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膜宽和密度对夏大豆农艺性状、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周丽萍 孙婷婷 +5 位作者 陈志华 卢静静 姜涛 徐文修 唐江华 马林彪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1-587,共7页
【目的】为探究出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适宜地膜宽度和种植密度,研究不同膜宽和密度对夏大豆农艺性状、荚粒空间分布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9 m(M1)、1.4 m(M2)和2.05 m(M3)3种膜宽,以及42万株/hm^(2)(D1)、49万株/h... 【目的】为探究出提高夏大豆产量的适宜地膜宽度和种植密度,研究不同膜宽和密度对夏大豆农艺性状、荚粒空间分布和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0.9 m(M1)、1.4 m(M2)和2.05 m(M3)3种膜宽,以及42万株/hm^(2)(D1)、49万株/hm^(2)(D2)、56万株/hm^(2)(D3)和63万株/hm^(2)(D4)4个密度。【结果】同一密度下,株高和结荚高度均随膜宽增大逐渐下降,而单株粒重、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等则随膜宽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同一膜宽下,随密度增加株高和结荚高度逐渐增加,单株结荚数和单株粒数呈逐渐下降趋势,产量随密度增大呈先增后降趋势。2年产量均以M2D3组合最高,平均产量为4292.34 kg/hm^(2),较其他组合增产3.85%~39.16%。【结论】在北疆地区,膜宽增大到1.4 m时,将密度提高到56万株/hm^(2)有利于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提高,有助于夏大豆的产量提升。研究结果为新疆覆膜夏播大豆选择适宜种植密度提供科学指导,对提高新疆夏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我国大豆供需平衡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膜宽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益阳市夏大豆品种引种比较试验
2
作者 王小凤 郭萍 +7 位作者 周雯 舒畅 汤洪 杨通洲 曾雅婷 王凯 邹童 禹英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期13-18,共6页
为筛选适合湖南益阳市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稳产、高产和适应性好的大豆品种,以中豆41为对照,引进中豆43、南农57等11个品种,在赫山区及桃江县两处试验点进行比较试验,从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为筛选适合湖南益阳市及生态条件相似地区稳产、高产和适应性好的大豆品种,以中豆41为对照,引进中豆43、南农57等11个品种,在赫山区及桃江县两处试验点进行比较试验,从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试验点12个品种的生育期在86~100 d;农艺性状方面,株高62.6~83.0 cm,底荚高度12.5~21.3 cm,主茎节数10.0~16.3个,有效分枝0.7~3.3个;经济性状方面,单株有效荚数33.7~45.3个,单株粒数61.7~91.5粒,单株粒重15.3~23.0 g,百粒重20.1~23.6 g,完好粒率在90%~96%;12个品种平均产量在2100.0~2398.5 kg/hm^(2),其中11个引进品种的平均产量均高于对照。综合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皖豆37和冀豆1258的生育期比对照品种短1~2 d,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等经济性状均高于或与对照接近,完好粒率均在90%以上,平均产量较高,赫山试验点产量分别为2398.5和2322.0 kg/hm^(2);桃江试验点产量分别为2398.5和2277.0 kg/hm^(2)。皖豆37和冀豆1258品种生育期适中,农艺及经济性状良好、产量表现较好,较适合在益阳市地区种植示范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品种比较 农艺性状 经济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处理对凤城地区夏播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孙孝丹 《园艺与种苗》 2025年第7期99-100,共2页
[目的]研究丹东凤城地区夏播大豆的合理施肥方式。[方法]以丹豆22号为试验材料,设计5个不同施肥方法,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丹东凤城地区夏播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控释肥+根瘤菌的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达到2678 kg/hm^(2),其... [目的]研究丹东凤城地区夏播大豆的合理施肥方式。[方法]以丹豆22号为试验材料,设计5个不同施肥方法,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丹东凤城地区夏播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施用控释肥+根瘤菌的处理大豆产量最高,达到2678 kg/hm^(2),其株高、底荚高度等农艺性状也表现较好;施用控释肥处理的产量次之,为2538 kg/hm^(2);施用二铵、尿素、硫酸钾的处理产量最低,仅为2347 kg/hm^(2)。[结论]合理施用氮磷钾肥,配合根瘤菌剂拌种对提高大豆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播大豆 肥料 根瘤菌剂 缓释肥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肥与基肥配施对夏大豆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屈洋 马雯 +2 位作者 刘晓婷 薛玉莹 王可珍 《陕西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筛选适宜夏大豆的叶面肥和基肥配施方式,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宝豆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主处理磷酸二氢钾喷施浓度0%(P1)、1.0%(P2)、1.5%(P3)和2.0%(P4)4个水平,设置副处理复合肥施肥量150 kg/hm^(2)(F1)、... 