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9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tality variation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a riparian forest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NW China 被引量:8
1
作者 Maierdang Keyimu Umut Halik +1 位作者 Florian Betz Choimaa Dulamsure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3期742-753,共12页
Since 200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emergency water diversion measures to restore the damaged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with dominant tree species Euphrat poplar(Populus euphratica Oliv.)at the lower re... Since 2000,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implemented emergency water diversion measures to restore the damaged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with dominant tree species Euphrat poplar(Populus euphratica Oliv.)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In the present stud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the vitality of P. euphratica trees were made using 2005 and 2010 data to illustrate the revitalization process of riparian forest. Poplar trees within 300 m of the riverbed were positively revitalized, while the vitality of trees farther than 300 m from the river decreased.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studied to demonst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oplar community. In the first belt, the class structure for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 of P. euphratica fit a logistic model, and the 2nd, 3rd and 4th belt curve fittings were close to a Gaussian model; in other plots they were bimodal.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BH class of poplar trees demonstrated that those within 16–36 cm DBH were the most abundant(58.49% of total) in study area, under 16 cm of DBH were second(31.36%), and trees >40 cm DBH were the least abundant(10.15%). More than 80% of the trees were young and medium-sized, which means that the poplar forest community in the vicinity of the lower Tarim River is at a stable developmental stage. The abundance of juvenile trees of P. euphratica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measuring belts was 12.13% in 2005 and increased to 25.52% in 2010, which means that the emergency water transfer had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generation of young P. euphratica tre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riv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er tarim river Riparian forest ecosystem Populus euphratica VITALITY Population structur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 of Euphrates poplar riparian forests along the Tarim River,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Ayjamal Keram Umut Halik +3 位作者 Tayierjiang Aishan Maierdang Keyimu Kadeliya Jiapaer Guolei L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1年第4期659-671,共13页
Background: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forest dynamics in arid regions,especially where subjected to serious eco-hydrological problems.In recent decades... Background: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are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forest dynamics in arid regions,especially where subjected to serious eco-hydrological problems.In recent decades,the mortality of the Euphrates poplar(Populus euphratica)along the Tarim River in Northwest China has increased.However,few studies have quantified the causes of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 in this azonal riparian forest type.Methods:The present study describes the annual hydrological response of tree mortality and regeneration in forest gaps.A total of 60 canopy gaps were investigated in six replicate grid plots(50m×50 m)and the annual runoff and water consumption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55–2016 were collected from hydrological station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We compared the regeneration density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within the canopy gap areas(CGAs),undercanopy areas(UCAs),and uncovered riverbank areas(RBAs)through detailed field investigation.Results:Our study found that the mortality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gap