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0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56-2016年中国降水量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原园 李云玲 +2 位作者 郭旭宁 潘扎荣 刘为锋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共17页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 为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时空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挑战,基于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956—2016年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全面剖析了降水量在全国、水资源一级区、省级行政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年际变化、年内分配等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降水时空分布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深为1215.1 mm,北方地区仅为329.3 mm;各水资源一级区均出现连枯连丰现象,降水量越少的区域年际变化越显著;北方地区连续最大4个月降水量占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的70%~80%,南方地区则占50%~65%;1956—2016年全国降水量呈现出丰枯交替的现象,整体变化趋势未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时空分布 年际变化 年内分配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2年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卫仁娟 钟馨 +3 位作者 史雯雨 郭蕾蕾 赵璐 崔宁博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4-139,共16页
【目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减轻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方法】利用1961—202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计算了20个... 【目的】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四川省极端气候变化特征,以期减轻极端气候灾害对区域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的不良影响。【方法】利用1961—2022年四川省40个气象站点的数据(包括逐日降水量、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计算了20个极端气候指数,采用线性趋势法、局部加权回归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等方法及Arcgis软件分析了四川省川东盆地山地区、川西高山高原区和川西南山地区三个分区极端气候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四川省极端气温指数以增暖为主要变化特征,增温趋势显著;极端降水指数以增加为主要变化特征,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结论】结果表明:(1)1961—2022年四川省极端暖(冷)事件增加(减少),且呈现“低温上升比高温明显、夜间增暖高于白天、暖日数高于冷日数”的特征;空间上,四川省各分区极端气温指数均呈现变暖趋势,且变暖趋势在川西高山高原区、川西南山地区等高海拔区域更显著。(2)四川省降水量以增加为主,降水量的集中程度增大;空间上,川西高山高原区具有湿润化倾向,川东盆地山地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具有干旱化倾向。极端降水指数表现出“西湿化东干化”的变化特征。(3)大部分极端气候指数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经度和海拔呈现显著相关性,而与纬度相关性较低。大气环流因子中大西洋年代际振荡指数(AMO)对四川省极端气候影响最显著。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变化特征的分析对四川省防洪抗旱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极端气温 极端降水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市降水结构时空特征及其与大尺度气候的关联机制
3
作者 刘卫林 胡林浩 +1 位作者 张景嵘 郭强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4,共5页
为揭示南昌市降水结构时空特征及其与大尺度气候的关联机制,基于南昌市1965~2017年13个降水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小波相干、反距离插值法对南昌市各级别降水指标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其... 为揭示南昌市降水结构时空特征及其与大尺度气候的关联机制,基于南昌市1965~2017年13个降水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小波相干、反距离插值法对南昌市各级别降水指标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探讨了其与全球大尺度气候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南昌市西北、东南地区各等级降水量、降水日数高于其余地区;暴雨、总降水雨量呈增加趋势,中雨呈减少趋势;暴雨雨强呈增加趋势;小雨、中雨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存在28年周期,大雨、暴雨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存在18年周期;各等级降水雨强均有明显的28年周期长度;南昌市降水与北大西洋涛动(NAO)、厄尔尼诺暖流(Nino3.4)、南方涛动指数(SOI)、副热带高压脊线及夏季季风指数(SASMI)均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其中SOI、Nino3.4及副高脊线在2000年前后对于暴雨等级降水均表现出时滞相干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南昌市防汛抗旱,并为适应大尺度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昌市 不同量级降水 时空变化 大尺度气候特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暖季气候特征及其降水在黑龙江省的时空分布
