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rmal mode splitting and ground state cooling in a Fabry-Perot optical cavity and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1
作者 陈华俊 米贤武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12期249-258,共10页
Optomechanical dynamics in two systems which are a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and Fabrya-Perot optical cavity via radiation-pressure are investigated by linearized quantum Langevin equation. We work in the resolved s... Optomechanical dynamics in two systems which are a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and Fabrya-Perot optical cavity via radiation-pressure are investigated by linearized quantum Langevin equation. We work in the resolved sideband regime where the oscillator resonance frequency exceeds the cavity linewidth. Normal mode splittings of the mechanical resonator as a pure result of the coupling interaction in the two optomechanical systems is studied, and we make a comparison of normal mode splitting of mechanical resonator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In the optical cavity, the normal mode splitting of the movable mirror approaches the latest experiment very well. In addition, an approximation scheme is introduced to demonstrate the ground state cooling, and we make a comparison of cooling between the two systems dominated by two key factors, which are the initial bath temperature and the mechanical quality factor. Since both the normal mode splitting and cooling require working in the resolved sideband regime, whether the normal mode splitting influences the cooling of the mirror is considered. Considering the size of the mechanical resonator and precooling the system, the mechanical resonator in the transmission line resonator system is easier to achieve the ground state cooling than in optical ca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tomechanical system normal mode splitting ground state coo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DRFNN sliding mode for multifunctional flexible multistate switch 被引量:1
2
作者 Jianghua Liao Wei Gao +1 位作者 Yan Yang Gengjie Yang 《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 EI CSCD 2024年第2期190-205,共16页
To address the low accuracy and stability when applying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a control method involving flexible multistate switches(FMSs)is proposed in this st... To address the low accuracy and stability when applying classical control theory in distribution networks with distributed generation,a control method involving flexible multistate switches(FMSs)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This approach is based on an improved double-loop recursive fuzzy neural network(DRFNN)sliding mode,which is intended to stably achieve multiterminal power interaction and adaptive arc suppression for single-phase ground faults.First,an improved DRFNN sliding mode