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IRS Prediction of SOM,TN and TP in a Meadow in the Sanjiang Plain,China
1
作者 Zhao Yi-hang Jiang Jing-wen +5 位作者 Yang Yu-peng Zhang Xiao-meng Meng Ling-dong Ma Ze-wang Hu Yao Yin Xiu-jie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1年第4期46-55,共10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applicability of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as a rapid method for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nutrient components in agricultural soils.Focusing on the soil o...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ablish the applicability of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as a rapid method for the accurate estimation of nutrient components in agricultural soils.Focusing on the soil of the Sanjiang Plain,NIRS was used to predict soil organic matter(SOM),the total nitrogen(TN)and the total phosphorus(TP).A total of 540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three different depths(180 samples from each depth:0-10,10-20 and 20-30 cm),from 2015 to 2017,from the Sanjiang Pl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China.From every depth,120 samples we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calibration set.Other 60 samples were used to check the efficiency of the model.Combining the first-order differentiation with the partial least square(PLS)method,a prediction model was obtained to measure SOM,TN and TP.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SOM from 0 to 10 cm was R2=0.9567,from 10 to 20 cm was R2=0.9416,and from 20 to 30 cm was R2=0.9402.The corresponding ratio(standard deviation[SD]/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was>2.96.R2 of TN with the three depths was 0.9154,0.9028 and 0.9024,respectively,all with SD/RMSEP>2.89.Meanwhile,R2 of TP with the three depths was 0.8974,0.8624 and 0.7804,respectively,all with SD/RMSEP>2.50.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NIRS based on the first-order differentiation and PLS could efficiently predict SOM,TN and TP from different soil dept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total phosphor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沙江攀枝花段沉积物中化学元素与微生物分布
2
作者 樊皓 卢晶莹 张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9,共6页
金沙江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为明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全面运行之前沉积物营养和重金属元素以及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金沙江攀枝花段为例,分析了该河段倮果大桥、三堆子、马店河、迤资村和拉鲊5个断面沉积物中总氮、总磷、重金属... 金沙江是中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为明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全面运行之前沉积物营养和重金属元素以及微生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以金沙江攀枝花段为例,分析了该河段倮果大桥、三堆子、马店河、迤资村和拉鲊5个断面沉积物中总氮、总磷、重金属等化学元素含量、微生物群落组成以及化学元素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金沙江沉积物中TN、TP、V、As、Cu、Pb和Zn含量分别为115~415,640~1560,246~337,0.98~2.27,28.9~68.4,6.1~12.3,51.5~92.5 mg/kg,其中倮果大桥沉积物的TN和TP含量最高,马店河沉积物重金属含量最高。②通过16S rDNA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相对丰度最高的3种菌属为节杆菌、大理石雕菌和鞘氨醇单胞菌;丰度和连接度最高的3种细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3者共占所有连接度的78.5%。③各环境因子对细菌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pH,As,TN和V。沉积物中重金属V含量和马西利亚菌属的相对丰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沉积物中P和V具有潜在的累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总氮 总磷 重金属 微生物群落 金沙江攀枝花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异龙湖子流域氮磷时空分异特征及源结构解析
3
