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崔振坤 于振文 +2 位作者 石玉 张永丽 张振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9,共10页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 [目的]为探究在测墒补灌条件下,水氮运筹对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65%(W1)、75%(W2)、85%(W3);副区分别设置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kg/hm^(2)4个施氮量。在2022—2024年2个小麦生长季,测定分析土壤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转运、氮素营养指数、硝态氮残留量、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结果]1)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补灌至75%水平,协同施氮180 kg/hm^(2)(W2N2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小麦开花期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氮素向作物可吸收形态转化。由方差分析结果可知,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代谢酶活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W2N2处理显著减少60~12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残留量,降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2)W2N2和W2N3处理均能够显著提高小麦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氮素营养指数,能够满足小麦氮素需求。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氮素营养指数、氮素积累和转运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W2N2处理能够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继续增加水氮投入对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不同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二因素的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灌溉水平和施氮量对籽粒产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313、0.485。4)W2N2处理具有较高的水氮利用效率,继续提高灌溉水平和施氮量,易造成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显著降低。灌溉水平、施氮量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相较于W2N2处理,W2N3、W3N2和W3N3处理氮肥农学效率2年平均值降低13.02%~26.34%,氮肥利用率降低9.77%~23.64%,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2.88%~38.10%。[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土壤相对水分体积分数分别补灌至75%,协同施氮180 kg/hm^(2)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效率、营养器官氮素积累与转运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同时,具有最佳的土壤氮代谢酶活性和氮素营养指数,是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高效的最优水氮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水氮运筹 测墒补灌 土壤酶活性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墒措施对山南地区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特征的影响——以雪松人工林为例
2
作者 曾慧杰 李聪 +6 位作者 张翼 唐勇军 顿珠 仁增康珠 罗布 唐春 乔中全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39-43,48,共6页
为探究山南地区人工林在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以雪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计覆盖、滴灌处理4个,各处理分别为稻草覆盖、地膜覆盖、滴灌和地膜覆盖加滴灌,并设对照处理1个,对雪松人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 为探究山南地区人工林在不同保墒措施下土壤含水率的变化,以雪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计覆盖、滴灌处理4个,各处理分别为稻草覆盖、地膜覆盖、滴灌和地膜覆盖加滴灌,并设对照处理1个,对雪松人工林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年中各种保墒措施下雪松人工林的土壤含水率均呈“几”字型分布,且不同保墒措施在不同季节的效果不同。不同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的大小为地膜覆盖加滴灌的>地膜覆盖的>稻草覆盖的>滴灌的>对照的。地膜覆盖加滴灌处理在全年的保墒效果均最佳,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可达29.32%,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率可达29.7%,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的。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率随季节性变化大,春、冬季浅土层与深土层的土壤含水率接近,夏季0~20 cm浅土层的土壤含水率低于20~40 cm深土层的,秋季0~20 cm浅土层的土壤含水率略高于20~40 cm深土层的。地膜覆盖加滴灌是山南地区雪松人工林土壤水分保持的最佳保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墒措施 人工林 土壤含水率 覆盖 滴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测墒补灌模式对黄淮海区域夏玉米生长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3
作者 邢晓飞 宋付朋 +3 位作者 王祥峰 杨志峰 王文杰 秦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2,共7页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 为探索黄淮海区域夏玉米最优测墒补灌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均分别设0~40 cm土层控制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70%和75%补灌模式2个,以常规灌溉模式(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100%)为对照,研究不同模式对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养分、玉米长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水分利用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常规灌溉和70%补灌模式相比,75%补灌模式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成熟期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玉米株高、生物量鲜重、含水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大增幅分别为8.38%、29.82%、26.74%和12.71%、16.73%、37.76%、18.38%、9.98%、2.56%、12.80%;2)75%补灌模式比常规灌溉模式显著降低了玉米植株耗水总量,节水10.32%,提高了水分利用率25.78%和灌溉水利用率69.71%,75%补灌模式比70%补灌模式水分利用率和灌溉水利用率分别提高了25.81%和14.22%。因此,本试验条件下,夏玉米大喇叭口期、抽雄开花期和籽粒灌浆期75%补灌模式是黄淮海区域夏玉米节水保肥、增产高效的最优测墒补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 黄淮海区域 夏玉米 产量 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郭增江 于振文 +3 位作者 石玉 赵俊晔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31-738,共8页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 2011—2012和2012—2013年连续2个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 cm(D1)、0~40 cm(D2)、0~60 cm(D3)和0~140 cm(D4)4个土层测定土壤含水量,以各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拔节期65%和开花期70%为目标相对含水量,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处理(D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D2的开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开花后7 d和14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和实际光化学效率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气孔限制值低于其他处理;D2的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分配量和开花后同化物分配对籽粒的贡献率亦高于其他处理。