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对小鼠精母细胞JAZF1 mRNA及孤核受体TR4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赵晶 郭星 +5 位作者 吴佳姿 黄松莲 袁野 成神洲 付国庆 石玉琴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7-849,854,共4页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小鼠精母(GC-2 spd)细胞JAZF1 mRNA及TR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GC-2 spd细胞置于含终浓度为0(溶剂对照)、50、100、200μmol/L DEHP的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JAZF1 ...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对小鼠精母(GC-2 spd)细胞JAZF1 mRNA及TR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GC-2 spd细胞置于含终浓度为0(溶剂对照)、50、100、200μmol/L DEHP的培养液培养24 h。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细胞JAZF1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R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50、100、200μmol/L DEHP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JAZF1 mRNA表达升高,而200μmol/L DEHP染毒组GC-2 spd细胞的TR4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HP对生精细胞具有生殖毒性作用,可能通过JAZF1调控孤核受体TR4的表达从而影响雄性生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小鼠精母细胞 JAZF1 孤核受体t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耐酸性α-淀粉酶液态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春莉 张文学 杨瑞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1期63-65,共3页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了产生耐酸性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多考贝融合基因而获得的白曲霉基因工程菌株TR12作为试验菌株,分别在摇瓶条件下和2L通气发酵罐上进行耐酸性α-淀粉酶的液态发酵工艺条件的试验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摇瓶发...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导入了产生耐酸性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多考贝融合基因而获得的白曲霉基因工程菌株TR12作为试验菌株,分别在摇瓶条件下和2L通气发酵罐上进行耐酸性α-淀粉酶的液态发酵工艺条件的试验研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配方A3B3C2D1,即玉米粉4%,玉米浆1.5%,黄豆粉2%,麸皮4%,摇瓶产酶活力81.69u/mL,2L发酵罐的产酶活力达到了83.6u/mL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曲霉tr12 基因工程 液态发酵 耐酸性Α-淀粉酶 工艺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牙鲆中miRNAs与甲状腺激素受体TRβ的相互作用研究
3
作者 刘素萍 付元帅 +2 位作者 喻杰 张俊玲 施志仪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99-305,共7页
甲状腺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对褐牙鲆变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miRNAs通过结合靶基因3′-UTR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为探讨miRNAs在褐牙鲆变态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褐牙鲆TRβ基因3′-UTR存在的miRNAs结合位点,并利用... 甲状腺激素通过与其受体结合对褐牙鲆变态起重要的调控作用,而miRNAs通过结合靶基因3′-UTR在转录后水平调节靶基因的表达。为探讨miRNAs在褐牙鲆变态中的作用,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褐牙鲆TRβ基因3′-UTR存在的miRNAs结合位点,并利用3′-RACE方法克隆TRβ基因的3′-UTR序列,通过体外DNA重组技术构建应用于miRNAs靶向基因检测的双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载体,利用细胞转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技术分析多个miRNAs与TRβ基因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克隆得到了一段长为437 bp的褐牙鲆TRβ基因的3′-UTR序列,发现3′-UTR序列上存在pol-miR-125a、pol-miR-214、pol-miR-460-5p、pol-miR-138和pol-miR-125a*的结合位点,成功构建了双荧光素酶重组报告载体,命名为pmirGLO-TRβ-3′-UTR。双荧光素酶报告分析结果表明,pol-miR-125a、pol-miR-214、pol-miR-460-5p和pol-miR-138均为作用于褐牙鲆TRβ的靶向miRNAs,而pol-miR-125a*对TRβ基因无直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后续深入研究miRNAs与TRβ在褐牙鲆变态发育中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 MIRNA trβ pmirGLO-trβ-3′-Utr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连续湿热作用对T700/TR1219B复合材料宏细观性能的影响
4
作者 姚佳伟 贾紫娇 牛一凡 《宇航材料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1-24,共4页