作者 高俊淑 陈玫君 +2 位作者 李晓琳 王延杰 李佳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9-399,共11页
分析流域内总氮(TN)、总磷(TP)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关键污染来源,对湖泊水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和产排污系数法估算异龙湖流域1990—2020年TN、TP面源和点源污染负荷量,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明晰各子流域... 分析流域内总氮(TN)、总磷(TP)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关键污染来源,对湖泊水污染治理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和产排污系数法估算异龙湖流域1990—2020年TN、TP面源和点源污染负荷量,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明晰各子流域污染源结构。结果表明:(1)1990—2020年流域TN、TP污染负荷均呈现先增后减趋势,2010年最高,分别为398.79和27.90 t。(2)化肥施用、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是流域氮磷污染的主要来源,3者贡献分别为28%~50%、20%~40%和7%~22%。(3)城北河子流域单位面积TN、TP污染负荷强度最高,分别为1750(2010年)和140(2005年)kg·km^(-2)。化肥污染主要来自南岸散流区和城河子流域,农村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南河子流域和城北河子流域,畜禽养殖污染主要来自北岸散流区和龙港河子流域。本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异龙湖富营养化治理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其他高原湖泊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tn) 总磷(tp) 子流域 输出系数法 产排污系数法 异龙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C/TN分析仪法测定水质总氮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5
4
作者 赵莉 郭晶晶 杨虹 《绿色科技》 2013年第7期204-206,共3页
采用TOC/TN分析仪测定了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总氮含量,分析了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重复性、标准溶液配置、标准曲线拟合、进样体积等,在此基础上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并计算得到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提出了在测定过... 采用TOC/TN分析仪测定了污水处理厂出水中的总氮含量,分析了测量过程中不确定度的来源:重复性、标准溶液配置、标准曲线拟合、进样体积等,在此基础上对各不确定度分量进行了评定,并计算得到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提出了在测定过程中减小不确定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氮 TOC tn分析仪 不确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氮副球菌DYTN-1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总氮 被引量:2
5
作者 卢伟强 毛银 +2 位作者 李国辉 邓禹 赵运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5-60,共6页
利用脱氮副球菌的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一体的特点,测定其去除污水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效果。污水中TN在24 h内可被游离状态的脱氮副球菌DYTN-1由100 mg/L降低至20 mg/L以下。为了提高对TN的去除效率,对游离细胞进行了固定化,... 利用脱氮副球菌的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一体的特点,测定其去除污水中总氮(total nitrogen,TN)的效果。污水中TN在24 h内可被游离状态的脱氮副球菌DYTN-1由100 mg/L降低至20 mg/L以下。为了提高对TN的去除效率,对游离细胞进行了固定化,以不同的二价金属阳离子作为交联剂对脱氮副球菌细胞进行细胞固定化。结果表明:固定化的细胞DYTN-1可以在8 h内使得污水中TN的含量由100 mg/L降低至20 mg/L以下,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正交试验优化后,12批次污水中大部分批次达标所用时间在3 h以内。固定化的最佳条件为: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SA)含量为3%,SA与菌种比例为1∶1,氯化钡浓度为0. 1 mol/L,固定化时间为5 h,固定化后的脱氮副球菌DYTN-1可以显著提高废水中的总氮的去除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氮副球菌 污水处理 总氮(total nitrogen tn) 固定化 海藻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TIR对水库沉积物中TOC,TN和BSi含量的快速测定
6
作者 梅林 范新怡 +3 位作者 岳一鸿 刘留 褚永胜 汪福顺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7-235,共9页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滩(Yantan,YT)水库中的沉积物,探讨了基于FTIR的沉积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生物硅(bioge... 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分析了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岩滩(Yantan,YT)水库中的沉积物,探讨了基于FTIR的沉积物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总氮(total nitrogen,TN)和生物硅(biogenic silica,BSi)含量的快速分析方法.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分别建立了TOC/TN/BSi含量的FTIR预测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对这一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取水库沉积物中的地球化学信息,应用于高分辨率古环境变化的研究;需要样品量少,预处理过程简单,并因其快速和经济的特点,在测定大量沉积物样品时具有极大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总有机碳 总氮 生物硅 水库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香溪河中游水体总磷总氮高光谱估算模型比较
