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吸附在Cu_(2)O(111)表面的Pd_(n)(n=2~8)团簇稳定性的DFT研究
1
作者 范祥瑞 李志斌 +2 位作者 赵子萱 刘汉阳 王红涛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4-108,共5页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 采用周期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Pd_(n)团簇在Cu_(2)O(111)表面和Cu_(2)O(111)Cu缺陷表面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相比于在Cu_(2)O表面,Pd_(n)团簇更容易吸附在Cu_(2)O(111)Cu缺陷表面。应用Bader电荷研究了Pd_(n)在Cu_(2)O表面的结构稳定性,揭示了当Pd_(n)团簇吸附在Cu_(2)O表面时,Pd_(n)团簇会向Cu_(2)O表面转移电子,这增强了Cu_(2)O的抗氧化性。Pd_(2)在Cu_(2)O表面时倾向于解离吸附,这是由于Pd与Cu_(2)O表面的相互作用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_(2)O(111)表面 Cu缺陷 pd_(n)团簇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Cr_(2)O_(4)(111)-O_(V)表面活性氢的产生及其在CO加氢中的应用
2
作者 刘慧慧 来壮壮 +2 位作者 魏呵呵 王志强 胡培君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7,共11页
ZnCr_(2)O_(4)(111)-O_(V)作为CO选择性加氢反应的重要催化材料,其表面活性氢物种的产生机制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本文研究了ZnCr_(2)O_(4)(111)-O_(V)表面活性氢的产生及其在CO加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2分子在ZnCr_(2)... ZnCr_(2)O_(4)(111)-O_(V)作为CO选择性加氢反应的重要催化材料,其表面活性氢物种的产生机制及其对CO加氢反应的作用一直备受争议。本文研究了ZnCr_(2)O_(4)(111)-O_(V)表面活性氢的产生及其在CO加氢中的应用,结果表明:H2分子在ZnCr_(2)O_(4)(111)-O_(V)表面异裂解离为O_(V)-H-和O-H物种是最佳活化路径,这主要归因于ZnCr_(2)O_(4)(111)-O_(V)表面Zn物种灵活的Zn 3d轨道;当O_(V)-H-/O-H物种进攻CO分子的C^(δ+)/O^(δ-)时,动力学上更支持形成HCO物种而非COH物种;当以O-H作为氢源进行CO选择性加氢反应时,氢物种在反应过程中会优先转化为自由基,相反,若以O_(V)-H-物种参与反应,其可直接作为氢源实现CO高选择性加氢。本文可为Zn-基合成气选择性加氢催化材料的理性设计提供潜在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Cr_(2)O_(4)(111)还原表面 活性氢物种 CO 选择性加氢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_(3)SO_(2)F气体与Al(111)表面相容性及其分解特性模拟
3
作者 陈兴发 郑宇 +2 位作者 任书波 肖亚鹏 郝东昕 《绝缘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5,共10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作用及其分解机理。通过计算CF_(3)SO_(2)F气体分子在Al(111)表面的吸附能、电荷转移、差分电荷密度、电子定域化函数(ELF)和态密度等数据,对二者之间的相容性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建立CF_(3)SO_(2)F气体的分解路径理论计算模型,计算CF_(3)SO_(2)F气体在不同分解路径下的自由能,通过过渡态分析得到CF_(3)SO_(2)F气体主要的分解产物。结果表明:CF_(3)SO_(2)F气体在正常工况下与Al(111)表面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相互作用表现为物理吸附,CF_(3)SO_(2)F气体的典型分解气体产物主要包括CF_(4)和SO_(2)。研究结果可为评估新型环保绝缘气体CF_(3)SO_(2)F的气-固相容性及稳定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_(3)SO_(2)F气体 Al(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气固相容性 分解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Pd(111)双金属表面催化噻吩加氢脱硫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连阳 施炜 +1 位作者 夏盛杰 倪哲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47-1854,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Pd(111)表面含有N(N=1-4)个Au原子数目时的表面形成能,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噻吩在Au/Pd(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模式及加氢脱硫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当Pd(111)表面含有1个Au原子时,其形成能最低.