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振荡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 被引量:10
1
作者 武荣 韩良荣 +1 位作者 李娜 郑国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28期32-33,36,共3页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实施HFOV+SIMV的叠加模式治疗1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采用最小压力策略,通过逐渐增加平均气道压以实现吸入氧体积分数<0.6时,经皮氧... 目的:观察高频振荡通气(HFO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实施HFOV+SIMV的叠加模式治疗12例胎粪吸入综合征患儿,采用最小压力策略,通过逐渐增加平均气道压以实现吸入氧体积分数<0.6时,经皮氧饱和度>0.9,根据PCO2调整震荡幅度(△P)和频率(f),最终维持正常血气。治疗过程中监测心率、血压、动脉血气、氧合指数及呼吸机参数。结果:12例患儿在施行HFOV治疗48 h后,氧合指数逐渐下降,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96,P=0.000);所需的平均呼吸道压力明显下降,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712,P=0.000);所需的FiO2逐渐下降,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95,P=0.000);所需振荡压力幅度逐渐下降,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87,P=0.001);心率、血压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095,P=0.386;F=0.764,P=0.553)。结论:HFOV+SIMV治疗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粪吸入综合征 高频振荡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压力支持通气模式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对机体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7
2
作者 刘美描 余雪涛 +2 位作者 邱文冰 黄贤锡 方伟强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19期40-41,共2页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模式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对机体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对ICU内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超过48 h的危重患者,使用SIMV或PSV模式进行SBT。对入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同时记录SBT前、...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模式进行自主呼吸试验(SBT)对机体的影响是否不同。方法对ICU内需要呼吸机支持治疗超过48 h的危重患者,使用SIMV或PSV模式进行SBT。对入选患者进行APACHEⅡ评分,同时记录SBT前、SBT后2 h和SBT后24 h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率以及测末梢血糖等指标。结果使用SIMV模式进行SBT的有14例(男9例,女5例),使用PSV模式进行SBT的有18例(男15例,女3例),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无差异,且SBT前、SBT后2 h及SBT后24 h的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末梢血糖等指标也均无差异(均P>0.05)。结论使用SIMV模式或PSV模式进行SBT对呼吸循环及血糖的影响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自主呼吸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机械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陈云菊 包志丹 +1 位作者 万俊 凌厉 《安徽医学》 2017年第5期602-605,共4页
目的评估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及高频振荡通气(HFOV)两种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4月接受SIMV(11例)及HFOV通气(13例)共24例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患... 目的评估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及高频振荡通气(HFOV)两种通气模式治疗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2012年9月至2016年4月接受SIMV(11例)及HFOV通气(13例)共24例新生儿肺炎合并气胸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2、12、24及48小时的氧分压(Pa O2)、二氧化碳分压(Pa CO2)、氧合指数(OI),以及两组患儿肺泡复张、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机械通气及住院时间,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表现。结果 24例患儿均治愈。毎组患儿Pa O2、Pa CO2、OI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小时,HFOV组Pa O2、Pa CO2及OI改善较SIMV组显著(P<0.05),治疗后12及24小时,HFOV组Pa O2及OI亦较SIMV组改善显著(P<0.05)。两组患儿肺泡复张及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的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SIMV组均显著长于HFOV组(P<0.05)。两组患儿头颅MRI检查均未见颅内出血、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等表现。结论 SIMV及HFOV两种通气方式在气胸治疗中均安全、有效。HFOV能显著改善肺炎合并气胸患儿的氧合功能,缩短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胸 机械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高频振荡通气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V叠加SIMV模式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1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先洋 武荣 +2 位作者 郑国方 李娜 郝小清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5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PPHN患儿12例,采用PAV+SIMV的叠加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以维持患儿的动脉... 目的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叠加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10月我院PPHN患儿12例,采用PAV+SIMV的叠加模式进行机械通气治疗,通气过程中,以维持患儿的动脉血氧饱和度(85%~93%)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aC02,25~40mmHg)为目标调节呼吸机参数。观察通气后1、24、48、72、96h的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BP)、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OI)及呼吸机参数等变化。结果所有12例患儿均痊愈出院,平均通气时间为(107.8±7.9)h;平均吸氧时间为(8.7±1.8)d;平均住院时间为(24.2±7.6)d。机械通气后,患儿HR、呼吸频率(RR)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pH值、PaCO2数值和PaO2数值均在正常范围内,各个时间点数值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OI、吸入氧浓度、平均动脉血压(MABP)、呼气末压(PEEP)、弹性卸载(EU)、阻力卸载(RU)、气道峰压(PIP)的数值及SIMV设置呼吸次数,均随着时间延长逐步减小,各个时间点数值整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AV+SIMV的通气模式在治疗新生儿PPHN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 比例辅助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比较 被引量:11
5
