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Landscape的词义演变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行业特征 被引量:2
1
作者 朱建宁 周剑平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5-49,共5页
园林行业名称上的混乱由来已久。近年来,业内兴起"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对L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2个英文词汇的翻译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Landscape的词义演变及其确... 园林行业名称上的混乱由来已久。近年来,业内兴起"风景园林"与"景观设计"之间的争论。其焦点在于对L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2个英文词汇的翻译和理解方面存在的差异。探讨了Landscape的词义演变及其确切含义,以及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行业特征及其与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的区别和联系。最终得出结论:翻译上的差异无伤大雅,重要的是其内涵的限定。Landscape Architecture应是利用土地、水体、动植物、天空等自然要素营造空间的技艺,其文化特性可以归结为阐释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必要性,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和谐共存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行业特征 演变 自然观 领土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2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构型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考古学:理论演进、方法应用与学科前瞻
3
作者 赵纪军 刘蓓蕾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1,共8页
景观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将考古遗址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及其对文化演变的塑造作用。其理论演进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关,而纳入人文因素、强调主体经验,并确立人... 景观考古学作为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将考古遗址置于广阔的地理与文化脉络中加以考察,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长期互动及其对文化演变的塑造作用。其理论演进与多学科的研究进展相关,而纳入人文因素、强调主体经验,并确立人与自然环境的平等关系;其研究方法包括区域系统调查法、时空数据集成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其跨学科性使相关研究得以形成基于考古材料的人地关系与人类历史文化的综合认知,也同时需要面对化解学科壁垒、协同技术平台等挑战。景观考古学对于跨区域的研究视角拓展、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拓展对于人地关系的历史阐释,并基于文化责任面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考古学 理论演进 方法应用 学科前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砂体构型模式——以泌阳凹陷核一段Ⅰ-Ⅱ油组为例
4
作者 莫博文 陈仕臻 +3 位作者 秦玲 胡书奎 杨璐 文华国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8,共8页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 为明确泌阳凹陷南部泌304区块核桃园组一段Ⅰ-Ⅱ油组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沉积特征,建立其沉积构型演化模式,利用钻井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目的层沉积微相类型、单砂体构型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断陷盆地陡坡背景下的扇三角洲沉积,主体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岩石类型以分选性、磨圆度差的中、细砾岩为主,可识别出砾质主水道、近端水下分流河道、远端水下分流河道等7个微相,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要微相。2)小层内发育连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交织状水下分流河道-孤立河口坝组合和窄带孤立水下分流河道-前缘席状砂组合3种平面组合样式。单砂体分别发育下切叠置型、叠加接触型、泥岩分隔型3种垂向组合方式和侧切叠置式、对接式、泥岩嵌入式3种侧向组合方式。3)扇三角洲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演化模式,进积晚期阶段发育的单砂体以切割叠置关系为主,具有最好连通性,有望成为剩余油开发有利层系。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油气开发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沉积演化模式 砂体构型 核桃园组 泌阳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山风景历史演进及内在动因研究(618-1860年)
5
作者 张司晗 郑曦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38,共8页
北京西山余脉之一——香山风景的营建始于唐代,历经辽、金、元、明,在清代乾隆朝达到顶峰,出现了香山静宜园这一在香山风景营建史和古典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园林。目前对香山风景历史演变的研究较为粗浅,且尚少探讨其演变动因。运用... 北京西山余脉之一——香山风景的营建始于唐代,历经辽、金、元、明,在清代乾隆朝达到顶峰,出现了香山静宜园这一在香山风景营建史和古典园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园林。目前对香山风景历史演变的研究较为粗浅,且尚少探讨其演变动因。运用文献研究法,结合GIS软件进行历史空间信息可视化表达,归纳各时期香山风景性质和特征,凝练香山风景演进的规律和内在动因。研究认为,从唐代到清代,香山的风景沿着宗教名山风景胜地和皇家园林的双线脉络演进,推动香山风景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因包括自然地理动因和人文社会动因两方面。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究名山风景胜地的发展规律,为名山风景保护、现代风景规划设计如何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香山 风景 演进 内在动因 双线脉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感知系统信息理论与构建方法
