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质谱的单细胞分析技术研究新进展
1
作者 尤穆英楠 刘心昱 +1 位作者 石先哲 许国旺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31,I0001,共17页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近年来,人们对细胞异质性的关注越来越多。为了分析细胞的这种异质性,避免单细胞信息被群体细胞的平均值所淹没,单细胞分析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由于单细胞的体积小,内含物质含量低且种类繁多,某些...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近年来,人们对细胞异质性的关注越来越多。为了分析细胞的这种异质性,避免单细胞信息被群体细胞的平均值所淹没,单细胞分析技术不断发展起来。由于单细胞的体积小,内含物质含量低且种类繁多,某些物质在细胞内的变化迅速,分析过程中不同物质之间相互干扰,造成了单细胞分析极具挑战性。基于质谱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具有通用性强、无需标记、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选择性的优点,已逐渐在单细胞分析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单细胞分析的理想工具。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5年来基于质谱的单细胞分析技术的最新进展,包括电喷雾电离质谱、激光解吸电离质谱、二次离子质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并对未来的研究和技术方向进行展望,希望为单细胞质谱分析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细胞 电喷雾电离质谱(ESI-MS) 激光解吸电离质谱(LDI-MS) 二次离子质谱(SIMS)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熔-树脂分离-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黄铜矿单矿物中8种贵金属元素的含量
2
作者 钟莅湘 李志伟 +3 位作者 夏彬涵 张帆 黄杰 毋喆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64-769,共6页
黄铜矿单矿物样品中常伴有金、银等贵金属元素,在冶炼铜时,还会综合回收贵金属等伴生元素,因此准确测定样品中各贵金属元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应方法未见报道。通过优化熔融、树脂分离条件以及校正共存元素干扰,提出了题示方法。取... 黄铜矿单矿物样品中常伴有金、银等贵金属元素,在冶炼铜时,还会综合回收贵金属等伴生元素,因此准确测定样品中各贵金属元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相应方法未见报道。通过优化熔融、树脂分离条件以及校正共存元素干扰,提出了题示方法。取0.2000 g样品置于刚玉坩锅中,加入0.5 g氢氧化钠,于室温升温至700℃,熔融5 min。趁热加入1.5 g过氧化钠,于700℃熔融30 min,冷却后加入50 mL热水,于200℃煮沸3 min。用水洗涤坩埚,收集洗涤液并合并于样品溶液中,用体积比3∶1盐酸-硝酸溶液(王水)调节酸度至pH 1。加入由质量比2∶8的A21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和R1S-82聚苯乙烯骨架硫脲螯合树脂混合制成的混合树脂1.0 g,于70℃吸附60 min。取出树脂,加入10 g·L^(-1)硫脲溶液20 mL和50%(体积分数)王水溶液20 mL,于90℃解吸60 min。用3%(体积分数)硝酸溶液将解吸溶液稀释至100 mL,分取1 mL,用3 mol·L^(-1)硝酸溶液稀释至10 mL,供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分析。内标镥在线加入,用于补偿基体效应和灵敏度漂移;解吸溶液中含有微量铜、镍和铅,干扰低含量铑和钌测定,通过公式可校正相应干扰。结果显示:8种贵金属元素(铂、钯、铑、铱、钌、锇、金和银)的质量浓度均在一定范围内与质谱强度呈线性关系,7种元素的检出限(3s)为0.04~0.17 ng·g^(-1)(银的检出限为0.11μg·g^(-1))。对黄铜矿单矿物样品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考察,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为0.47%~4.4%,加标回收率为97.2%~1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黄铜矿 单矿物 贵金属元素 碱熔 树脂分离 分段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表面基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被引量:28
3
作者 李娜 朱健 查庆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48-554,共7页
利用过硫酸铵对石油焦基活性炭进行了氧化处理,并使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带质谱检测的程序升温脱附(TPD-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对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结... 利用过硫酸铵对石油焦基活性炭进行了氧化处理,并使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带质谱检测的程序升温脱附(TPD-M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并对不同表征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元素分析所得结果与TPD-MS分析结果较吻合,XPS和XANES分析所得含氧量结果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含氧基团 定量分析 tpd-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研究黄河三湖河口表层沉积物对Cd^(2+)和Cu^(2+)的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6
4
作者 左航 陈艺贞 +5 位作者 陈建华 郭阳 王汝明 方芳 赵佳颖 刘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02-909,共8页
