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甘薯品种淀粉合成酶及基因表达的分析
1
作者 罗密 郭崇韬 +3 位作者 关郁芳 邓仁菊 尹旺 包维嘉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9-54,125,共7页
为探究甘薯淀粉合成的机理,选取6份前期筛选获得的淀粉性质存在差异的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甘薯品种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商薯19、齐宁19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极显... 为探究甘薯淀粉合成的机理,选取6份前期筛选获得的淀粉性质存在差异的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甘薯品种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甘薯品种商薯19、齐宁19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品种,并且淀粉型甘薯品种AGP和SSS活性高于鲜食型品种。qRT-PCR发现,不同品种间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存在差异,齐宁19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而烟薯25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品种间淀粉含量与相关酶活性和基因相对表达量相关系数存在差异。淀粉的合成受到相关基因转录水平调控,并且是各种酶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淀粉 淀粉合成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块茎GBSS Ⅰ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序列特征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沈宝云 刘玉汇 +1 位作者 张俊莲 王蒂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8,共8页
以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2号"块茎为材料,利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通过RT-PCR技术和DNA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获得了马铃薯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 I)基因的cDNA序列。该cDNA全长1824bp,包括607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序... 以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2号"块茎为材料,利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RNA,通过RT-PCR技术和DNA序列测定分析,证实获得了马铃薯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 I)基因的cDNA序列。该cDNA全长1824bp,包括607个氨基酸和1个终止密码子序列,且与原序列(accession number X58453)同源性为99.78%,但与其他科植物GBSS基因的同源性较低,注册该基因到GenBank中,注册号为EU403426。利用生物信息学相关软件分析预测GBSS I基因cDNA序列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和结构,结果发现,该蛋白与其他15种植物GBSS蛋白一样,具有3个完全保守区域,并具许多重要功能位点,且与农杆菌淀粉合成酶具有相似三级结构模型,表明该蛋白具淀粉合成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基因 RT-PCR技术 DNA序列分析 蛋白质功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姆林甜橙蔗糖合酶Ⅰ和酸性转化酶基因表达与果实糖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5
3
作者 王滕旭 李正国 +1 位作者 杨迎伍 邓伟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2010年第5期745-749,共5页
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S)与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是甜橙糖代谢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SS催化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可逆反应,AI则不可逆的催化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它们在甜橙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S)与酸性转化酶(Acid invertase,AI)是甜橙糖代谢过程中的两个关键酶,SS催化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可逆反应,AI则不可逆的催化蔗糖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它们在甜橙糖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以哈姆林甜橙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4个时期哈姆林叶片中的SSI基因和AI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时期哈姆林叶片中均可检测到SSI基因和AI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表达,但表达量存在差异。SSI基因在果实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呈"低-高-低-高"趋势。AI基因在哈姆林果实发育成熟过程中的表达逐渐减弱,与果实糖累积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姆林 蔗糖合酶I基因 酸性转化酶基因 半定量RT-PCR 糖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淀粉合成关键酶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4
作者 谭彩霞 封超年 +5 位作者 陈静 郭静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12-919,共8页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polypetide,AG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 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polypetide,AGPase)、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淀粉分支酶(Starch branching enzyme,SBE)、淀粉去分支酶(Starch debranching enzyme,DBE)等是淀粉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本文主要介绍了前人关于这五种酶各同工型的结构、功能、各同工酶基因在不同组织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表达特异性,及它们的基因表达与淀粉合成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淀粉合成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淀粉积累的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谭彩霞 封超年 +3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63-1070,共8页
