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大断裂之郯庐断裂 被引量:2
1
作者 石玉若 康月蓝 彭文骁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4-119,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一条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中、新生代岩浆、成矿和构造活动带。不能很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国东部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欧亚大陆的当今格局。本文从我们近年来对郯庐断裂带沿线中生代岩浆岩的研究成果出发,以任纪舜先生主编的《国际亚洲地质图》为指导思想,提出郯庐断裂的大型走滑启动应与早白垩世(~143 Ma)洋底高原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有关。郯庐断裂这一切割岩石圈深度的大型断裂是导致华北克拉通发生破坏的关键因素,为深部幔源物质的上涌提供了通道。郯庐断裂带两侧有规律地成群成带分布金矿等多金属矿产,多形成于郯庐断裂大型挤压走滑后(~123 Ma)的伸展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中国东部 岩石圈减薄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幔通道流理论的郯庐断裂东侧三个巨型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与成矿背景探讨
2
作者 严加永 黄宗理 +5 位作者 张昆 张辉 陈昌昕 王志辉 高磊 王晓娟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793,共16页
郯庐断裂东侧平行展布着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胶东金矿成矿带及辽东多金属成矿带,它们间距近乎相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金属资源富集区。本文基于重力、磁法、深反射地震及大地电磁等多尺度地球物理数据,剖析了三个成矿带在地幔岩石圈... 郯庐断裂东侧平行展布着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胶东金矿成矿带及辽东多金属成矿带,它们间距近乎相等,是中国东部重要的金属资源富集区。本文基于重力、磁法、深反射地震及大地电磁等多尺度地球物理数据,剖析了三个成矿带在地幔岩石圈、地壳和近地表的地球物理特征。结合地幔通道流理论分析,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岩石圈深部,郯庐断裂作为幔源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与其东侧的长江断裂、胶北断裂、辽东断裂三个次级断裂共同控制了这三个成矿带。通过模型和实际资料分析了不同地球物理方法在幔源岩浆全程追踪中的优势和不足,认为地球物理探测可以获取地幔到地表的三维图像,可实现对幔源岩浆在岩石圈空间的全程追踪,有助于提升对不同尺度成矿系统“源-运-储”关键要素的识别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地球物理多方法联合可有效追踪幔源物质运移路径,为深部找矿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通道流 地球物理 成矿带 郯庐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溶性氦气的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3
作者 李兆营 张建太 +7 位作者 李付全 胡彩萍 康鹏宇 肖丙建 胡自远 程龙 周亮宇 路晓平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8-340,共13页
绝大部分氦气矿藏赋存在油气矿藏中,对于地热井、温泉井中水溶性氦气的研究相对较少,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分布多处含氦气的地热井、温泉,而查明地热水中氦气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等利用在郯庐断裂带... 绝大部分氦气矿藏赋存在油气矿藏中,对于地热井、温泉井中水溶性氦气的研究相对较少,郯庐断裂带(郯城—庐江断裂带)作为一条巨型走滑断裂,分布多处含氦气的地热井、温泉,而查明地热水中氦气的来源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等利用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温泉内氦气的样品分析结果,分析了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井和温泉地下水中伴生气体氦含量、分布特征,探讨了地热水中氦气来源。结果显示:在郯庐断裂带临沂段地热水中首次发现8处明显氦含量高值点,以15×10^(-6)作为氦含量的背景值,高值点明显高于背景值11.1~1360.0倍,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内及两侧;氦同位素显示氦气主要来源于地壳,少量来源于地幔,幔源氦含量最高为10.75%,这不仅为郯庐断裂带深达地幔提供了证据,而且为地下热水的热源并非直接来源于地幔而是来源于深循环地温加热或放射性生热提供了依据。