4
作者 任丽 刘颖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7-459,共13页
本文使用黑龙江省8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22年暖季(5~9月)东北冷涡及其降水的气候特征,研究了冷涡降水在黑龙江省复杂地形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黑龙江省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冷涡过... 本文使用黑龙江省8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量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1~2022年暖季(5~9月)东北冷涡及其降水的气候特征,研究了冷涡降水在黑龙江省复杂地形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黑龙江省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冷涡过程降水量及占比均呈现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暖季年平均降水量在1998年以前为缓慢减弱趋势,之后为明显增强趋势;冷涡过程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现增强趋势。(2)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峰值均位于14~17时(北京时)。降水量较降水频次的日变化幅度更大。降水强度越大,其日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越显著。(3)强降水发生频次和贡献率均是白天大于夜间。降水强度越大对总降水的影响程度越大。东北冷涡过程中强降水的贡献在增加,降水强度越大增加趋势越显著;弱降水的贡献在减少。(4)极值空间分布特征与局地地形密切相关,平原向山区的过渡区域降水极值最大,极易发生强降水,山区和平原降水极值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日变化 空间分布 地形 短时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103Z镁锂合金激光焊接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成成 王善林 +3 位作者 谭观华 陈玉华 宋石平 张体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3-1483,共11页
LA103Z镁锂合金是一种新型超轻合金材料,在国防军工及民用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国产双相Mg-Li合金LA103Z不同热输入时激光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并对其组织演变和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焊缝中心晶粒明显细化,α-Mg相... LA103Z镁锂合金是一种新型超轻合金材料,在国防军工及民用方面应用广泛。本文研究了国产双相Mg-Li合金LA103Z不同热输入时激光焊接接头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并对其组织演变和强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焊缝中心晶粒明显细化,α-Mg相发生溶解,并逐渐由小颗粒长成为针状,产生弥散固溶强化效果:β-Li相发生明显动态再结晶,呈等轴晶并细化,优先生长,阻碍了α-Mg相的长大;热输入大的区域,析出相多,LiAl相发生熔化并转化成大量纳米级Li2MgAl相,热输入继续增加,纳米级Li2MgAl相能够重新聚集生成LiAl相。同时,β-Li相主导的应变被α-Mg相与β-Li相均匀分配,等轴α/β界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接头的强塑性同步提高,极限抗拉强度达到258 MPa,最大伸长率达到57.8%,激光焊接适用于双相Mg-Li合金的焊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镁锂合金 激光焊接 固溶强化 析出相 应变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减少和间伐对日本落叶松人工林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6
作者 冉馨 孙晓梅 +3 位作者 吴春燕 陈东升 王宏星 张守攻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169,共13页
【目的】设置培育措施与人工模拟气候变化的耦合试验,探讨间伐和降水减少双重影响下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变化,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东部山区19年生... 【目的】设置培育措施与人工模拟气候变化的耦合试验,探讨间伐和降水减少双重影响下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变化,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落叶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辽宁省东部山区19年生日本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2019年4月设置对照(CKN)、未间伐+30%降水减少(CKR)、45%间伐强度+自然降水(T45N)、45%间伐强度+30%降水减少(T45R)4种处理,2023年7月分土层进行土壤和根系取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结果】1)间伐和持续降水减少4年后,与对照相比,30%降水减少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孔隙度、田间持水量,水解性氮、全氮、有效磷、全磷、速效钾和全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密度;45%间伐强度和45%间伐强度+30%降水减少显著改善0~2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间伐的正效应显著高于降水减少的负效应。