为探寻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品质调控的途径,以不同专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其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淀粉合成酶活性以及淀粉积累速率动态特征,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整个灌浆期间,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1、... 为探寻不同专用类型小麦籽粒品质调控的途径,以不同专用类型小麦品种为材料,比较了其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淀粉合成酶活性以及淀粉积累速率动态特征,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整个灌浆期间,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1、GBSSI、SSSIII、SBEI)相对表达量、淀粉合成酶(AGPase、GBSS、SSS、SBE)活性及直、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均表现为强筋小麦中优9507>中筋小麦淮麦18>弱筋小麦宁麦9号>糯小麦Wx11。相关分析表明,AGPase1、SSSIII、SBEI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大值与AGPase、SSS、SBE活性峰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GBSSI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值与GBSS活性峰值相关不显著;4种淀粉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最大值均与籽粒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速率峰值呈极显著正相关;4种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直、支链淀粉及总淀粉积累速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合成酶基因 淀粉合成酶 淀粉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谭彩霞 郭静 +5 位作者 陈静 封超年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30,共7页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以普通小麦品种秦麦11(粒重36.942rag/粒,淀粉含量61.02%)和中优9507(粒重50.636mg/粒,淀粉含量68.36%)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 为研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与酶活性的特征,以普通小麦品种秦麦11(粒重36.942rag/粒,淀粉含量61.02%)和中优9507(粒重50.636mg/粒,淀粉含量68.36%)为材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灌浆期籽粒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的相关性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AGPase)、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I)、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S)、淀粉分支酶基因(SBE)表达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在花后3d内检测不到其表达,花后4~6d这些基因开始表达。AGPase和SSS在花后12d左右表达量达到高峰,GBSSI和SBE在花后15d左右的表达量最大。自花后18d开始,各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中优9507在表达高峰期(即花后第12、15、18d)的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秦麦11,且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整个灌浆期间中优9507的四种淀粉合成酶活性高于秦麦11,尤其在灌浆中期差异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AGPase、SSS、SBE基因在花后15d的相对表达量与相应酶活性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GBSS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GBSS酶活性间相关不显著,暗示AGPase、SSS、SBE基因在籽粒淀粉合成过程中属于转录水平调控,而GBSSI基因属于转录后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淀粉合成酶基因 荧光定量RT PCR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不同时期高温处理下小麦籽粒的淀粉合成及相关酶基因表达 被引量:10
7
作者 谭彩霞 封超年 +3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311-1316,共6页
为探讨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对花后高温的响应机制,以弱筋小麦扬麦15为试验材料,研究花后不同时期35℃高温处理对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酶(AGPase、GBSS、SSS、SBE)活性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1、GBSSI、SSSIII、SBEI)表达的影响。... 为探讨弱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对花后高温的响应机制,以弱筋小麦扬麦15为试验材料,研究花后不同时期35℃高温处理对籽粒淀粉积累、淀粉合成酶(AGPase、GBSS、SSS、SBE)活性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AGPase1、GBSSI、SSSIII、SBEI)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花后不同时期经35℃高温处理后,其籽粒淀粉积累量、淀粉合成酶活性以及淀粉合成酶基因相对表达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各处理下降的幅度均表现为:花后5~7d>花后10~12d>花后15~17d>花后20~22d>花后25~27d,且花后5~7d高温处理下降的幅度最大。4种淀粉合成酶基因中,GBSSI和GBSS对温度最为钝感,SSSIII和SSS对温度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后高温 淀粉积累 淀粉合成酶活性 淀粉合成酶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x^mp基因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姚姝 张亚东 +7 位作者 刘燕清 赵春芳 周丽慧 陈涛 赵庆勇 朱镇 Balakrishna PILLAY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 【目的】分析在同一主效基因(Wx^mp)背景下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去分支酶基因PUL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在SSⅡa和PUL存在多态性而其他淀粉合成酶相关基因没有多态性的半糯品系宁0145和粳稻品种武运粳21进行杂交,获得F2群体与F3株系。利用分子标记,选择含有Wx^mp基因的F2单株与F3株系,将这些F2单株与F3株系分成SSⅡa^nPUL^n、SSⅡa^nPUL^w、SSⅡa^wPUL^n和SSⅡa^wPUL^w4种基因型(n和w分别表示该基因来源于宁0145和武运粳21),分析不同基因型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差异,探讨同一Wxmp基因背景下不同SSⅡa和PUL等位基因对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基因型间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来源于武运粳21的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分别使直链淀粉含量增加0.29%~1.00%和0.62%~1.18%,且PUL的效应大于SSⅡa,两者间存在互作效应。SSⅡa^w基因和PUL^w基因降低胶稠度和崩解值,提高了热浆黏度、冷胶黏度、消减值和回复值,对糊化温度、峰值黏度和峰值时间的作用较小。【结论】明确了Wx^mp背景下SSⅡa和PUL基因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遗传效应,该研究结果为SSⅡa和PUL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稻米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糯基因 蒸煮食味品质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极限糊精酶基因 等位基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后高温胁迫对春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杨毅 李昱 +1 位作者 康建宏 刘萍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35-1541,共7页