为筛选适宜夏大豆的叶面肥和基肥配施方式,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以宝豆10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主处理磷酸二氢钾喷施浓度0%(P1)、1.0%(P2)、1.5%(P3)和2.0%(P4)4个水平,设置副处理复合肥施肥量150 kg/hm^(2)(F1)、225 kg/hm^(2)(F2)、300 kg/hm^(2)(F3)和375 kg/hm^(2)(F4)4个水平,研究叶面肥和基肥配施对夏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光合性能、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肥和基肥对夏大豆叶片的花期和荚期的SPAD值和Pn均有显著影响;叶面肥、基肥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夏大豆的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其中P3F4产量达到4165.70 kg/hm^(2),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P<0.05)。叶面肥、基肥、叶面肥×基肥对夏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异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P1F3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45.51%,P4F3脂肪含量和异黄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9.68%和0.4626%。叶面肥、基肥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夏大豆花期、荚期的光合性能、产量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存在重要影响。基肥施入量375 kg/hm^(2)时在花期喷施1.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可有效改善夏大豆叶片的光合性能、产量构成因素,并可获得较好的产量优势和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肥 基肥 光合性能 产量品质 夏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贡夏豆20的选育
5
作者 余鳞 陈谋浩 +2 位作者 燕杰 韩亚滨 向仕华 《大豆科技》 2025年第4期49-51,55,共4页
贡夏豆20是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组合6(125)F1为母本,南农99-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020—2021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040.9 kg/hm^(2),较对照品种南夏豆25增... 贡夏豆20是自贡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组合6(125)F1为母本,南农99-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020—2021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2 040.9 kg/hm^(2),较对照品种南夏豆25增产16.9%。2022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 165.4 kg/hm^(2),较对照品种南夏豆25增产16.4%。该品种高产宜机收、耐荫抗倒伏、荚色金黄籽粒圆,适宜四川省平坝、丘陵及低山地区夏播种植。2023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230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 夏大豆 贡夏豆20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地区夏大豆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6
作者 徐太清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0期10-13,共4页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阜阳太和县夏大豆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倒伏、宜机收的大豆品种;种植前精细整地,采用精耕细作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充分发挥夏大豆产量潜力;... 本文结合皖北地区阜阳太和县夏大豆生产实践,总结分析了其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包括因地制宜选择优质、高产、抗倒伏、宜机收的大豆品种;种植前精细整地,采用精耕细作方法改善土壤结构;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充分发挥夏大豆产量潜力;平衡施肥,施足基肥,根据植株田间长势适时适量追肥,以满足大豆不同生长阶段对肥水的需求;种植过程中科学田管,采取土壤封闭和苗后茎叶防除田间杂草,适时喷施多菌灵等药剂防治根腐病、蚜虫等病虫害,“一喷多促”,初花期喷施5%烯效唑等药剂,以控制植株旺长,采取灌溉等方式科学防治高温热害,以确保夏大豆健壮生长;成熟后选择适宜机械适时收获,以达到增产目的。通过集成精选良种、平衡施肥和科学田管等种植技术,夏大豆产量和质量得以提升。本文为相关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平衡施肥 一喷多促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深度与种衣剂对夏大豆幼苗生长、光合性能、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屈洋 马雯 +4 位作者 刘晓婷 薛玉莹 余陇辉 闫俊平 王可珍 《农学学报》 2025年第5期1-6,共6页