在Au/Pd(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Pd(111)表面含有N(N=1-4)个Au原子数目时的表面形成能,选取最优构型进一步研究了噻吩在Au/Pd(111)双金属表面的吸附模式及加氢脱硫反应过程.结果表明:当Pd(111)表面含有1个Au原子时,其形成能最低.在Au/Pd(111)双金属表面噻吩初始吸附于Pd-Hcp-30°位时,其构型最稳定.在各加氢脱硫过程中,反应总体均放出热量.对于直接脱硫机理,其所需活化能较低,但脱硫产物较难控制;对于间接脱硫机理,反应最有可能按照顺式加氢方式进行,C―S键断裂开环时所需活化能最高,是反应的限速步骤.此外,与单一Au(111)面及Pd(111)面相比,Au/Pd(111)双金属表面限速步骤的反应能垒最低,表明AuPd双金属催化剂比Au、Pd单金属催化剂更有利于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噻吩 Au/pd(111)双金属表面 吸附 加氢脱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的吸附(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施炜 张连阳 +1 位作者 夏盛杰 倪哲明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49-2255,共7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选取DMol3程序模块,对噻吩在M(111)(M=Pd,Pt,Au)表面上的吸附行为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噻吩在不同底物金属上的吸附能、吸附构型、Mulliken电荷布居、差分电荷密度以及态密度的分析发现,噻吩在Pd(111)面上的吸附能最大,Pt(111)面次之,Au(111)面最小.吸附后,噻吩在Au(111)面上的构型几乎保持不变,最终通过S端倾斜吸附于top位;噻吩在Pd(111)及Pt(111)面上发生了折叠与变形,环中氢原子向上翘起,最终通过环平面平行吸附于hollow位.此外,噻吩环吸附后芳香性遭到了破坏,环中碳原子发生sp3杂化,同时电子逐渐由噻吩向M(111)面发生转移,M(111)面上的部分电子也反馈给了噻吩环中的空轨道,这种协同作用最终导致了噻吩分子稳定吸附于M(111)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11)面 Pt(111)面 Au(111)面 噻吩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OOH在Pd-Fe(111)(n_(Pd)∶n(Fe)=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福兰 徐伯华 +1 位作者 徐建华 胡武洪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1-166,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HCOOH在Pd(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Pd-Fe(111)表面Pd-top,Fe-top,PdPd-bridge,PdFe-bridge,FeFe-bridge,Pd2Fehcp,PdFe2-hcp,Pd2Fe-fcc,PdFe2-fcc等9个吸附位的13种吸...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HCOOH在Pd(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Pd-Fe(111)表面Pd-top,Fe-top,PdPd-bridge,PdFe-bridge,FeFe-bridge,Pd2Fehcp,PdFe2-hcp,Pd2Fe-fcc,PdFe2-fcc等9个吸附位的13种吸附模型进行了能量计算、构型优化,得到了HCOOH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清洁表面进行能带分析.结果表明:掺杂Fe后,Pd催化剂对HCOOH催化活性增强;HCOOH在Pd(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fcc的吸附能是-41.8kJ·mol-1,在Pd-Fe(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Pd2Fe-hcp的吸附能是-126.5kJ·mol-1,而且HCOOH在金属表面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OOH pd(111)表面 pd-Fe(111)表面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取向对CO在Pd(111)面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孔凡杰 蒋刚 +1 位作者 傅依备 王和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9-862,共4页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下的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在Pd(111)晶面两种不同CO分子取向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碳端和氧端靠近Pd(111)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75,-0.28eV,碳端吸附的结构比氧端吸附能力强。因此,分子取向影响C... 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广义梯度近似下的平面波赝势方法计算了在Pd(111)晶面两种不同CO分子取向的吸附结构。