为揭示高温胁迫对春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机制,以宁春4号小麦为材料,分别于花后5、10、15和20d进行高温(35℃±3℃)胁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研究花后不同时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并将基因表达量... 为揭示高温胁迫对春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机制,以宁春4号小麦为材料,分别于花后5、10、15和20d进行高温(35℃±3℃)胁迫,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研究花后不同时期高温胁迫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表达,并将基因表达量与对应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束缚态淀粉合成酶Ⅰ(GBSSⅠ)基因对高温不敏感,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基因、淀粉分支酶(SBE)基因、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基因的表达均被高温胁迫抑制;被测的4种淀粉合成相关酶的活性均被高温协迫抑制。自然生长温度下,除GBSSⅠ酶外,SBE、AGPase和SSS酶活性与其对应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高温胁迫使4种被测的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与其对应基因表达量的相关性降低。高温胁迫通过抑制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基因的表达而影响对应酶活性,使小麦籽粒淀粉的积累发生改变;高温胁迫发生时间越早,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影响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花后高温 淀粉积累 淀粉合成酶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杂种后代胚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及同工型基因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曲莹 金正勋 +5 位作者 刘海英 徐振华 朱立楠 郑冠龙 朱方旭 张忠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3-31,共9页
以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选择指标,从东农423×藤系180F2代起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F10后代东农1006(直链淀粉含量为18.82%)、东农1012(直链淀粉含量为7.70%),同样,从系选1号×通769后代中选出东农1001... 以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为选择指标,从东农423×藤系180F2代起连续定向选择培育成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有显著差异的F10后代东农1006(直链淀粉含量为18.82%)、东农1012(直链淀粉含量为7.70%),同样,从系选1号×通769后代中选出东农1001(直链淀粉含量为17.51%)、东农1024(直链淀粉含量为7.40%)比较分析了灌浆过程中籽粒直链淀粉含量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及同工型基因表达量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灌浆不同时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及亲本直链淀粉量始终低于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及亲本;成熟期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低的亲本和后代籽粒支链淀粉含量均显著高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高的亲本和后代,抽穗后10d、17d、24d的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与支链淀粉含量间均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抽穗后10d、17d、24d的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5**,-0.7554*,-0.5957,与支链淀粉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694,0.5453,-0.0207;在灌浆过程中亲本及后代的胚乳OsSSSⅠ、OsSSSⅡ-1、OsSSSⅡ-3、OsSSSⅢ-1和OsSSSⅢ-2基因随籽粒灌浆进程其mRNA转录表达量逐渐增加,达到峰值后又逐渐下降,呈单峰曲线变化;而OsSSSⅢ-2和OsSSSⅣ-2基因mRNA转录表达量在灌浆各时期都比其他基因大;灌浆不同时期直链淀粉含量高的后代与高亲相比、直链淀粉含量低的后代与低亲相比,既有转录表达量增加的基因,也有降低的基因;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活性与OsSSSⅠ、OsSSSⅡ-3、OsSSSⅢ-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相关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Ⅱ-1、OsSSSⅣ-2的mRNA转录表达量正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与OsSSSⅢ-1的mRNA转录表达量呈负相关,但相关未达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杂种后代 胚乳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1
作者 刘宗华 张战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48-153,共6页
玉米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受灌浆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灌浆期长短和灌浆速率决定了粒重和产量水平,而灌浆速率受相关基因或QTL以及栽培条件共同调控,表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从灌浆速率的生理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遗传与环境等方面概... 玉米的产量很大程度上受灌浆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灌浆期长短和灌浆速率决定了粒重和产量水平,而灌浆速率受相关基因或QTL以及栽培条件共同调控,表现出复杂的动态变化特征。从灌浆速率的生理代谢、关键酶活性以及遗传与环境等方面概述了玉米籽粒灌浆速率的研究进展。探究玉米籽粒灌浆的分子调控机制将为玉米高产育种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灌浆速率 淀粉合成酶 基因表达 QTL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不同Wx蛋白对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合成及淀粉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谭彩霞 封超年 +3 位作者 郭文善 朱新开 李春燕 彭永欣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20-925,共6页
