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对靶控输注(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刘伟 刘晓茜 +2 位作者 宫燕 唐俊 张丽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8-242,共5页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 目的 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AHHD)对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不同溶剂丙泊酚血药浓度及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的影响,以指导血液稀释期间麻醉药丙泊酚的使用。方法 40例ASA 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4组:长链丙泊酚稀释组(LH组)与未稀释组(L组),中长链丙泊酚稀释组(MH组)与未稀释组(M组),每组10例。全程使用丙泊酚TCI静脉麻醉,以血浆靶浓度4 μg/mL进行诱导气管插管,插管后即刻降至3 μg/mL持续输注。在3 μg/mL丙泊酚TCI 10 min时,LH和MH组以15 mL/kg输注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纳注射液实施血液稀释,L和M组输注乳酸林格氏液。于术前(T0)、3 μg/mL丙泊酚输注10 min (T1)、70 min (T2)、90 min (T3)时,采集动脉血,测定血球压积(hematocrit,Hct),用HPLC法测定丙泊酚浓度,同时观察BIS的变化。结果 T2、T3与T0相比较,LH组Hct值分别降低25.6%、28.2%,MH组Hct值分别降低28.9%、28.2%。T2、T3时LH、MH组丙泊酚血药浓度分别为1.80、1.78 μg/mL和1.84、1.76 μg/mL,均明显低于靶控浓度3 μg/mL (P〈0.05)。稀释组丙泊酚血药浓度明显低于未稀释组(P〈0.05)。LH、MH组在T2、T3时的BIS值分别为49.89、49.55和49.66、49.33,较L、M组的41.89、41.22和40.55、40.67明显升高(P〈0.01)。不同溶剂丙泊酚间的血药浓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AHHD后丙泊酚的血药浓度较TCI设定值明显下降,且BIS值有所上升,因此为了维持麻醉深度可能需要增加丙泊酚剂量,且两种不同溶剂丙泊酚间没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D) 丙泊酚 血药浓度 脑电双频指数(BIS) 靶控输注(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与安全性 被引量:9
2
作者 李茂军 邓秋霞 +4 位作者 朱晓东 彭化文 未彬秀 唐大平 王键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60-1666,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目的探讨电针复合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在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于我院拟行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切除手术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0例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及TCI靶控输注维持麻醉深度,试验组30例则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辅助电针麻醉,记录两组患者手术麻醉时间、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前(T_(Ⅰ))、插管前即刻(T_(Ⅱ))、插管后1 min(T_(Ⅲ))、切皮即刻(T_(Ⅳ))、去骨时(T_(Ⅴ))、拔管即刻(T_(Ⅵ))时平均动脉压(MAP)、平均心率(HR)、BIS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于麻醉诱导前(T_(0))、手术开始2 h(T_(1))、术后1天(T_(2))、术后3天(T_(3))时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检测IL-1β、IL-6、IL-10、TNF-α浓度。结果试验组手术用时、麻醉时间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异丙酚、舒芬太尼用量以及苏醒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_(Ⅱ)时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MA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T_(Ⅱ)时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_(Ⅲ)、T_(Ⅵ)时对照组MAP、HR明显高于T_(Ⅰ)时,而试验组MAP、HR与T_(Ⅰ)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天、3天试验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T_(1)、T_(2)、T_(3)时试验组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白介素-10(IL-10)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针复合TCI靶控输注麻醉方案可有效提升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辅助麻醉 tci 靶控输注 单肺通气食管癌开胸手术 麻醉效果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麻醉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丙泊酚期间血药浓度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江 郑宏 曹兴华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恒定靶浓度变速输注丙泊酚期间血药浓度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与意识消失时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选用Stelpump软件内嵌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μg/ml持续输注1 h,采样时间1.5 h.... 目的探讨恒定靶浓度变速输注丙泊酚期间血药浓度与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与意识消失时间的相关性.方法61例择期腹部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选用Stelpump软件内嵌Tackley药代动力学参数,恒定靶血浆药物浓度3μg/ml持续输注1 h,采样时间1.5 h.