7
作者 周华冕 徐慧 +4 位作者 龙良红 纪道斌 韩燕星 季鑫鑫 崔玉洁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5-132,共8页
研究通过地面高光谱遥感技术,针对香溪河中游的水质参数——总氮(TN)和总磷(TP)进行反演分析。研究选取160个数据样本,采用了单波段分析、一阶微分波段分析、波段比值分析、双波长差异指数、归一化差异指数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 研究通过地面高光谱遥感技术,针对香溪河中游的水质参数——总氮(TN)和总磷(TP)进行反演分析。研究选取160个数据样本,采用了单波段分析、一阶微分波段分析、波段比值分析、双波长差异指数、归一化差异指数以及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分析6种方法建立反演模型。结果显示,单波段分析和一阶微分波段分析对于TP和TN的反演效果不佳。而波段比值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TN的反演准确性,其二次幂回归分析的R^(2)可达0.3674。在双波长差异指数的3次幂分析中,TP的预测模型达到最高R^(2)值,为0.4014。PLS回归分析在TN反演模型中表现突出,波段差值混合模型的R^(2)达到0.39,RMSEP为0.501,ARE为40.278%,展现一定的预测准确性。研究结果有助于利用高光谱遥感预测香溪河中游TN、TP长时间变化趋势,但模型预测精度仍受限于数据集和水体类型,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和优化模型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总氮(tn) 总磷(tp) 偏最小二乘回归(PLS)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沉水植物去除水体中氮磷能力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潘保原 杨国亭 +2 位作者 穆立蔷 马云 李晶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1-145,共5页
研究了3种沉水植物对不同质量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轮叶黑藻、金鱼藻和狐尾藻对水体中的氮、磷都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对总氮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轮叶黑藻>金鱼藻>狐尾藻,对总磷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轮叶黑藻&... 研究了3种沉水植物对不同质量浓度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轮叶黑藻、金鱼藻和狐尾藻对水体中的氮、磷都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对总氮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轮叶黑藻>金鱼藻>狐尾藻,对总磷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轮叶黑藻>狐尾藻>金鱼藻。实验表明,沉水植物是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态系统重建的关键,在水体生态修复中,轮叶黑藻是一种很好的水体净化沉水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 富营养化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在武汉东湖沉积物中的记录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洪 易朝路 +3 位作者 谢平 邢阳平 倪乐意 郑利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研究了武汉东湖Ⅰ站90cm和Ⅱ站150cm沉积物柱芯TOC、TN、TP和硅藻的垂向分布,探讨了在东湖的发展演化中尤其是富营养化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在350aBP(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和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农业耕作发展和湖泊富营养化使... 研究了武汉东湖Ⅰ站90cm和Ⅱ站150cm沉积物柱芯TOC、TN、TP和硅藻的垂向分布,探讨了在东湖的发展演化中尤其是富营养化的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在350aBP(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和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增长、农业耕作发展和湖泊富营养化使区域内TOC、TN等营养物质向湖内大量输入.东湖I站沉积物中TP在0~5cm的高值区主要与建国以来东湖周围的人类活动作用加强有关,是湖泊营养程度逐步提高的结果.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湖泊藻类大量繁衍,沉积物中保存的硅藻也相应大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 总氮 总磷 硅藻 富营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水生植物对滇池草海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影响 被引量:34
10
作者 王智 张志勇 +4 位作者 张君倩 闻学政 王岩 刘海琴 严少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28-335,共8页