2)降水减少显著降低各土层不同水平距离的林木根系特征(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根生物量密度),促进根系在20~60 cm土层和各土层水平100~200 cm的分布占比;间伐显著提高各土层水平距离的根系分布和生理特性。3)主成分综合得分为T45N(1.54)>T45R(1.00)>CKN(–0.62)>CKR(–1.92),45%间伐强度和45%间伐强度+30%降水减少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特性具有正向影响,间伐可缓解降水减少对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根系分布与生理特性的负向影响。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呼吸和活力与根系分布、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密度显著负相关。【结论】降水减少显著降低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土壤质量以及根系密度与生理活性,间伐显著提高土壤质量以及根系密度与生理活性,且间伐的正向影响显著高于降水减少的负向影响,合理间伐可作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降水减少的有效营林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 降水减少 日本落叶松人工林 土壤性质 根系分布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斯贝波和局地瞬变强迫对中国东部春季一次强降水事件的影响
7
作者 王建波 于群 +3 位作者 韩艳凤 郭浩康 田莹 戈瑶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5,共17页
为探讨2023年4月初中国东部极端强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机理,基于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罗斯贝波能量频散和瞬变波强迫,研究了罗斯贝波传播和局地瞬变波强迫在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双阻”形势建立与维持过程的作用以及可... 为探讨2023年4月初中国东部极端强降水事件大气环流异常的演变机理,基于逐日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诊断罗斯贝波能量频散和瞬变波强迫,研究了罗斯贝波传播和局地瞬变波强迫在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双阻”形势建立与维持过程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前兆信号,提出了中高纬度“双阻”型环流分布影响2023年4月初中国东部极端强降水的可能机制,结果指出:前期极涡较强,类似极地欧亚遥相关(类POL)作用引起乌拉尔山至东北亚地区高压脊发展,由北大西洋强降水激发的罗斯贝波向下游传播,在上游罗斯贝波和贝加尔湖西部冷空气瞬变强迫的共同作用下,乌拉尔山至东北亚地区上空形成较为稳定的“+−+”型,即“乌拉尔山阻塞高压、贝加尔湖低压槽和东北亚阻塞高压”双阻型分布形势:乌拉尔山、东北亚阻塞高压为异常热源,具有上下相当正压结构;贝加尔湖低压槽为异常冷源,上下为斜压结构;“双阻”型环流分布中的经向风异常增大了冷(暖)空气的向南(北)输送,当副热带西风急流中频散到中国东部的弱波动与中高纬度罗斯贝波同位相叠加时,中高纬度“+−+”型罗斯贝波向南伸展,加强经向风。在低空反气旋西南侧较强的南风和东北亚阻塞高压下沉气流增温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东部显著增温,随着贝加尔湖西部强冷空气下沉南压,中国东部相继形成了强冷锋、气旋和切变线,产生暴雪、寒潮、强对流和强降水天气。当北大西洋再次激发罗斯贝波向下游传播时,北大西洋东部阻塞高压加强东移,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减弱崩溃,中国东部降水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异常 罗斯贝波 瞬变强迫 “双阻”型环流分布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S波段和X波段双偏振雷达定量降水估测应用研究
8
作者 黄兆楚 印佳楠 +5 位作者 杨洋 张晓瑞 黄毅 王梧熠 崔毅 李禧亮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64,共12页
基于石家庄S波段雷达和X波段雷达、雨滴谱仪观测资料以及地面雨量计数据,分析两种雷达的R(ZH)、R(ZH,ZDR)、R(KDP)和R(KDP,ZDR)四种定量降水估测方法。结果表明,利用雨滴谱仪数据计算出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雷达实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 基于石家庄S波段雷达和X波段雷达、雨滴谱仪观测资料以及地面雨量计数据,分析两种雷达的R(ZH)、R(ZH,ZDR)、R(KDP)和R(KDP,ZDR)四种定量降水估测方法。结果表明,利用雨滴谱仪数据计算出的雷达反射率因子与雷达实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整体偏大5 dB;两种雷达使用R(KDP,ZDR)方法估测降水结果优于其他方法,使用偏振参量KDP能明显提高降雨估测结果,使用ZDR后,测雨公式较单参量提高不明显;使用R(KDP)和R(KDP,ZDR)方法,利用X波段雷达估测降水的准确度略高于S波段雷达,可提升约10%,利用高空间分辨率的X波段雷达可以提升城市降水估测的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偏振雷达 雨滴谱 定量估测降水(Q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夏季分钟强降水气候学特征
9