应用气-质联机(GC-MS)测定丙泊酚血药浓度.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意识消失时间.结果意识消失时间为(2.01±0.53)min.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 min,随着输注时间延长,浓度逐渐下降接近靶浓度.血药浓度>4.59 μg/ml时,MAP由基础值的(93.0±10.2)mmHg降至(72.5±11.7)mmHg,下降幅度为22.1%;血药浓度<4.45μg/ml时,MAP逐渐恢复到(80.2±11.2)mmHg,但仍较基础值低14.0%.血药浓度>3.73μg/ml时,HR由基础值的(89.2±13.6)次/分减至(75.4±12.1)次/分,下降幅度为15.5%;而血药浓度<3.73 μg/ml时,HR逐渐恢复至(77.9±13.8)次/分,较基础值低13.5%.结论靶浓度3μg/ml能提供满意的镇静及气管插管条件;诱导期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的血药浓度和血液动力学变化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药浓度 丙泊酚 血液动力学 靶控输注 相关性 持续输注 气管插管条件 血浆药物浓度 药代动力学参数 择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中瑞芬太尼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的应用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渭敏 梁幸甜 +2 位作者 杨承祥 李恒 仲吉英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方法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按照数字随机分为三组,P5.0组、P5.5组和P6.0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 目的比较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术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复合不同靶浓度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效果。方法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5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性别不限,按照数字随机分为三组,P5.0组、P5.5组和P6.0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行全凭静脉麻醉,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0ng/ml靶控输注,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5.0、5.5、6.0μg/ml靶控输注,两者效应室靶浓度达到目标浓度时开始检查,检查结束停止用药。检查期间采用高频喷射通气供氧,频率150次/分,推动压力0.2MPa,I∶E为1∶1.5。记录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1min(T1)、纤维支气管镜至鼻道(T2)、至声门(T3)、至隆突(T4)、至主支气管(T5)、至叶支气管(T6)、灌洗活检(T7)、术毕(T8)、患者睁眼(T9)和清醒(T10)时的MAP、HR、SpO2、NT值。记录麻醉诱导时间(从用药到检查开始)、检查持续时间、呛咳情况、患者睁眼和苏醒时间。记录利多卡因表面麻醉、麻黄碱静注、尼卡地平及艾司洛尔静注的例数。在T0、T8、T10三个时点分别抽取患者的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记录PO2和PCO2值。结果三组MAP、HR、SpO2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P6.0组的麻醉诱导时间、睁眼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高于P5.0组和P6.5组(P<0.05)。P5.5组和P6.0组麻醉效果明显好于P5.0组(P<0.05)。P5.5组术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P5.0组和P6.0组(P<0.05)。三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5.5组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明显少于P5.0组和P6.0组(P<0.05)。三组均未出现SpO2<85%或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三组间PO2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5.5μg/ml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浓度3.0ng/ml靶控输注,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术麻醉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纤维支气管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实施气管插管的条件和心血管反应 被引量:16
5
作者 曹建国 周仁龙 +2 位作者 张马忠 王珊娟 杭燕南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4期219-221,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复合丙泊酚输注在不使用肌松药时的气管插管条件和心血管反应。方法3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2ng/ml组、3ng/ml组和4ng/ml组。靶控输注(TCI)5min后,开始TCI丙泊... 目的研究不同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复合丙泊酚输注在不使用肌松药时的气管插管条件和心血管反应。方法36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雷米芬太尼血浆靶控浓度2ng/ml组、3ng/ml组和4ng/ml组。靶控输注(TCI)5min后,开始TCI丙泊酚(3μg/ml),10min后进行气管插管。失败病人则增加雷米芬太尼靶控浓度1ng/ml,10min后重复。分别在雷米芬太尼输注前、丙泊酚开始输注时、置入喉镜前即刻、插管后1min,记录气管插管评分、MAP、HR,同时记录不良反应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ng/ml组、3ng/ml组及4ng/ml组第1次插管评分分别为(10.58±2.42)、(9.25±3.46)和(6.08±0.99)分;第1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6/12(50%)、7/12(58%)、10/12(83%);第2次插管成功率分别为1/6(17%)、2/5(40%)、1/2(50%)。三组雷米芬太尼输注后MAP无明显变化,HR均有下降,4ng/ml组尤其明显。2ng/ml组病人插管后与插管前相比HR与MAP有明显升高。高浓度雷米芬太尼组需用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增加。结论固定丙泊酚TCI血浆浓度3μg/ml,不使用肌松药时,雷米芬太尼4ng/ml血浆浓度可基本满足插管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米芬太尼 气管插管 心血管反应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9
