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CO和O_3卫星遥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与地面验证 被引量:8
1
作者 孙玉涛 崔月菊 +3 位作者 刘永梅 杜建国 张炜斌 张冠亚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2-227,323,共6页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 利用印度尼西亚Bukit Koto Tabang(BKT)观测站的地面和大气红外探测仪(AIRS)卫星观测数据,分别提取了该观测站2004年和2005年苏门答腊两次M>8.0地震前后地面和卫星观测所获得的CO总量、近地面(1 000 hPa)CO体积分数和O3总量的高光谱气体地球化学信息,对BKT台站附近卫星观测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两次大地震前卫星和地面观测均捕获到了CO和O3异常,其中卫星观测获得的CO总量和CO体积分数与地面测得的CO浓度呈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3和0.75,表明CO浓度异常可能主要源于孕震过程中地下逸出的气体,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对CO异常的贡献次之。O3卫星观测结果与地面观测结果也呈正相关关系(r=0.49),地震前O3异常可能主要归因于地震前地下逸出的气体在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地面观测的CO和O3浓度在两次地震前标准偏差变大,且CO和O3浓度变化与分别以地面观测站和地震震中为中心从卫星数据提取的气体浓度与地面观测数据变化趋势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利用高光谱卫星数据提取地震前后气体地球化学异常信息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卫星遥感 地球化学 苏门答腊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M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水平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瑞春 李自红 +1 位作者 赵文星 张淑亮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4-638,共5页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通过分析汶川 M 8.0地震前后山西地震带 GPS 速度场以及由此计算得到的现今构造应变率场,结果显示:(1)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各区域的运动方向均不同程度向西偏转,太原盆地及其以北的区域由1999-2007年的 SW 或 SSW 向转为 SWW 向,且运动速率由平均约2 mm/a增加到约4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之前的 SSE 向转为 SW 向。(2)汶川 M 8.0地震后,山西地震带的应变率场显著增强,大同盆地、太原盆地北段和临汾盆地西南段形成了三个压性应变集中区,2010年在这三个区域内分别发生了大同 M 4.5、阳曲 M 4.6和河津 M 4.8地震,可能由于这种压性应变积累的区域应力场环境有利于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的孕育和发生。(3)2009-11年,受日本 M 9.0地震的影响,山西地震带向西运动的速率有所减弱,应变率场张性变化明显,太原盆地及其以北区域平均速率下降为约2-3 mm/a,太原盆地以南的区域由 SW 向转为整体向南运动的格局,有恢复到1999-2007年背景运动状态的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地震带 汶川m8.0地震 GPS速度场 应变率场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井水位与水温动态对汶川Ms8.0地震的同震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45
3
作者 杨竹转 邓志辉 +4 位作者 刘春国 王桂清 祖金华 陶京玲 宋键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95-905,共11页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 分析了汶川MS8.0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特征,对比研究了2007年9月12日印尼苏门答腊MS8.5远震和汶川MS8.0近震在四川及其附近地区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差异,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在中国大陆引起的水位同震变化以上升为主,同时水位上升与下降的井点空间分布表现出一定的分区性;水位、水温同方向阶变的井点数比例高于两者反方向阶变井点数比例,当水位同震变化为振荡型时,水温以下降型为主;相对于远震,近震引起的水位、水温同震变化井点数量增加,无变化井点数量减少;所有井水位和大多数井水温同震阶变的方向都不因地震的远近、大小、震源机制或地震方位的变化而改变,个别发生水温同震升降方向变化的井点是由于水的自流状态和水位同震阶变由振荡转为阶变的改变所引起;水位同震升降性质受控于当地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而水温同震变化还与地震波引起的井孔中水的运动方式、水温探头放置的位置等因素有关,其机理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mS8.0地震 同震变化 水位 水温 印尼ms8.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及相关问题讨论 被引量:40
4