control(SMC)method is proposed to overcome the chattering and transient overshoot inherent in the classical SMC and reduce the reliance on a precis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control system.To improve the robustness of the system,an adaptive parameter-adjustment strategy for the DRFNN is designed,where its dynamic mapping capabilities are leveraged to improve the transient compensation control.Additionally,a quasi-continuous second-order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with a calculus-driven sliding mode surface i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current monitoring accuracy and enhance the system stability.The stabilit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and the convergence of the network parameters are verified using the Lyapunov theorem.A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three-port FMS with its control system is constructed in MATLAB/Simulink.The simulation result confirm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strategy based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tribution networks Flexible multistate switch grounding fault arc suppression Double-loop recursive fuzzy neural network Quasi-continuous second-order sliding m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无人装备火控系统多模智能控制策略研究
3
作者 贺宝成 韩磊 +2 位作者 赵凯 王越 王晶 《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共8页
通过对地面无人装备火控系统自主化工作流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了目标指示、跟随和稳定3种模式下的工作原理。针对传统火控系统以一套控制参数适应多种工况的控制方式灵活性差、跟踪和稳定性能很难做到兼容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多工作模式... 通过对地面无人装备火控系统自主化工作流程进行讨论分析,研究了目标指示、跟随和稳定3种模式下的工作原理。针对传统火控系统以一套控制参数适应多种工况的控制方式灵活性差、跟踪和稳定性能很难做到兼容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多工作模式智能切换策略及多控制参数最优匹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多种模式的位置环控制器和速度环控制器设计和参数调试,提高了火控系统目标指示快速响应能力、火力线快速跟随性能和隔离载体扰动的稳定性能,适应了无人装备不同工况的使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无人装备 多模智能控制 最优匹配 模式智能切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轨延伸线工程LTE-U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方案设计及应用
4
作者 张蕾 李长海 马春 《铁道通信信号》 2025年第3期66-71,共6页
受限于既有线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厂家的技术标准,城轨延伸线工程存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备选型范围小、建设成本高等问题。针对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因采用不同厂家无线通信系统存在与既有线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提出基于LTE-U技术的车... 受限于既有线车地无线通信系统厂家的技术标准,城轨延伸线工程存在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备选型范围小、建设成本高等问题。针对成都地铁19号线二期工程因采用不同厂家无线通信系统存在与既有线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提出基于LTE-U技术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设计方案。在控制中心层面,将二期新建延伸线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接入既有线中心交换机,实现两条线路中心网络层的互通;在车载终端层面,在新建延伸线与既有线切换区域设置无线重叠覆盖,通过基于LTE-U技术的车载双模无线接入单元实现业务流在不同厂家车地无线网络间的切换,以保障业务平滑过渡。目前,该设计方案已在成都轨道交通19号线二期工程、18号线三期工程、17号线二期工程中实施,其中19号线二期工程已顺利开通,运用效果良好,现场测试结果满足规范要求及运营需求,解决了延伸线工程中不同厂家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同时避免了车辆改造,降低了实施风险,可为后续延伸线项目、既有线改造项目中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地无线通信 LTE-U 车载设备 双模通信 列车无线接入单元 共线运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线闭塞中心多模车地通信接口设计与实现
