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地震类型分区特征研究 被引量:21
1
作者 皇甫岗 秦嘉政 +1 位作者 李忠华 邬成栋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42-150,共9页
对云南地震序列和强震震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表明,云南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类型分区特征.总体上云南全区地震断层以走向滑动为主,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为主.考虑到非走滑地震断层和非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所占的比例,可以将云南地区划分为4个... 对云南地震序列和强震震源机制的分析与研究表明,云南地区具有较明显的地震类型分区特征.总体上云南全区地震断层以走向滑动为主,地震序列以主余震型为主.考虑到非走滑地震断层和非主余震型地震序列所占的比例,可以将云南地区划分为4个具有不同特点的分区:滇中(A1)走滑-主余震型区、滇西北(A2)斜滑-震群型区、滇西(B1)走滑-双震型区和滇西南(B2)准走滑-主余震型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 地震类型 分区特征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地壳水平运动特征与强震关系研究 被引量:36
2
作者 张希 江在森 +2 位作者 王琪 王双绪 张晓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3期35-41,共7页
通过对 1991~ 1999、1999~ 2 0 0 1年川滇地区GPS水平运动资料的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和形变应变场时空演化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 ,研究了块体及边界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强震蕴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总体上本区呈现近SE向滑移叠加绕... 通过对 1991~ 1999、1999~ 2 0 0 1年川滇地区GPS水平运动资料的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和形变应变场时空演化分析 ,结合地质构造 ,研究了块体及边界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与强震蕴育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总体上本区呈现近SE向滑移叠加绕垂直轴顺时针转动的复合运动 ,1999~ 2 0 0 1较 1991~ 1999年运动速率及应变率减弱 ;②强震多发生在形变差异显著的块体边界附近和块体边界断层带的高应变积累闭锁段及其附近 ,以及区域应变率高值区及其边缘 ;③目前差异运动显著的块体边界带、断层闭锁段及区域应变率高值区有丽江 小金河断裂及其与剑川断裂交汇区、金沙江断裂与理塘 德巫断裂交汇区、安定河 则木河断裂、红河断裂中东段及其与小江断裂交汇区、怒江及澜沧 勐遮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地区 地壳水平运动 非震负位错模型 构造变形特征 强震活动 水平形变 G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4年云南鲁甸6.5级地震强震动观测记录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崔建文 刘琼仙 +8 位作者 段建新 杨黎薇 高东 李世成 徐硕 林国良 张潜 包一峰 段洪杰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42-548,共7页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81个台站获取了这次地震的主震强震动记录。特别是位于极震区鲁甸龙头山镇财政所强震动台,完整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动时程,其东西向PGA达948.5 cm/s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S6.5地震,在震中及其周边地区分布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的81个台站获取了这次地震的主震强震动记录。特别是位于极震区鲁甸龙头山镇财政所强震动台,完整记录到这次地震的地震动时程,其东西向PGA达948.5 cm/s2,该台站周边多栋多层建筑物底层完全倒塌和损毁,与记录所反映的强烈震动相吻合。初步分析强震动观测记录,讨论了本次地震的震中位置、破裂方向和强震动衰减速率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鲁甸6.5级地震 强震动记录 PGA 极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大震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皇甫岗 秦嘉政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7-47,共11页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 云南地区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中国大陆碰撞带的东缘,地壳运动剧烈,活动块体特征明显,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是研究大震活动规律的理想场所。通过过去一个世纪的6.7级以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以及地震动力分析认为,云南地区存在的4个具东西交替活动特征的地震活跃期,可能是东、西部各自地震活跃与平静过程叠加的结果,100a左右可能出现1次东、西部同时爆发大震的时段;云南地区地震活动与外围地区存在较好的呼应关系,安达曼-缅甸弧形带的巨震活动对云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云南东部强震也与四川西部大震密切相关,四川大震活动往往滞后于云南地区;中强地震连发—平静—首发大震可能是云南以东部为活动主体的地震活跃期的启动模式。这些认识对云南地区大震预测、地震机理以及板缘动力学研究会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震活动 地震预测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17
5