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2种典型水生植物水葫芦和轮叶黑藻对滇池草海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过程中,水葫芦同化吸收的氮、磷量分别比轮叶黑藻所同化吸收的量高109%和17%.在水生植物采收前,水葫芦处理组水体DO和pH值显著性... 通过模拟实验,比较了2种典型水生植物水葫芦和轮叶黑藻对滇池草海富营养化水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过程中,水葫芦同化吸收的氮、磷量分别比轮叶黑藻所同化吸收的量高109%和17%.在水生植物采收前,水葫芦处理组水体DO和pH值显著性低于对照组,电导率(EC)和氧化还原电位(Eh)显著性高于对照组,与轮叶黑藻处理组结果相反.水葫芦和轮叶黑藻处理组水体TN和TP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同初始种养量的情况下,试验初期轮叶黑藻处理组水体TN、TP及Chl-a浓度显著性低于水葫芦处理组,与试验后期结果相反.当水生植物采收后约50 d,水葫芦处理组水体TN、TP浓度均维持在采收前的低水平;轮叶黑藻处理组TN和TP浓度也维持在采收前水平,而Chl-a浓度较采收前有所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葫芦 轮叶黑藻 水体修复 总氮 总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质总磷总氮在线自动监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伯光 吴嘉 +3 位作者 刘慧璇 崔侠 张军 卢彦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9-63,共5页
通过优化国内外水质总氮总磷的手工和自动监测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了基于紫外催化-过硫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在线监测技术,设计了紫外线加强氧化-消解反应器和20通道自动校准与自动进样集成控制系统。该技术与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相比大大... 通过优化国内外水质总氮总磷的手工和自动监测方法及设计参数,研究了基于紫外催化-过硫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的在线监测技术,设计了紫外线加强氧化-消解反应器和20通道自动校准与自动进样集成控制系统。该技术与国家标准监测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总磷总氮氧化率和消解速度,实现了在较低温度和常压条件下水质总磷总氮的快速、安全和稳定的在线自动监测,具备了良好的市场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总磷 总氮 在线监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醋糟条垛式堆肥发酵技术及效果 被引量:21
12
作者 赵青松 李萍萍 +2 位作者 王纪章 朱咏莉 孙德民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55-259,共5页
为了探讨醋糟发酵过程中氮素形态变化对pH值的影响,采用向堆体添加水分的两阶段条垛式堆肥发酵方法,测定了两个阶段堆体中总氮、氨氮、硝氮的质量分数及堆体温度、有机质、pH值。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完成后堆体总氮、氨氮、硝氮相对质量... 为了探讨醋糟发酵过程中氮素形态变化对pH值的影响,采用向堆体添加水分的两阶段条垛式堆肥发酵方法,测定了两个阶段堆体中总氮、氨氮、硝氮的质量分数及堆体温度、有机质、pH值。试验结果表明:堆肥完成后堆体总氮、氨氮、硝氮相对质量分数均有所上升,堆体pH值由最初的4.3上升至最高7.94,最后又回落至6.3左右,有机质质量分数由最初的91.8%下降到了83.2%,发芽指数GI达到102.3%。研究表明:经两阶段堆肥发酵,醋糟堆体已完全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氮化合物 醋糟 条垛式堆肥 氮素迁移 发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河流河口及海洋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和来源 被引量:20
13
作者 王润梅 唐建辉 +6 位作者 黄国培 陈颖军 田崇国 潘晓辉 骆永明 李军 张干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7-507,共11页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 2013年8月采集了环渤海地区35条主要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样品,12月采集了渤海与北黄海2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其生物地球化学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同位素(δ13C)和氮同位素(δ15N),探讨该区域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特征及组成。研究表明: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6.4‰—–21.8‰,平均值为–24.5‰;渤海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同位素(δ13C)值在–23.8‰—–21.7‰,平均值为–22.3‰。河口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06%—3.87%,平均值为1.31%;渤海表层沉积物TOC含量在0.52%—2.09%,平均值为1.08%。河流δ13C富集较轻,偏向陆源;海洋δ13C富集较重,偏向水生有机质来源。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的δ13C值差异较明显,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4.6‰,但是流域地理位置距离近的河流δ13C值差异不大。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δ15N在1.5‰—10.2‰,平均值为5.5‰;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在4.4‰—5.6‰,平均值为5.0‰。河流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比渤海表层沉积物δ15N范围广,原因是河流受陆源有机物影响,且陆源有机物来源差异大。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相对均一,说明海洋表层沉积物δ15N受物源影响较小,体现了水体中有机质的转化和微生物活动对氮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中表层沉积物的δ13C与δ15N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也体现了陆源有机质输入的影响。根据经典的二元模式计算,35条河流陆源有机质的贡献比例范围为10%—90%,平均值为60%;渤海陆源贡献比例范围为10%—50%,平均值为20%。河流有机质的来源以陆源有机质为主,水生有机质为辅。