作者 胡金绘 王军 武荣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19期39-43,共5页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时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出生的,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且需要机械通气58... 目的观察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通气在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新生儿时相关参数的变化。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3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出生的,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且需要机械通气58例新生儿,分为PRVC组(32例,采用PRVC通气)和SIMV组(26例,采用SIMV通气)。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动脉氧分压/肺泡氧分压;观察两组机械通气时酸血症、碱血症、低碳酸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率;观察两组机械通气前、机械通气1、12、24、48、72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血压(MABP)、气道峰压(PIP)、氧合指数(OI)等变化。结果①58例RDS新生儿均治愈出院。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气胸发生率、颅内出血发生率、支气管发育不良发生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HR和RR变化均呈下降趋势,在机械通气72 h时接近正常范围。两组平均动脉血压变化均在正常范围。③两组PIP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RVC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PIP比较、SIMV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PI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PIP在机械通气1、12、24、48、72 h均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两组OI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RVC组内各个时间点OI值比较、SIMV组内各个时间点之间O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在机械通气1、12、24、48 h的OI值与SIMV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OI在机械通气72 h时低于SIM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机械通气时pH值〈7.35发生率(PRVC组为16.5%、SIMV组为13.5%)和pH值〉7.45发生率(PRVC组为7.8%、SIMV组为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RVC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 mm Hg的发生率低于SIM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PaCO2〉60 mm Hg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DS新生儿的呼吸支持中,在获得相同的疗效情况下,与SIMV模式比较,PRVC模式下PIP和过度通气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RVC模式可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肺损伤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肺出血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士发 邰海服 +2 位作者 胡芳 陈爱斌 茅双根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486-489,共4页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联合气管内滴注凝血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3例肺出血新生儿随机分为SIMV组(30例)和BIPAP组(33例),两组均同时采用气管内滴注注射血凝酶治疗,每种模式通气1... 目的: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联合气管内滴注凝血酶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疗效。方法:将63例肺出血新生儿随机分为SIMV组(30例)和BIPAP组(33例),两组均同时采用气管内滴注注射血凝酶治疗,每种模式通气12 h,稳定后分别记录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Vte、PIP(PEEPH)、Pmean、Crs、氧动力学指标Pa CO2、Pa O2、Sa O2、Pa O2/Fi O2;并比较两组患儿最终的病死率、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撤离呼吸机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使用总剂量(mg)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PIP(PEEPH)和PmeanBIPAP组低于Sl MV组(P<0.05),而Crs 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氧动力学指标:Pa O2和Pa O2/Fi O2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病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出血停止平均时间、撤离呼吸机时间、镇静剂(咪达唑仑)使用总剂量BIPAP组均低于Sl MV组(P<0.05),BIPAP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Sl MV组(4.00%vs 31.82%,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协同性好;通过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有效防治肺出血,缩短病程,减少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治疗新生儿肺出血优于SI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血凝酶 肺出血 新生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14
7
作者 戴立英 王琍琍 +1 位作者 张健 傅燕娜 《安徽医学》 2014年第4期440-443,共4页
目的:评价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NRDS患儿,随机分为SIMV组和HFOV组,记录两组血气值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支气管... 目的:评价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和高频震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NRDS患儿,随机分为SIMV组和HFOV组,记录两组血气值和呼吸机参数的变化,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肺气漏(PAL)、Ⅲ~Ⅳ级颅内出血(IVH)、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最终完成试验SIMV组25例,HFOV组23例。 HFOV组改善氧合更明显,6、24小时HFOV组吸入氧浓度、氧合指数与SIM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CO2、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PD、PAL、IVH、PVL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MV和HFOV治疗NRDS是安全有效的,HFOV的优势是能迅速改善氧合,缩短上机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窘迫综合征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高频震荡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麻术后机械通气模式SIMV与PSV临床分析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孔令锁 杨玥 +2 位作者 王赏 刘肇芳 陈兰仁 《中国医药科学》 2015年第3期167-169,213,共4页
目的:通过对全麻术后呼吸机中间歇同步指令性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的比较,评估两种有创机械通气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ASAⅠ~Ⅱ级全麻患者,在手术结束前20min时停用肌松药,手术结束时不予肌松药拮抗,... 目的:通过对全麻术后呼吸机中间歇同步指令性通气(SIM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模式的比较,评估两种有创机械通气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ASAⅠ~Ⅱ级全麻患者,在手术结束前20min时停用肌松药,手术结束时不予肌松药拮抗,保留气管导管送麻醉恢复室(PACU),随机将患者分配到SIMV模式治疗组(S组)和PSV模式治疗组(P组),每组各30例。分别于术后辅助通气初始(T0)、5min(T1)、10min(T2)、15min(T3),四个时间点分别记录患者呼吸机参数、心率和血压一次;分别于手术结束前、拔出气管导管前和离开PACU前行动脉血气分析一次。结果两组血气分析结果、血流动力学变化无统计学意义;T0点两组的吸气值峰压(PI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PIP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与P组比较,在T1、T2、T3监测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的拔管时间较S组明显缩短。