为了研究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与Cd^(2+)和Cu^(2+)的相互作用机理,以黄河三湖河口表层沉积物(简称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优化样品对Cd^(2+)和Cu^(2+)的吸附固液比、时间、pH等条件。并在此条件下研究了Cd... 为了研究黄河上游表层沉积物与Cd^(2+)和Cu^(2+)的相互作用机理,以黄河三湖河口表层沉积物(简称样品)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优化样品对Cd^(2+)和Cu^(2+)的吸附固液比、时间、pH等条件。并在此条件下研究了Cd^(2+)和Cu^(2+)在样品上的吸附特性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两种金属的优化吸附条件不同,在各自优化吸附条件下,样品对Cu^(2+)和Cd^(2+)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0.88和0.13 mg·g^(-1);对两种金属的吸附动力学符合伪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且样品对Cu^(2+)的吸附速率大于对Cd^(2+)的吸附速率;吸附热力学拟合结果显示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对两种金属的吸附均属于优惠型吸附,且吸附过程属于吸热过程,可自发进行;解吸动力学研究表明,两个金属的解吸过程均符合Elovich方程,属于非均相扩散;在多离子竞争吸附-解吸实验中发现,样品对Cu^(2+)的吸附-解吸受到共存离子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揭示了黄河三湖河口表层沉积物对Cd^(2+)和Cu^(2+)吸附和解吸的作用机理以及共存离子对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对于分析重金属在水体与沉积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固液两相分布规律以及重金属迁移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制定研究区域针对性的重金属防控措施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黄河三湖河口 表层沉积物 Cd^(2+) Cu^(2+)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谱法测定4种真菌毒素与载体蛋白偶联物的结合比 被引量:6
5
作者 王莹 王希春 +3 位作者 金福源 何成华 郑浩 张海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19-223,共5页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对由3种真菌毒素伏马菌素B1(FB1)、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与两种载体蛋白... 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of-flight massspectrometry,MALDI-TOFMS)对由3种真菌毒素伏马菌素B1(FB1)、赭曲霉毒素A(OTA)、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与两种载体蛋白卵清白蛋白(OVA)、血清白蛋白(BSA)分别偶联制备得到的4种小分子-载体蛋白偶联物FB1-OVA、FB1-BSA、OTA-BSA、DON-OVA的偶联结合比进行测定,并与紫外吸收光谱法进行比较。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测得偶联物FB1-OVA、FB1-BSA、OTA-BSA、DON-OVA的结合比分别为5:1、11:1、3:1、0;紫外吸收光谱法测得OTA-BSA的结合比为4.4:1,DON-OVA的结合比为3.4:1,无法测定FB1-OVA、FB1-BSA结合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法 紫外吸收光谱法 真菌毒素 载体蛋白 偶联物 结合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质联用仪分析新鲜羊肉在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曲超 张顺亮 +6 位作者 王守伟 赵冰 潘晓倩 乔晓玲 陈文华 李家鹏 许典 《肉类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29,共5页
为研发依据挥发性化合物快速测定羊肉新鲜度的智能探头,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羊肉在4℃贮藏条件下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确定各类化合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0~8 d的贮藏期内,酸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的含量呈逐渐... 为研发依据挥发性化合物快速测定羊肉新鲜度的智能探头,采用吹扫/捕集-热脱附-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羊肉在4℃贮藏条件下挥发性化合物的变化情况,确定各类化合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0~8 d的贮藏期内,酸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的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醛类、烯烃类物质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酚类物质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L-乳酸、2,3-丁二醇、壬醛、3-羟基-2-丁酮、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苯乙烯和萘等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肉 吹扫/捕集-热脱附-气质联用仪 挥发性物质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研究太湖表层沉积物对Cd^(2+)和Zn^(2+)的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方芳 季雨珊 +2 位作者 柏娜 李想 刘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89-1895,共7页
