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erimental study of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subgrade soils under coupling of freeze–thaw cycles and dynamic load 被引量:11
1
作者 ZHAO Yang LU Zheng +2 位作者 YAO Hai-lin GU Fan DUAN Ya-hu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7期2043-2053,共11页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 Although the dynamic properties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have already been studied, few researchers have considered the influence of shallow groundwater during the freeze–thaw(F–T) cycles. So a multifunctional F–T cycle system was developed to imitate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subgrade during the freezing process and a large number of dynamic triaxial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fter the F–T cycles. Some significant factors including the F–T cycle number, compaction degree, confining pressur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loading frequency, and water content were investigated for the resilient modulus of soil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of the subgrad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yclic deviator stress, F–T cycle number, and initial water content, whereas the degree of compaction, confining pressure, and loading frequency could enhance the resilient modulus. Furthermore, a modified model considering the F–T cycle number and stress state wa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is modified model were very close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nsequently, calculation of the resilient modulus for F–T cycles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load was appropriate.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search focusing on F–T cycles with groundwater supply and the dynamic resilient moduli of subgrade soils in seasonally frozen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ynamic resilient modulus freeze–thaw cycles dynamic load dynamic triaxial test prediction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ndrained dynamical behavior of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under cyclic loading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国兴 刘雪珠 战吉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8年第S2期215-221,共7页
A series of dynamic behavior tests on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the WFI cyclic triaxial apparatus made in England.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under different s... A series of dynamic behavior tests on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the WFI cyclic triaxial apparatus made in England. The dynamic behaviors of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under different static deviator stress levels and cyclic stress ratios were studied. Through comparing the effective stress path under cyclic loading with static loading, the processes of liquefaction of saturated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with development of dynamic pore-water pressure, including the initial compact state, compression state and dilative state, were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 of the shear stiffness with the number of cycles and cyclic strain was investigated by analyzing the secant shear modulus in each