因此分析认为郯庐断裂带将地壳深部、基底岩体中U、Th等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大量气与热带到地表,运移过程中同时生成了部分氦气,从而形成了氦气资源、地热资源富集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地热 温泉 郯庐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研究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桂理 罗松 姚华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7-1052,共16页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 郯庐断裂带潍坊段位于郯庐断裂带中部,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总体呈现“两堑夹一垒”的构造格局.相比于郯庐断裂带其他区域,潍坊段地震活动性较弱,属于地震空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明确.前人对该地区的研究目前仅局限于速度结构和方位各向异性结构,对于上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特征鲜有报道.因此,研究该区域上地壳速度模型和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认识郯庐断裂带潍坊段浅地壳(<10 km)变形特征,评估该区域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我们利用2017年在潍坊段所布设的302个短周期地震仪采集的背景噪声数据,基于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MMFJ)法,同时提取到潍坊段东南侧四个区域子阵列的Rayleigh波和Love波的基阶及高阶频散数据,并且进一步反演这些频散数据得到了SV波和SH波速度以及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高阶模式频散数据的加入能够降低反演的非唯一性,更好地约束浅地壳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实例中的径向各向异性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四个区域都有近似相同的变形特征:在约2 km以浅,径向各向异性为负(V_(SH)<V_(SV)),这可能主要源于潍坊段垂向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5~7.5 km,径向各向异性为正(V_(SH)>V_(SV)),这可能与早期地壳伸展沉积导致的水平变形结构有关.2~5 km,四个区域径向各向异性结构各有不同,但总体处于由负到正的转折状态.这可能因为2~5 km不仅受到断裂结构的控制作用,也受到水平沉积结构的影响,导致径向各向异性结构较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的多分量频率-贝塞尔变换法 径向各向异性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山震”的震中在郯庐断裂带安丘地区的证据
5
作者 张邦花 田洪水 +1 位作者 杨传成 张慎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4-724,共11页
“泰山震”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是中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震。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当名为“发”的皇帝正在登泰山时,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因这次地震使皇帝受到了惊吓,因此,被名之为“泰山震”而首次记载下... “泰山震”发生于公元前1831年,是中国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震。据《竹书纪年》记载: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当名为“发”的皇帝正在登泰山时,发生了一次强地震。因这次地震使皇帝受到了惊吓,因此,被名之为“泰山震”而首次记载下来。显然,名为“发”的皇帝受地震恐吓的地理位置是泰山坡麓。由于在泰山及其附近,地震地质学家一直未找到“泰山震”的地震地质记录。因此,“泰山震”的震中和震级一直是个谜。重新观察已发现的地震地质遗迹,结合一系列的测试、实验与剖析,本研究为“泰山震”是震中处在郯庐断裂带内安丘地区的强烈的历史地震提供了证据。首先,在距泰山以东约200 km远的郯庐断裂带安丘—夏庄盆地内的全新世湖沼相软土层中,存有震陷向斜与同震微断层等宏观的地震事件遗迹,它们记录的震中烈度Ⅸ度、震级达M7.0;二是借助于^(14)C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结合计算相关土层的沉积时间,而获得了极为接近公元前1831年的发震时间(公元前1827年);三是依据华北地震烈度衰减模型,计算出该地震在泰山的衰减烈度为Ⅵ度。中国地震烈度表显示,Ⅵ度烈度完全使人站立不稳或惊逃户外,这符合当年登山皇帝受地震惊恐的史料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山震 震中 安丘 震陷向斜 郯庐断裂带 证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的走滑构造作用 被引量:69
6