作者 王泠力 任国玉 战云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0-274,共15页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 根据北京地区20个国家气象站1961~2021年6~9月的逐分钟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连续时间下分钟强降水事件的空间分布和日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分钟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降水量都在平原地区和东北山前地带存在高值,降水历时越长,平原上分钟强降水量高值的分布范围越大;与西部和北部山区的乡村站相比,平原地区的城市站和郊区站具有更高的分钟强降水强度,年际变异性也相对更大;分钟强降水事件在城市站多发生于每日21:00(北京时间,下同)至次日09:00,强降水量在18:00和21:00前后出现峰值,而在山区乡村站主要发生在03:00至06:00,分钟强降水量在12:00前后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强降水 空间分布 日内变化 气候特征 北京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暖季东北冷涡强降水日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10
作者 任丽 刘颖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973,共13页
使用黑龙江省8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量资料、NCEP/NCAR和EC-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1981-2022年暖季(5-9月)东北冷涡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 mm)日变化特征,选取一天4个时次多个典型个例进行合成,用于消除单个个例系统生消过程引发强度变化的影... 使用黑龙江省8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量资料、NCEP/NCAR和EC-ERA5再分析资料,统计1981-2022年暖季(5-9月)东北冷涡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 mm)日变化特征,选取一天4个时次多个典型个例进行合成,用于消除单个个例系统生消过程引发强度变化的影响,分析产生强降水日变化特征的原因。结果表明:(1)暖季强降水集中出现在6-8月,又以7月最多,降水极值6月和8月最大。强降水的高频区位于冷涡东南象限,其次是东北象限。(2)与大范围强降水对应的冷涡中心位置和强度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冷涡偏强,位置偏北偏西;白天冷涡偏弱,位置偏南偏东。大范围强降水与高低空急流耦合相伴出现:强降水区位于高空急流核右后侧或左前侧、低空急流前侧和左前侧。高低空急流分布具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下午全天最强,动力条件最好;夜间高空急流最弱,相应的高层辐散条件最弱。夜间以偏南气流水汽输送为主;白天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作用显著增强,到下午以西南气流水汽输送为主。(3)大范围强降水与较强气旋相对应,各时次气旋中心位置相差不大。气旋强度和地面露点温度均有显著的日变化特征。强降水高频区一般出现在气旋中心及其北侧或东侧的气压梯度大值区内,与较大的露点温度相对应。(4)高频次强降水与局地地形分布相关。夜间中小尺度垂直环流对冷涡东侧强降水的量级及高频区分布作用更突出。夜间冷空气更活跃,降水空间梯度大,强降水局地性更强、受地形影响更显著;白天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不明显。山脉背风坡降水量普遍大于迎风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日变化 空间分布 地形 强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析蜡特性及其流动性的影响机理
11
作者 李家州 吕明月 +6 位作者 蔡朵 韩善鹏 王志业 杨笑乐 张玉明 张炜 陈哲文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1-381,共11页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 针对含蜡原油流动性差的难题,采用微波技术对含蜡原油开展微波降黏实验,结合凝点测定仪、差示扫描量热仪及偏光显微镜等分析手段,研究微波处理对含蜡原油黏度、凝点及蜡晶析出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处理后,含蜡原油结晶点数量减少,结晶初始阶段蜡分子过饱和度增加,析蜡速率加快并生成大颗粒蜡晶,促使析蜡点降低;析蜡质量分数从1.83%增加到3.93%,构建“卡片房子”网络结构难度增大,导致凝点下降6℃。微波处理形成的大颗粒蜡晶结构紧凑,相对有效体积分数降低,造成含蜡原油黏度降低,其降黏率在输油温度18~22℃范围内可达57.6%~7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蜡原油 微波处理 黏度 析蜡特性 蜡晶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2年暖季四川及其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统计特征
12
作者 陈孟佳 李国平 李山山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1-167,共17页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 利用高分辨率卫星的云顶黑体亮温(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对2010~2022年暖季(5~9月)四川及其周边地区(25°N~35°N,96°E~110°E)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on Systems,MCSs)进行识别、追踪和分类。重点关注了4类MCS(即MCC、PECS、MβCCS和MβECS)的时空分布、活动特征及其对局部降水(夜间/白天)的贡献,并探讨了有利于MCS生成的大尺度环流条件。主要结论如下:β中尺度圆形的对流系统在该地区暖季最为常见。MCS分布较为分散,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南部是对流活动的活跃区,其中南部对流的夜发性显著。MCS的生成在7月最多,5月最少,而6月的对流发展最为旺盛。α中尺度圆形和β中尺度带状的MCS在成熟时具有更大的平均面积、更低的最低云顶温度和更长的生命史。4类MCS表现出发展慢、消亡快的特征,生成的峰值时段集中在午后17:00(北京时间,下同)至18:00。与MCS有关的降水占总降水量的25%以上,对夜间降水的贡献明显高于日间;对流层高空西风急流和反气旋性环流、对流层中低空浅槽、正相对涡度带和气旋性切变以及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为MCS的生成和维持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中尺度对流系统 时空分布 降水 环流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性矩的粤港澳大湾区极端降水区域频率分析