6
作者 乔淼 杜立宏 +1 位作者 王志玮 陈景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19期1625-1626,共2页
目的对比不同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胃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R0、R1、R2、P0组,分别给予丙泊酚3.0、2.0、1.5、0μg/ml及复合瑞芬太尼0、0.5、1.0、2.0ng/ml。监测无创血压、心... 目的对比不同血浆靶控浓度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在无痛胃肠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行胃肠镜检查的400例患者随机分为R0、R1、R2、P0组,分别给予丙泊酚3.0、2.0、1.5、0μg/ml及复合瑞芬太尼0、0.5、1.0、2.0ng/ml。监测无创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分别记录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术中体动情况和术后主观感觉评分。结果R1、R2组患者意识恢复时间明显短于R0组(P<0.05)。R0、R1组患者主观感觉评分明显优于R2、P0组(P<0.05)。结论丙泊酚与瑞芬太尼在胃肠镜检查中合用具有协同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同。以血浆靶控浓度2.0μg/ml丙泊酚复合0.5ng/ml瑞芬太尼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异丙酚 瑞芬太尼 血浆靶控 主观感觉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引起老年患者意识消失半数有效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邱静静 刘英志 +1 位作者 刘勇波 王世端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0-142,共3页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引起老年患者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58例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老年患者,排除严重的系统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31例,生理盐水组(B组)27例。两组均先10min分别泵入右美托咪...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丙泊酚引起老年患者意识消失时半数有效浓度(EC50)的影响。方法 58例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老年患者,排除严重的系统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组(A组)31例,生理盐水组(B组)27例。两组均先10min分别泵入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60ml/h),然后丙泊酚以靶控输注(TCI)泵入,设定初始血浆浓度(Cp)2.0μg/ml,待丙泊酚Cp和效应室浓度(Ce)达平衡时,观察意识消失与否,记录相应时点的生命体征,达平衡时所用丙泊酚的总量。结果 A组18例、B组16例在Cp与Ce达平衡时意识消失,A组泵入右美托咪定后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为1.023μg/ml,95%CI为0.959~1.091μg/ml,Cp和Ce达平衡时丙泊酚用量为(66.03±21.14)mg。B组患者意识消失时丙泊酚的EC50为1.310μg/ml,其95%CI为1.196~1.435μg/ml,Cp和Ce达平衡时丙泊酚用量为(85.81±24.57)mg。A组较B组EC50减少为21.9%,丙泊酚用量减少为23%(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显著降低老年患者丙泊酚意识消失时的EC50,减低丙泊酚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丙泊酚 靶控输注 序贯法 意识消失 E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麻醉中肌电活动的变化对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靖 米卫东 张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探讨全麻维持过程中 ,肌电活动变化对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 :3 5 μg/ml)、芬太尼 (3μg/kg)、万可松 (0 1mg/kg)行诱导插管 ;之后 ,调整异丙酚血浆靶... 目的 探讨全麻维持过程中 ,肌电活动变化对双频谱指数 (BIS)监测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14例ASAⅠ~Ⅱ妇科择期手术患者以异丙酚 (血浆靶浓度 :3 5 μg/ml)、芬太尼 (3μg/kg)、万可松 (0 1mg/kg)行诱导插管 ;之后 ,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以维持BIS值在 4 0~6 0之间 ,固定此靶浓度不变。持续监测双频谱指数 (BIS)、肌电图 (EMG)、信号质量指数 (SQI)。在保持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肌松作用的减退 ,BIS逐渐升高 ,当满足观察条件 (BIS>70持续 30s以上 ,且EMG >4 0 )时 ,记录此后 5min内的BIS、EMG、SQI、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 (HR) ;随后静注追加万可松 0 0 5mg/kg并记录此后 10min内上述参数值。结果 静注万可松 3min后 ,BIS值显著降低 (P <0 0 0 1) ,EMG降低 (P <0 0 5 ) ,SQI升高 (P <0 0 5 ) ;各观察点MAP、HR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在麻醉维持过程中 ,肌松作用减退导致的肌电活动增加可引起BIS假性升高 ,从而影响BIS监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松弛剂 麻醉维持 麻醉深度 靶控输注 双频谱指数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肌松药条件下七氟烷诱导时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廖朝霞 周礼生 +1 位作者 陆福鼎 李玉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8期922-927,共6页
