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介绍及检验 被引量:3
1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9 位作者 Prabhakar Clement 刘振鑫 候旭宏 王姝 赵靖川 李源 缪育聪 郑亦佳 盛黎 朱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92,共14页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 陆面过程模式是气候模式和天气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在土壤—植被—大气耦合模式(Soil-PlantAtmosphere Model,SPAM)的基础上,发展了新一代北京大学陆面过程模式PKULM(Peking University Land Model).本文首先介绍了PKULM的辐射传输、湍流输送、光合作用、土壤水热输送等过程的参数化方案;采用隐式迭代计算框架,发展并应用了一个快速的线性方程组求解算法,提高了模式计算稳定性;提出并使用了二分搜索算法计算气孔阻抗,避免了CLM(Community Land Model)等使用的迭代方法在干旱区不稳定的情况,提高了模式的适用性;采用水势为基础的土壤水分扩散方程,使模式能够模拟土壤饱和区的水分输送过程,为进一步与水文过程模式耦合奠定了基础;还发展了一个地表积水与径流过程的机理模型,提高了模式对地表水分平衡过程的模拟能力;最后,使用"中国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观测试验"平凉站的资料对模式进行了检验并与NOAH(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Oregon State University,Air Force,and Hydrology Lab model)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KULM能够较好地模拟西北半干旱区农田下垫面地气交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土壤湿度 气孔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的2001~2015年哈尔滨市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潘涛 杜国明 +3 位作者 张弛 董金玮 李全峰 石福习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59-1766,共8页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夏季Landsat TM 5/OLI 8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遥感技术手段定量反演瞬时地表温度格局,并深入分析温度特征,分区差异和重心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5年研究区温度...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夏季Landsat TM 5/OLI 8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遥感技术手段定量反演瞬时地表温度格局,并深入分析温度特征,分区差异和重心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5年研究区温度增加1.44℃,平均温年增0.10℃,3时段(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5年)年均温分别增加0.08℃、0.09℃、0.12℃,具有加速上升趋势;最高温增加2.74℃,始终位于香坊区,最低温基本恒定,始终位于道里区;2001~2015年极高、高、极低温度分区面积增加4.92 km2、104.07 km2、87.71 km2,年均增量均具有持续增加趋势,中、低分区面积减少110.61 km2、84.94 km2,具有波动降低趋势,极高、高、中、低分区格局总体按照城区-城乡结合地区-乡村的水平梯度扩展;地表温度重心向东偏南70.58°方向移动536.90 m,其中6个市辖区迁移方向和距离差异明显,表明地表能量移动方向和温度重新分布的活跃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研究区地表温度上升明显,分区时空变化剧烈,能量的轨迹移动过程具有折返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单窗算法 能量迁移 哈尔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表面强化或损伤的抗压强度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
3
作者 刘小宇 张慧梅 +1 位作者 杨政 李江博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86,共16页
表面强化或损伤与局部损伤区(或称断裂过程区)会导致准脆性材料名义强度呈现尺寸效应,但是建立考虑这两种因素的模型依旧是尺寸效应研究方向挑战性问题之一.首先深入系统分析引发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的因素,提出能够反映试样表面强化或... 表面强化或损伤与局部损伤区(或称断裂过程区)会导致准脆性材料名义强度呈现尺寸效应,但是建立考虑这两种因素的模型依旧是尺寸效应研究方向挑战性问题之一.首先深入系统分析引发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的因素,提出能够反映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的尺寸效应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试样表面强化或损伤层与内部区域引发的尺寸效应,结合表面强化或损伤尺寸效应模型和笔者之前提出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建立考虑表面强化或损伤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EBM-SSD).然后对EBM-SSD进行参数分析.最后应用EBM-SSD预测3种类型尺寸效应试验和模拟数据,并和笔者之前提出的考虑局部损伤区变化的能量平衡尺寸效应模型(EBM-LDZ)预测对比.结果表明:EBM-SSD能体现无尺寸效应、上升尺寸效应、下降尺寸效应和先升后降尺寸效应的原因是,随着试样尺寸变化,强化或损伤的表面层与内部区域叠加作用或互相竞争的结果;EBM-SSD能准确描述上升、下降和先升后降3类尺寸效应试验和模拟数据;除编号5 Pilton砂岩,EBMSSD预测剩余试验和模拟尺寸效应数据的确定系数均大于EBM-LDZ,并且其平均确定系数为0.97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强化或损伤效应 能量平衡 抗压强度 尺寸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糊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池均衡研究