unload-reload loop of dynamic stress-strain relationship. And by means of the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empirical equ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ant shear modulus Gsec, shear modulus ratio Gsec/Gmax and cyclic strain ε were established based on series of test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static deviator stress and cyclic stress, two kinds of failure patterns with deviator stress reversal or no deviator stress reversal are observed in the samples tested in this series, including cyclic mobility and the failure of accumulation residual strain. In addition, the degradation of dynamic shear modulus is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vibration pore-water pressure and it is observed that the shear modulus reduces with the progressive number of cyc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JING flake-shaped fine sand cyclic triaxial tests failure pattern effective stress path degradation of dynamic shear modu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间歇影响下轮胎碎片土三轴试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丽华 孙恺 +3 位作者 刘一鸣 沈轩宇 杨俊超 李贲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9,共7页
研究目的:为探讨轮胎碎片混填路基土在列车间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开展了一系列连续加载与分级间歇加载大型动三轴试验,分析不同加载方式下黏质砂土与轮胎碎片混填土的轴向累积变形特性以及动应力-动应变滞回曲线发展规律,探讨轮胎... 研究目的:为探讨轮胎碎片混填路基土在列车间歇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开展了一系列连续加载与分级间歇加载大型动三轴试验,分析不同加载方式下黏质砂土与轮胎碎片混填土的轴向累积变形特性以及动应力-动应变滞回曲线发展规律,探讨轮胎碎片掺量对黏质砂土路基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论:(1)单级连续加载下,累积应变先迅速增长,后随循环次数增加逐渐减缓;(2)试样的轴向累积应变由应力幅值决定,间歇期的存在可提高试样的承载能力;试样滞回曲线面积与围压、动应力幅值呈正相关,掺入轮胎碎片可有效减小滞回曲线面积;(3)安定理论适用于分级间歇加载下的动力行为分析;(4)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轮胎碎片混填铁路路基土动力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胎碎片 动三轴试验 列车间歇效应 分级加载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大丰海域海洋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特征研究
4
作者 陈蕾 冀卫东 +3 位作者 陶小三 李荣富 王海波 朱海伦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4,共9页
为探究南黄海大丰地域海洋土的动模量阻尼特性,对该海域0~200 m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土类开展GDS循环三轴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各个应变下分布基本满足正态分布,模量比变异系数与剪应变之间呈正相关,而阻尼比则相反... 为探究南黄海大丰地域海洋土的动模量阻尼特性,对该海域0~200 m深度范围内各地层土类开展GDS循环三轴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动剪切模量和阻尼各个应变下分布基本满足正态分布,模量比变异系数与剪应变之间呈正相关,而阻尼比则相反,总体上阻尼比的变异性比模量更突出,土类对变异性有显著影响。对比我国其他海域海洋土,该海域各地层土剪切模量总体不高,阻尼则在1×10^(-6)~5×10^(-4)应变范围内发展缓慢,5×10^(-4)以后发展较快导致最终阻尼偏大,相应G/G_(max)-γ、λ-γ曲线整体表现出较弱的非线性以及滞后性的区域动力特征。G_(max)随土层深度呈现出持续递增的趋势,且粉土的增长速率最大,埋深对南黄海大丰海域海洋土最大动剪切模量影响相对其他海域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给出了南黄海大丰海域典型地层海洋土不同埋深下的推荐值,为该海域内海洋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以及未来海域地震区划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土 动剪切模量 阻尼比 动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下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研究
5
作者 阮波 沈一凡 +3 位作者 张向京 路占海 张佳森 聂如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4-1621,共8页