作者 蒋海昆 黎明晓 +1 位作者 吴琼 宋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46-758,共13页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 汶川8.0级地震序列具有明显的分段特性,较强余震分布于茂县、绵竹以南及平武以北。主破裂过程在中南段以逆冲为主,序列逐渐衰减,呈主余型的序列衰减特征;北段是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的终止区域,主破裂过程在该区域以走滑为主,形成多震型的序列特征,也成为汶川序列较大余震的主体活动区域。序列较强余震活动明显受引潮力调制,大多数较强余震发生在固体潮大、小潮时段,并且16时前后是较强余震的优势发震时段。序列衰减系数p值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最终基本稳定在1附近变化。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序列类型及最大强余震震级、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等进行了初步讨论。初步的统计结果还显示,8级左右强震序列中主震与最大余震之间的震级差正比于主震破裂尺度,这意味着当震级大体接近时,较大的破裂尺度与较为充分的能量释放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分段特征 序列类型 最大强余震震级 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破裂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地震远场地震动特征及其对长周期结构影响的分析 被引量:45
5
作者 杨伟林 朱升初 +2 位作者 洪海春 陶小三 唐忠良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9年第4期473-478,共6页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 汶川8.0级大地震中,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强震动记录,这些记录特别是远场记录具有丰富的长周期地震动分量。本文根据东南强震动中心获取的区域数字强震动记录,分析汶川8.0级地震的远场地震动特征,研究了基岩场地及深厚软弱场地的长周期地震动及其差异;根据长周期结构的特点,选取建于深厚软弱场地上的江苏A050强震台的超长地震记录进行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汶川8.0级地震对远场长周期结构的影响,并结合实际震害特点,提出了长周期结构抗震及地震安全对策中一些值得注意和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 8.0级地震 远场地震动特征 长周期结构 地震反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8级大震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侯康明 李丽梅 黄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2008年第3期388-393,共6页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后,笔者随同江苏省地震救援队即赴重灾区北川县城实施救援。在救援期间所获取的现场资料基础上,对该次大震的震害特征和发震断裂运动方式进行了探讨。汶川8级特大地震的极震区地震烈度高达11度;10~11度重灾区主体沿龙门山活动断裂带呈北东方向展布。龙门山断裂带为汶川特大地震的发震断裂,其运动方式为逆冲兼右旋水平错动。由于所处的特殊地震地质环境,地震地质灾害非常严重,致使此次地震的震害更具毁灭性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大震 龙门山活动断裂带 高烈度区 强余震分布 地震地质 震害 发震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变形分析
7
作者 卢海峰 陈海龙 +1 位作者 杨勇 张进忠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7-346,共20页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前锋地带,关于该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和晚第四纪活动习性等科学问题尚不清楚。此外,1927年8.0级古浪地震也造成断裂带上的一些地表破裂。运用构造地质学与地貌学原理及年代学测试方法,展开了相关调... 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前锋地带,关于该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和晚第四纪活动习性等科学问题尚不清楚。此外,1927年8.0级古浪地震也造成断裂带上的一些地表破裂。运用构造地质学与地貌学原理及年代学测试方法,展开了相关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①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为NWW—SEE走向、呈右阶斜列式展布。②自西向东,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方式整体表现为以逆冲为主,逐步过渡为逆冲兼走滑运动或走滑活动为主;垂向上的活动强度整体上西弱东强,且中间增加的幅度最大,而断裂带的水平左旋滑移分量中-东段较大。③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分段性,即西段的最新活动一般早于区域性T1阶地的形成时间,中-东段切割了T1阶地面,反映了断裂最新活动具有东向迁移的变化趋势。④结合露头揭示的1927年8.0级古浪地震地表破裂遗迹,该断裂中-东段的最新活动发生于全新世末期。⑤依据武威盆地南缘断裂带的晚第四纪活动方式、断面擦痕、晚新生代地层内发育的剪切节理运动学特征及共轭张性节理等,该区域的第四纪晚期最大主压应力水平方向表现为NNE—SSW向,且自西向东应力场方位略有变化。上述认识,对探索武威盆地三维变形的晚新生代构造演化、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层生长和构造地貌变形过程,以及古浪地震的破裂机制与气候环境变迁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威盆地南缘 断裂带 晚第四纪 最大主压应力 8.0级古浪地震 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