作者 童亨茂 宓荣三 +3 位作者 于天才 刘宝鸿 孟令箭 杨景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17-1026,共10页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特殊的构造位置(郯庐断裂穿过此凹陷),其走滑构造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凹陷的构造演化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及郯庐断裂北段新生代的活动历史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辽河西部凹陷三维地震... 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特殊的构造位置(郯庐断裂穿过此凹陷),其走滑构造的深入研究,对于揭示凹陷的构造演化和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以及郯庐断裂北段新生代的活动历史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辽河西部凹陷三维地震资料系统的构造解析,并结合砂箱模拟实验,揭示了辽河西部凹陷存在多种与右行走滑相关的构造形迹,包括雁列正断层带、"梳状"构造、花状构造、"显形"和"隐伏"走滑断层等;确定了辽河西部凹陷的走滑活动开始于渐新世初期,活动强度开始时期(E3s1-2)较弱,逐渐加强,到渐新世末期(E3d1)达到最强,中新世有少量活动,上新世以来活动再次增强,活动比较显著,并持续到现今,推测整个郯庐断裂北段渐新世以来也有类似的演化历史;利用砂箱模拟实验确定在纯走滑拉分的条件下,约三分之二的走滑位移量可以转化为伸展量,并估算出辽河西部凹陷渐新世以来两侧基底累计的右行走滑位移量约为18km,其中渐新世(E3s1-2—E3d)、中新世(N1g)、和上新世以来(N2m—Q)的走滑位移量分别为10.5km、1.8km和5.7km,对应的平均走滑速度分别为0.71mm/a、0.10mm/a和1.11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郯庐断裂 走滑构造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1
7
作者 张鹏 李丽梅 +3 位作者 冉勇康 曹筠 许汉刚 蒋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2-1176,共15页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因缺少可信的地质证据,前人对于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存在较大争议。文中根据对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开展的野外调查工作成果,结合... 安丘-莒县断裂是郯庐断裂带内活动时代最新、地表形迹最明显,地震危险性最大的断裂。因缺少可信的地质证据,前人对于该断裂江苏段的全新世活动情况存在较大争议。文中根据对郯庐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开展的野外调查工作成果,结合在宿迁市地区开展的断层活动性鉴定工作成果,对该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进行了探讨。本次发现的多个断裂剖面及宿迁地区的断层活动性鉴定成果都表明安丘-莒县断裂的南马陵山—宿迁段在全新世中期发生过1次古地震事件;而后陈村探槽表明该断裂重岗山段无全新世活动迹象。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晚第四纪活动总体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特征,局部地区则以走滑正断为主。安丘-莒县断裂江苏段自晚更新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活动,在全新世也有明显活动,其地震活动具强度大、频度低的特点,其活动性总体自北向南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安丘-莒县断裂 江苏段 晚第四纪活动性 野外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活断层与1668年郯城8.5级地震灾害 被引量:37
8
作者 晁洪太 李家灵 +2 位作者 崔昭文 满洪敏 杜宪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69-80,共12页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各段在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1668年地震发生于潍坊-嘉山段的中部,是全新世断层活动的结果。该地震产生了惨重的人口损失和建筑物破坏,其地震灾害具...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中部的下辽河-莱州湾段和潍坊-嘉山段,各段在活断层和地震活动方面存在不同的表现。1668年地震发生于潍坊-嘉山段的中部,是全新世断层活动的结果。该地震产生了惨重的人口损失和建筑物破坏,其地震灾害具有典型性。未来应注意渤海地区地震的群集型活动以及安丘地区和新沂一泗洪地区的强震活动。还应注意在新的经济条件下新的地震灾害内容和新的灾害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活断层 郯城地震 地震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北延及中新生代构造体制转换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50
9
作者 张庆龙 王良书 +3 位作者 解国爱 杜菊民 徐士银 胡旭芝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77-584,共8页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 郯庐断裂带北段在进入东北地区后主要分为走向北东—北北东的三支断裂,由西向东依次为沈阳—长春—哈尔滨断裂、依兰—伊通断裂和敦化—密山断裂。由于不同时期的大地构造背景和地球动力学的不同,它们在中、新生代的构造体制转换主要表现有如下5个阶段:(1)早、中侏罗世直到早白垩世时以拉张为主,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形成了独特的火山-湖相沉积盆地;(2)早白垩世末,为北西—南东向的压缩构造应力场,使盆地内的中、上侏罗统地层发生走向近北东的逆冲推覆构造;(3)晚白垩世,为北东向左行剪切构造应力场,区内侏罗系和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物发生褶皱,与上覆地层呈明显的不整合;(4)古近纪时为北西—南东向拉张构造应力场,日本海从古近纪开始逐渐拉开,直到新近纪完成现在的格局;(5)新近纪时又转换为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北西—南东向挤压为主,使古近系沉积物发生轻微的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北段 构造体制转换 中新生代 盆地 拉张 挤压 剪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特征与油气 被引量:92