结论两种通气模式对在恢复室苏醒期患者的血气和血流动力学均无影响,但PSV机械通气模式能显著降低患者气道压力,缩短拔管时间明,苏醒过程中更为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麻术后 麻醉恢复室 间歇同步指令性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在全麻纤维喉镜声带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郑改芳 张景亮 +3 位作者 吕素平 胡振华 刘胜群 赵素贞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395-397,共3页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在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S组和C组,每组30例。给予S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给予C组间歇正压通气模式(IPP... 目的观察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在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60例拟行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息肉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S组和C组,每组30例。给予S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SIMV),给予C组间歇正压通气模式(IPPV),两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法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_0)、麻醉诱导后(T_1)、置入喉罩后即刻(T_2)、手术开始时(T_3)、手术结束时(T_4)、拔除喉罩时(T5)的血压(MAP)、心率(HR)、脉氧饱和度(SpO_2)、呼吸末二氧化碳(P_(ET)CO_2)、NT指数、气道峰压(Ppeak)、分钟通气量(MV),同时记录患者有无呛咳、苏醒时间及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停留时间。结果 T5时,S组Ppeak、P_(ET)CO_2水平均低于C组,MV高于C组,患者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均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IMV通气模式应用于全麻纤维喉镜下声带肿物切除术中,能降低患者苏醒期气道压,提高分钟通气量,缩短苏醒时间及PACU停留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纤维喉镜 全身麻醉 声带息肉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机脱机方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翠霞 周秀侠 +2 位作者 杨淑英 陈圆圆 赵丽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1545-1547,共3页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过度脱机方式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呼吸机使用及带口插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使用的直接脱机与在北京阜外医院护理专家指导下使用SIMV过度脱机相比较,观察呼吸机使用时间、带口插管时间、ICU监护时间、...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过度脱机方式对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呼吸机使用及带口插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使用的直接脱机与在北京阜外医院护理专家指导下使用SIMV过度脱机相比较,观察呼吸机使用时间、带口插管时间、ICU监护时间、脱机成功率等。结果SIMV过度脱机明显优于直接脱机,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MV过度脱机可减少呼吸机使用及带口插管时间,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性大,是心内直视手术后较理想的脱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脱机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
11
作者 何慧洁 王慧敏 +3 位作者 张冬 赵刚 王春娜 马耀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3期12-14,共3页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将2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和SIM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每组13例。每种模式通气6h,稳定后分别记录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Vt... 目的:探讨双相气道正压(BIPAP)通气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方法:将26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BIPAP组和SIMV组行机械通气治疗,每组13例。每种模式通气6h,稳定后分别记录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Vte、PIP、Pmean、Crs)、氧动力学指标(PaCO2、PaO2、SaO2、PaO2/FiO2)和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结果:两组的呼吸力学指标:RR、PIP、PmeanBIPAP组低于SIMV组(P<0.05),而Crs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氧动力学指标:PaO2、PaO2/FiO2BIPAP组高于SIMV组(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HR、CVP、ABPM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IPAP通气模式人机协同性好,肺损伤小,可改善氧合及呼吸力学效应,治疗ARDS优于SIM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气道正压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凌涛 方中良 《广州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17-19,共3页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重症医学科室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应用ASV模式机械通气1h后...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重症医学科室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应用ASV模式机械通气1h后转为SIMV模式。应用每种模式,均待患者呼吸平稳30Min后开始每10min记录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连续记录3次.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并询问记录患者的主观舒适度。结果:2种通气模式下,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显示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与SIMV模式机械通气比较,前者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较高[(2.4±1.2)分比(6.6±2.0)分,P〈0.01]。结论:ASV模式较SIMV模式机械通气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呼吸功能不全 通气机 机械 适应性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呼吸衰竭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姚和平 徐培林 王英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13期72-75,共4页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对呼吸衰竭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1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根据选择通气模式不同,分为SIMV组(60例,采用SIMV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对呼吸衰竭新生儿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7年6月绍兴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116例呼吸衰竭新生儿,根据选择通气模式不同,分为SIMV组(60例,采用SIMV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56例,采用CPAP)。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3 d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动脉血氧分压(PaO_2)、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氧化指数(OI)]、插管上机比例、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SIMV组有效率为93.33%,CPAP有效率为80.