5
作者 黄琨 孙贻川 +2 位作者 许加龙 徐强 崔龙 《铁道通信信号》 2025年第2期53-61,共9页
随着列控系统的发展和5G通信技术的普及,CTCS-3级列控系统和新型列控系统无线闭塞中心的车地通信网络由GSM-R/GPRS向5G-R方向发展。为应对车地通信网络升级带来的工程技术挑战,提高列控系统对不同车地无线通信网络模式的兼容性,分析电... 随着列控系统的发展和5G通信技术的普及,CTCS-3级列控系统和新型列控系统无线闭塞中心的车地通信网络由GSM-R/GPRS向5G-R方向发展。为应对车地通信网络升级带来的工程技术挑战,提高列控系统对不同车地无线通信网络模式的兼容性,分析电路域与分组域车地无线通信网络模型和数据传输协议的差异项,以及在电路域和分组域模式下常见的RBC-ATP通信场景的交互流程;提出一种兼容GSM-R电路域和GPRS/5G-R分组域多模网络的RBC多模车地通信接口实现方案,描述了多模车地无线通信接口的系统边界及软硬件设计关键技术的原理和具体实现。通过仿真试验,验证了RBC多模车地无线通信接口功能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该方案有助于CTCS-3级列控系统/新型列控系统RBC的车地通信向5G-R升级的工程实现,为后续车地通信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列控系统 无线闭塞中心 车地通信 电路域 分组域 多模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远场地震下RC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支座方案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邵长江 崔皓蒙 +4 位作者 漆启明 韦旺 庄卫林 黄辉 袁得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626,共12页
为探明不同地震动输入对某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的影响,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近远场地震下桥梁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到大桥支座的优化布置方案.首先,基于模态分析,对比该桥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拱桥动力特性差异;其次,选取不同脉冲周期... 为探明不同地震动输入对某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的影响,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近远场地震下桥梁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到大桥支座的优化布置方案.首先,基于模态分析,对比该桥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拱桥动力特性差异;其次,选取不同脉冲周期的近场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及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记录;最后,研究近远场地震下拱桥的响应行为和损伤演化路径,得到优化桥梁的减隔震支座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及远场长周期地震下的桥梁结构响应大于无脉冲地震响应;纵竖向地震下高墩柱剪力及弯矩包络曲线呈“S”形,墩身中部易形成塑性铰,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桥梁纵桥向先于横向震损,损伤路径依次为矮柱、高墩柱及拱肋实心-空心截面段;摩擦摆支座减震效果最佳但位移较大,高阻尼支座方案在近场中长脉冲周期及远场长周期地震下仍会发生损伤,板式橡胶支座方案因无法保证支座同步滑移而不能形成准隔震体系;“高阻尼+摩擦摆”混合方案的支座位移小,拱肋及墩柱均处于弹性,是近断层大跨轻柔RC拱桥的优选减隔震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轻柔拱桥 近场脉冲型地震 远场地震 损伤演化 混合减隔震设计 高阶振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静力推覆分析的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地震破坏模式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熊仲明 陈帜 +2 位作者 陈轩 郑坤 阿鑫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3,70,共11页