makers has increased remarkably over recent decades,particularly since the year 1996.The main results indicated that regional water scarcity was the primary limiting factor for long-term changes in tree mortality,as shown by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DBH)of dead trees and the annual surface water.The average density(or regeneration rate)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was highest in the RBAs,intermediate in the CGAs,and lowest in the UCAs.Compared with the UCAs,the CGAs promote tree regeneration to some extent by providing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which would otherwise be suppressed in the understory.Furthermore,although the density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in the CGAs was not as high as in the RBAs,the survival rate was higher in the CGAs than in the RBAs.Conclusion:Forest canopy gaps in floodplain areas can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long-term germination and regeneration of plant species.However,as a typical phreatophyte in this hyper-arid region,the ecosystem structure,functions and services of this fragile P.euphratica floodplain forests are threatened by a continuous decrease of water resources,due to excessive water use for agricultural irrigation,which has resulted in a severe reduction of intact poplar forests.Furthermore,the survival of seedlings and saplings is influenced by light availability and soil water at the regional scale.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policymakers may need to reconsider the restoration and regeneration measures implemented in riparian P.euphratica forests to improve flood water efficiency and create canopy gaps.Our results provide with valuable reference informat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loodplain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mortality Regeneration strategy Seedling and sapling recruitment Gap makers Riparian forest tarim riv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输水对台特玛湖生态改善情况分析评价
3
作者 张建国 曹雪峰 李晶晶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6-320,330,共6页
[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 [目的]评价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后受影响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状况,为区域植被建设、遏制水土流失、修复湖泊生态等提供支撑。[方法]基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对比分析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前(1998年)和现状年(2022年)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对应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结果]与生态输水前相比,台特玛湖受水影响区沙地面积减少454.79 km^(2),减幅70.79%;植被面积增加了304.30 km^(2),增幅100.24%。植被覆盖度由生态输水前的14.83%增加到22.26%;台特玛湖生态输水影响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为254.6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5.18%,均为轻度侵蚀。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37.51 km^(2)。[结论]生态输水后,台特玛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区域的土地利用由以沙地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结构转变,植被覆盖度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台特玛湖 水土流失 动态变化 生态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探析
4
作者 蒋志辉 王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2,共10页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 塔里木河流域受自然环境限制,农业发展水平落后,如何有效提升农地利用效率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探索方向。研究采用目标一致型两阶段网络SBM(slack-based measure)模型和fsQCA(fast simple quadratic convo-lutionalalgorithm)方法,使用201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5地州的数据,对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的多元路径进行分析。从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整体效率分析,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效率最高,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次之,均远高于和田地区、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生产阶段效率最低,但销售阶段效率最高,其在农产品销售方面具有优势;阿克苏地区生产阶段效率偏低,销售阶段效率也处于5地州中最低水平。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受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种植结构和种植规模不是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的必要条件。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提升多元路径主要有3种:1)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辅助;2)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种植结构辅助;3)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程度主导,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种植规模辅助。基于此,建议政府因地制宜,把握地区优势,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方位提升塔里木河流域农地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农地利用效率 SBM模型 fsQCA分析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岸整治下插板透水丁坝调控区水流特性研究