6
作者 葛建军 唐思琦 +3 位作者 李明强 韩丛英 王彤 徐根玖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1-663,共13页
该文面向高动态强对抗战场环境下复杂感知系统在探测、跟踪及抗干扰等核心任务中的适应性难题,提出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系统理论模型与构建方法体系。具体而言,构建基于语法、语义、语用的多层信息描述框架突破单一语法结构及表层语义的... 该文面向高动态强对抗战场环境下复杂感知系统在探测、跟踪及抗干扰等核心任务中的适应性难题,提出以信息驱动为核心的系统理论模型与构建方法体系。具体而言,构建基于语法、语义、语用的多层信息描述框架突破单一语法结构及表层语义的局限,提出系统动态演化架构打破传统静态建模与固定模式设计的应用壁垒。此外,将上述理论成果应用于分布式雷达探测系统实践,针对系统寻优的复杂性难题,设计基于有限场景交互学习机制与结构化分层优化算法,实现系统有序组织与能力涌现,为复杂战场环境下智能感知系统设计提供了理论范式与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感知系统 多层信息描述框架 系统动态演化架构 分布式雷达探测系统 分层寻优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宁快城市化区生态网络时空演变及优化研究
7
作者 郭松 张庆泰 崔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1,共7页
以南宁快城市化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2003、2013和2023年的生态网络,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与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结果表明:近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4倍,城市扩张速率较快... 以南宁快城市化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方法和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构建2003、2013和2023年的生态网络,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与重力模型识别重要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结果表明:近20年研究区建设用地面积增加约2.4倍,城市扩张速率较快;快城市化下人类活动对生态基底破坏较大,景观连通性变弱;高生态阻力面集中于老城区并向东部及西部蔓延;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的数量均呈先增再减的变化特征,生态源地变化与城市发展政策和土地收储开发有关,而生态廊道变化与城市扩张速率和发展方向有关。研究提出了增设踏脚石、修复生态断裂点、生态廊道差异化保护、存量地块高效利用等优化策略,揭示了快城市化进程生态网络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市发展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网络 时空演变 快城市化区 南宁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一个共演模型
8
作者 施锦诚 刘昱涵 王迎春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以生态领导者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然而已有研究未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构建“环境感知—系统变革—角色跃迁”共演模型,探究英伟达1993—2023年从芯片市场探索者起步,到... 以生态领导者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然而已有研究未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和影响机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构建“环境感知—系统变革—角色跃迁”共演模型,探究英伟达1993—2023年从芯片市场探索者起步,到实现赶超成为产业链龙头,再到引领技术和市场的数字创新生态领导者角色形成过程。研究发现:①在跟随追赶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聚焦策略推出自主式芯片架构设计,深化对外合作,成为行业探索者;②在追赶超越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扩张策略推出开放式架构设计,聚焦行业前瞻布局,试水潜力市场,实现产业链龙头角色跃迁;③在发展引领阶段,英伟达通过组织生态策略、面向人工智能的生态式架构设计,满足生态伙伴需求,自主定义市场,成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领导者角色形成共演模型,识别出架构设计和场景驱动创新的“订单式、杠杆式、赋能式”3类协同机制,有助于深化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角色形成理论研究,并为推动建设国产自主引领的数字创新生态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新生态系统 生态领导者 架构设计 场景驱动创新 共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体系结构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任丰原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3-384,共12页
互联网是人类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结构设计是其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概括了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了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在应对挑战和促进互联网发展中的... 互联网是人类信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结构设计是其健康、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课题.