两年度D2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367.4 kg hm–2和9727.5 kg hm–2,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同时,D2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0、D3和D4处理,与D1处理无显著差异。因此,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依据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是同步实现高产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光合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许骥坤 石玉 +2 位作者 赵俊晔 张永丽 于振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7-281,329,共6页
为了克服定量灌溉存在的盲目性,在测墒补灌的条件下进行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研究。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ck,定... 为了克服定量灌溉存在的盲目性,在测墒补灌的条件下进行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产量的研究。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以济麦22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处理:全生育期不灌水(W0)、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mm(Wck,定量节水灌溉),依据0—40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测墒补灌,于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补灌至目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和70%(W1),70%和70%(W2)以及75%和70%(W3),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处理对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Wck相比,W2处理灌水量小,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贮水的利用;(2)2个小麦生长季W2对80—160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量显著高于Wck处理,促进了小麦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3)W2灌浆期棵间蒸发量显著低于Wck处理,降低了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利于高效利用灌溉水;(4)2个小麦生长季试验结果表明,W2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Wck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水分利用特征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6
作者 韩占江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张永丽 许振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31-1640,共10页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 2007-2009年,在田间条件下,以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以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指标设计4个测墒补灌试验处理:W0(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65%+开花期65%)、W1(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70%+开花期70%)、W2(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80%+拔节期80%+开花期80%)和W3(土壤相对含水量为播种期90%+拔节期80%+开花期80%),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氮素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成熟期小麦植株氮素积累量为W1处理最高,W3处理次之,W0和W2处理最低,W0和W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氮素向籽粒的分配比例为W2处理显著低于W1处理,W0、W1、W3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开花期和成熟期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的转移量、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均为W1>W3>W2>W0,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随着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在拔节期最低。成熟期W0和W1处理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低,W2和W3处理120-2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较高。(3)W0处理小麦氮素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低;随灌水量的增加,氮素利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W1处理小麦对氮素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较高,氮肥偏生产力最高。W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高,但籽粒产量最低;灌水处理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和灌溉效益两年度均随测墒补灌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氮素利用、籽粒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及土壤中硝态氮的淋溶,W1是高产节水的最佳灌溉处理,在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度补灌量分别为43.83 mm和13.7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氮素积累与转运 籽粒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迟拔节水及其灌水量对小麦耗水量和耗水来源及农田蒸散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红光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王东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83-1191,共9页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 于2007—2008和2008—2009小麦生长季,以高产中筋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采用测墒补灌的方法,研究推迟拔节水及不同灌水水平对冬小麦耗水量、耗水来源、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株间蒸发量、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测墒补灌后0~140cm土层能够达到目标含水量。相同补灌时期,随补灌水平的提高,拔节至开花阶段日耗水量增大,0~120cm土层贮水消耗量减小,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增加,土壤贮水消耗量先增加后减小,土壤贮水消耗量和降水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降低。相同补灌水平,由拔节期推迟至拔节后10d补灌则麦田日耗水量减小,挑旗期日耗水量增大,拔节至开花阶段80~12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增加,生育期总灌水量和田间耗水量亦增加,降水量、灌水量和土壤贮水消耗量占田间耗水量的比例不变;灌浆初期单位土地面积上旗叶叶面积和蒸腾速率降低,株间蒸发量增加;公顷穗数降低,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生产效率增加。本试验条件下,在拔节后10d补灌至0~140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开花期补灌至70%(2007—2008年度)是兼顾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耗水量 株间蒸发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张艳艳 张永丽 +1 位作者 石玉 于振文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33-1238,共6页