作者 龙海英 高国英 +1 位作者 聂晓红 李莹甄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3-30,共8页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 利用北天山地区历史上24次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系统聚类及应力场反演分析。结果表明,北天山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倾滑逆断层为主。多数地震的主破裂面为NW向,与其附近地震构造走向基本一致。主压应力P轴方位近NS向,倾角较小;主张应力T轴倾角较大,显示出区域应力场主要受近NS向水平挤压作用。最大主应力方向从东到西呈现出NNE-NS-NW的渐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天山地区 中强地震 震源机制解 系统聚类 应力场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天山地区与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比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龙海英 聂晓红 高国英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9-234,共6页
利用1970年以来新疆天山地区和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两区中强地震的错动性质做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新疆天山地区中强地震断错性质复杂多样,主要以逆断层型和走滑型地震为主;而川滇地区强震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 利用1970年以来新疆天山地区和川滇地区中强地震震源机制解,对两区中强地震的错动性质做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两点结论:(1)新疆天山地区中强地震断错性质复杂多样,主要以逆断层型和走滑型地震为主;而川滇地区强震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2)新疆天山地区走滑型地震大多包含倾滑分量,单纯的水平错动地震数量极少;而川滇地区走滑型地震的错动方式主要以水平错动为主,倾滑分量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震源机制解 新疆天山地区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区中强地震的余震衰减 被引量:3
7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刘祖荫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09-114,共6页
研究了滇西地区 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 ,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 :n(t) =k/ (t+c) p 关系 ;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 ;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 ,即频度残差小于 (平静 ... 研究了滇西地区 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 ,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 :n(t) =k/ (t+c) p 关系 ;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 ;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 ,即频度残差小于 (平静 )或大于 (增强 )其二倍方差 ,且持续一段时间 ,其后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震衰减 大森定律 非线性时间 滇西地区 中强地震 余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综合图像识别 被引量:3
8
作者 俞维贤 王晋南 毛玉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50-358,共9页
本文利用滇西地区近些年来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壳形变等方面的资料,经深入研究分析,最终选定了12个较理想的特征参数,通过综合图像识别,在64个研究对象中得到了28个D类对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其中有16个对象历史上已有6级以上... 本文利用滇西地区近些年来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及地壳形变等方面的资料,经深入研究分析,最终选定了12个较理想的特征参数,通过综合图像识别,在64个研究对象中得到了28个D类对象,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3%。其中有16个对象历史上已有6级以上地震的记载;12个为新判定的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1个为判定不稳定对象。最后给出了云南滇西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预测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 图像识别 云南西部 地震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中强震丛集和连发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钱晓东 秦嘉政 和宏伟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利用云南地震目录,分析了1900年以来云南地区所发生的中强地震连发事件,探讨了这些连发地震对未来地震活跃期首发强震的指示意义,并对云南地区第5活跃期的起始时间和地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有典型的丛集分布... 利用云南地震目录,分析了1900年以来云南地区所发生的中强地震连发事件,探讨了这些连发地震对未来地震活跃期首发强震的指示意义,并对云南地区第5活跃期的起始时间和地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云南地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有典型的丛集分布特性,显示出平静—活跃交替出现的现象,地震活动的优势周期约为19年;中强地震能量释放折合震级随时间的分布特征,对云南强震尤其是活跃期首发强震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地震平静期中连发地震释放的能量、地震丛数和地震个数对下一个地震活跃期首发强震的时间指示意义比较明显,连发地震能量释放主体地区及周边地区对发震地点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丛集 中强震连发 活跃期 平静期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前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万登堡 刘丽芳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3-218,共6页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具有强度大、破坏重、影响广的特点。