可选择一种可行的联合检测-控制策略,最大化控制对象的期望回报,或达到平均收益与风险的最佳折中。相对于传统的“先检测变化点、后调整可控量”的分层策略,所提出的新方法实现了“边检测变化点,边调整可控量”的跨层协同,可有效应对检测延时、反应迟滞对决策控制时效性带来的挑战。在智能电网、疾控、水利等场景中,均展示了“检中调”的思路显著优于“检后调”的传统方法。最后,本文还简要展望了基于序贯检测的快速马尔可夫决策在海上碳封存、网络攻击检测防御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计信号处理 随机最优控制 序贯检测 最速变化点检测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受约束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临采期核桃鲜果的品质变化及加工适宜性初评
12
作者 孟盟盟 王强 +4 位作者 张赟齐 宋春丽 张锐 齐建勋 陈永浩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52-1962,共11页
为研究核桃鲜果在不同临采期的品质及其加工适宜性,本研究以6个不同临采期(7月22日、7月29日、8月5日、8月12日、8月22日、9月2日)的新丰核桃鲜果为原料,系统研究鲜果的21个品质指标(壳厚、果重、出仁率、质构特性、仁色泽、感官品质、... 为研究核桃鲜果在不同临采期的品质及其加工适宜性,本研究以6个不同临采期(7月22日、7月29日、8月5日、8月12日、8月22日、9月2日)的新丰核桃鲜果为原料,系统研究鲜果的21个品质指标(壳厚、果重、出仁率、质构特性、仁色泽、感官品质、含油率、粗蛋白、总氨基酸等),明确多临采期鲜果的品质变化,利用相关性和聚类分析对加工适宜性进行初步评估。结果表明,在7月22日至9月2日,果实大小和壳厚基本不变,仁重、出仁率、果仁色差值(ΔE)、硬度、咀嚼性和含油率整体呈增加趋势;脆度、含水率、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整体呈逐渐减少趋势;感官评分先增加后逐渐降低(3.35~4.30)。相关性和聚类分析表明,粗蛋白、含水率、氨基酸以及脆度可用于综合评价鲜食核桃品质;仁重、出仁率、硬度、咀嚼性和含油率可用于评价核桃的完熟度。临采期为7月29日的鲜果,含水率和脆度较大,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较高,含油率较低,感官评分最好(4.30),适宜鲜食;8月5日和8月12日的鲜果含油率相对较低且粗蛋白含量丰富,可作为低脂高蛋白鲜果产品原料;8月22日和9月2日的鲜果出仁率和含油率高、含水率低,适宜干制仁和油类制品加工。本研究结果为核桃鲜果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鲜果 新丰 临采期 品质变化 加工适宜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业务过程的概念漂移检测方法D-SPC
13
作者 戎小玉 赵海燕 +1 位作者 曹健 陈庆奎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6-273,共8页
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业务过程,这些业务过程的模型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一些数据分析的算法失效.检测过程模型变化这一“概念漂移”现象对业务过程管理具有突出的意义.目前的过程模型概念漂移检测存在参数过多,特征抽取复杂等问题.... 企业内部存在着大量的业务过程,这些业务过程的模型可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一些数据分析的算法失效.检测过程模型变化这一“概念漂移”现象对业务过程管理具有突出的意义.目前的过程模型概念漂移检测存在参数过多,特征抽取复杂等问题.本文中从过程模型的变化伴有新活动对的出现、旧活动对的消失以及活动对出现频率的变化这一基本现象出发,设计了一种简洁高效的检测框架.在该框架中,针对活动对的出现和消失设计了对活动对出现的轨迹索引进行差分的检测方法;针对活动对频率的变化,在轨迹索引差分的基础上首次运用统计过程控制的工具来检测概念漂移.为了验证本文提出方法的性能,使用合成日志和真实生活日志进行评估,并将本文方法与2种相似方法和4中不同方法进行了实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有效且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挖掘 概念漂移 差分分析 统计过程控制 变更点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70年黄河潼关站以下河段冲淤特征分析
14
作者 韩超 王飞 +3 位作者 戈文艳 陈昊 史尚渝 刘元昊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6,共9页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 [目的]揭示黄河潼关以下河段冲淤变化过程及分布特征,为未来黄河下游水土保持和调水调沙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52-2022年来潼关-花园口段、下游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弯曲型河段输沙特征和冲淤过程进行分析,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与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了不同河段的输沙、冲淤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影响。[结果]潼关以下河段年输沙量在显著减少(p<0.01),1996年后各站输沙量大幅降低,近20年来沙系数均低于0.01,表现冲刷特征。各河段年淤积量呈下降趋势,潼关-花园口段和弯曲型河段仍在持续淤积,花园口-艾山段近20年淤积量则为负值。研究时段内,潼关以下河段累计淤积泥沙186.84亿t,潼关-花园口段、游荡型河段、过渡型河段和弯曲型河段分别淤积了86.75亿t,49.45亿t,17.14亿t,33.49亿t。另外,输沙量和来沙系数变化分别对潼关-花园口、游荡型河段和花园口以下河段淤积影响明显(p<0.01)。[结论]小浪底水利枢纽运行及调水调沙实施后,潼关以下河段年淤积量大幅减少,潼关-花园口和弯曲型河段承载了更多泥沙,花园口-艾山段则已由淤转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黄河下游 冲淤过程 淤积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皮兔丁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与品质的变化研究
15
作者 尤香玲 王浩文 +4 位作者 徐向波 易宇文 邓静 蔡雪梅 吴华昌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2,共8页