13
作者 杨芳 马志鹏 陈子燊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以1961—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30个气象观测站年最大日降水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区域线性矩法分析了大湾区各子区域极端降水频率的最优分布函数与重现设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KNN分类法和均质性判别准则将大湾区气象站点分成5个子区... 以1961—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30个气象观测站年最大日降水数据为基础数据,应用区域线性矩法分析了大湾区各子区域极端降水频率的最优分布函数与重现设计水平。研究结果表明:1)使用KNN分类法和均质性判别准则将大湾区气象站点分成5个子区域,分别为位于西江中下游的Ⅰ区、位于中北部三角洲网河区的Ⅱ区、位于南部伶仃洋河口区两岸的Ⅲ区、位于西南部的Ⅳ区、位于东部的Ⅴ区;2)Ⅰ~Ⅴ子区域的最优分布线型依次为P-Ⅲ、GEV、GEV、P-Ⅲ、GEV。依据区域暴雨增长曲线的方法,分别推算了大湾区各站点的暴雨频率设计值。3)由优选的5个分区的区域最优分布函数计算的暴雨重现水平值可作为子区域内无站点处工程设计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矩 区域极端降水 频率分析 KNN分类 区域最优分布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14
作者 李加顺 赵伟华 +1 位作者 刘丽 周彩霞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目的】极端降水是产生洪涝灾害的首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云南省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960—2020年滇中地区4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斜率估计、连续小波... 【目的】极端降水是产生洪涝灾害的首要原因之一,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为探讨云南省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的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960—2020年滇中地区44个气象台站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Sen斜率估计、连续小波分析研究了极端降水指标的年内、年际及周期性变化特征。【结果】结果显示:60年来,发现在年内1 d最大降水量(Rx1day)、5 d最大降水量(Rx5day)、降水强度(SDII)、中雨以上日数(R10)、大雨以上日数(R20)、持续湿期日数(CWD)、强降水量(R95p)和特强降水量(R99p)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持续干期日数(CDD)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年尺度上,Rx1day、SDII、R99p呈显著增加的趋势,CDD、Rx5day、R10、R20、R95p和总降水量(PRCPTOT)变化趋势不显著,CWD呈显著减小的趋势;Rx1day、Rx5day、R10、R20、R95p、R99p和PRCPTOT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东南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SDII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CDD呈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的趋势;CWD高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西北部、东南部和中部,低值区位于滇中地区的中偏西部;小波分析显示Rx1day、Rx5day、R10、R20、SDI、CDD、CWD、R95p、R99p和PRCPTOT均存在8a内的周期特性。【结论】结果表明:Mann-Kendall趋势分析对于降水要素时间序列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能发挥重要的作用;Sen斜率估计针对降水要素长时间序列数据的趋势分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连续小波分析能够推断出降水要素存在的周期性变化,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通过对滇中地区极端降水指标时空演变规律研究,可为滇中地区灌溉排水规划及防灾减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指标 Mann-Kendall趋势分析 Sen斜率估计 连续小波分析 滇中地区 气候变化 时空分布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0 a大汶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15
作者 惠莉 王坤 +5 位作者 王希 徐晶 徐征和 回佩晨 刘博文 张而弛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大汶河流域的极端降水特征,减轻极端降水对区域经济等的不良影响,基于大汶河流域6个国家气象站点的1970—2019年逐日降水数据,选取10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 为了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环境下大汶河流域的极端降水特征,减轻极端降水对区域经济等的不良影响,基于大汶河流域6个国家气象站点的1970—2019年逐日降水数据,选取10个极端降水指数,利用线性趋势、5 a滑动平均、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研究大汶河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汶河流域近50 a年降水量、中雨日数、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呈现增加的趋势,但增加趋势不显著,年降水强度、最长连续无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1 d最大降水量、3 d最大降水量、极端降水总量、大雨日数及暴雨日数5个指数呈不显著下降趋势;突变发生年份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以来较为集中,各指数周期变化稍有差异,除最长连续无水日数外,其余指标均有2个主周期,周期振荡较强烈;各指标年际均值的空间总体分布呈由东到西条带状或以某站点为核心辐射状分布,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年降水强度、极端降水总量、最长连续无水日数3个指数在整个流域范围均呈下降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特征 极端降水指数 Mann-Kendall突变检验 大汶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鄱阳湖平原水稻生育期降雨对灌溉需水及降雨利用的影响