以新疆和若(和田—若羌)铁路为背景,采用水泥、玄武岩纤维及工地现场的风积沙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和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的影响。试样的水泥掺量为5%,纤维掺量为0.8%。采用锤击法... 以新疆和若(和田—若羌)铁路为背景,采用水泥、玄武岩纤维及工地现场的风积沙作为原材料,制作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和纤维掺量对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动力特性的影响。试样的水泥掺量为5%,纤维掺量为0.8%。采用锤击法制作直径为39.1 mm、高度为80 mm的圆柱体试样,标准养护28 d后进行冻融循环试验与三轴循环加载试验。冻融循环试验的冻结与融化温度分别为-20℃和20℃,采用三向冻结的冻结路径和无外界补给水的冻结方式。三轴循环加载试验采用正弦波加载,加载频率1 Hz,循环加载次数5000次。试验结果表明,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骨干曲线符合修正Hardin-Drnevich模型。随着冻融循环次数增加,纤维水泥改良风积沙试样的动弹性模量呈指数函数减小,而阻尼比呈指数函数增大,试样达到指定动应变时对应的动应力减小。与未掺纤维试样相比,冻融循环1、3、6、10、15次时,掺入纤维试样的动弹性模量提高了6.74%、5.52%、4.18%、8.91%、9.65%,阻尼比减少了13.9%、8.9%、19.7%、15.9%、22.8%,且掺入纤维试样动应变达到0.08%时对应的动应力增大了18.08%、9.90%、9.75%、22.57%、24.74%。研究成果可以为采用改良风积沙作为路基填料的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路基基床 动三轴试验 冻融循环试验 风积沙 玄武岩纤维 骨干曲线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南黄土状土分布和动力特性研究
6
作者 刘义轩 李金秋 +4 位作者 王振兴 杜国梁 侯新伟 左雪峰 白占学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9-589,共11页
穿越黄土状土地区的铁路,在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极易发生沉降。笔者等以冀南黄土状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人工探井、室内试验测试等方法,探明了黄土状土的分布特征和湿陷等级。针对铁路穿越区广泛分布的中等湿陷性黄土状土,采用动... 穿越黄土状土地区的铁路,在列车荷载长期作用下极易发生沉降。笔者等以冀南黄土状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人工探井、室内试验测试等方法,探明了黄土状土的分布特征和湿陷等级。针对铁路穿越区广泛分布的中等湿陷性黄土状土,采用动三轴仪分别开展了单样多级加载和平行多样恒定幅值动力加载试验,研究了黄土状土在不同固结比、围压、动应力、振动频率条件下的变形破坏特征,并与不同等级湿性土进了对比。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①冀南东部平原黄土状土湿陷性程度轻微—中等,局部强烈,西部地区和山前台地黄土状土湿陷程度强烈,轻微、中等、重度湿陷性土面积占比分别为:4.9%、21.8%、8.5%,湿陷系数(δs)最大可达0.14;②动应力大小是影响中等湿陷黄土状土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土体产生破坏前后存在一个临界动应力比,介于0.37~0.38,当动应力比小于临界值时,试样出现了应变硬化现象,超过临界值后,试样应变软化现象显著;③在列车荷载相同的情况下,列车振动频率越高,土体动应变越小但是变幅减缓;④相同条件下,黄土状土轴向动应变随δs的减小呈缓慢减小趋势,与非湿陷性土相比变化尤为显著,差值最大达1.02%。研究成果对黄土状土地区城市轨道建设路基灾害的防治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南地区 黄土状土 湿陷性 列车荷载 动三轴试验 变形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特性研究
7
作者 王梦洁 张莎莎 +2 位作者 杨晓华 张超 晏长根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27,共13页
为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变形特性,通过开展单样逐级和多样恒定幅值的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偏压固结比、排水条件、动荷载频率和循环应力比等因素对粉质黏土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发展规律、滞回曲线演... 为明确交通荷载作用下漫灌区粉质黏土的动力变形特性,通过开展单样逐级和多样恒定幅值的循环加载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围压、偏压固结比、排水条件、动荷载频率和循环应力比等因素对粉质黏土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发展规律、滞回曲线演化特性以及软化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在动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和残余动孔压的发展具有一致性,根据安定性理论可以将试样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动力行为划分为塑性安定、塑性蠕变和增量破坏3种典型情况,在试验基本工况下,塑性安定、塑性蠕变和增量破坏3种动力行为的界限循环应力比分别在0.30和0.40附近;处于塑性安定状态不排水试样的滞回特征明显,滞回曲线呈S形,随着加载的进行土体存在刚度退化现象;不排水试样的累积塑性变形小于排水试样,在较低循环应力比下排水和不排水条件土体的软化指数分别稳定在1.15左右和0.91左右;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循环应力比对累积塑性应变和孔压比的影响程度最大,围压对软化指数的影响程度最大;确定了适用于漫灌区粉质黏土的累积塑性应变模型的相关参数,预测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三轴试验 粉质黏土 循环应力比 累积塑性应变 软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变围压条件下粉土路基填料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8
作者 陈有为 冷伍明 +4 位作者 徐方 张期树 董俊利 聂如松 杨奇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5,共11页