本文首先梳理了网络体系结构的定义,概括了互联网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挑战,分析了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在应对挑战和促进互联网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概略介绍了历史上互联网体系结构相关的研究计划和项目,总结了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网络体系结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对网络体系结构“革命式”和“演进式”的技术路线分别进行了评述;接着分析和总结了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最后结合历史和近期的相关研究,讨论了若干网体系结构研究意义、方法、设想和影响的思考与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 体系结构 参考模型 可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工业景观公园生态设计思潮演变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江海燕 王杨杨 +1 位作者 黄晓彤 马源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6,共7页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引领的新型工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后工业景观公园”作为工业遗存活化利用的主要载体,因其标志性和典型性成为风景园林界实践的重要对象,研究其生态设计思潮的演变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国内外后工业景观公园近6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公园建设背景、指导理论、生态设计手法,将生态设计思潮划分为1960—1985年探索期的环境修复模式、1986—2005年融合期的郊野景观模式、2006—2019年发展期的自然景观模式以及2020年以来兴盛期的生物友好模式4个阶段。生态设计思潮经历了从消除场地污染的环境修复到兼顾科学修复与艺术表达,从利用自生长植被群落、保护生物栖息地到设计适应生物多样性的友好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以人为中心的安全防控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审美转变。以期能为我国生态文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景观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后工业景观 工业遗产公园 生态设计 思潮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力包的作战体系架构方案演进设计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萌萌 阮逸润 +2 位作者 刘晓东 盛寅 罗爱民 《指挥与控制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0-766,共7页
复杂作战体系架构演化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亟需的实践问题。从作战体系演化问题入手,分析了复杂作战架构的演化内涵,提出基于能力包的作战体系架构演化框架与流程,将能力包区分为逻辑能力包与物理能力包,并区分支撑演化的... 复杂作战体系架构演化既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亟需的实践问题。从作战体系演化问题入手,分析了复杂作战架构的演化内涵,提出基于能力包的作战体系架构演化框架与流程,将能力包区分为逻辑能力包与物理能力包,并区分支撑演化的不同匹配方式。以两栖作战任务为例说明,旨在为相关作战体系架构演化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落地实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战体系架构 能力包 逻辑能力包 物理能力包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三角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卓健 翟端强 毛衍云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119,共9页
【目的】闽三角城市群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土地利用演化过程中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空间碎片化的风险。揭示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规律,为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管控优化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 【目的】闽三角城市群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在土地利用演化过程中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空间碎片化的风险。揭示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演化规律,为闽三角城市群生态空间管控优化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分析闽三角城市群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明确景观格局变化特征,最后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获取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并识别出城市群景观生态风险空间聚集的冷热点。【结果】2000—2020年,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重点是耕地向林地、建设用地转移,景观生态格局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先降低再升高。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景观生态风险分别呈现“稳定可控”“轻度失控”和“基本可控”的特征,“低-低”和“高-高”聚集类型分别分布在区域西北内陆和东南沿海地区。【结论】基于景观生态风险评估模型的总体分析方法,实现了闽三角城市群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的定量化表达,并基于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特征及空间集聚冷热点识别结果,有效揭示了研究区域景观生态风险的关联图式及分异规律,为闽三角城市群化解景观生态风险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评价 时空演变 闽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地貌演化研究——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深水研究区为例
13
作者 蔺鹏 吴胜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2-1606,共15页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 【目的】陆坡因其巨大的沉积物总量和丰富的油气资源而成为勘探的热点领域。明确陆坡地貌演化特征能够助力于深水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研究旨在针对三角洲型被动陆缘盆地陆坡具有强物源供给条件的特征,探索一种基于沉积构型原理的古陆坡地貌演化研究新方法。【方法】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某陆坡研究区为例,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和岩心资料,根据13个层序的沉积构型时—空演化规律反演古陆坡地貌演化特征。【结果】研究区中新世至今的地貌演化过程经历了两个阶段。阶段1中,地貌演化受大型三角洲进积驱动,研究区由深海平原演化为陆坡,地貌始终为非限制型。阶段2中,在重力滑动作用下先后经历了由逆冲断层、泥底辟、填平补齐主导的演化过程,地貌由限制型、半限制型演变为现今的非限制型。逆冲断层期,泥底辟强度有限,地貌形态受控于断层活动,研究区处于重力滑动体系的远缘逆冲构造区。泥底辟期,底辟强度大幅增强,具备了独立改造地貌格局的能力,研究区由逆冲构造区向泥底辟构造区转化。【结论】重力滑动体系由沉积作用驱动,表现出与沉积相类似的空间组合与演化特征。平面上相邻的伸展、泥底辟、逆冲构造区存在成因关联,与具有排序特征的沉积相类似。因此,研究区两期构造活动的叠合关系指示了陆坡向海推进的过程。综上,典型深水研究区沉积构型的时—空演化特征能够为陆坡古地貌演化过程的恢复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深水沉积构型 地貌演化 层序 陆坡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风格的软件体系结构演化路径生成方法