为研究陈皮兔丁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对陈皮兔丁在加工过程(鲜肉、腌制后、油炸后、炒制后)中的理化性质、质地、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兔肉的L*值、a*值在加工过程中明显下降,b*值在加工过程中呈先上升后... 为研究陈皮兔丁在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对陈皮兔丁在加工过程(鲜肉、腌制后、油炸后、炒制后)中的理化性质、质地、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兔肉的L*值、a*值在加工过程中明显下降,b*值在加工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兔肉水分含量在加工过程中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质构方面,兔肉经加工后,pH值、硬度、内聚性、胶黏性、咀嚼性显著升高。陈皮兔丁在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出31种游离氨基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加工过程中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加工有助于提高陈皮兔丁的营养品质。陈皮兔丁在加工过程中共检测出71种挥发性风味物质,经油炸后,陈皮兔丁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显著增加,说明加热有助于陈皮兔丁挥发性风味的形成。基于VIP值共筛选出10种差异性风味物质,可作为区分不同加工阶段陈皮兔丁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该研究为陈皮兔丁加工工艺优化和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兔丁 加工过程 品质变化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图像测量的Duncan-Chang模型参数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孙益振 邵龙潭 李根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335-1338,1343,共5页
利用三轴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测量方式得出的Duncan—Chang模型参数的差别很大。分析得出,数字图像局部变形非接触式测量与传统整体测量方式是导致模型参数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冈。数值算例说明了模型参数差别对... 利用三轴土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系统进行研究,发现不同测量方式得出的Duncan—Chang模型参数的差别很大。分析得出,数字图像局部变形非接触式测量与传统整体测量方式是导致模型参数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冈。数值算例说明了模型参数差别对位移计算结果的影响程度,变形数字图像测量得到的模型参数K和Kb比传统测量的结果高2~3倍,相应的位移计算结果是传统测量方法模型参数计算得到结果的一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uncan—chang模型 三轴试验 数字图像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系统治理的构思
17
作者 刘润 邵敏 +11 位作者 陆克定 李启华 吴清茹 严刚 柴发合 王书肖 苏杭 陈楚楚 张士汉 贺克斌 刘文清 张远航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4,共11页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以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断减少为标志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突出;然而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依然存在,如PM_(2.5)二次成分占比上升、O_(3)浓度维持高位振荡态... 近年来,我国绿色发展势头良好,以细颗粒物(PM_(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不断减少为标志的大气污染防治成效突出;然而大气污染防治的结构性、根源性压力依然存在,如PM_(2.5)二次成分占比上升、O_(3)浓度维持高位振荡态势,表明我国大气环境治理仍面临严峻挑战,亟需统筹应对多目标协同、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等压力。本文剖析了我国大气环境治理的基本形势,辨识出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理论创新不足、释放碳污治理协同增效潜力成为亟需、大气环境多尺度一体化治理策略有待构建等面临的突出挑战;进一步阐释了区域‒全球大气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作用,跨圈层多污染物、多介质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等大气环境问题的内在关联,提炼出由大气氧化性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创新技术链构成的大气环境问题系统治理关键体系。建议开展国家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顶层设计、启动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科技创新项目、构建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管理机制、部署大气环境系统治理的行动计划,以科学推动我国大气环境问题系统治理,逐步增强大气环境人群健康与生态风险管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 系统治理 大气氧化性 气候变化 跨圈层、多介质过程 国际环境公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水文影响研究综述
18
作者 丁永建 张世强 +10 位作者 陈仁升 秦甲 赵求东 刘俊峰 阳勇 何晓波 苌亚平 上官冬辉 韩添丁 吴锦奎 李向应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共21页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 冰冻圈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影响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度看,不同流域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各异,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域冰川规模大小及不同规模冰川的组成特征。尽管对全球不同冰川区的冰川融水未来变化趋势,尤其拐点出现时间的认识仍有所差异,但对于冰川融水空间变化整体格局存在共识,即未来全球冰川融水的变化趋势受控于冰盖及高纬度大型冰川的变化速率。全球变暖导致融雪期间径流年内分配出现明显变化,表现为流域融雪期明显提前,提前的日数主要集中在20 d以内,其次是消融早期的融雪径流明显增加,峰值流量到达时间提前。预估未来雨雪比增加将导致积雪储量减少,同时增加升华量,进一步强化融雪径流的提前时间,导致流域融雪径流贡献减少。