新型预应力路基通过施加水平预应力,改善路基土的围压状态,可达到路基加固或路基病害整治的目的。为探究水平预应力对粉土路基填料回弹特性的影响,开展同一试样分级变围压的系列循环动三轴试验,研究该条件下粉土填料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 新型预应力路基通过施加水平预应力,改善路基土的围压状态,可达到路基加固或路基病害整治的目的。为探究水平预应力对粉土路基填料回弹特性的影响,开展同一试样分级变围压的系列循环动三轴试验,研究该条件下粉土填料回弹模量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回弹模量经验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分级增大围压不仅可提高粉土填料的回弹模量,还可改善试样的应力状态,使原本常围压下呈塑性破坏的试样最终转变为弹性稳定状态。每次分级增长围压均会引起试样回弹模量的瞬时骤增,而后其值随动荷载作用振次逐步趋于稳定。分级变围压的振次间隔会影响试样回弹模量的稳定值,且振次间隔越小,试样回弹模量的稳定值越高。就稳定型试样而言,低动应力水平下增大围压引起的试样回弹模量增幅大于高动应力水平的试验工况。分级增大围压对试样回弹模量的增益效应并不能补偿含水率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基于试验结果,改进现有回弹模量预测模型,提出了综合考虑路基土动应力状态和应力历史的回弹模量预测模型,并对分级变围压加载下稳定试样的回弹模量进行预测,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水平预应力加固路基的效果和机制提供参考,同时对预应力路基的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土路基填料 回弹模量 分阶段变围压 动三轴试验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膨胀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9
作者 李丽华 李泽升 +2 位作者 梅利芳 张驰 刘刚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197,共7页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利用动三轴仪开展动三轴试验,探讨围压、动应力幅值、加载频率以及加载方式对改良膨胀土累积塑性应变、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动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膨胀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随动...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利用动三轴仪开展动三轴试验,探讨围压、动应力幅值、加载频率以及加载方式对改良膨胀土累积塑性应变、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动弹性模量等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改良膨胀土的累积塑性应变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加而增大,随围压和加载频率的增大而减小。随动应力的增加,试样的累积塑性应变状态由安定向破坏变化。改良膨胀土滞回曲线面积随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减小,滞回曲线向应力轴倾斜,出现明显的硬化现象。改良膨胀土动弹性模量均随动应变的增加而增大,相同动应变对应的动弹性模量与围压、动应力幅值、加载频率呈现正相关。分级加载较单级加载对提高试样抵抗永久变形的能力有积极作用。研究结果对于认识和评价改良膨胀土的动力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膨胀土 动三轴试验 累积塑性应变 应力-应变滞回曲线 动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粒含量对石墨尾矿液化特性的影响
10
作者 赵浩男 孙静 +2 位作者 周婷 陈浩 王润泽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2,共10页
尾矿坝是一种高势能危险源,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致使坝体失稳溃坝,影响尾矿坝的使用安全。采用动三轴试验方法,以黑龙江省鸡西市石墨尾矿为对象,研究三种循环应力比(CSR)下细粒含量(F_(c))对石墨尾矿液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应用Ishibash... 尾矿坝是一种高势能危险源,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液化致使坝体失稳溃坝,影响尾矿坝的使用安全。采用动三轴试验方法,以黑龙江省鸡西市石墨尾矿为对象,研究三种循环应力比(CSR)下细粒含量(F_(c))对石墨尾矿液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应用Ishibashi孔压模型对孔压增长过程进行模拟;同时研究固结比、围压以及饱和度对石墨尾矿液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细粒含量的增加,石墨尾矿的抵抗变形能力提高,孔压增长速率减慢,抗液化能力增强;随着CSR的增大,石墨尾矿的抵抗变形能力降低,孔压增长速率加快,抗液化能力减弱;Ishibashi孔压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石墨尾矿液化过程中孔压的发展,对于不同细粒含量下的石墨尾矿非常适用。结果还表明,随着固结比及围压的增加,石墨尾矿的液化将逐渐被抑制,使其抗液化能力增强;随着饱和度的增加,可促进石墨尾矿的液化,使其抗液化能力减弱;CSR越小,各种因素对液化特性的影响效果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为石墨尾矿坝的液化研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三轴试验 石墨尾矿 细粒含量 液化特性 孔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三轴试验的花岗岩残积土结构性与动态力学特性研究
11
作者 贺斌 周小文 李泽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96-101,共6页
花岗岩残积土是华南沿海及其他多雨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典型土壤,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兼具较高强度和较大孔隙比的特点,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通过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在不同土样状态(原状样、重塑样、饱和样)下的动... 花岗岩残积土是华南沿海及其他多雨地区广泛分布的一种典型土壤,因其特殊的地质成因,兼具较高强度和较大孔隙比的特点,在地下工程建设中广泛应用。通过动三轴试验系统研究了花岗岩残积土在不同土样状态(原状样、重塑样、饱和样)下的动态力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花岗岩残积土的动态响应显著受其结构性和外部荷载条件影响。在小振次和低动应力幅值条件下,原状样因其天然结构性表现出较强的抗变形能力,但在高动应力幅值和高振次作用下,其结构性逐渐破坏,动应变显著增大并可能超过重塑样。此外,动应变0.25%可作为花岗岩残积土刚度变化的临界值,在此值以下试样刚度较高,超出该值后刚度显著衰减。动剪切模量与动应变的关系曲线表现出非线性特性,滞回圈和动骨干曲线可通过Hardin-Drnevich动本构模型较好拟合,但在低动应力原状样的拟合效果略显不足。研究成果可为复杂工程条件下花岗岩残积土的性能预测与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残积土 结构性 动三轴试验 动态响应 动剪切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初始剪应力下饱和珊瑚砂的液化特性