14
作者 钟林辉 杨超逸 +4 位作者 夏子豪 黄淇轩 屈乔乔 李方云 孙文彬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766-774,共9页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是对软件通用结构的泛化,软件的结构风格通常与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向某种风格演化能够使其软件的结构特征更加明显。传统的面向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演化方法在构建演化路径时,需要人工构造目标软件体系结构,因此缺少...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是对软件通用结构的泛化,软件的结构风格通常与结构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向某种风格演化能够使其软件的结构特征更加明显。传统的面向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演化方法在构建演化路径时,需要人工构造目标软件体系结构,因此缺少自动化的支持。目前,亦未提出针对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度量方法。因此,文中以正交化软件体系结构风格为例,提出了一种遗传算法与规划领域定义语言(Planning Domain Definition Language-PDDL)相结合的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演化路径生成方法。该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语义相似度的遗传变异算子和正交软件体系结构风格的度量方法,提出了软件体系结构与PDDL的映射规则。实验证明,提出的遗传变异算子相比通用变异算子能更好地提升算法前期的收敛效率,正交软件体系结构风格演化完成后,软件的计算变动代价、正交风格距离以及McCabe度量等指标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体系结构 软件体系结构风格 遗传算法 软件演化 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空天防御作战体系架构设计方法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小波 王蒙一 +3 位作者 廖咏一 黄智捷 王涛 王维平 《现代防御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在潜在威胁日趋智能化和当前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双重推动下,空天防御作战体系不是装备和技术的线性叠加与机械堆砌,而是一个各作战要素有机融合、动态适变与持续演进的综合智能体。在分析智能化空天防御作战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智能... 在潜在威胁日趋智能化和当前智能技术不断进步的双重推动下,空天防御作战体系不是装备和技术的线性叠加与机械堆砌,而是一个各作战要素有机融合、动态适变与持续演进的综合智能体。在分析智能化空天防御作战体系特征的基础上,创新智能化设计范式与理念,提出一种基于智能体网络的体系架构设计方法,从兵力节点、兵力关系、适变机制3个方面探讨了智能化赋能架构设计的关键技术。该方法为空天防御力量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智能化方法参考,有助于提升空天防御作战体系建设与运用的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天防御作战体系 智能体网络 持续演进 适变机制设计 智能化体系架构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架构演化及开放式设计策略 被引量:4
16
作者 程贤福 章志宏 +1 位作者 王承辉 潘逸飞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4,共16页
产品架构表征了物理组件间排列与组合的方式,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性和部件共享,更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开放式设计可以支持客户参与产品开发,开放式产品架构为个性化产品开发提供了平台策略。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产品架构理论及应用,阐... 产品架构表征了物理组件间排列与组合的方式,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性和部件共享,更好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开放式设计可以支持客户参与产品开发,开放式产品架构为个性化产品开发提供了平台策略。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产品架构理论及应用,阐述了架构的概念与作用及单一产品架构、产品族架构和开放式产品架构的特征、联系和区别,从架构开发模式、架构开发策略和架构组织管理等方面剖析了产品架构的演化历程及其内在动因。系统梳理了开放式产品架构的概念内涵、作用与机制,明晰了客户个性化需求、产品架构和企业开放式创新策略的相依关系,探讨了产品架构开放式设计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架构 开放式设计 模块化 演化 个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历史公园风貌演化研究进展及趋势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旭芳 周向频 +1 位作者 吴怡婧 翁飞帆 《园林》 2024年第3期69-77,共9页
城乡遗产保护的矛盾从扩张性开发对建成环境的蚕食转向存量更新对遗产价值延续的冲击,历史公园作为建成文化景观遗产,其风貌演化见证了近百年来城市公园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但由于历史公园存续时间较长,存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叠加,其完... 城乡遗产保护的矛盾从扩张性开发对建成环境的蚕食转向存量更新对遗产价值延续的冲击,历史公园作为建成文化景观遗产,其风貌演化见证了近百年来城市公园从传统向近现代的转型。但由于历史公园存续时间较长,存在不同时期的功能叠加,其完整性及真实性已受损,正在面临历史风貌特征破碎、遗产价值认知不清等严峻挑战。因此历史公园的风貌演化特征及机制是什么以及如何评估历史公园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成为关键议题。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工具,择取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和CNKI数据库中2000–2023年的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首先通过发文量、关键词、机构合作网络等图谱梳理研究热点及趋势,而后针对其文化景观视角下的特征识别、风貌演化、价值认知及评估等研究展开探讨。结果表明:(1)相关政策的颁发对研究动态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2)微观层面的物质研究正在被宏观的层积性动态演进所取代;(3)研究方法由文献考古拓展到数字信息、地理空间等多维可视信息技术的应用。由此明晰历史公园在由静态物质保护向价值认知转向过程中存在的研究不足,以期为历史公园的活态保护更新、城乡遗产的可持续演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历史公园 文化景观 风貌演化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我国配电网形态快速演进的思考 被引量:18