为探索糯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合成的生理机制,以缺失不同Wx蛋白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缺失不同Wx蛋白对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合成及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不同Wx蛋白对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 为探索糯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合成的生理机制,以缺失不同Wx蛋白的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缺失不同Wx蛋白对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合成及淀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缺失不同Wx蛋白对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积累量和积累速率、束缚态淀粉合成酶基因(GBSSI)相对表达量以及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的影响顺序均表现为:ABD型(缺失Wx-A1、Wx-B1、Wx-D1)>AB型(缺失Wx-A1和Wx-B1)>B型(缺失Wx-B1)>D型(缺失Wx-D1)>A型(缺失Wx-A1)>正常型;对淀粉最终黏度、反弹值以及糊化温度影响的表现顺序与其一致;对淀粉峰值黏度、低谷黏度、稀懈值以及膨胀势影响的表现顺序与此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WX蛋白 直链淀粉 GBSSI GBS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荸荠淀粉合成酶AGPase的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董伟清 江文 +6 位作者 何芳练 邱祖杨 蒋慧萍 黄诗宇 刘莉莉 何春红 杨干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56-963,共8页
【目的】克隆荸荠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小亚基基因EdAPS1的cDNA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其在荸荠不同组织和球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荸荠淀粉生物合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RT-PCR技术从荸荠球茎中克隆EdAPS1... 【目的】克隆荸荠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小亚基基因EdAPS1的cDNA序列,并分析其序列特征及其在荸荠不同组织和球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荸荠淀粉生物合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RT-PCR技术从荸荠球茎中克隆EdAPS1基因的cDNA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序列和所编码的蛋白进行预测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EdAPS1基因在荸荠不同组织和球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的EdAPS1基因cDNA序列全长1716 bp,包含1个1521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06个氨基酸。EdAPS1蛋白分子式为C_(2469)H_(3896)N_(672)O_(746)S_(23),相对分子量为55.67 kD,等电点为5.98,具有NTPtransferase和PbH1结构域。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EdAPS1蛋白与不同植物相应蛋白的同源性在68.80%~86.91%,其中与油莎草相应蛋白(ALL29329.1)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dAPS1基因在荸荠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球茎的表达量最高,与在其他组织的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下同),尤其在球茎发育后期的表达量更高,且显著高于球茎其他发育时期。【结论】从荸荠中成功克隆了EdAPS1基因,可为后续阐明荸荠淀粉生物合成机制及培育高淀粉荸荠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荸荠 淀粉合成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淀粉合酶基因I的克隆及反义和RNAi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4
作者 康国章 刘超 +2 位作者 王永华 郭天财 朱云集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4-79,共6页
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豫教2号发育的籽粒中克隆出淀粉合酶I基因(starch synthase I,SSI)部分cDNA片段(795 bp)(GenBank No.EF221762),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它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SSI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以p WM10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由... 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豫教2号发育的籽粒中克隆出淀粉合酶I基因(starch synthase I,SSI)部分cDNA片段(795 bp)(GenBank No.EF221762),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它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SSI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以p WM10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由35S启动子调控的SS I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p WM101SSI;另外,还以pFGC594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SSI基因的RNAi载体pFGC5941SSIsa,这些载体的构建为研究此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淀粉合酶基因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cDNA文库筛选和淀粉合成酶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军望 朱祯 李旭刚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8期1-6,共6页
建立了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快速筛选cDNA文库的方法。该方法利用 96孔板和一对特异的引物 ,逐级从cDNA文库筛选目标克隆 ,最终获得目标DNA片段。与同位素杂交筛选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省时等优点 ,数日内即可完成目标片段的克... 建立了一种以PCR为基础的快速筛选cDNA文库的方法。该方法利用 96孔板和一对特异的引物 ,逐级从cDNA文库筛选目标克隆 ,最终获得目标DNA片段。与同位素杂交筛选方法相比 ,该方法具有快速、简单、省时等优点 ,数日内即可完成目标片段的克隆 ;同时 ,还可极大地降低实验费用 ,且无需使用同位素。本文利用这一方法从水稻南粳37未成熟种子的cDNA文库筛选出了完整的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cDNA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克隆 PCR CDNA文库 水稻可溶性淀粉俣酶基因 基因分离 分子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检测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彭小松 朱昌兰 +5 位作者 林华 欧阳林娟 贺晓鹏 陈小荣 傅军如 贺浩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0-1085,共6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广泛分布于水稻基因组中,SNP分型已成为水稻遗传作图、关联分析、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选择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SSIIIa的12个SNP位点,研究了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SNP的可行...