5
作者 安鹏 李玉建 +2 位作者 李琳 池苗苗 赵明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7-211,共5页
为治理塔里木河新其满#3引水口河段,运用插板透水丁坝进行双岸整治,并采用CCHE2D对塔里木河新其满河段#3引水实体水槽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双岸整治下插板透水丁坝不同间距对各调控区水面线、流速、切应力及分水束流的影响规律。结... 为治理塔里木河新其满#3引水口河段,运用插板透水丁坝进行双岸整治,并采用CCHE2D对塔里木河新其满河段#3引水实体水槽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双岸整治下插板透水丁坝不同间距对各调控区水面线、流速、切应力及分水束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受到双岸插板透水丁坝调控作用,在Ⅰ、Ⅱ区形成缓流促淤区、Ⅲ区形成束流冲刷区;随丁坝间距增大,各调控区流速减小,缓流率增大;上游丁坝水位雍高值及切应力越小,下游水位雍高值及切应力越大;在Ⅰ、Ⅱ区分流比减小,Ⅲ区束流率增大。当L=4b时,Ⅰ、Ⅱ区缓流率最大为53.2%、93.8%,分流比最小为7.28%、7.14%,Ⅲ区输水输沙能力较单岸丁坝明显增大且具有一定的分水束流作用。研究成果可完善双岸整治下塔里木河河道整治及防护工程研究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岸整治 塔里木河 透水丁坝 水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模式对胡杨根蘖苗功能性状的影响
6
作者 孟祥东 凌红波 +3 位作者 张广朋 张凌凯 王子康 覃小林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为巩固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成效,需探明最适宜胡杨根蘖苗生长的灌溉模式,以促进区域生态恢复。根蘖苗作为胡杨种群的主要增殖方式和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其功能性状是反映生存策略的重要指标,但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因此,研究在昆阿斯特生... 为巩固塔里木河下游输水成效,需探明最适宜胡杨根蘖苗生长的灌溉模式,以促进区域生态恢复。根蘖苗作为胡杨种群的主要增殖方式和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其功能性状是反映生存策略的重要指标,但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因此,研究在昆阿斯特生态闸口附近,进行了不同灌溉模式对胡杨根蘖苗功能性状影响的野外试验。通过设置3种不同的灌溉梯度,研究灌溉频次、灌溉水量和灌溉持续时间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胡杨根蘖苗叶片功能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F2灌溉模式下,土壤的全氮、全磷含量以及根蘖苗的叶面积(LA)、干物质含量(LDMC)和氮磷比(LN/LP)均显著高于F1和F3灌溉模式。相比之下,F1灌溉模式导致土壤全盐含量较高,进而引起根蘖苗LDMC和LN/LP的下降,同时比叶面积(SLA)有所上升。进一步研究表明,土壤全氮对叶面积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贡献率达到52.4%。相反,土壤全盐含量对LDMC和LN/LP产生了抑制作用,但对SLA具有促进作用,贡献率为31.6%。土壤全磷、pH和含水率对根蘖苗功能性状的总体贡献率较低,仅为16%。因此,根据不同灌溉模式下根蘖苗长势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根蘖苗功能性状的影响,确定出F2灌溉模式(灌溉频次23 d,每10 m断根沟每次灌溉水量6 m^(3),灌溉持续时间2 d)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进而有效的促进胡杨根蘖苗的生长。这一研究结果为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的生态恢复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灌溉模式 根蘖苗 功能性状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径级胡杨死亡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杨文宇 玉米提·哈力克 +3 位作者 马映栋 何佳宁 艾力甫达尔·阿尔肯 陈凯旋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3,共7页
树木死亡威胁森林的正常更新和演替过程,导致不同径级树木死亡的影响因素是否具有一致性,目前尚不清。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胡杨林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因素(树木胸径、同种邻体密度)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盐分含量、pH值、含水率等),通过... 树木死亡威胁森林的正常更新和演替过程,导致不同径级树木死亡的影响因素是否具有一致性,目前尚不清。以塔里木河下游荒漠河岸胡杨林为研究对象,结合生物因素(树木胸径、同种邻体密度)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盐分含量、pH值、含水率等),通过逻辑斯蒂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分析不同径级胡杨死亡的驱动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对于胸径≤10 cm的胡杨个体而言,土壤盐分含量对胡杨死亡的影响最大,胡杨死亡率随着土壤盐分含量的升高而上升,影响其次的是土壤含水率和铵态氮含量,而半径20 m同种邻体密度和胸径的影响最小。对于10 cm<胸径≤30 cm的胡杨个体而言,胸径对胡杨死亡的影响最大,胸径的增大极显著降低了胡杨死亡率(P<0.001),影响其次的是土壤盐分含量和半径30 m同种邻体密度,土壤全磷含量和pH值的影响最小。对于胸径>30 cm的胡杨个体,半径15 m同种邻体密度对胡杨死亡的影响最大,胸径和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其次,土壤铵态氮、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小。随机森林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能够有效分类和预测大部分胡杨个体死亡情况,可为塔里木河下游天然胡杨林可持续管理以及掌握胡杨死亡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胡杨 树木死亡 广义线性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的干旱区生态保护范围分级管理研究
8