12
作者 秦悠 杜歆宇 +2 位作者 马维嘉 吴琪 陈国兴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7-204,209,共9页
因海洋环境特殊,珊瑚砂在斜坡等地质条件下受地震或波浪作用时应力复杂。为探究初始静剪应力水平对饱和珊瑚砂液化特性的影响,利用循环三轴仪对不同相对密度D_(r)的珊瑚砂开展系列循环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饱和珊瑚砂的轴向应变ε_(a... 因海洋环境特殊,珊瑚砂在斜坡等地质条件下受地震或波浪作用时应力复杂。为探究初始静剪应力水平对饱和珊瑚砂液化特性的影响,利用循环三轴仪对不同相对密度D_(r)的珊瑚砂开展系列循环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饱和珊瑚砂的轴向应变ε_(a)主要表现为循环流动变形和塑性累积变形2种模式。初始剪应力抑制超静孔压u_(e)的发展,而ε_(a)=2.5%对应的超静孔压u_(e2.5%)对循环应力比CSR不敏感,建立了基于固结比K_(c)和D_(r)的饱和珊瑚砂u_(e2.5%)的经验公式。提出了考虑K_(c)影响的应力参数CSR/K_(c)^(1.5),发现在相同D_(r)下,CSR/K_(c)^(1.5)与达到ε_(a)=2.5%所需循环次数呈负幂函数关系。此外,建立了适用于不同初始剪应力下超静孔压比随循环比增长的应力孔压模型。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对初始静剪应力对饱和珊瑚砂液化特性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海洋基础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珊瑚砂 初始剪应力 固结比 相对密度 动三轴试验 超静孔压 轴向应变 抗液化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腐蚀环境下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动弹性模量与阻尼比试验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心善 杨本驰 寇强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263,共11页
近海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受海水腐蚀和动荷载影响,为改善近海地区水泥土基础的力学性能,选取广州某沿海工程黏土制备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试样,利用GDS真(动)三轴仪对改良水泥土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腐蚀状态下纳米SiO_(2)对水泥土... 近海地区工程建设项目大多受海水腐蚀和动荷载影响,为改善近海地区水泥土基础的力学性能,选取广州某沿海工程黏土制备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试样,利用GDS真(动)三轴仪对改良水泥土进行循环加载试验,探究腐蚀状态下纳米SiO_(2)对水泥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腐蚀天数、不同海盐腐蚀浓度下改良水泥土的动弹性模量及阻尼特性。结果表明: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动弹性模量随海盐腐蚀溶液浓度增大逐渐减小,其增长速率随海盐腐蚀时间增长逐渐减弱;与普通水泥土相比,在水泥土中掺入纳米SiO_(2)可明显增大水泥土动弹性模量,提高土体抗腐蚀能力;利用Konder模型得出水泥土动弹性模量倒数与动应变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且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最大动弹性模量E_(d0)相比于普通水泥土有明显提高;采用Darendeli模型对水泥土动弹性模进行分析,得到纳米SiO_(2)改良前后水泥土动模量比衰减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海盐腐蚀环境下水泥土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变化规律;在海盐腐蚀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纳米SiO_(2)改良水泥土滞回圈面积S、阻尼比λ随海盐腐蚀溶液浓度增加不断增大,且均小于普通水泥土,水泥土经纳米SiO_(2)改良后,阻尼比λ的增长速率及增长量明显减小。在沿海腐蚀环境下,纳米SiO_(2)可有效提高水泥土力学性能,探究如何改良水泥土动力特性可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盐腐蚀溶液 水泥土 纳米SiO_(2) 动三轴试验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深海含气能源土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14
作者 王滢 刘嘉怡 +1 位作者 高盟 孔祥霄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7-466,共10页
目前对深海含气能源土的研究多关注于相对平衡状态下以小气泡为主的含气土,且试验中多用施加正弦波来代替地震波。因此,提出一种能控制气泡尺寸及含量的方法,将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转化为应力时程曲线代替正弦波,通过动三轴试验探究地... 目前对深海含气能源土的研究多关注于相对平衡状态下以小气泡为主的含气土,且试验中多用施加正弦波来代替地震波。因此,提出一种能控制气泡尺寸及含量的方法,将地震波加速度时程曲线转化为应力时程曲线代替正弦波,通过动三轴试验探究地震作用下不同组分含气土的动力特性。试验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围压的变化含气土破坏形式也发生变化,包括压缩破坏和拉伸破坏;不同黏土含量表现的破坏形式既有应变破坏,也有液化破坏,高黏土含量含气土刚度及抗剪强度皆下降,但塑性变形能力增强;有效围压对含气土的影响显著,随着饱和度降低,土体动强度越低,有效围压的影响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含气能源土 地震荷载 动三轴试验 破坏形式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作用下残积土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研究