气候变化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多年冻土水文过程,表现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活动层径流调蓄作用和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三方面。在下垫面水文效应方面,地表冻融作用的加强、热融喀斯特的扩张和活动层加深,直接影响地表产汇流过程和能力,进而影响地表径流的年内分配;在活动层径流调蓄方面,活动层变化不仅影响地表径流过程,也影响活动层内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壤中流,更影响多年冻土层上水的补给和径流能力,更重要的是活动层的冻融及深度变化,对上述水文过程起到年内到长期的水文调节作用;在多年冻土层上水变化方面,通过各种方法获得的结果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多年冻土退化已经或多或少对地下径流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的突出表现是多年冻土退化对河流的直接补给作用,且补给的数量似不可忽视,有些流域甚至达到一定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冰冻圈水文 冰川 积雪 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加工方式对厚壳贻贝品质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绍平 李开辉 +3 位作者 涂传海 王家星 房传栋 张宾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6,共9页
为探索不同热加工方式的贻贝在加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研究以厚壳贻贝为对象,考察沸水加热(boiling water heating,BH)、蒸汽加热(steam heating,SH)、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MH)、真空隔水加热(vacuum water bath heating,VH)和... 为探索不同热加工方式的贻贝在加热过程中的品质变化,本研究以厚壳贻贝为对象,考察沸水加热(boiling water heating,BH)、蒸汽加热(steam heating,SH)、微波加热(microwave heating,MH)、真空隔水加热(vacuum water bath heating,VH)和空气循环加热(air circulation heating,AH)5种热加工方式对其汁液损失率、色泽、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微观组织结构的变化,并对其蛋白质特性及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5种处理组汁液损失率、a^(*)值、b^(*)值、硬度、弹性、内聚性、咀嚼性不断上升,而L^(*)值先上升后下降。HE染色和SEM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5种处理组组织中肌纤维间隙加大,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断裂,当加热时间为3 min时,VH组贝肉组织中肌纤维完整性较好。凝胶电泳结果表明了贝肉在热加工过程中蛋白组分随加热时间延长均发生了不同程度地热降解及聚集。热加工过程中,5种处理组β-折叠、无规卷曲相对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均先上升后趋向平稳,而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Ca^(2+)-ATP酶活力、α-螺旋相对含量、β-转角相对含量随着加热时间延长均先下降后趋于平稳。其中在加热前期,MH和AH组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率、Ca^(2+)-ATP酶活力、α-螺旋相对含量、β-转角相对含量均高于BH、SH和VH组。综上所述,从食用品质并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SH和VH是厚壳贻贝较为适宜的热加工方式,其中在加热2 min时贝肉的品质相对较好。该研究结果可为贝类产品加工的品质控制及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壳贻贝 热加工 品质变化 肌原纤维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木相思心材形成中细胞生理活性及其次生代谢物变化
20
作者 邓云涛 韦鹏练 符韵林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6,共11页
【目的】黑木相思的心材具有优美的木纹和独特的美丽图案。作为特色速生树种,研究其心材形成机制,有助于提升心材的利用价值。然而,当前关于黑木相思心材形成的关键生理和化学机制仍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究黑木相思心材形成的生理和化... 【目的】黑木相思的心材具有优美的木纹和独特的美丽图案。作为特色速生树种,研究其心材形成机制,有助于提升心材的利用价值。然而,当前关于黑木相思心材形成的关键生理和化学机制仍不清晰。本研究旨在探究黑木相思心材形成的生理和化学基础,以深入理解其心材化过程。【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黑木相思木质部不同部位薄壁细胞中细胞核、淀粉粒和还原糖的形态及数量变化。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MS)鉴定心材、过渡材和边材提取物的成分,分析其化学组成特征。通过这些方法,系统探究黑木相思心材形成的生理和化学基础,揭示其在心材化过程中的关键变化。【结果】在从边材到心材的过渡过程中,细胞核数量逐渐减少,长宽比变小,形态从长梭形变为圆形,并在第3生长轮完全消失。淀粉粒和还原糖主要分布在射线薄壁细胞周围的轴向薄壁细胞,数量逐渐减少,最终在第3生长轮消失。第4生长轮细胞核形态由椭圆形变成圆形,淀粉粒几乎消失,推测此区域为过渡区内侧。这些变化反映了心材化过程中细胞内部生理活动的逐步调整。在化学成分方面,黑木相思心材的总酚(45.80 mg/g)和总黄酮(16.13 mg/g)含量显著高于边材(总酚3.25 mg/g,总黄酮0.50 mg/g)。利用UPLC-MS/MS,鉴定出黑木相思心边材提取物中的21种酚类成分,涵盖黄酮类、酚酸类、单宁类、二苯乙烯类和香豆素类。其中,二氢槲皮素、圣草酚、伞形酮和3-甲氧基木犀草素等酚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较高。【结论】本研究揭示了黑木相思在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方面的变化规律,明确了其木质部化学组成特征的关键部分。这些发现为黑木相思心材形成和颜色变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为黑木相思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更深入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相思 心材化过程 生理活性变化 提取物成分 化学组成 UPLC-MS/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