目的:探讨无肌松药条件下七氟烷诱导时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1)和对照组(C组,n=24)。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 目的:探讨无肌松药条件下七氟烷诱导时右美托咪定对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半数有效血浆浓度(Cp50)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n=21)和对照组(C组,n=24)。D组泵注右美托咪定0.6μg/kg,持续时间15min,C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8%七氟烷肺活量法诱导,待眼睑反射消失后,维持呼气末七氟烷浓度(CETSev)为3%,同时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初始血浆靶浓度分别设置为3ng/mL(D组)和4ng/mL(C组),并按照改良Dixon序贯法调整各组下一例瑞芬太尼的浓度(浓度梯度为0.2ng/mL),达到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90s后喉镜检查评估并行气管插管。比较两组的气管插管条件和血流动力学。结果:C组和D组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Cp50分别为3.079ng/mL(95%CI2.898~3.240)和2.468ng/mL(95%CI2.239~2.630)。结论:在七氟烷诱导并无肌松药条件下,右美托咪定可使瑞芬太尼维持最佳气管插管条件的靶控Cp50降低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七氟烷 气管插管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熊响清 金立达 +1 位作者 王良荣 林丽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0年第8期927-931,共5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的病人40例,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2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试验组),每组20例。手术... 目的:探讨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慢性鼻窦炎择期行鼻内窥镜手术的病人40例,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分为2组:静吸复合麻醉组(对照组)和全凭静脉麻醉组(试验组),每组20例。手术开始后进行控制性降压,对照组降压用硝酸甘油,试验组则使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术中有创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65mmHg(1mmHg=0.133kPa),直至手术主要步骤结束。术中连续监测心电图(ECG)、血压(BP)、指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T1)、插管后即刻(T2)、手术开始后15min(T3)、手术开始后30min(T4)、停止降压后5min(T5)、拔管前(T6)和拔管后3min(T7)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和BIS值,并抽取动脉血进行血乳酸测定。记录诱导时间、降至目标血压时间、清醒时间和停药至拔管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手术时间短、手术视野清晰。两组病人均能在短时间内达靶目标血压,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后(18.3±5.4)min内拔除气管导管,而试验组仅需(7.0±2.1)min。对照组降压过程中心率增快明显,停药后有反跳性高血压(P<0.05);试验组降压过程平稳,停止降压后血压和心率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围术期BIS和Lac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均无术中知晓。两组病人血乳酸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丙酚与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全凭静脉麻醉用于鼻内窥镜手术降压时起效快,过程平稳,无反射性心动过速和反跳性高血压,术后苏醒快,无术中知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瑞芬太尼 异丙酚 全凭静脉麻醉 应激反应 鼻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醉靶控输注工作站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如九 刘玉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23-127,共5页
为弥补现有的独立输液泵式TCI系统在输注功能与监控方面的不足,设计开发了新型靶控输注工作站系统,它由上层的工作站与下层的多个输液泵构成.工作站采用嵌入式系统,硬件配高性能CPU与大尺寸的触摸液晶屏.依靠工作站端软件,系统支持十余... 为弥补现有的独立输液泵式TCI系统在输注功能与监控方面的不足,设计开发了新型靶控输注工作站系统,它由上层的工作站与下层的多个输液泵构成.工作站采用嵌入式系统,硬件配高性能CPU与大尺寸的触摸液晶屏.依靠工作站端软件,系统支持十余种药物的基于药代动力学模型的靶控输注、带有输注曲线画面的实时监控、预测监控、病例查询及丰富的人工操作等功能.软件采用先开发后移植的开发过程,以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方法,采用多线程程序设计,提高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输注 靶控输注(tci) 生物医学工程 麻醉 药代动力学模型 嵌入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导管通气下静脉麻醉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玲 纪志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7-850,共4页