4
作者 刘光军 王宇涛 +2 位作者 马黎阳 吴铁洲 田爱娜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fuzzy adaptiv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AMPC)的模块化均衡系统。首先,由改进的buck-boost电路和反激变压器组成双层均衡拓扑结构;其次,以不同电池剩余容... 为了提升锂离子电池组均衡系统的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自适应模型预测控制(fuzzy adaptive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AMPC)的模块化均衡系统。首先,由改进的buck-boost电路和反激变压器组成双层均衡拓扑结构;其次,以不同电池剩余容量(state of charge,SOC)的状态作为模糊逻辑算法的输入,对均衡电流的约束条件进行调节;再次,基于FAMPC均衡控制方法,直接利用开关管的占空比作为系统输入;最后,在改变电池组状态并不使用额外电流控制机制的情况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模糊控制方法相比,所提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均衡速度提高了约24.51%,在电池低SOC的极端条件下均衡速度可以进一步提高至34.48%。所提系统将模糊算法提供的稳定性与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快速性相结合,保证了电池组更安全稳定的运行,可为电池组性能提升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技术 主动均衡 模型预测控制 模糊逻辑算法 自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植树造林对地表温度的生物物理反馈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凯 张翔 张致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349-8365,共17页
植树造林通过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地表能量平衡,进而使地表温度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的实施,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然而造林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却并不清楚。基于此,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配合窗口搜寻策... 植树造林通过生物物理过程影响地表能量平衡,进而使地表温度发生变化。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防护林工程的实施,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不断增长,然而造林对地表温度产生的影响却并不清楚。基于此,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配合窗口搜寻策略和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归因方法,探究了2003—2012年长江流域植树造林面积变化及其局地生物物理效应。结果表明:2003—2012年长江流域6.71%耕地转变为森林,1.33%草地转变为森林。相比2003年,2012年森林面积增加了0.48%。在年际时间尺度,耕地向森林转变使白天地表温度降低(0.26±0.03)℃,夜晚地表温度降低(0.08±0.03)℃,年均地表温度降低(0.17±0.02)℃;而草地向森林转变使白天地表温度降低(0.77±0.13)℃,夜晚地表温度升高(0.49±0.09)℃,年均地表温度降低(0.15±0.1)℃。耕地向森林转变在年内均呈现降温效应,其中6月份降温效应达到最大,11月降温效应达到最弱。草地向森林转变在年内仍以降温效应为主,其中5月份降温效应达到最大,11月份降温效应达到最弱,而在12月份引发了微弱的增温效应。两种造林方案在生长季降温效应均强于非生长季。归因分析表明:耕地转变为森林,反照率和感热通量分别主导了增温((0.119±0.004)℃)和降温效应((-0.13±0.05)℃)。对于草地转变为森林,入射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分别主导了增温((0.903±0.166)℃)和降温效应((-1.703±0.193)℃)。入射短波辐射和发射率在两种造林方式中均分别产生微弱的降温和增温效应。本研究可为科学评估植树造林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提供理论参考,对长江流域可持续性森林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造林 地表温度 生物物理过程 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F-5B VIMI数据和SEBS模型的区域蒸散发遥感估算研究
6
作者 张丽娟 丁海勇 +2 位作者 郑超 林佳余 殷凌锋 《航天返回与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11,共11页
蒸散发是全球水循环的关键部分,对水循环和能量平衡有显著影响。然而现有的蒸散发数据显示出其在时空分辨率上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了结合“高分五号”B卫星全谱段光谱成像仪(GF-5B VIMI)高分辨率数据与SEBS模型的新方... 蒸散发是全球水循环的关键部分,对水循环和能量平衡有显著影响。然而现有的蒸散发数据显示出其在时空分辨率上的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采用了结合“高分五号”B卫星全谱段光谱成像仪(GF-5B VIMI)高分辨率数据与SEBS模型的新方法。选择重庆市大渡口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GF-5B VIMI影像数据和ERA5-land气候再分析数据集,对该区域的日蒸散发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不同下垫面的蒸散量。同时,探讨了蒸散发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SEBS模型估算结果与涡度相关仪观测数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现在决定系数R^(2)为0.764,均方根误差RMSE为0.348 mm/d。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量中,水体蒸散量最大,裸地最小。日蒸散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拟合相关系数R为0.908,决定系数R^(2)为0.824,这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该方法有效提高蒸散发的时空分辨率并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地表能量平衡系统 土地利用 遥感估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面过程模式的改进及其检验 被引量:17