10
作者 宗国洪 施央申 +1 位作者 王秉海 王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89-294,共6页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主要包括: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褶皱及逆断层)、消亡的NW向负反转半地垒及半地堑、燕山期ENE向压性构造(褶皱或逆断层)、SN向地垒。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是华北板块同扬子板块的聚敛运动的产物,而NW向负反转地垒和地堑、... 济阳盆地中生代构造主要包括: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褶皱及逆断层)、消亡的NW向负反转半地垒及半地堑、燕山期ENE向压性构造(褶皱或逆断层)、SN向地垒。印支期NW向压性构造是华北板块同扬子板块的聚敛运动的产物,而NW向负反转地垒和地堑、ENE向压性构造及SN向地垒导源于郯庐断裂的左旋剪切作用,新生代郯庐断裂右旋剪切运动导致上述构造消亡并成为隐伏构造。中生代隐伏构造为济阳盆地深层勘探提供了潜山圈闭(NW向褶皱、逆冲构造、半地垒,ENE向褶皱或逆冲构造,SN向地垒)、早第三纪披覆背斜圈闭和岩性圈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盆地 印支运动 油气藏 中生代 构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东缘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温压条件与造山带折返的关系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勇生 朱光 +2 位作者 王道轩 刘国生 宋传中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大别山东缘相复合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开达 5 0 0km。本文以大别山东缘为研究背景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温压条件的估算及热年代学信息的分析 ,来探讨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早白垩... 郯庐断裂带与大别造山带在大别山东缘相复合 ,并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开达 5 0 0km。本文以大别山东缘为研究背景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两期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温压条件的估算及热年代学信息的分析 ,来探讨大别造山带在早侏罗—早白垩世之间的折返历史与隆升量。通过矿物组合、矿物变形特征以及白云母—绿泥石地质温度计得到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的形成温度均为 4 0 0~ 4 5 0℃。通过多硅白云母Si原子数地质压力计计算得到早、晚两期剪切带的形成压力分别为 0 .2 5~ 0 .36GPa和 0 .2 4~ 0 .39GPa。考虑到剪切摩擦加热和构造超压的影响 ,笔者推断郯庐两期走滑剪切带形成的最大深度均不超过 12km ,且两期走滑剪切带的形成深度至多相差 1~2km。郯庐断裂带在约 190Ma和 12 8Ma经历了两期走滑冷却事件 ,而在此期间 ,大别造山带东缘经历了一个构造平静期 ,基本没有发生隆升。根据郯庐断裂带的信息 ,造山带在早白垩世的热隆事件中的隆升幅度小于 12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东缘 郯庐断裂带 造山带折返 多硅白云母 温度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_5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新证据 被引量:55
12
作者 许汉刚 范小平 +5 位作者 冉勇康 顾勤平 张鹏 李丽梅 赵启光 王金艳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43,共13页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最新活动的断层一般称之为F5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长约360km。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的准确位置、活动时代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对F5断裂进行了系统性勘探,获取了准确的定位及其断... 郯庐断裂带沂沭段最新活动的断层一般称之为F5断层,分布于潍坊至嘉山一带,长约360km。郯庐断裂带宿迁段F5断裂的准确位置、活动时代一直以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通过浅层地震勘探对F5断裂进行了系统性勘探,获取了准确的定位及其断裂发育特征。