渤海有机质的来源以水生有机质为主,环渤海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有机碳同位素(δ13C)、氮同位素(δ15N)和Corg/Ntotal对有机质来源判别有一定局限性,虽然稳定同位素有示踪性,然而其成分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生物地球化学等过程的改造,在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示踪物源时,须小心谨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有机碳(TOC) 总氮(tn) 有机碳同位素(δ13C) 氮同位素(δ15N)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水体氮磷时空分布及其对ρ(Chla)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焦立新 赵海超 +1 位作者 王圣瑞 杨苏文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3,共7页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 为探讨影响洱海藻类生长的主要水质因子,对洱海近20年的水质变化及2009-2010年水质和ρ(Chla)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2年以来上覆水中ρ(TN)、ρ(TP)和ρ(Chla)总体呈上升趋势,近年来有所下降,ρ(Chla)与ρ(TN)和m(N)/m(P)呈显著正相关.2009年5月-2010年12月上覆水中ρ(TN)为0.20~0.96 mg/L,ρ(TP)为0.018~0.042 mg/L,ρ(Chla)为6.02~22.48μg/L;年内ρ(TN)和ρ(TP)最高值均出现在7-8月,m(N)/m(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8-9月,ρ(Chla)与m(N)/m(P)呈极显著正相关.随水深增加,ρ(TN)和ρ(TP)呈上升趋势,ρ(Chla)呈下降趋势;1 d内ρ(TN)最高值出现在17:30前后,ρ(TP)和ρ(Chla)最高值出现在14:30前后,ρ(Chla)与ρ(TP)呈显著正相关;年内7-8月水质最差.洱海水体ρ(Chla)年际变化主要受ρ(TN)和m(N)/m(P)影响,年内变化主要受m(N)/m(P)影响,而日变化则主要受ρ(TP)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海 氮磷比 叶绿素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水华发生氮磷比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崔莉凤 游亮 +1 位作者 黄振芳 刘载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47-49,共3页
分析了北京什刹海水体的总氮、总磷、氮磷比以及叶绿素的数据,发现氮磷比在水华发生过程中有明显的规律性。三个监测点氮磷比全年呈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藻类复苏期氮磷比为15:1左右,藻类指数增长期稳定在5:1左右,氮磷比的降低是水华... 分析了北京什刹海水体的总氮、总磷、氮磷比以及叶绿素的数据,发现氮磷比在水华发生过程中有明显的规律性。三个监测点氮磷比全年呈下降→平稳的变化趋势。藻类复苏期氮磷比为15:1左右,藻类指数增长期稳定在5:1左右,氮磷比的降低是水华产生的结果。监测数据表明藻类在大量生长时主要受氮的影响,表现为氮限制性河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总氮 总磷 氮磷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巢湖周边地区表层土壤总氮有机质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1
16
作者 范荣桂 王长春 +2 位作者 陈书琴 王君 王权程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7-120,共4页
采用网格分区法在巢湖周边地区设置了60个采样单元,采取表层土样分析了总氮(TN)、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w(TN)平均值为1 027 mg/kg,变化范围253 mg/kg^2 273 mg/kg,变异系数为46.3%;w(OM)平均值为1.95%,变化范... 采用网格分区法在巢湖周边地区设置了60个采样单元,采取表层土样分析了总氮(TN)、有机质(OM)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表层土壤w(TN)平均值为1 027 mg/kg,变化范围253 mg/kg^2 273 mg/kg,变异系数为46.3%;w(OM)平均值为1.95%,变化范围0.291%~5.48%,变异系数为49.3%。(2)表层土壤w(TN)、w(OM)高浓度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柘皋河、兆河区域,低浓度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的派河、南淝河—店埠河区域。(3)巢湖周边地区土壤总氮、有机质空间分布与区域内入湖河流、巢湖水质、巢湖沉积物污染空间分布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巢湖 土壤 全氮 有机质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3浓度升高对麦田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黄益宗 王斐 +2 位作者 钟敏 隋立华 伍文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71-878,共8页
近地层O3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的影响机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采用开顶式气室(OTCs)法模拟研究O3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导... 近地层O3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其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土壤酶活性、土壤碳、氮的影响机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采用开顶式气室(OTCs)法模拟研究O3浓度升高对冬小麦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3浓度升高导致麦田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全碳(TC)和全氮(TN)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O3浓度升高对土壤酶活性也有影响。在冬小麦灌浆期,O3胁迫可促进土壤脱氢酶活性提高。当O3浓度为120 nL·L-1时,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脱氢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处理提高59.4%、51.5%和22.2%。