15
作者 范子坚 刘新喜 +2 位作者 邓宗伟 李玉 门晟明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12-2923,共12页
通过动静组合三轴试验,研究振动次数、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的循环荷载对残积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累计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振动次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残积土累计塑性应变演化模型。研究... 通过动静组合三轴试验,研究振动次数、振动幅值、振动频率和初始静偏应力的循环荷载对残积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累计塑性应变的变化规律,提出考虑振动次数、振动频率、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残积土累计塑性应变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残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后,累计塑性应变随振动次数、振动幅值与初始静偏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随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减小,而抗剪强度则随三者的增大而减小,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残积土的抗剪强度随累计塑性应变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逐渐靠近或小于未经历循环荷载作用的残积土抗剪强度;残积土受循环荷载作用后的抗剪强度与累计塑性应变之间存在显著的强负相关关系,并据此确定了累计塑性应变与抗剪强度的函数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残积土的振后力学性能变化规律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积土 循环荷载 动静组合三轴试验 累计塑性应变 抗剪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团粒尺寸对饱和红黏土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16
作者 陈波 杨天辰 金盼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广泛用于路基填料的红黏土容易胶结成不同团粒结构,从而对土体的动力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团粒尺寸对饱和红黏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运用GDS动三轴仪对最大团粒尺寸D_(max)分别为5.0、2.0和0.5 mm制备的饱和压实样,开展不同循环应力比... 广泛用于路基填料的红黏土容易胶结成不同团粒结构,从而对土体的动力特性产生重要影响。为探究团粒尺寸对饱和红黏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运用GDS动三轴仪对最大团粒尺寸D_(max)分别为5.0、2.0和0.5 mm制备的饱和压实样,开展不同循环应力比的循环荷载不排水三轴试验,以探究土体的动轴向应变、动弹模量以及阻尼比随团粒尺寸的演化规律。具体结论如下:(1)累积动轴向应变随循环次数增多而增大的演化规律主要集中于循环次数为200次的范围内;累计动轴向应变随循环应力比的增大呈指数型增长。(2)考虑容许循环应力比之前,越大团粒尺寸制备试样所产生的累积动轴向应变越大;考虑容许循环应力比之后,越大团粒尺寸制备试样所产生的累计动轴向应变反而越小。(3)不同团粒尺寸试样在同一循环应力比作用下,土体动弹模量和阻尼比随振动次数的增加逐渐趋于一致,表明团粒尺寸只在循环荷载作用初期对动弹模量和阻尼比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红黏土 动三轴试验 团粒尺寸 循环应力比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累积耗损能量的黄河口海底粉土液化特性试验研究
17
作者 陈开南 宋玉鹏 +4 位作者 宋丙辉 董立峰 杜星 周其坤 亓玉鹏 《海洋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6-635,共10页
海底粉土在波浪等外界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对比研究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曾经液化过的原状粉土、未液化原状粉土的累积耗损能量,评估了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和循环应力比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耗损能量的影响,揭示了... 海底粉土在波浪等外界动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本文利用动三轴试验对比研究了黄河水下三角洲海底曾经液化过的原状粉土、未液化原状粉土的累积耗损能量,评估了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和循环应力比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耗损能量的影响,揭示了影响海底粉土液化特性的因素。结果表明,黏粒含量、有效围压均对海底粉土液化累积损耗能量产生显著影响,随着黏粒含量增加,土样的液化耗损能量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黏粒含量临界点处于15%~20%区间内,曾经液化过的粉土黏粒含量临界点小于未液化粉土,且曾经液化过的粉土的液化耗损能量变化受黏粒含量变化影响更大;液化耗损能量随有效围压升高而增加,未液化粉土在30 kPa围压下耗损能量是20 kPa的2倍,40 kPa时为30 kPa的3倍,曾经液化过的粉土耗损能量比未液化粉土更高,并且在较低的有效围压下,这种效果更为显著。而循环应力比对于液化耗损能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小,但曾经液化过的粉土再次液化所需临界循环应力比高于未液化粉土,约为未液化粉土的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水下三角洲 粉土液化 动三轴试验 耗损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荷载下路基黄土累积塑性变形及刚度软化研究