本研究旨在探究播种深度与种衣剂对夏大豆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宝豆1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主处理播种深度3 cm(D_(1))、5 cm(D_(2))、7 cm(D_(3))、9 cm(D_(4))水平,4个副处理种衣剂处理,6.25%... 本研究旨在探究播种深度与种衣剂对夏大豆幼苗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宝豆1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4个主处理播种深度3 cm(D_(1))、5 cm(D_(2))、7 cm(D_(3))、9 cm(D_(4))水平,4个副处理种衣剂处理,6.25%精甲霜灵·咯菌腈悬浮种衣剂(T_(1))、30%噻虫嗪悬浮种衣剂(T2)、25%噻虫嗪·精甲·咯菌腈种衣剂(T_(3)),不拌种(CK)4个水平。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出苗率逐渐提高,种衣剂处理的出苗率优于未处理的出苗率(P<0.05),T2种衣剂出苗率最高达到77.08%。播种深度对株高、根长和根数的影响存在差异,且不同种衣剂处理的株高、根长和根数优于种衣剂未处理。播种深度、种衣剂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影响大豆叶片的SPAD值和Pn,播种深度D_(2)和种衣剂T2的SPAD值较高(花期和荚期,P<0.05),播种深度D_(2)的Pn与种衣剂T2花期和荚期的Pn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播种深度、种衣剂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单株粒数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D_(2)T2产量最高,达到4413.48 kg/hm^(2)。播种深度、种衣剂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大豆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异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大豆籽粒品质指标对试验因素的响应存在差异。播种深度、种衣剂以及它们的互作效应对夏大豆幼苗生长特性、光合性能和籽粒品质存在重要影响。播种深度5 cm、30%噻虫嗪种衣剂包衣能改善大豆幼苗生长、光合性能和产量构成因素,并最终获得较高的产量和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播种深度 种衣剂 幼苗特性 幼苗生长 光合性能 产量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南夏豆40的选育
8
作者 杨文英 梁建秋 +5 位作者 于晓波 安建刚 冯军 曾召琼 张明荣 吴海英 《大豆科技》 2025年第2期48-51,55,共5页
南夏豆40(品系号南充95-3)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南农95C-5为母本,南豆1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018—2019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2295.3 kg/hm^(2),较对照品种南夏豆25增产20.... 南夏豆40(品系号南充95-3)是南充市农业科学院以南农95C-5为母本,南豆1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高产夏大豆新品种。2018—2019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2295.3 kg/hm^(2),较对照品种南夏豆25增产20.5%;2020年参加四川省夏大豆晚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133.3 kg/hm^(2),较对照品种南夏豆25增产19.0%。该品种熟期较早,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为43.6%,粗脂肪含量为18.4%,适宜在四川省平坝、丘陵及类似生态区种植。2021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川审豆202100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高产 早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棚早春甜瓜-鲜食夏毛豆-秋冬羊肚菌绿色高效周年栽培模式
9
作者 姚协丰 冯翠 +4 位作者 徐建 朱凌丽 钱巍 刘广 徐锦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12期2888-2892,共5页
江苏泰州、南通等沿江里下河地区充分利用农业设施发展瓜、菜、菌轮作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控制土壤盐渍化,提升土壤有机质,调整改良土壤营养结构,同时增加淡季蔬菜供应种类,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平均每667 m^(2)纯收益... 江苏泰州、南通等沿江里下河地区充分利用农业设施发展瓜、菜、菌轮作的绿色高效生产模式,控制土壤盐渍化,提升土壤有机质,调整改良土壤营养结构,同时增加淡季蔬菜供应种类,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显著增加经济效益,平均每667 m^(2)纯收益达4.4万元。本文总结出采用大棚早春甜瓜-鲜食夏毛豆-秋冬羊肚菌的绿色高效周年生产模式,以期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设施大棚的高效利用、缓解土壤连作障碍、增加经济效益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春甜瓜 鲜食夏毛豆 羊肚菌 周年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平原干旱胁迫对夏大豆土壤耗水量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佩 吕海深 +6 位作者 王怡宁 刘文 朱永华 周超 孙博 卢怡然 方晶晶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93,共6页