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SIMV组PaCO_2[(36.21±4.38)mm Hg]明显低于CPAP组[(42.54±5.19)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V组PaO_2、SpO_2、OI[(63.29±5.19)mm Hg、(0.95±0.08)、(239.54±36.41)]明显高于CPAP组的[(57.19±5.09)mm Hg、(0.91±0.09)、(222.96±3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MV组呼吸机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插管上机比例、总并发症发生率[(34.12±10.78)h、(15.13±4.29)、8.33%、20.00%]与CPAP组[(48.75±12.49)h、(18.64±5.31)d、25.00%、44.6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衰竭新生儿采用SIMV的模式机械通气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儿血气指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插管上机及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衰竭 新生儿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血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MV+PSV+TTV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及与HMGB1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莫国欢 谢逸民 +1 位作者 林雪霞 陈凤喜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8年第9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目标容量通气(TTV)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及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NRDS)的...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目标容量通气(TTV)模式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血气指标的影响及与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NRDS)的临床资料,按照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儿41例,采用SIMV+PSV+TTV模式,对照组患儿46例采用SIMV+辅助/控制通气(A/C)模式,观察两组患儿血气指标、HMGB1水平,症状、体征好转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血清HMGB1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后48 h的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升高明显,血清HMGB1水平则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有创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低碳酸血症、呼吸机相关肺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48 h血清HMGB1水平与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792、-0.637,P均<0.05),对照组治疗48 h血清HMGB1水平与氧分压/吸入氧浓度、肺泡/动脉血氧分压无线性相关关系。结论:SIMV+PSV+TTV模式可改善NRDS患儿呼吸功能,促进肺泡氧合功能恢复,降低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间歇通气 压力支持通气 目标容量通气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高迁移率族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智能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郁红漪 韦汉鹏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47-50,共4页
对呼吸机智能化的机械通气及呼吸模式进行技术分析,并从理论上探讨智能化机械通气的完善通气技术,提出现代呼吸机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压力控制 容量控制 容量支持 压力调节容量控制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IMV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欧齐 李英强 +4 位作者 李金嫦 廖初林 柯济超 郭晓蓓 谢文珍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14期47-49,共3页
目的探讨nSIMV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住院70例NRDS患儿,并随机分为nSIMV组、NCPAP组,每组各35例。nSIMV组行nSIMV通气治疗,NCPAP组行NCPAP通气治疗。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 目的探讨nSIMV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3月住院70例NRDS患儿,并随机分为nSIMV组、NCPAP组,每组各35例。nSIMV组行nSIMV通气治疗,NCPAP组行NCPAP通气治疗。对比两组血气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1)治疗后,nSIMV组的Pa CO2指标显著低于NCPAP组,PaO_2指标显著高于NCPAP组(P<0.05)。(2)nSIMV组再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暂停发生率显著低于NCPAP组(P<0.05),两组气胸和腹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NRDS患儿治疗中,nSIMV模式辅助通气可行性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生理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潜在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nSIMV通气 临床应用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应性支持通气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17
作者 卢年芳 郑瑞强 +4 位作者 林华 陈齐红 於江泉 邵俊 窦英茹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 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脱机中的应用,为临床寻找更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体外循环... 目的 通过比较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模式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脱机中的应用,为临床寻找更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 采用前瞻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我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期间体外循环下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15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常规转入重症监护病房( ICU),随机分为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 PSV两种通气模式.实验共分为3个阶段,并按标准的脱机程序脱机.若3个阶段均符合脱机条件,则拔管.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快通道的成功率、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机报警次数、人工操作次数等指标.结果 共45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其中ASV组22例,SIMV-PSV组23例.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13.9±65.4) vs( 309.2±71.2) min]、气管插管时间[(244.5±72.9) vs( 338.3±85.6) min]、快通道的成功率(90.9% vs 60.9%)、呼吸机报警次数[(2.2±1.8)vs(4.2±2.1)次/min]、人工操作次数[(4.6±2.0)vs(9.3±4.3)次/min]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与SIMV-PSV组的呼吸力学指标,第一阶段的平均气道内压力[(7.5±1.1) vs (11.6±1.4) cmH2O]和肺组织动态顺应性[( 65.3±12.3) vs( 50.4±11.8) ml/cmH2O)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SV模式能加速气管插管的拔除,简化操作,为一个安全有效的脱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支持通气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