为深入剖析M≥6.8强震平静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捕捉活跃期首发地震预测信息,研究了云南20世纪以来4个强震活跃幕的基本特征;根据平静期中强地震时经、时纬动态变化... 云南地区M≥6.8强震活跃期首发地震具有强度大、破坏重、影响广的特点。为深入剖析M≥6.8强震平静期中强地震活动特征,捕捉活跃期首发地震预测信息,研究了云南20世纪以来4个强震活跃幕的基本特征;根据平静期中强地震时经、时纬动态变化的有序迁移,以平静期6级首发、结束地震为参照,将平静期划分为调整、迁移、平静三个阶段,提出平静期比活跃期长以及6级地震的指示意义等活跃期首发强震的震前特征,同时提出预测标志以及平静期中青藏块体对云南SSE向侧向挤压是主要动力源等新观点,为首发强震的预测、短临跟踪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活动幕 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首发强震标志 云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北区中小地震活动与晋冀蒙交界区6级地震的关系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化宇 殷志刚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0-84,共5页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 分析了晋北区中小地震(3.0≤ML≤5.0)的活动特征.统计发现,在1989年山西大同-阳高6.1、1996年内蒙包头6.4和1998年河北张北6.2级中强地震前1~2年内晋北地区的中小地震活动年频次有明显的增强-衰减-发震这一特征;震前主震近场区的地震条带活动对主震位置有预示意义,而较远场的地震活动仅反映主震前应力水平的增强.并有震前活动向未来强震区靠近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北区 中小地震活动 晋冀蒙交界区 中强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洱海北部地区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的补偿政策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磊磊 尹昌斌 +1 位作者 胡万里 周颖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11年第4期135-140,共6页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 农田面源污染是洱海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在洱海北部地区收集的实地调研数据,从化肥施用与流失和秸秆利用情况,分析了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现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农田面源污染主要来源于大蒜田与玉米田的氮磷流失,以及大蒜秸秆与玉米秸秆的焚烧或丢弃。从补偿对象与主体、补偿标准、补偿环节与方式、配套政策四个方面,探讨了农田面源污染控制的补偿政策,并结合在洱海北部地区的实地调研资料,分析了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两种农田面源污染控制技术采纳的补偿政策案例;提出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省 洱海北部地区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控制 补贴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及邻区强震地区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
13
作者 龙德雄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46-54,共9页
对中国大陆西部的川、滇及邻区 ,1970年以来 8次MS≥ 7 0级强震的震源地区 ,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及时空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强震前在震源地区MS≥ 4 8级的中强地震活动 ,在地表特定的断裂构造带上成团丛集活动 ,其中早期和中期... 对中国大陆西部的川、滇及邻区 ,1970年以来 8次MS≥ 7 0级强震的震源地区 ,震前的中强地震活动及时空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强震前在震源地区MS≥ 4 8级的中强地震活动 ,在地表特定的断裂构造带上成团丛集活动 ,其中早期和中期阶段出现的中强地震位置 ,是未来强震的震中地区。震级 -时间关系的时序特征显示 ,强震前的早期、中期和短期的三个阶段 ,中强地震震级随时间逐渐增大 ,并逐步增长 ,直到强震发生 ,地震活动的间隔时间Δt-t曲线则由大变小衰减至发生强震。在强震前 ,早期阶段的中强地震小于中期阶段出现的中强地震 ,中期阶段的较大中强地震 ,可成为强震前一次具有信号震标志的较大地震。同时 ,强震前孕震期与临震期的持续时间有一个线性比值关系 ,比值为 0 2 1~ 0 2 7。根据比值关系以及强震地区震前中期阶段和短期阶段出现的地震事件 ,可作为强震预测的一种震兆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区 地震丛集活动 震前中期 短期预测 川滇及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强地震前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数据的合成缺信量特征研究
14
作者 郭德科 赵辉 +1 位作者 胡凤英 董京南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3-37,共5页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合成缺信量值,分析了合成缺信量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5.9级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 5.0级地... 采用概率化预处理方法,把冀鲁豫交界区地下流体多种观测项目的观测值转化为概率值时间序列,在此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地下流体构成的信息源系统合成缺信量值,分析了合成缺信量值变化与1983年山东菏泽Ms5.9级地震和1985年河北任县Ms 5.0级地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这两次中强地震前分别出现了明显的低值异常过程,中强地震都发生在低值处,震后恢复到高值。通过研究认为该区合成缺信量值降到0.52为发震前兆异常警戒线,并且离中强地震发生的时间越近,异常过程越明显;震级越大,异常时间越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强地震 地下流体 概率 合成缺信量 综合异常信息 冀鲁豫交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黔北地区筇竹寺组高演化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77