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场地的浅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振动台试验,探讨了地裂缝场地和结构的震害特征。同时,考虑场地地震响应的非一致性,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分析了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的地震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针对地裂缝... 以处于西安f4地裂缝场地的浅埋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振动台试验,探讨了地裂缝场地和结构的震害特征。同时,考虑场地地震响应的非一致性,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分析了穿越地裂缝浅埋地铁车站的地震破坏模式。结果表明:针对地裂缝场地地下结构的Pushover分析方法能够较真实地反应地震作用下地裂缝场地的活动特征和地下结构的破坏特点。在水平地震作用下,趋于稳定状态的地裂缝上、下盘土体主要进行张合活动(相互挤压与分离)。其中,相互挤压会对结构中柱施加明显附加压弯作用。地裂缝场地土体的水平剪切变形是结构破坏的主要外在因素,而地裂缝活动造成的附加压弯作用会进一步增大中柱轴压比,降低中柱的变形能力,加速结构的地震破坏。在地裂缝场地特征变形作用下,结构底层中柱水平剪切变形能力相对较弱,且结构剪力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上盘结构底层中柱是结构的抗震关键构件。研究结果对该类结构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裂缝 地铁车站 静力推覆分析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硬不均地层盾构隧道荷载模式研究
8
作者 石钰锋 张涛 +3 位作者 阳军生 蒋亚龙 胡梦豪 代文超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4,共12页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 系统考虑隧道埋深、滑移面形式、侧压力系数与地层的关联,提出一种适用于软硬不均地层的盾构隧道荷载模式。对于浅埋隧道,基于椭球体理论推导极限状态下滑移面为椭圆的侧压力系数及竖向松动土压力表达式,并构建力学平衡方程推导侧压力计算式;对于深埋隧道,考虑软硬不均地层突变性并对太沙基理论滑移面宽度进行合理修正,推导对应的围岩压力计算式;再结合软硬不均地层分界线位于隧道水平中线上方、下方2类典型工况,推导出隧底反力表达式;最后结合工程实例对所提荷载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修正惯用法荷载体系相比,所提方法得到的软土-硬土隧道顶部、下半拱竖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分别缩小74%和172%;相较于软土-硬土隧道,该方法应用于土层-岩层隧道时,计算得到的下半拱竖向土压力、隧底侧向土压力与实测值的误差更小,即所提荷载计算模式更符合隧道实际受荷状态,且当隧道埋深与开挖直径之比较大以及下部地层越坚硬时,其适用性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软硬不均地层 围岩压力 滑移面 荷载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储直柔”建筑配电系统应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容浩 《建筑电气》 2024年第3期33-38,4,共7页
以某项目为例分析“光储直柔”在建筑物中的应用,并对“光储直柔”系统的应用场景、建筑直流配电系统的关注点及“光储直柔”系统关键设备进行阐述。
关键词 光储直柔 低压直流配电 应用场景 配电电压 接地方式 保护与控制 电力电子变压器 直流剩余电流保护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中深层砂岩脆性及其对岩石破裂模式的影响规律 被引量:2
10
作者 丁然 张峰 +2 位作者 王勇 李晓倩 林柏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2,共9页
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埋深大,受机械压实、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的强烈影响,岩性特征十分复杂。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深部储层发展,深层高地应力、高围压对储层脆塑性的影响严重左右了水力压裂效果和油气资源产量。准中深层致密砂岩... 致密砂岩储层由于埋深大,受机械压实、溶蚀、交代等成岩作用的强烈影响,岩性特征十分复杂。随着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不断向深部储层发展,深层高地应力、高围压对储层脆塑性的影响严重左右了水力压裂效果和油气资源产量。准中深层致密砂岩油藏储量丰富,但由于储层埋深大、物性差且围压异常高,同时对其原位地质力学岩心脆性变化规律认识受限,使得传统油气开采手段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为此,结合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准中深层岩心的岩石力学特征、脆塑性转化、破裂模式及声发射特征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围压增加,岩石从脆性破坏逐渐过渡为塑性破坏,且破裂模式由劈裂破坏向剪切破坏转变,砂岩脆性减弱;基于能量平衡方法和归一化处理的6种脆性指数所反映的砂岩脆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不同脆性指数的数值范围以及与脆性的相关性各异。不同脆性数值岩心模型的三轴压缩实验表明:当脆性矿物含量较低时,岩石呈现单斜面剪切破坏;随着脆性矿物含量增加,岩石破裂表现为多破裂面复合破坏模式。岩石破裂过程的声发射特征与其脆性存在相关性,主要呈现群震型、前震-主震-后震型和主震型3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砂岩 高地应力 脆性 破裂模式 声发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倾及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反应的大型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通 刘先峰 +4 位作者 袁胜洋 蒋关鲁 胡金山 邵珠杰 田士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9-501,共13页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着大量的不同倾向的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在建的川藏铁路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条件下顺倾、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的动力响应、失稳破坏模式以及能量传... 