结果表明,F5断裂并未终止于原来认定的宿迁市环城南路处,而是继续向南延伸;F5断裂主要由2条相向而倾、近直立发育的主干断裂组成;在三棵树乡附近,F5断裂由3条断裂组成,且呈右阶排列,阶区长度约6km,宽度约2.5km,形成小的拉分盆地,控制了新近纪以来地层的沉积。结合钻孔联合剖面和槽探结果,判断F5断裂西边界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东边界断裂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总体认为F5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地震勘探 郯庐断裂带宿迁段 F5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南段走滑和伸展断裂的深部结构及位置关系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交东 杨长春 +5 位作者 刘成斋 刘德良 杨晓勇 刘传鹏 黄松 任凤楼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64-873,共10页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 郯庐断裂带是亚洲东部著名的断裂活动带,经过多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涉及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走滑与伸展断裂体系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以其中的嘉山庐江段为对象,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EMAP)和人工地震剖面及航磁异常资料,剖析了断裂带内部精细结构,明确了伸展和走滑断裂体系组成和平面位置,认为该段由多条主干断裂组成,具有断裂属性横向分区的特征:以池河太湖断裂为界,东侧主要发育池河—太湖(隐伏)、嘉山—庐江和古河—散兵等断裂,组成正花状构造样式,主要呈现压剪性走滑活动特征;西侧主要发育五河—合肥、石门山和池河—太湖(浅部)等断裂,呈现半地堑结构,其中2条断裂往南伸入合肥盆地而消失,只有池河—太湖断裂继续南延为合肥盆地的东部边界,主要呈现伸展活动特征.本文提出的断裂带横向分区等认识,既融合了前人有关"裂谷论"和"平移论"的重要成果,又弥合了二者的认识分歧,为今后精细研究郯庐断裂带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嘉山-庐江段 走滑断裂体系 伸展断裂体系 深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中段走滑断层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20
14
作者 张延玲 杨长春 +3 位作者 贾曙光 李明生 林会喜 刘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52-1155,共4页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 走滑构造不仅加速含油气盆地油气的运移和富集,而且在促使油气圈闭的形成过程中也促使形成圈闭中的优良储集层。在具备生、储、盖地质条件时,花状构造样式的含油气性优于其他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而且走滑断层的应力释放区往往是油气富集区。扭应力作用使生油层中的分散油气被“强拧”驱赶、运移至花状构造背斜核部,在负花状构造的上升盘中形成高产油气流。辽河坳陷内的黄沙坨和欧利坨子地区便是郯庐断裂在辽河坳陷东部凹陷中段的应力释放区,对该区走滑断层的识别和解释,不仅对东部凹陷中段油气藏的形成、分布及富集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为寻找同类油气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油田 走滑断层 郯庐断裂 花状构造 黄沙坨 欧利坨子 油气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赤山段中晚更新世之交的史前地震遗迹 被引量:30
15
作者 姚大全 汤有标 +6 位作者 沈小七 陈安国 郑海刚 赵鹏 郑颖平 李光 肖伟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3-99,共7页
赤山地处安徽省泗县东北部,为郯庐断裂带西支断裂通过处。以往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第四纪以来有较为明显的活动。此次在垂直于赤山段开挖的多个探槽中均揭露出史前地震遗迹(多期逆断型崩积楔),具体表现为断层上盘砖红色上白垩统... 赤山地处安徽省泗县东北部,为郯庐断裂带西支断裂通过处。以往研究认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第四纪以来有较为明显的活动。此次在垂直于赤山段开挖的多个探槽中均揭露出史前地震遗迹(多期逆断型崩积楔),具体表现为断层上盘砖红色上白垩统砂岩或黄白色中更新统砾石层向东叠置于褐黄色中、上更新统黏土之上。在楔状体根部均发现向NW陡倾的断裂,陡立的断面向上转变为缓倾的上翻垮落面。多条探槽揭示的断裂点的连线总体呈NNE走向,断裂通过处的上盘后缘大部分残留了凸起地貌,部分EW向冲沟被断裂右旋扭错。多条探槽两壁都一致显示出从西向东的推挤垮塌痕迹。其中Tc1~Tc4表现为砖红色砂岩(K2)逆冲垮落于黄褐色含铁锰结核黏土(Q2p-3)之上,Tc5则表现为红砂岩(K2)和黄白色砾石层(Q2p)逆冲垮塌于上述的黏土之上。在几个探槽的逆断型崩积楔上均揭示出此段曾有多次逆断型崩积事件发生,个别探槽揭露楔体较少,可能与其所处的位置、揭露深度和剥蚀残存的高度有关。对开挖探槽及光释光测年结果的详细分析初步得出,郯庐断裂带赤山段在中、晚更新世之交曾多次发生大规模逆断型黏滑事件,即曾多次发生史前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赤山 中晚更新世 史前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合肥段五河—合肥断裂构造特征 被引量:27