作者 海洋 龙爱华 +2 位作者 王浩 张沛 邓晓雅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45,共15页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 植被是干旱内陆河区天然生态的主要组成,天然植被保护和修复是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课题。以塔里木河干流为研究区,基于长系列遥感观测及分析数据,构建生态重要性及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供定需的生态水资源配置原则,按照不同可供水量可覆盖的最优保护及修复范围划分生态保护及修复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天然植被呈退化趋势,下游生态有所复苏,人工侵占是天然植被规模减小的主要原因;流域生态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重要的面积分别为2402 km~2、3570 km~2、4154 km~2,空间上河道两岸高于河岸远端、上游高于中下游、左岸高于右岸;流域生态非常脆弱、比较脆弱、一般脆弱的面积分别达到14309 km~2、13556 km~2、14059 km~2,空间上下游高于上中游、右岸高于左岸;流域1~4级生态保护范围总面积分别为2967 km~2、5189 km~2、7232 km~2、8129 km~2,1~4级生态修复范围总面积分别为3708 km~2、3726 km~2、5090 km~2、2271 km~2,总体来看,保护和壮大胡杨林种群优先级别最高,草地生态保护及修复次之,最后为稳固和扩大绿洲-荒漠过渡带。本文对塔里木河干流生态保护及修复工程布局和水资源配置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区域生态治理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重要性 生态脆弱性 生态保护 生态修复 荒漠河岸林 塔里木河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dimentary facies of the Silurian tide-dominated paleo-estuary of the Tazhong area in the Tarim Basin 被引量:4
9
作者 Zhang Jinliang Zhang Zhongjie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95-104,共10页
As the relative sea-level rose, a paleo-estuary was formed by the marine inunda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incised valle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Kalpingtage. formation of th... As the relative sea-level rose, a paleo-estuary was formed by the marine inundation of the braided river incised valle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lower sub-member of the upper member of the Kalpingtage. formation of the Silurian in the Tarim Basin, west China. Sandstone-mudstone rhythmite, tidal structures and bimodal cross-bedding are common in these deposits, indicating that tide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generating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s and the estuary type was tide-dominated. Five depositional facies were grouped: tidal river, sandy and muddy subtidal flat, tidal flat, tidal bar, tidal channel on the basis of lithology, electric properties, rhythmicity, sedimentary structure, fossil and the contact relationship. The sediment distribution showing first fining seaward and subsequent coarsening seaward from head to mouth, implies the two sediment sources in the paleo-estuary. The paleo-estuary of the Tarim Basin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representative estuaries. The most important distinction is that there are two adjacent estuaries joined by tidal flat onshore and by sandy and muddy subtidal flat in the sea at the same time, while the others only architecture model for the tide-dominated estuary. have one, So the Tazhong paleo-estuary shows a go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rim basin SILURIAN tide-dominated estuary tidal river tidal b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主要成效及关键对策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江 魏光辉 +2 位作者 郑刚 王露阳 张叶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116,共6页
受大规模水土开发影响,塔里木河尾闾湖泊干涸,河流下游胡杨林濒危。针对塔里木河流域存在的输水距离长、蒸发损失大,覆盖范围广、协调管理难,灌溉面积大、水资源需求量大,流域水资源不断减少等问题,水利部等先后编制了《塔里木河流域近... 受大规模水土开发影响,塔里木河尾闾湖泊干涸,河流下游胡杨林濒危。针对塔里木河流域存在的输水距离长、蒸发损失大,覆盖范围广、协调管理难,灌溉面积大、水资源需求量大,流域水资源不断减少等问题,水利部等先后编制了《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南疆水资源利用与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等,采取了土堤挡水与生态输水、山区水库拦蓄调控、闸渠联调引水入渗、库堤结合遏制洪水隐患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在流域来水偏丰的条件下,塔里木河流域水环境状况全面改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逐年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逐步提高,促进了南疆重点流域及天山南坡产业带等重要经济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布局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 水环境 生态输水 塔里木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雪颖 黄生志 +3 位作者 黄强 郑旭东 张绍庆 高月娇 《人民珠江》 2024年第3期79-88,共10页
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塔里木河流域(简称为塔河流域)2005—2020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以及生态承载状况的演变过程,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21—2030年的生态盈余/赤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5—2020年塔... 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塔里木河流域(简称为塔河流域)2005—2020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以及生态承载状况的演变过程,并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2021—2030年的生态盈余/赤字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5—2020年塔河流域水资源整体上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多数区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大于1.0,生态状况超载严重,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持续下降,而水资源负载指数均呈上升趋势;未来塔河流域水资源赤字状态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服务于塔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规划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灰色预测模型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水系2种裂腹鱼类形态特征和骨骼形态的差异比较