7
作者 周锁铨 代刊 +2 位作者 陈涛 屠其璞 陈万隆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75-290,共16页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 文中对陆面过程模式 (BATS)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物理量的年、季和日变化 ,它有两方面的特点 :采用热扩散方程模拟 7层土壤温度 ,模拟的温度可与实测值进行比较 ;在BATS的地表径流方案中 ,考虑了空间不均匀性的一般地表径流 (GVIC)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⑴模式能很好地模拟各层土壤温度的年、季和日变化。冬季土壤温度下层高于上层 ,而在夏季上层高于下层 ,这种上下层温度的转换时间大约在 4和 10月份 ,这与实测土壤温度的年变化非常一致。较为准确地模拟了各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时滞效应。⑵用南京和武汉站的资料 ,将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与GVIC方案进行比较 ,BATS地表径流方案模拟的地表水分分量 ,与总水量的平衡相差较大 ,而GVIC模拟的效果相对较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模式 能量平衡 水分平衡 地表物理量 土壤温度 土壤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BAL模型的农作物NPP反演 被引量:10
8
作者 苏伟 刘睿 +3 位作者 孙中平 刘婷 姜方方 曹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72-279,共8页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运用SEBAL陆地能量平衡模型,利用国产HJ-1卫星CCD、IRS影像反演了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和高碑店市的农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利用HJ-1卫星影像、DEM、气象数据,反演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通过能量... 基于能量平衡原理,运用SEBAL陆地能量平衡模型,利用国产HJ-1卫星CCD、IRS影像反演了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和高碑店市的农作物净初级生产力(NPP)。利用HJ-1卫星影像、DEM、气象数据,反演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感热通量,通过能量平衡计算蒸发比系数,进而计算光能利用率;基于DEM计算太阳总辐射,结合通过HJ-1卫星影像计算的光合有效辐射分量(fPAR)反演被作物吸收的光合有效辐射(APAR);利用反演的农作物APAR和光能利用率2个因子,反演农作物NPP。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日蒸散量范围为4.43~8.18mm/d,均值为6.28mm/d,与利用气象数据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7.15mm/d)大致相等,反演精度较高;研究区农作物NPP均值为31.02g/(m^2·d),最高达到139.29g/(m^2·d),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地物类型分布特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净初级生产力 反演 SEBAL模型 蒸散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绿地耗水估算与蒸散发反演 被引量:17
9
作者 邸苏闯 吴文勇 +1 位作者 刘洪禄 潘兴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8-104,I0003,共8页
为研究北京市五环范围内的绿地耗水总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该文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植被耗水规律研究成果等资料,进行绿地提取、耗水估算和蒸散发反演。主要步骤包括:预处理遥感影像,分析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层次... 为研究北京市五环范围内的绿地耗水总量和空间分布情况,该文应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长时间序列气象数据、植被耗水规律研究成果等资料,进行绿地提取、耗水估算和蒸散发反演。主要步骤包括:预处理遥感影像,分析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层次分类提取绿地分布,估算不同气象条件、植被覆盖条件下的耗水量,以遥感技术为基础反演日蒸散发量。遥感技术提取的北京市五环内绿地面积为197.3km2,估算年耗水量为1.61亿m3。特枯年、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的净灌溉水量分别为1.09、0.75、0.59和0.35亿m3。应用地表能量平衡模型反演典型日蒸散发结果表明,城市水体、高植被覆盖率区和低植被覆盖率区的ET均值分别为11.1、5.7和4.0mm/d。五环内城区夏季典型日蒸散总量为126.6万m3,二环内、二三环间、三四环间、四五环间的绿地日ET总量分别为:10.3、14.2、20.4和81.7万m3,该研究可为城市绿地灌溉系统设计提供耗水总量和空间分布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灌溉 蒸散发 绿地 耗水 地表能量平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蒸散遥感反演双层模型的研究方法综述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雅妮 武建军 +1 位作者 夏虹 范锦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5-71,共7页