16
作者 秦晶晶 石金虎 +6 位作者 张毅 刘保金 姬计法 谭雅丽 袁洪克 酆少英 刘增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75-4485,共11页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 五河—合肥断裂是郯庐断裂带的西边界断裂,该断裂穿过合肥市城区,是1条规模较大、切割较深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研究该断裂的浅部结构特征、空间展布以及断裂活动性,我们利用2015年在合肥盆地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数据,采用初至波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郯庐断裂带合肥段的浅层P波速度结构和构造形态;考虑到仅根据速度结构剖面还难以确定断裂的准确位置、断层上断点埋深、断层的近地表构造组合样式等特征,研究中跨五河—合肥断裂还完成了2条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反射剖面.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合肥段是一个由多条主干断裂构成的复杂构造带,近地表速度结构表现为凹隆相间的构造特征,且沉积盖层厚度明显受到郯庐断裂带分支断裂的影响和控制.五河—合肥断裂在P波速度结构剖面表现为高速和低速区的分界,对断裂两侧的地层沉积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该断裂向下错断了盆地基底,向上错断了埋深21~35 m的中更新统下部地层,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研究结果不仅为进一步认识五河—合肥断裂浅部构造形态提供了地震学依据,还可为该区断裂两侧的城镇规划和建设中避让活动断层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五河—合肥断裂 合肥盆地 初至波层析成像 地震反射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现代地震活动性与应力状态 被引量:33
17
作者 葛荣峰 张庆龙 +3 位作者 解国爱 徐士银 王锡勇 陈娟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1-154,共14页
收集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自196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1254个ML≥2.0的地震数据和191条震源机制解、198条原地应力测量数据,通过震中分布、震源深度、应变释放速率的分析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及其它应力数据的统计,探讨了郯庐北段现今的地... 收集了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自1964年1月至2008年1月的1254个ML≥2.0的地震数据和191条震源机制解、198条原地应力测量数据,通过震中分布、震源深度、应变释放速率的分析计算和震源机制解及其它应力数据的统计,探讨了郯庐北段现今的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北段及邻区的地震活动可分为日本海-长白山深震区、郯庐断裂带北段地震区、松辽盆地西缘地震区和松辽盆地内部地震区;郯庐断裂带北段现今地震强度较小,频度较低,但空间差异性显著,依兰-伊通断裂活动性比敦化-密山断裂强,且具有两端强而中间弱的分段活动特点;深震区P轴平均走向为288°,倾角约31°,断裂活动以逆断为主;郯庐断裂带北段附近浅震P轴走向以NEE-SWW向为主,倾角平均26°,T轴走向以NNW-SSE向为主,倾角平均23°,断裂活动以走滑和逆断为主。浅震区和深震区主压应力方位存在差异,这可能是在西太平洋板块低角度高速水平消减产生的NWW向挤压应力作用下,郯庐断裂北段右行走滑派生的次级应力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北段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 西太平洋板块 中国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莱州湾海域郯庐断裂带活断层探测 被引量:49
18
作者 王志才 邓起东 +8 位作者 杜宪宋 晁洪太 吴子泉 肖兰喜 孙昭民 闵伟 凌宏 杨希海 李长川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3-503,共11页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进行了活断层探测,发现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在第四纪晚期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继承了晚第三纪以来的主要构造活动特点,仍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性构造.西支KL3断裂由多条高角度正断裂组成,最新活动时代为... 利用浅地层剖面仪对郯庐断裂带莱州湾段进行了活断层探测,发现郯庐断裂带主干断裂在第四纪晚期以来具有明显的活动,继承了晚第三纪以来的主要构造活动特点,仍是这一区域的主导性构造.西支KL3断裂由多条高角度正断裂组成,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受到一系列错断晚更新世晚期沉积的北东或近东西向断裂的切割;东支龙口断裂由两段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沿断裂带不但有明显的晚第四纪断错活动,而且还发育北北东向晚第四纪生长褶皱,表现出明显的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活动特征.在山东陆地区也发现了与龙口断裂相对应的安丘—莒县断裂,安丘段由一系列右阶斜列的次级断层组成.从安丘向北至莱州湾凹陷,郯庐断裂带东支活断层构成了一条右旋单剪变形带,每一个次级活断层段相当于带内理论上次级压剪面,在第四纪晚期以来仍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域活断层探测 郯庐断裂带 莱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半岛地壳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8