计算结果表明,CO分子碳端和氧端靠近Pd(111)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75,-0.28eV,碳端吸附的结构比氧端吸附能力强。因此,分子取向影响CO在Pd(111)面上的吸附,通过控制CO的取向可能减小Pd(111)的吸附进而减弱Pd(111)面CO分子的中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取向 pd合金膜 中毒 pd(111) CO 表面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O和CO在Pd(111)表面偶联反应机理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开宁 李玉璐 +1 位作者 程蓓斯 章永凡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39-1745,共7页
采用DMol3程序包中的GGA-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H3O和CO在Pd(111)表面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在Pd(111)表面顶位上的CO分子中C原子所带正电荷最多,容易与亲核试剂反应,化学吸附能稍低,有利于在表面上移动发生... 采用DMol3程序包中的GGA-PW91方法,结合周期平板模型,对CH3O和CO在Pd(111)表面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在Pd(111)表面顶位上的CO分子中C原子所带正电荷最多,容易与亲核试剂反应,化学吸附能稍低,有利于在表面上移动发生亲电插入反应;CH3O在Pd(111)表面fcc穴位吸附稳定,O原子上所带的负电荷较多,易被亲电试剂进攻.过渡态搜索表明,Pd(111)表面顶位上的CO与fcc穴位上CH3O反应生成CH3OOC的为放热反应,反应能垒较低,有利于偶联反应的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一氧化碳 pd(111)表面 表面吸附 反应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在Pd掺杂Rh(111)表面吸附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福兰 夏琼 +2 位作者 黄辉胜 徐建华 徐伯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71-376,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O在Rh(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Rh-Pd(111)表面Rh-top、Pd-top、Rh Rh-bridge、Rh Pd-bridge、Pd Pd-bridge、Rh2Pdhcp、Rh Pd2-hcp、Rh2Pd-fcc、Rh Pd2-fcc九个吸...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与周期性平板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对CO在Rh(111)表面top、fcc、hcp、bridge四个吸附位和Rh-Pd(111)表面Rh-top、Pd-top、Rh Rh-bridge、Rh Pd-bridge、Pd Pd-bridge、Rh2Pdhcp、Rh Pd2-hcp、Rh2Pd-fcc、Rh Pd2-fcc九个吸附位的13种吸附模型进行了构型优化、能量计算,得到了CO较有利的吸附位;并对最佳吸附位进行总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CO在Rh(111)和Rh-Pd(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分别为Rh-hcp和Rh-top位,其吸附能的大小顺序为Ph(111)>Rh-Pt(111);CO与金属表面成键,属于化学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Rh(111)表面 金属掺杂 态密度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_3OH、CO和CO_2在Pd(111)单晶及其预氧化表面的吸附和分解
10
作者 陈宝珠 徐富春 +3 位作者 王水菊 区泽棠 姚丽君 熊国兴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208-213,共6页
用UPS和XPS等表面分析方法,研究了CH_3OH、CO和CO_2等小分子在Pd(1111)单晶及其预氧化表面的吸附性质。室温下,CH_3OH在清洁的Pd(111)表面以CH_3O ̄-的形态被吸附,部分分解为CH_2... 用UPS和XPS等表面分析方法,研究了CH_3OH、CO和CO_2等小分子在Pd(1111)单晶及其预氧化表面的吸附性质。室温下,CH_3OH在清洁的Pd(111)表面以CH_3O ̄-的形态被吸附,部分分解为CH_2;CO在Pd(111)表面首先以分子形式被吸附,尔后部分解离成C ̄(8-);CO_2在Pd(111)表面分解C ̄(8-).CO_(2b)和C-O键的活化与Pd表面的电子密度有关,氧化使Pd表面断裂C-O键的活性降低,而断裂O-H和C-H键的活性仍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11)单晶 表面 XPS UPS 吸附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碳在外延薄膜Pd(111)表面的催化氧化
11
作者 沈新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88年第2期37-40,共4页