O3胁迫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随着冬小麦生长期和土壤采样深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冬小麦拔节期,O3处理对不同土层脲酶活性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是在灌浆期,20~40 cm土层的脲酶活性随着O3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在120 nL·L-1浓度O3处理下脲酶活性比对照处理提高24.6%。在O3胁迫条件下土壤转化酶活性与土壤全碳含量、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含量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脱氢酶 转化酶 脲酶 全碳 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输出系数模型的云南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张辰 陆建忠 陈晓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8-114,共7页
以洱海流域北部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3个子流域作为实验区,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子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进行估算,结合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输出系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得到一组适用于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 以洱海流域北部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3个子流域作为实验区,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子流域内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进行估算,结合罗时江、弥苴河、永安江水质监测数据,对模型输出系数进行率定和验证,得到一组适用于洱海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估算的输出系数.利用该组输出系数,对洱海流域范围内农业非点源氮、磷污染负荷进行估算.研究表明:氮、磷污染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乡镇污染输出于地域分布中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趋势.不同非点源氮污染贡献率依次为大牲畜养殖>农村生活排放>种植业>生猪养殖,不同非点源磷污染贡献率依次为种植业>农村生活排放>生猪养殖>大牲畜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出系数模型 农业非点源污染 洱海流域 tn 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施肥对农田土壤氮素利用和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69
19
作者 黄丽华 沈根祥 +3 位作者 钱晓雍 顾海蓉 仇忠启 Massimo Pugliese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9-53,共5页
通过2年在果园和蔬菜田的生产试验及田间氮素流失监测,对比研究常规施肥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技术在作物产量、肥料消耗量和农田氮素流失负荷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氮素利用和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技术把定量... 通过2年在果园和蔬菜田的生产试验及田间氮素流失监测,对比研究常规施肥管理和精确滴灌施肥技术在作物产量、肥料消耗量和农田氮素流失负荷等方面的差异,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农田土壤氮素利用和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技术把定量的溶解态肥料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农作物产量与常规产量基本持平甚至略有提高,而氮肥消耗量和氮素流失负荷则显著降低。与常规施肥管理方式相比,2006年梨、大豆和玉米的单位产量氮肥消耗量分别降低10.8、11.8和8.9g/kg,削减率分别为22.8%、26.6%和30.8%;单位产量总氮流失量也分别削减45.2%、14.5%和26.3%。2007年梨、西瓜和玉米的单位产量氮肥消耗量分别降低11.1、8.1和5.0g/kg,削减率分别达到29.7%、65.8%和21.5%;单位产量总氮流失量分别削减56.4%、49.7%和5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确滴灌施肥 总氮流失负荷 单位产量氮肥消耗量 单位产量总氮流失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学文思湖底泥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小蓉 黄应平 +2 位作者 高婷 沈颢 刘德富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80-83,共4页
通过检测三峡大学校区内文思湖底泥中的营养成份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质(TOC)等因子,评价了文思湖底泥的污染状况,得出底泥的总体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各个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照相应时空段的水质检测结果进行... 通过检测三峡大学校区内文思湖底泥中的营养成份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质(TOC)等因子,评价了文思湖底泥的污染状况,得出底泥的总体污染特征及污染物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各个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对照相应时空段的水质检测结果进行泥-水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文思湖污染治理的合理措施和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思湖 底泥 总氮 总磷 总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