通过遥感方法反演表面温度来计算地表蒸散量是定量遥感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应用领域。这种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植被完全覆盖的地表蒸散的监测,然而对于植被稀疏的地区,利用该方法模拟通量和观测通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通过遥感方法反演表面温度来计算地表蒸散量是定量遥感的一个很有潜力的应用领域。这种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植被完全覆盖的地表蒸散的监测,然而对于植被稀疏的地区,利用该方法模拟通量和观测通量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假设辐射表面温度可以用来代替空气动力学温度。在这种假设条件下,植被完全覆盖的地表的通量计算能够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但对于稀疏植被地表却是不成立的。对此,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将土壤和植被分开计算的双层模型以求得到更加准确的通量结果。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几种常用的地表蒸散遥感估算双层模型,讨论了这些模型的物理基础和假设并讨论了目前双层模型在计算通量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难点,并对今后的工作重点和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 遥感反演 辐射表 通量 植被 遥感方法 观测 蒸散量 土壤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LDAS的中国区地表能量平衡数值试验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莹莹 施建成 +1 位作者 杜今阳 蒋玲梅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5-31,共7页
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软件平台—陆面信息系统(LIS)模拟了中国区域2003年能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分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差分析和地表温度的对比验证。残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残差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春秋两... 利用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软件平台—陆面信息系统(LIS)模拟了中国区域2003年能量平衡方程的各个分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残差分析和地表温度的对比验证。残差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时空分布特征,残差的时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春秋两季的模拟效果要好于其它季节,残差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LIS对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地区的模拟效果要逊于其他地区。对比了模拟的GLDAS地表温度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果显示两者之间的差值介于-5~5K之间,两者的散点图和标准离差显示模拟的夜间地表温度要比模拟的白天地表温度精确2~3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陆面数据同化系统 陆面信息系统 Noah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北方不同气候区晴天陆面过程区域特征差异 被引量:24
12
作者 曾剑 张强 王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3-494,共12页
采用2008年7~9月份观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实验观测协同与集成研究资料,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根据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冷区三个区域,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热量平衡和辐射平衡日变化的区域... 采用2008年7~9月份观测的中国干旱—半干旱区实验观测协同与集成研究资料,将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根据气候类型和地理位置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黄土高原区和东北冷区三个区域,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区陆面热量平衡和辐射平衡日变化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不同气候区域的地表辐射和能量过程差异明显,而这种差异主要源于大气和土壤中可利用水分的不同,因而区域差异的分析也可归结于探讨陆面辐射和能量过程对不同强弱干旱气候的响应特征。在辐射平衡的比较方面:晴天的总辐射在各区域呈现随纬度上升而递减的趋势;反射辐射在东北冷区最小而在西北干旱区最大;大气逆辐射在东北冷区最明显,在黄土高原区最弱;地表长波辐射在西北干旱区最强而在东北冷区最弱。在能量平衡方面:西北干旱区的地表可利用能量的70%左右用于加热大气,小部分消耗于蒸发和加热土壤;黄土高原区可利用能量中用于加热大气的能量占30%,蒸发水分的消耗能量约50%;东北冷区接近一半的可利用能量用于蒸发,另一半的大部分消耗于加热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辐射平衡 地表能量平衡 区域差异 干旱—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下垫面温度及结冰预报模型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牛生杰 李蕊 +4 位作者 吕晶晶 孟蕾 柯怡明 杨志彪 熊守权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917,共9页