前期研究发现太湖过滤水和表层沉积物中Zn含量最高,且表层沉积物中Cd存在强生态危害。因此,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分析手段研究了太湖苏州湾大桥东表层沉积物(标记为SES)对Cd^(2+)和Zn^(2+)的吸附-解吸特... 前期研究发现太湖过滤水和表层沉积物中Zn含量最高,且表层沉积物中Cd存在强生态危害。因此,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分析手段研究了太湖苏州湾大桥东表层沉积物(标记为SES)对Cd^(2+)和Zn^(2+)的吸附-解吸特性。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SES对Cd^(2+)和Zn^(2+)的吸附能力相差不大,在吸附时间t<120min时,吸附是一个快速阶段,而当t≥120min时则相反,吸附趋于动态平衡;Cd^(2+)和Zn^(2+)的吸附更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热力学实验表明,沉积物对Cd^(2+)的吸附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而对Cd^(2+)的吸附更符合Langmuir模型。沉积物中Cd^(2+)和Zn^(2+)的解吸动力学研究发现,二者均更符合Elovich方程,为非均相扩散过程。且当pH值增大时,沉积物中Cd^(2+)和Zn^(2+)的解吸量逐渐减小,并在pH=9时趋于稳定。结合Cd^(2+)和Zn^(2+)的吸附-解吸特性发现,SES对Cd^(2+)和Zn^(2+)的吸附速率远远大于其解吸速率,与作者前期研究结果一致。揭示了太湖表层沉积物对Cd^(2+)和Zn^(2+)的吸附-解吸作用机理及不同因素对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对研究太湖固-液两相界面重金属的分配和污染水体修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太湖 沉积物 Cd2+ Zn2+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制时间对粉蒸肉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张哲奇 臧明伍 +3 位作者 张凯华 李丹 王守伟 李笑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5-211,共7页
采用氮气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联用法对一种粉蒸肉产品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以确定最佳蒸制时间。结果显示:未加热和分别蒸制30、60、90 min 4个粉蒸肉样品中共检测到7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各阶段分别为69... 采用氮气吹扫/捕集-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联用法对一种粉蒸肉产品加工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以确定最佳蒸制时间。结果显示:未加热和分别蒸制30、60、90 min 4个粉蒸肉样品中共检测到7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各阶段分别为69、43、50种和56种,共有物质33种。在加工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的总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由加热前的1 646.39μg/kg增加至2 657.10μg/kg,且3个加热时间样品中挥发性物质种类也逐渐增多。但是通过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分析,对风味具有贡献的化合物(OAV>0.1)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加热60 min时OAV最大。其中壬醛、癸醛和肉桂酸甲酯对粉蒸肉产品特征风味的形成贡献最大,构成了粉蒸肉的特征风味。主成分分析显示加热60 min样品与其他样品区分明显并且在第1、2主成分上贡献较高。总体来说蒸制60 min能使产品获得较好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蒸肉 风味 吹扫/捕集-热脱附 主成分分析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仪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MS研究黄河河曲段表层沉积物对Pb(Ⅱ)和Cr(Ⅵ)的吸附-解吸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田梦靖 贾佳 +3 位作者 谯雨 吴亭燕 李和祥 刘颖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902-1907,共6页
表层沉积物易于富集和释放水中重金属,是污染水体中重金属的源和汇,研究表明黄河河曲段水体中Pb和Cr重金属污染严重。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在优化实验条件下,黄河河曲段表层沉积物对Pb(Ⅱ)和Cr(Ⅵ)的吸附特... 表层沉积物易于富集和释放水中重金属,是污染水体中重金属的源和汇,研究表明黄河河曲段水体中Pb和Cr重金属污染严重。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为检测手段,研究了在优化实验条件下,黄河河曲段表层沉积物对Pb(Ⅱ)和Cr(Ⅵ)的吸附特性和解吸特性。结果表明:黄河河曲段沉积物对Pb(Ⅱ)和Cr(Ⅵ)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吸附初始5min时吸附率均达到98%以上,且是自发的吸热过程(ΔG<0,ΔH>0)。动力学实验显示,两种离子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方程拟合发现,Pb(Ⅱ)的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而Cr(Ⅵ)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解吸过程符合Elovich方程,且受pH的影响较大。Pb(Ⅱ)和Cr(Ⅵ)二元体系竞争效应研究表明,Pb(Ⅱ)的吸附率大于Cr(Ⅵ),且均低于单离子吸附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孔径及比表面积分析显示,黄河河曲段表层沉积物表面结构不规则,且具有相对较高比表面积。该研究揭示了Pb(Ⅱ)和Cr(Ⅵ)在黄河河曲段沉积物上的吸附-解吸行为,对评估沉积物污染风险和污染修复、掌握重金属离子与沉积物之间的作用机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 沉积物 Pb(Ⅱ) Cr(Ⅵ) 吸附-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