为探究不同干旱水平在各生育期对夏大豆在砂姜黑土与黄潮土中的影响及差异,基于2022年五道沟实验站桶栽受旱试验,在夏大豆分枝期、花荚期、鼓粒成熟期通过水分控制,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个干旱水平与全生育期无旱对照(CK),分析各生育... 为探究不同干旱水平在各生育期对夏大豆在砂姜黑土与黄潮土中的影响及差异,基于2022年五道沟实验站桶栽受旱试验,在夏大豆分枝期、花荚期、鼓粒成熟期通过水分控制,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个干旱水平与全生育期无旱对照(CK),分析各生育期不同干旱水平胁迫对夏大豆在两种土壤中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1)两种土壤中夏大豆各生育阶段随干旱加重耗水量呈减小趋势,重旱减小最显著;砂姜黑土中耗水量各受旱组小于对照组,黄潮土除分枝期轻旱外耗水量均低于对照组,且耗水量减少水平除鼓粒成熟期轻旱均小于砂姜黑土。(2)两种土壤重旱对产量影响最强烈,鼓粒成熟期重旱减产最严重;黄潮土花荚期不同受旱水平减产率均低于砂姜黑土,分枝期各受旱组砂姜黑土减产率低于黄潮土。(3)两种土壤花荚期、鼓粒成熟期WUE随干旱程度加剧呈明显递减趋势,重旱影响下WUE减小明显,鼓粒成熟期重旱对WUE影响最严重;受旱减产水平在不同生育阶段存在差异,使得花荚期黄潮土各处理组WUE均高于砂姜黑土,分枝期黄潮土WUE均低于砂姜黑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不同土壤 不同程度干旱胁迫 耗水量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培肥与生产效益的影响
11
作者 徐郗阳 宋佳杰 +5 位作者 于琦 白金泽 焦小盈 张志浩 任广鑫 冯永忠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9-1040,共12页
为探明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培肥和生产效益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关中平原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不施肥(S0F0)、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S0F1)、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S1F1)和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S1... 为探明秸秆还田和化肥施用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系统土壤培肥和生产效益的影响,于2020-2022年在关中平原开展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秸秆不还田不施肥(S0F0)、秸秆不还田常规施肥(S0F1)、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S1F1)和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S1F0.8)4个处理。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监测土壤N_(2)O排放通量,综合分析土壤养分、作物产量和土壤N_(2)O排放,明确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在土壤培肥、增产减排方面的效应。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施肥通过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速效磷(AP)含量来促进土壤培肥。与S0F0相比,S1F0.8和S1F1处理提高土壤综合肥力314.24%~317.12%、330.58%~384.98%;S1F0.8和S1F1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80.29%~101.25%、82.50%~107.66%,提高夏大豆产量25.31%~34.72%、36.93%~45.20%;S0F1、S1F0.8、S1F1均显著增加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和种植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但S1F0.8较S0F1、S1F1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和种植系统温室气体排放强度;S1F0.8和S1F1处理提高生产效益75.09%~75.88%、67.54%~114.23%。综上,秸秆还田配合常规施肥(S1F1)是关中平原麦-豆轮作系统土壤培肥的有效方式;但依照国家降低化肥施用量的要求来说,秸秆还田配合减量施肥(S1F0.8)是关中平原麦-豆轮作系统增产、减排、提高收益的推荐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肥力 秸秆还田 N_(2)O排放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国审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的选育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屈玉科 岳鹏 +4 位作者 曹基秋 唐克伟 郑允恩 曹景杰 王书平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2-388,共7页
为提高大豆单产和改善品质,培育高产、稳产、广适、高蛋白、耐密植和易机收大豆新品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以鲁黄1号为母本、汾豆5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法经多年鉴定选育成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2018—2020年参加了... 为提高大豆单产和改善品质,培育高产、稳产、广适、高蛋白、耐密植和易机收大豆新品种,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以鲁黄1号为母本、汾豆56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采用混合法经多年鉴定选育成夏大豆新品种圣豆16。2018—2020年参加了黄淮海夏大豆南组绿色通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产量、品质、病害鉴定和品种特异性等主要指标均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2021年顺利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500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16001);2020—2022年参加了长江流域夏大豆早中熟组绿色通道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各项品种审定指标均优于对照,2023年11月经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品种审定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26号,审定编号:国审豆20232011)。在圣豆16选育过程中注重产量和品质性状的提升,同时对其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稳产性和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该品种表现出适应区域广、高产、高蛋白、抗倒、易机收、籽粒商品性好等特点,在鲁豫皖苏渝鄂赣湘等省(市)大豆夏播种植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品种 圣豆16 广适性 选育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淮豆18的选育