在外延薄膜Pd(111)表面上暴露覆盖系数θ≈0.45一氧化碳后,仍能吸附氧并发生一氧化碳催化氧化反应,这与在由溅射、退火方法制备的体材料钯表面上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其原因可能归结于两者微观形貌的差别。
关键词 pd(111)薄膜 一氧化碳催化氧化 一氧化碳分子轨道特征峰 C-O拉伸振动模式能量损失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u修饰前后Pd(111)面的性质及对糠醛吸附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钱梦丹 罗伟 +3 位作者 倪哲明 夏盛杰 薛继龙 蒋军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11-1618,共8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Pd(111)面和Ru-Pd(111)面的性质及对糠醛的吸附.原子尺寸因素、相对键长、形成能及d带中心等计算结果表明,Ru-Pd(111)面比Pd(111)面稳定且活性强,Ru的修饰优化了Pd(111)面的几何构型.糠醛在Pd(111)面及Ru-Pd(1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Pd(111)面和Ru-Pd(111)面的性质及对糠醛的吸附.原子尺寸因素、相对键长、形成能及d带中心等计算结果表明,Ru-Pd(111)面比Pd(111)面稳定且活性强,Ru的修饰优化了Pd(111)面的几何构型.糠醛在Pd(111)面及Ru-Pd(111)面的初始吸附位分别为P(top-bridge)位及P(Pd-fcc-Ru-fcc)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由电荷布局和差分电荷密度可得,糠醛在Ru-Pd(111)面上电荷转移数更多,相互作用更强烈,因此吸附能更大.分析态密度可知,产生吸附的主要原因是位于-7.34 eV处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吸附于Ru-Pd(111)面后糠醛分子的p轨道向低能级偏移程度更明显,使Ru改性后的Pd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糠醛 pd(111)面 Ru-pd(111)面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u(111)双金属表面催化糠醛脱碳及加氢的反应机理 被引量:3
13
作者 钱梦丹 薛继龙 +3 位作者 夏盛杰 倪哲明 蒋军辉 曹勇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4-42,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糠醛在最稳定Pd/Cu(111)双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和糠醛脱碳及加氢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糠醛初始吸附于O_3-Pd-top、O_7-Cu-hcp位时,吸附构型最稳定,其吸附能为73.4 kJ/mol。糠醛在Pd/Cu(111)双金属表面上...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糠醛在最稳定Pd/Cu(111)双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构型和糠醛脱碳及加氢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糠醛初始吸附于O_3-Pd-top、O_7-Cu-hcp位时,吸附构型最稳定,其吸附能为73.4 kJ/mol。糠醛在Pd/Cu(111)双金属表面上更易发生脱碳反应。对于糠醛脱碳反应,所需活化能较低,各个基元反应均为放热反应,糠醛更易先失去支链上的H形成(C_4H_3O)CO,然后中间体脱碳加氢得到呋喃,其中,C_4H_3O加氢生成呋喃所需活化能(72.6 kJ/mol)最高,是反应的控速步骤。对于加氢反应,糠醛与首个氢原子的反应需要最大的活化能(290.4 kJ/mol),是反应的限速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糠醛 密度泛函理论 pd/Cu(111)双金属表面 吸附 脱碳 加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111)晶面暴露的Pd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及其加氢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陆张银 洪云阳 +2 位作者 戴玉玉 李小青 严新焕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43-1151,共9页
通过液相氢气还原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出了不同(111)晶面占比的Pd单晶纳米颗粒,用活性炭吸附制备成Pd/C纳米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FFT)、X射线衍射(XRD)表征证实了低温下制备的Pd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111)晶面占... 通过液相氢气还原法,在不同温度下制备出了不同(111)晶面占比的Pd单晶纳米颗粒,用活性炭吸附制备成Pd/C纳米催化剂。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FFT)、X射线衍射(XRD)表征证实了低温下制备的Pd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111)晶面占比。氢氧脉冲滴定(H_(2)‑O_(2))和H_(2)‑程序升温脱附(H_(2)‑TPD)结果显示,上述催化剂表面吸附氢气量与其Pd(111)晶面占比呈线性关系。