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广泛分布于水稻基因组中,SNP分型已成为水稻遗传作图、关联分析、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研究的重要技术。本文选择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SSIIIa的12个SNP位点,研究了利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法检测SNP的可行性。按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原理设计引物3'末端碱基,并根据每个SNP位点引物3'端的错配类型,在上游引物3'末端第3位引入不同的错配碱基,结果均获得了很好的扩增特异性,PCR检测结果与测序结果吻合。表明,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是一种简便、快捷、可靠和低成本的SNP分型方法,可有效应用于水稻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的种质资源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可溶性淀粉合酶基因 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姝 张亚东 +1 位作者 路凯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7-236,共10页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 水稻淀粉合成对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是水稻基础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淀粉合成途径受众多酶催化调控,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种,极大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形成。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是控制稻米糊化温度和胚乳支链淀粉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两个关键基因。本文重点回顾并归纳了国内外关于SSⅡa和SSⅢa基因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对SSⅡa和SSⅢa基因的育种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稻米品质分子改良和育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可溶性淀粉合成酶 基因功能 等位变异 基因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叠PCR一步法对三种淀粉合成酶融合基因的构建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国梁 张金文 +2 位作者 王蒂 陈宗礼 杨波波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43,共6页
采用重叠PCR一步法对马铃薯块茎3种淀粉合成关键酶gbss、ssⅢ和ssⅡ的基因片段进行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在PCR反应体系中通过6个引物3个模板扩增得到1个含有马铃薯块茎3种淀粉合成关键酶gbss、ssⅢ和ssⅡ基因片段的融合基因gs3s2;与经... 采用重叠PCR一步法对马铃薯块茎3种淀粉合成关键酶gbss、ssⅢ和ssⅡ的基因片段进行融合.结果表明:该方法在PCR反应体系中通过6个引物3个模板扩增得到1个含有马铃薯块茎3种淀粉合成关键酶gbss、ssⅢ和ssⅡ基因片段的融合基因gs3s2;与经典的重叠PCR方法相比,该方法不需对PCR产物进行回收,而只需一个PCR反应就可以构建得到融合基因,是一种快速、方便有效的构建融合基因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叠PCR 淀粉合成酶 融合基因 马铃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淀粉合成酶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构建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颖 张金文 +1 位作者 王蒂 李洲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163-2168,共6页
通过反义抑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块茎淀粉合成酶GBSS、SSⅡ和ssⅢ基因的表达,可降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和改变分支链的长度,从而降低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改善其抗凝沉性。依据GBSS、SSⅡ和SSⅢ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从各... 通过反义抑制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L.)块茎淀粉合成酶GBSS、SSⅡ和ssⅢ基因的表达,可降低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和改变分支链的长度,从而降低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改善其抗凝沉性。依据GBSS、SSⅡ和SSⅢ基因的cDNA序列分析,从各基因中筛选和克隆了一段同源性极低、约500~600bp的片段;通过PCR技术实现了3个片段的融合,得到了1671bp的融合基因GS:S3;将GS:S3反向连接在GBSS5′侧翼序列之后,构建了由GBSS5′侧翼序列驱动的GS2S3反义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BI-GS2S3,并进行了初步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合成酶 马铃薯淀粉 基因植物 表达载体构建 CDNA序列分析 GBSS 直链淀粉含量 植物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淀粉合酶基因Ⅱ克隆及反义和RNAi载体构建 被引量:2
20
作者 康国章 岳彩凤 +4 位作者 官春云 韩巧霞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永华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9-114,123,共7页
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豫教2号的籽粒中克隆出淀粉合酶Ⅱ基因(Starch synthaseⅡ,SSⅡ)部分cDNA片段(600bp)(GenBank No.EF221761),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它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SSⅡ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以pCMBIA130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由... 采用RT-PCR方法从小麦品种豫教2号的籽粒中克隆出淀粉合酶Ⅱ基因(Starch synthaseⅡ,SSⅡ)部分cDNA片段(600bp)(GenBank No.EF221761),同源性比较结果显示,它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SSⅡ基因有高度同源性。以pCMBIA130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由35S启动子调控的SSⅡ基因的反义表达载体pCMBIA1301SSIIA;另外,还以pFGC5941质粒为基础,构建了SSⅡ基因的RNAi载体pFGC5941SSIIsa,这些载体的构建为研究此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淀粉合酶基因Ⅱ 表达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