13
作者 赵志鑫 傅蒙蒙 +4 位作者 李曙光 王亚琪 余希文 杨加银 徐海风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52-55,共4页
淮豆18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以淮豆9号为母本,中黄3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改良单籽粒传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夏大豆新品种。2019—202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3 43... 淮豆18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和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以淮豆9号为母本,中黄39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改良单籽粒传法选育而成的高产、抗病、优质夏大豆新品种。2019—202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3 438.53 kg/hm^(2),较对照品种徐豆13增产9.56%。2020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3 257.85 kg/hm^(2),较对照品种徐豆13增产8.18%。该品种高抗大豆花叶病毒SC3株系,抗SC7株系,籽粒粗蛋白质含量为41.9%,粗脂肪含量为19.8%,适宜江苏淮北地区作夏大豆推广种植。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豆202100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豆18 夏大豆 选育:高产 抗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亢江飞 李林 +2 位作者 晏云 陈颖民 郭建秋 《大豆科技》 2024年第6期44-46,共3页
提高大豆单产、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是促进豫西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豫西地区夏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总结多年高产栽培实践经验,提出该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发展区域大豆生产... 提高大豆单产、实施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及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是促进豫西地区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针对豫西地区夏大豆生产中存在问题,总结多年高产栽培实践经验,提出该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旨在为发展区域大豆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西地区 夏大豆 高产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新品系比较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金艳艳 《园艺与种苗》 CAS 2024年第6期87-89,共3页
为筛选适合黄淮海南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成熟期适当的大豆品种(系),对2023年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联合体试验中各参试品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皖豆43、阜豆1916、皖豆75、皖豆62、宿豆182和中豆55表现较好... 为筛选适合黄淮海南部地区种植的高产、多抗、成熟期适当的大豆品种(系),对2023年黄淮海南部地区夏大豆联合体试验中各参试品种(系)的综合农艺性状和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皖豆43、阜豆1916、皖豆75、皖豆62、宿豆182和中豆55表现较好,适合在黄淮海南部地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海南部 夏大豆 联合体试验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拉尔地区夏播大豆引种比较 被引量:2
16
作者 焦灰敏 何宗铃 +1 位作者 桑玉伟 水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为筛选出适宜阿拉尔地区夏季麦后复播种植的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引进了26个大豆品种进行试验。结果发现,26个参试品种生育期在87 d以内的有10个;88~94 d的有9个;95~105 d的有7个。株高为33.1~73.9 cm;主茎节数为10.1~13.6节;底荚高度... 为筛选出适宜阿拉尔地区夏季麦后复播种植的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引进了26个大豆品种进行试验。结果发现,26个参试品种生育期在87 d以内的有10个;88~94 d的有9个;95~105 d的有7个。株高为33.1~73.9 cm;主茎节数为10.1~13.6节;底荚高度为3.0~11.1 cm。单株荚数为20.4~40.2个;单株粒数为56.7~104.6粒;百粒重为17.5~30.3 g。产量4500 kg·hm^(-2)以上的品种有2个,产量3750 kg·hm^(-2)以上的品种有14个,产量3000 kg·hm^(-2)以下的品种有1个。蛋白质含量在43%以上的有13个品种,海伦四化王最高,达46.45%;脂肪含量在20%以上的品种有19个,其中垦农18最高,为22.9%。综合蛋白质含量和产量,筛选出了适合阿拉尔地区种植的高蛋白、高产大豆品种为东农63和北疆九1号,均为生育期在87 d左右的早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播大豆 引种 产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涝渍胁迫条件下水分生产函数研究