12
作者 王程欣 胡令辉 +5 位作者 杨莉婷 林旭元 胡伯林 袁智长 宋勇 陈生熬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66-2575,共10页
【目的】比较研究塔里木河水系2种裂腹鱼类形态和骨骼系统解剖学的差异性,为高原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新疆特有鱼类厚唇裂腹鱼和斑重唇鱼为研究对象,结合框架数据和传统可量数据进行形态特征和主成分分... 【目的】比较研究塔里木河水系2种裂腹鱼类形态和骨骼系统解剖学的差异性,为高原鱼类的系统演化和地理分布格局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新疆特有鱼类厚唇裂腹鱼和斑重唇鱼为研究对象,结合框架数据和传统可量数据进行形态特征和主成分分析;采用CT扫描法和煮沸剔肉法比较两者骨骼形态的差异。【结果】2种裂腹鱼31项性状中,1-2/体长(BL)差异显著(P<0.05),体宽/体长(BW/BL)等25项比例性状差异极显著(P<0.01);前2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56.74%,差异主要体现在机体头部和躯干前段。2种裂腹鱼的脑颅、咽颅和附肢骨骼数目相同,分别为42块、80块和132块;但两者的脊椎数和肋骨数存在一些不同:厚唇裂腹鱼脊柱4+42-43+1枚,肋骨20~21枚(2尾);斑重唇鱼脊柱4+34-35+1枚,肋骨17~18枚(2尾);尤其是第二前筛骨、蝶耳骨、翼耳骨、前颌骨、上颌骨、翼骨、中翼骨和咽骨上2种裂腹鱼的差异更明显。【结论】塔里木河水系2种裂腹鱼形态特征和骨骼形态差异较为明显,其差异和演化机制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着密切联系,独特的形态进化特征和骨骼差异系统可作为鱼类分类鉴别的依据,丰富了其形态进化生物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水系 厚唇裂腹鱼 斑重唇鱼 形态特征 骨骼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与布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苗红萍 王晓伟 +3 位作者 田聪华 李志 张玉新 戴俊生 《新疆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17-226,共10页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变迁的动态过程,梳理农业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探究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方法】基于1990~2020年新疆南疆五地州棉花生产面板数据,采用集中度指标对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与... 【目的】研究塔里木河流域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变迁的动态过程,梳理农业发展脉络和阶段性特征,探究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方法】基于1990~2020年新疆南疆五地州棉花生产面板数据,采用集中度指标对塔里木河流域棉花生产与布局演变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塔里木河流域种植业结构调整中,棉花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对全流域农作物生产规模扩张的贡献率达63.34%;长绒棉生产波动较大,全疆及流域占比呈“双降”趋势;区域布局由以“喀什地区为主、阿克苏地区为辅”逐渐演变为以“阿克苏地区为主、喀什地区为辅,和田地区基本退出”,县域呈集聚化发展;棉花生产受自然条件、要素投入、产业政策、产业链带动、比较效益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农用塑料薄膜、化肥、农机、农药等物质投入影响较大。【结论】塔里木河流域作为新疆棉花主要产区,地位日益巩固,未来以持续优化棉花区域布局、强化棉花科技创新、创新配置生产要素、加快棉花和棉纺织服务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为重点,助推塔里木河流域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生产与布局 演变 驱动因素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岸线系统分析塔里木河英巴扎至乌斯满河道演变特性
14
作者 高久洲 李琳 +2 位作者 戴文鸿 池苗苗 肖玉磊 《泥沙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49,共8页
为了探明塔里木河干流英巴扎至乌斯满河道的演变规律和趋势,对该河道1993—2022年间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进行了解译,通过数字岸线系统分析了河道变迁速率。从1993年至2022年,英巴扎至乌斯满河段弯曲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河道呈淤积... 为了探明塔里木河干流英巴扎至乌斯满河道的演变规律和趋势,对该河道1993—2022年间的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进行了解译,通过数字岸线系统分析了河道变迁速率。从1993年至2022年,英巴扎至乌斯满河段弯曲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河道呈淤积态势。英巴扎至沙子河口生态闸段相比于沙子河口至乌斯满段演变幅度更加剧烈,且河道往南北两岸的最大迁移速率分别为20.01 m/a和40.36 m/a。2010—2011年裁弯取直现象频发,平均变迁速率最大为72.27 m/a。基于卡尔曼滤波器对2032年河势演变趋势进行预测,河道上段最大迁移距离可达730 m,下段为218 m。应对河道上段进行整治,调整水流和控制河势,以确保河道两岸防洪安全和岸线的合理利用,提高向下游生态输水的保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势演变 LANDSAT 数字岸线系统(DSAS) 塔里木河 蜿蜒型河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实际灌溉面积变化及其对陆地水储量的影响分析
15
作者 徐冉 郝震 +3 位作者 赵红莉 马佳丽 贺君彦 王镕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12-622,共11页
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绿洲农业区,明晰农业灌溉面积增长对流域水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作物长势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方法,采用Landsat卫星影像解译了塔河流域2003... 塔里木河(简称塔河)流域是典型的干旱绿洲农业区,明晰农业灌溉面积增长对流域水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护流域生态环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基于作物长势的实际灌溉面积遥感监测方法,采用Landsat卫星影像解译了塔河流域2003—2022年实际灌溉面积,利用相关系数及脱钩指数评价了流域实际灌溉面积变化与水储量的相关和依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干旱区灌溉与非灌溉植被长势差异显著,以卫星遥感影像计算的作物生育期内最大植被指数(NDVI)为分类指标,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辅以一定数量的样本,可实现大范围年实际灌溉面积的快速提取;(2)塔河流域2003—2022年间实际灌溉面积由2989万亩增加到5420万亩,增长比例为81.33%。5个地州中增长量最大的是阿克苏地区,共增了926万亩,增长比例为87.94%;其次是喀什地区,共增长了668万亩,增长比例为77.44%;(3)从相关系数上看,塔河流域2003—2022年间实际灌溉面积与陆地水储量的相关系数为-0.74,5个地州中阿克苏相关性最高,为-0.96,克州最小,为-0.56;(4)从脱钩指数上看,整个流域灌溉面积的增长强依赖于水储量消耗,虽然依赖度近年来有所降低,但未达脱钩状态。从空间上看,喀什、克州、巴州、阿克苏均为强依赖状态,和田为脱钩状态。上述结果表明,对塔河流域大部分地区而言,如果灌溉效率没有显著提升,灌溉面积已不宜继续扩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实际灌溉面积 时空变化 陆地水储量 脱钩指数 随机森林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林草保护与修复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章振 李斐 马莹 《水利水电快报》 2024年第4期121-126,共6页