目的:观察鼻导管通气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行腮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腮腺手术的患者,ASA I~II级,年龄18~65岁,体重50~90 kg。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A,n=30)和鼻导管通气组(B,n=30),2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 目的:观察鼻导管通气下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行腮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腮腺手术的患者,ASA I~II级,年龄18~65岁,体重50~90 kg。随机分成气管插管组(A,n=30)和鼻导管通气组(B,n=30),2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诱导,A组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B组诱导后置入鼻导管吸氧,术中调整丙泊酚的浓度以维持麻醉深度,并记录患者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T2)、3 min(T3)、5 min(T4)时的心率(H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比较2组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和麻醉后恢复的情况。结果:2组T1时BP、BIS均较T0值降低(P<0.01);与T1比较,2组T2时BP均升高(P<0.01),而在T3、T4时变化无差异(P>0.05);A组HR在T3、T4时低于T0(P<0.05或P<0.01);组间比较,B组BP、HR在T2、T3时均低于A组(P<0.01)。2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动脉血气pH值和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导管通气下行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腮腺手术中能获得较满意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较气管插管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导管通气 丙泊酚 瑞芬太尼 靶控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美托咪定对女性患者成功置入喉罩时丙泊酚EC_(50)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美华 孙申 +1 位作者 韩潮 葛圣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6-221,共6页
目的 研究静注右美托咪定对女性患者成功置入喉罩时所需丙泊酚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检查术患者60例,年龄18~60岁,BMI 18~25kg/m^2,ASAⅠ~Ⅱ级,Mallampati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D组)和对照组(P组),每组30例。试... 目的 研究静注右美托咪定对女性患者成功置入喉罩时所需丙泊酚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检查术患者60例,年龄18~60岁,BMI 18~25kg/m^2,ASAⅠ~Ⅱ级,MallampatiⅠ~Ⅱ级,随机分为试验组(D组)和对照组(P组),每组30例。试验开始时两组分别恒速静脉输注试验药物10min,D组试验药物为右美托咪定0.5μg/kg,P组则为相同容量生理盐水。试验药物输注完毕后5min,静脉注射芬太尼0.5μg/kg,并采用效应室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泊酚,两组丙泊酚初始靶浓度均为3μg/mL。记录置入喉罩是否成功,根据Dixon序贯法原则决定下一病例的丙泊酚靶浓度(采用等比数据,等比比值1∶0.85),由此计算丙泊酚EC50值。记录输注试验药物前(T0)、试验药物输注完毕后5min(T1),丙泊酚TCI达靶浓度后喉罩置入前(T2)、成功置入喉罩后1min(T3)、成功置入喉罩后5min(T4)的呼吸循环参数和不良反应。结果 成功置入喉罩时,P组和D组的丙泊酚效应室浓度EC50分别为3.53μg/mL(95%CI:3.21~3.87μg/mL)和2.70μg/mL(95%CI:2.46~2.9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和D组基础心率血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P〉0.05);靶控输注丙泊酚后,P组较D组血压显著下降(T2,P〈0.01;T4,P〈0.05);在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各时点D组心率均明显低于P组(T1~4,P〈0.01)。置入喉罩前后,D组窒息发生率均明显低于P组(置入前:46.67%vs.83.33%,P〈0.01;置入后:13.33%vs.66.67%,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成功置入喉罩时丙泊酚EC50值,并有利于全麻应用喉罩后成功保留自主呼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喉罩 丙泊酚 靶控输注(tc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控输注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全身麻醉对正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武海崟 王立宽 杨旭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87-590,共4页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 TCI)舒芬太尼( SF)与瑞芬太尼(RF)全凭静脉麻醉对正颌手术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正颌手术患者40 例,随机分为SF 组和RF 组( n = 20)。离断颏部骨组织后,SF 组设定SF 效应室靶浓度0. 2 ng /ml,RF 组给予SF 0.... 目的:比较靶控输注( TCI)舒芬太尼( SF)与瑞芬太尼(RF)全凭静脉麻醉对正颌手术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正颌手术患者40 例,随机分为SF 组和RF 组( n = 20)。离断颏部骨组织后,SF 组设定SF 效应室靶浓度0. 2 ng /ml,RF 组给予SF 0. 2 μg /kg 并设定RF 2 ng /ml 至出室。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拔管、术后第一次按压镇痛泵时间;记录平均动脉压( MAP)及心率( HR),Ramsay 及视觉模拟评分( VAS)。结果: 2 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患者第一次按压镇痛泵的时间,SF 组较晚( P < 0. 05);RF 组Ramsay 评分较低( P < 0. 05),SF 组VAS 评分较低( P < 0. 05)。结论:正颌手术术中TCI 舒芬太尼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苏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控输注( tci) 舒芬太尼( SF) 瑞芬太尼(RF) 正颌手术 苏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