18
作者 庄心善 杨端 +1 位作者 张博文 陈卓娜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76-1588,共13页
路基填料受到的动荷载由列车运行期间的连续荷载及无列车通过的间歇荷载组成,以往关于路基的研究大多忽略间歇效应的影响,不能合理评估路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为探究路基黄土在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开展一系列动三... 路基填料受到的动荷载由列车运行期间的连续荷载及无列车通过的间歇荷载组成,以往关于路基的研究大多忽略间歇效应的影响,不能合理评估路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为探究路基黄土在间歇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征,开展一系列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黄土在不同围压、循环应力比和加载方式下的累积塑性变形及刚度软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加载次数的增大,土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呈现为近似黏弹性变形,表现为滞回曲线不闭合程度逐渐减小、滞回曲线的形状逐渐由较为饱满的“梭形”转变为“反S形”、斜率向轴向应变方向倾斜;在间歇荷载作用下路基黄土的累积塑性变形呈“阶梯状”递增,在第1阶段产生变形最大,可达到最终累积变形的2/3,经过停振排水作用,应变增长速率明显降低,可将试样在连续加载条件下的破坏状态转变为间歇荷载下的稳定状态;间歇阶段的排水作用降低了土体的超孔隙水压力,增强土体的抗剪强度,土颗粒间相互作用增强,累积塑性变形减少;软化指数反映了路基黄土的刚度软化程度,在间歇荷载作用下软化指数总体呈现先急剧下降然后维持在稳定水平的趋势;循环应力比加快了刚度软化的速度,围压限制了刚度软化的发展。该研究可为路基黄土在间歇性交通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变形及刚度软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荷载 动三轴试验 路基黄土 累积塑性变形 软化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砂砾料动模量和阻尼比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建新 王景 +2 位作者 杨海华 刘亮 杨志豪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5-1063,共9页
通过大型振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单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砂砾料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分析围压和径向循环动应力对砂砾料动力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向振动三轴试验中,砂砾料的轴向动应变受径向动应力的影响较小,动应变主要... 通过大型振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单双向循环荷载作用下砂砾料动弹性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分析围压和径向循环动应力对砂砾料动力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向振动三轴试验中,砂砾料的轴向动应变受径向动应力的影响较小,动应变主要与施加的轴向动应力大小有关;单双向振动下砂砾料的动弹性模量均随着动应变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双向振动时砂砾料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衰减速率基本不变,在相同动应变下双向振动的动模量均低于单向振动;砂砾料在双向振动时的阻尼比大于单向振动,双向振动时消耗的动应变能更大。通过对两种试验条件下的最大动弹性模量、动模量比进行分析,建立了表述单双向试验条件下最大动弹性模量的换算关系式和双向振动试验中动模量比和动应变的修正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料 动三轴试验 动弹性模量 阻尼比 双向振动 径向动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石山M6.2地震诱发秦阴村黄土震陷灾害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钟秀梅 王平 +4 位作者 王杰民 王谦 胡雪枫 贾世超 王羿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824,856,共8页
2023年12月18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的M6.2地震诱发了多处黄土震陷灾害。通过对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黄土震陷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灾害的主要特征;利用原状黄土开展室内试验,研究秦阴村黄土的物性参数特征、微结构特征和震陷性... 2023年12月18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的M6.2地震诱发了多处黄土震陷灾害。通过对积石山县石塬镇秦阴村黄土震陷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灾害的主要特征;利用原状黄土开展室内试验,研究秦阴村黄土的物性参数特征、微结构特征和震陷性,结合现场调查结果分析震陷灾害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秦阴村震陷区内土体酥裂,裂缝发育,边缘土体坍落或产生滑坡;土层呈反倾台阶状震裂破坏,最大沉降量57 cm,裂缝最大长度约300 m,宽度约83 cm。震陷区黄土土质疏松、含水率较高、架空孔隙发育、颗粒胶结较弱,具备产生震陷的土性条件。震陷区黄土层厚度较大,地震的等效动应力大于土体产生震陷的临界动应力,且地震动持续时间较长、卓越周期较大,使得场地产生了严重的震陷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地地震效应 沉降 裂缝 崩滑 动三轴试验 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