西南艰险山区分布着大量的不同倾向的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地震作用下极易发生崩塌、滑坡等灾害,对在建的川藏铁路造成严重威胁。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了强震条件下顺倾、反倾层状碎裂结构斜坡的动力响应、失稳破坏模式以及能量传递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反倾斜坡的抗震性能显著优于顺倾斜坡;顺倾斜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裂-剪切-隆起-滑移型破坏,反倾斜坡的破坏模式主要为拉伸-弯曲-倾倒-崩塌型破坏;反倾斜坡的自振频率高于顺倾斜坡,顺倾斜坡的自振频率随震级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反倾斜坡的自振频率在地震波幅值为0.4g~0.7g时出现反复震荡现象;顺倾斜坡存在明显的高程放大效应和趋表效应,反倾斜坡存在高程放大效应,其内部的加速度响应大于坡表。边际谱识别显示:顺倾斜坡的边际谱幅值(peak of marginal spectrum amplitude,简称PMSA)突变在坡腰上部最显著,说明该位置附近地震波的能量损失最大,反映出顺倾斜坡在坡腰上部附近形成了滑动破坏面;反倾斜坡的PMSA在坡肩处降低得最为显著,反映出坡肩部位损伤最为严重,易发生局部崩塌破坏。分析结果与试验现象能够较好地吻合,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结构类型层状碎裂结构斜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与失稳破坏模式,为川藏铁路的安全建设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倾斜坡 反倾斜坡 振动台试验 地震加速度峰值(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简称PGA)放大系数 破坏模式 损伤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搜索的陆空两栖平台3D路径规划算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孟庆京 司俊德 +3 位作者 张新钰 孙弘麟 王小宇 荣松松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0,共8页
为了解决陆空两栖平台路径规划能效与寻径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搜索算法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考虑了空中飞行能耗与地面行驶能耗模型的不同,结合起飞阈值、地面移动成本系数、空中移动成本系数等参数决定模态切换机制,在遇到难以... 为了解决陆空两栖平台路径规划能效与寻径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搜索算法的全局路径规划算法。考虑了空中飞行能耗与地面行驶能耗模型的不同,结合起飞阈值、地面移动成本系数、空中移动成本系数等参数决定模态切换机制,在遇到难以越过的障碍时使用逃脱算法脱困,当允许地面通过时优先采用地面行驶的方式到达目标点以提升寻径效率与能效。为验证该算法,分别建立了针对陆空2种模式下的能耗模型,在现有交通规则约束下完成城市场景和虚拟迷宫测试。结果表明:本算法的搜索效率相较于对照组算法提升了30%以上,有效提升搜寻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空两栖平台 跨模态路径规划 图搜索算法 模态切换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PID的球形两栖机器人的设计及控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崔雪锴 白越 裴信彪 《电光与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3,114,共6页
为了解决移动机器人对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变、狭窄环境的轻小型球形陆空两栖机器人,具有地面滚动和空中飞行两种运动模式,可以自主完成运动模式的切换。首先,设计了机器人的结构,包括滚动部分、飞行部分和模式... 为了解决移动机器人对工作环境要求严格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变、狭窄环境的轻小型球形陆空两栖机器人,具有地面滚动和空中飞行两种运动模式,可以自主完成运动模式的切换。首先,设计了机器人的结构,包括滚动部分、飞行部分和模式切换部分。基于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不同运动模式下的动力学模型,建立了基于欧拉方程的运动学模型。最后,根据机器人的运动模型,设计了飞行模式和地面滚动模式下的姿态控制器,并对控制器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在实机上进行了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能够实现自主模式切换,在不同运动模式下运动稳定、姿态可控,在纯地面模式下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在结构、控制方法及控制策略切换方法上对陆空两栖可变形机器人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空两栖机器人 地面滚动 空中飞行 自主模式切换 姿态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面爆炸作用下地下综合管廊动力响应的实验研究