应用地表热量平衡方程,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潜热、感热传输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并考虑水汽、气溶胶、浮尘以及云等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建立了一种较实用的下垫面温度预报模型.应用湖北省恩施和金沙2009年冬... 应用地表热量平衡方程,考虑太阳短波辐射、大气和地面的长波辐射、潜热、感热传输等能量之间的平衡,并考虑水汽、气溶胶、浮尘以及云等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和散射,建立了一种较实用的下垫面温度预报模型.应用湖北省恩施和金沙2009年冬季2月对土壤、水泥、沥青三种不同下垫面温度和自动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进行模拟分析,并与该时段内所测到的三种下垫面温度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地三种下垫面温度的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95以上,标准差均小于2,预报误差在±3℃以内的频率高达95.20%、96.41%、93.57%和91.19%、94.16%、88.18%,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报水平,且对冬季不同天气条件下下垫面温度预报结果均较好,特别对于低于0℃时的预报准确性较高,可以运用于冬季高速公路路面结冰状况的实际预报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垫面温度 热量平衡 数值预报模式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陇西黄土高原陆面蒸散的遥感研究 被引量:27
14
作者 詹志明 冯兆东 秦其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该文以陆面能量平衡过程为基础 ,基于定量遥感的理论 ,提出了适合半干旱区 (陇西黄土高原 )的陆面蒸散估算遥感模型 (SEBS)。结合该区域的NOAA AVHRR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高程 (DEM )数据 ,依据定量遥感的理论和技术 ... 该文以陆面能量平衡过程为基础 ,基于定量遥感的理论 ,提出了适合半干旱区 (陇西黄土高原 )的陆面蒸散估算遥感模型 (SEBS)。结合该区域的NOAA AVHRR数据、气象观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高程 (DEM )数据 ,依据定量遥感的理论和技术 ,计算反照率、陆面温度、植被指数和地表比辐射率四个重要地表特征参数。应用SEBS模型 ,估算了该区域的陆面蒸散量。结果表明 :该研究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为陆面过程、植被生产、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重建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能量平衡 陆面蒸散 热量平衡 水分平衡 陇西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季高速公路路桥温度变化规律及能量平衡分析 被引量:26
15
作者 吕晶晶 牛生杰 +3 位作者 周悦 李蕊 柯怡明 杨志彪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46-553,共8页
利用2009年10月—2010年3月湖北省武英高速凤凰关水库自动气象站逐时路、桥面温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季典型天空状况(晴空、阴天)和天气过程(雾、降雨、降雪)中气温、路面温度和桥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夜间桥面温度与气温接... 利用2009年10月—2010年3月湖北省武英高速凤凰关水库自动气象站逐时路、桥面温度和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冬季典型天空状况(晴空、阴天)和天气过程(雾、降雨、降雪)中气温、路面温度和桥面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夜间桥面温度与气温接近,比路面温度低2℃,桥面0℃以下的低温维持时间为路面维持时间的2倍左右。利用下垫面能量平衡模型,分别计算冬季夜间晴空和阴天时路、桥面辐射能量收支变化情况,分析了夜间路面和桥面温度变化差异的原因,并对桥面比路面更易结冰的现象给出了理论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面结冰 路面温度 天气状况 低温维持时间 能量平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过程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 被引量:49
16
作者 布和朝鲁 纪立人 崔茂常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2年第1期61-73,共13页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 利用NCEP资料分析得出,夏季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在整个欧亚大陆上是陆面感热通量最强的地方,与此对应的陆面潜热通量则最弱。陆面所接收的太阳短波辐射主要以感热和长波辐射的能量形式释放。该区降水量很少,降水量的年际变率也很弱;因此,该区的陆面热量通量都显出很弱的年际变率;然而,这些通量的年代际变率信号则比较显著。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气环流的热力过程与其陆面过程特征密切相关。该区对流层大气的辐射冷却很强,达-3K d-(-1)。由于缺乏水汽和上升运动,大尺度凝结加热率、深对流加热率、浅对流加热率都非常弱。因此,600 hPa以上的大气以绝热下沉加热来平衡幅射冷却; 600hPa以下,陆面感热引起的垂直扩散加热率非常强,多达8Kd-(-1),它除了平衡辐射冷却以外还制造对流层低层的对流运动,以绝热升冷却来平衡多余的垂直扩散加热。总之,我国干旱、半干旱区的陆面过程特征决定了该区大气运动的特殊垂直结构,即对流层低层对流上升运动及其上层的下沉运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陆面能量平衡及其局地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率,是全球气候系统年代际变率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面过程 能量平衡 年代际变率 大气环流 夏季 中国 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海陆风三维结构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7
17
作者 常志清 吴增茂 高山红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77-883,共7页