开展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林草保护与修复研究,对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与现状,从稳定流域自然生态系统... 开展塔里木河流域天然林草保护与修复研究,对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实施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有重要意义。基于塔里木河流域“九源一干”自然生态系统变化趋势与现状,从稳定流域自然生态系统规模和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的天然林草面积和覆盖度变化数据对比分析,综合设定分区保护下的流域天然林草生态保护目标和保护修复面积,并确定其相应的生态保护需水量。结果表明:天然林草保护和修复面积为1.57万km^(2),其中,保护区面积1.40万km^(2),修复区面积0.17万km^(2);流域天然林草生态保护需水总量为60.36亿m^(3),其中,基本生态需水为51.32亿m^(3),生态修复水量为9.04亿m^(3),并提出了相应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草 生态需水 保护与修复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根系对岸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孙津 张凌凯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干旱地区植被根系在增强土体抗剪强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为探究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根系对岸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明确植被对岸坡防护的作用机理,以红柳、芦苇、骆驼刺、梭梭4种典型荒漠植被为例,开展室内根系拉伸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对... 干旱地区植被根系在增强土体抗剪强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为探究塔里木河下游植物根系对岸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明确植被对岸坡防护的作用机理,以红柳、芦苇、骆驼刺、梭梭4种典型荒漠植被为例,开展室内根系拉伸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对比分析了4种植物根系对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4种根系的直径与抗拉力和抗拉强度均呈幂函数关系,其中与抗拉力呈正相关,与抗拉强度呈负相关,当根系直径>1.5 mm后抗拉力差异性显著提高;根系体积密度(RRVD)对根—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影响呈非线性。4种根—土复合体增加相同RRVD时,对抗剪强度的提高程度依次为红柳>芦苇>骆驼刺>梭梭,表明红柳和芦苇在提高抗拉力和土体粘聚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沿岸固土防蚀植被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根—土复合体 根系体积密度 直剪试验 岸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林果业结构布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18
作者 王翔 戴俊生 《新疆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227-231,共5页
【目的】收集整理塔里木河流域林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基础数据的分析,揭示199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林果业结构布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流域林果业资源环境安全、推动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 【目的】收集整理塔里木河流域林果业生产结构与布局基础数据的分析,揭示1990~2020年塔里木河流域林果业结构布局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保障流域林果业资源环境安全、推动区域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新疆塔里木河流域1990~2020年林果业生产数据,汇总并对比分析。【结果】1990年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的林果业发展以1999、2011和2020年为界,经历从有向优发展起步阶段、以规模化集约化为方向的快速发展阶段、新时期林果业的提质增效阶段三个阶段。【结论】受地理位置、农村农业经济结构调优等多因素叠加影响,塔里木河流域林果业结构本身一直具有较大的调整潜力;此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也进一步推动了塔河流域林果业结构布局的深度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林果业 结构布局演变 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19
作者 马海陇 蒋林 +6 位作者 丁文龙 韩鹏远 王震 张长建 文欢 丁立明 李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9-1274,共16页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 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3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溶体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和田河构造带 兰尕构造带 巴楚隆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度图谱分析
20
作者 鲁文蕊 蒲智 +1 位作者 王亚波 许翔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1期28-33,F0003,共7页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并以此构建了地学信息图谱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结构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占研究区... 基于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结合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植被覆盖度,并以此构建了地学信息图谱体系。应用该体系对塔里木河下游进行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塔里木河下游植被覆盖结构以极低植被覆盖为主,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0%以上;植被覆盖变化图谱中最明显的是极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其次是低植被覆盖与其他植被覆盖类型之间的转换;植被覆盖涨落势图谱中涨势最大的分别是低植被覆盖和中植被覆盖,落势最大的是极低植被覆盖;植被覆盖变化模式图谱以稳定不变型为主,后期变化型占比大于前期变化型。整体来看,2000—2022年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植被变化情况越来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地学信息图谱 时空变化 塔里木河下游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