14
作者 钱海敏 潘亚豪 +3 位作者 宗周红 甘露 吴熙 孙苗苗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5-171,共17页
为研究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抗外部爆炸性能,针对整体现浇管廊和预制节段拼装管廊结构在地面爆炸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开展了野外爆炸实验研究。通过11个工况的野外爆炸实验,观测了现浇管廊和预制节段拼装管廊在不同比例距离爆... 为研究地下综合管廊结构的抗外部爆炸性能,针对整体现浇管廊和预制节段拼装管廊结构在地面爆炸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性和破坏模式开展了野外爆炸实验研究。通过11个工况的野外爆炸实验,观测了现浇管廊和预制节段拼装管廊在不同比例距离爆炸工况下的破坏特征和动力响应,对比分析了现浇管廊和预制节段拼装管廊的抗爆性能。结果表明:在地面爆炸作用下,现浇管廊和预制节段拼装管廊的顶板最终均出现弯剪破坏,整体现浇管廊的抗爆性能总体上优于预制节段拼装管廊。起爆位置对预制节段拼装管廊爆炸响应的影响较大,在节段中心上方起爆时结构损伤最严重。在小比例距离地面爆炸作用下,现浇管廊的损伤区域大于预制节段拼装管廊,预制节段拼装管廊的损伤集中在近爆心下方所在的节段或连接接缝处,节段间可产生较大残余滑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综合管廊 预制节段拼装 地面爆炸实验 动力响应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谱压缩的大斜视TOPS BP图像自聚焦算法
15
作者 周生威 李宁 邢孟道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机动平台大斜视TOPS模式SAR成像时,通过使用地平面直角坐标系BP成像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地距平面无畸变的宽幅SAR图像,但实际应用中如何对BP图像快速完成运动误差补偿与旁瓣抑制仍是一个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谱压缩... 在机动平台大斜视TOPS模式SAR成像时,通过使用地平面直角坐标系BP成像算法,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取地距平面无畸变的宽幅SAR图像,但实际应用中如何对BP图像快速完成运动误差补偿与旁瓣抑制仍是一个难点。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谱压缩方法,基于此能够快速实现机动平台大斜视TOPS模式地平面BP图像自聚焦等后续操作。首先,考虑到传统BP谱压缩方法仅适用于聚束成像模式,结合大斜视TOPS SAR虚拟旋转中心理论与波数谱分析,推导出了改进的精确谱压缩函数,能够通过全孔径压缩获得无模糊的地平面TOPS模式BP图像频谱。在此基础上,利用相位梯度自聚焦(PGA)能够快速完成全孔径运动误差估计与补偿。此外,基于提出的改进谱压缩方法得到的无模糊对齐BP图像频谱,可以在方位频域统一加窗实现图像旁瓣抑制。最后,通过仿真数据处理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PS模式 地平面BP成像 谱压缩 运动误差补偿 旁瓣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机地面振动试验激振方案优化与工程验证
16
作者 陈浩宇 王彬文 +1 位作者 宋巧治 李晓东 《航空工程进展》 CSCD 2024年第5期114-119,134,共7页
地面振动试验是飞机型号研制与强度验证中的重要环节,在试验设计阶段一个合理的激振方案能够显著缩短后续试验周期,提升模态辨识精度。基于飞机有限元模型采用QR分解对激振位置进行考虑试验目标的全局规划,进而引入模态参与对激振点布... 地面振动试验是飞机型号研制与强度验证中的重要环节,在试验设计阶段一个合理的激振方案能够显著缩短后续试验周期,提升模态辨识精度。基于飞机有限元模型采用QR分解对激振位置进行考虑试验目标的全局规划,进而引入模态参与对激振点布置方案的激振效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针对密集模态测试问题,采用多变量模态指示函数对激励力矢量进行优化,并将上述方法应用于小型通用飞机地面振动试验中,验证优化后激振位置规划方案及密集模态识别方法的工程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激振方案优化方法能够显著提升试验效率,降低了密集模态辨识难度,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振动试验 激振力矢量 QR分解 模态参与 模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车组牵引电机轴承超温故障原因分析及优化措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国栋 沙淼 +1 位作者 单巍 任广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2,共7页
针对某平台动车组牵引电机频繁出现轴承超温报警故障问题,展开轴承超温故障原因分析。根据润滑脂过温劣化和轴承电腐蚀两类故障特征现象,判定轴承超温由轴间功率分配不平衡、轴电压过大和轴承绝缘抗击穿能力低导致。研究各轴电机功率分... 针对某平台动车组牵引电机频繁出现轴承超温报警故障问题,展开轴承超温故障原因分析。根据润滑脂过温劣化和轴承电腐蚀两类故障特征现象,判定轴承超温由轴间功率分配不平衡、轴电压过大和轴承绝缘抗击穿能力低导致。研究各轴电机功率分配差异、动车组接地方式、轴承绝缘涂层厚度等影响因素,明确轴承超温故障产生原因及机理。结果表明,车控驱动的动车出现轮轴滑行或空转时,会导致其他轴电机过载升温加速润滑脂老化;由分合闸过电压产生的牵引电机轴电压与接地位置和回路参数相关,不同位置接地方案下轴电压的差异最高可达到两倍;在较高轴电压下,轴承绝缘涂层厚度不足会导致绝缘击穿,造成轴电流对轴承的损伤,最终导致轴承异常磨损超温。为防止轴承超温故障频繁出现,提出TCU控制逻辑优化、整车接地方式优化及绝缘涂层厚度优化等措施,为列车安全运行提供有效的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牵引电机 接地方式 电蚀 轴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EEMDAN的近断层地震动识别方法改进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震 吕均琳 马兴亮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7-227,共11页