15
作者 梁兴 张廷山 +4 位作者 杨洋 张朝 龚齐森 叶熙 张介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26,共9页
页岩气钻探资料表明,滇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富气状况明显不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由此严重影响其勘探部署决策,查明其原因是当务之急。为此,以页岩气钻井岩心为基础,采用环境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比表面积测量、低... 页岩气钻探资料表明,滇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富气状况明显不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由此严重影响其勘探部署决策,查明其原因是当务之急。为此,以页岩气钻井岩心为基础,采用环境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比表面积测量、低温液氮吸附等试验手段,分析了筇竹寺组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等。结果表明:①筇竹寺组页岩储层呈现出极为发育的以纳米级为主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发育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等多类型的基质孔隙,具有比表面积小和面孔率大的特点;②TOC、干酪根类型、黏土矿物和Ro是控制筇竹寺组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以Ro的影响最为明显,且在页岩达到过成熟状态后,其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着Ro的增大而急剧减小。结论认为:已处于过成熟中后期的该区筇竹寺组页岩层,长期的地质作用过程和过高热演化程度严重制约了其微观孔隙发育,呈现微孔隙骤减和比表面积、孔体积明显较小的情形,不利于页岩气的吸附储集,由此导致该区筇竹寺组页岩气富集程度不如龙马溪组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黔北地区 页岩气 储集空间类型 微观孔隙结构 主控因素 富气程度 早寒武世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滇地区强震流体综合前兆特征初探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玲玲 刘耀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9-246,共8页
从《中国震例》中选取1976~1998年川滇地区发生的15次MS≥6地震作为震例,依据图形对比和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前水位(流量)、温度及水氡异常变化的协调性特征,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时间演化方面还是在空间演化方面,这3个流体... 从《中国震例》中选取1976~1998年川滇地区发生的15次MS≥6地震作为震例,依据图形对比和统计的方法,分析了不同震级的地震前水位(流量)、温度及水氡异常变化的协调性特征,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时间演化方面还是在空间演化方面,这3个流体测项之间都具有协调性演化关系,震级不同,异常的表现形式也不同,并且7级以上地震的异常的协调性特征明显好于6.0~6.9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流体 协调性 川滇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块体应变能预测强震位置与震级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立军 许峻 +3 位作者 陈晓逢 邵磊 吴霞 许昭永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 综合地质构造、岩体力学性质、应力应变状态及其演化历史等各种因素将其统归为应变能积累特征对强震活动进行研究。对利用形变空间特征变化判断强震震源区位置的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确认其可行性,提出估算块体应变能的方法。由新构造划分块体边界、地壳测深确定底面进而确定块体体积、形变测量确定年平均应变速率、地壳速度构造确定弹性常数、历史强震确定能量积累起点(起始时间),由此估算块体积累总应变能,进而依据能量估算地震震级。最后以实例论述应变能积累特点对强震位置和震级预测的良好效果以及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块体 应变能 巴颜喀拉块体 川滇菱形块体 强震危险区 汶川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礼县盐关井水位短临异常与滇北强震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姚玉霞 王建荣 田继孝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7-199,共3页
在分析了甘肃礼县盐关井水位20多年来的异常变化与邻近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基础上,着重就18年来井水位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负异常与相距1000 km多的云南禄劝1985年6.1级地震和云南大姚2003年6.2级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 在分析了甘肃礼县盐关井水位20多年来的异常变化与邻近地区发生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基础上,着重就18年来井水位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负异常与相距1000 km多的云南禄劝1985年6.1级地震和云南大姚2003年6.2级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该井很可能是滇北两个震区强震的“穴位”和灵敏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礼县 盐关井 水位 异常特征 灵敏点 滇北强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