18
作者 陈维江 靳晓凌 +8 位作者 吴鸣 吕军 张翼 宁昕 刘海涛 李健 吕广宪 谢光龙 卢卫疆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811-6817,I0009,共8页
许多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新能源快速发展,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促进配电网形态逐渐演进。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跨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配电网面临补短板、保增长、促转型的多重使命,形态演进的程度更加剧烈。该文提出按照城... 许多国家大力推动能源转型,新能源快速发展,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促进配电网形态逐渐演进。我国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跨度仅为发达国家的1/2,配电网面临补短板、保增长、促转型的多重使命,形态演进的程度更加剧烈。该文提出按照城市、园区、农村3类场景和网络架构、技术管控、商业运营3种形态分析配电网变革演进的分类方法,研判配电网形态演进的驱动力、关键环节和宏观目标,认为:城市配电网将向着“大电网主导、负荷柔性化调控、新型储能灵活配置的配用电系统”演进,园区配电网将向着“大电网支撑、多能互补型的综合能源系统”演进,农村配电网将向着“分布式新能源和储能主导,与大电网互联的新型局域电力系统”演进。政产研用各相关利益主体宜建立系统思维,运用系统方法,协同源网荷储各要素有序友好地推进配电网规划、建设和运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形态演进 城市配电网 园区配电网 农村配电网 网络架构 技术管控 商业运营 局域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气候因素与人口变化对植被覆盖演化的时空分异特征研究
19
作者 韦俊卿 贾丽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3-49,共7页
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公园人口变化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扰动。目前研究尚缺少气候因素与人口变化对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植被覆盖演进机制的探讨。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为例,基于像元分类及趋势分析阐释相关变量的时空演... 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国家公园人口变化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扰动。目前研究尚缺少气候因素与人口变化对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植被覆盖演进机制的探讨。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为例,基于像元分类及趋势分析阐释相关变量的时空演进机制,利用长时间栅格序列二阶偏相关分析验证降水、气温与人口变化对植被覆盖的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2012—2022年:1)研究区各变量像元占比基本稳定,植被覆盖中无植被及稀疏植被区有所波动,降水量中干旱区在2019年波动较大,气温变化总体较为平稳,人口变化中无人区占比呈逐步扩大趋势;2)植被覆盖、降水量及人口分布的变化趋势均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态势,气温变化以研究区控制区为主线呈较为复杂的高低聚集分布;3)研究区植被覆盖与降水、气温及人口分布主要在东南及西北片区呈现较为显著的相关性,其余片区显著性较弱。综合研究成果,建议未来国家公园需协同控制人口变化以精准协调相关区域内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祁连山国家公园 气候因素 人口变化 植被覆盖演化 入口社区 趋势分析 二阶偏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地质结构与形成演化
20
作者 吴斌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5,共11页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的关系,结合研究区最新三维地震数据,详细分析了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隆升时间,对比了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隆升时间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渤东凸起... 为了明确渤海湾盆地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过程与油气的关系,结合研究区最新三维地震数据,详细分析了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的地质结构特征和隆升时间,对比了构造变形特征,确定了隆升时间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演化模式。研究认为,渤东低凸起受控于伸展断层,辽东凸起受控于早期伸展断层和晚期走滑断层,构造带内除辽东断层以外,各主干断层均在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开始活动,峰值期出现在沙三段和东营组沉积期,馆陶组沉积后断层活动变弱。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从南向北逐渐抬升:渤东低凸起在沙四段沉积末期抬升,辽东凸起南段在沙三段沉积末期抬升,辽东凸起北段在东三段沉积末期抬升。构造演化分为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沙三段沉积期、沙一二段沉积期、东三段沉积期、东营组沉积末期和现今等6个阶段。构造演化与油气运聚成藏密切相关,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的形成时间早于周缘生烃凹陷主要生、排烃期,有利于油气在凸起带附近聚集。渤东低凸起由伸展断层控制,油气主要在凸起区聚集成藏;辽东凸起由伸展断层与走滑断层共同控制,油气主要在斜坡区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辽东-渤东凸起构造带 地质结构 隆升时间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