16
作者 华克骥 黄剑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3,共9页
降雨是稻田灌溉水的重要来源,其高效利用对缓解水资源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但南方水稻生育期降雨对灌溉需水和降雨利用的影响尚不明晰。基于1957-2020年江西鄱阳湖平原6个典型站点(庐山、武宁、景德镇、南昌、樟树、贵溪)... 降雨是稻田灌溉水的重要来源,其高效利用对缓解水资源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至关重要,但南方水稻生育期降雨对灌溉需水和降雨利用的影响尚不明晰。基于1957-2020年江西鄱阳湖平原6个典型站点(庐山、武宁、景德镇、南昌、樟树、贵溪)逐日气象数据,构建水量平衡模型,分析18种水稻类型的水量平衡要素,定量评估降雨利用率和贡献率,并采用降雨集中度、集中期、基尼系数和洛伦兹不对称系数分析降雨分布特征。同时,应用Mann-Kendall检验趋势变化,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指标间相关性。结果显示,早稻生育期内降雨充沛(681.0 mm),灌溉需求大部分可由降雨满足,降雨贡献率较高(73%),但因降雨集中期与需水高峰期不匹配,降雨利用率较低(48%)。中、晚稻降雨较少(472.2 mm和310.8 mm),但降雨利用率较高(61%和69%),降雨贡献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水稻生育期大雨及以上降水事件频发,中、晚稻可能面临降雨利用率进一步下降的风险。未来研究应依据降雨分布规律,制定智能灌溉策略,提升降雨的综合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降雨分布 降雨利用率 降雨贡献率 降雨集中度 降雨集中期 基尼系数 洛伦兹不对称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50年中国竹林区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
17
作者 单博文 李祎 +1 位作者 覃钧 石雷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1,共12页
【目的】探究中国竹林分布区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揭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分异及其时间变化规律,为未来不同竹林分布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60—2020年气象数据,利用中国天气发生器(NCC/GU-WG Version 2.0)对202... 【目的】探究中国竹林分布区极端气候的时空变化,揭示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空间分异及其时间变化规律,为未来不同竹林分布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1960—2020年气象数据,利用中国天气发生器(NCC/GU-WG Version 2.0)对2021—2050年的气象数据进行预测,借助RClimDex软件计算与竹林生长相关的10个极端气候指标,采用累积距平、Sen趋势、Mann-Kendall检验和克里金插值法研究1960—2050年中国竹林分布区极端气候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90年来,中国竹林区的夏季高温日数、日最高温的极高值、日最低温的极高值、日最高温的极低值和日最低温的极低值每10年分别上升3.52天、0.15℃、0.21℃、0.26℃和0.4℃,霜冻日数每10年减少1.79天,上述极端温度指标大约在2000年前后存在突变点;单日最大降水量、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和年均日降水强度每10年分别上升1.58 mm、2.13 mm、12.99 mm和0.2 mm?d-1,上述极端降水指标在1994年前后存在突变点。从空间上来看,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的极高值在整个竹林区域都较大,而夏季高温日数的高值区则位于低纬度的竹林区;日最高温和日最低温的极低值的低值区,以及霜冻日数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内陆高纬度的散生竹区。表征极端降水的单日最大降水量、连续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和年均日降水强度的高值区位于南方以及沿海区域,而四川混生竹区具有较高的极端降水指标和极低的极端低温指标。【结论】在中国竹林分布区发生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都具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且大部分极端温度指标和极端降水指标分别在2000年前后和1994年前后存在突变点。内陆高纬度区域的散生竹区易遭受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低纬度竹林区可能会遭受旱涝两极灾害的影响,而四川混生竹区遭受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风险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生竹 混生竹 丛生竹 极端温度 极端降水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损的日光温室雪灾预警等级研究
18
