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7
1
作者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975-982,共8页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 利用1958-2006年日喀则和玉树观测的历年各月平均地面(0cm)温度和气温(百叶箱)资料,采用新量纲重新计算并续补了48年的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存在后延1~2个月的显著相关,干季具有较好的持续性。除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外,总体表现出春、夏季由弱变强,秋、冬季由强变弱,且具有稳定而显著的准11年和17年周期。持续的太阳黑子数偏少对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指示性;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变长(太阳活动减弱)时,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减弱。通过初步分析认为,太阳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场强度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面加热场强度距平指数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小弯曲半径钛管热场辅助数控弯曲工艺参数确定性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付颖 张昭 +4 位作者 杨恒 马俊 杨景超 李光俊 李恒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69,共10页
以小弯曲半径高强钛管热场辅助数控弯曲先进成形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强钛管热场辅助数控加热-弯曲热力耦合全过程有限元模型,优化了数控弯曲热场局部加载方式。以成形温度、芯模直径、芯棒伸出量和助推系数作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最大... 以小弯曲半径高强钛管热场辅助数控弯曲先进成形过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强钛管热场辅助数控加热-弯曲热力耦合全过程有限元模型,优化了数控弯曲热场局部加载方式。以成形温度、芯模直径、芯棒伸出量和助推系数作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最大截面扁化率Q和最大壁厚减薄率t的双响应面函数关系表达式,采用非支配排序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实现了基于双响应面法的工艺参数确定性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弯曲模具温度场降低了模具不同位置的温差,提高了加热效率;获得了最优的热场辅助成形参数组合,使最大截面扁化率降低27.8%,最大壁厚减薄率降低17.5%,提高了高强钛管的成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钛管 热场辅助弯曲 响应面模型 确定性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热多物理场耦合模型的直流GIL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及其对沿面电场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2
3
作者 周宏扬 马国明 +4 位作者 刘姝嫔 李成榕 赵书静 屠幼萍 秦司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1259,共9页
表面电荷积聚是制约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绝缘子闪络电压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实际测量困难,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开展仿真计算获得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然而... 表面电荷积聚是制约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as insulated metal-enclosed transmission line,GIL)绝缘子闪络电压提高的主要因素。由于实际测量困难,国内外学者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开展仿真计算获得绝缘子表面电荷积聚特性。然而现有研究均未考虑GIL中复杂的热传递过程,所建立的电荷积聚模型难以反映实际工程中直流GIL绝缘子电荷积聚情况。为解决上述问题,该文建立了直流GIL内部热交换方程,掌握了实际工况下GIL内部温度分布规律,考虑绝缘气体电流密度与电场强度间的非线性关系以及温度对绝缘材料电学特性的影响,建立了绝缘子电荷积聚电–热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基于此模型,研究了不同运行电流下直流GIL绝缘子电荷积聚情况及电场畸变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处于小电流运行状态时,直流GIL绝缘子上表面最大切向电场为4.26k V/mm;处于大电流运行状态时,最大切向电场强度为5.01k V/mm,增大了17.6%。对于绝缘子下表面,随着运行电流增大,最大切向电场强度由4.55k V/mm增至5.36k V/mm,增长了17.8%。因此,在进行绝缘优化设计时,需重点考虑直流GIL导杆在最大允许温升下的沿面电场分布,该研究成果可为直流GIL绝缘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 表面电荷积聚 热传递模型 高温 沿面场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