为筛选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测墒补灌深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越冬期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拔节期补灌至70%,开花期补灌至75%,研究... 为筛选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的测墒补灌深度,在大田条件下设置0-20cm(D1)、0-40cm(D2)、0-60cm(D3)和0-140cm(D4)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越冬期各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补灌至75%,拔节期补灌至70%,开花期补灌至75%,研究了测墒补灌深度对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2处理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拔节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显著低于D3处理,土壤水消耗量与D1和D3处理无显著差异,但低于D4处理。D2和D3处理旗叶光合速率高于D4处理,旗叶磷酸蔗糖合成酶活性和蔗糖含量、籽粒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间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D1和D4处理;D2和D3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D4处理。0-40cm是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节水高产的适宜补灌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墒补灌深度 小麦 光合作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苏玉环 刘保华 +4 位作者 王雪香 张清华 宋彦龙 陈冬梅 马永安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9-594,共6页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 为给邯郸地区小麦节水栽培提供依据,于2016-2017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邯麦16号进行大田试验,设置了3个测墒补灌处理(分别用W70、W75和W80表示,W70处理拔节期、开花期的0~40cm土层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W75处理均为75%,W80处理均为80%),以全生育期不灌溉W0和当地常规灌溉WN为对照,研究了拔节期、开花期测墒补灌对邯麦16号小麦产量及耗水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N处理相比,W75处理的总灌水量明显降低,土壤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明显提高,促进了小麦对土壤水的利用;W75处理的总耗水量明显下降,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灌溉效率均显著增加。开花期依据土壤含水量补灌至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5%的水分管理措施,较传统灌溉明显降低了总耗水,同时提高了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实现了高产、节水及水分高效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优测墒补灌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麦16号 测墒补灌 籽粒产量 耗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金修宽 赵同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33-239,共7页
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补灌设3个水平,在冬小麦拔节期0—40cm土层补灌至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的60%(W_1),70%(W_2)和80%(W_3)。施氮设3个水平:不施氮(N_0)、施纯氮195kg/hm^2(... 采用田间试验裂区设计方法,研究了测墒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分配的影响。补灌设3个水平,在冬小麦拔节期0—40cm土层补灌至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的60%(W_1),70%(W_2)和80%(W_3)。施氮设3个水平:不施氮(N_0)、施纯氮195kg/hm^2(N_(195))和255kg/hm^2(N_(255))。结果表明:(1)不同补灌和施氮对冬小麦关键生育期株高、叶面积影响效果较为显著,同一补灌处理下,其冬小麦株高、叶面积均表现为N_(255)>N_(195)>N0(p<0.05)。N_(195)、N_(255)处理显著高于N_0处理,但N_(195)及N_(255)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施氮处理下,W_2(569.4m^3/hm^2)、W_3(873.45m^3/hm^2)处理显著高于W_1(265.2m^3/hm^2)处理,但W_2及W_3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过量施氮和补灌对冬小麦株高、叶面积无显著性作用。(2)同一施氮水平下,补灌对冬小麦的增产效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说明施氮和补灌对冬小麦产量存在一定的临界值,超过临界值,产量下降。当施氮量为195kg/hm^2,补灌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569.4m^3/hm^2)时达最高产8 500kg/hm^2。(3)冬小麦成熟期,施氮处理的植株氮素积累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p<0.05),但在W_2、W_3处理下,N_(255)相较于N_(195)显著下降(p<0.05),特别是在W_3(873.45m^3/hm^2)水平下,N_(255)甚至低于N_0处理;在N_0、N_(195)处理下,植株氮素积累量随补灌量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但在N_(255)处理下并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适量补灌、施氮可提高冬小麦的吸氮能力,但过量补灌、施氮并不利于植株对氮素的吸收。(4)拔节期补灌量的增加虽提高了冬小麦的吸氮能力,促进冬小麦吸收较多的氮素,却抑制了冬小麦体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和分配。综合考虑冬小麦生长状况及氮素风险状况,建议施氮量为195kg/hm^2、补灌至田间持水量的70%(569.4m^3/hm^2),作为该区域适宜的水、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施氮量 产量 氮素吸收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压微喷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梁哲军 王玉香 +6 位作者 董鹏 张冬梅 杨印斌 南雪琴 齐宏立 赵海祯 席天元 《山西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1272-1275,1293,共5页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小麦、玉米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时期的组合模式,对低压微喷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漫灌相比,低压微喷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千粒质... 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小麦、玉米不同灌溉量和灌溉时期的组合模式,对低压微喷条件下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周年水分利用效率、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漫灌相比,低压微喷灌溉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千粒质量,延缓灌浆后期叶片SPAD值的下降速度;测墒补灌结合低压微喷模式(S3)作物周年产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水分利用效率较对照显著提高32.8%(P<0.05),灌溉水分生产效率较对照显著提高54.8%(P<0.05),经济效益比对照提高10.5%。在此试验条件下,测墒补灌结合低压微喷(S3)为最优灌溉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微喷 测墒补灌 周年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新麦26产量、品质及耗水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晓航 蒋志凯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4-100,共7页