此外,该系列Pd/C催化剂具有相似的粒径4.3 nm以及较窄的尺寸分布,相近的孔隙参数和Pd负载量,从而可对比(111)晶面比例差异对其加氢性能的影响。3个探针反应(苯乙烯、环己烯和对硝基甲苯的加氢反应)的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低(111)晶面暴露比例的Pd/C催化剂,含有高(111)晶面暴露比例的Pd/C催化剂显示出更高的加氢活性,且Pd(111)晶面比例与氢气消耗速率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这归因于H_(2)优先吸附于Pd(111)晶面促进了活性氢原子的形成。基于以上分析,高(111)晶面暴露的Pd基催化剂有利于加氢性能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单晶 pd(111)晶面 氢气解离 加氢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催化剂表面物种对丙炔加氢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满毅 杨晨熹 +3 位作者 姜健准 王骞阅 白羽 柳颖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29-933,共5页
采用H_(2)-TPR-MS-IR、CO脉冲吸附、He-TPD、H_(2)-TPR-MS、AFM-IR等方法研究了Pd催化剂的表面物种及Pd金属分散度,确定了Pd催化剂的表面物种状态,分析了Pd催化剂的表面物种与催化剂丙炔加氢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d催化剂表面存在... 采用H_(2)-TPR-MS-IR、CO脉冲吸附、He-TPD、H_(2)-TPR-MS、AFM-IR等方法研究了Pd催化剂的表面物种及Pd金属分散度,确定了Pd催化剂的表面物种状态,分析了Pd催化剂的表面物种与催化剂丙炔加氢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d催化剂表面存在碳物种和氮物种,碳物种和氮物种在800℃以上可被完全脱除。Pd催化剂表面存在的碳物种和氮物种更有利于Pd的分散,促使反应向预期的方向进行,阻碍丙烯的进一步加氢,从而有利于选择性丙炔加氢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催化剂 催化加氢 吸附 表面物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烧绿石晶体结构及(111)晶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钊 卢文达 +4 位作者 张艳清 王介良 王鹏 王晓平 王维维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124,共9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烧绿石晶体及晶面结构、电子结构的特性,以及其表面活性位点和吸附行为,以优化浮选过程,提高矿物分离效率。能带和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烧绿石属于半导体,其表面荷正电的活性位点为Nb原子...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烧绿石晶体及晶面结构、电子结构的特性,以及其表面活性位点和吸附行为,以优化浮选过程,提高矿物分离效率。能带和态密度分析结果表明:烧绿石属于半导体,其表面荷正电的活性位点为Nb原子和Ca原子,反应活性强,其次为O原子,活性最低的原子为F;F—Ca和O—Ca键主要呈离子键特性,在破碎和磨矿过程中,这些键易断裂,从而使烧绿石表面暴露更多的Ca原子活性位点。表面断键密度和表面能计算结果表明:烧绿石常见的解理面包括(111)面、(311)面和(400)面,其中(111)面最容易出现且最稳定。表面差分电荷密度分析表明:Nb和Ca原子具有较强的金属性,在浮选时需优先考虑能与Ca和Nb活性位点结合的捕收剂。吸附能计算结果表明:OHA-能与烧绿石表面的Nb和Ca位点发生化学吸附,OHA-与Nb形成的五元环螯合构型最稳定,但Ca位点数量更多,在捕收剂吸附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绿石 密度泛函理论 (111)面 活性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腈、苯基氰在Cu(111)与Pd(100)表面上的吸附与反应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讠贝)民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313-320,共8页
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对CH_3CN(乙腈)及C_6H_5CN(苯基氰)在清洁与氧覆盖的Cu(111)及Pd(100)表面上的吸附及其反应进行了研究。从198K时CH_3CN吸附在Cu(111)及Pd(100)表面上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中观察到v(C≡N)... 用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对CH_3CN(乙腈)及C_6H_5CN(苯基氰)在清洁与氧覆盖的Cu(111)及Pd(100)表面上的吸附及其反应进行了研究。从198K时CH_3CN吸附在Cu(111)及Pd(100)表面上的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HREELS)中观察到v(C≡N)几乎消失,并在195meV处出现一个较弱的v(C=N)谱带,表明CH_3CN在吸附过程中C≡N再杂化为C=N,C,N原子分别与金属表面原子键合并C=N平行于表面。从198K时C_6H_5CN在Pd(100)及Cu(111)上的HREELS表明C_6H_5CN的环平面与CN平行于金属表面。在185K时C_6H_5CN在氧覆盖的Pd(100)表面上的HREELS与其在清洁表面上的相似。并未观察到覆盖氧增强了C_6H_5CN在Pd(100)上的吸附及其它效应。C_6H_5CN吸附在氧覆盖的Cu(111)表面上产生了C_6H_5CNO的特征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腈 苯基氰 吸附 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在CeO_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 被引量:11