近断层地震动严重威胁重要结构的安全,然而地震动波形复杂导致近断层地震动识别困难,经典Baker识别方法因采用小波技术,而存在母小波与潜在脉冲差异过大,致使识别产生误差。针对该问题,利用具有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成经验模式分解(ICEEMD... 近断层地震动严重威胁重要结构的安全,然而地震动波形复杂导致近断层地震动识别困难,经典Baker识别方法因采用小波技术,而存在母小波与潜在脉冲差异过大,致使识别产生误差。针对该问题,利用具有自适应噪声的完全集成经验模式分解(ICEEMDAN)对Baker方法进行改进,改进方法利用白噪声对信号分解过程进行辅助,从而增强了信号分析方法对地震动这类复杂信号的应对能力。为提高改进方法的识别效率和质量,对太平洋工程抗震中心数据库中的3 655条地震动进行识别。结果表明,由于ICEEMDAN技术的加入改进后的地震动识别方法共识别出192条近断层地震动,比经典Baker方法则识别出的163条近断层地震动多识别出17.79%的近断层地震动。为进一步探讨识别出的近断层地震动的近断层特性,从地震反应谱和地震损伤入手进行分析,两种方式获得近断层地震动反应谱长周期反应剧烈、峰值周期高,有明显的近断层特征;在地震损伤方面,以一典型钢管混凝土拱桥为案例,对两种方式识别出的近断层地震动及远场地震动进行地震响应计算。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近断层地震动有着极为相似的地震损伤规律,且均较远场地震动的损伤有明显的增加。综上,两种方法识别出的近断层地震动均有明显的近断层特性,而基于ICEEMDAN技术的改进方法增加了17.79%的近断层地震动数量,将ICEEMDAN技术引入可以利用该技术较强的鲁棒性,从而对波形较为复杂的速度脉冲进行识别,进而在不降低近断层地震动识别质量的前提下,提升Baker识别方法的识别效率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识别方法 经验模态分解 小波分解 地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冻结工程按需供冷运行模式研究
19
作者 张松 岳祖润 +4 位作者 卢相忠 张庆武 龚振全 臧梦晨 李晓星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5-52,共8页
地铁人工冻结工程中存在冻结系统供冷模式单一、缺乏动态变化的问题,在施工中会造成极大的能量浪费。为此,基于单管冻结吸冷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冻结器内盐水换热效率计算方法和群孔等效计算模型,建立适用于群孔冻结的按需供冷运行模式... 地铁人工冻结工程中存在冻结系统供冷模式单一、缺乏动态变化的问题,在施工中会造成极大的能量浪费。为此,基于单管冻结吸冷量计算模型,通过引入冻结器内盐水换热效率计算方法和群孔等效计算模型,建立适用于群孔冻结的按需供冷运行模式,实现对冻结系统制冷能力的定量求解,并通过模型试验对按需供冷运行模式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按需供冷计算方法可有效反映冻结制冷系统运转需求的动态变化过程,且计算精度满足工程需求;冻结壁形态、土体导热系数、盐水温度等参数是影响地层吸冷量和冻结制冷系统制冷量的关键,而对于某一具体工程,冻结壁形态则是决定地层吸冷量和冻结制冷系统制冷量的关键;不同冻结孔所形成的冻结壁并不一致,如精准、合理计算整个冻结系统的按需制冷量,则应利用纵向温度求解方法或纵向测温技术对各冻结器或其各层位进行精准求解,进而利用等效代换方式进行所需制冷量的求解,试验结果显示计算误差为1.7%,满足工程精度需求。相关研究成果将为各类地铁冻结工程的冻结系统高效、低碳运转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人工冻结法 按需供冷 运行模式 地层吸冷量 群孔冻结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坡地基变形破坏机制与失稳模式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兴洪 李侠 +2 位作者 陈刚 李正坤 袁浩 《公路工程》 2024年第1期89-97,共9页
临坡地基的安全控制是岩土工程设计中常见的稳定性问题之一,而临坡地基的变形破坏规律是临坡地基安全控制的核心要素。为了分析地形因素对临坡地基变形破坏和失稳模式的影响,利用数值仿真试验,以临坡地基为研究对象,引入坡角和坡顶距两... 临坡地基的安全控制是岩土工程设计中常见的稳定性问题之一,而临坡地基的变形破坏规律是临坡地基安全控制的核心要素。为了分析地形因素对临坡地基变形破坏和失稳模式的影响,利用数值仿真试验,以临坡地基为研究对象,引入坡角和坡顶距两个特征参数,对基础进行加载,揭示了临坡地基在受荷加载过程中滑面的破坏形态和地基的动态破坏规律,并分析不同理论下临坡地基破坏模式特点。结果表明:①采用不同理论方法对临坡地基进行分析时,其主要差异为破坏模式和假定条件的不同。②临坡地基的滑移模式主要为基础下尖端向临空侧优势滑移的单侧滑移破坏模式,坡角或坡顶距的增加会使临坡地基从坡面承载力破坏转变为边坡失稳破坏。③随着基础荷载的增加,临坡地基渐进破坏过程为:基础两端优先起裂产生变形→基础下方地基形成三角形压密区→滑面逐渐发育形成→滑面贯通造成失稳破坏。该研究成果对科学合理评价临坡地基失稳破坏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坡条形基础地基 数值模拟 变形演化机制 破坏模式 临坡特征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