于2015—2016年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新麦26进行大田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设置目标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80%进行补灌。通过3个测墒补灌处理W70、W75、W80和一个传统灌溉Wck,用全生育期补灌水(W0)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 于2015—2016年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新麦26进行大田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设置目标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80%进行补灌。通过3个测墒补灌处理W70、W75、W80和一个传统灌溉Wck,用全生育期补灌水(W0)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目标含水量的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品质等的影响。结果得出:冬小麦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ck>W80>W75>W70;四个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对土壤水的消耗量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且测墒补灌处理增加了对土壤水的消耗比例。三个测墒补灌处理下的冬小麦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Wck。水分利用效率为W75>W70>W80>Wck>W0,W70、W75、W8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W75处理下籽粒产量显著高于W70。综合考虑不同处理的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冬小麦的需水关键期(拔节期、开花期)将土壤墒情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为较佳灌水处理,冬小麦高产节水成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测墒补灌 产量 品质 耗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郭增江 于振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14年第9期34-38,共5页
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溉60 mm(W1);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0~20 cm(W2)、0~40 cm(W3)和0~60 cm(W4)土层土壤含水量,并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全生育期不灌溉(W0);以此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 大田条件下,设置5个试验处理,即: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溉60 mm(W1);拔节期和开花期测定0~20 cm(W2)、0~40 cm(W3)和0~60 cm(W4)土层土壤含水量,并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全生育期不灌溉(W0);以此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贮水消耗量为W3〉W1〉W2、W4〉W0,60~140 cm土层贮水消耗量W3处理最高;W3的籽粒产量最高,其水分利用效率高于W0和W4处理。这表明依据0~40 cm土层含水量测墒补灌拔节期和开花期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0%的W3处理达到节水高产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土壤贮水消耗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深度对济麦22冠层光截获和荧光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杨传邦 于振文 +1 位作者 张永丽 石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53-262,共10页
测墒补灌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水分管理的土层深度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济麦22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兖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补灌至目标土层拔节期相对含水量70... 测墒补灌是近年开发的一种小麦节水栽培新技术,水分管理的土层深度是该技术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济麦22为试验品种,于2013—2014和2014—2015年度在山东兖州进行大田试验,设置4个测墒补灌土层深度,补灌至目标土层拔节期相对含水量70%和开花期相对含水量75%,以定量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 mm)和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花后0~30 d灌浆阶段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群体光合速率、旗叶荧光特性,以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明确测墒补灌达到增产的光合基础及最佳土层。当补灌土层为0~20 cm时,灌水量为50.1~51.2 mm,小麦叶面积指数、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冠层光截获率和群体光合速率,以及旗叶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各灌水处理中最低;补灌土层为0~40 cm时,灌水量为73.1~93.1 mm,上述前4项指标比补灌深度20 cm时依次提高6.0%~42.4%、8.5%~27.9%、6.7%~14.5%、11.0%~14.6%,同时旗叶ΦPSII和Fv/Fm亦显著提高;补灌深度加大至60 cm(灌水量87.5~105.4 cm)和80 cm(灌水量101.8~115.0 cm)时,这些指标无显著增加。与光合特性相关指标一致,籽粒产量也表现为补灌深度大于40 cm的3个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且与定量灌溉对照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高于补灌深度20 cm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对0~40 cm土层实施测墒补灌,较定量灌溉减少用水26.9~46.9 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6.2%~16.7%,灌溉效益增加34.0%~68.1%,说明在类似生态条件下,中穗型小麦品种济麦22测墒补灌节水栽培技术的目标土层为0~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冠层光截获 荧光特性 测墒补灌 土层深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测墒补灌对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复学 孙慧敏 +5 位作者 李海彦 吴长路 刘树念 苏晓舟 于振文 石玉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23-26,共4页
于2014—2015、2015—201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丰川6号和丰川9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5个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当地传统灌溉(Wck)、拔节期和开花期均补灌至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W70)、75%(W75)、80%(W80),研究... 于2014—2015、2015—201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丰川6号和丰川9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5个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当地传统灌溉(Wck)、拔节期和开花期均补灌至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W70)、75%(W75)、80%(W80),研究不同测墒补灌处理对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75处理较Wck灌水量少,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高;W75处理对20~16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量显著高于Wck,促进小麦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综合两年结果,W75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高,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优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测墒补灌 土壤贮水消耗量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