作者 李昌玉 张令振 +4 位作者 张婷华 彭毛青措 李君 陈东卫 李姝彬 《农学学报》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建立日光温室雪灾预警,指导农户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灾前防御,减少或避免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青海省河湟谷地13个县区1978—2021年最大积雪深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为了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精细化服务需求,建立日光温室雪灾预警,指导农户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灾前防御,减少或避免雪灾造成的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极值概率分布模型对青海省河湟谷地13个县区1978—2021年最大积雪深度观测资料进行分析,计算了30 a重现期日光温室坡度角为30°、35°和40°的最大雪压,得到日光温室雪灾临界指标。在此基础上选取1985—2021年河湟谷地日光温室实际雪灾资料、积雪深度资料,以各雪灾年造成的日光温室损失率作为因子,依据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不同等级灾害占总灾害比例的方法,确定日光温室雪灾不同强度等级的阈值,再根据积雪深度和温室损失率的函数关系,构建基于日光温室损失率的雪灾预警指标,将日光温室雪灾预警等级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此方法对日光温室雪灾指标划分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不仅简单,而且具有地域普适性,便于气象服务业务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精细化服务 日光温室 雪灾 损失率 预警等级 极值概率分布模型 标准化降水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大气可降水量分布及其与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晶 刘兆旭 +1 位作者 杨莲梅 周玉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7-634,共18页
利用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17部地基GPS水汽探测仪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 14个地面气象站逐时和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域A)和东部(区域B)PWV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 利用2018年7月至2022年6月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地区17部地基GPS水汽探测仪遥感的大气可降水量(PWV)资料、 14个地面气象站逐时和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西部(区域A)和东部(区域B)PWV分布特征及其与降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年平均PWV高值区主要集中于盆地北部和盆地西南部平原地区,海拔超过1300 m站点的PWV年平均值与海拔成反比,低于1300 m的低海拔地区PWV年平均值在10~12 mm。夏季测站PWV平均值是春、秋季节的2倍。(2)区域A和区域B PWV月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分别在8月和7月达到峰值。区域A有、无降水日PWV均在23:00(北京时,下同)达到日峰值。区域B有、无降水日PWV日峰值出现时间相差5 h,分别出现在11:00和17:00。(3)区域A和区域B多数测站ΔPWV(PWV与PWV月平均值差值)峰值分别在降水开始前0~1 h和降水开始时刻前后1 h出现。春季区域B降水前PWV跃变程度较区域A更剧烈,夏季各区域σPWV(PWV与PWV月平均值倍数)提前降水开始时刻1 h、 5~6 h达到1~1.8倍的天气过程较其余时次偏多。秋季和冬季区域BσPWV分别集中在1.4~2.0倍和1.6~2.4倍。(4)海拔高于1400 m测站的5-6月、 7-8月PWV值达到10~20 mm和15~25 mm,对应降水结束时刻。海拔低于1400 m测站5-8月降水结束时刻PWV值逐渐由15~25 mm增至25~3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地基GPS 大气可降水量 时空分布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雨季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
20
作者 汪小康 崔春光 +1 位作者 刘柯 王晓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406,共14页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的大值区,随着极端性增强,北方小时降水阈值的增大较南方更显著,大值中心北移。月尺度上,小时降水的最高频次月份由南向北从5月推迟至8月,华西地区最晚(9—10月),随着极端性增强,最高频次月份由6月、7月推迟到7月、8月,且地区差异减小。日变化特征上,全国范围内小时降水频次占比,呈现午后到夜间的谷峰主循环和后半夜到上午的次循环,且随着极端性增强,主循环振幅增大,次循环峰值减小。不同地理位置看,四川盆地的极端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出现在凌晨,其他三个大值区则与全国平均较为一致,日变化振幅从南到北逐渐减小,西部最大。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具有空间聚集的特征,夜间峰值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和华北、东北,早晨—上午峰值集中在中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空间分布中出现的逐渐推迟和突变特征与海陆分布和大地形密切相关。小时降水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与频次占比的日变化特征类似,均有上午峰值平缓、夜间峰值陡峭的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站点到达夜间峰值的时刻接近,而到达上午峰值的时刻不同;两者主要区别在随着极端性增强,频次占比夜间主峰值显著增大,而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主峰值几乎不变,这是因为频次的变化主要是由同一些站点上的次数变化导致,而非不同站点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百分比阈值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