为研究非连续湿热作用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对T700/TR1219B试样进行了吸湿-脱湿试验,测试了其拉神性能,并采用SEM观察试样侧面;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的峰值力纳米力学成像技术(PF-QNM)对树脂进行纳米压痕测试。结果表明:... 为研究非连续湿热作用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对T700/TR1219B试样进行了吸湿-脱湿试验,测试了其拉神性能,并采用SEM观察试样侧面;通过原子力显微镜的峰值力纳米力学成像技术(PF-QNM)对树脂进行纳米压痕测试。结果表明:吸湿率从0变化到1.2%,T700/TR1219B复合材料的一次及二次吸湿行为均满足Fick定律;经吸湿-脱湿-再吸湿,试样的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及树脂的硬度及弹性模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700/tr1219B复合材料 非连续湿热 吸湿-脱湿 峰值力纳米力学成像技术 硬度 弹性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性能Ka频段收发前端的研制 被引量:2
5
作者 何毅龙 黄建 甘体国 《电讯技术》 2007年第6期130-133,共4页
介绍了一种Ka频段收发前端的工作原理和工程研制结果。该收发前端采用四次谐波混频器、毫米波微带滤波器、多芯片混合集成等技术,具有高性能、小型化、高可靠性等优点,并在宽温度范围、振动、冲击等条件下,满足毫米波系统要求。
关键词 KA频段 收发前端 毫米波微带滤波器 多芯片混合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眼”视频监控系统服务质量监测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钟佳武 胡源 郑明磊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1年第9期210-213,228,共5页
"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是电信最重要的增值服务之一,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服务质量的保证。对视频质量监测的常用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全球眼"系统的视频质量监测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在网络层检测获得关键... "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是电信最重要的增值服务之一,其中最关键的环节是服务质量的保证。对视频质量监测的常用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套针对"全球眼"系统的视频质量监测的方案。该方案通过在网络层检测获得关键节点的网络状况,定位故障发生的位置;在应用层监测在视频终端进行图像质量分析,监测黑场、静帧和马赛克等错误的发生。随着多个监控点的数据汇集到告警服务器,系统可以即时发布故障报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眼 视频质量 tr.101-290 RTP 静帧 马赛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ρ—半单Γ_(0)—环的结构
7
作者 赵志新 陈学森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1989年第2期26-30,共5页
本文首先定义了Γ一环的ρ一理想,从而引入了ρ一根;并且定义了乘法使得 End(M_(ΓR))成为Γ一环,并得到了具有一定条件的ρ一半单Γ(?)一环的结构定理.
关键词 ρ- end(MrR)为Г- ρ-半单Г_(0)-环的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应用于海上浮标的相控阵卫星通信前端 被引量:1
8
作者 谌德军 梁显锋 +1 位作者 饶浩 安军社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11期1-5,共5页
为了提高复杂海况下海上浮标与地面站之间实时通信的可靠性,研制了一种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的S频段相控阵卫星通信前端。采用多芯片集成套片技术实现了32通道TR组件的设计,采用双层微带结构实现了天线阵元的设计,完成了高速波控系统... 为了提高复杂海况下海上浮标与地面站之间实时通信的可靠性,研制了一种小型化、低成本和高可靠的S频段相控阵卫星通信前端。采用多芯片集成套片技术实现了32通道TR组件的设计,采用双层微带结构实现了天线阵元的设计,完成了高速波控系统设计和相控阵天线的校准与测试。研制的32阵元相控阵天线整机质量为18.6 kg,尺寸为Φ500 mm×151 mm,功耗为176 W(24 V/7.33 A)。试验结果表明,在四级海况下,相控阵卫星通信系统能完成海上浮标到地面站1 Mb/s高码率的实时数据传输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通信前端 相控阵天线 海上浮标 多芯片集成 tr组件设计 波控系统 实时数据传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极端气温指数的青藏高原年际升温及不对称特征研究
9
作者 周玉科 高琪 范俊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4-71,共8页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53年(1960-2012)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年度昼夜极端温度指数、温度极值和日均温差,并利用趋势分析、变化点检测与分段拟合方法分析了各指数反映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 基于青藏高原地区98个气象观测站点53年(1960-2012)的气温实测记录,计算了年度昼夜极端温度指数、温度极值和日均温差,并利用趋势分析、变化点检测与分段拟合方法分析了各指数反映的年际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整体区域各极端温度指数均表现出上升特征,昼夜升温和冷暖升温的不对称性特点显著,夜间冷、暖指数变化速率均快于白天;而在同等昼夜条件下,冷指数下降速率则高于暖指数上升速率,日均温差以-0.18℃/10a的速率小幅降低,温度极值普遍表现为升温现象,近53年来最低气温的极小值上升幅度为4℃左右,明显高于其他极值指数的上升速率,其中最高温度的极大值上升速率最慢,也证实了青藏高原地区温度上升的冷暖不对称性。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各气温极端指数年际变化速率存在区域差异性,其中西藏的南部及青海的西北部冷昼指数、冷夜指数和暖夜指数变化最为显著;青海、四川及西藏东北部的暖昼指数增长速率稳定。日均温差的变化点大多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多数站点的冷昼指数在90年代中后期发生变化,其余温度指数的变化点集中于90年代初期及中期,时间变化点分布表明研究期间青藏高原温度突变主要集中在20世纪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极端温度指数 不对称性 变化点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