本文采用 1个陡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中尺度流体静力的气象学模式 ,对青岛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 ,青岛有多支海陆风存在 ,且每支海陆风出现的时间、强度和向内陆伸展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 本文采用 1个陡地形影响修正的三维中尺度流体静力的气象学模式 ,对青岛地区海陆风的日变化规律和三维结构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结果显示 ,青岛有多支海陆风存在 ,且每支海陆风出现的时间、强度和向内陆伸展的距离有很大的不同。这其中沿岸山地的机械和热力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观测站 ,模拟结果和实测资料等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三维结构 数值模拟 海陆风 中尺度气象学模式 地形 地面热收支方程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杨启东 左洪超 +3 位作者 杨扬 陈继伟 李强 赵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2876-2888,共13页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 大量近地层观测试验表明,利用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小于近地层可利用能量,即近地层能量是不闭合的,这种不闭合度一般为20%甚至更高.而陆面过程模式是基于地气间能量平衡建立,并且模式中的湍流边界层参数化方案通常根据实际观测的湍流通量来确定,因此能量不闭合必将对陆面过程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春季SACOL站的近地层观测资料,依据能量守恒将能量不闭合中的残余能量通过波文比分配到观测的湍流通量中,即修正涡动相关法观测的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平衡;之后分别利用观测和修正的湍流通量,建立了能量不闭合和闭合情形下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借助陆面过程模式SHAW,通过数值模拟和对比分析方法考察近地层能量闭合度对陆面过程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近地层能量闭合对陆面过程模式有显著的影响:在陆面过程数值模拟中,当应用近地层能量不闭合的湍流通量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时,陆面过程模式会明显高估地表长波辐射及土壤温度;但当应用修正湍流通量使得近地层能量达到闭合形成的湍流参数化方案后,在不改变任何地表土壤物理生化属性的情况下,陆面过程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地表长波辐射和土壤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层能量闭合 湍流参数化 湍流通量 陆面过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HJ-1B卫星数据反演地表温度的修正单通道算法 被引量:31
19
作者 周纪 李京 +2 位作者 赵祥 占文凤 郭建侠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7,共7页
目前用于地表温度反演的单通道算法主要针对窄视场传感器建立.HJ-1B卫星红外相机为宽视场传感器,其热红外通道(IRS4)观测天顶角可达±33°以上,在地表温度反演时必须剔除传感器观测角度的影响.以大气辐射传输模拟为基础,建立了... 目前用于地表温度反演的单通道算法主要针对窄视场传感器建立.HJ-1B卫星红外相机为宽视场传感器,其热红外通道(IRS4)观测天顶角可达±33°以上,在地表温度反演时必须剔除传感器观测角度的影响.以大气辐射传输模拟为基础,建立了基于传感器观测天顶角-大气函数系数的修正单通道算法.针对HJ-1B卫星与Terra卫星过境时间接近的特点,提出将MODIS大气水汽含量产品作为单通道算法的输入参数,并建立了观测天顶角-垂直与斜程大气水汽含量转换系数查找表.基于对光谱数据的模拟,给出了适用于IRS4通道的地表发射率确定方法.验证结果表明,修正单通道算法平均反演误差在1.1K以内,比不考虑传感器观测角度的单通道算法精度提高0.1~0.7K,反演误差对于传感器观测天顶角依赖性减弱.对实际HJ-1B卫星影像的应用结果表明,修正单通道算法反演的地表温度与MODIS地表温度产品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单通道算法 大气辐射传输模型 HJ-1B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陆面过程参数化与模拟 被引量:13
20
作者 郑辉 刘树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07-2217,共11页
沙漠地区植被稀疏、干旱少雨,其陆面物理过程具有与全球其它地区显著不同的特点.本文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观测资料,分析和计算了地表反照率、比辐射率、粗糙度和土壤热容量、热传导系数等关键陆面过程参数,建立了适合于沙漠地区的陆面过程... 沙漠地区植被稀疏、干旱少雨,其陆面物理过程具有与全球其它地区显著不同的特点.本文利用巴丹吉林沙漠观测资料,分析和计算了地表反照率、比辐射率、粗糙度和土壤热容量、热传导系数等关键陆面过程参数,建立了适合于沙漠地区的陆面过程模式DLSM(Desert Land Surface Model),并与NOAH陆面过程模式的模拟结果和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巴丹吉林沙漠地表反照率为0.273,比辐射率为0.950,地表粗糙度为1.55×10-3m,土壤热容量和热扩散系数分别为1.08×106 J.m-3.K-1和3.34×10-7 m2.s.辐射传输、感热输送和土壤热传导过程是影响沙漠地区地表能量平衡的主要物理过程.通过对这三种过程的准确模拟检验,DLSM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巴丹吉林沙漠地气能量交换特征;短波辐射、长波辐射和感热通量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间的标准差分别为7.98,6.14,33.9W.m-2,与NOAH陆面过程模式的7.98,7.72,46.6W.m-2的结果接近.地表反照率是沙漠地区最重要的陆面过程参数,地表反照率增大5%,向上短波辐射通量随之增加5%,感热通量则减小2.8%.本文研究结果对丰富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改进全球陆面过程模式、气候模式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漠 干旱区 陆面过程参数 陆面过程模式 地表能量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