19
作者 潘素珍 王夫运 +7 位作者 郑彦鹏 段玉玲 刘兰 邓晓果 宋向辉 孙一男 马策军 李怡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3251-3263,共13页
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该区不仅是华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又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带.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纵贯胶东半岛西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该半岛南侧,彰显... 胶东半岛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沿海地区,北东向断裂带异常发育,该区不仅是华北震区中、强地震活动的频发区,又是中-新生代地壳构造活动的大陆边缘带.中国东部最大规模的郯庐断裂带纵贯胶东半岛西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位于该半岛南侧,彰显其地理位置重要而特殊.为深入认识我国近海与海陆过渡带地壳结构特征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等基础科学问题,2013年在胶东半岛东部实施了海陆联合探测项目.本文对布设的北西向宽角反射/折射探测剖面进行了计算处理,获取了该测线的地壳精细结构及其构造特征.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地壳结构复杂,该区基底埋深较浅,地表速度偏高,地壳速度结构呈现东西迥异的非均匀性特征,具有横向分层、纵向分块的典型特性.作为郯庐断裂带重要组成部分的牟平—即墨断裂带是胶东半岛上非常重要的断裂带,该断裂带东西两侧的地壳结构特征差异非常明显,断裂带东侧速度偏低,而西侧速度偏高,地壳各分层界面形态在该断裂带两侧起伏变化明显,地壳结构整体上呈现南东浅北西较深的结构特征.总体来看,胶东半岛不同区段呈现出的结构差异与该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基本相符,在界面起伏变化明显的区域与地表穿过的断裂带遥相呼应.作为华北板块和扬子块体相互碰撞的边缘地带,胶东半岛复杂的深部结构特征与西太平洋板块对其的俯冲挤压有着密切的关联,该研究对了解本区地壳构造变化的深部动力学背景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东半岛 郯庐断裂带 海陆联合探测 地壳速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安徽紫阳山段发现全新世活动证据 被引量:24
20
作者 杨源源 赵朋 +6 位作者 郑海刚 姚大全 王行舟 缪鹏 李军辉 汪小厉 疏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44-655,共12页
安丘-莒县断裂(F_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_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_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 安丘-莒县断裂(F_5)为郯庐断裂带中段东地堑内最新活动断裂。近年来,F_5江苏段研究成果丰硕,发现不同地段普遍存在全新世活动性,运动方式以右旋走滑兼挤压逆冲为主。以往研究未讨论过F_5在淮河以南安徽境内的延伸情况以及进一步的活动性问题。文中选取与F_5江苏段线性影像特征延伸一致的淮河南岸郯庐紫阳山段作为突破口,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调查和探槽开挖,初步得到以下认识:1)紫阳山段线性构造地貌特征清晰,断层发育于浮山至紫阳山一线的中生代红色砂岩隆起边缘缓坡,为安丘-莒县断裂(F_5)过淮河后的南延部分;2)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错断了晚更新世晚期黏土层,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黑色黏土层受断层活动影响沿断面灌入、填充,形成黑色断层条带及黑土充填楔,表明断层最新活动时代达全新世早期;3)朱刘探槽开挖揭示,该段第四纪以来存在至少3次古地震事件,第1次古地震事件推测年代为第四纪早、中期,第2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20.10~13.46ka BP,第3次古地震事件年代为(10.15±0.05)^(8.16±0.05)ka BP。上述研究成果弥补了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晚第四纪活动性认识的不足,为安徽省的地震监测和震害防御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晚第四纪 全新世活动 安徽 紫阳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