18
作者 蒋仕宇 滕波涛 +2 位作者 袁金焕 郭晓伟 罗孟飞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629-1634,共6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2在洁净的CeO2(111)表面为弱物理吸附,而在氧空位表面是强化学吸附,且O2分子活化程度较大,O—O键长为0.143nm.CO在CeO2(111)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CO在洁净...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了CO在CeO2(111)表面的吸附与氧化反应行为.结果表明,O2在洁净的CeO2(111)表面为弱物理吸附,而在氧空位表面是强化学吸附,且O2分子活化程度较大,O—O键长为0.143nm.CO在CeO2(111)表面吸附行为的研究表明,CO在洁净表面及氧空位表面上为物理吸附,吸附能均小于0.42eV;当表面氧空位吸附O2后,CO可吸附生成二齿碳酸盐中间体或直接生成CO2,与原位红外光谱结果相一致.表面碳酸盐物种脱附生成CO2的能垒仅为0.28eV.计算结果表明,当CeO2表面存在氧空位时,Hubbard参数U对CO吸附能有一定的影响.CeO2载体在氧化反应中可能的催化作用为,在氧气氛下,CeO2表面氧空位吸附O2分子,形成活性氧物种,参与CO催化氧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CO CeO2(111)表面 氧化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期性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氯气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与解离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霞 陈文凯 +1 位作者 孙宝珍 陆春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07-812,共6页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 运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的PBE(Perdew-Burke-Ernzerh)方法结合周期性平板模型,研究了氯气分子和氯原子在CuCl(111)表面上的吸附。通过对不同吸附位和不同单层覆盖度下的吸附能和几何构型参数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氯气分子在CuCl(111)表面的吸附为解离吸附;单层覆盖度为0.50时的吸附构型为稳定的吸附构型;氯气分子平行吸附在CuCl(111)表面时最稳定,吸附能最大,达364.5kJ·mol^(-1);伸缩振动频率的计算结果表明,吸附后的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与自由氯气分子的伸缩振动频率相比,都发生了红移;布居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吸附体系发生了由Cu原子向氯气分子的电荷转移。氯原子吸附的计算结果显示氯原子以穴位稳定的吸附在CuCl(111)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吸附 解离 CL2 CuCl(111)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Au(111)和Ir-Au(111)合金表面的性质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比较 被引量:3
20
作者 蒋军辉 钱梦丹 +3 位作者 薛继龙 夏盛杰 倪哲明 邵蒙蒙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32-2940,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M(M=In,Ir)原子修饰的M-Au(111)合金表面的稳定性,并选其最优模型探讨了合金表面的活性及其对巴豆醛的吸附。合金的几何构型、形成能和结合能等性质表明,In-Au(111)面的稳定性随In原子的间距增大而提高,Ir-Au(111)面的稳定性随Ir原子的间距增大而降低。对于巴豆醛在MAu(111)面上的吸附,当其通过C=O吸附于合金表面的TopM位时,吸附能最大,吸附构型最稳定。从巴豆醛的结构变化、态密度、差分电荷密度以及Mulliken电荷布居等分析可以看出,稳定吸附构型的巴豆醛分子形变较大,电荷转移明显。其中,位于-7.04 e V至费米能级处的p、d轨道杂化,对体系的吸附具有重要贡献。分析比较In-Au(111)面与Ir-Au(111)面,发现后者的配体效应更佳,不仅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活性,而且对于巴豆醛具有更强的吸附力。此外,相比于改性前的Au(111)面,M原子的修饰明显提升了金属表面的稳定性及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Au(111)面 Ir-Au(111)面 修饰 巴豆醛 吸附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