17
作者 梅海鹏 董国强 +2 位作者 李伟 汪智群 周超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8-75,84,共9页
为预估涝渍综合胁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皖北平原典型作物夏大豆和典型涝渍胁迫过程先涝后渍为研究对象,依据2021年6-10月在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作物与水关系试验场开展的夏大豆涝渍胁迫试验,建立了涝渍胁迫程度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 为预估涝渍综合胁迫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皖北平原典型作物夏大豆和典型涝渍胁迫过程先涝后渍为研究对象,依据2021年6-10月在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作物与水关系试验场开展的夏大豆涝渍胁迫试验,建立了涝渍胁迫程度与作物产量间的关系。通过设置不同的涝渍胁迫形式及程度的试验,分析单涝、单渍的理论减产作用,对涝渍综合胁迫过程中的涝害指标SFW和渍害指标SEW_(30)进行统一,对多个水分生产函数进行改进,并对函数参数进行率定、验证及评价。结果表明:在涝渍胁迫敏感因子识别方面,由改进的Blank模型、Singh模型和Hiler模型得到的作物对涝渍胁迫敏感程度更为可靠。在涝渍胁迫条件下的产量预测方面,以Blank模型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受涝渍综合胁迫时产量预测精度最高,综合绝对平均误差(MAE)为0.116,并且纳什系数(NSE)最接近1,模型质量最好,其次为Jensen模型、Hiler模型和Singh模型;Stewart模型质量最差,对涝渍胁迫下大豆产量预测MAE达到0.294,RMSE达到0.323,不适合作为涝渍胁迫下水分生产模型使用。研究内容为扩展涝渍胁迫条件下作物水分生产函数计算方法提供了参考,为涝渍综合胁迫下作物相对产量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大豆 涝渍胁迫 水分生产函数 先涝后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夏大豆产量时空分析
18
作者 韩昕君 傅豪 +2 位作者 高杉 周扬 李志辉 《大豆科技》 2024年第5期23-28,共6页
为探究年份、地点、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文章以河南省审定通过的11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对2022—2023年在河南省7个地点的大豆产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驻马店试验准确度最高,漯河对参试品种的鉴别... 为探究年份、地点、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文章以河南省审定通过的11个大豆品种为研究对象,对2022—2023年在河南省7个地点的大豆产量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驻马店试验准确度最高,漯河对参试品种的鉴别能力最强。年份、地点、品种及其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地点对大豆产量贡献率最大,为62.91%。7个地点中,除洛阳和漯河平均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地点差异均显著。原阳平均产量最高,为3776.43 kg/hm^(2),较平均产量最低的南阳高105.15%。11个参试品种平均产量均显著高于豫豆22号(CK),郑1311平均产量最高,达3049.7 kg/hm^(2),增产幅度为14.35%;明豆1号增产幅度最低,为4.24%。在实际生产中,根据不同环境条件选择高产、优质、适应性强品种更有利于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夏大豆 区域试验 产量 地点 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聊城市夏大豆种植气候条件及产业现状分析
19
作者 李敏敏 张兰迎 +1 位作者 张婵娟 朱治佳 《大豆科技》 2024年第4期40-45,共6页
聊城市种植夏大豆历史悠久,为促进夏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2018—2021年聊城市统计局网站公布气候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聊城市气候条件、夏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提出夏大豆产业发展建议,为推动聊城市大豆种业振兴提供... 聊城市种植夏大豆历史悠久,为促进夏大豆产业发展,文章以2018—2021年聊城市统计局网站公布气候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对聊城市气候条件、夏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提出夏大豆产业发展建议,为推动聊城市大豆种业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城市 夏大豆 种植业 气候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4
20
作者 赵双进 张孟臣 +1 位作者 杨春燕 王文秀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9-32,共4页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 通过5年10项次的系列试验,研究了影响大豆产量的栽培因子的单因素、多因素对大豆器官生长发育和群体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栽培因子的实施效应。播期、密度、行株距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一般夏大豆品种较早播种,生长稳健,分枝、有效荚数和单株粒重增加,有利于高产;不同株型类型品种的适宜密度有显著差异,主茎型>分枝紧凑型>分枝松散型,在适宜密度条件下均可达到较高产量水平;缩小行距,有利于增加群体数量,叶面积指数增加;适当增加株距,有利于改善单株生育状况和后期透光条件,提高单株生产力。因此,夏大豆产区实现田间最佳分布措施是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培因子 大豆 生长发育 群体产量 播期 密度 行株距 配置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